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hifi音响店哪里有卖音质非常好的酒吧音响设备ktv设备?我在家里唱歌,朋友推荐的原声重现专业音响在哪里?

家庭唱歌明显和KTV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一在KTV有很好的音效,而在家里面不会存在,而且在KTV有很好的灯光效果,这在家里做不到。沈阳舞蹈培训班爵士可以咨询苏州华舞翎舞蹈,开设专业钢管舞、领舞DS培训、酒吧热舞、成品舞、风情艳秀、爵士舞、吊环舞、绸缎舞培训等课程。直营校区,超大平方的教学基地,多年来培养来自全国的专业领舞、钢管舞学员上千名;钢管舞教练上千名;各健身会所...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苏州华舞翎舞蹈培训提供我认为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家庭唱歌你不能唱太晚 你永远都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绝对是不可以肆意说唱大声吆喝的而在KTV只要不胡闹不寻衅滋事随你喝酒唱歌是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 而在家就不一样了 有邻居们有保安有警察懂得都懂q
【全文17,000字左右,阅读时间约30分钟。另有总长11分钟的视频。】差不多二十年前一个夏天的下午,我站在北京鼓楼的一家琴行里,兜里攥着银行卡的手微微出汗。虽然已经在网上研究了好几个月,但是完全没有预料到想买的琴没货的情况。接着脑子有点晕的我就被推荐了另外一款琴,以及一个效果器和一台小音箱。然后我有些恍惚的取了钱,背着琴,提着音箱,挤进了闷热的晚高峰地铁。现在想来,在那个奸商遍地的年代,推荐给我Strat的店员其实还挺靠谱的。只是虽然没有在琴上被忽悠,买的效果器和音箱却最后成了鸡肋般的存在。相比二十年前,现在新手们的手头普遍宽裕了许多,可以接触到更全面的信息,选择范围也大了许多。但是选择太多也意味着需要在买第一套设备之前做更多的功课。在这篇文章里你会了解到整个电吉他的信号链,也就是电吉他的声音是如何产生以及改变的。如果你是一个刚上路或者还在观望的新手,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你获得一些基础的知识。这样至少在选择设备以及向他人咨询时可以有一些自己预先的想法,并且知道所谈论的那些和设备有关的名词到底是什么。基于以下声明,请放心服用本文。利益相关 - 无。本人业余爱好者一枚。虽然没有财务自由但是也不靠这个恰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开公众号,因为没有时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卖设备或从事吉他教学工作,因为我自己还要练琴不接受付费咨询。免费咨询看心情回复。本文不会推荐任何品牌和设备型号,也尽量不去提及品牌鼓励转载,但请在标题或开头显著位置注明作者及出处一、引言和概述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不是非常的久,差不多90年前吧。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流行的是大乐队爵士乐。十几号人吹拉弹唱happy happy的。为了让音量相对微弱的原声吉他,也就是木吉他,能在充满了铜管乐器的大乐队里也有一席之地,人们开始琢磨着用电来放大吉他的声音。30年代中期,随着吉他拾音器的发明,各式各样的电吉他都被设计了出来。但这些早期的电吉他都是基于原声吉他设计的,也就是说,是空心的。接下来问题也就来了,由于共鸣空心的吉他容易在演奏时产生回授(feedback)。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发明了半空心以及实心的电吉他。因为既然最后声音都是通过电路放大的,那么电吉他不插电的时候出多大声音也就无所谓了。在那个年代整个人类社会对电吉他音色的需求仅仅是把原本的声音放大就好了。所以吉他音箱的设计重点是怎么才能声音又大又保真,谁先失真谁就输了。这一切在50年代左右发生了变化。某些先锋艺术家们发现把吉他音箱音量开大之后出现的失真(distortion)也挺好听的,然后就把这种失真音色用到了他们的作品中。这个天才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继续蓬勃发展和壮大,成为了许多音乐流派的音色基石。而电吉他的音色调节也很快变得越来越复杂,掺杂着科学,艺术,以及玄学。下图是现代的电吉他信号链。如果接下来看到一些不懂的名词没有关系。后面会逐一解释。A - 你和你的(也许是未来的)电吉他,一切信号的发源地B - 改变信号本身的效果器们(Effects),比如失真类效果器或者哇音踏板(Wah)。这里我们就统称为前级类效果器好了。C - 吉他音箱的箱头(Head)。这里其实分两部分,前级(pre-amp)和后级(power amp)。在这里由A发出,经由B改变的极其微弱的信号首先在前级被放大到"Line-level"。然后后级将line-level的信号进一步放大到可以驱动喇叭的程度。D - 用来修饰信号的效果器们,比如延迟(Delay)和混响(Reverb)。他们并不改变信号本身。而是通常通过叠加的方式产生声音上的特效。这部分的效果一般会放在前级和后级之间,具体原因后面会解释。这里统称为修饰类效果器好了。E - 吉他音箱的箱体(Cab)。一个大方木头盒子里面装个喇叭。真正发出声音的地方。练琴,排练,或者小的演出环境下,你听到的电吉他声音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但是在大规模演出或是录音室专辑的场合下,仅仅一个箱体或者多个箱体就不够打了。所以还要再经过mic二次拾音。F - 如果是大规模演出场合,就需要用到现场的PA(Public Address)系统了。左边的小方块是一个简化到极致的调音台(mixer)。mic录到吉他音箱出来的声音会在PA被再次处理以及放大。G - 你未来的成品专辑。mic录下来的电吉他声音被导入到数字音乐工作站(DAW),然后被施魔法。这里发生的事情可以把原本的声音改到妈都不认识。然后吉他和其他乐器的声音被混在一起最后做成成品录音。古时候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团队来进行这一步。现在从硬件上来说只需要一台个人电脑和稍微专业一点的声卡就可以了。但是技术上来说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制作。整个信号链里有三个聆听点,E(吉他箱体),F(PA),和G(最后的专辑)。