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刚正不阿的故事权臣的故事?

掌控废立的东晋权臣,桓温为何不敢篡位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桓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这句名言出自于东晋权臣、丞相桓温。桓温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梦想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世说新语》里收录了这位权臣不少的名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在这位枭雄六十二年的人生中,他三次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在晋廷的诏书中,将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在后世《晋书》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他又是一个阴谋篡逆的乱臣贼子。桓温,字元子,其父桓彝历任安东将军、中书侍郎、拜散骑常侍,后死于苏峻之乱。十八岁时桓温枕戈泣血,混入仇人丧礼之中,手刃其三子,以此而扬名天下。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成为了晋明帝的女婿。做了皇帝的女婿后,桓温开始一路官运亨通,之后更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出镇荆州后,于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挥师西进,攻灭成汉,收复丢失四十余年的益州,威名大振。晋廷以灭蜀之功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但高官厚赏的背后,晋廷也对手握重兵的桓温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此时的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兵精粮足,也渐露不臣之心。永和十年(354年),四十二岁的桓温终于将朝廷内外大权尽握掌中。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温北伐河洛地区,大破羌族首领姚襄并收复洛阳。这两次北伐都收复了部分失地,虽然最终都因后援粮草不继而撤回,但桓温的个人威望却被推上了巅峰。自衣冠南渡以来,东晋一直是偏安一隅只求自保,恒温的北伐将驱逐胡虏,恢复故土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人心振奋。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之后又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但在之后的枋头之战中,燕国大将慕容垂大败桓温,晋军死伤三万余人,桓温也在这一战中威名扫地!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因此决定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太后废除了晋帝司马奕,并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东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令百官震栗不已。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却形同傀儡,朝政皆由丞相桓温决定。咸安二年(372年)秋,即位仅八个月的简文帝因忧愤而崩逝,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前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可结果遗诏却是让其“辅政”,太子司马曜在部分朝臣的支持下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朝中大臣皆以为桓温此举是要代晋自立颠覆晋朝,但桓温只在京城待了半个月就因患病返回了封地姑孰。病渐沉重的桓温仍不忘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等朝臣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温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被称为一代枭雄,但又是一个内心矛盾之人。他虽有篡权之心,却不敢走完那最后一步,他对自己的必胜没有把握,又想成一世的霸业,又恐惧身后的骂名。简文帝为开国皇帝之子,历事七朝,帝位传到孙辈,为何又突然传回给他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原因所造成首先,他要学习曹丕、司马炎等人篡位自立,那是易如反掌,东晋权臣桓温晚年权势熏天,史称“政由桓氏,祭则寡人”。桓温决定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先废掉晋帝司马奕,然后动手篡位。桓温所立的司马昱辈分极高,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历经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
司马昱登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由于司马昱在做会稽王时已废黜了世子司马道生,而司马郁等其他儿子也都早夭,他就急切盼望再生一个儿子以继承自己的会稽王之位。司马昱突然登上帝位,他就因此认定了晋室灭在司马曜手里是天意,过了八个月,即咸安二年七月,他病重不起,司马昱无奈立司马曜为太子。
