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圈第一季的动画片好不好?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
作为风靡小学生群体的“明星读物”,《米小圈上学记》的爆火有着得天独厚的“好运气”。
《米小圈上学记》以“塑造幽默形象”为目的和追求,但很遗憾,书中呈现的“幽默感”很多时候并不幽默,而是每每让人觉得有成人插科打诨式的“油腻感”,是品位不高的“油滑”而非“幽默”。
——费祎
01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我对于指导阅读是十分自信的。 我家的阅读主要分为“目读”和“听读”,前者主要是绘本,在接触、细读上千册优秀绘本后,孩子进步很大,也逐渐能够看出哪本绘本好,哪本绘本不好。后者主要是“听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睡前我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状态亲自编的。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我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家庭文学小实验,就是编笑话玩,比如孩子编过这样两个笑话:
有一天,一只小鳄鱼在大树底下乘凉,过了一会,一只兔子也来了,他们聊得很开心,成了好朋友。到了晚上小鳄鱼到兔子家做客,晚上睡觉的时候小鳄鱼饿了,抓起什么就嘎嘣嘎嘣啃了起来。早上起床了,咦,兔子的尾巴哪里去了?兔子成了短尾巴了哈哈哈。
从前,有一只兔子去拔萝卜,走着走着突然摔倒了,因为天太热了!然后它就变成了兔子饼干,还是萝卜馅的哈哈哈。
有时候,这笑话是“合作完成的”,比如:
爸爸:我说个搞笑的,从前,有一只鸭子,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摔倒了——
孩子:然后它就变成烤鸭了哈哈哈哈。
爸爸:我也说个搞笑的,从前,有一只鸽子,在天上飞着飞着突然掉下来了——
孩子:然后它就变成鸽子汤了,它掉下来的时候下面正好有一只锅哈哈哈哈。
……
《孩童杰克》剧照
总之,我们的家庭文学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而又成绩斐然。我甚至还写了两篇文章给新手父母介绍经验——《陪孩子读了8年绘本,我总结出这些读绘本的方法》《绘本那么多,怎么才能选出适合自己孩子的书?》。 但我没想到,有着完美亲子阅读体验的我们,在进入自主阅读之后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年前,当就读小学一年级没多久的孩子带回从同学那借阅的两本《米小圈上学记》,让我给他也买一套的时候,看着那花里花哨的封面设计,我沉默了好一会。出于对孩子阅读品味的信任,我还是说:“好呀,妈妈给你买!”
当一整套《米小圈上学记》《米小圈脑筋急转弯》和各种儿童文学名著、大奖绘本一起摆放在书架上的时候,我每天都有冲动:想把它们一股脑撤下来。但孩子看得不亦乐乎,上学期间,基本上一天看一本,有时候还带到学校去看,周末则一本接一本地看。差不多一两周时间,就把一套书看完了。这期间,基本没有阅读过其他书籍。没多久,我了解到我家孩子的阅读经历,也在全国成千上万个小学生身上上演。
《幼儿园教师》剧照
02
作为风靡小学生群体的“明星读物”,《米小圈上学记》的爆火有着得天独厚的“好运气”。
一是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理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创作界从以往重视书写“教育儿童”的作品向“呈现儿童真实个性、情感”转变,“顽童”“坏小子”逐渐占领故事主角,而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形象则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
在日常生活中,当代儿童的个性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和包容,调皮捣蛋有时候几乎成为“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代名词。《米小圈上学记》里不爱学习、整天惹是生非的米小圈及他的好朋友们,一定程度上就是顺应了这个潮流,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通过某种契机也成为了孩子们之间的社交方式”,孩子们在阅读、讨论同一本书的过程中,感受着充分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二,市场同类书严重匮乏。顽童主题的儿童读物国内外都有,但以第一人称口述写作的不多,我读过的有法国勒内·戈西尼的《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及台湾作家王淑芬的《君伟上小学》。《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写的是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小学生的家庭和校园生活, 和我国当前小学生的日常经验在时空上都有距离感,加之该书不止写了孩子,也塑造了众多家长的形象,每个篇章文字较长,情节较为复杂,低年级孩子们不易阅读。《君伟上小学》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台湾儿童成长小说,对于国内大部分小读者而言,年代和区域的距离感仍然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米小圈上学记》填补了一块市场空白。
