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适合高中生适合读红楼梦吗阅读吗??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就没有过时之说,甚至在热点频出的网络时代,它依然是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谈资。不论是影视改编,还是高考语文试题编制,《红楼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网络平台上,作家、学者解读、阐释《红楼梦》的音视频大量出现,拥趸众多。2023年4月1日,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编孙伟科为第九届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赵建忠、詹丹连任副会长,张云、俞晓红、曹立波、苗怀明新当选副会长。在科技狂飙的当下,《红楼梦》研究遇到哪些新情况?红学家们在做着怎样的努力?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专访来成都讲课的俞晓红教授。她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研究《红楼梦》的体会、心得,以及研究成果需要向受众广泛传输的见解等。她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没必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研究红楼梦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浸润红楼近五十载红学界“年轻的老人”“从12岁那年第一次读《红楼梦》,到现在61岁了,我还在读,浸润在红楼世界里将近50年了。《红楼梦》是一本值得用生命去阅读的书,反过来它也能滋润你的生命。”俞晓红是安徽歙县人,在热爱读书的父亲的影响下,她很早就对《红楼梦》产生浓烈兴趣。1982年,她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主题就是《红楼梦》,次年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年仅21岁的俞晓红,由此进入红学研究界。1993年,她开始在大学开设《红楼梦》研究课,至今已出版《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等多部红学专著。在圈内俞晓红有“年轻的老人”之称——对于老前辈来说,她算年轻人,但跟同龄人相比,她入行很早,资格“老”。除了专业研究,身为红学家的俞晓红教授还致力于《红楼梦》文化普及,连续多年到中学举办专题讲座,培训中学语文教师,深受欢迎。打破学术与大众壁垒为语文教育输送营养很多70后、80后在中学课本上学过《红楼梦》,但都是片段式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现在则不同了。2017年,整本书阅读进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标。2019年开始,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第七单元设置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意味着《红楼梦》整本书“进教材”。曾任7年中学语文教师的俞晓红敏锐地发现,中学语文教师当下面临一个教学难题:《红楼梦》整本书内容丰富、角度多元,如何在有限的9个课时里,帮助高中生把握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中学教师任务繁重,他们不大可能有时间专门深入研究《红楼梦》。在这种情况下,《红楼梦》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就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和方法输送给基础教育界。作为一位专业研究者,我很愿意尽自己的努力,来做一个打通的工作,促进学校之间的衔接。让专业研究成果,为中学教师提供学术滋养,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后者的一线实践经验,也可以给前者深度研究带来诸多启发。”俞晓红说。事实上,关于《红楼梦》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书和相关教辅资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十多种。俞晓红还专门找来看,并进行反思,“为什么这样的书能火,而一些中学老师却不愿意读红学家的书?可能是因为红学家的论著过于学术化,中学教师觉得与教学实际有距离。市场上相关任务书却比较接地气,可以短平快地帮到大家。”带着这样的初心,俞晓红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师写了一本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2022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她在书中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对《红楼梦》中一种结构、两条主线、三重主题、五个关键情节、五组重要故事以及“人物形象的三维考察”等进行概括提炼和细致分析。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红学学术功底融汇其中,启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对《红楼梦》的阅读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业内称之为“目前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浸润红学研究多年,俞晓红也逐渐认识到,《红楼梦》的普及推广和学术研究一样重要,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入选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书目,为《红楼梦》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高考语文试题频频出现《红楼梦》,是一个明确的导向,就是希望大家重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俞晓红说。名著阅读是一种高质量的“爱的教育”记者:读高一的学生,一般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给这个年纪的读者讲《红楼梦》,会与成年人讲解有所不同吗?俞晓红: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曾有学者表达过这样的顾虑:对高一的学生讲整本《红楼梦》,“宝黛爱情”要不要讲?我说,为什么不讲啊,如果没有宝黛爱情,就没有《红楼梦》了。我是初二就开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我没有受到什么负面的影响。而且,我认为,当学生真正读懂了“宝黛爱情”,反而能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的真爱。所以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爱的教育”。我这么一说,这位学者就很释然。