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开始收费了怎么样 探究soul开始收费了音乐的魅力和特点?

2017年的5月,那个时候我开始稍微频繁使用微博开始知道豆瓣和知乎,有天闲的无聊躺在床上刷了刷微博,一个推送广告的文案引起了我的注意,soulmate.找到你的灵魂伴侣。小清新的ui风格,高逼格的画面截图展示以及通过灵魂找到你这个文案一下子击中了我,文艺心开始苏醒的我彼时单身而且对互联网营销推广以及互联网江湖一无所知,许是对自己的外表不够自信同时对自己的内在盲目自信又许是鬼使神差罢又或者抱着打发时间以及试试看能不能真的找到灵魂伴侣的心态下载了下来。如今想来,emmmm,众人笑我太幼稚,我也笑我太天真。我从来没有用过这种形式的社交产品。我在别的地方也有提到过,我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姑娘,大学也在很偏僻落后的小城,在那里完全没有互联网氛围。直到后来我接触互联网看到大家开始回忆人人网时代直到我开始挖互联网过去的历史才恍然想起奥好似大学的其中一个喜欢赶新潮的室友有在宿舍提起过她的人人账号,但当时的我只有我爸陪我挑的750块买的金立牌直板手机以及一台偶尔用来看电视电影的低配电脑,格局和视野有限的我对于互联网上的世界无比陌生且遥远。或者说互联网世界这个词就没有存在在我的脑海里过。太新奇了,天哪,我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软件,这是一个崭新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从下往上滑动,广场上是一个个碎片化瞬间,他们分享他们喜欢的歌,他们分享他们喜欢的音乐,他们说他们在现实中不能说的话(此处为破折号)他们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灵魂。我像第一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看哪哪都觉得新奇。我兴奋的找那些扩大我知识面让我长见识的人聊天,我问他们各种各样的或奇奇怪怪的或幼稚的问题。有些人看到我的真诚会愿意告诉我,也有些人许是太忙太受欢迎了,我这样想。屏幕另一头的人过着和我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那里无数的海外留学生展示他们在异国他乡看起来精致的生活在那里大城市的孩子也分享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他们夏天不用和爸爸妈妈去地里拔花生以及摘花生,不用去田里插秧割稻子用扁担挑稻子,不需要去放牛,不用小学六年级就住校并且住在平房的大通铺,十几张床排成一排,外加一个过道的大通铺宿舍,上面一排下面一排,1.2米的床上得挤着两个人,晚上连上厕所的地方也没有。很多小年轻早早的经历感情之苦洗衣服做饭居然是可以炫耀的事难道这不是从小就应该习得的技能吗?他们很早就混迹各种聊天室和各种网络论坛他们小小年纪去了很多地方,国内国外,见多识广。他们看过很多国外电影听过很多欧美音乐吃过各种垂涎欲滴的美食看过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弹吉他能跳舞喜欢手办用switch打游戏手账也精美好看他们有很多小众的爱好。我不知道安藤忠雄我也不知道草间弥生,萨特波伏娃是传奇情侣,海德格尔很出名?波兰斯基是谁啊希区柯克又是什么人?卡朋特乐队曾经很流行?弗洛姆和毛姆都为人类思想进步做出了贡献?b站很多人都喜欢啊,而那又是什么样的网站呢?雅诗兰黛是什么兰蔻是什么阿玛尼是什么纪梵希是什么古琦是什么?原来名牌的衣服和口红以及化妆品这么受人追捧啊?原来这些就是高逼格和精致啊!!这让上大学才第一次坐火车甚至第一次离开小城去省会坐车的我觉得太神奇了。在那里,无数人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展示着自己的生活。我又想了想我自己,怯怯的的低了头,奥,好苍白哦,我没有故事。我好自卑哦,我什么都没有。直到后来我把那些我不知道的东西一个个去搜索去挖他们的历史直到后来我知道产品经理岗直到后来我开始接触很多大厂的互联网从业人员直到后来我知道mcn机构直到后来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直到后来我开始了解营销和时尚直到后来我开始挖他们的发展史;直到后来我开始了解种草社区的运作机制,心态上才有了变化。当然,这也是后话。当然,我也是得到了好处的。在那样的良好氛围下,我从一开始的疯狂输入慢慢的开始输出,我在那里说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说的话,我尝试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技能变成自己也能拿的出手的,我有了看展的兴趣爱好,我会去找那些优质的书和电影以及音乐来看来听来感受,我学会了反求己心,我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情绪,我渐渐的开始有了粉丝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缺乏见识了,以前的那些盲目自信统统没有了,我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非常广阔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而那些精神世界的具象化的东西是我从不曾涉足的,我开始意识到我读书太少了我开始意识到作为人而存在着的我的渺小了。奥,忘了说,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个时候还不能发送图片功能,启动页的摄影还是souler通过后台投稿筛选。自己的作品被启动页选中是一个成就感爆棚的事,当然除了作者其他的人并不知道作品的出处。这是我后来和某个那里的摄影大师聊天的时候才了解到的。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发图。老用户都知道,早期的soul产品更新太快,三天两头更新,功能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后来才开始允许发送图片。