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先app这个软件是做什么的?

随着智能机时代到来,手机的各项参数配置被厂商们“卷”成了麻花,卷性能、卷跑分、卷存储、卷屏幕、卷电池、卷快充、卷影像......卷来卷去,有趣的产品越来越少,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到现在卷成什么样了呢?如果你最近也在网上冲浪的话,一定会看到各家厂商自研系统的新闻,是的,现在都已经开卷自研系统了!但这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会让产品变得更有意思吗?到底谁才是真自研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为什么自研系统卷起来了。简单来说,原因无非以下几点:一是为了摆脱安卓,防止垄断,害怕卡脖子;二是为了布局生态,抓住万物互联时代的红利。基本上用户用了某品牌生态的两三款产品,习惯了这个品牌的多设备交互,就回不去了,可能也不是因为这个生态体验多好,纯纯就是习惯了。如果生态系统丰富的话,能跟用户牢牢绑在一块,产品越多这个利益也就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只要生态做得好,蛋糕分配少不了。这第三嘛,则是为了打造差异化竞争。因为不同生态系统下的体验不同,不同品牌的功能丰富性、软硬件适配等等也就各不相同,差异化竞争才能把友商甩在后面。好了,既然自研系统已经开卷了,现在是什么进程了呢?先给大家放张表格,大家先简单看下,后面再细说。话说回来,随着自研系统开卷,各大手机厂商都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呢?咱们来好好聊聊。这首先要说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华为鸿蒙。该系统早在2012年就开始规划,系统国产化的齿轮也从此时开始转动;到了2019年5月15日,谷歌安卓服务GMS对华为禁供,让华为更加意识到自研系统的重要性。三个月后,在8月9号的开发者大会上,鸿蒙系统正式问世。这时鸿蒙还没有先用到手机上,而是先用到了智慧屏上。到了2020年开发者大会上,HarmonyOS 2进入智慧屏、智能穿戴、车机等产品,随后在2021年6月2日,HarmonyOS 2及搭载HarmonyOS 2的Mate 40等产品正式发布,此时“搭载HarmonyOS(鸿蒙)的手机”,已经变成面向市场的正式产品。再往后的HarmonyOS 3、4,这里就不多提了。总体看,本质是依靠华为手机的存量用户来发展鸿蒙系统,由于鸿蒙系统有统一控制中心,多设备之间可以组成超级终端,最终那么多设备互联,促使鸿蒙生态得到扩张。这里问题来了:都扩张到了什么产品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华为早些年提出的1+8+N的战略,这里可以做个参考。看下图说话!8指是平板、PC、车机等设备,中间介质是华为Share也就是华为分享,当然现在最能直观体现的是「超级终端」。这其中,车机部分是一个重要发力点。华为在芯片被限制后,为了修补营收漏洞、抓住汽车风口等,所带来的鸿蒙OS智能座舱,让阿维塔、极狐阿尔法、问界的人机交互都更智能,比如上车时,手机上 的导航任务会自动流转到中控屏;驾驶时将手机三方APP内的目的地位置信息,通过碰一碰分享到中控屏,下车后车载导航再自动流转回手机,开启步行导航。说完了车机,咱们再来看下这里的N,其实就是智能家居等设备。这俩圈儿的中间写着一个「华为HiLink」,这个HiLink的称呼现在已经不用了,它就等同于现在的HarmonyOS Connect,代表着与智能家居、其它办公设备等等的智能互联,设备之间有着「协议」这个统一语言。有了这套体系,万物互联就构建成了,只不过目前智能家居还没真正火热起来,还处于伪需求阶段,导致整个鸿蒙生态依然不够完善。但不管怎么说,这条路子是对的,局也做的大,不得不佩服华为的战略眼光。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华为手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鸿蒙系统也正式迈入正轨,目前网上已经有了“纯血”的鸿蒙NEXT的真机体验,明年第一季度就会向开发者开放鸿蒙NEXT,不再兼容安卓。它基于OpenHarmony开发,不再依赖AOSP了,之前的HarmonyOS 2同时支持AOSP的APK和鸿蒙的HAP格式,到了NEXT应用格式就只有HAP了,打开APK文件会出现“无法打开此文件”的提示。但到底是不是基于Linux内核,这没个准数,个人猜测应该大概率还是基于Linux。而在适配进程上,据说华为和腾讯合作已经搞定QQ、微信,还有美团适配了原生鸿蒙的应用。现在美团都已经开始招聘鸿蒙APP开发岗位,预计首批支持鸿蒙NEXT的应用大概800个。不过个人认为,小厂在适配上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总的来看,鸿蒙系统开发者最多、最成熟,但比较可惜的是,其它手机厂商由于有竞争冲突,并没有加入鸿蒙OS系统阵营,而是纷纷走出自己的道路,比如新鲜出炉的小米澎湃OS。在自研方面,小米直接摊牌了:承认了自己是基于安卓更深层次开发的,基于安卓融入自研的Vela系统,并没有说是纯自研系统,与鸿蒙的区别如下图:说白了,其实这和鸿蒙要走的路径是一样的,底层先从AOSP过渡,保留了安卓最底部的框架来兼容安卓应用,自研的这部分Vela系统,去负责IoT设备之间的互联。至于后续能不能把AOSP代码给去了还不知道,但至少现阶段系统不可能完全脱离谷歌,更不可能不用谷歌GMS,如果吹过头了,谷歌停掉小米的GMS,那海外市场也别要了,就成第二个华为。众所周知,小米搞系统喊的是人、车、家的口号,这一点从几年前也能看出来。准确来说,其实早在2014年,IoT设备初具规模的时候就开始摸索了,直到2017年正式开始研发,布局时间跟华为其实大差不差,同样以手机为切入点逐步推广生态链设备,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和华为超级终端一样,小米也是用融合设备中心设备球,来进行多设备的连接。Vela系统作为小米自研的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平台,和HarmonyOS Connect一样,有可以万物互联的HyperConnect ,同时AIoT平台200多个品类也向应用开发者全面开放。而即将“上车”的小米澎湃OS,也必然跟小米平板、笔记本、其它生态链设备一样,在设备互联上有丰富的人机交互。整体来看,小米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与华为携手共进,同时又有竞争,能避免一家独大,这是好事,方向对了,那就澎湃起来吧。除了华为小米,某“珠海小厂”背靠吉利这座大山后,赛道一换,手机虽然沦为附属品,但车机系统直接晋升第一梯队,比如在领克08的FlymeAuto上保留了魅族系统简洁的设计美学,小窗模式和语音助手也很好用,虽说产量小,但他是专门为车机服务的,让车有更好的体验。这种梦幻联动,让魅族短期内走在了部分友商的前头,但是魅族只有车机系统,没有自研系统,在其他多设备互联方面就是个弟弟。但长期来看,这些不足,让魅族即使有吉利的支撑,前景依然堪忧。话说回来,其实OPPO、vivo也都开始重视系统,有独立的开发者大会。其中,vivo在11月1号开发者大会发布了OriginOS 4。个人申请内测体验下来,过渡动画、打断动画确实也和鸿蒙一样丝滑,同时也上了自研的蓝心大模型,但这个系统还是安卓。真正自研的系统,指的是另一个叫蓝河的操作系统。官方称「这是由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这个Rust语言咱是不太懂,但能知道的是:它和AI大模型深度捆绑,能够自动生成桌面,没有虚拟机,直接内核运行,最主要的是基于 Linux/RTOS 的自研架构,不兼容安卓应用,这么看自研成分比普通版鸿蒙和小米澎湃高啊!但这个蓝河系统现阶段还不会在vivo手机上用,只给IoT产品用,这可能是考虑到自研系统没人给开发App,当然Origin OS还会继续使用下去,和蓝河是非替换关系,而且也没有跨端搭载的计划。而首款搭载蓝河操作系统的vivo设备,是vivo Watch3智能手表。看样子,是想先在智能手表这类轻型操作系统设备上用,先适配大量中低端设备,32MB内存就能运行,用兼容行业标准协议的“BlueXlink 连接协议”,分布式连接智能家居等场景下的多设备。让它们能够在“蓝河”这种运行大模型的智能化操作系统下互联,嗯,完善生态最后实现弯道超车,想法是好的,但能否实现另说。最后压力来到黑厂这边,OPPO其实也有一个在去年就已经发布了的智慧跨端系统,叫潘塔纳尔。不得不说,OPPO在起名这方面还是有一手的,名字很好听,生态布局也是有的,但是在整个国产系统体系里走得比较慢,目前还体验不到。官方说潘塔纳尔属于ColorOS的一部分,拓展了ColorOS作为操作系统的智慧跨端能力,其实本质也还是安卓,准确说是介于操作系统与App之间的产物,好处是开发者接入门槛低,也可以灵活接入各个操作系统,坏处是体验稍差。OPPO这样做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直接做操作系统比较难,而且后续需要吸引开发者持续提供服务,才能有更多用户,而这样做虽然影响了一些体验,但对开发者来说简化了开发难度,目前支付宝、百度地图、美团、QQ音乐这些已经合作上了,最近还搞了个全球创客大赛吸引开发者,邀请开发者参与开发去年开发者大会上提到的,能够情境感知的“泛在服务”。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讲还是跨设备协同,比如车机交互上,手机消息中的地址信息,可以转化成服务推荐卡片流转到车里,通话转移到副驾屏幕上,调用车内摄像头聊天等等。其实OPPO的布局跟其他家差不多,但是生态丰富不如华为小米、并且起步较晚,还有这自研成分着实是有点少,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样真的有利于未来发展吗?总之先保持质疑,看看11月16号开发者大会怎么说,不过很可能也只是迎来潘塔纳尔系统的增强版。另一个还尚未问世的是荣耀的MagicOS 8.0,据说用的是荣耀自己做的自研微内核,所以应该跟小米一样,也是基于安卓的同时加上自研的嵌入式系统,预计11、12月就会发布,马上就能揭晓答案。