司马昱崩,但朝内群臣在没有得到桓温的明确指示之前,都不敢马上拥立太子司马曜为新帝,大家都想等桓温还朝后再做决定。关键时刻,是王导的堂侄、尚书左仆射王彪之站了出来,正色地说道:“君崩,太子代立,干桓温何事?他又得有何异语!你等若要等他指示,必反被其责。”临危决断,迅速拥立了年幼的司马曜为帝,是为孝武帝。
褚太后惊惧之下,还想下了命桓温行周公居摄故事的诏书。幸亏被王彪之及时谏阻,他说:“这是非比寻常的大事,桓温一定会再三推让,如此一来,不免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就这样,因为群臣努力,桓温想自动接任帝位的愿望落空。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会被两位千古名相嫌弃?跟桓温同时代的两位名相,一个是王猛,一个是谢安。王猛辅佐前秦苻坚巩固权力,推行仁政,统一北方。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王猛结束了北方七十年的分裂动乱,几乎让国家达到升平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奇迹。苻坚信任备至,王猛戮力尽才,为后代所艳羡的千古君臣际遇。可惜苻坚对王猛太过信任依赖,导致王猛身兼多职,一身数用,高度负荷之下遽然离世。王猛离世之后,苻坚为完成未统一的事业,连兵百万指向僻居江南的东晋王朝。苻坚没能吞没东晋,反到成就了另一位风流名相的传奇功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尽胡沙”。在诗仙李白的心中,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谢安以八万北府兵,抗百万敌师,指挥若定,在谈笑之间,完成拯救国家、保卫江山的大功业。淝水之战后,谢安组织晋军北伐,收复山东河南国土。王猛让一个新兴国家走向强盛,谢安令一个衰落的王朝再次振兴,成就各自的千秋功业,为后世称道。然而他们所助力的,最后都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不免令人遗憾。假设,以王猛和谢安的盖世之才,辅佐另一个命世英主,会不会完成超越现在他们的功业呢?恰巧,桓温和王猛、桓温和谢安的生命轨迹是有交叉的,为什么他们没走到一起?翻阅史书让人吃一惊,王猛第一次下山谋求出仕,拜见的竟然是桓温。而谢安隐居东山,诗酒人生到四十多岁,第一次辞家入仕竟然是进桓温幕府。一方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想成就帝皇伟业;另一方胸蕴奇才,妙算万策,欲辅佐明主、济世安民。然而,他们最终没有一对走在一起。灭成汉、又三次北伐的桓温,在东晋到底有怎样的地位?颍川庾氏崛起,是司马家希望借助庾氏的力量支撑琅琊王氏。而谯国桓氏的崛起,则是当政的何充有意扶持桓温制衡颍川庾氏的结果。当然仅仅有何充扶持,谯国桓氏能上位,成为繁盛一时的大族,是远远不够的。
和颍川庾氏一样谯国桓氏在魏晋时期也不是什么大族。桓温的父亲桓彝【yí】在司马睿还是安东将军的时候,就南下建康追随,之后又在平定王敦之乱时立功,在平定苏峻之乱时战死。父亲留下的家族声誉是一方面,娶了公主,和司马家、颍川庾氏有了姻亲关系,让桓温在立业初期,得到庾氏兄弟的不少关照,特别是庾翼。而掌控中枢的何充更是异常器重桓温,将桓温作为自己对付颍川庾氏的力量。桓温能够出头,均势之下,他被对立的双方都看中、看好、扶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桓温崛起的第一步,是接替要回东晋中枢的何充,当上了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军事,自此之后桓温位列方镇,成为一方诸侯,时间是343年。之后庾翼去世,为抵制庾氏继续割据长江上游对抗中央,何充任命桓温出镇荆州,时间是345年。346年,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未等回复就出兵;347年,灭掉了已经割据四十来年的,成汉政权,因此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在桓温势头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把控东晋中枢的是会稽王司马昱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压制谯国桓氏。司马昱、殷浩依托豫州、徐州等方阵的支持,对抗继承了颍川庾氏兄弟经营的荆、梁八州。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后赵政权出了大乱子,暴君石虎去世,北方一片大乱。殷浩主张北伐,却最终由于前锋倒戈而失败,桓温逼中央将殷浩废为庶人。成就桓温的北伐,在桓温没动手的时候,就帮桓温干掉了自己最主要的政敌。
接下来的北伐大旗,就全由手握荆、梁军权的桓温掌控。354年,第一次北伐,攻打前秦,军至灞上,让关中的百姓感慨痛哭还能遇到官军。可桓温北伐的目的不在关中前秦身上,而在江左的东晋朝廷,所以兵临霸水而不渡。356年,第二次北伐,大破羌帅姚襄,收复洛阳,然后举师南返。桓温的两次北伐,确实是打了大胜仗,不过实际的战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跟随北伐而来的声誉、声望,才是桓温更为看重的。
在此后十年时间里,一直被排斥在东晋中枢之外的桓温,持续和会稽王司马昱,以及颍川庾氏等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角着力,步步紧逼。363年,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没有继续前两次的成功,败于枋头,名望、实力都大损。