再次强调一遍,E和F 以及 E和G 之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所以如果你想问,我买了和某乐队一样的琴和音箱是不是就可以出来和他们的专辑或现场一模一样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听众的你并不知道F和G这两处具体对声音进行了哪些改变。但是选对了琴和音箱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的相似度。二、电吉他虽然整个的信号链里变量很多,能拧的钮从几个到上百个不等,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garbage in, garbage out。没有好的信号源后面再怎么施魔法也没有用。所以下面首先讨论一下最初始的信号源也就是电吉他本身。影响电吉他本身音色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按照影响力大小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档。决定性影响 - 琴身结构和拾音器(pickup)有影响 - 弦,琴身以及部件所用材料玄学影响 - 漆面,具体的琴身形状差别二点一、琴身结构琴身结构主要分为实心(solid body),空心(hollow body),和半空心(semi-hollow)。实心 - 最容易打理,因为上漆后几乎没有木头裸露在空气中。可以是一整块木头或者是多块用胶水拼接而成。延音长但是共鸣少。音色相对明亮。最大众的几款电吉他琴型,Stratocaster (Strat),Telecaster (Tele),和Les Paul通常都是实心琴身设计。空心 - 最不容易打理,毕竟通常空心吉他都会有音孔,这样内部木头会裸露在空气中而容易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而且结构上相对实心琴脆弱许多。声音延音短而共鸣多,因此也容易产生回授。音色相对温暖。比较常见的空心琴型有ES-175和L-5。半空心 - 各方面基本介于实心和空心之间。比较常见的半空心琴型有ES-335。也有在原本实心的设计上挖空琴体的琴型,比如将Tele挖空一半就有了Tele Thinline。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电吉他琴身设计多种多样,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追溯到以上提及的几种最基本的设计。琴身结构和风格虽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通常来说:爵士乐会大量的使用空心以及半空心结构的琴,相对较少使用实心。布鲁斯会大量使用实心以及半空心结构的琴,很少使用空心。其他的流行音乐风格,包括“摇滚”这个大杂烩,绝大部分会使用实心琴,少部分半空心,而基本不会使用空心。二点二、拾音器(Pickup)拾音器主要有单线圈(Single coil)和双线圈(Humbucker)之分。单线圈 - 音色相对明亮通透,有细微的底噪。双线圈 - 音色相对温暖厚实,几乎没有底噪。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拾音器设计,比如主动拾音器,P90,压电(piezo)拾音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从风格上来说,双线圈在几乎所有风格都有应用。单线圈在重型音乐中应用的相对不是很广泛,但是在布鲁斯,流行,和不那么重的摇滚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存在。根据标志性的音色来列举一下单/双阵营的话:单线圈 - Jimi Hendrix,Stevie Ray Vaughan,Eric Clapton,Pink Floyd,John Mayer,Yngwie Malmsteen,Queen,Prince双线圈 - AC/DC,Guns N Roses,Led Zeppelin,Aerosmith,ZZ Top,BB King,以及一众爵士老炮拾音器本身的设计和制造也会对最后出来的音色有所影响。比如各种标榜Vintage的拾音器一般来说输出比较小,音色相对柔和明亮。而标榜Hot的拾音器就会在输出功率上相对大一些。除了拾音器以外,整个电吉他的电路设计和原件使用也会极大地影响到音色。有的电路可能会提供一些不常见的拾音器组合方式。另外音色(tone)和音量(volume)旋钮也是改变音色的利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音量旋钮虽然从设计上来说主要控制音量,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会对音色有所改变。我自己通常会把volume开在90%左右,然后tone在50%-90%之间。二点三、干货和一点想法文字的描述只能提供想象的空间,所以下面来点直观的。这个视频是我自己录的4把琴12个拾音器组合的录音。这12段录音里唯一不同的就是琴和拾音器,而音箱的设置以及录音环境是一样的。除了最后加了一点混响以外没有加任何效果。过去几年里我处理掉了很多不常用的琴,所以现在手头并没有能出来标志性的实心琴身双线圈音色的设备。但是单双对比的区别应该还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由于这个视频主要是来对比的,所以我在录音的时候尽量把琴上的音色和音量都开到了最大。首先是Strat,三个单线圈,5种拾音器组合。0:05 - 琴颈拾音器。这把琴的拾音器是现代一些的音色,比传统Strat音色更加有力一些0:24 - 琴颈+中间。比较“甜美”的音色,也很有空间感0:43 - 中间拾音器1:02 - 中间+琴桥。又是一个Strat型的标志性音色,同样很有空间感1:22 - 琴桥拾音器。音色比较薄。有些人喜欢在这里换成双线圈然后是爵士空心琴,只有一个拾音器。拾音器是mini humbucker并且装在了指板下沿。由于琴身的构造音色会有更多共鸣。这把琴上我用了平卷弦(后面会说到),所以音色比较暗。1:41 - 大爵士带来的最有空间感的音色接下来是非传统的爵士空心琴,两个双线圈拾音器,3种拾音器组合。这把琴因为主要是拿来弹爵士,所以也是用的平卷弦。另外拾音器本身也是爵士向的,整体音色比较暗。尽管如此双线圈的温暖厚重特性还是非常明显。2:00 - 琴颈拾音器。如果是实心琴,比如Les Paul,在这里的音色会更加有力,中高频更加突出。2:20 - 琴颈+琴桥2:38 - 琴桥拾音器。这里比较接近实心琴琴桥的音色了。最后是基于Tele设计的琴型,两个单线圈,3种拾音器组合。2:57 - 琴颈拾音器,虽然都是单线圈,但是相比Strat,音色更加有力3:17 - 琴颈+琴桥3:37 - 琴桥拾音器,和同样是单线圈的Strat琴桥相比更厚更暖,开始有点向双线圈靠拢通过这个录音我们可以听到琴身的结构和拾音器共同决定了一把琴的基础音色。在这之上做出的改变会导致音色的变化,但是基础的音色范围不会改变。一个例子就是上面的Tele琴型和Strat琴型的对比。