总的来看,这么些系统最终还是绕不过一个尖锐的话题:到底谁是自研,谁是非自研,这个问题从上古时期讨论至今,压根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要看自研的成分,以及评判自研的标准。那我们再来看下视频开头的表格,如果判定标准是“去除AOSP代码、与安卓不兼容、建立新系统生态就是自研”。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的话,那华为鸿蒙NEXT、vivo蓝河系统是自研,普通鸿蒙和其他厂商的所有系统都是非自研。如果判定标准是“加入了自研微内核就是自研,不管去不去除AOSP代码”,那在华为鸿蒙NEXT、vivo蓝河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普通鸿蒙、小米澎湃,这几个都是自研(荣耀未发布暂不讨论),其他都是非自研。如果判定标准是“完全用自研内核,不基于Linux才是自研”,那全军覆没。当然还需要注意一点,从宣传上来讲,如果用了AOSP代码,但其他部分自研了,从中文语言的角度严格来讲,确实也可以称之为“自研”,只不过只能算是“半自研”,或者说“轻自研”,但你不能说“他不是自研”。所以,大家现在懂什么是自研、什么是非自研、什么是纯自研了吗?最后我还想多聊两句(纯属个人观点,大家看完图个乐呵就好),其实关于各大厂商系统的未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投入成本展望一下,自研操作系统必然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较高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像之前诺基亚的Meego、三星的Bada、黑莓的BlackBerry OS,以及Firefox OS都是失败案例,我们就不多提了。而成功案例中,比如安卓团队从2003年10月成立到2008年正式推出1.0版本,花费了5年时间。而谷歌在2005年收购安卓时,花费了5000万美元。而鸿蒙,在华为202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曾透露,鸿蒙系统研发和推广费用已经超过500亿元。怎么说呢,其他头部手机厂商也有一定的技术和财力,但或许不会像鸿蒙那样投入这么多费用,最终谁能坚持到最后也还有待观察,只是从进度和生态丰富程度上看,鸿蒙的势头更猛些。当然我只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在这方面,开发者可能更有发言权,于是我又去采访了公司的一位开发者朋友。他告诉我,新的自研系统最大的问题必然不在技术上,而是生态上,只有足够多的开发者,才能撑得起一个系统,才有足够的生态体验 ,而让开发者重新适配新的环境,重新开发应用,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硬件开发商凭什么给你写驱动?应用开发商凭什么愿意开发应用?或许那些知名软件可能先达成合作伙伴,但也是为了先入局为了自身利益。那其他软件开发商呢?普通开发者呢?一名普通开发者凭什么愿意给你这个平台开发专属应用?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学问题,谁能把自研系统做成功,受自身吸引力、推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像鸿蒙NEXT就是在告诉开发者们,平台的基础打好了,可以来适配了,演示机都适配了二十多个应用,连腾讯都来做出了微信最基础的通讯录和聊天功能,你为啥不来适配。而小米在IoT平台品类多、生态链完善,自身有硬实力,如果想要开发IoT方面应用是首选,至于Ov等其他厂商,虽然参与了这场混战,但能给到开发者的收益,显然是不如华为小米的。假设你是开发者,你觉得新系统是片蓝海、有商机,那也不会选择起步晚、生态品类少的厂商,高情商的说法是:不同厂商走的是不同赛道,同是开发者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赛道,跟着不同的厂商吃肉,大家都有着光明的未来。总的来看,自研系统百家争鸣,但好戏才刚刚开始,想要真正普及开来,对厂商来说是任重而道远;而对消费者来说,一方面能够在生态的互联互通中,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将影响着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前是一家一个UI,现在一家一个OS,看起来就比较割裂,如果说以前买电子产品靠的是参数比较,那么以后,系统生态将成为选购时优先级最高的关注点,对此你怎么看呢?
有 间 快 题 成立 已 有 8 年在 2 0 2 1 年寒假 复试春季暑假 冲刺在 历 年 考 研 中包揽 N个第一在2 0 2 2 年我 们 再 创 辉 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有间2021】在成都,有一家这样的网红快题社。(click)欢迎来到我们2022年春季/暑期班的课堂↓点击西南交大建筑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西南交大城乡规划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西南交大风景园林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四川大学城规/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四川大学风景园林/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西南民族大学建筑/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西南科技大学城规/2022春季周末、暑假营,等你来“战”座!↓2022年有间快题课程体系建筑、规划、景观、手绘、镖师建筑-1西交建筑;2西民建筑;3昆工建筑规划-1西交规划;2川大规划;3西科规划;4贵大规划;5昆工规划景观-1西交景观;2川大景观;3川农景观;4成理景观COMING城乡规划专业:喜提西南交通大学城乡规划(370、364、362分)等高分,其中快题125高分;四川大学城乡规划(372、371分)等高分;贵州大学城乡规划(383、381、376分等),以及快题144分、理论126分等高分;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355分等)高分,以及理论123分。2022年 期 待 大 家 的 表 现· 有 间 讲 堂 部 分 ·这一期有间讲堂,跟往期的讲堂不太一样,因为没有图,对,就是没有图!因为全是干货。快题社的规划老师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重要的名词解释及相应内容!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再补充一些干货!一、城市区域性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领域重点关注这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1、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2、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适当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强化与周边城镇高效通勤和一体发展,促进形成都市圈。大中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科学划定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3、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二、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1、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绿色城市。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发挥城市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建设密度较高、功能融合、公交导向的紧凑城市。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交通安全等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新建小区停车位、充电桩等配建标准。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3、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政策覆盖全国重点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工程质量监管。4、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推进城市精细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全面推行城市科学设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倡城市修补改造。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三、城市总体规划改革l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1.总规编制与审批的内容与政府事权不对应国家审批主要体现在建设部对总规纲要的审查、部际联席会15个国家部委对总规成果草案的审查、国务院对总规成果的批复。这个审查和审批的时间很长,而且是地方政府难以掌控的。2.