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读书与读自然书读后感有什么相同点?

这是坚持读书以来的第三年,读书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天晚上独自坐在沙发上,很自然的会拿起一本书读上一会,哪怕有时工作很忙只能读上几分钟。人在不同阶段思考的事情差别很大,奔四的人已经度过了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十年,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已基本解决了住房、家庭、孩子等一系列问题。生活上有基本保障、工作上小有成就、生活中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生活本应踏实、祥和、别无他求。但我越发的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焦虑,我到底在焦虑些什么呢?是担心中年失业?还是担心无法教育好孩子?亦或是对国家的发展路线和未来社会养老医疗资源缺乏的担忧?好像都有,但好像又不完全是。不知道在迈向“不惑”的道路上,是不是大家都有类似的心境变化?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年轻,想逃离现在熟悉的生活,觉得自己应该折腾一下,可以换个地方重新再来过。另一方面,又很担心改变后的不确定,也很难割舍眼前的既得舒适。就这样下去,担心错过了最佳的改变时间。做出改变,又担心自己太过冲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我已没有了上一个十年的冲劲,当人拥有得更多,做决定时的牵绊和顾虑也就更多。我发现读书读得多了,我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也越多元化了,对原本的一些固有认知,会产生出更多维度的理解,也会产生质疑。有些曾经不曾有过的想法,也会在某个瞬间涌入脑海,刺激着本就焦虑的神经。我想这样是不对的,活得不够通透,未来得改!总结一下今年读过的书:1. 首先是2本净化心灵的书第一本书很薄,是一个虚幻的故事,讲一个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迷路了,莫名的走入一个神奇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菜单上写下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我想大多数会思考这三个问题的人,都面临着一些尴尬的处境,摆在他面前的是对忙碌生活的疲惫与选择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恐惧。他们窥探篱笆墙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们想过的那种生活,但出于一些原因,他们不会打开门,走进那种生活。这就是我在“不惑之旅”途中面临的尴尬处境。书里说:这个事实让我觉得特别遗憾。我开始相信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选择,有人小时候就已经做出选择,有人要长大一些,还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出选择。做选择,急不得,没有人能帮你选择,你只能自己来。嗯,得靠自己走出困局了,挺难的!第二本书《纳瓦尔宝典》,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灵鸡汤,鸡汤这个词用得太多臭大街了,但我在这里完全没有使用做贬义的意思。我相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起《纳瓦尔宝典》,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十几岁初入职场的人可能会觉得它太过于“毒鸡汤”,在职场里摸爬打拼了十几年后,重读此书,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关于事业、关于幸福,大有深意、字字珠玑。读完后一定会有种犹如练完瑜伽后的放松感受,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得以享受片刻舒展。我之前专门写过这篇读后感:虎年读书笔记5:《纳瓦尔宝典》,这是今年第一本强烈推荐的书。2. 6本商业传记这6本书都被我归类到了商业传记里,主要是他们都在以公司或行业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发展历程。前两本我写过读书笔记:虎年读书笔记1:《一胜九败》、虎年读书笔记2:《亚马逊编年史》,分别讲述的是优衣库、亚马逊的发展历程,不过整体感觉读完这两本书内容一般,属于可读可不读的类型。第三本《不拘一格》,是一本观点非常新颖的书,他讲述了网飞公司选人用人的理念和标准,里面有很多的理念是超出当今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的。比如网飞非常重视提高人才密度,给行业最高的薪水招聘业内最顶尖的人才。在网飞有一个基本理念:“只是做得称职的员工也得拿钱走人,我们要为这些岗位招聘明星员工。”基于这个理念,每个员工每年要做压力测试,有点类似于每年要先提交辞职申请,然后再重新应聘一样。在人才密度得到保障的时候,就把很多流程性质的审批做成极简,如假期、费用报销、活动预算审批之类的。这些看似不太可能被省掉的一些环节,全部简化流程或免去流程,全部由员工自主决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最大化的效率,但从员工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没有安全感的,也可能缺乏归属感。因为所有的评判标准都会结果导向,数字结果说明一切。挺好的一本书,推荐读一读。第4、5本是吴晓波老师写的《沸腾新十年》,流水账一样讲述移动互联网的十年黄金发展期。里面有大量的公司、人名、事件。