如何看待那些家庭类型电视剧伦理热播电视剧中所携带的价值观?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要 中文摘要 近几年来,韩剧汹涌而来,受到女大学生的极大欢迎。韩剧里蕴含的价值观, 对受众群体之一的女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婚恋价值 观作为一种认知与观念,深受各种社会因素和自身主体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社会学、 女性学、青年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韩剧、大学生婚恋价值 观的研究进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基础上,从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内 容和性质两方面着手,分析了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现状。鉴于韩 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情况,从社会因素和女大学生自身主体两个维 度进行归因透视。最后,提出三条途径来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形成,分 别为:从发挥政府传播媒体的优势,创建社会支持;发挥学校引导的优势,强化学 校功能;发挥女大学生自身教育的优势,深化认知意识等三条途径来引导女大学生 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韩剧,婚恋价值观,女大学生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90年代末以来,广泛流行的韩国电视剧,开始挤占中国媒介市场。韩国电影、 电视剧大量在中国上演。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社会学、心理学、传 播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阐发和探讨。21世纪的教育,不 仅仅要使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学生 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高校女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随着 韩剧对她们的渗透,对她们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不但可以引导女大学生自身主体的健 康发展,而且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我国教育发展的程度。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女大 学生婚恋价值观,随着韩剧的日益汹涌而来,部分女大学生一些婚恋观点出现新的 变化,近几年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因而,从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把 韩剧影响下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进行系统地描述研 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绪论、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现状分析、韩剧对我国 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归因透视、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影响的策略思 考这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详细地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的缘起、主要文献 回顾、研究意义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的问题缘起可以归结于近几年来,韩 剧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阵阵“韩流"。韩剧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收视热 潮,在其受众中女大学生占了相当一部分。受韩剧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出现有别于 以往的婚恋价值观。在主要文献回顾中,分别从国内国外回顾了国内外大学生婚恋 价值观研究的进程,韩剧研究现状的回顾则立足于国内,并将韩剧对我国青年影响 的现状进行了简单总结说明。 本文主要从青年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学等学科角度出发来研究韩剧对我 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从青年学的视角出发,从抽象意义上探 讨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状况,再从总体上把握其对高校女大学生 的婚恋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把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 响作为社会生活的事实内容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韩剧于我国女大学生婚恋 价值观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究韩剧影响下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形成的个人因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素和心理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把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研究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指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研究 主题和研究视角两方面。第一,对韩剧的研究丰富了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内容。第 二,在流行文化研究基础上加入社会女性性别的视角。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 在韩剧渗透下,同时处在转型社会期间成长的女大学生,对她们的价值观引导与完 善上。 第二部分,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现状分析。这一部分主要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的方式,来分析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现 状。第一节主要分析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的内容,立足于韩剧在中 国传播的

河北日报2022年3月11日11版文艺评论

特约嘉宾:孟繁华 王力平 封秋昌 邢建昌 张丽军

●文学与影视深度融合的成功探索

壬寅年正月,许多家庭男女老少围坐在电视机前,与周家三代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共同经历平凡朴素、充满人间烟火和喜怒哀乐的生活。继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由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一经播出即引发收视热潮,成为2022年春节人民群众的“精神大餐”。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时空跨度大,刻画人物多,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涵盖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国企改革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语言是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有着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在开拓自身艺术天地的过程中,既区别于文学而张扬自身的特性,又从文学中获得丰沛的资源和强大的支撑。文学与影视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生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的关系。

“这部小说正是这些年我想要做的东西。”导演李路在《人世间》尚未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就看中了这部作品。他认为小说为文学改编成影视提供了基础:一是活生生的、立得住的人物群像,二是历史纵深感,三是故事的人间烟火味。编剧王海鸰则在原著基础上为电视剧添加了明亮温暖的色调,“给人以希望,但又是实实在在的”。由此,电视剧《人世间》让观众听到了文艺作品中精神拔节的声音,看到了一个民族向上的精气神。