虽然对外的北伐失败了,可是对内的政治斗争,桓温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徐州、豫州的控制权,完全控制了司马昱,让东晋朝廷完全成了谯国桓氏的天下。掌握了东晋大权之后的桓温,先行废立之事,废除皇帝司马奕,迎立司马昱,紧接着清算一直和自己对抗的颍川庾氏。在他的打压之下,颍川庾氏几近灭门,从此再难有江东大族的气势。霸道的桓温,将门阀政治推向了顶峰,甚至皇帝都感慨说“政由桓氏,祭则寡人”。可是第三次北伐的失败,让桓温没了底气篡位自立。
桓温在373年去世,之后东晋的兵权落到了弟弟桓冲手上,而爵位则给了自己幼子桓玄。谯国桓氏最好的时代即将过去,陈郡谢氏已然登场。东晋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失败?他地诠释一个能文能武的雄才,但只能说因为他所处的十六国时期是个极其难以北伐成功的时代,当时北方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秩序与政权,形势实在严峻。
桓温和曹操一样,在历史上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他和曹操一样是个并不安分守己的野心家,但他同样能力非凡。他主掌东晋的期间,正是东晋频繁北伐的时期,他和庾氏兄弟、王导的领导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桓温才能一举灭了成汉,而后又三伐中原。但是在成功剿灭了成汉之后,桓温的成就似乎就止步于此了,三次北伐仅第二次有所收获。
其实这不能单纯归结于是桓温能力问题,当时的北方已经沦陷了将近四十年了,政权早已稳固,而且对晋朝早就没有什么归属感了,所以桓温即便是再文韬武略,也实在难以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东晋各路豪杰、枭雄频繁北伐,但是实际上真正北伐成功的,仔细数下来也不外乎几个人而已。
除了北方政权已经稳固之外,当时桓温面临的前秦和前燕都不是好惹的敌人,前燕不仅占据了北方大部分的国土,慕容恪更是业界知名的军政双一流人才。前秦虽然建立不久,但是苻坚也是老狐狸一只,底下又人才济济,名将辈出。面对这样的敌人,桓温手上兵力不国五万多人,且军粮时常不济,数次北伐失败也就有迹可循了。本文来源于: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65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年间,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宗室,古代著名文学家。《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对这本书都推崇备至。鲁迅称《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把《世说新语》当作“中国人的风流宝鉴”;而大翻译家傅雷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他在写给傅聪的信里说:“《世说新语》大可一读。”《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从东汉后期到魏晋年间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物。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就来跟大家讲一讲《世说新语》里那些有趣的人和事。今天,担任开篇重任的人物,是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东汉时期,外戚专权最厉害的要数梁冀,他是汉顺帝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顺帝死后,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即位,由梁太后掌控朝政。可是,没想到冲帝三岁就死了,这时候,已经掌握朝中大权的梁冀便拥立8岁的刘缵继承皇位,即汉质帝。刘缵继承皇位以后,梁冀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没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不过,虽然皇帝刘缵只有8岁,但他年少聪慧,看梁冀十分不顺眼。有一次在朝会上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跋扈将军”,惹得梁冀大怒。当时梁冀就想,这刘缵年纪虽小,却聪慧早熟,照这样下去,将会成为心腹之患,于是,便起了杀心。公元146年闰六月,梁冀让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亲信把刘缵毒死了。这位聪明的小皇帝在位仅一年,去世时才9岁。紧接着,梁冀迎刘志于南宫当上了皇帝,即汉桓帝。此时的梁氏一门,前后已经共有七人封侯,两个大将军;三人做皇后,六个人做贵人(妃子),还有三个驸马爷。其余的卿、将、尹、校等官职更是数不胜数,真真印证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正是因为梁冀专断朝政,骄奢横暴,坏事干尽,就连皇上刘志都敢怒不敢言。使得最后刘志也忍无可忍,与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密谋,发动皇宫里的卫兵一千多人,乘着梁冀没有防备的时候,包围了他的大将军府,逼得梁冀和他的妻子双双自杀,并杀了他们一家老小。外戚梁冀专权的局面结束了,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五人因为立了大功,同时封侯,号称“五侯”。从此,外戚的权力渐渐转移到了宦官的手中。可是,这些宦官当权以后,为非作歹,比外戚更坏。他们仗着皇帝的宠幸,把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换上了他们的亲属。