从视觉上来说这是两把非常“不同”的琴,更不用说这把Tele实际上是一把“魔改”设计的Tele。它们使用的拾音器也是不同牌子不同型号。但是作为同是实心琴身单线圈配置的吉他,与双线圈的吉他相比,它们俩在琴颈以及琴桥的音色更加相近。那么给一把琴换上更“好”的拾音器会不会有音色上的“提升”呢?“好”和“提升”在音色上是比较主观的看法。但是客观上来说声音肯定会不一样。说到这里插播一个很容易让新手纠结的话题。都是一模一样的基本琴型,我买一把好几百块钱的然后把部件和拾音器都换的和另一把好几万的一样是不是就有了一把好几万的琴了?抖机灵版的回答是,除非你把剩下的也都换的和那把好几万的一样,否则还是不一样。下面严肃点的回答一下。这里不讨论具体的价格差异,毕竟这个涉及到乐器本身以外的因素。只是来看看两把具体琴之间到底能有多大差距。不说手感音色这些很主观的方面,只看重量。下图是四把1500美元级别的琴的重量。完全一样的品牌,型号,材料,配置,颜色,和出厂年份,连序列号都离得很近。他们之间的重量差别可以达到6oz,也就是0.2公斤。考虑到金属部件差别不大,这里的差别可以说完全是在所用的木头本身上的。这个琴型的木材重量,包括琴身和琴颈大概在2公斤。也就是说只看木材的话它们之间重量差距可以达到10%。所以讨论两把琴声音是否可以一样其实是个很钻牛角尖的问题,因为电吉他的声音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我们只能说两把同样琴型同样拾音器的琴音色上会非常接近。下面来讨论一下其它会对一把琴的音色造成影响的方面。二点四、弦琴弦身负产生振动的重任,对音色的影响可以说是比较明显的。琴弦的材质和构造基本上大同小异。高音的high e和B弦就是简单的一段钢丝。低音的low E,A,和D弦则是在钢丝外面卷了一层金属丝。这些金属丝普遍是镍合金(Nickel),也有用铬合金(Chrome)或者不锈钢(Stainless Steel)的。比较有变化的是G弦。大多数时候G弦也是光溜溜的钢丝一根,但是会有人更喜欢缠绕了金属丝的G弦(Wound G)。镍合金音色偏暖,而铬/不锈钢会偏明亮。Wound G会比钢丝G的音色更暖,但是不太方便推弦。另外金属丝还有三种不同的缠法:圆卷 - Roundwound,音色相对明亮,价格便宜量很足,但是会和手指摩擦出现杂音,也需要更经常的更换。平卷 - Flatwound,音色相对暗淡,价格比较贵,不会和手指摩擦出现杂音,也不太需要经常换,因为表面光滑不容易积攒污垢。音色特点让它比较常见于爵士吉他。半卷 - Halfwound,一切介于平卷圆卷之间。一般也是爵士吉他手会用的比较多。最后就是关于弦的粗细(Gauge)了。这个一般以high e弦的直径来称呼。非爵士琴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的.009和.010的Gauge。爵士琴一般会选择.011或者.012。即使high e的粗细是一样的,不同品牌和型号在其他5根弦的粗细选择上也不尽相同。也可以混搭。粗弦相对来说音色会更饱满有力,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推弦会困难一些。相对来说琴弦是最便宜和最容易给琴本身的音色带来改变的设备了,所以不妨多试一些型号看看自己最喜欢什么音色和手感。除了琴弦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对音色有相当影响的设备 - 拨片。鉴于这个设备更加便宜量足,也建议多试一些来找到自己的最爱。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二点五、材料其实对新手来说这个话题的相关性不是非常的高。因为它们对于音色带来的变化远小于改变它们本身的成本。如果选择大厂牌的吉他的话在这方面也无需过多考虑。简单来说,下面这些物件的材料从理论上都会影响音色:琴头,琴颈,指板,弦枕,品丝,琴身(包括贴面,以及空心琴的侧板背板等等),琴桥。大致讨论一下木材的声音特性的话。在电吉他上常见的木材有桤木(Alder),梣木(Ash),桃花心木(Mahogany),枫木(Maple),和玫瑰木(Rosewood)。从音色的明亮程度来说,Maple > Ash > Alder >Mahogany >= Rosewood。如果是看音色温暖程度那就是倒过来。再次强调一遍,对新手而言不需要过多在意吉他的木料,特别是如果主要是购买实心琴。不要因为这些贴在木材上的音色标签来作为选琴的依据。由不同材料带来的音色上的差异在最后成品和使用中大多数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二点六、琴颈和琴身的连接方式琴颈和琴身的连接方法主要分为Bolt-on和Set-neck。大众的琴型里Strat和Tele都是Bolt-on,也就是琴颈和琴身之间由螺钉固定,可以被拆下来以及更换。刚才干货里的第一把和最后一把琴都是Bolt-on。而Les Paul是Set-neck,琴颈和琴身由木头本身结构连接然后粘合在一起。设计上来说Set-neck的音色会更加饱满温暖,延音更长,而Bolt-on的声音会更加干脆明亮。在成熟的吉他设计里无论是bolt-on还是set-neck都是各自琴型标志性的音色的一部分。这两种结构另外的不同点在于生产和维修成本。Bolt-on - 生产成本更低。维护和维修上比较不容易让人焦虑,因为电吉他最容易损坏的部分是琴颈和琴头。摔坏了可以再买一个琴颈安上。Set-neck -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维护上就需要注意不要伤到琴颈和琴头,毕竟不可更换。二点七、琴桥构造可以大致分为固定琴桥(hardtail),单摇(tremolo),和双摇(floyd rose)。固定琴桥很容易理解。就是琴桥被固定在了琴身上。具体固定方法不同型号有着不同的设计。大部分的Tele和Les Paul都是固定琴桥。从音色上来说延音会相对更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容易维修。很多的Strat在琴桥上都用的单摇。可以通过将琴桥翘起来同时降低所有琴弦的音高,从而制造出特殊的音响效果,比如颤音。更加现代的琴有时会搭载floyd rose琴桥,也就是俗称的双摇。这种设计既可以降低音高也可以提升音高,也就可以做出更多的音响效果。从新手的角度出发,除非是非常确信将要用到这种在演奏时改变所有弦的音高的效果,一般不建议追求双摇的琴桥。因为固定和单摇从结构上来说更简单稳定也更易于维护。换弦也更方便。二点八、其他有的没的重量 - 一把电吉他的重量大概在2.5到4公斤左右。一直背着4公斤站半个到一个小时对有些人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形状 - 如果坐着弹琴比较多那么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形状的琴,比如Flying V,就可以被排除了。弦长 - 一般在24到26英寸之间。除开对音色的些微影响,最大的影响恐怕在于推弦时所需要的力度。越长的越难推。