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表现了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在世界神话史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论调,那便是: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的神话;有什么样的神话,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神话,不能光看它表层的内容,而要挖掘他内里所包裹着的上古文化。
比如精卫填海的故事,难道仅仅只是论述了精卫鸟日复一如地从西山衔草石以填东海的事件么?
却也不然。
/西山和东海在哪?
《山海经》中记载精卫填海的故事是这样的。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其精灵愤然化为精卫鸟,日复一日地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免得后人再受水难。
我们知道,山海经绝不仅仅是一本神话典籍,更是山川地理之书,既然精卫填海中有提到西山东海,想来不会无的放矢。
从《山海经》记载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精卫鸟栖息、衔草石的西山即为发鸠山。
发鸠山在哪里呢?
根据考古学界的探究,当在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境内。
长子县是个千年古县,因这里是上古帝王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
春秋战国时期,长子建有上党第一大城。西汉时期始置长子县,秦汉数百年一直为上党郡治所在。
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在长子县称帝,建立西燕,并以长子县为都。在很长的时期,长子都是上党的中心。
所以故事中的西山应该是长子县境内的山脉,那么东海又在哪?
这得先提起上党一带民间关于精卫填海的另一种说法。
话说,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盆地尝百草、治理水患、教民农耕。
女娃在跟随父亲炎帝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不幸在漳水(漳河)溺亡。
因女娃治水因公殉职,后人敬她为漳水之神,还在发鸠山浊漳水的源头修庙祭祀她,后来这座庙被宋徽宗赵佶敕封为“灵湫庙”。
既然女娃溺亡于漳河,女娃化作的精卫鸟所发誓要填平的东海自然就不会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东海(我国东部的领海)。
漳河分为浊漳河和清漳河。浊漳河是上党境内最大的河流,是上党的母亲河。
浊漳河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潞”,即是以其水势大而得名。以前浊漳河每到夏季,经常发洪水,若是水患更严重的上古时期,可以想象有多恐怖。
《山海经》中说精卫鸟誓要填平的“东海”是“漳水出焉”,即“东海”为漳水的源头。
浊漳河的南源为发鸠山东麓灵湫庙的四星池,也就是说四星池即为“东海”。
打蛇打七寸,填河填源头,这倒是挺符合常理的。
陶渊明有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卫填海的故事之所以在后世演化成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其实和华夏自古以来的民族气节离不开。
/华夏的民族气节
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的神话;有什么样的神话,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这在世界神话史中统一拥有的洪水灾难里就可以看出中国和外国的差异性。
包括精卫填海在内,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一系列上古神话中无一不体现了华夏先民的自救观念和不屈精神。
《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 。苍天补,四极正; ***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而在西方神话,比如更具代表性的希腊神话中,帮助人类度过洪水灾难靠的是神的指引。
人的对立面主要是命运或超自然力,人间的悲剧是命运的磨难和神的旨意,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比如潘多拉魔盒。
当悲剧降临时,西方人往往救助于神灵的帮助,反观中华神话则有一种刚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抗争精神刚健精神充盈期间。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刑天断首、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无不昭示中华民族为了族 *** 展和集体利益奋力拼搏,顽强不屈的斗志。
这种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抗争精神,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可以被打败,却永远不会被消灭的主要文化基因和内在动力。
它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儿女的血液里。
/复仇文化的诞生
不过既然说是抗争,那就必有怨气,有怨气就有仇恨,换个角度想,所谓的抗争史也可以说成复仇史。
而中国人对于海的仇恨可谓由来已久。
曾经,有人这样问孟子:“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舜会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孟子》: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在大舜和孟子这些华夏古民眼里,出逃只会去海边,为什么?
因为海边是外荒之地,放在山海经五服体系中,那就是荒服,是罪臣流放之地。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思是:理想不能实现,我就乘船去海上。好像海上是他的理想自绝之地。
这种恨海的文化在沿海地带则更为普遍,以致衍生出妈祖这样忠实的信仰来。
而民间版本的精卫填海则更是加入了女娃看到海龙王儿子欺负弱小,便上前维护,最后被海龙王报复性杀害的桥段。
由此,精卫填海中的复仇观被完美地呈现出来。
搅在人里面的英雄文化,定有一个复仇心态。
精卫化魂为鸟也要填海,是复仇文化的集大成者。而复仇现象和复仇文学,数不胜数:《窦娥冤》《水浒传》……
复仇文化催生了儒家的仁爱。
仁爱,爱的是亲人和友人,陌生人没能力爱了;对于仇人,一脚踩翻。
华夏历史,有很大一段就是复仇的历史,文化影响了神话,也就在所难免了。
/被隐藏的上古战争
当然,无论是复仇精神,抑或是抗争精神,这种解释都离不开马克思的神话学思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这一论断,曾经长期影响中国的神话研究,但这种解释模式却有不少问题。
以精卫填海神话来说。认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相斗争的主题的这一说法,其实只解释了神话的一部分,而对于神话里的其他情节,却几乎是视而不见。
比如,女娃为什么被说成是炎帝之女?这个鸟为什么又说成是形状像乌?精卫为什么要大老远从西山衔木石来填海,而不是就近取材?
