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讨好人的性格避免写文字时有文字讨好症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最近,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凭一己之力让这个词汇上了热搜,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所谓的“文字讨好症”,就是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常见的搭配包括但不限于:嗯 → 嗯嗯.gif好的 → 好滴 好哒 好的呢收到 → 收到+emoji“表情包,没有你我怎么活啊!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会相视一笑,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人或群聊。而根据“病情发作”的严重性,“文字讨好症”也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等级:初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在回复他人聊天的时候,还在拿捏“哈哈”与“哈哈哈哈哈”之间的分寸;中级“文字讨好症”患者,则会带有一些强迫行为,但凡遇到朋友或同事聊天冷场,总是忍不住要发一个表情包收尾;终极“文字讨好症”患者,则将“病情”扩散到文字以外的肢体语言中,常见的例子是“讨好型加班”——不少网友指出自己下班后仍会逗留在工位上,“摸鱼式”敲键盘、用余光观测上司行踪,伺机而动。而“文字讨好症”的反面,则是“文字愤怒症”——有网友总结,在聊天时冷漠地打“收到”、扣“1”,这些看似正常的字眼,暗含患者最后的挣扎。此类“患者”并不少见。在真人秀节目《仅三天可见》发起的一项投票中,90%的人表示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而70%的人认为这样非常累,每天都像是戴上了“痛苦面具”:其实,对于习惯在聊天中使用语气词的人来说,这本就是一个悦人悦己的礼貌行为,也并不存在任何“讨好”的问题——所以这种受人欢迎的说话方式,才会成为“文字讨好症”的效仿对象,但只有使用者本人清楚,字里行间多出了一丝小心翼翼的成分,让自己心累:主持人杨迪便分享过自己的经历,认为长期的主持工作让他们变成了“讨好型人格”,经常主动成为嘻嘻哈哈的氛围组,但背后“不是真正的快乐”。另一方面,不真诚的“文字讨好症”,反而也容易让他人困扰,感到阴阳怪气。微博上有不少高赞讨论指出:“工作永远糊弄,回答永远嗯嗯,能不能少点话术、专注工作?”年轻人,不走心啊。那么,我们要如何缓解自己的“文字讨好症”?这里给出2个不靠谱方案:第一种方法是“打不过就加入”——如果注定要“讨好”他人,不如把它进阶成“糊弄学”:准备好一套万能聊天模板,在任意聊天场合中来去自如,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第二种方法是,不妨试一下“文字讨打症”——不刻意使用语气词、有一说一;不当氛围组,拿出那英、周迅在《脱口秀大会》里的气势,不想笑就不笑,改改“替别人尴尬”的毛病。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文末交流:你有过“文字讨好症”吗?用魔法打败魔法!
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回应对方的文章。文章的大概内容是:如果我们回复对方一件事时只说“嗯”,那就表示态度冷漠,但如果改成两个字“嗯嗯”,瞬间就亲和力拉满,甚至有些讨好的意味。这就是目前人传人迹象的“文字讨好症”。这让我想起自己最近在和客户聊天时用的词语。为了让对方感觉到我说出的话听着舒服,我会在一句话的结尾带上“……哈”。比如,当客户是第一次拿货为了促成这个单子,我会说“正常咱们都是满多少包邮的,因为是第一次拿货都给咱们包邮哈”,“记得加我的微信哈”,等等。客户让发货,明细发来后我也会回答“好的”,“嗯嗯”,“嗯呢”,有时候还发几个点头的卡通动漫表情,文字中带几个表情头像。这让我有种拉近与对方关系的感觉,不至于冷冰冰的。而这样回答,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讨好的意味。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企鹅,到后来的地球号,再到douyin。估计再过几年还会出现新的聊天,购物工具。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同时冷漠感越来越强,因为彼此见面的机会很少。刚毕业做业务的时候,公司培训我们要先打电话给客户邀约见面,俗话说“见面三分熟”。即使一次没有见过的客户,只要是见过一次面后,信任感马上会翻上好几倍。促成合作的机会同样会提高很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更多人信任互联网,即使不见面,全世界也有很多的交易在不断的发生。正因为不见面,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文字的桥梁搭建好。一根网线连接着,你和我,他和她。这背后更多的是彼此的诚信沟通,真诚做事。文字沟通着我们每个人,也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情商和耐心。见面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要让对方听着舒服,不见面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件艺术性的工作做好。我们要学会多说话,说好话,说出来的话让对方听着舒服。不能只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只是没有感情的说,“嗯,好”。多说叠词,多发表情,比如:嗯嗯,好勒,好的,可以呀……“文字讨好症”不是刻意讨好别人,而是双方彼此站在平等的角度,让在屏幕背后的我们发出来的文字,说出来的话让对方看着觉着舒服。你平时都是怎么回复对方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写字困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