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较了解信也科技的小微金融是什么服务业务怎么样?

  中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让其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平衡发展,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而金融科技企业以科技赋能业务,致力持牌金融机构实现多行业的消费场景在线上融合,金融科技成为了助力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助推力量。金融科技集团信也科技推出了针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并将技术应用于增强金融普惠性。  2022年4月,信也科技旗下拍拍贷开启“亿元免息借款”项目,上线小微服务功能专区,提供覆盖车辆评估、房产评估、企业保险等全类型、各阶段的企业用户在实际生产经营所需的企业服务,一站式满足小微企业经营所需,用奥运精神激励中小微企业开拓激情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专业对口企业服务,缓解小微企业在现金流、数字化、运营等痛点。  据悉,信也科技此前已与多家银行合作上线助贷项目,为小镇青年、创业者等年轻个体与小微商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进一步提升,以科技赋能业务,以金融助力经济。  在链接机构与小微企业方面,信也科技通过与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深度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加强零售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及消费金融业务的技术能力,在帮助合作机构实现全业务流程线上化与智能化的同时,提升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整体业务运营效率。  近日,信也科技更是正式被授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信也科技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发挥协会平台价值,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赋能和专项服务,与协会共同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高效地为中小微企业创造价值。  信也科技李铁铮表示,“信也科技将继续运用科技做线上线下的业务有效结合,并以自身不断完善的数字化底盘助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让更多有需要的小微企业得到便捷金融服务,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半岛壹点12.1万获赞 6.6万粉丝有深度,有广度的半岛壹点日照日报社旗下资讯官方账号
辞去朝九晚五的销售工作,吴玲“变身”南方某城一家包子铺的老板。创业初期,她需要面对房租、人工、食材等多重成本压力,因不想给亲戚朋友平添麻烦,吴玲选择独力支撑,但持续蔓延的资金焦虑让她的嗓子一度失了声。偶然机遇下,吴玲发现信也科技旗下提供贷款服务的App,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得到了关键的“救急”资金,小店经营得以继续。如今,吴玲苦尽甘来,小店月营收已逾万元。“多亏当初那笔贷款,才让我有撑下去的勇气和资本。”像吴玲这样经营小店的个体工商户,在中国数以亿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69亿户,其中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1.1亿户,两者占各类市场主体比例分别达到65%和96%。近年来,为推动实体经济做实做优做强,政策层面持续加码扶助小微等群体,金融支持更是成为“重头戏”。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尽管融资供给空间巨大,但供给结构失衡问题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乘势而上,通过构筑起金融机构与小微等群体的链接桥梁,力图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小微服务之路并非坦途,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同,科技公司亦面临如何平衡效益与风险等难题。漫长探索中,诸如信也科技一类的金融科技公司克难攻坚,持续打磨“金刚钻”,并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小微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达到59.7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3.60万亿元,同比增速23.60%。小微金融市场规模迅猛增长背后,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却仍未得到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覆盖率相比五年前已有很明显的提升,但当前小微融资面临着供给规模不足与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近日,在2023年第十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信也科技(NYSE:FINV)首席运营官王玉翔基于近几年公司所做调研,指出如上问题。信也科技首席运营官王玉翔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报告,截至202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未被满足的需求空间超过50%。而庞大但脆弱的“小店”群体,在小微融资供给服务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为突出。上述三方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以个体工商户为例,截至2021年末,中国超过1亿个体工商户中仅21%获得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低于小微企业法人机构群体的26%。究其原因,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难以与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贷款需求实现有效匹配。有金融业资深人士指出,个体工商户多点开花的市场现状决定了小微信贷服务难以标准化,而他们多业态多场景的金融需求,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一道天然的服务壁垒。同时,投入产出难平衡、合规成本不明确、轻资产业务缺乏抵押物等也在不断拉高机构的风控成本。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科技链接小微群体和传统金融机构,是包括信也科技在内的金融科技公司近几年反复思考的问题。