但自拍是不被允许的,系统识别自拍会自动屏蔽。微信这两个字眼也是不被允许的,我想大概是怕辛苦留存的用户转移到微信后就成为僵尸号了吧,毕竟有好的日活和高留存产品才有未来啊。当然,这种基于创始人初心的严苛后来还是违背初心了,如今的soul随处可见的美颜自拍。在我看来,这是张璐女士对资本市场的妥协,在资本需要数据的夹持下她再不能随心所欲的坚持初心,只能妥协于看脸和身材的人的动物性,她终究是失了初心,这是后话。当时的广场上如果有姑娘想要展示自己的女性外表魅力憋不住发了自拍放到瞬间信息流中一旦被发现,是要被无数人diss肤浅和庸俗以及破坏产品氛围的。这是我围观自拍女性底下评论以及其他人瞬间得到的结论。大多数人都很乖巧的遵循跟随灵魂来交往的原则,小心翼翼心照不宣的维护这里的和谐氛围。到了2017年下半年,具体哪个时间点已经记不清了,需要去考究版本,soulmate字母点亮功能开始上线,基于什么样的算法或者模型我并不清楚,通过交流了解到soul这前四个字母的点亮相对比较快,如果话题够多,两三天时间就能够实现,到了ma,这两个字母相对来说比较缓慢,越到后面,字母点亮的难度越大,真正没有任何手段进行字母点亮功能全部实现我看到的持续不间断聊天花了三个月。这个新功能的诞生让很多人觉得新奇,心理上给用户内心多了很多期待,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灵魂伴侣交流灵魂的魅力。用户的体验很好。用户体验是soul一直非常非常注重的事情,最早期的时候,你甚至能在广场上看到创始人的评论和点赞,就像如今即刻的瓦总一样,在我看来好的产品必然是产品经理和创始人的骄傲,他们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产品的重度用户啊。在我开始使用的时候,soul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小状况,比如广告后暴涨的流量导致服务器奔溃,比如时不时的系统出现小故障,只是一旦出了什么状况总能在置顶看到调皮的运营小官的俏皮又欠扁的话,这时的你会无奈但带着宠溺感的笑一笑,好像soul是个总是调皮闯祸但依然值得原谅的小孩。大多数时候用户的意见总是能很快得到回复,不管是直接私信小官还是后台反馈,这给了用户充分的被尊重的感觉。如今的soul越来越稳定了,大概是服务器扩容了罢。真好,越来越好了。2018年年底,在和一个观点输出型元老级大souler聊天的时候,我从他那里听到了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岗,于是开始有了想要做这个的想法。我始终相信人是环境的产物,不论是线上环境还是线下环境。你看,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那个时候我之所以能从微博上看到这个推送广告,在我问了soul元老级别的用户soul发展的经过以及自己到网上搜索信息的时候才知道正好张璐女士拿到了融资开始在微博打广告。早期的那些种子用户,要么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要么是一开始的那部分人的朋友圈要么是口碑推荐,这也是我习惯性问任何一个和我聊天的人你从哪里知道这个软件的,你觉得这个软件怎么样这样的问题问出来的。我告诉自己要永远去追寻那些优质的信息源,因为成为优秀的人是你渴望的啊。要永远靠近接近信息源产生的地方尽量拿到一手的信息。后来,我发现我在那里花了太多时间了,我虽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更大的世界并不能对我现实生活变好带来太多的助力。我不仅没有缓解自己的孤独感反而在那种日抛的淡漠中变得越来越空虚和孤独,我开始意识到过度沉迷社交网络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欣赏的是别人的生活,这不仅让你花掉了很多本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也让你通过比较产生了更大的不幸福感,毕竟所有的不幸福感都是比较出来的啊,这也导致有段时间的我一直埋怨自己的出身但却迟迟不去行动,所幸的是后来看阿德勒的书想明白了,如今我对于自己的故乡非常自豪完全没有了自卑感,每个人也许起点不同,但是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完全在自己。在这里我强烈推荐他的作品,去看,去看。我开始正视自己,察觉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不要去看远方的哭声和欢笑而是应该专注在现实的每一个当下,于是我不再关注别人的生活,我尝试卸载掉它。卸载掉它的感觉一开始让我不太习惯,毕竟我已经习惯了这个看世界的窗口。可是当我开始慢慢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开始阅读听歌写日记之后,从前的那些浮躁焦虑和痛苦都在慢慢减少,我感觉越来越充实。我变得一天比一天博学了,(笑)。于是想起来杨绛先生说过的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可不是么。 不过我依然一直关注它的动态,比如它上了新功能。 大概是2019年年中,产品开始有了语音匹配功能,虽然我早知道这种语音匹配成熟的技术来自于yy语音时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个看起来遥远的互联网早期或者很多人即使知道存在过也不会注意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罢。 语音打电话(匹配)功能在众人追捧的新流量神器抖音中大肆宣传,吸引了一大批对互联网不了解的90后00后年轻用户,与此同时在知乎和网易云也能看到soul的广告,这样大手笔的广告行为让我猜想也许他们又拿融资了吧,不过我并没有去考量。 语音打电话的功能是怎样设计的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了找到答案,我邀请别人和我进行同时段同时匹配,得到互相匹配的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想,soul的设计应该是基于拨号后台数据反馈匹配到同时匹配的人。