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的nba抢断榜历史排名上出现过哪些令人费解的操作?

NBA联盟就像一个小社会,球场上激情四射,场外同样很精彩。很多球迷,尤其是老球迷对球场上的事情可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可是对球场外的事情也许了解的不多,下面是NBA中很少人知道的7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分享吧!1、曾经的犹他双煞之一,斯托克顿,如果只看外表跟普通人没区别,身体素质很一般,很难想象他是NBA历史上最杰出的传球大师之一,NBA助攻榜第一,引领时代的组织后卫,著名的“铁人”,生涯19年只缺席过22场比赛。当他在球场上日复一日的传出那些手术刀般的秒传,你可能会惊叹:“这才是球场上的指挥官,思维缜密,运筹帷幄。”但深入了解这个人才知道,场外的他更神奇。他是一名预备役军人,据说视力达到5.3,曾驾驶过战斗机,曾接受过完整的战斗机驾驶培训,2009年,他驾驶F-16战斗机执行任务的一段视频被传到了网上,在视频中他的表现完全不逊于职业军人。可能正是他的驾驶能力让他在球场审时度势,第一时间察觉对方的漏洞,送出助攻。2、科比在NBA的第一分是一个罚球,当时犯规之前把球传给他的人是斯科特。科比超越乔丹的那一分是罚球,科比的最后一分也都是罚球,而斯科特是湖人队曾经的主教练。可以说科比在NBA始于罚球也止于罚球。3、杜兰特刚进联盟的时候真的是个怪物,为什么这么说?当时新秀一项考核是卧推自重,杜兰特竟然一个都做不起来,奥登在旁边刷刷刷,其他人也是成功完成,只有杜兰特……可是最终选秀大家都知道他依然是榜眼,如果不是当初球队对中锋的青睐,他可能是状元。4、安东尼,俗称“社会瓜”,黑帮背景及其强硬。05年的时候,出现在黑帮的录影带里做宣传,惹下了不小的风波。之后在球场里上就很收敛了。10年左右,有场比赛追着骂加内特,因为加内特疑似喷了“你老婆尝起来像甜甜圈”的垃圾话,而当时安东尼夫妇在闹分居。安东尼立刻爆发,比赛结束后堵住了凯尔特人的大巴不让离去。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在球场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些球员边吵边退,而安东尼是不会退后一步的。5、“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子虚乌有的事,也不是科比的原话,貌似最近科大嫂也澄清过。科比的确是有很多训练轶事,比如让和年轻队员约夜里3点,或者备战奥运时凌晨去沙漠骑车。另外,即使是4点训练也不是特别的事情。nba运动员主客场作战,倒时差,各种作息比较紊乱。科比这种训练狂一定会抓住对身体机能最有利的时机进行训练。而且他绝对不会放弃睡觉。健身的人都知道,没有充足的睡眠,很影响身体的,科比不可能不知道。6、NBA里实力最强的人到底是谁可能还有争议,不一定都选乔丹,可是要说到迄今为止最强扣将,那毫无疑问是卡特,他可是顶着当打之年的奥尼尔,邓肯,科比,艾弗森连续拿下了00-02年和04年的全明星票王。卡特一生经典太多,其中之一就是灌篮大赛的惊天一扣。可是你们知道吗?当时他在那届扣篮大赛没有拿到满分,肯尼-史密斯(就是现在的解说员)当时在第二扣中给出了唯一的9分,理由是卡特第一扣太完美没法超越。肯尼-史密斯此后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扣篮大赛评委,也许这就是他胡乱打分的代价吧!7、NBA历史上唯一一个对詹姆斯呼来喝去的男人,他叫里基戴维斯,他的旷世名言:“我还以为球队选勒布朗是来辅佐我得分的!”里基戴维斯是当年骑士队老大,能力有限臭毛病一大堆。当年詹姆斯顶着光环进入联盟,他竟然觉得小伙子身体不错,来帮我提个鞋。由于搞不清楚状况,最终里基-戴维斯迅速被球队交易。
