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喜爱你认为阅读对一个人的发展重要吗?

2019-02-22 20:57
新华每日电讯照片来自马云微博2018年新年到来的时候,马云在阿里巴巴内网发了一个帖子,给自己定了个年度小目标:“今年必须安排好时间看看书,打算看100本书(或100部好电影,好电视剧)。这几年看书不够啊。想请大家帮忙推荐些书、电影、电视剧的单子,我准备多买书,看不过来,以后就慢慢看……我不喜欢看太高科技的看不懂的量子分子啥的深奥的书……谢谢啦。”当时阿里的员工特别踊跃,给马云开书单的帖子盖了好几百层楼,推荐最多的都是《人类简史》《智能时代》这样的畅销书。据说马云让工作人员把排名靠前的都买了下来,但是最终读了几本,就不得而知了。现在这件事在阿里巴巴内部已经成了一个梗。年底前经常有人会扎心地问一句,想知道马老师的读书目标完成了吗?有人发个推荐书的帖子,也要在标题里提醒,“马老师慎入”。因为了解马云的人都知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读100本书,平均两三天就要读一本,这对每年飞行近1000小时的马云来说,实在太难了。更何况,众所周知,马云并不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马云办公室连书架都没有在企业界,以读书多出名的是海尔的张瑞敏,,他正是让马云佩服的少数国内企业家之一。张瑞敏是知名的管理专家,几乎读遍了国内外经济、管理、科技、历史类的相关著作。马云曾公开说过,张瑞敏是中国真正的管理学大师。2016年7月,马云带湖畔大学的学员专程跑到青岛,请张瑞敏上了一堂“管理百年”的课程。开课前马云说,“张首席一年要看一百多本书,我一辈子加起来也没有那么多,还有一半是金庸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知识渊博,是一个专家加学者的典型。”这句话自曝了马云“读书少”的事实。作为少数见过马云书房的人,财经作家吴晓波透露,马云、马化腾读书都不多,马云办公室连书架都没有。但他又找补了一句,这可能跟互联网行业属性有关。马云多年之前在央视一个节目上也说,在办公室里放很多书的,十个里面有八个是骗子。是自己看的吗?那是给别人看的,因为办公室里真没时间看书,公司付我钱不是让我看书的。主持人忍不住接了一句,但是你看了书也许能帮公司挣更多的钱。这下马云笑了,哎哟,要靠看书帮公司挣钱的话,你麻烦就大了,就等于吃猪脚补脚,吃猪脑补脑一样。这代表了马云的读书观,他肯定不同意“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套。但这不说明他主张“读书无用”,“我不看书不代表我不买书,我买了很多书,等退休以后慢慢看”。马云还说过,“我觉得做企业成功与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你成功了以后有没有读书就很有关系。”典型的马云式辩证法。相比读书,他更喜欢读“人”马云自认读书不多,却是中国最出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机场、车站的书摊上,他的“著作”和演讲光碟长年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他的“读者”和粉丝从领导干部、企业家到打工者,遍布各个阶层和行业。就连出了好几本书的周鸿祎,也说自己在认真学习“马云的新零售思想”。但是马云自己说,这些书基本都不是他的,都是“瞎编的”。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也透露,市面上那些“马云的书”,除了几本演讲集经过了他们授权,大部分都是各种人根据公开资料编写的,无法完全保证真实性。有一次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邀请马云到韩国的大学演讲,在介绍嘉宾时,潘基文引用了一大段马云新书中的话,结果马云上台后第一句话就说,感谢秘书长,不过我没有写过那本书。而且多数马云的书,并不是成功人物的个人奋斗史,而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容涉及商业、管理、技术、教育、公益等各方面,并且有独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有非常鲜明的马氏风格。既然读书很少,那么马云的这些思想从何而来,靠什么输入呢?马云自己说,相比读书,他更喜欢读“人”,他的各种知识和想法,大部分是和不同的人聊天、交流中得到的。“我每年飞1000个小时,不是为了跟人握个手,而是为了跟各种不同的人交流。”这句话所言不虚。马云应该是和外国领导人见面最多的中国企业家,往来交结的都是特朗普、马克龙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企业家,还有文学、艺术、教育各领域的顶级专家。马云说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所有不懂的事物都保持好奇,所以才喜欢见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东西。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要去唱歌、拍电影、学太极,也可以解释他那么多想法和观点是怎么来的。这大概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马云样本。很多孩子有出息,都是因为读书马云是老师出身,但是他对只会读书的学院派,似乎带有某种成见。在很多公开场合,他都表达过对所谓学者的不以为然。他认为学者和专家是两回事,学者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专家是对一个问题真正精通的人。因为过去的一些传说,比如数学考1分、三次高考才考上大学,马云被当成读书无用甚至反智的例子。但马云对此显然并不认同,相反,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开始有意对此进行“辟谣”。2018年云栖大会前,马云专门参加了阿里巴巴举办的数学大赛,把几位顶级数学家请到办公室座谈,并把数学上升到“无用之用”的最高境界。