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烦解答下为什么cctv人物访谈节目选择采访倪秋兰?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12月09日 21:23A-A+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景色壮美,但这里却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95%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耕地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易地搬迁是改变当地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可有些人却宁愿穷在大山,也不举家搬迁,成了移民搬迁的“难中之难”。为此,怒江州的泸水市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派500名精锐力量组成“背包工作队”,全力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泸水市地处滇缅接合部是傈僳族聚居区,怒江镶嵌其间,呈“V”字形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今年2月,三位背包工作队员来到56岁的傈僳族大叔贵生子家。别说同意搬家,贵生子连门都没让三位“背包队员”进。贵生子所在的古登乡,很多村民一年的收成只有三四百斤苞谷,因为交通不便,粮食、建材运到山上价格要翻番,综合生活成本是山下的两到三倍。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是当地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贵生子是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虽说这几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养了一些牛羊,温饱已经能基本解决。但是他家的房子早已成了危房,没有能力翻修,不搬迁“两不愁三保障”就成了一句空话。三位背包队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再次登门贵生子家,他们给贵生子的小孙子带去了礼物。还给他放了一些易地安置点城墙坝拍摄的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给他讲解。看着手机照片儿里的高楼大厦,配套的医院和幼儿园,贵生子一家人的态度有了松动。当天晚上,三位背包队员在贵生子家的地板上休息了一夜。第二天,贵生子向背包队员们敞开了心扉,他不是没想过搬迁,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吃不饱的苦日子他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要离开这住惯了的山坡他又犹豫了:自己年纪这么大,不懂普通话怎么办?住处是没问题了,可吃的问题怎么解决?三位工作队员陪着贵生子在火塘边一直聊到后半夜,从医疗到教育,从务农到务工,一笔笔给贵生子算经济账。云南怒江州泸水市“背包工作队”队员 段世平:第一是他的孙子很快就要到上幼儿园的年龄,给他看了那些视频,安置点的学校、幼儿园校舍;第二是他长期在山上放牛羊,他和他爱人都有严重的风湿病,到了新的搬迁点都有社区卫生室。功夫不负有心人,聊到第三天,贵生子终于打消了顾虑,也放弃了原来不想拆除村里旧房子的要求,同意搬迁进城。这天晚上,贵生子按照傈僳族的最高礼节,招待“背包队员”和乡亲们吃了一顿羊肉汤。虽说故土难离,但新的生活毕竟令人憧憬。截至目前,像贵生子这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泸水市有7694户29313人,已经全部从贫瘠的大山走出,搬进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一个分散安置点的新家。按政策,贵生子一家五口人,不用花一分钱,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楼房。除了已经备好的简单的家具,政府还给每人1000元的搬家补贴,贵生子一家拿到了4000元,置办了些新家电。在这最后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动员搬迁难,搬迁后能够稳得住、能脱贫更难。贵生子的新家所在的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安置点,是怒江州规模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这里居住着来自5个贫困乡镇2500多户近万名易地搬迁群众。为了让群众的基本医疗有保障,这里新建了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300㎡,配有医务人员17名,10张住院观察病床。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承担了儿童疫苗接种、孕产妇保健、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等职能。由于泸水市已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覆盖,所以搬到新家的群众看病就医再也不用发愁,既方便又省钱。住房安全、基本医疗都有了保障,贵生子操心的就剩下小孙子上幼儿园的事儿了,为了让贵生子安心,背包队员专门带他参观了幼儿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贵生子,到了孩子入托、入学的年龄,社区会通过广播通知大家的。城墙坝幼儿园现有31位老师,学生341名。5岁的小顺莲就在这里上幼儿园。小顺莲是2019年11月30日,和姐姐跟随父母从泸水市大兴地镇鲁奎地村搬到城墙坝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每天早上,妈妈都会送她到幼儿园。5岁的小顺莲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幼儿园,老师教会了她唱歌、跳舞、画画,她交了很多的新朋友,每天大家一起做游戏,玩得很开心。据了解,泸水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了9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现在,小顺莲这样小朋友都可以实现就近入学。以前,小顺莲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外出打工赚钱。搬家后,妈妈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小顺莲和姐姐,又能赚钱贴补家用,日子是越过越好。小顺莲妈妈工作地点是城墙坝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它是专门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而设立的,这是一个棒球加工车间,能够提供90个就业岗位。