记者:浸润在《红楼梦》里近50年,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吸收了哪些营养?或者说,您阅读《红楼梦》,最深的感触有哪些?俞晓红: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中学时代主要是关注青春生命,也包含爱情在内,为林黛玉哭。到了大学,正好受到中文系的专业教育,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学术思考。《红楼梦》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超前的。所以很多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获得精神支撑,或者受到一些启示。后来我从事高校行政工作,当过教学副院长,会遇到很多管理方面的事情。这个时候,王熙凤、贾探春的一些管理理念给我一些启发。我就会想,这个事情如果她们遇到,会怎么处理?《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但里面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我记得,资深红学家、学者蔡义江先生有一次在会议上说,他每读一次《葬花吟》,就要哭一次。当时他都70多岁了。我就在想,一个男性学者在这么大年龄时,读到《葬花吟》为什么还会哭呢?应该不只是因为沉浸在诗作带来的感伤中,而是《葬花吟》促发了他的哲学思考。这是一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是生命的赞歌,它有哲学的层次。人工智能暂不能替代人研究《红楼梦》记者:当下,互联网科技发展很快。出现像ChatGPT这样的高级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等都带来不小的冲击。您觉得,这对《红楼梦》研究会有怎样的影响?俞晓红:ChatGPT出来以后,我们同学群就开始讨论了。我也立刻试用,试了好几天,后来就没有多大兴趣了。我问ChatGPT:曹雪芹是谁?答案很奇怪,不靠谱,有些信息还是错误的。但英语专业的教授就觉得很好,觉得能帮助大家搜集资料,指导学生写论文。我想,这可能跟它的资料库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它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可能答案会越来越准确。但就目前,还是不行的。记者:像《红楼梦》的研究和阅读,应该也有机器不能替代的部分吧。俞晓红:是的。比如说,当你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阅读《红楼梦》,收获的是属于个性的、灵动的、鲜活的东西,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红学家吕启祥老师跟我说,晓红啊,60岁到70岁是你人生最好的年龄。退休后你有大量可支配的时间,你的学术积累比较深厚,人生经验也很丰富。研究《红楼梦》恰好需要这些,所以你会写出很多好东西。所以,我对未来十年的学术生命会有一个期待和规划。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来源:华西都市报
阅读《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阅读《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阅读《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红楼梦读后感700字钗。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朽,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阅读《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2  恐怕许多人都读过《红楼梦》,但大众人士都很少书面评阅她,没有点儿丰厚的文化底蕴谁敢妄加评阅?鄙人拙识,可能是职业使然,我被《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深深吸引。  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人,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写人物外貌都是千篇一律,这让我大伤脑筋,也许悟一悟《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吧。  《红楼梦》的开篇,各样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人物眼光,在对比中各自亮相。宝黛初会,一见面便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抓住她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也用说书传统的肖像套话,却又不落俗套地勾画出了黛玉所特有的”笼烟眉“。正因黛玉”眉尖若蹙“,宝玉给她取字”颦颦“。正因黛玉”泪光点点“,宝玉觉得”久别重逢“。正因黛玉貌如”神仙“,却并没有”通灵“佩饰,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狠命摔去那”劳什子“。正因为运用了有特征的肖像为引线,从而带出了有个性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心相通的痴情,拉开了《红楼梦》大悲剧的序幕。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肖像,一次未能尽意,再次让他亮相,使黛玉感到他”外貌最是极好“,却又已”好皮囊“跟世俗所说的”腹内原来草莽“形成反差。这种”表里不一“的.肖像,唤起读者的关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肖像描写中”眼睛“的描写甚是重要,我们经常说:他的眼睛会说话。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画好眼睛,等于成功地描写了肖像。而成功的肖像,就等于在读者眼前,打开了认识人物的窗户。曹雪芹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奇眉妙眉,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真真写杀!那奇妙处,就在于会说话,能让读者透过它们看到内心。  生活中不存在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就在最能体现其人本质并且足以区别他人的地方。作者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作品的需求,用精巧的笔墨把它们描写出来,力求外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鲜明。【阅读《红楼梦》高中生读后感】相关文章:1.高中生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10篇3.高中生红楼梦读后感850字4.名著红楼梦阅读读后感范文5.阅读红楼梦心得6.《红楼梦》阅读心得7.红楼梦阅读心得8.阅读红楼梦有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适合读红楼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