电路 - 琴内部的电路设计以及元件选择其实对最后音色影响很大,但是从新手角度来说还不用太在意。指板宽度和弧度,琴颈形状和厚度 - 有些人很在意,但是作为20年新手的我基本不觉得有什么太大影响。稍微适应一下就好。品格数 - 一般来说,21品已经足够了。也许和音乐风格有关,20年来我是完全没用到过21品及以上。品丝 - 品丝的高度,宽度,和材料都和最后的手感差别关系很大。但是不同的手感适应起来也并不困难。即使对手感有偏好,那也是在同一把琴上练了很久之后才形成的。改装空间 - 这方面Strat领先其他型号一个身位。可以提供几乎最多的拾音器配置方式。配件标准量也足。二点九、关于琴的总结和建议对于新手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琴身结构和拾音器的配置,因为这个对音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这方面可以多参考你所喜欢的音乐里的音色。如果比较博爱,那么就选择更简单改装空间更大的吧。在Strat上装一对双线圈,虽然不会让它变成Les Paul,但也是可以做的相对接近的。接下来在资金允许范围内尽量选择国际知名的大厂产品,即使是低端型号。这样就不需要去关心木材,配件质量,生产质量,等等一系列需要经验才能判断的方面。如果对琴的音色不满意,先试试切换到不同的拾音器组合,或者使用音色音量旋钮。如果一定要更换部件,可以从换弦换拨片等最小投入的方向入手,实在不行再考虑换拾音器。至于其它的参数,甚至包括使用的木材,看看了解就好。一般不需要在挑选你的第一把吉他的时候考虑这些方面。三、音箱(Amp)吉他的音箱(Amp)在形成最后音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至少独占了半壁江山。在我们讨论音箱之前再来复习一下这张图。C被称作“箱头”(Head),而E被称作“箱体”(Cab)。在分体式的吉他音箱设计里,箱头和箱体是分离的(如图示)。而在一体式设计(Combo)里,箱头和箱体是安在同一个木头盒子里的。这两种不同设计仅仅是出于方便程度以及成本的考虑,在音色上没有区别。一般来说即使是一体式的设计也可以将其中的箱头输出到其它的箱体上。这一部分将会讨论C和E是如何对音色产生影响的。最后会给出一些实用性方面的考虑。三点一、箱头(Head)电吉他本身输出的信号是很微弱的,称为"instrument level"信号。箱头的任务是将instrument level放大到可以驱动喇叭的程度。这件工作分两步进行,前级(pre-amp)和后级(power amp)。前级将instrument level放大到line-level,而后级将line-level进一步而驱动箱体里的喇叭发出声音。三点一点一、失真(Distortion)和动态(Dynamic)选择音箱时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音色了。谈到电吉他音色就免不了要谈到失真。为了提供一些直观的感受就先上干货了。这里选择的是一台清音(Clean)和失真(Distortion)都比较出色的音箱。录制的时候用的reamp的方法。也就是首先录下一段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吉他信号,然后将这一段信号输入不同的音箱以及效果器设置。说到这可以自己做个测试,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这里用的是哪把琴的哪个拾音器组合。0:03 - 清音,没有任何效果0:22 - 将音箱上的Gain调大到失真0:42 - 在第二段基础上加了“混响”(Reverb)效果。这个效果在后面还会具体介绍。失真的概念其实很简单直观。首先,声音是波,是振动。然后,当波受到限制而不能抖得太high的时候,这个波就“失真”了。如下图。假设图一里的实线是吉他清音信号。而虚线是放大电路所能承载的最大的振幅阈值。当信号振幅超过了这个阈值的时候,超过的那部分波形就会被削减,这时就发生了失真,如图二。当然实际上的吉他信号不会是如此完美的正弦波(这里正弦波画的不好,请发挥想象力),而是很多不同频率的波形的叠加。实际上的削波过程也更加复杂,这也是取得不同失真音色的关键所在。放大电路主要有三种设计,电子管/真空管(Tube),晶体管(Solid-state),以及数字电路(Digital)。所谓“管箱”,就是指放大电路中应用了电子管的吉他音箱。但是实际上这个界限可以变得比较模糊,因为在设计上可以有前级电子管而后级晶体管,或者反过来。同时也可以看到有应用了真空管的数字电路设计。在吉他的整个信号链里,音箱放大电路产生的失真是重要的“失真源”之一。电子管和晶体管在产生失真上有着不同的特性。一般认为电子管产生的失真相比晶体管更加“丰满”和“温暖”,所以也被更多的人推崇。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失真源的具体电路设计起着更加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子管其实并不是做出悦耳的失真音色的必要条件。70年代至今受到追捧的各种失真单块效果器几乎都没有用到电子管,但是依然被认为是“管味”十足。某乐手演出时站在一排音箱墙前,但是失真源却是巴掌大的一块单块也并不仅仅是传说。即使是在失真单块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也有布鲁斯三王之一Albert King这样的晶体管失真使用者。说到失真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动态”(Dynamic)。简单来说,动态就是最后的声音对于演奏力度的体现程度。前面说过,失真和输入信号的振幅有关,因此产生失真需要将输入的音量提高到超过放大电路设计的阈值的程度。所以在会产生失真的环境中有足够的动态是很重要的。这样才可以轻轻弹的时候出来的是清音,而越用力演奏失真程度就会越大,音乐才会更加有表现力。由于历史上早期数字放大电路在动态上差强人意的表现,很多人一直有着“只有管箱动态好”甚至“不用管箱废手”这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几十年前大概还是说的过去的,但是时至今日数字放大电路以及晶体管电路在动态上和电子管电路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甚至一些专业级的数字设备已经不能让专业的乐手感到使用上的差别了。所以这就好像之前说到过的琴身木材对音色的影响一样,对于广大爱好者来说,电子管和其他模拟/数字设备在失真音色和动态上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当今的实际使用上,这个差别相比于其他更多的更有影响力的因素而言已经几乎可以被忽略了。三点一点二、前级(Pre-amp)和后级(Power amp),Gain和Master在吉他音箱的整个放大电路里,失真可以在前级也可以在后级发生。