通过多方位深入小微企业发展第一线,信也科技敏锐捕捉到小微企业深层次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信也科技亦发现,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可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小微客户覆盖面,进而增强服务小微的能力。于是,自2020年起,信也科技将小微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行业中率先迈出先行先试步伐。经过三年探索,信也科技小微业务已初见成效。据王玉翔介绍,从帮助金融机构促成小微金融服务角度看,交易额从2020年的37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434亿元,三年增长10倍以上,小微业务交易额占总成交额比达到25%,2022年受益的小微群体超过90万家。今年以来,信也科技进一步深化小微业务布局。一季报显示,该公司单季服务小微用户42.5万户,促成小微用户的信贷服务占季度总交易量的24%。亮眼成绩的取得,是“探路者”在科技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财报显示,信也科技今年一季度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达到1.3亿元,同比增长12.3%;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公司共登记软件著作权219项,已成功提交164项专利申请,45项已授权专利。淬炼:蓄力与发力墨西哥一家已于2007年上市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康帕多银行,向客户收取100%以上的利息作为信贷服务费;巴西很多城市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的贷款年利率达到60%;南亚大多数小额贷款机构给穷人的贷款年利率约为25%……上述内容,出自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在两位作者看来,小额信贷机构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双头怪物,兼具盈利使命和社会使命。也正因如此,上述信贷机构向微弱群体收取高额服务费的做法,长期以来备受市场争议。毋庸置疑,强实体、助小微,既是责任,亦是担当。机构若一味追求收入规模而忽略社会责任,最终便难以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传统金融机构都难以啃下的小微“硬骨头”,金融科技公司是否就一定能够做好?答案存在不确定性。从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实际展业情况来看,由于很难在小微市场平衡好风险与收益,只能按下业务“终止键”。市场关注,在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选择退出小微领域的当下,信也科技为何能坚持至今。在王玉翔看来,相较同业,信也科技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C端用户起家,拥有较好的个人信贷用户基础,而这其中便有不少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我们积累了大量的C端用户,如果没有这样的用户基础,就很难拥有足够的业务规模;而若没有足够的规模,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很难在小微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信也科技王玉翔认为,较强的风控能力亦构成信也科技的核心优势之一。据悉,在察觉到众多小店经营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的特征后,信也科技基于长期在个人用户授信方面积累的经验,结合小店店主个人信用进行评估,而并非简单依照难以捕捉的经营活动。由此还原客户更真实的资质与能力,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依托过往16年沉淀的业务经验和科技能力,在大幅提升小微客群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信也科技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亦得到了更多金融机构的认可。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信也科技已累计为近80家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累计为2800万用户提供信贷便利化服务。“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原动力,也是信也科技在消费金融和小微金融领域布局的重要生态合作伙伴。未来,我们将继续加深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提升自身科技服务能力,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于小微等客群,最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王玉翔表示。进化:谋局新未来越来越多的“小店”店主正通过信也科技的信贷产品,让生活质量再迈新阶。“做我们这一行,经常需要囤很多的货。出生于草根,资金对我们来说就是弱项。还好能够通过信也科技平台,解决了我们囤货所需的资金问题。”在合肥开冷柜店的袁先生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当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正逐步恢复,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基础。对此,信也科技感受颇深。“从我们上半年经营状况来看,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最初以为此前疫情会使个体工商户等客群的信贷风险指标差于大盘,但实际上却是明显优于大盘。这就说明,个体工商户等客群具有极强的韧性,大家都在用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王玉翔说。基于较好的风险表征,王玉翔透露,信也科技上半年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持续加深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提升授信额度、扩大规模。虽然我们预计今年小微群体还将面临较多挑战,但我们对他们充满信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信也科技联合中国举重队,共同推出了面向小微和农户群体的亿元免息贷款。帮助小微企业主与农户们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协力推进小微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对于未来发展,据悉,信也科技正着力推动三项举措快速落地,进而深化小微业务布局。具体来看,首先,以精准满足小微真实需求为目标,强化科技型“小店”金融业务;其次,以提升小微用户数字化能力为目标,加强数字化服务产品矩阵建设;最后,以提升产业科技服务力度为目标,在垂直小微服务领域加速推进SaaS业务布局。(文中吴玲为化名)文/孟希 编辑/吴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微金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