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丁贝尔电影汀贝尔,虽然她的声音像邓丽君一样,可是为什么不叫小邓丽君?

听惯了村里的大广播,再听自家的收音机,里面就响起了悦耳的女声。这是八十年代后期的农村常常出现的一幕,人们安静听着歌曲,享受着忙里偷闲的安逸。那时,这个声音安慰了无数人的时光,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个甜美歌声的女人叫——张蔷。八十年代的风是缓慢的,人们的节奏在加快,务工潮开始掀起。在沿海和城市里,邓丽君已经是很多人熟知的女神。而对那时更多的才刚刚走出农村的人来说,邓丽君却又要遥远的多。很多背井离乡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下游荡和无所适从,一天的奔走疲惫后,喝酒去迪厅就跟今天的人去ktv消遣一样频繁。太多人在摇头晃脑中听到了一个甜美的声音,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下来到处打听,问朋友借,翻刻唱片,在无数个寂寞和孤独的夜晚反复的循环着诸如《一阵恼人的秋风》、《手扶拖机斯基》、《路灯下的小姑娘》这些歌曲。不安和焦躁的人,就在这歌声中找到了平静祥和的力量,从而给自己不断开拓者的每一天增加了动力。张蔷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她和自己的母亲组建了乐队,风靡之后,又很快淡出去了。八十年代的色彩还不够丰富,但是张蔷却通过声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点缀。很多人听着老一辈的革命歌曲,洪亮高昂热血之后,突然这袭来的“靡靡之音”就像一股清泉,让好多的人坚硬冰冷的心融化了。像《爱你在心口难开》、翻唱的《走过咖啡屋》,那时人们开始知道,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喃喃细语,悦耳倾诉。好多八十年代的青年的青春爱情的样子,就在这甜美的歌声中完成了梦幻的想象。这也是很多人在离开故乡农村之前,对外面世界的最初想象。听着张蔷的歌,就像吃着甘甜的蜂蜜,憧憬着对未来日子的甜蜜追求。八十年代是贫瘠的。邓丽君的歌被视为天籁,很久之后的农村人才知道原来她是台湾那边的。早一点,七十年代沿海的一些人就通过收音机悄悄听到过,甚至到八十年代还有的地方把邓丽君的磁带作为嫁妆。然而真正让大众第一次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还是张蔷。张蔷的声音不同于邓丽君,她更像是邻居那个漂亮的女儿,在很长的时间里,男人们单恋的对象。细嫩的声音,总是带诱惑和魔力,在那个缺乏想象力的时代,人们最早不带目的的思考就是被她激发的。初到城市里的慌张就在这声音里被安抚。下海经商大潮后,进城务工潮更高了。流浪的日子里,你在街边、在出租房、在厂区、在办公室......都能听到张蔷。像今天的北漂一样,那时是个全民“漂”的时代。张蔷虽然是翻唱的歌曲,却总能给单调劳累的人们带来一丝暖意。长久呆滞的人群,也在这歌声里开始了肢体的不由自主的扭动,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每年春节,回家乡的人就把这些安慰过他们的磁带和唱片带回老家,在山里用收音机放着。千百年不变的山水间,也就有了迪斯科的动感。好多的孩子好奇,就围成一圈听。放着这些歌的人,在那些农村人眼里,成了走在时尚的最前沿的“成功人士”!今天又有了很多的音乐,有了更先进的制作音乐方法,“动次打次”的节奏里,很多人反而是越听越茫然了。张蔷和邓丽君的歌,在今天的很多人耳里,已经是很老土的。然而太多人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却在那些“土”歌声里流淌。而今邓丽君早已不在,那个甜美的细腻女生张蔷也已经成了50岁的大妈。多少年轻人,走过了三十年,如今又在哪里呢?《我的八十年代》响起时,还记得咬牙苦闷执着的岁月以及那些曲曲折折走过的蜿蜒的人生之路么?(“旁观地”原创,感谢分享、收藏、关注,谢绝转载山寨抄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里斯丁贝尔电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