我也有个习惯,会问他们来自哪里,当时我问了每个和我匹配的人他们来自哪里,得到的结果是在杭州的我匹配的用户来自吉林来自黑龙江来自山西来自陕西来自四川来自湖北来自广西广东来自江苏就是没有来自浙江省和偏远的青海西藏。我想青海西藏人少大概是那边不太发达让我产生了一个疑惑,那就是是否soul刻意避开了同城匹配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疑惑至今无解,我只能猜测我匹配的用户数量不够或者是他们刻意避免了人性里近距离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比如同城带来的频繁的面基导致的可能发生的种种事故比如软件定位从一开始的灵魂软件口碑扭转变为约炮软件,可能他们害怕这种口碑定位罢,我这样猜测。在新奇了几天之后,我又重新卸载了,我看了很多风景了,早已不像当初那么新奇了。2019年年底,恋爱铃功能出现了。为了教人恋爱,还特意设置了很多话题提示,提醒那些现实生活中没那么擅长表达的人来发动话题。很明显,两性情感是刚需,尤其是单身人口达到2.4亿的中国。解决孤独是刚需,尤其对于飘在大城市的小镇青年男女,做啥都是独行。这次功能的变革,将恋爱APP的定位坐了个实打实,打着恋爱交友的旗号从抖音电视赞助网易云知乎等各个地方循着文案和宣传来的用户开始直白的在广场上写找对象的征文,浩浩荡荡的感觉简直动了珍爱网、世纪佳缘和百合网的蛋糕。很多人说它变了,它不再像从前那样小而美了,至此,早期的用户很多都离开。更多的人知道了soul,也涌进了非常多年轻的荷尔蒙。当然,那些离开的souler,产品和运营为了阻止他们离开想尽办法,比如有人帮忙擦背景会得到来自soul的短信召唤以告诉离开的用户有人在这里记挂你,而这种灵感来源大概来自探探的有人喜欢你这类的吧。比如提交注销申请后给你一个礼拜的考虑期。比如引导你发第一条瞬间并用机器人给你点赞以满足你的认同感。2019年下半年,soul开始推出付费功能,付费的部分包括什么呢?看有多少人看过你需要付费。这就是看穿了你的好奇心和强迫症啊。Soulmate点亮功能可以加速哦,你看,灵魂这个契约也是有捷径的。语音匹配需要花soul币哦,想和人聊天也没有那么容易的。和女孩子交流如果女孩子受欢迎也需要门槛的。直到今天,不管人群怎样在变,还不错的口碑推荐依然是soul非常重要的用户新增来源之一。这里还说几个我观察到的,最开始的soul用户相对少的时候海外党和国内党经常能碰到,等用户多了之后,海外党用户海外的手机注册的遇到的大多为优质的海外用户而国内党用户手机号注册的用户和海外党手机注册的有很大差别,这在我问了好几个海外用户之后得到了一些基本的没有得到证实的猜测。还有最开始的时候,用户大多是95后 部分90后,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了罢。我现在索性没有卸载,只当做碎碎念的树洞存在,讨厌别人动不动就处对象的招呼,但又需要被看到需要成就感也在置顶写上不要打扰,留在这里也有想要看看soul如何变化罢,我心中依然感谢它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希望它有个好的未来。题外话,只是弱弱的想作为深度用户提个需求,能不能把交流的部分门槛权利下放给那些稍微有点虚荣心的用户让他们来决定是否需要聊天呢?张璐女士,如果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如果觉得自己被挟持累了,你就眨眨眼。话说,看到这篇内容的人贵司缺产品经理吗?给个机会呗。

社交产品,就是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更便捷化,解决信息不对称,连接人与人,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多元化的渠道,极大的提高社交效率。
本文通过对soul广场和个人主页中的各信息功能点进行详细分析,分享我个人理解中的这些信息功能点的逻辑以及如何增加社交效率的。
广场中整体作用机制
1)Soul广场满足用户的是倾诉欲、刷屏欲、树洞。
现在社交产品大多都比较内敛甚至于压抑,例如你每次发朋友圈之前的心理活动,有多少次因为不想破坏形象而取消发送或者事后隐藏?更不要说很多人有刷屏的欲望。
而Soul的“广场”功能使每个人的状态都能得到关注和推广,在发送出瞬间的第一时间就会有人来点赞/评论,这对于用户日后发布类似倾诉欲望的瞬间内容是一个很强大的驱动力,这里有人听你诉说。
2)Soul广场满足用户的展示/被认可欲。
在社交平台中无论男女性都会希望a展示自己理想化的人设来得到他人认可和欣赏的需求,从而驱动他人对自己产生一定好感而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广场上的内容很多都是用户精心创作的,以得到更广的传播范围和认可。
3)广场上同样是一个内容信息流,可以排解用户焦虑、无聊、痛苦的心情。
生活枯燥吗?来看看广场上有什么新鲜事吧。
工作、学习焦虑吗?看看大家都做了什么好玩的事缓解一下心情吧。
一个人呆着无聊吗?进来找有趣的人聊聊天吧。
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吗?来找souler谈谈心吧。
上面这些内容充斥了soul的广场,可以说由于广场上满足了用户对于感情、生活相关的内容消费。
内容的作用机制 1. 音频
声音社交是目前很火的一种社交形式,吸引力大部分年轻化群体的亲赖,因为他们愿意去尝试基于新场景下的社交形式(声音、游戏)。但是,声音类产品形态其实延展性是受限的,因为它受限在“我”在这个场景当中,我必须得要用声音去跟对方保持交流。
与星球中语音匹配不同的是:广场上的声音承载的是瞬间中的内容,是文字、图片、视频中的另一种形式。但是,声音的独特性质其他内容形式比不了的,对于愿意“献声”的用户来说,声音相比于视频和图片更好地保护了用户隐私欲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用户之间破冰难的问题。
所以,soul并没有在声音上面下过多的精力,而是把声音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另外在广场上的音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个性化,用户可以在听声音随机性的过程中感受到惊喜。