作家梁晓声认为,电视剧中多处改编是对原著的一种提升。比如,剧中周母的形象比小说更为丰满,周父认可郑娟的情节处理更为智慧;周秉昆出狱,原著中是因为母亲去世,电视剧改为曲老太太去世,这样的改动对秉昆和曲老太太之间的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孙小宁在原著中悲惨死去,电视剧改为后来她又出现了,且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工人……梁晓声坦言:“如果我的小说可以重写,这些智慧之点我都会融进去。包括周蓉招收研究生的细节,剧中最后还是成全了那个年轻人,展现了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包容和关照。”

从文学到影视,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作为文学与影视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人世间》为文学在新时代不断延伸、光大自身价值提供了经验启迪。

●于细节处体现中国文化内涵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115万字,以周氏三兄妹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写出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来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一部近半个世纪中国城市平民的生活史和社会变迁史,是底层青年不懈奋斗的成长史。小说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梁晓声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它像一条润物无声的溪流,让读者感受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巨变。书中涉及知青插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一系列事件。20世纪70年代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小说中出现的购粮证、粮票、洗澡票以及过年时的鸡鸭鱼肉票等,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十分陌生。社会的动荡,使周家的生活破碎不堪。周家人出现的时候,只有周秉昆和其老母亲两个人,父亲周志刚在贵州,20岁的周秉昆待业在家。就算母子两人,家里也不得安宁。一方面,姐姐与诗人冯化成的恋爱让母亲愁肠百结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物质的匮乏,让人们的生活异常艰难。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人心的善良。秉昆带母亲去浴室洗澡时,将不小心滑倒的老爷子送到医院;周志刚到贵州看女儿,收留了被人遗弃的小狗;深爱着周蓉的蔡晓光,虽然知道周蓉已经心有所属,为了不让其他青年骚扰周蓉,便枉担虚名地假作周蓉男友。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从一个方面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善良和朴素。

对青年爱情婚姻的书写,是小说重要的也是比较精彩的部分。父母对孩子婚恋的干预,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周氏三兄妹的婚恋让父母操碎了心。事实上,每个人的情感婚姻终究还是要自己处理和承担。周家兄妹的婚恋最为曲折的要数周蓉。虽然蔡晓光对周蓉一往情深,但她却偏偏爱上了诗人冯化成。而冯化成除了能写几句诗之外,几乎一无是处,且生活作风混乱。周蓉离婚后同蔡晓光结为夫妻。周秉昆与郑娟的感情一波三折,但秉昆最后还是娶了她,显示了秉昆对爱情生活的不流俗。他们日常生活窘困,但情感生活却平和美好。另一方面,小说虽然写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但时代的大环境仍然影响着每一个人,时代性在个人性格中仍可以见微知著。比如周蓉经常说一些惊人之语,哥哥秉义和嫂子冬梅都很谨慎。

小说描绘的是人世间的生活。人世间本就有苦有乐,有忧愁也有幸福。因此,写人世间就是写平常心,既不是理想化的,也不是充满怨恨的。梁晓声在这方面的处理留下了重要经验。

电视剧《人世间》是忠实原著的再创造。周家作为电视剧的核心结构没有变。这个核心结构对全剧至关重要,周家三个儿女的不同道路、不同婚姻,联结起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不同阶层的生活,立体反映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电视剧对生活细节的处理和表现用心、到位,细节铺陈让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变得具象。比如对于郑娟走进周家的处理,既合情合理,又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周家与亲家之间的误会这一细节将剧情推向小高潮。父亲周志刚从贵州带来两盒茶,送给了亲家省长。这一细节引起轩然大波。省长本来要去周家认亲,但突发哮喘住进医院。秉义岳母让黄秘书代他们送些礼物,不了解情况的黄秘书连同周志刚送的茶一起送了回来,这极大地伤害了周家,也酿成了冬梅和母亲矛盾的大爆发。这些细节显示出创作人员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民间的大事都蕴含在小事里。