一般认为后级失真会相对更加“丰满”和有更多的“动态”,但是同时后级失真的发生条件也会比较“苛刻”。在早期的音箱设计里,以Fender那一系列吃老本的复刻版音箱为代表,整个音箱只有一个音量(Volume)控制。想要做出失真音色就需要调大音量。在这个过程中最先“扛不住”了而出现失真的是后级电路。如果继续调大音量就有可能进一步出现前级失真。这个过程听上去很简单,那么为什么说后级失真的发生条件比较“苛刻”呢?因为这个足以导致后级失真的“大”音量非常的大。没有用过管箱的人可能会比较难想象。5w的管箱在家开到后级失真的程度邻居肯定会登门拜访。15w的开到后级失真可能自己都会想报警。而在相对现代的音箱设计里,会有两个控制“音量”的旋钮,一般会被称为"Gain"和"Master"。前者控制输入到前级的音量,而后者控制从前级出来进入后级的信号音量。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需要失真把Gain开大就好了。而Master可以开的很小,这样就可以在低音量的条件下得到前级失真的效果。如果想要在这种音箱上得到后级失真,就需要把Gain调小而把Master调大。使用电子管的前后级会用到不同型号的电子管。前级一般是12AX7,也叫ECC83。美式音箱在后级经常使用6L6,而英式经常会用到EL34。不同的品牌和型号对音色会有一定影响。考虑到水深的程度这里就不赘述了。三点一点三、频段调节(Tone Stack)现在回到刚才的干货视频来讨论一下后三段录音。这三段录音和第三段的唯一区别就是用到了吉他音箱上的频段调节(Tone Stack)。第四段加了更多的低频(Bass),第五段加了中频(Mid),而第六段加了高频(Treble)。可能听上去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具体原因马上揭晓。吉他音箱在设计上通常除了Gain/Master/Volume旋钮以外都会提供一些调整音色频段的控制钮。有的设计简单的会直接放一个Tone旋钮上去简单粗暴的改变音色,有的只会放上Bass/Treble而已,有的除了高中低三段还会放上更多的高频控制(Presence)或低频控制(Resonance),还有某些丧心病狂的设计会除了这些再甩上一个5段均衡。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设计里的频段调节是不一样的。首先是不同设计里对于所调控的具体频段定义不一样,所谓Bass到底是什么频段,或者所谓Treble到底是什么频段,全看设计师的想法。另外可以调控的范围也不一样。还有一点重要区别是Tone Stack在音箱里的位置。有一些设计会把Tone Stack放在前级的最后一步,也就是调整前级出来的失真音色的频率。还有一些设计会把Tone Stack放在前级的最前面,也就是说调整的其实是吉他进到音箱的信号的频率。第一种设计在没有后级失真的情况下大致相当于一个传统的对最终音色的均衡(EQ)调节,而第二种设计,特别是在有前级失真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调整失真本身而不是最后成品的EQ。在第二种设计下做出的频段调节一般会比第一种设计更加细腻。我录音时候的音箱用的就是第二种设计,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三段音色的区别并不是非常的大。感谢评论区 @蛋神七 指正 - Tone Stack中的Presence和Resonance是后级电路的一部分。三点二、箱体(Cab)和喇叭(Speaker)箱体作为最终发出声音的设备,对音色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箱头。说到箱体,其实这个巨大的木头盒子具体是用什么做的并不是太重要。可能就盒子来说唯一对音色有影响的就是结构上背板是封闭还是开放。封闭的相对音色会比较紧实和有指向性,而开放式会相对丰富和自然。在箱体里对音色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吉他喇叭(Speaker)了。为吉他音箱专门设计的喇叭和普通拿来听歌的喇叭在设计方向上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作为整个吉他音色链里的发声部件,喇叭已经是这个“乐器”的一部分了。首先来看看某著名监听音箱的频响曲线。再来看看某著名吉他喇叭品牌的某主打喇叭的频响曲线。这是同一品牌的另一“类似”主打型号的频响曲线。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品牌类似型号之间也是有明显的音色差别的。更不用说不同品牌的产品了。那么喇叭到底对音色的影响有多大呢?我曾经把一台金属向的箱头连到了一台清音向的音箱箱体上。最后出来的清音竟然更像那台清音音箱的音色。吉他用的喇叭最多见的是12寸和10寸大小。此外8寸,5寸,以及15寸也会见到。相对来说喇叭的尺寸越大低频和中低频就会越丰满。当然具体情况也需要看音箱的整体设计。比如Fender在50年代生产的Bassman,一款原本给贝斯手设计的音箱,使用的就是四个10寸喇叭。一些小的combo音箱当输出到更大的箱体时也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三点三、功率衰减器(Attenuator)以及箱体模拟(Cab Simulator)这些已经不是音箱本身的部件了,但是因为和音箱联系紧密就放在这里介绍了。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知道音箱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所在了,尤其是管箱。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吵,大,重,贵。所以我们聪明的人类也发明了很多周边设备来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三点三点一、功率衰减器(Attenuator)功率衰减器(Attenuator)这个一般不算太大的带各种旋钮和接口的盒子通常被串在电子管后级输出和箱体输入之间。通常衰减器是为使用电子管后级的音箱设计的。衰减器在原理上很简单,就是浪费掉后级输出的一部分能量,然后把剩下的传给喇叭。这样就可以放肆地开大后级达到失真而不让邻居听见。不同的衰减器在如何“浪费”这部分能量上有着不太相同的设计,但是共同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模拟喇叭在完全负载时的状态。这个时候善于思考的你也许会想到,为什么需要这么费事呢?为什么不在后级和箱体之间再放一个类似Master一样的音量旋钮就好了呢?衰减器其实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旋钮,只不过问题是从电子管后级输出的能量太大,如果不把这部分能量安全的消耗掉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台冒烟的音箱。