但同时,声音与图像(视频、图片)类似,基尼系数比较高(也就是极少的头部内容吸引了大部分的流量,剩余大部分的内容只获得了极少的流量),但是相比图像来说更容易去美化。因此,这一点上用户更愿意去发送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图像。
2. 图片
在图片方面soul鼓励用户去发送“后置摄像头的内容”而不是“前置摄像头的内容”,希望用户去展现自己的生活场景,而不是个人的形象。
例如:soul的相机设置中的“打卡”(吃货、旅游、健身)贴纸,以及前置相机对个人面部的动态贴纸。这样一方面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引导用户通过内容本身而不是脸来与其他用户展开交流。
3. 搜索
在广场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或进入相关的标签页获取内容。在之前的版本中搜索是在广场页面中一个独立的按键,而广场页面在头部会显示官方推荐的标签,用户可以进入这些标签浏览相关内容。
在平台初期由于广场上的内容不够丰富,官方通过引导用户进入相关的活跃标签,方便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另外,这些推荐出的标签内容质量得到了一定保证,对于用户来说,在进入这些标签后对平台中的内容产生一定好感。
(上图为之前版本,下图为当前版本)
在目前的版本中,soul删除了之前顶部推荐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搜索框。在搜索框中会有推荐的搜索内容,点击搜索后会有标签的推荐和搜索的类型。这样的改动我认为是在内容已经足够充分的情况下,鼓励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搜索。
目前存在问题:
目前在搜索框中搜索相关内容后,当用户浏览内容时,如果想要返回广场首页需要点击“取消”而不是“返回”才能回到广场首页,这不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
4. 标签
用户在soul发送瞬间时,可以添加与内容相关标签,并且用户在添加标签时soul也会推荐一些热门的标签。
这些标签可以一方面可以在通过搜索获取,而另一方面在搜索不到标签时可以自主创建标签,这样在内容方面给了用户一定的自主性的同时,对于一些热门标签也得到了更好的维护。
自问自答思考:
为什么soul没有提供社区板块呢?
增加社区相关板块后,用户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社区内容的讨论上面,而不会去发布一些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社区板块并不符合soul的产品定位。soul并非侧重内容的社交平台,用户创作的内容并不倾向于围绕着这个内容来获取认同感,而是出于展示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力的目的而创作的。简单来说是处于交友而不是认同。
社区功能往往会因为内容将不同的内容割裂开来(小组、圈子等形式),使得内用户发布的内容得不到集中的展现,不利于用户的个人展示。
标签功能具有一定的社区内容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添加标签来将自己的内容展现给浏览该标签的其他用户,对于想要了解相关内容的用户来说也可以通过标签来进行讨论。
5. 广场中无昵称和评论中“随机昵称”的作用机制
在Soul广场上用“来自XX星球”的命名方式来取代用户的昵称,方便对用户进行区分。
昵称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表达个性的一种窗口,只是单方面的输出个人意志并不会帮助其他用户对自己产生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于是,soul在广场上采用“来自xx星球”这样的命名方式,一方面在用户注册soul时通过“灵魂测试”自己已经知晓了自己所属的星球属性,并且对该结果有了认同;另一方面有助于用户通过字面意思来对该用户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增加交流机会。
在瞬间下面的评论区中其他用户评论、点赞时的soul会为用户添加不同的随机昵称,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弱被首因效应和证实性偏见所降低的交流成功率,到每次都如初见,给失败的接触者复活的机会,增加了用户间交往成功的几率。
比如:一个人曾经评论你,但名字是随机的,你虽然曾经觉得这个人不喜欢,但后来他又来评论你,你这次觉得这人说的很好,但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这种随机匿名的方式,区别的只是你多给了他一次机会,否则首因效应会导致你对他产生固有印象而减少第二次机会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可以减弱形象认知,增加每个人每条瞬间的曝光率和感兴趣的可能性。
比如:一个人曾经评论点赞过你,你点开过他的主页,但并不是很喜欢。但后来他又来了,你再一次点开发现他主页内容你很喜欢,于是展开了交谈,减少因为过去的形象认知而影响判断的情况。
对于该瞬间的所属用户来说不同类别的昵称以某种算法配给一个用户,看到不同的昵称给用户多变的惊喜;而对于在下方评论的用户来说,这种随机昵称也鼓励了用户积极发表评论。
6. 投票
Soul中瞬间的投票功能分为文字投票和图片投票,简单来说,用户可以通过设置投票来增加其他用户的互动机会,并且还可以排解自己的心中的焦虑感。但对于社交平台来说,用户发起的投票目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用户可以发起投票功能的好处就是:通过投票一方面可以排解用户心中的一些困惑。
另一方面,也给了其他用户参与该用户互动的机会,增加交流的空间,其他用户也会因为在平台中寻求认同感的心理,而去为了寻求投票后的结果而投票。在投票的评论区中也给了很多用户表达观点的机会。
根据我的统计在soul的广场中用户发起的投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我应该怎么办?
