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的时候喜欢被不剧透是什么意思吗?

我是个极其讨厌被剧透的人,一句剧透就可能毁了我对一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这就好比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已经提前知道了结果。无论这结果是好是坏,都会把过程中的所有惊喜斩尽杀绝,期间的种种努力也变得毫无意义。而做事最有趣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一切未定时的惴惴不安,既充满憧憬期待,又心存芥蒂的状态。看电影和追剧也是如此。所以我在追剧的时候总是胆战心惊,生怕被剧透。采取的做法是坚决远离各种剧透之源,譬如刷知乎屏蔽掉电影话题, 看视频关闭弹幕。但尽管如此,剧透还是来得猝不及防。有的推送文章本领高超,标题区区十几个字,就把全剧的精华给剧透完了,比如这种:《权力的游戏最新一集:XXXX被杀》。我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取关还不够,一定要点了举报才解恨。我把这种直接露出剧情的剧透称为「硬透」,与之相对的「软透」则涵盖了大部分的影评文章。后者以「不含剧透」的名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因为影评作者要想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难免会对影片人物和剧情做出描述或评论,而这些评论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想法,接触之后很难不受其影响。影评作者对人物的评论,对影片整体的评价,会使我们对影片形成一种预设立场,观影过程中难免会带着这种预设立场进行比较,这将极大损害观影体验。更可怕的是,许多影评往往拿捏不好尺度,一言不合就把重要剧情给讲了,软透变硬透。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剧透(或硬或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剧透行为的心理成因横跨后三种需求层次。剧透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行为。这一研究领域有一个基本人际关系导向理论(又称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它属于功能视角,把人的传播看作是个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行为。基本人际关系导向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社会交往和传播,是为了满足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以此出发,剧透行为的心理动因一目了然:1.包容需要包容需要是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作为社会人,就必须与他人产生交流行为。剧透的本质仍然是一种交流方式,剧透者藉由剧透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实现自身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属性。2.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是指个体控制别人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剧透者将影片剧情提前透露给他人,很大程度上出于支配需要,或者说是控制欲望。他通过剧透的手段对处于信息低位的另一方实现操纵,使之产生疑惑、震惊、失望等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在剧透者预料之中的,也是在他的操纵下实现的,他就会因此获得支配快感;还有的个体在被剧透之后,好奇心被钓起,从而央求剧透者透露更多的信息,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剧透者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控制欲的满足。3.情感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分析,个体能从剧透中获得多重情感:被注目、受到尊重的满足感,掌握更多信息的优越感,以及上文所提到的支配的快感……多种情感的正向反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剧透行为。剧透者从剧透行为中得以满足的这些需要,正是被剧透者所失去的。后者处于信息低位,被剧透者支配、操纵,剥夺了观影乐趣。这就是为什么剧透让人如此痛苦的原因。不过有人喜欢剧透很容易理解,毕竟剧透能满足这么多心理需求,但还有很多人喜欢被剧透。或许是因为这部分人想要提前知道结果,再从影片中寻找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看片;又或许这样可以使他们摆脱剧情的束缚,更专注于发现细节和挖掘彩蛋……种种原因,又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End.原文发表于公众号「正经研究」,有趣思想、方法论聚集地可能是做传播学研究最正经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2017年书单
提升自己,永不停歇 20个经典人际传播理论
干货21天通勤读书报告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意义的阅读5种在家免费下载知网文献的方法
毕业论文拯救者
谢邀两种情况:1.创作者水平不足2.观众的关注点不同第一种,如果一部影视作品实在又臭又长,就连快进看都不会影响剧情的,那就使劲往后拖吧!第二种,或许是追剧需要,以求在短时间看完一部剧,在保证了解大致剧情的情况下快进。也可能观众关注的点在于屏幕里的角色,没有某个角色出场或许就不再多看了。还有可能是对电视剧的套路和结构早已厌倦,快进以求看到些能引起兴趣的东西。总之,我还是更主张不剧透、不快进地看一部作品的(尤其是电影!),这样会更有利于对作品的整体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锦衣之下电视剧15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