所以千万记住不要在开着管箱的情况下断开和箱体的连接,或者是给箱头配上电阻不匹配的喇叭。很遗憾的是,虽然衰减器可以有效地在小音量的环境中让后级失真,最后出来的音色和大音量时造成的失真并不相同。这里面有好几个因素。首先是无论如何模拟,都很难真实的再现一个喇叭在满载时的状态。“浪费”掉的能量越多,后级出来的音色就会越不一样。其次是,记得我们刚说过喇叭是乐器的一部分吗?吉他喇叭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在小音量下不可能重现大音量的音色。另外其实人耳是自带“失真”效果的,高频和低频在大音量下会被我们自己的耳朵压缩。所以有时我们会觉得音乐开的越大越好听。所以无论怎么设计,在小音量下完美重现大音量的音色都是不现实的。三点三点二、箱体模拟(Cab Simulator)后面会结合整个音色链讨论音箱模拟器(Amp Simulator)。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箱体模拟(Cab Simulator)。箱体模拟在衰减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可以直接把后级出来的能量完全“浪费”掉(Load Box),并且提取出line level的后级输出信号。然后通过各种数字或是模拟的电路设计来模仿出各种箱体以及喇叭对后级信号的处理,最后达到可以直接录音或是用耳机监听的效果。箱体模拟还会提供不同的mic的录音设置。箱体模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音箱吵大重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稍微解决一些贵的问题。首先有了箱体模拟就可以在完全安静的环境里听到相对真实的电子管失真效果了。在音箱购买方面,仅仅需要箱头就好了。如果想要换别的箱体也只是换一个箱体设置而已,比再买一个箱体便宜太多。但是如果喜欢很多不同音箱的声音,最后还是需要把这些音箱的箱头都买回家,因为箱体模拟毕竟只负责模拟箱体。所以如果只是对某一两台音箱的声音情有独钟,使用管箱箱头+箱体模拟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案。三点四、吉他音箱主要流派新手看到各种品牌的音箱可能最大的感觉就是挑花眼了。但是其实其中最主要的流派并不多。现在各种高端手工品牌大多数也是基于这些主要流派的某些型号进行各种改进。如今很多的数字音箱模拟产品也基本都提供对这几个主要流派的模拟。首先是Blackface和Tweed。这两个基本就是美式音色的代表。Blackface是Fender在60年代生产的一系列黑色皮革包覆的音箱。音色特点是清音通透,相对不太容易失真。这个年代的Blackface型号经常搭配Reverb效果,非常有特色。Tweed则是Fender在更早的50年代生产的一系列黄色布面包覆的音箱。这一系列音箱的音色特点是中频比较集中,鼻音比较重。然后就是英式音箱,绕不过去的Marshall和Vox。Marshall的音箱设计其实最早来源于对Fender在50年代生产的Bassman音箱的改造。但是在后来迅速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主打绵密扎实的失真音色。Vox的音箱清音很正,高音解析度很高,低音非常紧实。虽然没有太多个性但是几乎就是清音应该有的样子。还有很多其它音箱流派和品牌有着自己的特色。限于篇幅(关键手里没货)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可以去找音色试听来看。下面老规矩,上干货。三点五、爵士乐对吉他音箱的要求在音箱这部分介绍了很多关于失真的内容,毕竟这是电吉他音色的一大魅力和特性所在。但是传统爵士乐还保留着人们在50年代以前对音箱的需求,也就是高度还原吉他本身的声音并且避免失真。传统爵士乐因为不需要失真音色,所以也不是非常的在乎是不是用的电子管放大。很多传统爵士乐手都会出于便携性和清音表现的考虑选择晶体管音箱,有的甚至直接用给键盘乐器设计的音箱,毕竟最重要的是能够还原吉他本身的音色。虽然也有乐手会偏好电子管音箱但是他们通常不会把音量开到失真的地步。现代的爵士乐也会经常使用到失真的音色。在这方面乐手们的选择也就和其他人一样五花八门了。三点六、关于吉他音箱的总结和建议对于新手来说,音箱这方面的水大概比吉他本身还要深。因为在音箱这一步可以调节的参数不仅多,有的也不是非常直观。最有效的增加对音箱了解的途径就是多调多试。虽然看过本文应该对怎么调有了一些大概了解,但是沉迷于调音色会占用很多本应属于练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新手而言一开始的音箱设备越简单越好。如果已经有了喜欢的风格或是作品,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先把音箱的大致流派确定下来。但是最好不要花过多时间试图把音色做的和专业作品相似。因为看过整个信号链的你应该知道这中间涉及了太多的超出琴和音箱范围的因素,更不用说最大的短板可能还是在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手上的技术。如果比较博爱的话,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选择比较大众的音箱,一方面大众的音箱音色一般不会太单一,另一方面是以后换设备的时候至少比较好卖。另一个办法就是选择高质量的,尽量简单直观的数字模拟设备。现在很多数字模拟音箱本身不贵,而且可以覆盖比较广的音色风格,出来的音色虽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至少可以让你听出来这些主要风格的特征。至于需不需要管箱。在有条件并且已经有确定的声音风格情况下完全可以买入管箱,毕竟这是一切的源头。但是除了钱之外最重要的考量是能不能在日常练琴中开到足以失真的音量,以及会不会经常需要搬动音箱。管箱一般重量在10-30公斤左右。至于非数字的晶体管音箱,有一些品牌型号自带的失真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但是在价格和应用场景上和现在的数字设备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除非真的是追求那些型号的声音,还是推荐优先考虑数字设备。说到这里,顺便聊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那些小巧可爱的吉他音箱们。最近几年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一些品牌推出了小型的吉他音箱,以某摩托车品牌为首。这些小音箱一般都是3-4寸的喇叭,比专门的吉他喇叭小了很多。但是出来的音色至少对练琴来说是足够的,特别是在小音量的使用场景下。