●大众艺术的良知与责任

□王力平(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

电视剧《人世间》华彩谢幕。从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小视角切入,透视一个大时代的沉浮变迁,坚持接地气、说人话、以情动人,坚持把人物的行为动机建立在真实可信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上。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体验了亲情的温暖,唤醒了青春的记忆,见证了“光字片”底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仗义相助,也窥见了高墙大院里光鲜日子背后遮掩不住的缺憾和孤寂。举凡国企改革、工人下岗、棚户区拆迁、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剧作都和观众一起坦然直面、痛陈利害。总之,它满足了观众不同层面和不同侧面的审美期待。观众满意,专家赞赏,《人世间》的成功是全方位的。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电视剧是大众艺术,自然会用心思考如何满足观众“期待视野”的问题。不过,艺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不能把“满足”狭隘地理解为“顺应”。事实上,优秀的作家和成功的作品,往往敢于和善于在“超越”甚至是“反驳”观众“期待视野”上做文章。

剧中周秉昆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不公和委屈,他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总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但是,在这个热心肠的好人形象建立起来之后,作者并没有让他温顺地留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之内,他失手把骆士宾打进了医院。对于实名诬告大哥的发小曹德宝,他也是二话不说,一拳打倒在地。这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反驳”。周秉义以女婿的身份走进了高干家庭,因为自尊和自律,他始终无法让父母和岳父母像普通人家的亲家一样亲亲热热地相处,他自己也深陷在“养口体”与“养心智”的苦恼之中。当人们接受了周秉义“忠孝不能两全”的命运轨迹时,剧作笔锋一转,身为“京官”的周秉义请调回到吉春市,主持启动“光字片”棚户区改造工程,实现了父亲周志刚的生前夙愿。这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超越”。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去看,对观众“期待视野”的“反驳”与“超越”,是情节发展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和简单的“顺应”相比,其实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更高级的“满足”。

不仅如此。拒绝简单化地“顺应”观众的“期待视野”,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电视剧《人世间》是围绕“光字片”的一个普通家庭展开的故事,是底层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叙事。人生多舛,生活艰难,构成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面对苦难,观众的“期待视野”存在多种延展方向。比如因困顿而颓废,比如因艰难而愤怒,比如因苦难而仇恨。如果作家简单化地去理解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也许不难成全读者和观众在阅读、观赏过程中“爽”的感觉,但对于读者和观众在审美鉴赏中建构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期待视野”,却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人世间》的苦难叙事,没有简单化地“顺应”观众面对苦难人生时可能会有的“期待视野”,剧作在艰辛困顿和苦难中,用心体会和发现亲情的温暖、邻里的友爱和朋友的互助,并由此激发起奋斗的意志和行动。从而在这部剧作中,把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与引导观众的“期待视野”结合起来。我以为,这应当是大众艺术的良知与责任所在。

●生活重压下绽放出人性之美

□封秋昌(文学评论家)

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一经播出,磁石般吸引了众多观众,就连那些曾经说“不愿看电视剧”的朋友,也深深被它吸引。朋友见面《人世间》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与现在的许多职场剧、谍战剧、情感剧相比,该剧没有耀人眼目的场景和令人揪心的悬念,它以北方城市里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描写了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剧中,破旧的房屋和演员们的服装都毫无美感可言,而就是这样一部长达58集的电视剧,却能牢牢地抓住观众,让人感动,让人唏嘘。

《人世间》为什么这么火?它的收视率、热议度为什么让其他电视剧可望而不可即?它靠什么吸引了观众,网住了人心?

