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么样才能让记者采访曝光别人 掌握怎么样才能让记者采访曝光技巧,让你的怎么样才能让记者采访曝光更有深度?

如何运用采访技巧 - 百度文库
2014/3VOICE&SCREENWORLD
在新闻一线从业近二十年,最大的体会和感受莫过于对新闻采访重要性的认识,对提高采访技巧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俗话说,“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至今仍记得采访之初,由于没有任何的前期准备,既挖掘不到感人的细节,也无法走进被采访人的内心深处,被采访人背后的故事更是无从知晓。所以,要让新闻采访获得最好的效果,新闻记者就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掌握采访技巧,学会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
首先,记者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的时候,心理上不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记者”,也不要把采访对象定位于“采访对象”,而应该“忘记”彼此的“工作角色”,有意识地进入一种“生活角色”,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甚至“家人”的“位置”上。记者经常被社会上的人称之为“无冕之王”,尽管这些年侵犯记者合法权益的案例一起接一起,但是,其社会地位仍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处于“仰视”的位置,尤其是在你和你的采访对象身份反差较大的情况下,记者下意识的优越感,会不由自主地给人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工作姿态,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与采访对象交流的最大障碍。因此,无论面对什么身份的采访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
—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人格权,便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尊重,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试着用坦诚的心和他们交流,这会解除采访对象心理上的生疏、猜疑、不信任甚至警惕
和仇视,“掏心窝子”地跟你对话。做到了这些,面对任何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何愁他不跟你“一吐为快”呢?其次,懂得尊重。在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可能永远是顶层人物,更多的是社会底层的人,这就需要你具备一颗真诚的心,尊重他们,让他们知道即使是你的采访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利因素,他们也会最大限度地信任你,认定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把事实和观点如实地传导出来。如此,他会放下戒备心理,融入你的话题里,与你“无所不谈”。在接触那些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时,对他们人格上的尊重更为重要,也更为必要。这一点,在我拍摄采编《城市方圆》这个节目时体会更为深刻。这档节目的前身是一档法制类节目,采访对象是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他们因为自己的处境往往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尤其在媒体面前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要在短时间内与这样的采访对象聊成“自己人”,成为他可以信赖的朋友,你就得率先把他放置到朋友的层面上,用你的言行举止迅速营造出心理学上所说的“自己人效应”,让他也视你为“自己人”。这样你才能与采访对象息息相通,在“互为知己”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第三,胸怀坦荡。针对采访对象的身份差异,记者必须不断调整交际策略,除了真诚、尊重,还要胸怀坦荡、不卑不亢,尤其是在采访当红名人、政府要员等人物时。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了讲套话、官话和场面上的话,要想掏出
他们的心里话、让他们说出其他记者没有了解到的,涉及到人情、人性等更深层面的话题时,比起一般的人来会更为困难。这个时候,如果你低三下四、自卑自贱,反而会助长他们对你的轻视和不信任感,更不可能和你深入地交流。因此,记者在与他们面对面
时,一定不能变成求人施舍的“新闻乞丐”。名人、官员首先是人,他们有他们的自信与自尊,记者同样在他们面前有着对等的自信与自尊。与采访对象
做朋友,首先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邵飘萍曾经说过,无论在面对什么样的采访对象时,作为记者都应该时刻保持“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的交际态度和个人形象。
第四,发挥聪明才智。新闻采访往往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进入追踪或者纵深报道工作程序的,此时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原态是工作的主要目的,对于采访事件当事人,大多要通过他们对事件的追忆来还原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完成新闻人物的塑造和新闻事件的“回放”,达到最终的采访目的。同时,由于篇幅较长,更需要大量的采访资料——
—主题资料和边缘性资料来支撑叙述的篇幅,因此,尽可能多地让采访对象讲故事便显得至关重要。记者与采访对象通过真诚坦荡的沟通,进入实质性的采访程序时,双方都会通过对方的神情形态,不断地在对方身上捕捉某种信息。这个时候,记者就必须及时捕捉和传递你所需要达到目的的语言及肢体动作信息,掌握主动权,引出采访对象更为感兴趣的话题,灵活、机智地把谈话引向深入。这样你采访到的素材才会更丰满,撰写稿件时则会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张家港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

如何运用采访技巧
□岳晓东
宣传笔记
市县全频道61
{* 期刊入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让记者采访曝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