三,虽然我国幼儿文学 (适合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作品)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成绩主要体现在原创绘本这个领域,适合幼儿阅读的高质量儿童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依然稀缺。 在幽默主题图书这个领域,不妨直接点说,质量过硬,能将纯正的审美趣味融入作品,给孩子们营造健康的价值取向的作品还极少。没有合适的书推荐,就会经常出现小学低年级老师给孩子们推荐《昆虫记》《草房子》等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作品的现象。 这些长篇小说虽属经典,有着极高的口碑和文学价值,但文字量多,内容丰厚,阅读难度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难啃的硬馍馍。
《白兔糖》剧照
当然,把《米小圈上学记》的爆火完全归于占据了时代的风口,也是不公平的。看得出,作者和出版方在这本书上非常用心,他们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很注意“照顾”小读者,在已有的同类读物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努力和创新,比如通篇不用生僻词,稍微有难度的词语会特意标注出来,一本书的开头设有“米小圈对你说”,文中还有爸爸或妈妈“偷看”日记的批语,由此形成阅读张力,文末则有作者北猫提供的“作文魔法”等,这些“创新”让众多识字量不多的小读者体会到了阅读的自信,作者和书中人物与读者“对话”的氛围也让小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换句话说, 《米小圈上学记》让小学低年级儿童在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上做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这对孩子们从亲子共读向自主阅读过渡、关注“阅读”这一事情本身,是有一定助益的。
03
但是,不论语言本身,还是人物形象、情节设计、价值取向,《米小圈上学记》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调研,“你会支持孩子看《米小圈上学记》吗,若支持,原因是什么?若反对,理由又是什么?”
调研的结果是,家长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态度:
一、孩子爱看,就支持他们看。完全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不支持看,压根不买。因为“俗不可耐”,对孩子的阅读趣味是一个坏影响。
三、不支持看,买了也藏起来。原因是:“孩子一看‘米小圈’,就不看其他书了”,“家里的‘米小圈’都被我收起来了”,“如果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把‘米小圈’撕得稀巴烂”。
四、不支持看,孩子坚持要看的话,还是会买,但是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会引导他们注意书中的缺陷。

unsplash
总得来说,参与调研的多数家长还是对《米小圈上学记》多有不满。至于我本人,取第四种态度。作为通读了一整套《米小圈上学记》的家长,我的观感如下:
首先,《米小圈上学记》以“塑造幽默形象”为目的和追求,作者想塑造一个“具有超强幽默感的孩子,拥有宽广的心胸和快乐的心境”,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愿景。在书中,米小圈的老师和同学,也每每爱说俏皮话。 但很遗憾,书中呈现的“幽默感”很多时候并不幽默,而是每每让人觉得有成人插科打诨式的“油腻感”,是品位不高的“油滑”而非“幽默”。
《儿童食堂》剧照
“幽默”一词原本是英文humour的音译,最早是林语堂先生译就,在林语堂的解释里,幽默“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人有弱点,可以谑浪,己有弱点,亦应解嘲,斯得幽默之真义,若单尖酸刻薄,已非幽默,有何足取?”, 但我们当下很多打着幽默旗号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每年春晚某些让人笑不出来的相声小品一样,注重肤浅、热闹、喧嚣的表层笑谈,沦为“伪幽默”。《米小圈上学记》里有不少这种“伪幽默”。
举一个例子:
我一本正经地来到小神童的床前,对他说:“王聪聪,我代表李黎和车驰还有我自己向你道歉。”
“哼!”小神童没有说话,只是从鼻子里挤出了一个声音。
“为了让你不生气,我米小圈给你鞠躬了。”说着,我向躺在床上的小神童深深地鞠了一躬,“一鞠躬,李黎对不起你。”
我又鞠了一躬:“二鞠躬,车驰对不起你。”
我正准备三鞠躬时,魏老师阻止了我:“米小圈,你这是在做遗体告别吗?”
