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在五台山鲁智深上五台山之前做了什么做了哪些让寺庙众人无法接受的事?


第四章 知之痛与不知之痛19.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后,发生的故事是“大闹桃花村”。因为某种原因,我暂时把它跳过去,先聊一下“火烧瓦罐寺”。火烧瓦罐寺,应该是鲁智深的经历里面,最复杂,也是最悲痛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许多评论者把鲁智深不肯抢老和尚们的粥喝,大加赞扬一番。认为是鲁智深有正义心的表现。其实,有正义心不假,但是,一碗粥而已,毕竟是小事。我这章的题目是,《知之痛与不知之痛》。不知,何痛?一生之痛。知,何痛?千古之痛。关于瓦罐寺的意义,关于瓦罐寺的痛,被许多人忽略了。从头说起,有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鲁智深为何要找崔道成和丘小乙打架拼命?为了几个被欺负的老和尚吗?不是。为了那个被掳来的女子吗?不是。鲁智深打架拼命的理由,作者已经清楚的告诉我们了,鲁智深看见崔、丘二人,说的第一句话:【智深提着禅杖道:“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说。”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不清楚,老子就给你一禅杖。这就是他要打架的理由。这个理由奇怪吗?当然奇怪!所以许多读者在读瓦罐寺这一段,往往会感觉莫名其妙。尤其是大赞鲁智深为豪侠的人,更是觉得摸不清头脑。因为有显而易见的弱者:几个老和尚和那个女子,当时就在现场。具有侠义之心的鲁智深,怎么会拿出这么一个奇怪的理由,来行侠仗义呢?难道他不知道,这几个老和尚是被欺负的吗?他当然知道。刚到瓦罐寺鲁智深就与几个老和尚,进行了交流,并且抢了粥。鲁智深打架的理由,作者其实已经做了铺垫。看看鲁智深刚到瓦罐寺的时候,作者是如何描述的:【鲁智深走过数个山坡。。。。。。却见一所败落寺院,。。。。。。仔细看来,虽是大刹,好生崩损。但见: 钟楼倒塌,殿宇崩摧。山门尽长苍苔,经阁都生碧藓。释迦佛芦芽穿膝,浑如在雪岭之时;观世音荆棘缠身,却似守香山之日。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方丈凄凉,廊房寂寞。没头罗汉,这法身也受灾殃。拆背金刚,有神通如何施展。香积厨中藏兔穴,龙华台上印狐踪。】【智深寻思道:“这个大寺,如何败落的恁地?”】鲁智深看见瓦罐寺已经损毁,内心发出沉痛的疑问。鲁智深是惋惜佛教的败落吗?不可能。我们都知道,他根本就不喜欢和尚。这一点,在他大闹五台山这一节当中,作者已经描述的很清楚。并且,书中有他离开五台山之后,在路途之中的描述:【且说鲁智深自离了五台山文殊院,取路投东京来。行了半月之上,于路不投寺院去歇,只是客店内打火安身。】鲁智深本人已经当了和尚,但是在路途上,他不投奔寺庙安歇,而是宁可自己掏钱去住旅馆。可见他非常不喜欢和尚。同时,也不会喜欢佛教的氛围。20.那么他在惋惜什么呢?——伟大的建筑。除此之外,谁还能猜出他在惋惜什么?作者在故事的开始之前,是这样说的,【有分教:到那里断送了十余条性命生灵,一把火烧了有名的灵山古迹。】作者告诉我们,瓦罐寺,是有名的古迹。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回想一下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表现:【智深敲了一回,扭过身来,看了左边的金刚,......跳上台基,把栅剌子只一拔,却似撧葱般拔开了。擒起一根折木头,去那金刚腿上便打。簌簌的泥和颜色都脱下来。】【调转身来,看着右边金刚,.....便跳过右边台基上,把那金刚脚上打两下。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智深在外面大叫道:“直娘的秀驴们!不放洒家入寺时,山门外讨把火来烧了这个鸟寺。”众僧听得叫,只得叫门子拽了大拴】从以上鲁智深的表现来看,一点不夸张的说,若不是老奸巨猾的智真长老,把鲁智深打发走,恐怕文珠院也得毁在,鲁智深这个酒鬼手里。鲁智深眼睛里的泥巴人,在欺骗民众的时候,是金刚。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又是珍贵的历史见证者——文物。从鲁智深疯狂的破坏古迹建筑,突然,现在又变成了古迹建筑的同情者。从这个过程,我们能看出,鲁智深是在变化中,是在成长中。这个变化,是鲁智深纯真天性,与规则制度发生冲突以后,发自内心的妥协。而这个妥协的方向,是向善的方向改变。