今年1月13日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教育学者朱永新给马云提建议,提高乡村教育,最重要的还不是校长、不是教师、不是寄宿制学校,而是乡村孩子的阅读。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实验证明,在带领孩子进行阅读后,不仅乡村学生精神状态改变了,考试成绩也得到大幅提高。通过阅读,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缩短城乡孩子的差距。马云当即回应,“关于读书这一点,我深深认同,我书看得不多,但是我看书很认真,很多孩子有出息,都是因为读书。”他还临时起意,宣布要发起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原标题《马云:我买了很多书,退休后慢慢看》。编辑倪冰)
在古代,帝王和精英们都热衷于读书,并且都认为读书很重要。在现代,所有人都从小开始读书,很多人却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对比。你问我为什么?我不想说是这届学生水平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做的事,一代人也有一代人不同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发生大变革,是工业革命(1765年)至今(2018年)的253年。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是鸦片战争(1840年)至今(2018年)的178年。这中间85年的差距,是中国与世界顶级国家的差距。让我们来做一个算法:1949+85=2034看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度极快,实则美国在上世纪20-30年代已爆发出丝毫不亚于当代中国的发展速度。建国至今,我们不过是在不断拉近与世界最顶级国家的差距而已。2034年,这与世界预测的2030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间基本吻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常情况是有序而可预料的。所以人类完全可以根据以往的种种痕迹推论出大概哪一年中国超过美国,哪一年印度崛起。但是,历史是会有意外的。1765年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人类4000多年历史的总和。刘慈欣在《三体》中称之为“跳跃式增长”。我们无法预测这种阶段式的跨越会发生在哪一天,但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一夜之间彻底替换当今所有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是一个穿越者,你可以很好的从中国的秦朝生活到明朝,因为除了政权更替,饮食不断更新,社会风气的变化,科技缓慢可见的发展,你甚至很难感受到生活方式细微的改变对你的影响。但如果你穿越到当代,不好意思,你甚至连如何出门,如何上厕所,如何与人沟通都会发展隔阂式的大问题。短短100余年间,世界信息成为一个整体,以前上京赶考需要3个月时间,现在从最南的海南岛到北京,也不过3个小时。以前火药传到欧洲用了几百年时间,现在最新的发明一秒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前人之一生最多不过行走千里,现在七大洲五大洋尽收于眼底。更不用说三个月一小更,半年一大更的最新科技了。这次跳跃式进步,带给我们的变化太大了!大得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有用”!读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000年前,人们读史,韩信诸葛亮的用兵之法甚至可以直接套用。1000年后,我们读史,任你兵法通神,也抵不过信息战的瞬息万变。诸葛亮初出祁山的三路疑兵精妙之计,可能今天一个微信消息就能让他全盘皆输。希波战争裴里庇第斯跑马拉松回雅典递送军情,可能今天不过是一条短信,一句“老大,我们赢了!”而已。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今天很多人就理解为“尽不信书,要书何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极端主义。更何况,也从没有人说过读书是万能的。我们的老祖宗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我们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品质都归功于读书。但也要清楚的了解到:读书是认知世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行不了万里路,也无法阅人无数,更没有名师之路,还缺乏返璞归真的“悟”的。于他们而言,读书是唯一高效、廉价提升自我认知的方式了。你眼中所见那些不读书也能很优秀的人,他们要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要么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灵性”,绝非你表面所见简单的“不读书”。我们诞生到这个世界,读书、生活、工作、爱情,一切人类行为都是在修行,修行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每个人的道路不太一样,这正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道路,还在迷茫为什么别人不读书也比你优秀这种问题,或许,读书恰恰是你提升自己最好的一种方式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认为阅读对一个人的发展重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