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是哪本书里的,还是哪个故事书内容图片典籍?

老子《老子》也称为《道德经》,其作者老子的传记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惜只有四百余字,措辞又颇多存疑之意。据说他姓李名耳,谥聃;“老子”大约乃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年辈最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言,历来的阐释研究非常多;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挖出了两种帛书本的《老子》,引起巨大轰动,更推动有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在《老子》注本中过去一般最重视玄学家王弼的那一种(有单行本;在楼宇烈编撰的《王弼集校释》一书中也可以看到),现在比较流行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是“自然”,或称“道”,这是一种语言无法说清楚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从这里产生出来,有生于无。他主张无为,不争,返朴归真,听其自然。老子之所谓“道”,有时也用来指规律。“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事物的运动总是向对立面转化,据此就有了许多辩证法的命题。如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祸福相倚(第五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第八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八章)、物壮则老(第五十五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等等。老子强调决不能违背规律而强作妄为,那无非是自找麻烦。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像婴儿那样,毫无心机,非常自然,然而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为了同当时贫富不均上下对立的现实对峙,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去,过一种虽然贫穷然而平等的生活。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老子》中多用短短的格言式警句,诠释的空间很大,很难定于一尊,而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庄子《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的内篇七篇出于庄周本人,其他(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这一学派之后学的文章,也可能混入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篇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方面互相斗争,一方面互相渗透,各派内部也有分化和发展。最著名的注释本为魏晋时代的向秀、郭象注;比较晚出而详细的注本有清朝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等等。今人曹础基的《庄子浅注》、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等作为读本更为合适。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之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略晚于孟子。曾任漆园吏,身份在战国诸子中为最低,生平亦略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本体论、循环论和不可知论。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人生态度则是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与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正好相反。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无比深刻的,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则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返璞归真,精神独立是庄子思想中的精华,其集中的表现在于《逍遥游》《马蹄》等篇。列于《庄子》首篇的《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基本思想,但究竟什么样子才算是“逍遥游”,他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只是写了一组寓言,又提到“游无穷”“无待”“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五无境界就得“不物于物”,不去追求具体欲望的满足,而保持精神上的满足亦即“至足”。“逍遥游”不仅必须破除外在条件的束缚,也要破除自我身心的束缚,追求高雅脱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实现彻底的超越。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像一个艺术家。《庄子》的文学成就也最高,这表现在:其一,高妙的寓言艺术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杂篇中有《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或谓应作十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之所谓“寓言”指自己不直接说话而假托别人的话,其中也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寓言故事;“重言”是指庄重之言,即直接论述本意者;“卮言”则是所谓支离无首尾之言,也就是穿插于寓言与重言之间的那些话。这三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在《庄子》以前,著作中寓言的分量比较小,无非借以明理,即使删去也无大碍;《庄子》却以寓言为文章的主体,所以绝对不可删。过去的寓言往往借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庄子的寓言基本上乃是自己创造的。过去的寓言一般比较实在,而《庄子》的寓言充满浪漫的气息。过去的寓言只有故事的梗概,《庄子》的寓言则有人物,有动作,有言论,有肖像描写,甚至颇近于小说,文学性很强,《盗跖》《秋水》《说剑》为其中尤为著名者。庄子寓言中有不少著名的形象,例如怒飞的大鹏(《逍遥游》)、庖丁解牛(《养生主》)、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表明逐利忘形必有后患)、众史画图(《田子方》,坦率者真,装腔者假)、能以假象示人的壶子(《应帝王》),如此等等,无不引人入胜。佝偻承蜩其二,想象丰富,结构灵活“以悠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犄见之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天下》篇)这是很好的自评。