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列宁在十月电影国语版1918是哪年公映的


《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1918》是两部非常有名的前苏电影,但很少有观众注意到,两部电影里的斯大林,并非由同一个演员扮演。
《列宁在十月》拍摄于1937年,其实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仍有无声电影时代的一些痕迹。
我们注意一下,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拍摄于1936年,可以看出,《列宁在十月》拍摄的年代,正是无声片与有声片转换的一个时段。
在《列宁在十月》里,很多情节是通过字幕来表示的。
而电影镜头的摆布,也更像是舞台剧的观众视线,导演把人物集中在画框里,面向镜头,进行一种舞台式的表演。
我们可以在《列宁在十月》里首次出现斯大林的镜头里,看出列宁在讲话的时候,背景上,把几个出席会议的人物,都收于同一个画框里。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在列宁的身后,抽着烟斗,百无聊赖地做出花样百出的表情。
而在列宁的另一边,捷尔任斯基则用他的夸张的眼神,看着讲话的列宁,看上去,给人一种非常怪异的感觉。
这样的银幕站位,与其说是对真实情形的复现,不如说是照顾到镜头的需要,刻意地布置人物在同一个侧面,达到把这一个场景中的所有人物都尽收画框的要求。
奇怪的是,《列宁在十月》里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列宁与斯大林的互动。电影多从列宁的警卫瓦里西的视角,观看列宁回国后的第一次会议。斯大林的名字尽管屡屡被提及,但与列宁的私下交流,在电影里反而不如虚构的瓦西里那样密切与繁多。
当会议结束后,电影里出现斯大林交待瓦西里保护好列宁的指示,之后,出席会议的人员,分批离开。电影里还用一个冗长的镜头,交待斯大林随后走出了开会的小屋。
斯大林再度出现的时候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发表演讲的大会上。斯大林在背景墙上,聆听着列宁的话语,做出一副深思熟虑的表情,但基本看不出他有大显身手的地方。
在《列宁在十月》中,扮演斯大林的演员名叫:高里德施塔布,这是当年苏联电影著作中的译名。
现在用翻译软件翻译出的译名是:塞米恩·莱昂特维奇·戈德什塔布。
他于1906年12月19日出生,1971年4月20日在苏联基洛夫州去世。
而在《列宁在1918》中出演斯大林的是塑造这一形象的最为著名的盖洛瓦尼。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在《列宁在十月》完成两年之后的1939年。
《列宁在1918》中的斯大林
显然在《列宁在1918》里不用高里德施塔布扮演斯大林有道理的。
高里德施塔布的外貌,看起来比较平面,而盖洛瓦尼的脸型非常立体,尤其是从侧面来看,他的轮廓凸凹有致,很好地勾勒出人物的脸上的线条,尤其是他有一双非同小可的眼睛,用什么来形容呢?
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可以比照《三国演义》对关公的描写:“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盖洛瓦尼版的斯大林就有这种特征。
在《列宁在十月》里的斯大林形象,说得不好,有一点像卓别林,在镜头里,眼睛柔柔地转来转去,大而无光,空洞无物。
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到了《列宁在1918》中,盖洛瓦尼立刻把斯大林拔高了一个层次,英武逼人,气势不凡。
难怪斯大林也对盖洛瓦尼赞不绝口,认为他扮演的自己最为出色,富有魅力。
盖洛瓦尼之后基本承包了斯大林的最为出色的演绎者的责任。
《攻克柏林》剧照
他最为出色的一次演绎是在《攻克柏林》中扮演斯大林。
在片中,他高大威猛,气度不凡,犹如神仙下凡。尤其是影片最后一场戏中,电影虚构了斯大林来到了柏林的场景,更是把斯大林的光彩夺目的精气神表现得无以复加,达到了斯大林形象塑造的巅峰地位。
《列宁在十月》中斯大林的扮演者高里德施塔布,自然无从与盖洛瓦尼竞争,但他后来还是出演了几部电影,继续在片中,扮演斯大林。
其实高里德施塔布在《列宁在1918》里也出演角色,现在可以从演员表里,看到他的名字,但是无法查证他究竟扮演了谁。
高里德施塔布在《列宁在十月》之后出演斯大林的电影,我们略作梳理一下:
1941年,他在《第一骑兵军》中出演斯大林。