这就是鲁智深的——“知”。问题是,鲁智深的变化非常快。似乎是转眼之间的事。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他的心理历程。作者的这种描写,有何意图?我以后再说,现在暂时不去考虑这问题吧。反正,作者已经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为了损毁的古迹而打架。这就是他奇怪的理由!我为啥说,这个理由很奇怪呢?我还是讲一下,我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希望朋友们能耐心听我讲。21.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曾经有一座清朝时期的古庙。庙不是很大,却在陡峭的山巅,依势而建。很有特色。不过,我们现在看见的庙宇,是在90年代,依照年代久远的照片,仿建的。古庙里留下的真正的古物,只有半截字迹模糊的石碑。其他任何古物都不在了。包括地基,都没了。这个古庙是怎么被毁的呢?据说,在几十年前“破四旧”运动中,被拆毁了。寺庙中原来的房梁砖瓦、石块地基,都被附近的农民拆去,回家盖房子、盖猪圈、盖牛棚用了。十几年前,我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听说十几公里之外,有一座明朝的古城墙。我慕名而往。经当地农民指点,来到了城墙所在的区域。却怎么也找不到城墙。其实,我当时就站在古城墙的遗址上面!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我的脚下,一处杂木荒草丛生的低矮的堡坎,居然是明朝的古城墙。找到当地农民确认,没错!就是它。我沿着堡坎一路走下去,渐渐发现了许多巨大的石块,最大的,我估计能超过一、二吨重。终于明白了,我所看见的,只是巨大石块垒成的城墙地基。原来的城墙哪里去了?和那座古庙一样的命运。虽然没有“破四旧”运动的波及,但是,天长日久,城墙的砖石,都被附近农民弄回家,盖房子、盖猪圈、盖牛棚。这一座明朝的古城墙,只剩下这些拿不动的巨大石块,还隐隐的显示出地基的痕迹。跟大家啰嗦这些话是啥意思呢?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以为,毁掉文物古迹,是崔道成和丘小乙等少数人干的。毁掉文物古迹的,其实是,数不清的大多数人干的!不要以为,文物古迹都是毁于战火。不要以为,文物古迹都是毁于政治运动。即使在政治运动中,也没人拿着枪,逼着你去拆古庙。政治运动只是借口。绝大多数人参与拆古庙、拆古城墙。其实都是怀有私心的,“把其中有用的东西,拿回家。”这才是他们拆文物古迹的动力。当然,他们的行为也有让人理解之处——穷。因为贫穷,缺少物质。这是文物古迹消失的客观原因。因为缺少保护意识,这是文物古迹消失的主观原因。我说的这个现象,难道是我个人见到的偶然现象吗?朋友们可以在身边找一找,看看这种情况,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没有?陕西、河南、江苏、浙江等等文化大省,剩下了多少真正的古迹?被人为毁掉了多少?有心的朋友可以找找看。可以做一下对比。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文物古迹,能保存下来的,是奇迹。被毁掉的,是常态。看看山东孔林的一块块,断裂的石碑,你就明白了。孔子,这么伟大人物的遗迹,都险些不保。我们现在人经常讲,人均钢铁产量是多少,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人均产值是多少。我想问问,有人知道我们中国,人均占有的古迹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我不知道。但是我猜,如果有这个数据,也一定是非常可怜的数字。它一定会让我们脸红。如果真有这个数据,谁还好意思说,在这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有三千年的文明史?谁还好意思说,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商品大潮来临之际,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破房子、烂砖头,居然这么值钱!?后悔也没法子,该毁的已经毁干净了。只好把毁掉的古庙,再造一个仿真的,骗骗游客的钱吧。我曾经到一个全国闻名的古寨旅游。走马观花的看一下,发现其中,至少有70%以上的房子,是现代人新盖的。房子的主体是水泥和砖头,外面敷盖着一层经过仿旧处理的木板。冷眼一看,都是古色古香的旧房子。其中的真实内容嘛,也只能笑一下。22.