其实姚明也迫使联盟修改过规则,除了姚明之外剩下的就都是乔治麦肯、张伯伦、奥尼尔这样的超级巨星了,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盘点一番!首先来说下姚明的事情,姚明九年NBA生涯只拿到两次全明星票王,这是不是太少了?姚明02年进入NBA,结果第一年就拿到了128万张选票,当时科比147成为票王、麦迪131万张、卡特130万张,而排在第四的就是姚明了!很显然姚明这个时候的票数是真实的,当时国内接触互联网的人还不是太多,姚明的影响力还处于发酵阶段!姚明第一年赶上了乔丹最后一年!随后第二年姚明148万张选票依旧没有爆发,接着就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了,在美国梦之队折戟输给阿根廷再加上姚明率队打进前八的影响下,姚明的影响力迅速风靡了起来!于是04-05赛季姚明全明星选票迅速暴涨到256万张成为票王,而这个时候联盟也终于开始出手制裁了!当时姚明影响的可不止他自己,在国内球迷的加持下,麦迪也以199万张选票远超科比,但紧接着05-06赛季姚明票数就跌倒了234万,随后06-07赛季姚明更是连票王都丢掉了!你能想象在国内互联网愈发普及的情况下,姚明的票数会一年不如一年吗?在后期姚明的票数基本上都来自于北美地区,比如07-08赛季火箭22连续再加上北京奥运会造势,结果姚明才170万张选票,而当时超过200万票的就有四位,姚明在所有球员里只排在第七的位置!姚明参加中场远投大赛!“三秒区”就是联盟与超级巨星之间的博弈阵地!篮球场上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叫“三秒区”,关于这个地方有两个违例,一个是进攻三秒一个是防守三秒!其实进攻三秒很早就存在了,1952年之前三秒区仅有6英尺大小,换算成国际标准也就是1.8米左右,这对于当时的大个子来说可能两步就跨越了,所以当时进攻三秒完全限制不住乔治麦肯,于是1952年联盟将三秒区扩大到12英尺也就是3.6米,这样一来麦肯再也不能肆意站在篮下,所以进攻端麦肯丢掉了得分王,但防守端因为没有防守三秒,所以麦肯收获了更多的篮板连拿了两届篮板王!张伯伦运动能力出色,太小的禁区完全限制不住他!接着就是张伯伦时代了,和麦肯相比张伯伦的运动能力更出色,在内线张伯伦可以直接强吃对手完成暴扣,整套动作下来根本用不了三秒,于是1964年联盟再一次将三秒区扩大到16英寸约4.88米,果然后面张伯伦得分骤减,连续七次得分王戛然而止!再往后面就是专为奥尼尔准备的防守三秒了,在90年代大中锋可以肆意站在篮下防守,所以那个时候溜底线、上空篮都是很罕见的事情,不过九十年代优秀中锋太多,各支球队依旧维持在一个平衡之内,而当九十年代末中锋凋零,联盟超级中锋仅剩奥尼尔一位时,球队之间的平衡迅速就被打破了!新世纪后超级中锋只剩下了奥尼尔一位!当时进攻三秒区已经很大了,所以联盟别出心裁引进了防守三秒以及区域联防,这样一来进攻端奥尼尔要面对多人防守,而防守端因为不能一直待在篮下,所以对面实力较弱的中锋也有了打进内线的机会!防守三秒和区域联防都出现在02年,结果湖人三连冠王朝也终结于2002年,这会是一种巧合吗?
2019-09-25 07:18
来源:
佚名
任何一个体育联盟想要取得长期的成功,都离不开对竞技规则的迭代与修改。
作为全球运营最成功的篮球联赛,在建立的70余年内,NBA官方修改了大大小小数不过来的规则。
那么,又有哪些规则的修改彻底地改变了联盟的历史以及篮球的风格?