空间规划体系中总规与相关规划的冲突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单元层级最重要的三个规划,但三个规划编制年限不同,并且编制的起始和截至时间不同,由于由各个部门主导,现有的协调机制尚未制度化,而且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导致规划成果难免相互冲突。3.总规编制成果的构成与表达形式问题首先总规成果构成没有分类,政策性、研究性内容混杂。其次,涉及专业性的内容缺乏提炼,有的是相关专业规划内容无意义的重复。另一方面,对于后续专项规划如何纳入总体空间发展的政策指引,没有留出接口。在表达形式上,目前的总规文本过于技术性,公众难以理解,政策性削弱。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成果作为公共政策的表达不足,缺乏向公众的诠释和宣传。图纸特别是用地规划图过细,太具体,不能体现总规的战略性和政策引导性,与下一层次的开发控制规划混淆。4.编制内容和方法的缺陷总规编制内容的缺陷体现为:首先,以城市为核心,缺乏对农村建设的必要关注。另外,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全域空间管制、生态环境保护、集体用地建设、非建设用地等管控理念和方法均显不足,对农村建设用地在调控思路、规模指标和布局、使用管理上还处于衔接的空白,对乡村地区发展指引、建设标准等内容的缺失也使总体规划无法达成对城乡统筹工作的引导目标。其次,以增量规划为核心,缺乏对存量规划的必要关注。再者,总规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缺陷。5.动态维护和实施监督的问题l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改革方向:1、规划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要真正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就应当在总规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规划发展理念应当从过去偏重追求经济上的数量增长转向实现“五位一体”发展和质量提升,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是一个“灵魂永续的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塑造“场所”;从城市“吞噬”农村转向城乡共荣发展;从自上而下的政府管制转向上下双向的政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2、规划编制内容: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从“包办一切”到“管控+供给”城市发展到今天,市场应当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政府也应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总规应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边界,充分体现政府职能。应当加强对“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进行管制,强化公共资源管控、公共服务供给;在此基础上弱化对“市场有效”领域的管控,避免“过度干预和扭曲市场规律”,实现开放、包容、弹性发展,适应未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3、规划审批内容:厘清各级政府纵向关系,从“分工不清”到“责权明晰”“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各级政府的空间管理事务应有明确分工。总规应按照编制、审批和管理的事权主体确定相应内容。对应中央(省)政府事权的规划内容应由中央(省)政府严格审批和督察,应将其合理简化;对应城市政府事权的规划内容由城市政府负责实施,建议只需向中央(省)政府上报备案,其调整、修改应简化程序。此部分规划内容应相对综合、完整,以保证总规对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作用。4、规划协调内容:梳理各部门横向关系,从“九龙治水”到“一张蓝图”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层面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应当在空间规划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要强化总规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建立健全“空间满覆盖、事权不重叠”的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工作机制,在一个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主体的充分博弈,实现“统筹决策、协同分工”,真正做到“先布棋盘后落子”、“一张蓝图干到底”。5、规划体系改革重点:从“层级脱节”转向“刚性传递”空间规划体系应当是各层次规划环环相扣的整体。一旦其中一个环节断裂,则整个体系就会崩溃。因此,“刚性内容”的“有效传递”是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保障总规权威的基础。要加强总规“刚性内容”向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传递”的研究,重点研究空间型刚性内容的落实方法。“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应在简化、强化刚性内容的基础上,留足弹性空间。同时,应把握刚性内容的本质,“意为本,形为末”,可以在新建地区尝试以“空间关系”取代“位置坐标”作为管控手段,确保刚性内容的“意”而不是“形”能够在控规中得以落实。6、规划技术改革重点:从“千城一面”到凸显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人选择留在城市,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希望能够“诗意地栖居”。我们倡议,要重拾荒芜已久的文化精神,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我们要从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充分认识城市特色风貌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性。要充分运用“城市设计”这一技术工具,遵循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建立城市与自然相融的空间结构,将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应当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化,让城市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应当创造优美的城市轮廓、景观视廊、建筑风格与色彩,为每一个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容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7、规划成果改革重点:从“技术文件”到“公共政策”城镇化初期,百废待兴,总规重点关注的是新城区空间建构,规划重点是“建设”;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空间大致定型,基层社会逐步孕育,规划应当把重点从“建设”转向“更新”,以“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为措施、公共政策为手段,推动老城区的持续发展,避免大拆大建。改进以政府和专家为主导的组织编制方式,借鉴协作式、参与式、渐进式规划的经验,以公众参与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充分尊重既有土地权属和居民权益,平衡好相关主体的利益。政府应将政策聚焦在公共领域,如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完善、公共绿地及开放空间建设、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等内容。8、规划实施改革重点:强化依法实施和监督检查“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只有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监督,才能保障规划的权威,城乡规划体系才能得以存在。应强化总规的依法实施,在控规、专项规划及其他下位规划中,确保总规的刚性内容得以落实。应严格依照法律履行总规编制、审批和修改程序,严禁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被随意修改;应强化地方人大对总规的决策与监督作用;加强总规编制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应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将督察工作阶段从末端纠错转向前端预防,将督察重点从违章建设转向违法规划。l城市化2.0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如今已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实现从快中求好向好中求快的历史性跨越,打造2.0版新型城镇化。如果说快中求好是1.0版,那么好中求快就是2.0版。