选择选择什么?
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些投票通常是针对一些个人的困扰而发起的,的确能够给予用户一定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但是,众所周知投票是一种表决行为,其结果是参与投票的群体的意志,对于个人发起的投票来说其目的往往是解惑,投票的结果很容易对发起投票的用户造成不愉快的体验,进而引起评论区的争论。
对于平台来说,我觉得让用户发起这样的投票并不是一个好的主意,而尤其是soul这种社交平台中,注定是一个偏向于感情的交流地,无论是个人还是官方的投票表现出来的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势必会让一些用户感受到不友好。
竞品分析:soda、虎扑中的投票功能
与soul不同的是:在soda中平台在将投票功能放置在了讨论组板块中,并且在讨论组中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无论是评论还是帖子,都不会展现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上。Soda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用户可以不受限制的在讨论组进行相关内容的发布,给予用户自由的空间,在个人主页上可以专心塑造自己理想化的人格。
在虎扑中用户可以在帖子中自由的发起投票,但是虎扑的投票往往是基于本身的内容特性,投票通常与比赛、兴趣相关。并且,虎扑中比较值得讨论的投票帖子也是经过筛选推送至首页界面的,很多用户并不会注意到一些低质量的投票贴。
而soul将并没有提供讨论组这样的社区板块,用户发起的投票是瞬间内容的一部分其他用户也可以看到。这就导致了其他用户在浏览用户瞬间时(判断是否该用户进行交流)时,会看到类似提问性质的投票的同时,也会意识到该用户的一些非理想化的人格表露,从而影响瞬间整体的阅读感受。
从另一方面讲,瞬间作为一个展现用户形象的内容机制,投票功能的加入会使用户积极的去发一些非个人展示性质的投票,这些投票大部分是低质量的,造成了用户个人内容展示中出现信息杂乱的问题。
建议:
我的建议是在发布瞬间的设置中增加“仅限广场可见”的可见范围。因为目前soul中瞬间的可见范围默认是“广场可见”,而广场可见也会在主页中呈现,增加了这样的设置用户可以将一些发牢骚、负面情绪表露等各种不利于个人理想化人格展示的内容仅在广场中呈现,并不会影响到个人主页上的内容呈现。
当然这样的设置会对广场上的内容生态造成影响,虽然soul平台广场上的内容气氛维护的还算可以。但这样的设置后相信会有用户会一直在广场上发起类似低质量的内容,所以还可以在该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次数限制,以维护广场上的内容生态。
7. 其他功能点
1)打卡签到
打卡签到是soul是后用户获取soul币常规的方式。在之前的版本中soul默认用户每天登录就可以自动打卡获取soul币,而现在的版本中用户必须主动打卡,进入“我的soul币”还可以看到目前的打卡状态,以便激励用户长时间登录增加活跃。
2)消息提醒
当用户的瞬间被评论点赞或者被某个用户关注时,如果不去点击详情去查看,小红点提醒会一直存在,这是鼓励用户去做交流的考虑。
3)关注和私聊
用户的关注设置在个人页面中与“私聊”并列,而用户在双方未互关的情况下选择私聊只能发送三句话,这样的目的的防止用户被骚扰。
在之前的版本中,用户在关注该用户后,关注按键会呈现灰色,如果想要取关重复按一下便可。而在现在的版本中,当用户关注另一个用户后,关注键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私聊”键,如果想要取关需要进一步的操作。相比之前的版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保持用户的关注量,减少取关操作。
在soul中“关注”这个功能按我的理解其实是:用户单方面对另一个用户感兴趣的行为。通过关注一方面自己可以获取该用户最新的动态,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向该用户表面“感兴趣”的意思。因此,soul通过设计增加用户取关的操作成本,是为了尽可能的保留用户之间交流的机会。
8. 总结
总的来说,soul的广场为用户搭建了一个能够通过简单的信息,进而促进交流的场景。
在此场景下,用户所生产的内容都是出于展现自我的需要。用户通过图片、音频、文字、投票这些方式来展现自我,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从而促进交流。而其他用户当看到发布这些展现自我的内容,的确能够吸引足够的关注后,也会促进他们自己的内容生产。
Soul平台中用户主页
头图、个引力签、签名(昵称)、置顶瞬间这四项功能是平台满足用户展现第一印象的需求。
1. 头图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一张图片作为头图呈现给其他用户,这样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带有一定暗示,或者包含一些信息量的图片,来向其他用户传递出的一些信息。
从浏览信息的先后顺序上来看,头图是用户进入个人主页时最直观的信息展示形式(UI元素占比最大)。这样的目的是因为头图具有承载的信息量大、容易直观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当用户意识到这一点时,都会对头图的选择进行考量,以第一时间展现给其他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好的了解自己。
例如:我从我经过匹配所在星球中的一位姑娘举例说明
该头图中所包含的元素以及对应给我的感受是:
向日葵、花朵、黄色:阳光,开朗,自信
汽车、田野、行李、空旷:旅行,自由
单人、女性、背影:勇敢,接受挑战