据了解,在泸水市的安置点,已建有18个这样的扶贫车间,包括服装加工车间、电子产品加工车间、手工艺品加工车间等,已经解决了500余人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其实,能够让搬迁群众在新家稳得住、脱贫,最终还是要引导就业,让群众有钱赚。目前,每个安置点都设有就业服务站点,引导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分批进行技能培训。中式面点师、电焊、钢筋工、美发班各种培训应有尽有,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免费参加培训。今年37岁的普四波参加了面点培训,由于家里老人患病需要人照顾,他不想外出打工,准备开一间铺面,做点小生意。从普四波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搬到新家、脱贫致富的梦想不再遥远。除了安排公益性岗位、支持外出务工、开办扶贫车间,泸水市还发展了香料园区、种植芒果、咖啡种植加工、蔬菜基地、集中养殖等产业项目的建设,为了能够确保每一户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个就业岗位,各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摸排。云南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和谐社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李泰周:管委会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就业小分队人员因户施策,因人施策,4974人的这个劳动力,(帮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到省外务工的有837人,省内州外务工的有224人,多数在州内,有2845人。据统计,泸水市已经累计实现建档立卡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2472人,为打赢最后的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搬到新家的贵生子,儿子儿媳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每个月能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贵生子平常除了在家照顾小孙子外,偶尔还会回老家。因为家里还有30只羊,他和几户村民约定好,轮流回去照顾家里的牲畜,直到把它们都卖出去。如今,在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任务稳步实现。全市纳入易地搬迁的7694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如期实现脱贫。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经过县级申请、州市审核、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公示等程序,包括泸水市在内的9个县、市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贫困县。拔穷根摘穷帽,离不开扶贫工作队、背包工作队这些扶贫一线人员艰辛的付出,也离不开贫困人群克服困难的努力,离不开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刚刚脱了贫的群众来说,搬出来,有学上,有工作,只是新起点。下一步,如何消除返贫隐患,如何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制片人丨郭峰 黄洁编辑丨廉佳责编丨温娜 陈忠元剪辑丨邢永跃(编辑 李茗伊)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全国新增选149位院士,其中,罗田籍徐卫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月20日,罗田县融媒体中心就徐卫林院士在纺织产业发展当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专访。主持人提问:徐校长,你好!首先我们带来了家乡罗田父老乡亲的问候和祝贺,祝贺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非常感谢,这次我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自己非常高兴,我知道我们罗田的很多老师,包括家乡的同学、领导都非常高兴,我在此也表示非常的感谢。主持人提问:我们知道,在你年少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别山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和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那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你是如何锻炼成为一名学霸的?一路走来支撑你的信念又是什么呢?徐卫林:学霸谈不上,坦率的讲。我是骆驼坳人,从小学初中,初中我在严家坳中学上学,在县一中上的高中,当时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前两年,县一中做校庆的时候我也回去了,和我当年的上学条件相比,现在的教学条件好了很多,但当时其实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特别好,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读书,在班上不是特别优秀,但属于还不错的,所以读书也好,工作也好,人生也好,其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坚持,所以现在我在带我的学生,因为我也是大学老师,也是武汉纺织大学的校长,我也在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理念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也要感谢罗田的很多老师、领导、同学、乡亲的同时,我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老师,一个是研究生的导师和博士生的导师,还有我做博士后的导师,这两位老先生,他们一个是工程院的院士,一个是科学院的院士,他们两个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么我现在要把我的这些想法和信念和经验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我总结出来是三个字,三个同音不同调的字,第一个就是韧性的韧,所以我认为读书也好,工作也好,贵在坚持,有韧性。第二个就是要忍得住的忍,要忍得住,尤其是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我们很多学生上学学习,受外界的影响会比较大,譬如说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子产品要忍得住,抵挡得住其他东西的诱惑,第三个字,是要有仁爱的仁,要取得一些比较大的成就,无论是我们看历史上的很多伟人,他一般有仁爱之心。