我为啥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就是因为在过去,很少有人,能有保护古迹的念头。自然很少有人,能理解鲁智深那一句话:【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鲁智深这个打人的原因,现代人不理解,宋朝人更不理解。所以,才会出现故事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悲惨的阴差阳错。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情节:鲁智深被崔、丘二人打跑以后,鲁智深偶遇史进,二人又打了一架,然后相认。又聊了彼此过去的遭遇。然后又吃了点东西。再回到瓦罐寺,发现崔、丘二人哪儿都没去,还在寺庙外面的桥上坐着呢。曾经有网友对此情节提出疑问,觉得这段情节有点虚假。从鲁智深被打跑,到他再次回来,这中间经过的时间不算短了。怎么崔、丘二人还在原地待着?他们为啥不走?按道理说,打跑了鲁智深,他们就应该回到庙里才对。怎么会傻乎乎的,等着鲁智深回来打死他们?我来告诉朋友们,这俩人为啥在原地待着没走:打跑鲁智深之后,在桥上休息。然后这哥俩就开始讨论了:这和尚啥来头?这和尚啥意思?把寺毁了,又咋了?人们经常毁寺啊,没见谁,为这事拼命吧?这和尚与瓦罐寺啥关系?瓦罐寺毁了,跟这和尚也没啥关系啊?这和尚为啥找我俩打架?有一大堆疑问,这哥俩都没闹明白。所以,一直在桥上探讨呢。朋友们千万不要以为,我这个判断是玩笑话。从古到今,我们所有的凡夫俗子们,见到毁掉的文物古迹,也只能在心中发出一声叹息。有谁能站出来,提着菜刀阻止这事?从来没有!从古到今,也只有鲁智深站出来说:你们如何把这寺庙给废了?所以,崔道成和丘小乙怎么也想不明白,鲁智深为何找他们拼命。23.几个老和尚为什么要自杀?他们和崔、丘二人一样,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鲁智深与崔、丘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他们同样误解了鲁智深。因为通过鲁智深不肯与他们抢粥这事,他们看出来了鲁智深,具有正义之心。当鲁智深得知自己被骗,与崔、丘发生冲突以后。这几个老和尚以为鲁智深是在为他们出头,以为鲁智深在为他们行侠仗义。其实,我们看看书。鲁智深的嘴巴里面,强调的是寺庙被毁,而不是老和尚受欺负。他从来也没有提过这几个老和尚。崔道成说,【只被廊下那几个老和尚吃酒撒泼,将钱养女,长老禁约他们不得,又把长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来都废了。......师兄休听那几个老畜生说。】崔、丘二人,回答鲁智深的问话,解释寺庙被废的原因。另外猜测,鲁智深见过了那几个老和尚,老和尚也许对鲁智深说了一些坏话。然后,【智深听了他这篇话,又见他如此小心,便道:“叵耐几个老僧戏弄洒家!”】双方的对话,围绕的中心问题,一,是寺庙问题,二,是那个女孩子。任何人都没提老和尚受欺负这事儿。然后鲁智深出来质问几个老和尚,【指着老和尚道:“原来是你这几个坏了常住,犹自在俺面前说谎。”】鲁智深说,是你们坏了常住,还在我面前撒谎。瞧见了吧,鲁智深的重点,还是指寺庙被毁的问题。【老和尚们一齐都道:“师兄休听他说。......师兄,你自寻思:他们吃酒吃肉,我们粥也没的吃,恰才只怕师兄吃了。”】老和尚们仍然在强调,是自己受欺负。可见,鲁智深与老和尚们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老和尚们最后,【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已自都吊死了】如果鲁智深是为老和尚们出头,与崔、丘打架。那么几个老和尚与崔、丘之间,就是生死对头。鲁智深打败了,他们也必死无疑。关键是,核心问题不在这里。如果说,这几个老和尚了解了鲁智深的真实心态,他们还会自杀吗?在崔、丘二人的立场上看,顶多因为寺庙问题说了点坏话。不至于弄死他们吧?这几个老和尚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鲁智深是为了古迹被毁,而打架。跟他们几个狗屁关系都没有!这几个老和尚自杀,纯属于,老孔雀开屏——自作多情。我想,这几个老和尚死后,魂魄过了奈何桥,一定会碰上判官。判官问:你们还没到死期呢,怎么来了?老和尚回答说,鲁智深为我们出头,打败了,我们要受牵连。判官马上捞起一竹板,在他们的光脑袋上挨个敲一遍:傻啊?不去仔细看看施耐庵的文字,就上吊。真他妈的缺心眼。活该你们吊死!说完了,再使劲敲一遍他们的光脑袋。其实,朋友们能懂,判官敲的不是老和尚们的光头。23.鲁智深因为古迹的毁坏而痛惜。这就是他的——知。