现在我们都知道巴别尔的小说《骑兵军》非常著名,代表了对“第一骑兵军”的一个通常的态度。
当时巴别尔的小说出版,布琼尼十分恼火,大骂这个小说,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小说的译本很多,在图书出版界已经烂大街了,可以看出,这不过是一个短篇小说集,文笔相当的隐晦,没有统一的情节与人物,记录了当时战争中的残酷与荒诞,其中有部分情节,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描写有交集。
《第一骑兵军》的编剧维什涅夫斯基,针对巴别尔小说里流露出极其浓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从正面角度,创作了这个剧本,折射这个部队的正能量的部分,布琼尼十分赞赏,要求立即上演。
时过境迁,这个剧本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巴别尔的那部无味的小说了。笔者的一位同事,曾经慕其名,购买了这本巴别尔的小说,但他自己并没有看,倒是被我拿来读了一部分。其中描写的骑兵军对当地民众的伤害,颇为触目惊心,但作者的语言是充满调侃的幽默情调的,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荒诞的遗痕。
《第一骑兵军》剧本的作者维什涅夫斯基,也是后来的《难忘的1919》的编剧。
《第一骑兵军》1984版
《第一骑兵军》这一个题材,前苏在1984年曾经再次搬上银幕。1986年曾经由上海译制厂引进国内。当时还是70MM毫米宽银幕电影,场面还是非常宏大的。
1942年,高里德施塔布在《亚历山大·帕尔霍缅科》中扮演斯大林。
这部影片由卢科夫导演,表现的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几个片段,属于传记片,片名就是人物名。
1942年,高里德施塔布在表现蒙古民族解放斗争的《他的名字是苏赫巴托尔》(1942年,扎尔希与海菲茨联合导演)中扮演斯大林。
之后,没有再看到高里德施塔布扮演斯大林的纪录。
而另一个斯大林的扮演者盖洛瓦尼则如日中天,在斯大林形象的塑造上,如入无人之境,一枝独秀。
而斯大林去世之后,盖洛瓦尼一落千丈,他失去了扮演斯大林的机会,而他过去扮演过的斯大林题材电影,其中的相关镜头,也作了大幅度删减。
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郁郁寡欢的盖洛瓦尼于1956年12月21日在苏联(现俄罗斯)莫斯科去世,享年63岁(1893年出生)。
而在《列宁在十月》中扮演斯大林的高里德施塔布则活到了1971年,享年65岁。
今天,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的清晰的版本,但注意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清晰版本中,是凡涉及到有斯大林的情节的部分,都是剪辑自国内的版本。
也就是说目前的清晰版本应该是来自于前苏删减过的这个版本。而国内的制作者,对照国内的公映版本,将斯大林被删减掉的部分,又插入到删减版本里,合成了一个目前最接近于早期放映版的一部成片。
据记载,《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有三个版本。原版在六个场景中出现斯大林。1958年的版本中,斯大林的大部分场景被剪裁和修改。在1963年的版本中,斯大林根本没有出现。
不管怎么说,《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有着它的逻辑上的自洽性。
尤其是《列宁 在1918》,要比《列宁在十月》成熟许多。其中虚构的人物线,都是服务于剧情与主题的。
其中有一些情节,被后来的评论家认为是不真实的。
比如,《列宁在1918》里有一个小女孩的线索,说是这个小女孩的母亲饿死了,列宁闻听之后,非常震怒,下令枪毙那些囤积居奇的投机倒把分子。
后来,斯大林从前线回来之后,还非常富有人情味地把小女孩抱起,刻画出人物的内心的情怀,小女孩的线索,在电影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后来有评论认为,这个小女孩是如何跑进严密控制的克里姆林宫的,明显不符合事实。
其实艺术创作必须有合理的想象与虚构。如果刻舟求剑地吹毛求疵,所有的电影都被轰得四分五裂。
但至少可以说明,《列宁在1918》里的虚构线索,还是起到了塑造人物、回应主题的良性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0-09-09 23:02
来源:
文学私秘