本文将挑选出NBA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次规则改动。
10、禁止联防(1947)
所谓的联防,值的是以固定队员固定防守一定区域的方式进行防守,防球更胜防人。
在联盟成立没多久,NBA管理层就决定此后联盟内的比赛不可以继续沿用大学篮球规则中允许的联防制度。
之所以做出这一重大决策,是因为NBA官方考虑到联防的节奏实在太慢,而一对一的人盯人防守更具娱乐性质,会让观赛的球迷们会更加兴奋。
此外,取消联防能让更多个人能力强大的球星闪耀,同时也产生更多的对抗,这对于联盟的商业发展非常有利。
这一改变定基了NBA联赛多年的基调。虽在后续历经多次细则的小修改,但是不允许联防的核心规则,足足保留了50年之久。
9、进攻24秒 (1954)
因为没有进攻时间的限制,双方交换攻防的节奏非常慢。
一旦取得领先,优势方球队也非常倾向于采取拖时间的方法,尽可能多控球多传导不进攻以避免交换球权。
1950年11月22日,活塞队客场挑战明尼波利斯湖人的比赛,把“慢”发挥到了极致。
双方每次投篮平均耗时长达90秒,比赛结束时活塞19-18一分险胜湖人,比赛结束的时候,球场嘘声四起。
经过几年的筹备和调研后,NBA总算是出台了24秒进攻时间的规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
从此,NBA的篮球比赛真正“动”起来。
8、禁区宽度从12英尺扩大到16英尺 (1964)
乔治·麦肯是NBA出现的第一个堪称巨兽级别的球员、也是NBA第一位传奇巨星。在场均40-50分的年代,身高出众、中锋技术领先时代的乔治·麦肯就能场均拿个27、28分。
随后出现的“篮球皇帝”张伯伦,就更加不用说了。在禁区,张两万简直无法阻挡、翻江倒海。太窄的禁区让进攻三秒的规则对于这些巨兽基本不起作用。
为了能够稍微限制这些内线长人的超级发挥,NBA官方刻意将三秒区宽度扩大,好让他们得从更远的地方开始发起低位进攻。
7、干扰球(1964)
指进攻时若球仍处于攻方的篮框圆柱或已碰篮板上,进攻球员触球而犯规,会被判进攻成功得分。
麦肯是第一个被“制裁”的NBA球员。这个规则同样是因为这位无敌中锋而定的,因为他每次都能因此封盖对手的投篮。
有了这个规则之后,内线长人们就不能为所欲为地打排球了。
6、Hand check (设定时间存疑)
Hand check是指在防守时允许用手的前臂部分去触碰和阻拦对手的身体,至于NO-Hand check,就是不允许这样做。
Handcheck规则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了联盟多年以来的进攻防守的风格。
因为长时间有Hand check存在,比赛的风格一直对在外围持球的突破手十分不友好。
这也是为什么在新世纪之前的50年内,NBA联盟更倾向于是由大个子来统治时代。
5、暂停后中场罚球 (1977)
看NBA的球迷们,大多都知道在第四节或者加时还剩两分钟的时候,球权方暂停后可以直接在前场发球,暂停前把球运到前场的话,不管什么时候暂停都是前场发球。
这一项规定,是在1977年落实的。
这看似只是一个细微的规则优化,实际上大大考验了巨星们的心脏以及教练的用兵。
另外,如果没有了这样的一个改动,球迷们会错过无数刺激到极点的读秒绝杀。
当然,库里的那种逆天的LOGO SHOT绝杀,不在讨论范围。
4、三分线 (1979)
1979年,NBA联盟正式开始使用三分球的规则。1984年,F在NBA实施三分球规则五年后,FIBA也随之响应,纳入三分球。
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规则改动。三分线的存在,大幅增强了小个子球手在篮球运动的话语权。
自问世以来,三分球在NBA联盟的地位日渐提高,现在似乎是来到了一个新的极点,与之配套的“魔球”理论、一大四小体系也在联盟日益盛行。
三分球在比赛中扮演的角色在后续还会将怎么变化,这是一个值得NBA官方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3、合理冲撞区 (1997)
只要内线总有防守队员站在篮下,进攻球员就很难做出漂亮的上篮和灌篮,NBA特此推出了合理冲撞区,鼓励近框的进攻。
在篮下以篮筐的中心为圆心,以4英尺(1.2米)为半径的半圆,此区域被称作合理冲撞区。站在圆弧线以内,只要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有身体接触,都可能会被判防守犯规。
2、开放联防+防守三秒(2001)
时隔多年后,NBA再次出现了内线的超级巨无霸。
00-01赛季后,NBA官方决定将此前一直禁止使用的联防合法化。
同时,为了减少开放联防的负面作用,防守三秒规则也随之出现,即防守球员在三秒区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三秒钟,否则会被视为“防守三秒违例”,进攻方将因此获得一次罚球机会,并继续保有进攻权。
谈到NBA上的联防印象,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11年总决赛。小牛队爱在比赛的最后五分钟就突然祭出了32联防,意外扑灭热火的三分气焰同时改变节奏。
1、取消 Hand-check (2004)
Hand-check 规则,是否该存在,从上世纪开始就一直是球评家们争论的话题。
04~05年,活塞和马刺,两支以防守著称的慢节奏球队,在2004年和2005年都分别获得了冠军,可是NBA的季后赛和总决赛收视跌到了极。
这一项规则,终究是来到了会动到商业蛋糕的节点,NBA官方怎能坐视不管?
在2004-2005赛季,坐不住的nba出台了一项新规定,从此规定handcheck为防守犯规,不允许防守球员在罚球区以外对持球球员不能进行任何手部和前臂接触,也就是说只能依靠滑步和走位来判断对方的进攻方向。
从此,外线球星们迎来数据井喷、影响力大爆发的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ba抢断榜历史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