庄子的文章往往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诙谐怪异,有一种变形的美。例如大鹏展翅高飞,北海虚怀若谷,盗跖声色俱厉,庄周化为蝴蝶等等。作者并不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写,设象离奇而夸张,从而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庄子的行文放得开,收得拢,首尾无俗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开阖无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三,文字富于抒情意味讲起本派的人物态度亲切,满腔热情;而指斥统治者或批评其他学派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大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可以表达他的性格。《马蹄》《胠箧》等篇可以视为抒情杂文。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不得意的士人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合作,悲观消极,自解自嘲,自得其乐,往往来自庄子的思想营养。淮南子《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今存二十一篇,算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著作,实际动手写的大约乃是他的一批门客,最早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曾经提到其中的苏飞、李尚等八人。西汉初年尚存战国遗风,大人物喜欢养士,养一批游民知识分子为他做事,包括著书立说、扩大影响。汉初面临的大问题是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以后,亟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元气,所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很合于时宜,而又同传说中无为而治天下的黄帝结合起来,统称“黄老”,其要旨在于“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史记·曹参世家》)。《淮南子》固然也大讲“道”、“自然”、“无为”等等,但这里又很有些发展变化,书中也讲应注重人事,讲“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所以应“随时而举事”(《齐俗训》),大有进化的意思,与老庄的消极颇有不同;但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清静无欲、性与道合,同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中有云: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不识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以游于天地之樊。茫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浩浩荡荡乎,机械知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淮南子·精神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淮南子·原道训》)《淮南子》一书内容庞杂,胡适特别看中比较积极的一面,评价很高,说是:“《淮南子》的哲学,不但是道家最好的代表,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真可算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一家最有精彩的哲学。其中所说无为的真义,进化的道理,变法的精神,都极有价值。只可惜淮南王被诛之后,他手下的学者都遭杀戮,这种极有价值的哲学,遂成了叛徒哲学派,倒让那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董仲舒做了哲学的正宗。”《淮南子》有多种注本,比较重要的出于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和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两位学者之手,内容很丰富,篇幅也都比较大。列子《列子》一书的署名作者是列御寇,庄子曾多次提到过他,说是其人“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列子》八篇,但此书后来失传了,直到东晋才突然由张湛提供出来,他还为该书撰写了注释。由于来历可疑,一般认为这一流传至今的《列子》文本乃是伪作,作伪者很可能就是这位张湛,或者是比他略早一点的人,总归应在汲冢竹书被发现(咸宁五年,279)之后,因为《列子》第三卷《周穆王篇》十分明显地从汲冢竹书本《穆天子传》中多所取材,作伪者应当了解出土未久的《穆天子传》。《列子》书中又有些生死轮回的思想。清儒钱大昕云:《列子·天瑞篇》: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列子》书晋时始行,恐即晋人依托。(《十驾斋养新录》卷八《释氏轮回之说》)此说单刀直入,最为通达可取。或者不妨笼统一点说,作伪者当是晋人。当然,传世本《列子》中大约也将一些晋人尚可看到的原本《列子》之残存片段整合了进来,有些地方颇近于杂凑;先后参与重新编撰作伪者当不止一二人,所以书中思想颇为驳杂。张湛(字处度)是东晋中期人,孝武帝时任中书侍郎、光禄勋,曾经注释过《庄子》和《文子》,又通医学,撰有《养生要集》《延年秘录》等。《晋书》无传,但在《范甯传》中提到过他。其人应是杂凑之伪书《列子》的最后完成者。杞人忧天《列子》一书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与文学关系亦复不浅;读《列子》一书,过去用得多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书局的《诸子集成》本(后有上海书店、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新的有杨伯峻撰写的《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集中地显示《列子》书中新思想的是卷六的《力命》篇和卷七《杨朱》篇。“力命”中的“力”指人的努力,“命”指天命,亦即“必然之期,素定之分”(张湛注)。《力命》篇开头一段安排“力”与“命”双方进行辩论,最后“命”胜出——这很像是一场清谈。下文列举若干故事,反复论证命运是前定的,无论人们如何努力,结局早已由“命”前定了:“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死生自命也,贫穷自时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安命知时也。”人的种种努力,总是不能改变他的命运。进而言之,不仅结局是命中前定的,就是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也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认这个命,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的结局,包括贫穷与死亡。知命安时之人就是得道的高人。中国先前的古人也讲“命”,但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它,例如行善积德,就可以争取好的结局。