当然,这里面我主观的因素对判断的标准影响很大,在这里引用我查到的一项通过对新浪微博中图片与文本信息进行抓取,来分析图片中所蕴涵的感情元素的研究结论。
色彩对比度小的图片带有宁静、平和、愉悦的情感标签居多。通过颜色矩得知背景为暗色系 而中心图像为暖色系的图片也带有愉悦的标签。而整体弱对比度且整体色系为暗色系的图片一般带有哀伤的情感标签。
反之,背景为暖色系而中心图形为冷色系或暗色系的往往带有忧郁的标签。通过颜色聚合向量可知,零散的冷色系往往情感倾向性不明确,而零散的暖色系往往代表活力感与愉悦的感觉,图片“凌乱”程度弱的往往带有平和宁静的标签。
假设:
对于社交平台来说,陌生人交友的属性使得在平台中用户发起的图片具有一定的自我表露的意思在其中,因此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能否通过机器学习来对用户所发起的文字或图片进行识别,判断出该用户的一些属性来作为用户之间匹配机制的一个参考呢?
当然,这样做首先需要用户上传大量的内容来识别,另外图像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质,相关的讨论留给下一篇文章。
回到头图这个功能来说,soul平台中的头图并没有刻意去引导用户上传什么样的图片,有不少用户并不会上传类似上面具有一定个人性格暗示型的图片,反而有很多用户去上传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文字型图片比如我。
这样的考虑主要是信息量越大的图片相对来说不会直观的体现出来,而信息量较少的图片会很容易让其他用户理解。
其他社交APP中的头图展示:
与soul不同的是,soda中头图在个人主页中所占的ui元素很少,并且同样没有去刻意引导用户上传的图片。
这是因为soda中用户之间主要通过用户自主发起的内容来搭建交流的桥梁,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以记录生活的图片为主,因此头图的选择并不会成为了解该用户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对于soul来说,用户进入个人主页的驱动力往往是通过匹配或者广场上的信息,这一类的信息通常比较单一不完善,很多都是以情绪化的文字以及单一的图片。因此,在soul中头图的ui元素占比大有助于其他用户了解该用户的个人信息。
前面提到soul中的头图对于平台用户来说,是可以来通过图片来展现自我,其他社交APP中也有类似的功能,例如:join(包括之前的“如故”)中的精选照片。
在join中平台会引导用户去上传一些生活照、自拍、美食这样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照片。
Soul没有刻意引导用户上传照片的类型主要的原因是:
给予用户一定的自主空间,鼓励用户自己发挥。
个人主页头图并不是soul平台为用户搭建沟通桥梁的一部分,其他用户对于用户主页上的头图的关注点并不高。
Join平台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主观展现来搭建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遇见板块中通过每天推荐24个用户的个人主页),包括:回答用户的问题、自我标签、精选图片、身份信息、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事等这些形式来表达自己。
建议:
Soul可以默认提供几组照片来为用户选择头图做一个参考,用户不仅可以自主上传头图,也可以选择平台提供的几组头图。而在平台提供的头图中,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组方便用户选择,例如:风景、美食、摄影等。
这样做虽然会导致不少用户放弃自主选择图片上传为头图(麻烦,不方便),导致用户的头图不再多元化。
但是,在另一方面,当大多用户选择了平台提供的头图后,会逐渐树立起了平台的整体调性,用户之间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头图来作为参考(例如:她竟然和我选择一样的图片……)。
2. 头像
Soul并不会让用户去上传头像,只能选择平台提供的几组头像,而在今年初的3.8.5版本中推出了捏脸功能,用户可以自主打造自己专属的头像。
在推出捏脸功能前,用户需要在平台提供的几组头像中选择最符合自己特质的头像。
这样做一方面统一了平台整体头像的调性,用户可以通过头像来对其他用户做到一个初步的了解,甚至在用户中出现了针对这些头像的解读,这对于最开始主打“灵魂社交”的soul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一方面,由于不能上传头像用户对头像的选择也慎重起来,并且头像可选择的不多,对于其他用户来说也起到了身份辨别的作用,例如:在聊天列表中这些头像的识别度很高。但是,平台提供的这几组头像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尤其是随着soul用户量的增长,新的用户大部分都是98后00后的年轻人,因此在这也是后来推出捏脸功能的初衷。
捏脸功能的推出给予了用户在不能自主上传头像的前提下(保护平台不看形象社交的调性),还可以有一定自主展现空间的机会。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订制头像,增加了用户的乐趣。
另外,soul鼓励用户去尝试这种捏脸做出了的头像,可以轻松的在个人主页中修改头像或者去选择历史头像,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间段的状态来更改头像。也正是捏脸功能本身的乐趣以及平台鼓励捏脸,因此目前我所遇到的soul用户90%的头像都是捏脸所塑造的。
(在个人主页中便可以进入编辑捏脸界面,而如想使用之前的头像需要在设置中更改头像)
用户调查:
问:为什么没有去选择捏脸这个功能作为自己的头像呢?
