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为什么要进行供应链协调中的环节协调一致?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改善供应链的可靠性,一个是供应链中的协作,协作可以增强供应链的一体化,使各环节各版块之间衔接更紧密。协作是柔性的,在各个职能间,尤其是不同的公司,不同板块间是难以强制要求的。也许有的企业凭借在供应链中的强力地位,可以强制要求其他板块配合工作,但是强权带来的配合式合作,和彼此认可带来的协作式合作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情况和供应链活动的细节部分,区别尤为明显。供应链活动从来都不是持续平滑顺畅的,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总是不定期发生,这其实是非常考验供应链能力的。而越是规范性强,版块间配合方式固化,缺少柔性协作的供应链运营模式,越讨厌和拒绝这种突发情况。因为这意味着处理这样的突发情况,需要付出的资源,相对于平滑供应链所需要的资源,是其数倍甚至数十倍,这样的成本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突发情况会改变供应链中从业者的运作方式和版块间的合作方式,从习惯和意识上都都需要改变,这也是供应链中的运营人员相对比较抗拒的。这个时候,人的因素就很重要了。所需要的支持部门是不是能够有意愿及时处理这项异常,关系着资源调配的速度,资源调配的方式和资源的属性,这些都会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对异常的反应时效和反应成本。一个协作关系不好的供应链关系,很难在这样的问题上有很好的表现,如果这个供应链体系还是一个异常情况比较多的体系,那么很快就会在个协同部门中积累下大量的负面因素,从而让异常处理越发的举步维艰,甚至是影响正常供应链活动的进行,造成业务的大量损失。魔鬼出于细节,对于环节众多,参与者众多,主干流程,分支流程,细节流程更是多如牛毛的供应链说,细节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对于细节的把控,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最终结果。一个细节精细,协作顺畅的供应链体系,更像是前面讲到的生命体。不但能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力量把效率发挥的更好,也能从一丝一毫中节省成本,从一举一动中把控质量。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如果能在各部门间做好协作,很多难以监控和把握的非常细节的过程,会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把整个供应链向着好的方向推动。这股力量非常强大,而且难以改变。反之,供应链中的这些毛细细节,会形成一股反力,让整个供应链活动变得迟滞,会有很多难以分析的成本支出,淹没在细节之中,同时效率变得莫名的低下,而且很难通过什么具体的措施来改善。就算是最机械化的供应链结构,不产生负面的逆向力,也很难在细节中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提前避免,减少损失。而这些埋藏在细节中的问题,是供应链运营的主导者难以发现的。由此可见,协作在供应链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柔性的,是供应链中的软实力。而一个好的协作机制,应该包括分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对接人机制、沟通方式、共同体打造等等内容。而这一切最底层的逻辑实际上就是沟通和公平,把这两点做好,协作就做好了一大半。另外一个是建设供应链的信息化,使得供应链中的各项信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加强供应链信息流的传递能力,对于计划、突发应急、需求传递都有很强的正向左右。信息化是企业必备的提升效率的工具,那么如何在企业中更好的搭建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五点实现。1、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信息系统是线下流程的体现和优化,因此要充分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这是一切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企业在信息化的实践中,首先就要遵守这一原则,先从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开始梳理。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一份清晰的流程文档,都是可以算是信息化的框架。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流程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却是一直以来企业逐渐形成的规则,必有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规模的变化,业务模式的变化等因素,这些流程有的完全不起作用,有的只能起到部分作用了。企业要做的就是在明确列出所有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后,对其进行筛选和甄别,找出在现阶段更适合企业应用的那部分,对不适合的那部分予以改造或舍弃。并在此基础上,对业务的未来做出一定的预测,在流程上预留出一部分空间,以便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调整。这样的梳理完毕后,以此流程为蓝本,再做系统化的设计,才是有的放矢的。即便不是定制化的系统,在外采购的SaaS系统也应依照此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在众多的SaaS产品中选择最为贴切的产品。这是从实践中来,反过来还要能够到实践中去,系统开发完毕,要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不断的改善(SaaS系统可能需要以流程适用系统),让系统和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越来越高,这样才能算是到实践中去了。2、梳理核心功能,搭建结构梳理完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就要依照流程中涉及的不同板块,开发系统的核心功能。如仓内的系统、运输的系统、采购的系统、生产的系统等等,各版块系统的功能要能够满足日常操作的使用,能够对操作的不同节点形成信息记录性监控。尤其是对操作的细节,要能够适配,要适应使用者的习惯和企业运营的效率、安全需求。这是一项相对来说细致而繁巨的工作,对于板块中的每个细节的梳理,在将其转化成系统语言,是需要开发者、使用者和拉通协调者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的。核心功能建立起来,系统的框架也就相应的建立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在全局中进行观察,不能独立的只看某个核心功能,要在观察中,不断的修正。要保证整个链条的逻辑是相通的,不能背反和错位,影响整个企业的系统。否则单个核心功能做的再优秀,实际上也是失败的。3、连通关键结构,形成通路,传递必要信息第三步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在各个核心功能间做链接打通,实现核心功能间的互通,能够传递必要的信息。这一步的基础,实际上是上一步在全局视角下不断调整时打下的,各核心功能的逻辑一致,做好预留的对接端口,就可以快速的形成链接,把企业中不同的部门,从系统上链接起来。4、权限设置,保障信息安全。权限设置是非常必要的一步,企业的关键数据,客户信息等等,都是企业珍贵的数据资源,不适宜在全企业范围内传播,否则容易造成数据泄露,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系统完成建设后,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职责设置不同的系统权限,让员工在其工作范围内使用系统,查看信息和数据。避免不必要的数据风险,保护信息安全。5、功能迭代优化,不断提升第五点是系统使用后的阶段,系统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算前面做的工作再细致再全面,当线下流程转换成系统语言后,依然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开发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协调人员难以百分之百的完美翻译两种语言造成的。这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差距,因为两种工作的差距较大,成为两个方面专家的概率太低了。因此,系统开发后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再不断改善问题,就是非常必要的一步。另外,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比起线下的运营模式要变化快的多。此时应用的技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变成落后的技术,会有更好的技术方式来改变整个的信息系统,改善信息系统的运营能力,提升企业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新技术改良信息系统也是必要的操作,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造信息系统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两者一个解决的是意愿的问题,一个解决的是方法的问题,都能够很好的加强供应链的可靠性。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五六实践者,看更多原创物流供应链文章。点击下方链接,看文章原文。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进行供应链协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