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调和g小调的区别相差多少调号?

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和声进行,从一种调转到另一种调,或者从一种调式转换到另一种调式,称为转调。进入的新调称为副调,需要通过出现主音、属音得到巩固,转调才能完成。转调也是音乐发展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

赞美诗在转调的过程中,有时会改变调号,有时不改变调号。如果不改变调号,那必然要改变调式,主音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转调的方法如下:
1)改变调号和主音的转调
在不改变调式和主音时,一定要改变调号。当赞美诗从一种调转到另一种调时,新的调号会在乐谱转调的地方标示出来,五线谱和简谱赞美诗都会标示,表明从此处开始转调。这是一种转调的方式。比如《主,你是我们永居所》(Lloyd Larson)从C调转到降D调时,调号改变了。谱例如下:

改变调号的转调,其调号标记有时也可以用“临时变音记号”形式来标记。诗班指挥如果对这种转调形式不了解,有时会以为赞美诗没有转调,更不要说知道转成什么调了。比如《荣耀颂》(莫扎特曲),前面部分是降B调,到第90小节时,从降B调转到降D调,调号中的降D音、降G音、降A音用“临时变音记号”形式来标记,没有改变调号,但实际上已经转调了。谱例片段如下:

2)改变调式和主音的转调
一首赞美诗没有改变调号,只是改变了调式和主音,这也是转调的方式。由于在乐谱上没有标明转调的调号,这种转调方式比较隐形,很容易让人觉得没有转调。但诗班指挥如果对转调方式比较了解,就会在分析乐谱时看出转调。比如《去,宣传主的福音》(黑人灵歌),调号是降B,主音是降B,但在转调过程中,调号没有改变,还是降B,只改变了调式和主音,就是从降B调转到F调,主音降B变成主音F,即最后一音(主音)是F。谱例片段如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赞美诗多声部音乐中,转调的方式有时不一定清晰的体现在旋律上,而是体现在钢琴伴奏的和弦编配上,和弦可能就一两个。因此,诗班指挥需要提升音乐素养,学会从赞美诗的整体乐谱角度识别转调。
当然诗班指挥在识别转调时,也要分清转调中的变音记号和调式变音中的变音记号的区别,避免错误认识。认识转调的方式,有助于学会识别转调和词式变音。

作曲家在创作一首赞美诗时,为了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推动音乐向前发展,有时会按照赞美诗歌词的内涵,在音乐发展中采用各种不同的调和调式。主调在整首乐曲中起着中心和稳定的作用,其他调作为不稳定调起着不稳定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调和调式有不同的色彩,因此从一种调转到另一种调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色彩转换,加强了赞美诗音乐的表现力。转调具有改变调和调式色彩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依赖听觉感受转调色彩的变化,也有助于识别转调。

由于转调的标记、方法、目的、词与调之间关系的不同,转调分为许多类型。
在赞美诗乐曲的结束处,出现从原调转到其他调的转调,新的调最后得到充分的巩固和肯定。比如从F调转为降A调,这种转调称为过渡转调。
在赞美诗乐段的中间,一种或几种新调在不同阶段出现,出现的时间比较短暂,乐句不是很长,没有得到充分的巩固,就又马上转到原调或其他调。比如《荣耀颂》(莫扎特曲)从降B调转到降D调,很快又转入降B调,这种转调称为暂时转调。
调与调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调与调之间的关系,称为“调关系”。调的关系有远有近。调号相同或调号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称为“近关系调”。如G调的近关系调是C调与D调,降E调的近关系调是降B调与降A调,其他依次类推。在调的五度循环中,相差两个或以上升降号的调,称为“远关系调”。
根据调关系的远近,转调可以分成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
在转调过程中,前面的调与后面的调属于近关系,称为近关系转调。比如赞美诗《去,宣传主的福音》(黑人灵歌),从降B凋转到F调,相差一个降号;又如《上伯利恒之五天旅程》(John Carter曲),从G调转到D调,相差一个升号,都是属于近关系转调。
在近关系转调中,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调式和调号相同的调式属于近关系转调。另外,“关系大小调转调”与“同宫系统转调”也属于近关系转调,而且关系更加密切。
调号相同的大小调,称为关系大小调,主音相差小三度,如C大调与a小调,G大调与e小调等等。
宫音相同的各种调式,称为同宫系统调式。比如“C宫系统各调”,包括C宫调、D商调、E角调、G徵调、A羽调,都是以C为宫。
因此,某调式的近关系调一般包括好几个,比如D调的近关系调各调式应包括如下:D大调、b小调、D同宫系统各调式(近关系的大调、小调和同宫系统各调式,共有20个调式)。如下:

在转调过程中,前面的调与后面的调相差两个或两个以上升降号,属于远关系,称为远关系转调。如F调转到降A调,相差三个降号;G调转到B调,相差四个升号等等。
远关系转调包括“同主音大小调转调”,因为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号总是相差三个升降号。主音相同的大调与小调,称为同主音大小调。如A大调与a小调,c大调与c小调等等。比如赞美诗《我闻耶稣呼声》从g小调转为G大调。
两个调中所有的音级都是等音关系,而且具有同样的调式意义,称为等音调式。如#F大调与bG大调,#d小调与be小调,虽然调号与音名不同,但在键盘上的位置却是完全相同。在七个升降号各调中,大调与小调各有三对等音调。如下:

按照等音关系加以转调,称为等音转调。在同一首赞美诗中交替使用等音转调,能发挥升号调与降号调的不同作用。
以模进方式加以转调,称为模进转调。
教会诗班咏唱的许多大型圣歌都会有转调,以加强音乐表现力,会众唱的圣诗由于比较简短,很少使用转调。但是,会众唱的赞美诗虽然篇幅不长,比较简短易唱,却也可以采用转调形式。转调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一首赞美诗中转调,如《奇异恩典》,原调是G调,最后一段可采用转调形式,即转为降A调,提高半音,转变音色;
二是把若干首主题相关的不同赞美诗串联起来,运用转调形式,成为圣诞组曲、受难组曲、复活组曲等;
三是通过转调形式将几首中国传统曲调组合在一起加以连唱,用中国民族乐器加以连奏,比如将第51首《耶稣美名歌》(徽调式)、第83首《欢乐佳音歌》(宫调式)等中国圣诗连串在一起。

在赞美诗转调过程中,有时是直接转调,有时是间接转调。直接转调没有乐器伴奏给予过渡,而间接转调有乐器伴奏给予过门。
间接转调由于有乐器间奏过渡,音准容易把握,因为器乐已经帮助歌者找到新调的音高。而直接转调由于没有乐器过门,加上原调与新调之间的音高不同,因此转调时歌者把握新歌音准至关重要。
比如赞美诗《我闻耶稣呼声》,从g小调直接转到G大调时,诗班员和会众需要把前面调的最后一音转成后面调的音高,即转换唱名,就是把g小调第8小节的mil唱成后面G大调的sol,但音高不变,这样才能容易把握音准。谱例片段如下:

调式:按照一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音(一般不超过7个),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主音,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

同主音关系调:主音相同,调式结构不同的调。比如C大调和C小调。

平行大小调:主音相距小三度的两调,都以同一音阶材料构成,或者说用同样音组成的大小调,我们叫做平行大小调,或者叫关系大小调。比如C大调和a小调。

(在实际记谱中并不常见,因为这种记法要写七个升号,所以常用实际听感音高相同的bD大调,只需写五个降号即可)

(在实际记谱中并不常见,因为这种记法要写七个降号,所以常用实际听感音高相同的B大调,只需写五个升号即可)

(在实际记谱中并不常见,因为这种记法要写七个升号,所以常用实际听感音高相同的bb(降b)小调,只需写五个降号即可)

五个b号调:bb(降b)小调

六个b号调:be(降e)小调

七个b号调:ba(降a)小调

(在实际记谱中并不常见,因为这种记法要写七个降号,所以常用实际听感音高相同的#g小调,只需写五个升号即可)

升号调号中升号的排列顺序是:fa – do – sol – re – la – mi – si (向上的五度关系,或属调关系);

降号调号中降号的排列顺序与升号调号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是:si – mi – la – re – sol –do – fa (向下的四度关系,或下属调关系)。

在自然形式中,调号相同的大调和小调,称为关系大小调,又称为平行调。可以看做是以大调的VI级为主音构成了其关系小调,可以看做是大调的主音向下数一个小三度建立其关系小调。

如上图所示,外圈的深红色大写字母表示大调,内圈的绿色小写字母表示那个大调对应的关系小调,它们共同的调号范例也标记在最外圈。

以同一音级为主音的大小调,称为同主音大小大,也叫做同名调,例如C大调和c小调,都是以C这个音为主音的调,互为同主音大小调。

同主音大小调总是相差3个调号,例如C大调和c小调相差三个降号,A大调和a小调相差3个升号,B大调和b小调相差三个升号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大调和g小调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