“2.0版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全面把握、深刻领会七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和目的,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品质;要以生态为基、以民为本,跳出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环保的旧模式,制定科学、客观、合理的城镇化长远规划,走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遵循规律的理念。2.0版城镇化必须是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和预防“城市病”。优化布局的理念。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须也只能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城市群强调城际分工协作、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开发、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合理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延续文脉的理念。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注重人文美。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保护历史建筑,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城市的“卖点”,保护城市的特色,保护城市的生产力。尊重自然的理念。要逐步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使每一座城镇走上一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治理为先的理念。2.0版城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结构问题,更是涉及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社会治理问题,其复杂性、艰巨性不可小视,绝对不能靠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来处理,必须“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四化同步的理念。要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做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体制变革l三规合一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城乡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三规合一”是一个规划协调的工作,而非一种“规划”。在工作过程中,“三规合一”不是重新编制新的规划;在管理上,“三规合一”不会取代任何一个法定规划。在底线思维下,“三规合一”的控制底线主要包括:1)政策底线:建设用地的边界、基本农田保护边界;2)发展控制底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3)生态底线:生态保护的边界;4)环境底线:具有排他性功能的边界;5)服务底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边界。在“三规合一”基础上,通过多部门沟通协调,促进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绿化、交通、市政、水利、环卫等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实现同一城市空间实体的多专业规划协调统一,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优化,和各行各业持续协调发展。l多规合一“多规合一”是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统一布局,“一张蓝图”干到底,重在规划后的管理。“多规合一”审批流程改革既实现了在市、区、部门等建设审批服务领域的全覆盖,也实现投资建设从前端项目策划生成到后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阶段的全流程覆盖,切实推进了与投资建设涉审批服务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监管。五、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城市双修就是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城市修补”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城市修补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关于“城市双修”热点总结如下:l旧城更新旧城改造突破思路:1.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由于旧城改造旨在解决城市老化问题,完善健全城市的功能结构体系,改善域市居民生活条件,繁荣城市经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方面是要在旧城改造规划时对改造区域的各种现状、文化底蕴和潜在价值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确划分拆迁、改建、保护的区域,从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等整体局势的角度出发,拟定各分区域的开发规模、强度和保护措施,合理统筹安排工程时间、资源和资金,避免超负荷的改造建设。另一方面是应时刻坚守“以人为本的”的方针,以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为最重要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坚持政、企、民多方合作旧城改造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如果政府对改造项目支付政策性补贴,企业支付协调成本与建设成本,部分居民在改造项目中承担部分区位损失,那么有利于促使各方共赢的改造方案将更可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政府应重社会收益轻现金收益,其次,企业应该选择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对区域经济能够起到提振作用、显著改善城市面貌的建设项目,这将有利于实现多维价值。企业收益在于项目盈利、经验积累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最后,居民应该审慎评估地段的区位价值、生活质量以及自身与该区位的匹配性,相对理性地选择合理的迁还模式。原居民的收益在于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低的生存成本以及更充裕的发展资本。3.坚持新旧协调发展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的同时,也要兼顾新城区的发展,将改造中的旧城区与发展中的新城区结合起来,把两者的功能结构和经济结构密切联系,使二者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空间城市布局。城市旧城改造的重点应着眼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协调发展,进行旧城改造的规划时要先充分评估其财新区开发的影响,新区开发也要结合旧城改造,及时调整两者的关系,使旧城区与新城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体。4.坚持改造面与保护点协调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面与点的关系,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施旧城改造,而在旧城改造区域的某一范围内实行保护政策,两者如何相互协调并存,这即是整个改造面与重点保护点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在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点周围的新建建筑要与它们的风格特色相协调,要尽量保持原建筑、原遗迹的整体性;同时,新创造的环境空间要与之协调5.坚持保护和再利用相结合对于旧城区中无重大特殊意义,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采取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保护再利用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风貌,重点保护好古建筑周围环境风貌和建筑外立面的特色风格;再利用的关键是对建筑内部的改造,根据古建筑的现有结构和新的使用霈求,对古建筑的内部功能分区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按实际需要进行改动,并修缮破损危险的部分后,再重新安装内部的水电管网等设施,真正达到保护性再利用的目的。l社区规划社区规划的深入开展需要多因素的配合,如民主进程的推动、市民社会的逐步成熟,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等,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社区规划的开展需要选择适合的契机,从点到面、从浅到深地逐步推动。