这些音箱其实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了箱体模拟的技术来模拟吉他喇叭出来的音色。所以它们的声音更接近于在录音里所听到的音色,而不是真正的站在吉他音箱前面听到的音色。如果想要真实的体验到一台吉他音箱出来的动静,只能用一台真正的10寸或者12寸喇叭的吉他音箱。任何其它不用吉他喇叭的模拟设备都无法给出这个体验,包括这些小型的音箱。我经常妄加揣测的认为,当很多爱好者们说管箱动态好的时候,这个动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大号喇叭和大音量带来的动态,而并非主要源自那几根电子管。有时候初学者会问,某12寸喇叭音箱和某摩托车品牌3寸喇叭音箱选哪个。如果你看到这里已经明白喇叭对于音色的重要性的话,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使用场景上的选择而不是具体音色的选择。个人建议在可以稍大音量练琴的场景下最好是选择10-12寸喇叭的音箱。四、效果器(Effects)终于说到这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设备了。二十年前效果器妥妥的是电吉他三大件之一。买设备怎么能不买效果器呢?连效果器都不用还能算是弹电吉他的吗?考虑到二十年前的情况,这个观念放在那时也有一定道理。一方面是当年绝大多数的爱好者都没有条件使用管箱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失真源,另一方面是当年的数字设备还比较原始。但是在今天,效果器这个概念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单独的一个效果器也很难再被称为一个必需品。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效果器,也就是下图中的B和D:前面说过,B是前级类效果器,而D是修饰类效果器。下面我们先来一点干货。这段录音也是用reamp的方法录制的。限于篇幅和懒惰,本文只讨论这些录音里的效果。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效果器,比如压缩(Compress),噪音门(Noise Gate),八度(Octave),Loop等等。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研究。0:02 - 清音,没有任何效果0:21 - “增益”(Boost)以及一点混响(Reverb)0:40 - 在上一段的基础上加了一点pre-amp均衡(EQ)0:59 - 很轻的过载(Overdrive)1:18 - 失真(Distortion)1:37 - 法兹(Fuzz)1:57 - 哇音(Wah)除了Reverb,这里提到的6个“效果”都被放在了前级之前,也就是B的位置。下面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它们。四点一、前级类效果器之前说过,前级类效果器主要是在改变声音本身。首先来讨论一下失真类效果器。四点一点一、增益(Boost),过载(Overdrive),失真(Distortion),和法兹(Fuzz)这四个里面Boost从设计的初衷上来说和另外三个并不太一样,但是实际的Boost产品往往会跨界。而另外三个纯从设计角度来说本质是一回事。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产生失真的音色。图一是原始的吉他信号,虚线是这个效果器本身的失真阈值(注意不是音箱前级的失真阈值)图二就是Boost了。从设计初衷来说Boost是要把原始信号全频段无失真的放大,这样在进到前级的时候就会产生或者有更多的前级失真。这也就是所谓的"Clean Boost"。但是实际的Boost产品一般会更多的注重某些频率的提升,或者由使用者指定提升的频率。有的Boost效果器会附赠一些Overdrive效果。图三到图五分别是过载(Overdrive),失真(Distortion),和法兹(Fuzz)。他们都在效果器内部对原始信号进行了实际上的削波操作,最大的区别是削了多少。从基本没怎么削的过载,到已经快削成方波的法兹。这些失真类效果器自从70年代以来层出不穷,极大的满足了吉他手们在可控的低音量下取得高质量失真的需求。有的型号也是直言不讳的给自己贴上了模仿某某著名音箱失真的标签。失真类效果器在具体的设计上五花八门,一般都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一个失真度的调节,而是附赠了音量,音色,等等各种其它的调节装置。失真音色在达到了一些基本标准之后就全看个人喜好了。而且因为失真效果器相对音箱而言更便宜也更不挑使用场所,所以这是一个不比音箱小的坑。大厂可以做,作坊也可以做,甚至自己在家里都可以焊几个玩玩。价格也可以从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某些收藏品可以炒到上万美元。就像女人的衣橱里总是少一件衣服一样,可以说每个吉他手总是少了一块失真效果器。四点一点二、均衡(EQ)均衡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前级类效果器,只不过个人比较喜欢在前级使用它。均衡几乎可以被用在任何地方。和音箱的Tone Stack一样,均衡在前级之前可以用来微调失真的音色,在前级之后则是用来调整最后成品音色的EQ。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其实被看作一个可调频段更广但是调整范围较低的Boost。这是某著名十段EQ的图。它提供总共十个频段的调整,在每个频段上的调整范围是+-12dbEQ对音色带来的改变十分显而易见。在有了高质量的失真源的前提下,加一块EQ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拓展音色的方法。不管是用在前级之前还是之后。四点一点三、哇音(Wah)这个很好玩的音效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频段过滤器(filter),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只有特定的频段的声音可以通过。哇音踏板让演奏者可以通过来回踩踏的方式随时改变这个特定的可以通过的频段。也有自动哇音(Auto Wah),可以根据不同条件自动的改变这个允许声音通过的频段。这里的录音图省事就用了一个Auto Wah。四点二、修饰类效果器这一类效果器并不会改变原本的声音,而是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花式叠加来对声音进行修饰。在刚才的干货录音里涉及到了四个修饰类效果,混响(Reverb),延迟(Delay),Flanger,和合唱(Chrous)。一般来说这些效果器会被放在音箱的前级和后级之间。因为这些叠加效果如果被放在失真效果之前会在一定程度上让音色变得模糊。 