而我说,这个“知”,是千年之痛。为什么呢?朋友们想想中国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有多少千年之痛?作者为啥给这个古迹,起名叫瓦罐寺呢?瓦罐是什么东西?在过去,普通老百姓家里面,最常见的生活用品。用泥巴烧制而成。一不小心,就打烂了。烂了就烂了呗,大不了再买一个。反正也不值钱。但是,有些不起眼的瓦罐,可能有几千年、上万年的历史。作者给古迹的名字起名,叫瓦罐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许多老百姓眼里,文物古迹,就像家里的一个瓦罐。说完了鲁智深的知,再看看他的不知。而鲁智深的——不知。则造成了一生之痛。为什么?我们看看那个在水浒中,没有名字,没有相貌描写的,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子。在瓦罐寺中出现的这个小女子,作者最后这样写,【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这里面产生这样两个问题:一,作者为啥不早点说,这个女子是掳来的?如果早点说出,她是掳来的,鲁智深不就可以救出她吗?二,这个女子为什么要投井而死?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疑问。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女子是被掳来的,这个判断,不是作者的判断,而是史进的判断!我为啥能这么肯定,这么精确的指名道姓?我们从头一点点看。【智深随即跟到里面看时,见绿槐树下,放着一条桌子,铺着些盘馔,三个盏子,三双箸子,当中坐着一个胖和尚。......边厢坐着一个年幼妇人。】这段情景描写的是什么?是描写崔道成,这个和尚,与年纪不大的女孩子在寺庙中喝酒。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很显然,是道德败坏的行为。这个道理不用我解释吧?所有人都应该明白,和尚的行为规范。一个和尚,居然与女人在寺庙中喝酒。这是一个什么和尚?而鲁智深见到这个场景有何反应?【智深道:“这妇人是谁?却在这里吃酒?”】鲁智深这话不是废话吗?甭管这女人是谁,崔道成与她喝酒,就说明崔道成不是好人!鲁智深说这话,表明了一点:鲁智深完全不懂得,和尚与女人在寺庙中,一起喝酒。是违反了道德行为规范的。我在前面一直在讲鲁智深的不知。他随地大小便,是不懂生活行为规范;他在长老面前坐着,是不懂社会行为规范;他见到和尚与女人在一起喝酒,没有任何反应。说明他不懂道德行为规范。他杀人逃跑,说明他不懂社会潜规则。他的不知,有其可爱和伟大的一面。就像别安乐队的那句歌词:“狂放不羁爱自由”。这种不羁的自由状态,是我们许多人的梦想。但是这个不知,同样会有负面的,极为糟糕的影响。他的不知,会带给许多人深深的痛苦,包括他自己。鲁智深面对的这个场景,在水浒中,有另一个像似的例子。——武松。武松在蜈蚣岭见到的情景,与此非常的相似。【傍山一座坟庵,约有十数间草屋。推开着两扇小窗,一个先生搂着一个妇人,在那窗前看月戏笑。】而武松的反应是什么?【“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便去腰里制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武松就懂得,出家人是不能做这种勾当。武松见到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立刻拔刀剁人。如果来到瓦罐寺的不是鲁智深,而是武松的话,崔道成的脑袋,恐怕分秒之间就得被砍掉。武松是非常崇尚道德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懂得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人。这一点,在两人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24.正是因为这种,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不知。他才会傻乎乎的问:这个女人是谁?崔道成回答:【那和尚道:“师兄容禀:这个娘子,他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儿。在先他的父亲是本寺檀越。如今消乏了家私。近日好生狼狈,家间人口都没了。丈夫又患病。因来敝寺借米,小僧看施主檀越面,取酒相待,别无他意。只是敬礼。师兄休听那几个老畜生说。”】我把崔道成的谎言完全摘录在此。因为这段谎言的背后,包含着,这个女孩子最悲惨的人生。