显然,这个神话需要重新解释。
先说炎帝。过去常把炎帝等同于神农氏,但其实并非如此。
现在一般认为,历史上的炎帝是部落首领的称号,神农氏为其中一任领袖。
其后,与蚩尤氏发生战争,蚩尤氏取得了胜利,因而夺取了神农氏的炎帝名位,自己号称炎帝。
由此,神农氏为旧炎帝,而蚩尤氏为新炎帝。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好理解《史记·五帝本纪》中相关的内容。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显然,如果神农氏与炎帝为一体,那么黄帝之时,既然神农氏已经衰弱了,又怎么会有之后的“侵陵诸侯”呢?
因此,这里的炎帝并非是神农氏,而只能是蚩尤氏。
而且,从行文角度来看——先说了蚩尤的凶暴,紧接着便说到炎帝欺凌诸侯,也可推断出此时的炎帝实为蚩尤氏。
那么,神话里的女娃是哪个炎帝的女儿呢?是神农氏还是蚩尤氏?
可以认为是神农氏,因为精卫鸟衔的是西山木石,而神农氏根基便在西部。
再说鸟与乌。精卫是只鸟,而神话中还特意强调,这只鸟长得非常像乌。
我们知道,上古神话故事中,乌就是金乌,为太阳的精魂,或者称之为太阳鸟。
如《楚辞·天问》里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再如《淮南子》中所记载的后羿神话: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精卫鸟为什么会与乌扯上关系呢?
答案应该还是在于炎帝。
东汉的官方著作《白虎通·五行》中却有这样的记载:“炎帝者,太阳也 。”
也就是说,炎帝便是太阳神。炎帝为太阳神,他的女儿为太阳鸟——金乌自然是理所应当。
然而,我们注意到,精卫神话 *** 意强调的是,精卫“其状如乌”,换句话说,精卫虽然似乌,但又不是金乌。这种矛盾该作何理解呢?
我们可以这般设想,神农氏曾经是天下共主,号称炎帝。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神农氏一族实力逐渐衰微。
与此同时,东夷部落中的蚩尤氏却强盛起来,他们频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作为共主的炎帝神农氏便发兵征讨蚩尤氏,不料遭遇惨败。
不仅如此,胜利后的蚩尤氏还更进一步地将神农氏赶下台去,将炎帝称号据为己有,成为新的一方霸主。
女娃似乌非乌,是因为神农氏已经不再是炎帝,女娃也便不再是太阳神的女儿了,所以,她只能是似乌而非乌了。
神农氏虽然失败了,然而他们并不甘于失败,立志要复仇,这便有了填海的剧情。
同时,神农氏根基在西部,而蚩尤氏根基在东部,所以精卫必须从西山衔木石以填东部的东海。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精卫填海是神农氏所创造的一则神话,其目的在于激励族人勿忘国耻、矢志复仇;又或者,在上古时期,蚩尤真的在部落之战中谋杀了神农氏爱女女娃?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毕竟,文化和神话一向互为延伸。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故事概述:关于精卫填海成语故事讲术的是精卫填海典故不虚荣,不做作!月明,星稀,此夜我惦记你们。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回头看看今年一路走来,满满的都是回忆,有伤,有喜,有失落,有意外,也感谢一直有你陪我,我们在一起已经668天了,这个数字不长,却也不短,我们在一起有过很多好的回忆,也有过一些不开心的过去,不管怎么样,有你在的日子我觉得很幸福,真心的幸福。
精卫填海的成语故事动画视频
精卫填海的故事描述: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精卫填海典故的意思: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相关查询:精卫填海的意思、精卫填海成语接龙

2022-06-22 10:34:53精选百科 >
导读 精卫填海的意义与意蕴(精卫填海的诗是什么)(女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精卫填海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故事,描绘了精卫英
精卫填海的意义与意蕴(精卫填海的诗是什么)
(女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卫填海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故事,描绘了精卫英勇顽强的形象,表达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洪水的强烈愿望,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战斗精神。精卫填海也被拍成了电视剧,可见精卫填海对后世的影响。
《山海经》原著是怎么写的?
以下段落摘自《山海经北三经》和《北山经》。
往北二百里,叫鸽子山,上面有许多柘木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一只黑色的鸟,头上写着,喙是白色的,脚是赤脚的,它的名字叫精卫,它的歌是自称的。是颜地的女孩,名叫女娲。女婴在东海游泳,溺水而不归,所以是精卫,经常抱着西山的木石在东海溺死。当水流出时,东边流入河中。
这一段是精卫的来源。这一段的意思是再往北200里有一座山,名叫法九山,山上有许多柘树。山里有一种鸟,形似乌鸦,爪子红红的,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似乎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原来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叫女娲。有一次,女婴去东海玩,不小心掉到海里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女婴死后变成了精卫鸟,经常从西山搬运树枝和石头来填平东海。漳水发源于鸠山,向东流入黄河。
这是精卫填海故事的源头,后人解读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积极的解释主要源于马克思对神话的阐释。他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想象去征服、支配和形象化自然力量。当然,也有其他与精神关系不大的解释,比如炎帝所表达的对抗性和蚩尤斗争的失败。它也被解读为颜地部落与少昊部落通婚的悲剧写照。
精卫填海的故事小时候,我们以为精卫是个男人,也是个壮汉。后来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精卫是一种叫精卫鸟的鸟。原来是一个女孩死后投生的,不是一个壮汉。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