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聆听?

2017-12-07 16:46
来源:
台州妇联
近日,由天台县妇联与天台机关幼教集团联合举办的“和合家教”线下活动之《耳畔的乡音》精彩开展。本次活动特别邀请素有“天台百晓”“国家级名导”之名的李建国先生,带领大家一起聆听天台乡音,感受天台乡风的巨大吸引力。本次活动主要参观十字巷头、九弯弄头、六道地、五关里、四方、天一街等地。
据说,此次活动举办的初衷
与天台话有关哦~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日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天台话,属于吴语-台州片,保留浊音和入声。天台人讲话硬呛呛,一开口,好像平地一声雷,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天台人以大嗓门居多,男女老少,高门亮嗓,声若洪钟,讲话像打雷,这也养成了天台人直爽的性格。看完视频你就能感受到啦~
曾有网友呼吁道“不要让天台话消失在五十年后”。在和合美县城创建、和合教育的背景下, “耳畔的乡音”活动应运而生。
天台童谣《风景数字谣》反映了天台老城旧貌,具有历史沧桑感,向人们展示了天台的很多地名,其中,有亭名、殿名、街名,也有宅名。虽然这些地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已经不复当日旧貌,有些已经改换新名字,但依稀还能找到那时候的影子,更能看到时代发展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本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与家长在了解天台老城为数不多的老城旧貌的同时,念童谣,感受天台老城的魅力,产生了解天台的欲望。
十字巷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于广川之上,高 : 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 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天台城池的选址,亦符合上述原则。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 2~3 米,均与二纵一横三条主干道 垂直相交, 并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十字巷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华书店前,东连实验小学,西接赤城三小。
九弯弄头
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往往细长曲折,与巷垂直相交,宽仅一米 左右,如隔墙弄、九弯弄等,现在的九弯弄头只剩四弯。石墙,在山区、溪边多取乱石叠砌,俗称“乱石墙” ,厚度达三尺有 余,泥墙多见於粘土,分布于村落中,外墙一般用红黄两色粘土拌少量的稻草捣筑而成, 内墙一般先以竹或茅杆编成墙状, 外面糊泥而成。看,走在石墙堆砌的弄堂里,孩子们好奇的抚摸着大小石块,大人们也感慨:“这种房子真的要好好保护了!传承不知不觉……
鼓吹亭
延民主路现存历史文化古迹有:吹鼓亭、齐氏祠堂、张世杰祠堂、忠节祠、 蒙馆等。张世杰祠专祀抗元英雄张世杰。忠节祠是纪念在明代土木之 变中捐躯的齐汪的专祠,蒙馆为其幼年读书处。天台将领齐汪在“土木堡之变”中随驾护卫,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有人劝他快逃,他说:“吾闻扈驾而出,未闻先驾而入也。”遂死难。
五关里
四方塘路与五关里巷交叉处附近有成片的古民居建筑群,占地约 14000 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包括“五关里”“圣旨门” “叶氏大院” “高门头” “五世同堂” “长檐头”等民居群 落。各建筑群落紧相毗连,有些群落还互相贯通。这些建筑群落都有 相近的风格,是天台城内现存最古老、面积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状元巷
状元巷
状元巷曲折而狭窄,从中山东路一直延伸到蓝田叶路。幽深的小巷中,抬头瞬间,就能看到民居墙上“状元巷”的巷牌。数百年的状元巷中,真正的主角却只有一位,那就是当年的武状元——陈桂芬。
九曲巷
九曲巷的老房子大部分用的是青砖,青砖上青苔小草枯黄,有的房子的窗和门已用砖头封起来了。据说这些房子大都是民国时盖的。巷子的每一个转弯,几乎都是90度角。走在巷子里面,头顶是垂下的树的根须,偶尔有虫鸣鸟叫,越发让人觉得巷子幽深。两边几户人家的推笼门紧闭,闻不到人声。
让巷
最后,大部队来到了“让巷”。“让巷”之名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天台东城,两家建房,为争一墙之地,成了仇家。各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双方各找靠山,希望能压倒对方,多占一墙之地。不料两家同时收到京城回信,写的是同样一首诗“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家读信后,都感到自惭,主动让出地基才有了让巷之名。李导对孩子们说:“有事情要相互让一让,不能打来打开哦!”
REC
活动在文明礼貌教学中
缓缓落幕,
但传承的意义
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END
来源:和合家教
天台机关幼教集团
供稿:天台妇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教盛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