崔道成这些话,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实的?咱们一句句看。【这个娘子,他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儿】真实的吗?是真的。【在先他的父亲是本寺檀越。如今消乏了家私。近日好生狼狈,】真实的吗?是真的。【家间人口都没了。丈夫又患病。】真实的吗?是真的。为啥判断这些话是真实的?因为崔道成的谎言,目的是为了掩盖,与这女人喝酒,这个不道德行为。所以,对于女人的身份,没必要撒谎。况且,真正会撒谎的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真实的语言,为自己的谎言做铺垫。也就是说,说了十句话,九句是真的。只有关键的一句,才是假的。这样才容易把人骗过去。那么后面这句,【因来敝寺借米,小僧看施主檀越面,取酒相待,别无他意。】这话还是真的吗?假的。道理很简单:你这瓦罐寺已经破败到如此地步,怎么还有多余的粮食借给别人?借钱都是找有钱人借,这个道理还不简单?寺里的老和尚好几天都没饭吃,会有米借给别人?一个外地来的人,看见破败的瓦罐寺都能懂得,这是一个穷地方。何况是本地的,王有金的女儿?崔道成担心自己的谎言被老和尚们揭穿,所以,在后面补充了一句:【师兄休听那几个老畜生说。】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和尚们刚开始与鲁智深见面,并没有提这女人的事。我在前面说过,正是因为鲁智深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则完全不懂。所以,这个并不高明的谎言,轻易就把鲁智深骗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关于这个女孩子身份的,真实的话。这些真实的话,里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首先,给我们一种感觉,崔道成似乎与王有金很熟悉。所以,对王有金的家底,知道的一清二楚。事实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借米的谎言,并不完全是为了掩盖,他们不道德的行为。同时,还在掩盖他们犯罪的事实。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如果,这个女孩子,不是因为借米来到了瓦罐寺,那么,她是怎么来的?这才是崔道成真正试图掩盖的东西!25.当我们知道老和尚们没有撒谎的时候,当我们从老和尚的嘴巴里知道,他们二人是,【和尚、道人,好生了得。都是杀人放火的人。】当我们知道,他们二人是如此猖狂犯罪的人,再结合他们的谎言,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这女孩子,是他们掳来的。当鲁智深与史进见面后,诉说了他在瓦罐寺的遭遇,把瓦罐寺的情况告诉给史进时。史进自然就会告诉鲁智深,这个女子,是被掳来的。所以,我才说,作者写这女子结局的时候,是史进做出的判断,而不是作者。史进是什么人?富二代。瓦栏勾舍是他常去的地方。社会上的那些黑暗角落,那些黑暗勾当。绝对不会瞒过史进。史进虽然年纪不大,他可比鲁智深的心理复杂得多。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崔道成似乎跟王有金很熟悉的样子呢?其实他们之间一点都不熟悉。甚至说,彼此之间都没见过面。我们设想一下,崔道成的犯罪过程,自然就明白了:崔、丘二人一定是在某处,无意见到了这个女孩子,心中起了邪念。然后向当地的人们打听,这个女孩子是谁?当地人没发现他们的犯罪企图,自然就会告诉他们,这是王有金的女儿。并且把王有金家里的情况,对他们进行了介绍。对他们二人来说,这个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一点都不重要。他的丈夫叫什么名字,也不重要。他们只想占有她的身体。所以,只记住了她的家庭住址,和他父亲的名字。然后,找机会把这女孩子从家中掳来了。这就是崔道成能够准确说出,这女孩子身份的原因。再说第二个问题,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自杀?当鲁智深气势汹汹的质问,崔道成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就在旁边。鲁智深的行为很明显,是对崔道成不友好,是来找茬打架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女孩子对鲁智深呼救:好汉救我,我是被掳来的。毫无疑问,鲁智深当时,一禅杖,就会把崔道成的脑袋拍扁。