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你跟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人过一辈子吗?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在十九世纪的奥地利,有一名天生患有佝偻病的男子。

他畸形、丑陋、瘦小,走到哪儿都不招人喜欢。

有人羞辱他今后只能当个修鞋匠,也有人嘲讽他得不到任何女孩的芳心。

可不管别人如何打击他,他都不为所动,而是按部就班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最终,他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优秀的医生,娶回漂亮妻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他还基于多年研究,开创“个体心理学”,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

这位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德勒,他用亲身实践告诉大家:

人生最要紧的事,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2015年,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深受他的启发,共同写就了哲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

书中以一位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将人际关系难题抽丝剥茧,帮无数读者克服了害怕被人厌恶的心态。

一个人只要有了“被讨厌的勇气”,就能摆脱他人目光的约束,走出内心迷茫的困境。

  • 害怕被人讨厌,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外界的评价,不惜隐藏锋芒、磨平棱角,也要套进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

然而,在这世上,无论你多完美,都有人挑三拣四;不管你怎么做,都有人指指点点。

过度关注他人的目光,只会让自己畏手畏脚,寸步难行。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分享了两位咨询者的故事。

第一位咨询者,是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学生。

自从有了心仪的对象后,原本开朗的她,变得内心敏感、神经紧绷。

甚至,她一到人前就抑制不住地脸红,根本无法正常与他人交流。

碍于这种症状,她将主动向对方表白的计划一拖再拖。

她还不停地抱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恐惧症。”

就这样,她一次次与喜欢的男孩擦肩而过,饱尝爱而不得的煎熬。

第二位咨询者,是梦想成为小说家的年轻人。

他在脑海中构思情节时,总会忍不住联想到被出版社拒绝、遭身边人取笑的尴尬场景。

因此,他迟迟不敢下笔,没有完成过一部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征文比赛。

他还时常苦恼地向旁人解释:“平时工作这么忙、时间也有限,我哪有写小说的机会呢?”

结果,一年又一年过去,他始终一事无成,陷入了无尽的懊恼中。

他们找到哲人排解困扰,哲人却说:痛苦都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

女学生其实是害怕被仰慕的人否定、遭受失恋的打击,才主动为自己捏造脸红的窘境。

年轻人也是担心得不到外界的认可、直面读者的差评,才刻意找各种借口逃避写作。

他们就像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逃避着幻想出来的异样目光,也错过了遇见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

生怕别人说自己一句不好,宁愿假装高冷,独来独往;

不敢跟任何人发生冲突,只能压抑不满,事事顺从;

唯恐面对失败带来的非议,选择收起努力,放弃尝试。

莫言曾说: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

世人千千万万,三观、认知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谁又能做到被所有人喜欢呢?

别人如何看待你,那是别人的事;日子应该怎么过,则由你自己决定。

倘若你非要将别人的想法,放在自己的心上,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不堪重负。

  • 委屈了自己,未必就能讨好别人。

历史学家许倬云讲过一个故事。

有位学生聪明伶俐、品行端正,却不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待见。

因为每次有人跟他讨论问题时,他从不反驳或质疑,总会附和道“是是是”。

如此一来,他不仅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还给不了对方有效的反馈。

许倬云对此也很不满,问这位学生:“为什么我话还没有讲完,你就说‘是’?”

学生愣了一下,回答说:“我习惯了。”

他听后哭笑不得:“你能永远讨好别人吗?你跟别人说‘是’要有明确的分寸,否则到最后,你讨不了好,还会觉得很委屈。”

一次次放弃底线、委曲求全,只会造成自我的贬值,引来旁人的轻视。

我们总以为,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就能换来皆大欢喜。

殊不知,你越是处处妥协,事事退让,对方就越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与哲人对话的青年,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他有一个年长3岁的哥哥,性格乖巧懂事,学习运动样样精通。

从小到大,父母就更加宠爱哥哥,还经常拿他和哥哥比较,嫌弃他不够优秀。

为了讨父母的欢心,他放弃了自我,丢掉了喜好,凡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

从上什么兴趣班、读哪所学校,到跟谁交朋友,他全都交由父母做主。

然而,父母将他的百般迎合,都当成了软弱和无能,还变本加厉地对他指手画脚。

大学毕业后,父母要求他像哥哥一样,接手自家的印刷厂。

但他不喜欢经商、跑业务,想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本以为,自己无数次的讨好,或许可以换来父母的一次理解。

没想到,父母一听就大发雷霆,指责他太过任性,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想起蔡康永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着自己去符合别人的期望,终究有一天你会感到很吃力。

总有一些人,费尽心思地取悦全世界,却唯独辜负了自己。

只可惜众口难调,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所有的故作谦卑、曲意逢迎,终会化成一根根利刺,狠狠扎在你的身上。

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无底线的奉承,去换得对方漠然的低眉和自己满腹的委屈。

与其费力不讨好,白白受折磨,不如在短暂的余生中善待自己。

  • 允许被人讨厌,才是通往幸福的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段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但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当你不由旁人定义、坚持忠于自我,或许会招来外界的不解、责备和厌恶。

可是,缺乏被喜欢的能力,未必会过得很糟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则往往能活得更充实快乐。

小说《斯通纳》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

斯通纳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19岁时遵循父母的意愿,就读了一所农学院。

按照父母的规划,他学成归来后,要继承自家的农场,并想办法扩大产业。

谁知,他对农学毫无兴趣,只有在文学选修课上才能做到全神贯注。

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中断了农学课程,改为学习哲学、古代史和英国文学。

毕业后,他也没有回到农场,选择继续深造,一路读到了博士,还当上了大学老师。

然而,他终究只是个未被命运眷顾的普通人。

他全心全意地埋头文学、忘情授课,在学术和教学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不受学生欢迎。

他还因坚持拒绝学术造假,遭到上司的长期打压和刁难,多年来饱受排挤,薪资、待遇极差。

结果,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的他,到退休时依旧是级别最低的助理教授。

同事们不理解他,嘲笑他自作自受,不会讨好上司,在职场混得无比窝囊;

父母也对他很失望,责怪他当年不听从家里的安排,把人生过得如此失败。

但在斯通纳看来,能做喜欢的工作,读想读的书籍,是任何财富、地位都换不来的自由。

哪怕无人认可和接纳,他也坚持守住了毕生所爱的文学,活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真正的赢家,不是活成别人羡慕的模样,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正如思想家蒙田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身处嘈杂的现实,我们难免会被环境的变化所支配,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

可到头来,能为所有选择和结果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既然注定要独自承担命运的悲喜,不妨抛却世俗的桎梏,坦坦荡荡地走好自己的路。

摒弃噪声,自在前行,一个内心足够勇敢的人,才配拥有得偿所愿的结局。

北大才女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上爆红后,经常会看到很多负面评论。

但面对诋毁和谩骂,她从没想过退缩,依旧活跃在自己热爱的舞台上。

她还直截了当地反击:“我想对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说一句,我也不喜欢你。”

人际关系如同难解的谜题,你好与不好是一回事,被人喜不喜欢又是另一回事。

就算入不了别人的眼,也不妨碍你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你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买单,自然也不需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而活。

刻意讨好别人,只会折损自我的尊严;勇敢追随内心,才能活得潇洒而从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被讨厌的勇气》:不喜欢我的人,我也不喜欢你》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励志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1、本站(网址:),以便及时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