哪知道魏老师这句话一说,小神童突然呵呵地笑了一声。
说实话,当我看到“米小圈,你这是在做遗体告别吗?”这句话从魏老师口中说出并且小说中的孩子将其当做一种“幽默”时,心里是愕然的, 化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这幽默像掺了铅的伪币,发出重浊呆木的声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该书也有比较深的偏见,比如上边例子里提到的“小神童”形象的塑造。 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独特的魅力,热爱读书的孩子也有其独特的光芒。但在这套书里,对于规规矩矩爱学习的老实孩子,作者是缺乏足够的体谅和了解的。
《小谢尔顿》剧照
此外,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为了刻意制造张力,营造戏剧性,作者也每每着意夸张,很多时候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情感和逻辑,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这样的:米小圈踢球不小心踢昏了校长,本来以为会被开除,结果这一踢让校长住进了医院,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脑袋中的肿瘤,意料之外救了校长一命,米小圈自此因祸得福,被选进了校园足球队。事件本身的严肃性被夸张的情节消解掉了,而且,米小圈的父母得知这一事件后的言行,也让人沉默。
老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问道:“米小圈,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呀?”
我一下子就哭了,把我用足球踢伤校长的事讲给他们听。
我越哭越伤心:“听说校长这几天要动手术,他要是死了,我不就完了吗?”
爸爸一听也紧张起来,“啊!这可怎么办呀?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老妈却很镇定:“你俩都别急,应该没那么严重,明天我们一起去看望一下校长再说。”
“他要是死了,我不就完了吗?”这句话同样让我觉得愕然。这不会是一个孩子的语言,而是充满了成人的算计。而从家长的反应里,我们也看不出对一个危机中的生命的关心,而只有对自家闯了祸的孩子的劝慰。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我经常不推荐亲友阅读的童书。我迫切地期待,在幼儿文学领域,尤其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儿童小说领域,能出现更多的展现新时代儿童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作品,让家长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最后,对于儿童读物的选择,再说几句。当前我国的童书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精品,但图书的丰富也带来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问题。 一方面,我非常认同“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的说法,相信、尊重孩子的阅读趣味,但另一方面,我也坚持认为,父母、教师,对于儿童的阅读仍然要有充分的把关和指导,就如曹文轩先生所说的,
“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我以为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则尤为重要。儿童阅读,应该是在老师、家长引导和监督下的阅读,借助老师、家长的帮助,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阅读中感受到美和趣味。”
好在,孩子们自己也是一直在进步中的。就在刚才,此文准备搁笔前,我一脸真诚地问家中四年级的小学生:“听说《米小圈上学记》拍成真人电视剧了,你要不要看一看?”小学生一脸坏笑:“切,现在谁还看米小圈啊,那都是小屁孩看的。”哈哈!这个寒假,他在看《希腊神话全书》。
我知道你“在看”哟~
//延伸阅读
曹文轩
呵护每个孩子的“天生诗人”时刻
孩子们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我高考作文满分,但感到很“羞耻”
套路作文看够了!让“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才叫写作!
人生撒谎“作文”始,我们该教给孩子怎样的写作能力?