(1)开展序列。根据我国当前社区发展状况,开展社区规划的序列是从行动计划型社区规划到综合规划型社区规划,再到发展策略型社区规划。原因在于:①行动计划型社区规划与社区居民的利益相关度最高,有利于社区参与的深入和有效开展。②行动计划型社区规划具有项目化运作的特征,容易与政府扶持项目相结合,可实现性更强。社区行动的实现能为居民带来看得见的改变,进而提升居民对社区规划的信心,有助于后续社区规划的开展。在行动计划型社区规划取得一定成效后,可开展综合规划型社区规划,进行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发展策略型社区规划需要居民对社区有较为深入和清晰的了解,难度相对较高,建议可在相关条件成熟后再开展。(2)结合政府项目,推动社区规划的开展和实现。在现阶段,社区规划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行动计划型社区规划与政府扶持项目相结合,既有利于社区规划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政府项目的效率和效应。随着社区规划的逐步推进,在综合规划型社区规划中,可以将不同部门提供的机会和资源整合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合力应对社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发挥社区规划的整合作用,实现整体优化。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慈善项目的发展,以及社区自身能力的增强,社区规划的资源依托也将逐步多元化(3)建立社区规划的组织构架和平台。当前的社区规划仍不为普通居民所知,而其作为一个贴近居民利益的、草根化的行动方式,只有为居民所知,才能为居民所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社区规划的公共平台,宣传社区规划的目标、作用、工作方式和成果等,并为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功能。笔者认为,社区规划平台应包括社区规划网站和社区论坛等网络平台。不仅如此,社区规划的开展还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保障。笔者设想的社区规划的组织构架应由市、区级的“社区规划委员会”,街道级的“社区规划工作室”,社区、住区级的“社区规划小组”组成。根据北京和深圳的经验,建议可首先成立街道级的“社区规划工作室”。l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在经历长期快速发展后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如同许多其他的城市规划理论一样。在实际的建设活动中,对生态城市概念的落实包括:停止城市蔓延,修复城市内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注重城市能源的保护和垃圾的回收,建立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为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政策和管理上的支持。l低碳城市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引导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保护环境措施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l海绵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式,并确立了未来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各层次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思路:1 )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六、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l智慧城市指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深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率,进而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安全与服务水平的城市发展新形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信息共享和连接,提高大家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和质量。“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城市问题导向、发展需求导向以及国家目标导向,从全生命周期出发,提高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水平,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综合型城市管理数据库,通过城市大数据开发,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l大数据1、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2、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1)来源不同:城市规划中大数据应用主要来源于移动定位数据,如GPS、LBS设备。手机信令数据、社交网络数据、功能网页抓取数据等。传统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统计年鉴、经济普查等。2)分析方法不同:传统分析研究质性分析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可视化,结合相关软件与技术对城市进行分析,也需要与传统方法的结合。3)数据精度不同:传统数据来源单一,更新速度慢。大数据更新速度快,实时更新,来源广泛,可进行单体研究3、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时空行为分析:与城市地理学关系密切,对城市的使用空间行为分析,通过动态分析城市的变化与状态,分析并解决城市问题2)城市功能研究:土地使用方面3)城市空间结构分析4)城市交通规划:如公交、地铁刷卡数据、出租车gps定位数据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可视化及动态监测与反馈,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思路4、辩证看待大数据:(重点)1)利:通过数据分析,定量的分析与规划定性的分析相结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质量;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更方便的实时的反应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对规划动态监测起指导作用;大数据可分析一些城市发展中潜在的问题。2)弊:数据精度问题、研究方法问题、数据处理问题、隐私保护问题、数据获取问题5、当前大数据发展的思考:1)数据分享平台的建立:利益相关主体的协调2)规划师提高自身数据处理能力与技能3)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七.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l两者不同的关注重点1增量规划更关注物质空间设计对大多数增量规划而言,较少涉及复杂既成利益关系的优化和协调,涉及村庄、企业等既有利益主体的问题,处理方式也相对明确。规划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物质空间的影响。增量空间的开发往往依赖大项目带动或者投资驱动,规划设计只需满足委托方需求即可。设计要求相对明确、单纯的聚焦到定位及功能、空间及相关支撑系统等物质空间设计方面。2、存量规划更关注功能内涵提升及保障规划实施的制度设计对比增量空间发展的大项目带动及投资驱动模式,存量空间的发展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存量空间所承载功能的内涵提升,形成内涵式、内生性的发展动力,而不过分依赖外延式、投资驱动的模式。通过功能内涵的提升及相互促进,形成对既有利益主体和单元关系的协调优化互补,进而形成对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l两者不同的方案构思逻辑1、增量规划,目标导向为主,逻辑倾向“做什么——什么样”增量规划,大多有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规划以目标导向为主,整体逻辑一般为先明确发展目标,再绘制发展蓝图,最后论证支撑体系。首先分析“做什么”,对自然环境利用、地形地貌条件、现有建设利用等方面围绕发展目标给予分析,均为论证发展目标提供支撑。规划重点内容在于描绘“什么样”,即空间蓝图,基本内容包括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用地构成、道路交通支撑系统、开敞空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时序安排等。增量规划的物质空间设计有可复制性。2、存量规划,问题导向为主,逻辑倾向“有什么——怎么调”存量规划,更多的为解决发展问题。