文革期间,国外电影很少,《列宁在1918》是前苏联的一部电影,当时还能正常放映,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这个电影在当时引发了异乎寻常的反应。
而这个原因,仅仅是因为《列宁在1918》里出现了大概时长累计起来不到两分多钟的一段芭蕾舞。
其实,我们现在去看一下,这个电影里的芭蕾舞段落,是在风轻云淡中,暗藏杀机。
但是,当年的观众却视而不见,眼里唯有芭蕾舞演员白云飘飘,仙姿窈窕。
这个芭蕾舞段落,在电影里紧跟着列宁与高尔基的一段谈话之后,当时,高尔基心怀慈悲,对列宁的严厉打击敌人的政策缺乏理解,列宁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忧心忡忡的高尔基似乎暂时接受了列宁的指点。
接下来,就出现了《列宁在1918》里的那一段著名的万人景仰的芭蕾舞段落。
在这一个段落中,其实有两个事关着电影的主题,一个就是一名军官,在表演的间隙,征求大家意见,是否要对末代沙皇进行严惩,这一主题,其实接着上面的高尔基的段落,既然高尔基在列宁的教育下,已经认同了对敌人要采取严惩的手法,那么接下来的对末代沙皇的惩戒措施,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同时,在剧院里,那些反对苏维埃的敌人,也在歌舞升平之中,正在进行着一场不可告人的针对列宁的刺杀密谋。
所以,这部电影里,在《天鹅湖》的浪漫光影下,其实陈述的意思是,沉湎在轻歌曼舞中乐而忘忧是不够的,还必须展开对敌人的严酷的打击。
但是,电影的内涵,在当时放映时,被观众忽略了,有意思的是,却是对电影里的其实是作为陪衬的芭蕾舞却情有独钟,备加关注。
而这种关注,又因为观众的男女有别,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那么,下面,我们根据当时过来人的一些记载,看看这一片段,在不同性别观众中的不同反应。
首先,我们看看男同胞的反应。
作家叶兆言曾经回忆道:《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小段“天鹅湖”舞,有些人买了票,反复看,只要半分钟的“天鹅湖”一结束,就立刻堂而皇之地退场。
曾写过《两代风流》的刘亚洲在回忆中写道:“1970年,平凉四十里铺上映《列宁在1918》,片中有芭蕾舞《天鹅湖》片段。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穿着如此单薄的外国女人,又是一大堆女人,扎扎实实算春色无边呢。部队人多,放映两场。第二场开映时,我又偷偷从礼堂后门溜进,蹲在银幕反面看。”
曾经担任过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的的曹景行也表述了与叶兆言相似的看法:“也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饥渴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无数次去看《列宁在1918》,而其中有些人,只是为了看这部苏联旧片中十几秒长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断。”
在邓小光所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上下两代人》中写道:“《列宁在1918》最让邓小静入迷的是,影片中出现了莫斯科大剧院跳芭蕾舞《天鹅湖》的镜头。每当一组裸露着雪白大腿的小天鹅出现在舞台上,手拉着手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时,心猿意马的邓小静两眼紧盯着她们,紧接着会怀疑自己视线偏差,尽量弯下腰去,仰着脸往上瞧……”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李娃克于2002年导演的电影《窥》讲述了一个青年工人,“在自然天性支配下,宁可少吃饭也要挤出钱,一遍又一遍的看无产阶级革命的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因为电影里有一分钟的芭蕾舞《天鹅湖》。”
电影演员濮存昕在“我爱芭蕾,我爱《红色娘子军》”一文中回忆道“我们那个年代,长到了20岁,都没看过这样的舞蹈,唯一见到过的一点儿,是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敌人在包厢里策划着暗杀列宁,舞台上在跳《天鹅湖》,这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跳舞的——脚尖能立起来,大腿都露出来,够味儿!”