那么在当时,这个女孩子为什么不说话呢?就是因为,鲁智深的这话:“你们如何把这寺给废了?”,这个找人拼命的理由,太让人莫名其妙。所有人也不会想到,鲁智深为了一处毁掉的古迹找人打架,找人拼命。在这个女生眼中,鲁智深恐怕像一个有毛病的人。她对鲁智深的行为,同样是懵的。搞不懂鲁智深这人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敢说话。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今天也是如此:许许多多被强暴的女人,宁可把眼泪和痛苦,默默的吞下去,也不会告诉别人,自己被强暴。她们宁可独自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也不愿意把自己所受的屈辱说出来。因为她们,更害怕的是,周围人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异样的眼光。这种异样的眼光,往往比自己所受到的强暴,更让人痛苦。所以在今天,许多性犯罪的受害者,都不会报案。这也是,这个女孩子,在当时不敢说话的主要原因。26.那么当鲁智深问道:“这个女子是谁?”崔道成回答:“......她是王有金的女儿......”这两人的对话,对这个女孩子的伤害有多大?这个伤害,是我们许多读者都没有想到的。我们站在这个女生的立场上,来想这件事:自己本身受到了强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屈辱。这种屈辱,本身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就算这个屈辱,是鲁智深所不知道的。但是,她自己在陪着和尚喝酒,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被鲁智深亲眼所见。这件事,赖不掉吧?自己受强暴的屈辱,和不道德的陪酒行为,所带来的耻辱,并非由自己独自承受。还直接羞辱到了自己的父亲!羞辱到了自己的家族。并且,鲁智深被打跑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自己的耻辱,马上就会变得世人皆知。在这种耻辱之下,在这种压力之下,她怎么能活得下去呢?这个女孩子怎么也不会想到,鲁智深压根就不懂,陪和尚喝酒是不道德行为。她如果了解鲁智深,她还会自杀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不管怎么说,鲁智深的冒然出现,以及他与崔道成的对话。是造成这个女子自杀的直接导火索!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没有鲁智深出现,她虽然受到了强暴,然后被逼迫,陪崔道成喝酒玩乐,遭受了这些屈辱之后。她可能找机会逃离瓦罐寺。回到家中,默默的流泪,默默的独自忍受这些痛苦。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可是鲁智深的出现,以及鲁智深得知了,她是王有金的女儿,这一切,都让自己的耻辱,和自己带给父亲的耻辱,被别人知道了。自己想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已经不可能了。面对有可能公之于众的耻辱,除了自杀,还能怎么办?王有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我们读水浒的时候,会发现,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店小二,都没名字。有些店小二甚至有形象,有台词。但是,作者几乎都不会给他们起名字。因为给他们起名字,没啥意义,所以作者也懒得费神。有些地痞恶霸的跟班也如此,几乎都没有名字。偶尔作者讽刺他们,是这样给他们起的名字:【长王三,矮李四,急三千,慢八百,笆上粪,屎里蛆,米中虫,饭内屁,鸟上刺,沙小生,木伴哥,牛筋等。......都是有名的好汉】这明摆着是作者故意讽刺人玩的。准备把鲁智深扔粪坑里的,两个泼皮,算是有点分量的小人物吧?作者是这么给他们起名字,【不三不四的......张三、李四】对于,作者这种给不重要的小人物,起名字,或者不起名字,我们读者都能理解。因为即使他们有了名字,其实,也没啥意义。无非就是简单的甲乙丙丁。但是,为什么作者给这个,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台词,在故事中从未出现的王有金,郑重其事的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不说这女人,是前村的王某女儿?弄一个含含糊糊的名字不行吗?不行。