先明确城市的发展问题和核心资源,即“有什么”,结合城市发展目标,以既存利益主体的功能优化为抓手,明确核心资源的利用方式,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形成对既有空间及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方案。l成果形式及表达1、增量规划多为英雄主义的终极蓝图增量规划多以土地使用规划、地块指标控制及空间形态控制为核心成果,体现为终极的蓝图式控制。在空间形态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英雄主义情节,通常以大水面、大广场等开敞空间形成构图核心,必定要打造标志性的空间意向或标志性的建筑。2、存量规划强调用地及政策双重控制,注重规划的过程性控制面对复杂的利益主体,仅用用地控制的方式,很难体现规划控制的目的和意图。存量规划应根据发展条件、现状及功能优化方向,提出与用地控制相对应的政策控制,通过配套政策与用地控制共同形成存量空间的开发控制指导。八、城市交通与市政开放街区1、特点:规模由大变小、功能由单一到综合、交通由封闭开放2、实质:由大街区、稀路网、宽断面到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的变化3、意义:经济意义,利消费社会意义:促交流,便出行,更安全环境意义,优面貌4、我国发展脉络:1.宋代的开封,扬州杭苏2.近现代:开放式街区是主流3.解放后: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4.现代主义,苏联思潮的影响、计划经济,单位-大院体制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的影响5、措施:1.开发变模式:控规指标控制每个小街区,布局,形态受整体控规平衡,开发结果易控制。2.公共空间由开发用地,服务本街区向公共用地,服务城市的转变3.规范调标准(居住区设计规范等)4.控规细布局5.街道重设计6.管理融社区6、“窄马路、密路网”1、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受到明显的历史锁定效应,推行“窄马路、密路网”需要考虑既有格局,对存量和增量区别对待,分步实施2、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积极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窄马路、密路网”格局形成3、“窄马路、密路网”对交通的改善需要建立在鼓励公共交通和限制小汽车的前提下4、“窄马路、密路网”需要结合其他交通管理措施,才能起到明显改善交通通行效率的作用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重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所具有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1、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考虑城市自身的历史地理特征*功能性质和自然环境等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和人口密度,合理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在此前提下遵循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在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布局下,配合较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更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互动协调发展的推荐模式。2、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是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精髓所在,也是构筑高效低耗畅通便捷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必须以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相互协调为原则,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交通走廊,同时结合城市的交通现状,分析地区通道容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市瓶颈地区交通通道的需求和规模,提出城市交通走廊通道设置的具体要求,为通道用地规划的预留构筑坚实的基础。3、针对不同交通分区须采用差别化的交通战略城市交通分区是以服务于一定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要求为目的,以对城市用地不同交通特征分析为基础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划,每一个交通分区都是一个具有相似用地特征与交通特征的用地集合。城市交通分区是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交通引导策略指导具体交通管理工作的中枢纽带。针对不同的交通分区,须因地制宜采用差别化交通发展策略和相应规划指引,以提高交通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4、确定用地性质须考虑交通设施的相容性不同的用地性质用地功能用地布局与活动特征均受到周边交通设施相容性因素特征的较大影响,因此在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决策中,各种相容性因素决定了各类用地相对交通设施的不同分布特征)如居住用地不宜有穿越交通,但是要求与高等级道路保持方便的联系,以提高出行的便利性。5、注重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性质的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对城市交通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工作与居住分离造成的高峰时段的交通拥挤,非高峰时段运量剩余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的混合利用可做到各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就地吸纳本区居民出行,减少跨区出行活动,从而减少有限通道的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新城规划,就是综合考虑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组织而采用土地适度混合利用布局形式的典范。九、生态文明专题1.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2.核心要素: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3.发展模式: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依次深化的理论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是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强调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三是绿色经济的四面体模型,强调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四是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模型,强调好的发展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资本。可能会出的考试题型1.简答题:简述什么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关生态文明的名词与内容)2.论述题:结合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谈谈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面临的问题与发展道路的选择。十、新型城镇化专题1.定义: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市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已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新的定义: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发展途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5)个性特征鲜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4.传统与现代发展的对比: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5.带来的问题:1.户籍制度问题2.农村土地问题3.大量造城问题6.未来推进发展方式:1. 一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2. 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3. 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4. 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7.