国库里的钱随意挥霍,朝廷的钱粮税收也都落入了他们的腰包。而桓帝自己的生活也相当奢侈糜烂。他在位21年里,其后宫宫女多达五六千人。曾先后册立梁皇后、邓皇后、窦皇后三位皇后。桓帝和宦官们为了享乐,他们任意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一时间使得整个国家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局面。于是,一些以太学生为代表的士人、包括外戚在内的世家豪族都一起配合行动,开始了反宦官的斗争活动。其中,世家豪族出身的河南尹李膺、太尉陈蕃,跟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等结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标榜,相互称誉,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宦官的党派。当时,在太学里流行着“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的歌谣。而陈蕃,就是在这样一个天子昏庸、宦官横行、贪官污吏遍布全国、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忠君忠国,洁身自好。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汉灵帝刘宏即位,陈蕃有功。窦太后窦妙下诏表彰已经七十多岁的陈蕃:“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德行第一,不仅仅是窦太后有此称誉,在当时,也赢得了世人的称颂。这也是为什么刘义庆把陈蕃定为《世说新语》里开篇“德行第一”的首位人物的原因。文中第一句:“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是刘义庆对陈蕃最高的评价。可是,为什么刘义庆要这样评价他呢?自桓帝刘志诛了大将军梁冀以后,独宠宦官单超等五人,致使宦官当权,民不聊生。这时候,又有许多地方发生了地震,灾祸频频。一位白马县令李云为人素来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眼见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处,朝廷也已经腐败到了天怒人怒的地步。于是,李云上书给皇帝: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比年灾异,可谓多矣,皇天之戒,可谓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岁,君期一周,当有黄精代见,姓陈、项、虞、田、许氏,不可令此人居太尉、太傅典兵之官。举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赏,宜应其实。梁冀虽持权专擅,糯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榏 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钡列将,得无解体?孔子曰:“帝者,谛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李云上疏说,孔子说皇帝是深思洞察之人,可现在官位错乱,奸佞小人靠谄媚做了官,公开以货财行贿,政治风气日益变坏,竟然连颁布诏书也不用皇帝过目。所以反问了皇上一句:“这是皇帝您不想做深思洞察的人了吗?”这一句反问,毫无疑问触了皇帝的逆鳞。皇帝看到奏疏以后十分震怒,下令抓捕李云押解到黄门北寺狱,并让中常侍管霸和御史廷尉共同拷问。当时,有弘农五官掾杜众,听闻李云因进谏而获罪伤心不已,于是上书愿意同李云同日死去,使皇帝更加生气,把他也一起打入了大牢。时任大鸿胪的陈蕃也想救李云,便上疏给皇上说:“李云所言,虽不识禁忌,干上逆旨,其意归于忠国而已。昔高祖忍周昌不讳之谏,成帝赦朱云腰领之诛。今日杀云,臣恐剖心之讥即议于世矣。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陈蕃以高祖忍受周昌不避讳的进谏,和成帝赦免朱云冒死责问的事迹,请求皇上免予李云的冒犯之罪。可是,昏庸的皇帝刘志不仅没有听取他的请求,还直接罢免了陈蕃的官职。最后,李云和杜众也都死在了狱中。其实,我国历史上,除了唐朝时期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世称“小李杜”,还有李白和杜甫的合称“大李杜”之外。东汉时,李固、杜乔因共同反对权臣梁异而被杀,被合称为“李杜”。后来,李膺、杜密又因党锢之祸而入狱,时人同情合称“李杜”。另外就是这次的李云和杜众。因李云忠谏获罪,杜众上书愿与李云同死,二人的友谊义气被当世并称为“李杜”。这样一来,汉唐两世一共就有了五对“李杜”名人了。当然,陈蕃除了这次为救李云不顾个人安危上疏以外,后来陈蕃被朝廷重新启用,还有很多次不畏天子之怒,敢于直谏。这不,身居尚书的陈蕃又因为直言不讳,上疏辩驳,得罪了汉桓帝身边的那些宠臣,被放为豫章太守,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也正是陈蕃这种敢于冒犯天子,直言不讳,不避生死的态度,令所有人佩服于他。有一次,人们谈论陈蕃和李膺的成就和德行时,一时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邕说:“陈仲举敢于冒犯天子,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天子难,整饬下属容易。”陈蕃的名次因而排在了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之后,而李膺则排在八俊(东汉的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八人)之前。