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哪2003年高考泄密事件考

为什么那么多人挺张雪峰? 01 我不太喜欢张雪峰,但不管喜不喜欢,这次我站张雪峰。 02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有家长咨询张雪峰,说孩子高考590分,想填报新闻专业。张雪峰就跟家长说:“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后悔到崩溃的。”“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03 几所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就撰文告诫广大高考学子,说千万别被张雪峰忽悠了,学新闻还是非常有前途的,211以上的新闻专业可以闭着眼睛选。比如张小强教授说:“新闻专业能文能武,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比如杨清波教授说:“只要怀揣新闻理想,学好专业知识,提升素养能力,还没毕业就可能被媒体看好,就业前景是很乐观的。”比如陈笑春院长说:“我带的毕业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就业前景都非常好。” 04 关于张雪峰和教授们的新闻之争,我站张雪峰。 05 六神磊磊说:“作为一个前记者,关于张雪峰新闻专业之争的事,我想了想,坦诚说是这样的:我知道理想、梦想是怎么回事,也知道怎么用文章把它说圆。但前几年我堂妹高考,我对她说不要报新闻。我不能和自己妹妹说不要报,又到网上对别人的孩子说理想、梦想。现在还是先吃上饭最重要。” 06 我跟六神磊磊一样,我也是前记者,也做过主编,省部级新闻奖一等奖,也拿过20来个。去年我侄女填报高考志愿,咨询我新闻专业怎么样,我说:“实在不怎么样,要不然我也不会转行了。一二十年前学新闻还可以,现在学新闻,我都不知道以后能干啥。” 07 张小强等教授说:“你看我教的学生,也有考公务员的,也有进国企的,也有进大厂的。”我觉得这纯属抬扛,任何一个专业,再不好就业,也总有少数人是混得可以的,但不能以这点少数人为代表,来证明这个专业非常有前途,这是误人子弟。 08 绝大部分的杠精,都喜欢跟“概率”抬杠。比如你说:“不要贪财,那些承诺回报率20%的理财都是骗子。”总有人站出来说:“我投了一个承诺20%回报率的理财,去年回报率真的超过了20%。”我说的“都是骗子”,其实说的是概率,就是大概率是骗子,而不是“所有”。所以你不能以极个别的特例,来推翻我说的这个常识。 09 张雪峰这个事情也是一样。他说的“不要选新闻专业”,针对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人和穷人,意思是:普通人家和穷人家的孩子,最好不要报新闻专业,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张雪峰所针对的对象不包括两种人,第一种是家境优渥的人,家有万贯肥马轻裘,报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反正以后有的是出路。第二种是把新闻当作星辰大海的人,就是喜欢新闻喜欢得要命,新闻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新闻就是我的星辰大海,不干新闻我一辈子都觉得活得无趣,那你可以填报新闻。 10 为什么那么多人挺张雪峰?原因就一个,他的导向就是就业。他说:“越是底层的家庭,孩子的试错机会就越少,所以选专业要格外慎重。”张雪峰不是不懂诗和远方,但他知道诗和远方只属于极少数人。有个高考690分的女生,想搞理论物理,她的家长来咨询张雪峰。张雪峰就跟家长确认,她了解这条路上的困难吗?她了解未来可能的待遇吗?家长说这些孩子都清楚,但她依然坚定选择理论物理。张雪峰很果断地劝导家长:那你应该支持孩子的选择。你看,张雪峰不是不懂诗和远方,但他知道,诗和远方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就业和赚钱”才是第一目标。 11 你可以说张雪峰现实,你可以说张雪峰世俗,你可以说张雪峰功利,你可以说张雪峰痞气,但穷人们需要张雪峰。一个网民说得特别好:“在人的漫长一生中,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决策并不多,高考报志愿算是最不靠谱的一次。一个整天做题没见识过社会的孩子,哪能有什么明确的规划?所谓兴趣也是非常肤浅。父母更加不靠谱,自己都没活明白,怎么能给孩子指出明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雪峰的存在具有很大的正向意义,他让很多普通人家和穷人家的孩子,避免了很多雷区和弯路。” 12 张雪峰和教授们的新闻之争,我在微博上看了看,绝大多数人都是站张雪峰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张雪峰是了解普通人的,知道普通家庭的痛点和需求。张雪峰说:“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张雪峰是贫穷家庭出身,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别人家是穷得叮当响,我们家穷得连响都没有。”他是吃过很多很多苦才一步步爬上来的,他知道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意味着什么,知道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成本有多高,知道贫贱家庭百事哀,所以他的建议很契合穷人家普通人家的孩子。