笔者看来就是靠了两个字——真实。它真实地写出了改革开放前后近50年间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及其艰难历程;真实地描述了普通民众因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所承受的巨大生活压力及其坚韧的承受力;真实地描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举步维艰及其种种矛盾和情感纠葛;真实地描写了亲情、友情、爱情和世道人心,其中不乏富有哲理性的人生经验;真实地塑造了周秉昆、郑娟、周秉义、周母、骆士宾、肖国庆、乔春燕等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所有这些,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同身受;让如今的年轻一代,能够体味到历史的真实和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

《人世间》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不是不愿意看电视剧,而是不愿意看那些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凭空编造出来的东西;说明观众不是对“宏大叙事”不感兴趣,而是厌恶那种与人们的生存现实相脱离、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的所谓“宏大叙事”。

《人世间》最让人难忘、最让人感动的是居住在“光字片”的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所绽放出的人性之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生活没有着落,每有消息传来,几乎都是让人发愁的难事坏事。然而,“光字片”的人们在苦难中没有弯下腰来,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他们抱团取暖,一人有难,众人相助,其情可鉴。他们的互帮互助,不是有人号召和带头,而是都出于真心实意和自觉自愿,常常是一人有事,众人齐刷刷地同时而至。郑娟的婆婆成了“植物人”,作为儿媳,她坚持每天给婆婆按摩,于虹等邻居谁有空儿谁来帮着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郑娟的长期坚持和邻居的帮助,使得婆婆奇迹般地恢复了意识。周秉昆入狱八年,郑娟一个弱女子,精神不倒,靠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烤红薯维持一家的生计,同时也得到了邻居们的帮助。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周秉昆入狱,郑娟到美国,家里没人,于虹去家里帮着收拾打扫,她刚走,肖国庆夫妇也来了,看到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便知道已经有人来收拾过了,但不知是谁。这样的帮助,似乎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帮助,但邻居们之间那种不图回报的互助和深情厚谊,却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光字片”邻居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互助精神,是人性之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邢建昌(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真诚是艺术的本色,也是电视剧《人世间》呈现于观众的美学品质。

编剧王海鸰的信念是“让观众看到创作者的每一处真诚”。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在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恪守独立的艺术判断和审美趣味,既尊重、体认小说在人物塑造、故事安排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又发挥电视剧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之中。不迎合时尚、不向资本屈服、不猎奇、不媚俗、不卖弄噱头、不兜售廉价的笑料,按照现实的逻辑定性和艺术的创造本质重铸电视剧《人世间》的艺术空间和精神意蕴。

与小说相比,电视剧《人世间》多了一些暖意、温度和亮色,这是《人世间》不同于以往电视剧过于追逐苦难叙事或景观化叙事的最具独特性的地方。作家梁晓声是一位有着高贵灵魂、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家,他说过现实主义就是“要有一双信仰的眼睛”。《人世间》是梁晓声积八年之功写就的一部严肃文学、高雅文学,是探索人性丰富性、可能性和复杂性的高峰之作。作品既厚重丰赡,又超旷空灵,着力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小说的这种人文旨趣,无疑是电视剧改编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创作源泉。导演李路是一位有着浓重的人间情怀的艺术家,他对底层人民、市井百姓有着切肤的理解和同情,渴望通过电视剧《人世间》“向底层人民致敬”。

《人世间》的演员也实现了从自我向角色的转变。无疑,《人世间》的演员阵容异常强大,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都是活跃在影视剧中演技精湛的明星。但是《人世间》的魅力不是依靠明星效应,而是通过演员极富分寸感、善于控制、出神入化的演技来实现的。在这里,演员忘掉了自己演员的身份,一切服从角色的需要。走进观众心间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如周志刚夫妇、周秉义、周秉昆、周蓉,秉昆媳妇娟儿,秉义爱人冬梅,以及春燕、德宝、吴倩、国庆、于虹、赶超等,还有楠楠、玥玥、光明——那些让人牵肠挂肚的孩子们,而不是哪个演员、明星的名字。连那个给娟儿带来苦难,一心想着从娟儿身边夺走楠楠的骆士宾,也没有让人觉得十恶不赦,罪该万死,反而使观众对人生的觉悟多了一层包容和反思的意蕴。