明明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鲁迅先生谈写作:不要专看文学书
写作的第一个法门:像画画一样观察,摹写身边事物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论是天府书展还是北京书展,一二年级的孩子看得最津津有味的就是《米小圈》《大中华寻宝记》《植物大战僵尸》这类“口水书”,其中又以《米小圈》最为流行和常见。平时逛书店和图书馆,我们也总能看到许多看《米小圈》的小朋友。“米小圈”系列自出版以来,就争议不断,孩子看得很上头,家长们则很下头。有段时间,《米小圈》曾被部分地区列为“毒童书”遭封禁下架,理由是书内片段内容涉嫌教唆和误导儿童“起外号”“嫉妒”“滥用职权”等不良行为和价值观。鱼圈时不时就有家长来问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孩子爱刷《米小圈》。我们的态度是,孩子爱看《米小圈》,没什么问题。作为一种“社交货币”,米小圈在孩子间的风靡多少也有点像萝卜刀那样“人传人”。没看过《米小圈》的孩子,在班级里融不进去相关话题。所以为了社交,他们也愿意去看。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只爱看《米小圈》这类口水书。它透露出的信息,是孩子习惯于阅读这类简单的“口水书”。或者说,他的阅读能力让他只能阅读这些口水书。这是一种需要家长介入引导的信号。要是引导得当,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都会有所提升。浩瀚的书海从此会向他打开。《米小圈》就像糖水,喝的时候甜滋滋,喝完就喝完了孩子会被《米小圈》吸引,其实在情理之中。首先,米小圈的故事情节比较顽皮。米小圈和同学们干的事情,是很多孩子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事情,比如给老师取外号、上课偷看漫画书,所以孩子会产生向往之情。其次,米小圈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故事,使用了大量口语、短句,这降低了理解难度。比如,文中有大量的“哈哈哈哈”“呜呜呜呜”“妈妈呀!”“嘻嘻”。《米小圈》节选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读《米小圈》会很“舒适”。因为毫无难度。但家长要清醒,这种沉迷,对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没多大帮助。因为让孩子阅读,除了获得快乐,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积累书面语言,训练理解能力。但《米小圈》这类口水中,书面表达少,好词好句都寥寥无几,孩子几乎积累不到太多合格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情节简单,缺乏思考空间,看的时候完全不用动脑,本质和看动画片差不多。至于米小圈的搞笑,也不是艺术级别的“幽默”,多为“夸张式搞笑”或者“段子式搞笑”。比如说,米小圈和姜小牙给魏老师取了奥特曼的外号。有一天,奥特曼穿了特别漂亮的衣服。姜小牙问:米小圈,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奥特曼老师吗?米小圈回答:绝对不是,是穿了漂亮衣服的奥特曼老师。这种幽默就好比“挠痒痒”,挠完就没了,没有回味的空间。可以这么说,这类口水书就是糖水,喝的时候甜滋滋,喝完了也就这样,没有太多营养。只爱看口水书背后,是自主阅读能力的欠缺为什么孩子只爱看口水书?这真的不能怪孩子。首先,一二年级的孩子,正经历两个过渡期:从“亲子阅读”到“自主阅读”从“图画书”到“文字书”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心态:别人家孩子上小学都开始自己读书了,我们家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我再给孩子读,是不是会耽误他?更有一些家长,在长期亲子阅读中,真的累了。到了这一阶段,他们终于有了解脱的理由和希望。在这种心态下,家长往往急于“放手”,孩子则被独自一人扔进“书海”。面对那一本本书,孩子首先是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其次是看不懂。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书,绘本、文学作品、科普百科……到底应该看哪些书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哪些书好看呢?孩子小小的世界满是大大的疑问。另一方面,受限于识字量,他们面对很多书,其实是看不懂的。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让孩子开启自主阅读,孩子不可避免会产生“我看不懂”“我不会看”这样的想法,从而对阅读望而生畏。这时候,他们发现《米小圈》这类书完全没有理解门槛,于是重新燃起了信心,“原来我也可以自己读呀!”从这个角度讲,《米小圈》等书,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方面是有功的。只是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一直停留在《米小圈》。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都发展不成熟。他们很容易被阅读《米小圈》的快餐式成就感吸引,从而上瘾。