可能会出的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新型城镇化2.简答题:①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对比②简述新型城镇化“新”的特点3.论述题: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结合城市化发展特点论述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十一、老龄化专题1.定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根源措施:老龄化产生的根源与主要解决办法1.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三个:1. 育儿费用提高、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断下降,出现众多丁克族;2.医疗技术进步,公共卫生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3. 计划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2.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1、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2、由于人们“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3.中国老龄化现状与特点:①现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②特点一、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二、城乡倒置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4.带来的社会问题: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可以总结为:1产业需求2社会需求3文化需求4心理需求5.解决建议: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2.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3.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4.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5.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6.加强居家养老环境建设7.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8.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9.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10.积极发展老龄产业11.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12.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13.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6.战略对策: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7.可能会出的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老龄化2.论述题:结合我国老龄化趋势,谈谈我国城市规划在未来工作中,如何保证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十二、规划转型专题1.存量土地定义:所谓存量土地,广义上讲是泛指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 狭义上讲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存量土地:城市建设用地。是政府经营城市、土地储备工作中出来的名词,特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低效利用的、破产企业闲置的建设土地、需要调整的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其他建设土地,通过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改造,可以在已有土地中腾出新的用地空间,以收购、收回方式将这部分土地储备起来,而后依照规划进行招拍挂方式出让。这部分土地就叫城市建设“存量土地”。2.增量规划:①定义:所谓增量规划,是指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规划。目前这类规划仍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主流,这是由规划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从需求方面分析: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刚过50%,要达到70%以上的现代化目标,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大约20年。这决定了中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空间规模扩张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次,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决定了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是地方政府的重点,而这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第三,目前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来源,导致以新增用地拓展为主的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只要GDP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不改变,地方政府谋求任期内见效的短视行为就无法避免;只要有新区开发机会,大多不会选择困难大、矛盾多、见效慢的旧改方式来谋求经济增长空间。再从供给方面分析。我国现行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增量规划。当前各大院校规划教学的主体课程是新城开发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培养的规划人才也擅长于在白纸描绘理想蓝图,不适应在已建成区做规划;做出的规划也较多地体现出是理想主义和权威主义思想,编制的多为充满英雄主义的精英规划。②种类:增量规划的品种很多,包括:(1)新城规划,如新中心区、大学城、体育新城规划等;(2)产业园规划,如工业开发区、科技城、物流园、金融城、汽车城、新兴产业基地等;(3)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规划,航空城、临港新城、高铁枢纽新区等;(4)特别功能区规划,如旅游区、名胜区等。此外,最近涌现的城乡统筹规划、生态城规划等,也应归于增量规划范畴。③特点:增量规划具有如下的特点:政府垄断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也就掌控了土地处置权,可以采取划拨、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等多种方式自由处置,土地收益也基本由政府支配。因为产权单一,利益关系相对简单,增量规划基本由政府主导,可以充分体现执政者的意志。同时也给规划师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制集概念策划与空间形态设计于一体的英雄主义“大规划”。3.存量规划:①定义: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其原因如下: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中心区位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等。在城市发展空间面临紧束的形势下,增量和存量规划并重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②种类:当前存量规划的品种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6)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等等。③规划编制:相对增量规划而言,存量规划编制不再是设计院主导,而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图纸,而是政策。如果说原来的规划局只是一个施工队,所要做的就是要把规划院画在图板上的设计,放样、施工,变为真实的城市。那么,存量规划中,规划局就更像是一个物业管理公司,了解、发现业主的需求,制定物业条例,改进公共设施,提升物业的品质。编制的第一步,在战略层次思考城市的目标。比如,哪些产业要发展:金融业、软件业、旅游业?那些产业估计要衰退:耗能大、污染大、占地大?然后,要根据战略目标,寻找可能的增长空间。比如,棚户区、工业区等,根据产权的分类,划出相应“政策区”。