答:因为原来提供的头像很好,挺符合自己气质的。(95年)
答:因为不喜欢捏脸做出来的画风。(93年)
问:为什么放弃之前平台提供的头像而选择捏脸做出的头像?
答:因为捏脸非常有趣,自己可以随心所以摆弄,捏出来头像也可以随时更换。(98年)
答:因为可以通过捏脸做出来到头像来展现自己的特点,算是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97年)
综上,大部分用户更倾向于捏脸做出来的头像是因为符合自己个性的需要,而在我看来捏脸头像也是00年之间年龄段青年喜欢的一种形式。
目前市面上包括uki、小肚皮以及崽崽(ZEPETO)这些用户群体更加年轻化的APP中,用户都可以对自己的虚拟形象进行装扮。而崽崽(ZEPETO)在2018年的火爆正是满足了用户可以个性化展现自我的需求,而不再碍于真实形象的不完美而不敢表露自己。
自问自答:
为什么soul头像不能自主上传,而个人主页中的头图可以自主上传?
Soul主打的是灵魂社交,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减少个人形象对交友的影响力。而头像作为平台中最容易见到的用户特征(广场可见),会将其他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头像上,而不是广场上的内容本身。
而在个人主页上的头图来说,即便用户上传了自己个人形象作为头图,也不会直接出现在广场上,其他用户只能通过匹配、星球、广场的第一层筛选过后才会看到其个人形象。
陌生人社交平台中选择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的区别是什么?
社交平台中真实形象一方面在社交的过程中可以保证用户的真实性,用户之间可以看到真实的彼此,方便建立更信赖的关系,这对于偏向于将线上关系转移至线下关系的用户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真实性也往往是残酷的,互联网天生带有虚假的基因,很多用户在网络中不会倾向于展现真实的个人形象的,即便在需要展现真实形象时,也会倾向于美化自己。其根本原因正是为了逃离现实而在网络中树立理想化的目的,例如:美丽约为了保证头像的真实性还建立了视频认证的体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陌生人社交平台中只采用真实形象对于很多用户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在以建立关系为目的的线上社交平台中,真实的形象往往会不利于此,通俗来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例如:脸球、探探这样的平台拥有优质个人形象的头部用户的确可以吸引到下层用户,但长久以往是不利于更多的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很多用户仅是看了真实的对方形象就不再去交流,这也是在soul中用户只能选择虚拟形象的原因,先鼓励交流再进一步的由用户去自主去分辨真伪。
在一款“二半”的同类产品中,上传了真实头像的用户只能匹配到同样上传了真实头像的用户,而只有虚拟头像的用户只能匹配到同样是虚拟头像的用户,虽然这样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但同时也树立了两个用户之间的隔阂。
而在另一款“如故”的产品中,用户在匹配后双方的真实头像是模糊不可见的,需要进行不断地聊天才能解锁对方的头像,而当双方看到对方的真实头像后很多时候会产生挫败感,影响用户的体验。
正是因为用户在网络中会自觉树立理想人设的需要,人们会在不同的网站倾向于隐藏真实的自己,而采用非真实的形象只是塑造理想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从曾经的QQ秀到今天的崽崽(ZEPETO),用户在网络中建立理想化自我的需求是恒久不变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也许就像《头号玩家》那样,每个人在互联网中都会有虚拟的理想化个人形象,用户通过这些理想化自我形象传递出的信息来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最终构成社交。
建议:
增加头像挂件,例如心情的挂件,用户可以在每天登录时进行更换,这样满足用户表露最近时间心情状态需求,并且也会减少频繁更换头像的次数。但是,这样会造成同步和异步的问题,用户在一个时间段更新了心情挂件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更新会,并且每日提醒更新是一种强提醒,会对用户造成干扰。
3. 签名(昵称)
在soul中并没有昵称这个命名而是用了签名的名称,虽然是签名的名称,但如今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按照昵称功能来用的,这其中soul并没有进行好的区分。
根据我的猜测:我认为soul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打算使用昵称作为用户信息的,而是希望用户通过撰写个性签名,来作为个人主页的一部分,是一种介绍自己的方式,并没有昵称区分用户的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用户在平台中仅通过类似一些带有引导性的昵称来进行交流,塑造一种纯匿名化的氛围。
在3.4.0版本之前星球上是不显示用户签名信息的,仅有最匹配和最活跃两个小亮点,这也证明了我的猜测。在广场方面为了对用户进行区别,在头像(可选头像不多)的基础上,增加了来自XXX星球的形式来代替昵称的作用。
但是在之后的版本中,soul在星球中增加了对用户签名的显示,打破了纯匿名的社交形态,那么这项改动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在星球中增加对签名的显示有利于用户的区分,防止用户在星球中浏览用户主页时,因没有显著的区分而导致找起来的不便,所以才取将用户签名显示出来的方式;另一方面签名的形式在星球中,显示会使用户误解签名的用处,使用户在平台中将签名的用法等同于昵称。
建议:
为了更好的合理使用签名功能,我建议:用户在编辑签名时给予一些引导性质的文案,在星球方面应该给用户提供浏览记录,为了保证匿名属性,浏览记录可以设置为仅保存24小时。
4. 引力签
在soul中引力签是用户自主为自己打上的标签,是对自己一定程度上认知的展现。
用户在选择引力签时实际上也在选择希望遇到的其他用户的属性,而平台在这里也说明:引力签相同或互补才能看到对方的引起签。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的引力签,但这些标签是平台提供的,如果找不自己需要的引力签需要向平台申请。
自问自答:
为什么个人主页中的引力签是固定由平台提供,而瞬间中的标签用户可以自主创建?
