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剧情中报纸写李木子的父母是什么人


文|Poem最近爆火的一部电影《消失的她》,大家看过了吗?这部号称是“国产悬疑片天花板”的电影,截至今天票房已超14亿,打破了内陆影史悬疑片暑期档票房纪录,许许多多的话题也由此而生,比如“不要恋爱脑”、“东南亚骗局”、“校园暴力”……这部电影似乎把中国人所有的痛点和痒点都踩了一遍,也怪不得有人评论这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反婚反赌宣传片。”不得不说,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导演确实成功唤醒了我的DNA,比如爱错了人就会被处心积虑地杀掉、走丢了就会被人做成人彘在街上乞讨、校园里屡见不鲜的校暴和自杀……或者说自媒体文章的集大成者,就是这部《消失的她》,它成功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也应和了我们对人性罪孽深重的预料,一步一个脚印都踩在中国观众的心窝窝里,也怪不得它能如此受观众的欢迎,然而,它在商业上取得如此成功,那么我们就能说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以下涉及剧透)善良和爱不应是被控诉的理由这部电影其实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悬疑故事,《消失的她》中的“她”就是指妻子李木子,整部电影围绕着“真假李木子”和“李木子到底在哪”两个悬疑展开,以不同的视角,穿插谎言和真相,反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丈夫何非设局害死了他的妻子李木子,然后妻子的闺蜜陈麦又设局逼丈夫说出了真相,最终妻子死了,丈夫锒铛入狱也被判了死刑。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为何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正是因为它切中一个要点,那就是我们所有人心目中的那个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这是一个心理用语,就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在电影中的具体应合就是,整部电影的脸谱化十分严重,人物要么就是极端的恶,要么就是极端的善,完全没有个体的差异和思考,我们为什么对丈夫何非如此痛恨?就是因为全片中你看不见任何一点他的善,作为一个赌徒,他处心积虑靠近李木子,就是为了她的钱,最后求之不得就要毁了他,唯一对他有刻画的就是说了一两句他原生家庭的故事:爸爸是酒鬼,妈妈是牌迷,但也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怕观众同情了,就没有效果了,而为什么我们对妻子李木子如此同情?就是因为全片中你看不见任何一点她的恶,她是一个完美受害人、善良的化身,她一出场就是一束圣光照耀的白衣天使,为男朋友还债二话不说就掏信用卡,明明已经痛下决心要离婚,丈夫一悔改就马上改口了,她没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双亲去世,连家产都让出身草根的丈夫管理……假李木子最让我震惊的是,连她死去的那个残忍至极的场景,电影却呈现了观众最为期待的“海底星空”,是最美的场景,李木子尸体被发现的时候,泡了那么多天,但她连每根头发丝都是绝美的……明明是在犯罪,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非常违和的,极致之善和极致之恶的融合,此刻仿佛并不是在歌颂善,而是在歌颂恶,就像那句在电影后又被叫响的口号:“不要恋爱脑”一样,仿佛就是在利用你的恐惧告诉你,在恶面前,一丁点的善都是错误的,在黑暗中,那束光有罪了。在看完电影后,你很少看见对何非罪行的批判,因为他死就行了,然而更多的,是对女性的辖制,不要善良、不要付出、不要去爱,因为你一旦做了,后果自负。这种条件下的对女性美其名曰是劝诫,然而却是恶意和苛责,要责备,也不应去责备李木子的善良,而是何非的恶,因为我们无法去揣度透某个人,能持守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善意和爱意。如果说是李木子的善良,害她一步一步走进何非的圈套的话,那么也是因为李木子的善良,出现了闺蜜陈麦拼命也要给她讨回公道,善良和爱从来不应该是被控诉的理由,如果有人因为你的善良和爱来控诉你,那么只能说这个人其心可诛,如果你走出影院,就决定余生不再相信男人,不再恋爱的话,也只能说,你正是踩中了电影的圈套,为此付出的,将是你人生的基础,也就是爱与被爱的代价。因为爱和信仰我自愿戴上枷锁那么或许也有人会反驳我说,难道要鼓励我们像李木子这样爱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愚蠢吗?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难道每一个女性在一段正常的亲密关系中,都能做到像李木子一样如此纯洁无私、毫无过错吗?我想不是的,正常人在亲密关系中,无论男女都会有犯错的地方,人与人的亲密关系远比电影中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要复杂的多,很多人连出于爱,都有可能会做错事,更不要说那些因为自己的自我、骄傲、虚荣犯下的数不清的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妄想着完美,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也是不完美的。