很多人在回忆中男同胞在看过这个电影之后,还要孜孜不倦地进行探讨,比如穆小芒编的《黑土红心》 一书中收入的《看电影》一文中,就提到放完《列宁在1918》之后,“老职工们讨论跳芭蕾舞的女演员们穿没穿裤子的严重问题。”
而这样的讨论还不仅仅局限于一隅,有着非常广泛的普适性。
马尚龙著的《我爱相错论》一书中,提及《列宁在1918》时分析道:“由于当时的黑白电影效果差,也由于普遍缺乏看芭蕾舞的起码常识,甚至有人认为四小天鹅是只穿裙子不穿裤子的。”
既然男同胞对《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局部片断嗜之成癖,很自然就会出现应对之策,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男同胞们的这种低级趣味行为。
据《六十年代记忆》一书中所载的上海联合院线负责人吴鹤沪的回忆:他当时是一名放映员,在放映这部电影的时候,接到上面的指示,要求他出现芭蕾舞段落时,必须用手挡住镜头,防止观众们遭受心灵的毒害。
吴鹤沪说他忠实地执行了这道指令 ,放映时,出现芭蕾舞场面时,他用挡住光线,然后眼睛紧盯着片门窗中穿过的胶片,控制遮挡的时间。几场电影下来,做到了“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任务。
所以,他的这一篇文章的标题叫:指缝间的电影。
诗人流沙河在他所著的《高级笑话》里则把这一行为编成了一个笑话,说是放映员,用手遮住镜头,然后对望贤若渴的观众说:停电了。观众听到声音,知放映员撒谎,大哗抗议,放映员才急忙改口,说:“停电改断片,断片”。
这些放映员对观众颇不友好,剥夺了观众的观感体验,但有的放映员则适得其反,宅心仁厚,奉观众至上的理念。一篇署名为郭瑞明的《我当电影放映员》则介绍了这名放映员为了让观众欣赏到这段芭蕾舞,故意断电,然后让片子倒回头,重放一遍舞蹈段落,让观众二次欣赏,受到观众报之以李的待遇,放映回来,他的运送放映机的小车上收获颇丰,这就是厚待观众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女同胞的反应。
女同胞也注意到了芭蕾舞片段,不过她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方圆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她童年印象比较深刻电影的时候,她说:“最深刻的是一个细节,是在电影《列宁在1918》里面,有一个芭蕾舞《天鹅湖》的片段……我当时就是为了看这一段,反反复复地看这个电影,就为了听这段音乐,觉得那个音乐特别的美。”
注意一下,她作为一个女性,她注重的是音乐。所以采访者张泽群哪壶不开提哪壶,特别提到了当年放映员手挡镜头的往事。而成方圆对此不以为然,丝毫没有表现出男同胞们才有的兴奋,她说:“对,其实不过就是穿了一个短裙子——跳芭蕾舞的那种裙子而已。”
可见,女性观众更注重从艺术形态上去感受这一段电影画面给自己带来的美感。
《列宁在1918》里,对应着台上表现的舞姿翩翩的场景,台下观看的水手们注意力集中,但在镜头里,表现了一个水手一面圆睁着眼睛,一边啃着鸡腿,在这样的时候,男同胞估计是没有一个把目光盯着这个蝗虫大嚼的水手的,但是,女性观众,偏偏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上海作家陈丹燕在她的回忆中,提及了她身为女性的独特视点。她当时在莫斯科游历,“然后到大剧院去看芭蕾舞《吉赛尔》,想起来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水兵在金碧辉煌的包厢里咬着一个肥软的鸡大腿。”
这种独特的注意力,实在叫人感到忍俊不禁。
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女同胞对自己同性别女性的特别表现,往往比男同胞还沉不住气。
著名历史学者张鸣在《我的“大批判组”生涯》一文中记载:当时放映《列宁在1918》时,“一上来就是芭蕾舞天鹅湖的场面,舞台上一群光着大腿的女演员在跳天鹅舞,男女主角还时不时地kiss一下,然后那些红色水兵一阵欢乐。当时,这样的场面,在中国还是相当刺激的。画面出来,人群一阵小小的骚动,我前面的胖炊事员一个劲儿地说,缺德,缺德,缺德!我分明听出胖炊事员的声音里,带着兴奋和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很有感染力。不久,就传出还算有几分姿色的胖炊事员跟我们书记之间的绯闻。”
可以看出,《列宁在1918》中同一段芭蕾舞,在男女受众那里,激活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观感体验,相比之下,女性观众,从电影里感受到的是艺术的美,包括人体的美,音乐的美,情感的美。
而男性观众,则简单粗鲁直接得许多。
正是因为对男性观众的这种虎视眈眈,所以才引发当年放映时,要想方设法进行遮挡处理。显然,这种手法,并没有顾及观影观众中还有一半的女性观众。而有的地方,还把那些提前溜场的观众,视同流氓,在路口截获,进行查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的受众预期设定,是以男性观众为主的,这可能正是女权主义兴起之后,所感兴趣与研究的问题。
而我们,自然也没有必要去深入探讨一部电影后边真实的一目了然的观影心态,我们不过希望借此可以从这一个窗口,管窥一下,在压抑的情境之下,竟然可以把一部电影里的杀机四伏的片段中的浪漫前景给抽离出来,作为独立欣赏的对象。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优美的纯艺术是有独立的需求的。
随着时代的开发,人们内在的心理诉求,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满足,而《列宁在1918》电影里的舞蹈场面,也回到了它应该的对于电影情节支撑的作用,而不会再被人们单独地提拎出来,用着特别的观看用途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怎么娶了自己的女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