引力签是个人主页的一部分,并且显示区域较小,个人随意创建内容会造成页面杂乱。
引力签是用户个人认同的属性,而瞬间中的标签是内容。引力签所承载的是用户之间个人认同的属性(希望认同的属性),所以必须要经由平台的统一管理。而瞬间中的标签可以自主创立是内容扩展的需要。
建议:
引力签目前用户可以随意更改,因此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引力签更改成,以此来吸引其他用户。建议增加设置引力签修改的权限,通过修改限制天数或者增加修改的成本(soul币)来提高修改引力签的成本,从而让用户认真选择引力签。
自问自答:
为什么soul没有限制引力签的修改?
引力签对于其他用户了解该用户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不是用户之间构成交流的形式(主要形式是匹配、广场)。
用户在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会不一样,给予用户自由修改引力签的权利可以方便用户修改喜好,以此来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的可能性。并且引力签并不是都可以选择的,而是设置了20个的数量上限,对于20这个数值基本上可以做到满足用户的需
求以及防止选择过多的作用。目前根据我采访到的用户所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上这些用户都会添加10个左右的引力签。
5. 夸夸墙
夸夸墙是soul在3.8.26新增加的功能,用户之间可以在对方的夸夸墙下留言,在留言之后才能看到该用户收到的全部夸奖。
与夸夸群相比:
说起夸夸墙这个功能,不得不提起年初火起来的各种“夸夸群”,在夸夸群中是每个人都可以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夸赞,以此来获得感情归属、彰显自我、释放压力的需要。
但是,当夸夸群成为一种商业付费服务之后,它本身就已经脱离了社交的本质,与圈子社交与群体性的圈子互相认同完全没有关系了。也就意味着,人们试图通过一些私密性、封闭性、持续性的小圈子获得身份认同的诉求与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夸夸群昙花一现是很正常的。
相比夸夸群,soul夸夸墙对于用户来说来得更加友好一些。
首先,夸夸墙中的夸赞来源于整个平台中的用户,夸赞的形式会更加真实多样;
其次,夸夸墙是一种留言的形式(类似曾经热衷于QQ空间留言),对用户的干扰不像群聊那么强烈;
最后,夸夸墙中的内容可以保存下来,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
目前存在的问题:内容质量低
当进入夸夸墙后,用户可以自己撰写也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几个夸赞的语句。因为用户需要夸赞对方才能看到对方的夸夸墙,这就导致了用户不会轻易去选择自主去写夸赞的话而是选择平台提供的语句,导致了夸夸墙的内容与用户的关联不大,质量低。
建议:
可以在夸夸墙上展现该用户的之前发布的过的瞬间内容,方便用户进行参考。当然这样对于用户来说增加了一定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与主页中的瞬间内容重复了。
6. 总结
回到线下的社交场景中来,假设当一个人在一场陌生人的聚会中想要认识新朋友时他会怎么做?
首先,一定会在出发前将自己好好打扮一下,穿上能够显示出自己气质的衣服;
其次,在聚会中会尽可能的去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去收获注意力;
最后,在初步了解对方之后开始进一步交流。
那么,将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中来,soul又满足了什么呢?
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理想人设的场景,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
通过个人主页信息的设置包括头像、头图、这些去个人形象化的方式,让用户在平台上对社交放松了拘束,激发了用户对自己在社交平台中塑造理想人设的欲望,从而为促成用户之间的交流打下基础。
通过广场中包括图片、标签、音频这些内容的表达形式,让用户沉浸在这些内容池中,鼓励用户去表达自我,去寻找同好,最终促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
最后,我认为:通过内容信息搭建陌生人社交的场景,最关键的是尽可能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但是,这种也因为信息的滞后性,满足不了用户即时的社交的需求。
而针对目前类似匹配、语音、游戏等即使性的社交方式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评析。
参考文献
[1]毕琳.关于社交媒体中图片与文字关联模型的情感计算[J].信息系统工程,2017(03):160.
本文由 @落雨runn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oul开始收费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