那么我们究竟要如此去爱人,如何去缔造爱情和婚姻呢?我还是要拿出杨蒙恩求婚时的金句:“我之所以在这个舞台上说,不是因为浪漫或者特别,是因为我觉得我长到现在,以我眼见的生活和我的信仰,告诉我相信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以后我可能会面对无数诱惑,但我在千万人面前宣誓,因为爱你,我自愿为自己戴上文明的枷锁。”有约束才有文明,有枷锁才有爱,或许很多人会很诧异:为什么要戴上枷锁去爱,这难道不是很不自由吗?如果说自由代表的无拘无束,那么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放纵,放纵的体现就是淫和瘾,不难看出电影中的何非他的赌瘾,另外的还有毒瘾、酒瘾……体现在爱情里,就是淫,各种始乱终弃、婚外情、买淫……它带来的后果就是显而易见的争吵、混乱和毁灭,所以我们说爱是一道枷锁,其本质就是一种付出和自我约束,并且这种爱是先律己、再律人,正如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说的:“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唯有在约束中的爱所带来的自由,那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因为自由、钱财和权力带不来人心的满足,唯有爱能,爱是创造和成长的源泉,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求的,唯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舍己,才能真正的拥有自己,想起罗翔老师曾经说的一段话,就很好地描述了什么叫爱:“有一个男孩有一块金表,他爱上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有一头秀美的长发,马上要过圣诞节了,男孩决定把这个金表给卖了,给女孩买一个漂亮的发卡,当他兴奋的把这个发卡交给女孩的时候,发现女孩的头发已经剪掉了,原来女孩把自己的头发剪了,因为她想把这个头发还钱,来给男孩买一个表带,真正的爱一定不是瞬间的感动,而必然是恒久的一种委身,彼此牺牲,彼此成就,彼此尊重。”不是竭尽全力求保底,而是就算亏本了我也要继续走下去,不是感觉来了爱的死去活来,而是感觉走了还是能持守约定,守护如初,不是我想要什么、要得到什么,而是我想给别人什么、能付出什么……《圣经》中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为什么圣经中说这些美德,其中最大的是爱,信是根基,望是目标,而爱是我们一路上的供应,叫我们无论经历如何艰难,都能甜美往前,所以最大的是爱,而这份爱不是利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看重对方的需要,爱的实质是舍己,是约束,只有在这种约束和排他性中,我们才能得享爱情独一无二的甜蜜,所以最后与电影不同的是,我鼓励每一个人去勇敢爱,像没有受过伤那样去爱,爱得有善良、智慧和真实,我更相信,在祂的家园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独一无二的爱与被爱。
评论员张莉最近,《消失的她》上映后热度不减,票房在工作日实现了逆跌,已经突破11亿元。豆瓣7.5开分,目前已降至6.7,观众口碑两极分化,不少女性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后劲儿很大。故事围绕丈夫何非为主线,在妻子离奇失踪后,一位陌生女子出现顶替身份,他委托当地律师寻找身份证据,在摸排线索后发现,这一切是精心编排的剧本,丈夫杀妻的真相也浮出水面。影片混合了东南亚旅游、泰国试衣间和人彘畸形秀的都市传说,悬疑拌着惊悚更下饭。故事结构很紧凑,配乐上营造诡吊的气氛,在一些地方略显尖锐,但从整体看,这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消失的她》官方海报男主何非的人设,嗜赌、骗保、杀妻,几乎缝合了顶级渣男的碎片。朱一龙的表演给人物增加了质感,情绪过激的面部抽搐,结尾处的人性审判,用癫笑的悔恨,贡献了一份高光演技。因为有原型事件的加持,影片中几处埋下的伏笔,不加推理呼之欲出。影片最后“girls help girls”的戏码极具爽感,让倪妮、文咏珊的角色很出彩。这其中也有一些bug,比如陈麦一角,作为妻子好闺蜜,却不曾见过对方甚至照片,再假借律师身份出现,似乎不够严谨。该片立意在于窥探人性的恶,成功抓住了当下两性矛盾和婚恋焦虑的红利。影片中的李木子看着丈夫的背影,仰望深海星空的那一刻,主动拔掉氧气面罩,沉溺在囚笼中,死于绝望。大象新闻记者张莉 摄李木子视角的窒息感,加深了观者对婚姻的恐惧,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不禁让人反思,爱情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亲密关系也需要严格审判。我们可以在故事中获得能量,不必将“迫害情节”套用给自己,从而产生否定情绪。故事原型泰国坠崖孕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爱情真实美好的存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碰到,只是缺了一点运气,但是不代表别人不会碰到。”即使是在遭遇精神重创后,也依然选择相信存在,有稳定的情绪、三观,这才是面向生活最好的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失的凶手解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