戒掉《米小圈》,关键是提高孩子自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孩子通过阅读理解和吸收知识。自主阅读也是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主阅读有一个前提:识字。识字的概念,不仅是孩子认识这个字,知道它怎么发音,更是他知道这个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意思。孩子在识字量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阅读,其实是需要精心过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延长“过渡期”从“半自主阅读”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比如说,起初每周可以亲子共读6天,自主阅读1天。接着,亲子阅读3天,自主阅读4天。最后,在确认孩子可以胜任独立读以后,再全部过渡至自主阅读。千万、千万不要以上小学为分水岭,突然将孩子丢入书海。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求助大人等方式,积累到更多的生字、词语、句式表达,这又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2.挑选合适的书在识字量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家长更需要去挑一些难度合适的书,让孩子在这个书库中,进行自由挑选和进阶。这一阶段,我们推荐桥梁书。桥梁书是孩子“绘本”和“纯文字书”之间的桥梁,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阶。桥梁书可分为桥梁绘本和桥梁小说。桥梁绘本桥梁绘本,每页的插图超过两句话以上,文字的比重比简单绘本更大一些。提到绘本,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绘本是低龄儿童的专属。这是一种误区。绘本的主题很广泛,爱、死亡、战争等深刻的主题应有尽有。许多经典绘本完全可以当作桥梁绘本进行重读,一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会产生与幼儿园时不同的感悟。比如《森林大熊》,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的大熊,一觉醒来,森林却不见了,而它也忘记了自己是谁,所有人都不相信它是大熊。于是它开始了寻找自己的旅程。但是马戏团和动物园的熊们都不承认它是同类,因为熊都要呆在笼子里,怎么会在外面游荡呢。不得已,它只好去工厂打工。但是它终归不是人类,所以犯了很多错误,挨了很多训。最后,大熊被解雇了。它回到了森林里面,产生了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它好像忘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在这样的故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拿来给一二年级的孩子看,也是绰绰有余的。如何选择经典绘本,大家可结合以下列表进行挑选:留言“大奖绘本”,可获得高清完整版桥梁小说桥梁小说,图画不在页面中作为主体部分。页面中会插入几张图片,或者文字旁边配有图片,辅助理解文字。不过,目前优质的桥梁书数量不多,可选择性没有那么大。所以就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孩子到了一二年级,阅读深度反而比幼儿园的时候浅了。因为可选的优质书太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推荐大家引入经典绘本)桥梁小说,我们推荐以下几套:《青蛙和蟾蜍》《怪杰佐罗力》《晴天下猪系列》《不一样的卡梅拉》如果这些书孩子不够看,那么还可以引入《神奇点心店》这样比较简短的章节小说。比起《米小圈》,《神奇点心店》的故事不仅好看,还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孩子慢慢习惯于“纯文字阅读”。在“半自主阅读”走向“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孩子学会选书。选到一本既喜欢又合适的书,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孩子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点,更要对书的分类足够了解。最后,来个总结:并不是要完全禁止孩子看《米小圈》。我们允许孩子看口水书,但同时也要让孩子看一些真正有意思、有质量的书。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好书为什么好,口水书又为什么口水。但是,看好书,其实是需要父母有意引导的。阅读品味,也是要有意识培养的。否则大脑会下意识选择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内容。慢慢地,阅读能力就在这种“温水煮青蛙”中失去了发展机会。【年度超全书单】