其潜在的前提是自有神灵关注人的表现,并据此给予适当的对待,可知这种“命”具有某种**和道德的意义。曹魏明帝时代的李康(字萧远)作《运命论》(《文选》卷五十三),虽然也讲“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但又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鉴)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不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成名也……道之将废也,命之将贱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虽然注定不能成功,而仁人志士仍然奋斗不息,尽其在我而不完全认命,态度比较积极;而《列子》之所谓“命”乃是自然的法则,完全不因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有丝毫改变,遂主张无所作为,委运任命,这就是消极的了。人生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将难以解释的偶然性以及一切合力运作之结局称之为“命”,并提倡安于这个命,确实是一种足以安慰自己、取得心理平衡的人生态度;晋代作家中戴逵、陶渊明等均在作品中大讲这种命定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一类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列子学射杨朱其人本是先秦思想家,主张“为我”。《淮南子·氾论训》云: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杨子之所谓“为我”指的是清静无为,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去为别人活着;而《列子》书中的《杨朱》篇所讲的意见,则是赞成恣意纵欲,寻求物质享受,与历史上的杨朱大异其趣,反映的乃是晋朝人的流行意见。在天下纷乱多年之后,西晋达成了一度短暂的和平安定,世族享有大量特权,于是追求当下享乐的奢侈之风大盛。《杨朱》篇写道: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腐臭、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之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这里的立论以死为本位,所有的人,不管生前是什么人,死后都成为同样的腐骨;人生十分短暂,应当肆意享受,死后的事情大可一概不问,随遇而安。这就是说,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尽量享受生活;死了就一切结束,根本不必去管它——这样的思想过去虽然也曾有过,但远没有《列子》讲得如此系统、透彻,富于理论性。晋朝人讲究享受,谢绝崇高,专重当下,非常现实,而皆谓之“自然”。此种人生哲学与儒家提倡的“闻道”“行道”“知其不可为之”“未知生,焉知死”等原则大异其趣,同老庄也很不一样,而影响于后来者甚大,不少晋代作家受此种思想的浸润很深,其余波至今未尝衰歇(终)。

如果有什么书,给孩子买上100本都不嫌多。
那一定非历史莫属。
一个看过各大王朝的兴衰,见识过五千年风云变幻的孩子,学识、智慧、胸襟、格局,都会胜人一筹。
杨振宁院士说,小时候父亲每天都会抽出1小时,专门给他讲历史故事。古人的智慧涵养,拓宽了他一生的思想和格局。
李嘉诚从小就爱读历史,“诸子百家”的人生哲学、群雄争霸的精彩故事,都让他终身难忘。
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辉煌事迹,能增长孩子的志气;成语典故里的智慧、计谋,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咱们普通家庭来说,读历史,就是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一条捷径。
不过历史虽好,选书却很烧脑。
历史书大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人物繁多、情节复杂,光是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很难提起兴趣。
5~12岁孩子读历史,趣味性、氛围感很重要。往往第一眼印象,就决定了往后好多年的阅读兴趣和历史喜好。
今天,十点君就给各位家长推荐一套,看了还想看的全景震撼历史大书——
《打开历史 上古-秦朝》
3D立体纸艺 x航拍视角 x鲜活图景
把历史变得好看、好懂、好玩
用立体书+折页书的形式,讲述了上古到秦朝之间近3000年的历史变迁。
超大开本,一眼入魂。
从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到春秋五霸的诸侯之争。构图巧妙,气势滔滔。
就像在看一部“3D微电影”,仿佛能听到战场上的厮杀声,看到风伯、雨师、夸父等上古诸神“放大招”的山崩海啸。
蚩尤一头红发似燃烧的火焰、应龙的利爪仿佛能踏碎乾坤。
4000多年前的一场恶战,在孩子眼前鲜活重现。
立体纸艺,“复活”历史。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重新定义了“阅读”两个字。
书中以高超的立体纸艺,震撼还原了夏王朝的“二里头宫殿”、殷纣王所建的“鹿台”建筑。
远处,纣王与妲己坐在高耸入云的鹿台上烹酒、吃肉,神情倨傲,不可一世。
再看近处,劳工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如此鲜明对比下,孩子对纣王的贪婪和残暴,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整本书,用7个深具代表性的经典场景,生动再现了从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7个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文化、政治、经济、生活、军事等,上百个知识点,尽在其中。
超1000道手工工序,数百个工艺部件,耗费数年心血,终成此书。
打开它,孩子就能亲身体验,华夏初祖披荆斩棘、奋几世之余烈,终成四海一统的历史轨迹。
感受两千年的悲欢离合,领略诸侯群雄的智慧韬略。
读了这套书,越王勾践、刺客荆轲、将军蒙恬……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有情有爱的鲜活人物,一段段有血有泪的历史故事。
夏桀亡国、周公吐哺、完璧归赵……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是一场场推动历史进程的事件,是先祖们才能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不仅有历史学博士权威审定,还得到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的鼎力推荐。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的评价也相当高,亲笔题词夸赞这套书:
“刻豪杰之精魂,囊历史之广博,实乃难得之佳作。”
这样一套内容专业、品质高级、制作精良的立体翻翻书,真心推荐每个家长都给孩子入一套。
不仅可翻转、可折叠,内含重重机关,还能扫码听全文音频哦~
点击试听,《01 上古》▼
集震撼视觉+逼真声效于一体,给孩子“穿越感”的阅读体验。
梦回上古时期,随黄帝涿鹿中原,看春秋五霸如此彼此牵制,亲历秦始皇大一统的历史瞬间。
全书涵盖:7个超大3D立体页,16本“书中书”,上百幅全彩插图,数百个纸艺部件。
仅仅一本书,就需要10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本都堪比艺术品,阅读价值、收藏价值都很高。
下血本拍了个视频,大家可以点开感受下▼
02:21
原价458元/套,说实话已经算是业内良心。现在赶上新春限时特惠价,仅需228元就能带回家!