所以比较现代的音箱在设计上会提供一个叫做Effects Loop的接口,方便在前后级之间接入效果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音色链的图里有一根线从箱头出来连到了修饰类效果器(D),然后又连回了箱头。古老一些的音箱设计就没有这个接口了。如果还想要这些效果那就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些效果器放在前级之前,或者依赖后期的处理来加上这些效果。这些花式叠加效果的具体实现就不在这里深入介绍了。大致来说,Reverb和Delay都是用来营造空间感的,模拟声音反射回来的效果。而Chrous和Flanger都是在原信号的基础上做一些微小的音高改变然后和原信号进行有微小时间差的叠加,最后营造出比较丰满的声音效果。一般来说在录音的时候这些效果都是可以在后期制作时添加的。所以对于新手来说并不需要立即考虑这些,除非这些效果对于演出至关重要。四点三、“综合效果器”(Multi-Effects)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可能就更加让人喜闻乐见了。之前说过的所有效果器原本都是单独存在的一个一个小盒子。带一个输入插口,一个输出插口,以及调节自身效果的各种旋钮。从字面上以及历史上的发展来看,综合效果器其实就是一个大盒子里面集成了多种效果。早期的设计也正是这样的。这个设计的考虑主要就是方便和成本。但是随着数字设备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今天我们说的“综合效果器”早已经超越了单纯效果器的概念。很多“综合效果器”同时提供音箱模拟(Amp Simulator),很多的数字音箱也开始自带各种效果。所以到底什么是效果器?我们可以说只有那些单纯提供效果的设备是效果器,可以说集成在数字音箱里的那些算法也是效果器,也可以说音箱模拟就是效果器。不管这个定义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现在主流的“综合效果器”到底提供了哪些功能。再次复习一下音色链(多了一个圈)现在的主流“综合效果器”提供的是从B到E再加上那个红圈的整个信号链。也就是说,从“综合效果器”出来的信号可以直接进调音台(mixer)或者音频工作站(DAW)了。同时也可以直接插上耳机来练琴和录音,因为对喇叭和mic的模拟已经包含在了这个信号链里。这个设计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方便和价格。再说一遍,方便和价格。如果说一个横轴的一端是完美的音色,而另一端是极致的便捷和低价,那么现在的主流“综合效果器”就是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可以说从头到尾的每一步,无论是效果器,还是前级,后级,喇叭的振动,mic的拾音,“综合效果器”的音色都和真家伙有着客观存在的差别。但是即使把这些差别放在一起,对很多人甚至专业乐手来说,都不足以抵消方便和价格带来的优势。从设计上来说,这些“综合效果器”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不太相同的卖点。尽管如此,最后出来的音色都是质量相当高的。第一种设计理念是白盒子(White Box)。在设计时会深入的了解整个音色链里重点元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然后对每个元器件进行建模,最后搭建一个音色链。优点是可调节范围广,而且在调节时会忠于原设备的设计。这种设计对运算能力要求比较高。另一种设计理念是黑盒子(Black Box)。在设计时先不管被模拟对象的内部长什么样子,只是对原设备的输入进行控制,然后在输出端截取信号和输入信号对比进行建模。优点是对原设备在某一特定设定的情形下有着极高的还原度,对自身的运算能力要求不会太高。但是缺点就是在这个基于特定设定的建模基础上再进行二次调节就会容易失去原本设备的特性。打个比方的话,第一种设计就像3D游戏里创造一个世界,可以有很多交互,但是可能看着还是有那么点假。第二种设计就像一张全息照片,看着很真实,但是交互会比较有限。具体这两种理念在实现上就复杂很多了。事实上不同的“综合效果器”设计都会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最终的效果。在卖点上,有的“综合效果器”主打各种高质量的效果,而有的则是主打对音箱本身的模拟。作为新手来说,综合效果器是一个比音箱和单块稍小的坑,因为可选择的产品不算太多。但是买入之后学习起来会相对困难很多,因为可以调节的参数可以从几十到上百个。好消息是目前的“综合效果器”在调节上基本都遵循了真实的信号链结构。从前级效果,音箱本身,后级效果,最后到箱体模拟以及mic的录音设置。所以如果对这整个信号链有所了解的话就可以更加有效的在“综合效果器”上调出自己想要的音色。这其实也是我写下本文的初衷之一。如果你看到这里在寻找干货的话,其实以上所有干货都是用同一台“综合效果器”录出来的(微笑脸)。五、结语和最后的建议我对二十年前的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想到那个脑袋发晕站在鼓楼琴行里的少年,我只是希望当年可以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给他。虽然有点长,但是可以从头到尾的讲解一遍电吉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他就可以省下买那个鸡肋效果器的钱去吃顿好的。新手们有着不同的预算,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练习目的,以及对不同风格的追求。所以不可能给出太多具体的推荐。但是从大方向来说我建议在挑选设备时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把重点放在吉他和“音箱的解决方案”上。选吉他时主要定下来琴身结构和拾音器配置,其他的方面大可不必纠结。选择“音箱的解决方案”时,首先确定自己是不是有特定的音色风格,以及有没有使用管箱的条件如果选择管箱,尽量选择小瓦数并且带Gain/Master的设计以利用管箱本身作为失真源。选择数字设备的话建议优先考虑带数字效果的音箱而不是带音箱模拟的“综合效果器”,因为后者需要前期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使用暂时不要考虑单独的效果器。如果很想试试,或者对买来的设备音色不太满意,建议从EQ和失真开始。为了省心,无论是琴还是其它设备尽量买国际上知名大厂的产品。最后祝大家都可以选到自己满意的设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hifi音响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