第三步,同原有业主沟通调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价。第四步,制定政策,设计土地用途转变的途径:申请资格、缴交费用、切割土地、设定指标。最后,按照程序,报批、审查、公布实施。随后就是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谈判、讨价还价。显然,对于存量规划,区分总规、详规,已经没啥意义。坚持规划刚性,更是与城市增长为敌。未来的总体规划,应当更像是战略规划,详细规划更像是项目策划。效益计算、利益平衡、法律局限将会成为规划师必备的工具。由于城市存量区位不同,产权不一,法律、法规交织重叠,让分散业主形成集体行动极为困难。因此,存量规划需要高度的设计技巧和社会动员、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知识,都是当下中国规划师们所欠缺的。引入存量规划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制度设计,本应从增量规划一开始的时候就应当考虑。以卖为主还是以租为主?租约的长短?共享产权,还是独立产权?最初产权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后交存量规划交易成本成本的大小,并对今后交易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的加装电梯之所以困难,不在于没钱,而在于需要整栋楼全体业主同意。现在小区的更新维护困难重重,也在于“公摊制度”是的任何决定,都变得难以达成。厦门有一条自发的酒吧一条街,是原来住宅改的,为了使其合法化,我们研究了“居改非”政策,却发现,最大的麻烦,不在政府。而是“公摊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在增量规划阶段被随意决定的。建筑如此,城市也是如此。我们在坐旧城改造时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缺少资金、不是没有好的设计、不是政府没有想到,而是产权制度,使得任何改造的协调、合作、妥协的过程极为复杂,甚至变得完全不可能。由于中国继承制度采用平均析产、共同拥有,加上缺少遗产税和财产税,导致产权高度分散。几代人后,即使产权人有转变产权的意愿,他们之间的协调也几乎不可能。而各种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限制了政府介入的空间。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鼓浪屿。如果不能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无论花多少钱涂脂抹粉,都只能是苟延残喘,绝无可能再现当年的辉煌。在发达国家,维护良好的城市,不是因为他们有钱,也不是因为他们居民的素质高,而是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奥兰治,是美国维护最好的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90%以上的土地,是迪斯尼一家公司所有。香港最顶级的写字楼,无一例外,全都是单一产权人整体持有。我曾经问过刘太格,为什么新加坡的建筑维护的那么好?他告诉我,新加坡的业主只拥有套内产权,没有什么“公摊”。物业在维护升级小区设施时完全自主决定。而费用,比如外墙粉刷,是预先规定每年留下来。一定时间后(5年),必须粉刷一次。城市的品质和建筑的品质一样,维护的好坏,在一开始的制度设计中,就已经决定了。不同的制度,更新的交易成本大不一样。在产权设立的初始阶段,设计最有效率的制度,是存量规划的核心内容。4.简述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的对比:存量规划具有与增量规划不同的特点: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分散在各土地使用者手中,涉及的权利关系更加复杂;政府不能随意处置土地,土地再开发的收益需要兼顾各方。因此,存量规划,需要探索政府、社区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兼顾各方利益、上下互动的协商式规划方法。存量规划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设计,还包括市场评估、经济测算、财务分析等等,实施效果要求照顾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规划对象由增量转向存量后,难点在于利益的再分配,依靠单纯的空间设计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制度设计,规划配套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存量规划的实施需要突破诸多政策瓶颈,如:物业税、财产税等政策缺失,导致城市更新后土地增殖收益归公的困难;空间开发权转移政策缺失,导致更新改造中开发强度剧增而历史风貌丧失;拆迁补偿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和冲突加剧。另外,存量规划需要甄别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划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存量土地,还是存量建筑?存量规划需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只要用地规模不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带来的建筑总量增加就是可以接受并应鼓励的。应该说,这种片面强调土地价值提升的改造行为仍是GDP主义的反映,只不过是由过去的平面拓展转向立体扩张。旧城区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实际是增量规划的变种,这种“伪存量规划”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存量规划应倡导“针灸式”,要求慎用“手术刀式”。5.政策规划: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于空间权益的分配和再分配,这种公共政策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工程设计的本质所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其规划的核心内容都体现着一种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权益分配:如用地功能界定开发权益的类型;容积率界定开发收益的多少;公共设施布局界定公共福利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等等。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已经得到高度共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内涵应从如下几方面认识:规划内容的政策导向;规划制定符合政策程序;规划成果形式的政策化表达;专项规划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无论是增量规划还是存量规划,政策研究都应成为规划编制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内容。这里单独讨论的政策规划,主要指超越了一般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以政策研究为主体内容的规划类型。从今年学会年会征集的论文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政策规划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住房政策、空间管治(制)、公交优先、停车收费等的交通政策、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政策、推广绿色建筑、节水节材的政策等。也包括相关的土地、产业、人口政策研究。政策规划要注意的是:应将社会公共问题作为政策研究和调控的对象。相比于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政策更注重针对具体问题而制定,应具有一定动态性和灵活性。6.未来可能会出的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存量规划2.简答题:①简述存量规划类型有哪些?3.论述题:①试简述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面临的问题。END。。。期 待 我 们 在 春 天 相 遇!有间2022春季周末班即 将 全 面 启 程WINTERDESIGN CLASS一、班次构成CLASS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黄色位置为春季班--春季纯手绘班--、--建筑春季课表----规划春季课表----景观春季课表--二、师资阵容TEACHER最专业的教师团队不是第一名就是国企大院设计师有间,筑梦团队为你保驾护航For Your Dream我们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图让你们印象深刻!三、优惠政策BENEFIT四、附赠大礼包MOREDATAS最全的资料,最完善的数据,助你一臂之力!五、作息时间TIME六、报名流程PROCESS七、住宿安排Plan八、授课地点PLACE值 得 期 待!欢迎来到成都,约一次纯粹的快题体验外加地道的成都之旅!欢迎下载http://pan.baidu.com/s/1dFdqqmX免费教学视频。详情可以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为先app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