不到一顿火锅钱,就能给孩子:
1套会动的历史大百科
1部3D版“纸上微电影”
7个有声故事音频
和一个满心欢喜爱上历史、爱上阅读的理由
将来孩子学习成语“围魏救赵”,能一口气说出它的历史典故和出处;读孔子的《论语》,会知道除了儒学之外,还有诸子百家。
孩子肚子里有货,自然下笔如有神,出口能成章。你以为只是送了孩子一本书,其实是给孩子打开了一个爱上历史、增长智慧的窗户。
因为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下一批不知道要等多久。建议大家一定抢一波现货。早下单,早拥有。
7大立体场景+16处翻折页
翻阅间,为学习历史打坚实基础
别看它是一套立体书,内容含金量、知识量,绝不亚于一部历史书。
就拿“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来说,它记载了从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太初四年之间8个朝代的历史。
咱们这套《打开历史 上古-秦朝》,也记载了上古时代到秦朝大一统和秦二世灭亡之间的7个朝代,近3000年的历史。
从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溯源“炎黄子孙”的来历;
到战国的长平之战之后,再也没人能阻挡秦统一的步伐。除了视觉冲击十足的立体场景,书中还设计了呼应主题的迷你折页书。
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简介、疆域地图、成语典故,历法科普……全都囊括其中。
《史记》里看不到的建筑实景、战争场面、文物乐器,咱们这套立体书都有。
编钟长什么样?《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成语“钟鸣鼎食”到底是怎样一番豪华排场?
打开书,就有答案:
“西周钟鸣鼎食”大立体,能看见众人吹笙奏乐的歌舞场景。
真实还原了历史书上的编钟乐器,大小不一,可以活动。阅读时,孩子可以尝试用手轻轻敲击编钟。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名篇“荆轲刺秦王”是怎样一个场面,书中也用了一个精巧小立体,直观、真实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7大立体结构,生动再现了从“上古到秦朝”这段历史中,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和深刻场景。
就像历史长河里一个醒目的“路标”,让孩子一看到,就能联想记忆整个历史脉络和知识考点。
16处“折页书”里的知识科普,是编辑们从上百册历史资料中臻选而来的精华所在。
一幅长图告诉你,什么是“百家争鸣”;
用年份数轴,帮助孩子理清每个朝代的大事记和经典小故事。
强烈建议家长,先给孩子阅读这套书,再读《史记》《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大部头。
要想培养博古通今的小学霸,就从这套书开始早早培养孩子超越同龄人的眼界和学识。
有史可依,有据可考
准确、生动,还原历史真相
不是所有立体书,都有资格打上“全景还原”的标签。
只有翻遍史书、阅尽典籍之后,依照权威史料做出的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准确、真实、生动地重现历史场景。
就拿夏朝“二里头宫殿”的立体建筑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大型四合院宫殿。
宫殿遗址平面图▼
宫殿遗址复原图▼
它的外观、结构、形态,全部都是按照资料库里的“二里头宫殿遗址”和博物馆里的“复原图”来设计和制作。
《打开历史 上古-秦朝》里的宫殿立体图▼
从遗址图上檐柱的排列,可以推定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以木架骨、草泥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构建筑,也是《考工记》所谓的“四阿重檐”之类的建筑。
夏王朝奴隶制的繁华庄重,一览无余。
再来看看全书中超震撼的宏伟场景——“秦兵马俑”。
整个大立体纸艺结构,长66厘米,宽49.5厘米,跟一个小型旅行箱面积差不多大。
共有292个俑,包括知名度相当高的:骑兵俑、跪射俑、立射俑、将军俑、武士俑、御手俑等,兵种齐全。个个真实还原,保持着当年军阵原样,让人感动、震撼。
无论整体气质、形态、布局,都是按照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内的真实模样设计制作。
构图巧妙,技法灵活。盔甲、服饰、动作、表情,发髻,每一处细节都精致无比。
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观赏、了解秦兵马俑。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之瑰宝”的魅力和风采。
互动机关+上百个隐藏知识
一部“会动、会说话”的历史大百科
比起一般立体书,咱们这套《打开历史 上古-秦朝》知识性、可读性都太强了。
从神话传说、上古神兽的故事,到“甲骨文的来历”、“商人的来历”无所不包。
不止有大公无私、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焚书坑儒等成语典故;
还有姜太公钓鱼、烽火戏诸侯等历史典故,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叙述和呈现。
孩子感兴趣的历史问题,都能在书中的「互动小机关」里找到答案: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几位神话帝王?