这三个字,也是我对我的导师,西安的导师姚穆院士的理念的一个总结,所以我认为我不是学霸,但是可能在这三个字方面有所慢慢的体会,尤其是在有韧性的方面,一直在努力的做,可能就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主持人提问: 据了解,你是湖北省属高校自主培养的首位院士,一路走来是非常的辛苦,鲜花与荆棘相伴的,那么你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这一路走来又取得哪些科研成果?对家乡学子你有什么寄语?徐卫林:我是武汉纺织大学本科毕业的,我所学的专业是纺织类的专业,其实从学校来看,是非常一般的学校,从我从事的专业来看也比较传统,甚至有人说是夕阳产业,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实际上没有夕阳的产业,譬如说我们的餐饮,譬如说我们的纺织,它只有夕阳的技术,所以我在这么一个传统的行业里面一直在努力的做,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感谢我们学校还有省委省政府,对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湖北省高校除了武大华科,还有其他的几个教育部的直属211的学校之外,其他的省属学校的比例很大,招生的量也很大,湖北省的省属学校到目前为止实际上没有院士。我自己在努力,省委省政府包括教育厅、科技厅,其实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也非常大。我主要从事的领域是纺织产业,纺织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行业,可能很多人对纺织行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我们穿的衣服这些方面,其实现在的纺织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譬如说我们抗疫里面的口罩,这就不是传统的纺织技术做出来的,它叫熔喷布,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消费者老百姓都知道熔喷布的概念,它的纤维很细很密,那么还有其他的做污水处理的,像我们和武汉协和医院做人造血管的,还有人造皮肤的,这实际上很多都是纤维材料,我们叫它纤维材料,有的纤维材料的产品既不纺也不织,所以其实它的纺织的概念已经涵盖不了了,所以我们在承担这些项目的同时也在承担一些交叉学科的,譬如说航空航天,现在在航天里面有很多柔性的大型的机构,纺织材料、纺织产品有优势,它能够在某些条件下它可以打开,譬如说我们的太空仓,譬如说我们承担的一些其他项目,所以我们极力的把纺织的优势发挥出来,服务其他的行业,同时提升纺织技术的本身,譬如说我们发明了一个叫做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这个技术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因为它能够纺全世界最细的羊绒和羊毛的纱线,做最轻薄的西装或者是围巾、其他的产品,一般来讲,毛制品它的重量会比较厚,但羊绒它又比较贵,所以我们做的这种产品它就可以占领高端市场,在民用这一块还有特种领域里面,我们极力的在进行创新,这也得益于我们下面团队的共同努力,所以做的一些成绩,目前在有些领域应用还不错,后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那么对于我们学生或者年轻人,如果说有什么寄语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要做一行爱一行,坚持,坚持久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每一个领域里面,都有值得你去追求和热爱的,其实我早期是非常不喜欢我们这个专业的,我是读完研究生以后慢慢才了解我这个专业,其实我读本科的时候,对我这个专业了解的不深,一直也不是太喜欢,等我开始读研究生之后,慢慢就开始了解这里面要做的东西要解决的问题,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做久了以后、学习久了以后就产生了感情,所以坚持、热爱、有兴趣是最重要的。主持人提问:武汉纺织大学是咱们湖北省著名的专业院校,我想问一下我们徐校长,今后在教授回乡丶能人回乡和校企共建等方面与家乡有怎么样的合作?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是原来的纺织工业部的直属的几所学校之一,在很多学校纷纷把校名改成综合性这种校名的时候,我们学校坚持以特色办学,我们现在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校名里面带有纺织的高校,教育部、湖北省委省政府都非常支持我们学校坚持特色办学,虽然我们叫纺织大学,但是我们有50多个专业,还有很多计算机、机电、管理,还有艺术服装,还有材料类的专业也蛮多,我们的坚持这些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我们推动我们学校的教授走向企业,真正的执行总书记的号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罗田现在很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郝书记跟我们介绍过,罗田在原来的桑蚕、纺织都有很好的基础,那么目前有很多的江浙一带的织布厂或者是相关的工厂,开始往罗田县在进行搬迁,我也知道有些工厂现在规模也还不错,那么在未来,我想我们会极力地发挥纺织大学在学科方面的优势,为罗田县的纺织或者是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做一些服务,我们会积极地推动学校和罗田县的合作。主持人提问:家乡罗田目前正奋力建设绿色发展强县,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徐卫林:罗田县最大的优势就是山美水美,人也非常的聪明,罗田现在旅游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好,罗田县的工业基础其实原来也非常不错,这些年也还不错,在继续努力,那么在未来绿色发展方面,其实现在有很多产业,按照国家的严格要求,在它的环保在它的绿色制造等方面起点是比较高的,现在有很多产业在沿海一带向内地转移,那么在转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有技术的提升,那么在未来,我们在绿色方面,要继续发挥罗田在绿色环保、山美水美这方面的优势,积极的引进一些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绿色制造这些理念的工厂,我想肯定能够做得很好,就拿纺织来说,现在有些生产环节里面是完全没有污染的,即使过去有污染,譬如说我们印染就是给纺织品要染色的这种产业,过去污水排放是比较大的,但现在有些技术用水量是很少的,并且排放的水处理技术也比较好,所以我们在积极引进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环保和绿色,这方面其实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李首怡 胡亮 李田 方丽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的央视主持人倪萍最近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