而张小强呢,就像了解他的人所说的:“学的工科,吃了半辈皇粮,人近不惑跑到报社当副主任,没吃过一天新闻的苦,享尽了新闻的福。在他看来新闻这么阳春白雪,这么优雅的上层建筑,干嘛要阻止人家学啊。张小强怼张雪峰,实际上就是圈层隔离。不同圈层是真的不明白对方在想啥,不能愁人所愁,不能乐人之乐。” 13 我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呢?其实就是想说一种现象: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完全不懂普通人的生活了,他们正在丧失对社会底层的感知能力,以至于越来越不理解普通人的苦难。 14 最近这几年,精英们的反智言论,那真是一个接一个:“低收入者,可以把空闲的房子出租出去,增加自己的收入,可以把私家车开出去拉活,以增加收入。”“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为什么不在上班地附近租房子住呢?”“年轻人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建议一人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贫困山区的孩子身体素质比较差,建议他们要多吃肉。”“起征点太高,就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一些精英的言论和建议,脑残到了让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所以网民们才大力呼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15 中国的精英阶层,正在丧失对社会底层的感知能力,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精英阶层掌控着太多资源,也掌控着很多普通人的“命门”。我就举一个小例子吧,这是我以前在报社做记者时的亲身经历。大概是八九年前,一个坐办公室的精英,为某贫困乡做移民规划,他做了一个预算:“200万就可以搞定。”但是这个方案发下去之后,没有一家老百姓愿意移民。这位干部想不明白:“我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怎么都不愿意搬迁啊?”后来他到现场一看,完全惊呆了,“实际地形比想象的复杂太多了,2000万资金都不够。”这个专家后来感叹:“以前我做规划时,以为只要是为群众好,就一定是对的,现在才明白,不是那么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因为不了解基层底层,而造成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16 一直以来,我们都存在一个误区:觉得无知是往上走的。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不懂得平台算法是无知的,我不懂得量子物理是无知的。但无知其实也是往下走的,正如罗翔老师所说,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你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不知麦子和稻子几时下种,不知道麦子稻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其实也是一种无知。见识不仅是往上走的,还应该是往下走的,见识不仅是见过世界的繁华与上流,还应该是见过世界的贫穷和底层。所以从这个尺度来说,没见过贫穷也是一种没见识,不了解底层也是一种没见识。 17
生发水不好卖,蹭王兴流量前几个月,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是以前给许家印当军师那个,一直夸赞中国经济复苏得很好,但最近他口风大变,转而开始大力呼吁拯救经济了。为何会口风大变?大V九边说得好:“主要是他身份发生了转变,之前是一个纯学者,说啥都跟自己没关系,而且站着说话不腰疼。最近他开始创业卖生发水之后,多多少少算是参与了实业,现实开始教育他了(生发水不好卖)。所以立刻就接地气长脑子了。”人就是这样:未经民间事,不知百姓苦。 18 知名评论家吴伯凡,前不久讲到一个大经济学家,这个大经济学家已经很老了,走路都已经蹒跚了,但是仍坚持做一件事情,每个月坐两次公共汽车:“我现在这么老了,每个月还是坚持坐两次公共汽车。你不坐公共汽车,就不知道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然后你不知不觉,就会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意识,说起话来免不了要夸夸其谈。”我之所以写这篇稿子,就是希望早就脱离了贫困的精英们,或者从小在富足家庭长大的精英们,能够像这位经济学家一样,抽时间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去真正的社会底层看一看,了解一下普通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体验一下普通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这也是一种长见识,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长见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3年高考泄密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