战国时期百姓们有哪些娱乐活动?
四大美女之一西施长什么样?有怎样的来历?
还有超多古代科学发明的小故事,比如:
竹简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最早的指南针长什么样子?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分几种等等。
每打开一个互动小机关,孩子都能学到一个历史、文化、民俗、人物、军事、经济生活等百科知识。
扫码听音频,就能听到历史主播用磁性好听的声音,为孩子讲述一整个朝代的历史故事和相关知识。
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一下子就把孩子拽回几千年前,那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
孩子不喜欢读书,没关系。只要喜欢玩玩具、听故事,就会爱上这本书。
数百个工艺部件,上百幅生动插画+互动机关,刷新孩子对阅读的认知。让孩子看一眼,就难忘。一旦打开它,就忍不住一口气翻完。
画工精美、技艺精绝。随便展开一页立体图,摊开放在书桌上都是一道风景。
华夏始祖的悲欢离合、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都在其中。让孩子学会用发展的目光看历史,用思辨的视角看人生,这套书真的一读。
超1000道制作工序
真正匠心打造的诚意之作
必须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这套《打开历史 上古-秦朝》的幕后制作团队。
特别邀请到中国著名立体书收藏家关仲平,担任结构顾问。
他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客座教授,一共研究和收藏了国内外3000多本立体书。可以说,闭着眼睛用手摸,都能知道哪些立体书是真正的精良之作。
从封面上古诸神惊艳亮相,到立体书内页每一幅全彩插图,都是出自台湾著名漫画家许培育之手。
画风大气飘逸,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精妙插图+立体纸艺“双剑合璧”,每个立体场景都充分还原历史,充满魅力。
全文由香港中文历史学博士俞强,权威审定。
上海辞书出版社匠心出版,确保制作精美、画质高级,易读易翻,韧性俱佳。经得起更长时间的阅读和收藏。
高标准环保油墨印刷,即便是刚拆封的新书,味道也轻到可以忽略不计。家长可以放心给孩子阅读。
司马迁说,历史的意义就是让后人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界一直有个观点:被历史喂大的孩子,将来注定不平庸。
想让孩子从小培养历史喜好、阅读兴趣,长大后少走一些弯路,凡事三思而后行,就从这套书开始,给孩子一个生动、有趣、过目难忘的历史启蒙。
赠品也相当丰富:
①《上古-秦朝长卷》一幅;
正面是《历史浮沉 山河如故》山水图,反面是从上古到秦朝的大事年表。恢宏壮观、惊心动魄。
②“秦俑军团”卡牌
大家都知道兵马俑最初其实采用的是“绘塑结合”的方式,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
为了更好还原秦兵马俑的原始风采,特意打造了8枚不同兵种的彩色兵俑形象。
③ 3张明信片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四羊方尊
目前出土的战国最高灯具——战国“十五连盏铜灯”
目前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马车——驷马铜车
现在下单,就能享受新年限时特惠价,仅需228元就能拥有。
不到一顿火锅钱,就能给孩子:
1套会动的历史大百科
1部3D版“纸上微电影”
7个有声故事音频
和一个满心欢喜爱上历史、爱上阅读的理由
真的超值!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强烈建议大家先抢现货!一个寒假让孩子爱上历史、爱上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事书内容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