也正因为陈蕃一直以来的言论和行为,被大家公认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典范。所以才有了后来刘义庆给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评价。文中第二句: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刘义庆说陈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其实也是有一个典故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可是,他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不是很讲究,简直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有一天,陈蕃父亲同郡的好朋友薛勤来他家里玩,顺便去看陈蕃,见他的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便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却豪气冲天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听了以后,很是惊奇,十分赞赏他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清世之志。不过,大家发现陈蕃说的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变成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千古名句呢?清朝文学家刘蓉的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原来,这句话是刘蓉的父亲说的,后来便又慢慢地由这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演变成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大多数人只记得十五岁的陈蕃说过这句话,而对于刘蓉的《习惯说》却很少有人知道,可见陈蕃的名气有多大。四、徐孺下陈蕃之榻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陈蕃由尚书贬为豫章太守后,一到郡上,便打听起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蕃说:“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时,俯首而立,他尊敬礼待贤士,忙得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陈蕃是十分尊敬贤士的。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他与徐孺子的故事。徐孺子是豫章南昌的一位名士,名叫徐穉(音zhì,古同“稚”),字孺子。这徐孺子恭俭义让,有“南州高士”之誉,朝廷屡次想要起用他为官,他都予以推辞。因为,当时的他已经认为:“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朝廷已经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还不如隐居山林,不问世事。陈蕃对于徐孺子也早就慕名已久,非常敬重,所以一到豫章,连官衙都没进,就率领僚属直奔徐孺子家中,“欲先看之”而后快。陈蕃原想聘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可徐孺子仍是坚辞不就。又出于对陈蕃的敬重,徐孺子答应以后经常造访太守府。陈蕃也出于对徐孺子的敬重,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活动的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只有徐孺子来访的时候,便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当徐孺子走了以后,陈蕃又把榻悬于梁上。于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便流传开来。人们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来,又把留客歇宿也叫做“下榻”。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斗争的动荡之中。他不避生死、犯颜直谏,最后却因与大将军窦武密谋诛除宦官失败而身首异处,给后人留下了“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尽的悲壮。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说:“窦武之死,其失在玩;陈蕃之死,其失在愚……”诛除宦官的失败,皆因窦武的犹豫不决,致使事件泄密。而陈蕃却在事变之后,身边只有八十多人,又怎么能诛锄阉党?所以蔡东藩说陈蕃:“诛阉不足,送死有余,何其愚也?”也有人说陈蕃:“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百度网络,如有侵权立删)《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校笺》作者: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作者:徐震堮《世说新语笺疏》作者:余嘉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说新语中刚正不阿的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