因为这个名字对鲁智深来说,意义重大。是鲁智深一生也忘不掉的名字!我们想想,当鲁智深从史进那里得知,坐在旁边那个怯生生的女孩子,居然是掳来的!居然是被崔道成等人迫害的,无辜民女。他的内心将是何等忐忑?然后,在鲁智深与史进,重新打进瓦罐寺的时候,【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这个时候的鲁智深将是何等感受?注意作者的这句话:【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直奔方丈的后角门就去了。为啥直接奔这个地方走?因为刚进寺,就发现几个老和尚已经吊死,让鲁智深产生了非常不祥的预感。鲁智深是非常的担心。所以,直接奔那个地方去了。就是为了去找王有金的女儿。方丈的后角门,是鲁智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她的地方。很可惜,已经死了。27.然后,鲁智深【直寻到里面,八九间小屋,打将入去,并无一人。】鲁智深又找了八九间小屋,再也找不到任何人。他为啥在王有金的女儿死后,连续又找了八九间房子?他在找谁?因为他在担心,是否还有王有金女儿这样的受害者。如果有,他将会产生更多的遗憾,和更多的愧疚。当鲁智深事后仔细回想起来,仔细想想,这个女孩子的死亡原因。鲁智深将会何等的痛苦?鲁智深没有害这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却因他而死。鲁智深空有侠义的心,却没能发现,曾经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孩子,遭受了多么大的痛苦。鲁智深怎么能忘记,王有金,这三个字呢?在他的后半生,恐怕经常会想起,王有金的女儿。这就是作者,郑重其事的,给他起一个名字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个名字,鲁智深永远也忘不掉。这个故事,讲诉的就是鲁智深,“不知”所带来的痛苦。——一生之痛。这个女孩子是水浒中,出现的最悲惨的女子。但是,水浒中最有侠义心肠的人,却没能挽救她。这是何等的讽刺?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人,对鲁智深,花和尚,这个外号的解释。认为“花”字,是保护女人,是护花使者的含义。你如果这样去赞美鲁智深,不是讽刺鲁智深吗?不是对鲁智深打脸吗?说完了瓦罐寺的悲惨故事,发现,这里面又带给我们读者两个,重要的社会题材——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还有性暴力或者说,性犯罪。我在前面讲鲁智深故事的时候,就告诉了朋友们,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带给我们的,重要社会题材是——家庭暴力。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带给我们的,重要社会题材是——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了,鲁智深经历的四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四个社会问题,表面看起来,彼此之间毫无关系。但是,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这些重要的社会问题的共同点就是:一,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是,在全世界,历经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也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二,世间的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人都知道,这些问题的丑恶之处。但是,人人都在观望,人人都是裹足不前。顶多在内心当中,产生一声叹息!而关于性犯罪问题,许许多多的人,都像鲁智深一样:根本就没发现罪恶,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作者写鲁智深的时候,让鲁智深参与的,这些社会问题,难道是无意为之吗?难道是巧合吗?绝对不是!鲁智深还会经历什么?——————————未完.待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智深上五台山之前做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