《人世间》超越了以往电视剧“好的好,坏的坏;好的相当好,坏的相当坏”的二元对立的人物逻辑,以真实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特定时代、环境下的人物形象,把观众带到了那个如歌的岁月,碰触到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据说,主创团队把取景地从北京搬到长春,为的是从中找出真实的历史记忆。在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一比一搭建起那个频频出现在镜头里的“光字片”棚户区。老房屋、老家具、老照片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特征,迅速把观众带到那个年代。为了真实展现北方严冬的景象,工作人员甚至连屋檐上的一根冰柱也不放过。正是来自创作团队这种对于艺术的真诚,成就了这部电视剧扑面而来的历史感、烟火气和高度逼真的艺术效果。

《人世间》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生的敬畏之心、虔诚之意。是的,真诚是对艺术的成全。唯有真诚,艺术家才会超越概念化、教条化、脸谱化的窠臼,有能力把观众带到一个有着迷人气息、散发着温度、闪烁着光芒的本真的艺术世界。观众对《人世间》的高度赞誉就是对创作团队真诚奉献的最大回馈。还有什么比一颗滚烫的心更能打动观众呢?本于真诚,笔下的人物必呈暖意。心存善念,艺术自然会打动人心。一味追求市场法则,盯着票房价值,或者,靠饭圈逻辑制造流量,结果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勤俭、温良、坚韧的中国人

□张丽军(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

新学期开学,遇到上学期听课的博士生。这位博士生跟我说春节追了《人世间》这部剧,流了好几次泪。《人世间》,我是熟悉的。2019年夏,在北京评奖的时候,我作为这届的茅盾文学奖评委,就读过梁晓声的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小说,并被深深震撼。我认为这是继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对当代中国现实生活进行正面强攻、具有经典品质的精品力作。

因此,《人世间》在荧屏的火,并不令我奇怪。但是,当真正看了这部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从文学到影视,从文字到图像,从想象到实景再现,我再次感觉到影视艺术在新世纪的超强传播能力、审美穿透能力和场域共情能力。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部小说可以风靡天下,让作者扬名立万;而在21世纪的今天,影视剧在文化生产、传播机制中,已经取代了日渐式微的长篇小说,而成为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和主流形态。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及其深邃的精神深度,源于梁晓声的小说原著语言文字所独有的精神光芒。正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精神、文化等元素所熔铸的经典品质,为电视剧提供了足以跨越艺术门类、跨越时代、跨越年龄的内在魂灵、生命和情感。

《人世间》的文学传播是缓慢、渐进而浸润的,而电视剧的改编让这部作品以视频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落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视野之中,进而成为2022年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精神盛宴。这源于文学与影视的结缘,源于电视剧这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电视剧《人世间》的改编获得巨大成功,有以下三大因素:一是尖锐、犀利的矛盾冲突。电视剧一开始就从那个时代城市人的心灵纠结出发,开始了故事的叙述。一张家庭合照的“家影像”始终是故事发展、冲突的叙述核心逻辑,辐射大家庭、小家庭,以及邻居伙伴朋友的家庭,进而构建了社区、城市的集体叙述。二是情节结构的环环相扣,矛盾不断转换,冲突力度不减,高潮此起彼伏,引人入胜。三是演员选得好,演得精彩。演员形象、性格、话语具有个性化特征,产生了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父辈一代走过了一条什么道路?我们这一代人又将走向何方?电视剧《人世间》以一种鲜明、强烈、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向新一代人讲述历史,讲述父辈们走过的艰难历程,讲述从祖先传承而来的中国人的精神。2021年热播剧《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在演讲中就指出,温良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品质。而电视剧《人世间》再次向我们展示,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蕴藏着农耕文明孕育的农耕文化及其精神品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节俭、坚韧、善良、温厚,像种子一样,在一代代中国人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每一个有文化历史的老宅院里,在千千万万乡村人家的春节门联中,我们都会读到“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风”和民族之风。《人世间》中的主角从父亲周志刚到儿子,尤其是小儿子周秉昆那里,一直秉承着这种温良、坚韧而又有着内在精神硬度的中国人精神。从电视剧《人世间》中,我们读到了历史、现在和未来,读懂了爷爷、父亲和自我的心灵历程。

原标题:《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与日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