一点都不适合,不要把人带偏了。我是一位低年级妈妈,读书这件事我真的深有体会!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我给她买的都是各种著名的绘本以及浅显的科普知识。由于没有上过识字班,之前主要是亲子读书为主!在初上一年级学习拼音时,为了培养她的识字量及拼音水平,我开始放手让她自主阅读!虽然我一度也抵触米小圈的内容,但不得不承认,他里面涉及的生字在低年级里接受度还在很高的,对孩子提高自主阅读增大了很多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拼音水平真的是明显的增长。孩子阅读我觉得家长还是要以引导为主,但也要让她接触多元化的文学!引领她自主汲取文学中的养分!儿童阅读教师路过,当看到孩子的父母还在为孩子选择米小圈马小跳的时候感觉很难受,给公立学校孩子上课的时候,20个四五年级的孩子居然几乎都说喜欢看米小圈马小跳阿衰豌豆这种垃圾书,一但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戒掉了,让这些孩子去读名著,根本人物故事内容思想情感什么都记不住,自己体会不到,所以感到很心痛。 而我们自己的学生二年级就可以读经典名著,体会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特点等等等等,四五年级的孩子更是读到了外国名著,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孩子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更能帮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学习友情,亲情,团结,知道什么是幸福,懂得感恩,懂得坚持不懈等等等等,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悲的孩子还在被无知父母选择米小圈马小跳,难道真的对现在的语文教改一无所知吗?我身边的女孩子切入点都是米小圈,马小跳,但是其他经典她们基本看不进去。我儿子因为我家《鲁滨逊漂流记》这一类经典比较多,所以他一二年级就已经读了三四十本经典了,三年级时因为我朋友让她孩子跟我儿子换书看,她是女儿,她就拿米小圈跟我儿子换,我儿子说:“算了,我的书,你带走吧,记得还。米小圈就别留下了,我看不进去”。然后我又给他买了很多历史书和四大名著的学生版,看得津津有味,不过我发现红楼梦他也看不进去。现在五年级开始看哲学书了。阅读本来就要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很难的,孩子读不懂,相反会产生厌恶情绪。首先孩子的爱上阅读才是重要的。至于故事的内容,家长要引导,如果不引导,就算是名著,孩子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好的思维导向。而且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讨论米小圈啊之类的,孩子没读过,很难融入小同学的圈子,难道跟别的小朋友讨论四大名著吗?如果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有兴趣,不反对读一些知识更丰富,文字更有内涵的书,但就像是吃饭一样,不能天天都吃营养餐吧,偶尔出去吃一次小吃还是挺好吃的吧!三年级以上不适合,看了读了停了以后越来越调皮,还特别懒!我直接不让看不让听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本书就是交人学痞,学好的方面很少。不胜背背古诗,看看中央台的诗词大会。那个武姊妹吗?名字可能不太对说得多好。要你是家长,一个武姊妹,一个米小圈,你选哪个做孩子的榜样?我从不给孩子买这种没营养的书,孩子本身自己也不喜欢看这种幼稚无聊的书,就是文里提到的因为学龄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独立阅读史了,4岁自己就独立看书了,最先接触到的都是有趣的科普书籍,很适合小孩子好奇的心理,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天为什么会下雨,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从来不买带拼音注音的书,因为这种内容都相对简单幼稚,我女儿一年级都看海底两万里这种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沈石溪的动物系列也喜欢看,从来都不建议家长买国内所谓儿童文学给孩子看,孩子还没养成看书习惯还不如一开始从有趣的科普类下手,因为看米小圈马小跳那种书容易养成阅读不仔细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习惯了这种简单的文字看别的有点深度的书就会抵触,觉得文字枯燥没意思,阅读也是个学习动脑的过程,一开始就要养成这个好习惯。有一点建议是,这类书只适合一年级不习惯或者没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在短期内看。如果通过其他渠道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类书坚决不能看,理由是:孩子小,认知和判断非常容易被影响,形成思维惯性,从而习惯接受这类没有营养的兴趣,对今后的阅读培养是很难改变方向的。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用米小圈让他养成读书的习惯还是不错的选择!带拼音让孩子自己读起来没有障碍,轻松带诙谐的内容更能抓住孩子的心。但在孩子看书的起步阶段,仅仅靠他自己阅读是不够的,父母可以给他读一些更深一层的书籍,让他拓宽眼界也是很重要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远离电子产品!沾上电子游戏会大大破坏孩子培养读书的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小圈第一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