我身在互联网圈子里,也基本上是赶上了这十年黄金发展期,但我读这两本书都觉得异常吃力,因为案例相互之间也没什么关联性,人物奇多,又没有太多作者的观点或点评,缺乏趣味性。如果对移动互联网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拿来翻翻,有点类似于在档案管理查阅档案记录的使用方式。第6本《云上银行》讲的是蚂蚁网商银行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金融的普惠带来可能性。不过这本书不是讲技术的,而是讲网商银行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典型的覆盖场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网商银行的金融业务投入产出比并不算优秀,更多的是对行业发展的促进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价值。3. 4本人物传记这4本书都还挺好的,我今年发现自己更喜欢读一些个人视角的成长历程和心得体会。看看不同的人生,看看不同的视角。今年第二本强烈推荐的书是俞敏洪老师写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之前写过读书笔记:虎年读书笔记8:《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讲述了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始末,以创始人第一视角来点评企业的发展和一路艰辛走过的道路。书中讲述了新东方最开始从一个学校如何一步步走向一个教育集团,在中国特有的办学体制和个体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新东方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作为东方教育第一股的掌舵人,俞敏洪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历程,这段历程用这本书的名字——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来总结一点都不为过。从拿办学资质、到政策体制限制下的校企结合,从用贤不用亲遭到亲人唾骂,到股权纷争被赶出新东方的管理层被亲人嘲讽,再到后面被请回来重新带领大家美股成功上市。这一系列的经历也很好的浓缩了中国这短短几十年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企业的成长、中国式关系中的人情世故。不过很可惜,这本书写于教育产业遭遇A4纸关停事件之前,以至于缺失了后面新东方改革之路所经历的故事。我很期待可以读到后面故事的走向,如果俞敏洪老师日后有兴趣再写续集的话。第一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讲的是江西的网红书记陈行甲的人生上半场从政经历,我之前也写过:虎年读书笔记7:《在峡江的转弯处》。总结下来就是4个字:好官难当!因为一些不可言说大家都懂的原因,不想在此多说什么个人观点,此处省略一万字,大家自己去读原著吧。第二本书《我听见这世界缤纷》,是一个盲人的自传。盲人也能出版给明眼人读的自传,很厉害!她叫吴晶,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伦凯勒。她自幼双目失明,靠着顽强的毅力,一路求学,2004年代表中国参加雅典残奥会,同时加入瑞典皇家爱乐乐团成为一名长笛演奏家,并且熟练掌握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看完这本书,真是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你所有的不可能都只能是欺骗自己和自己最亲近人的借口。生命本应五彩缤纷,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绽放并且热爱的事情。需要专注,人才能打开心眼看世界,用心眼看,才会更深地理解这个世界。读完这本书,恰好我们公司办了一个讲座,请了一个盲人程序员来讲如何为有视力障碍的用户开发App。盲人程序员,怎么写代码?怎么调试bug?盲人用户怎么使用手机App阅读新闻?怎么使用打车软件叫车?在之前,我从来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我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盲人在大街上活动,很难想象盲人可以独自出远门,还能自己打车?是我们国家的盲人少么?我们有14亿人口,怎么可能少?只能是我们平时太少关注这个群体的需求了。即便人行马路上都铺有盲道砖,但上面总是相隔不远就布满了障碍物,如快递转送点、送外卖的摩托车、共享单车之类的。这本书里描述了一段经历,为了让吴晶可以和瑞典皇家爱乐乐团一起演奏交响乐,很多技术人员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研究一个课题:如何让盲人读乐谱?最后的成果是通过电流将五线谱的内容传感到脚底板,通过脚底的触觉去识谱。同样作为程序员的我,也第一次感觉到技术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不应该只盯着用户流量、转化率、LTV这些,感到一丝可悲。第四本《匡特家族》讲述的是德国大富豪匡特家族的4代财富创造与传承的故事,匡特家族很低调,可能很多人没怎么听过,但提起他们持有股权的公司,相信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宝马(BMW),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阿尔塔纳化学品集团(Altana)、生产毛瑟步枪的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瓦尔塔电池公司(Varta)。这个家族在二战期间发家,与希特勒政权的关系紧密,但很神奇的是二战结束后并未受到严重波及。他们家族第4代继承者至今已经登上舞台,其中德国女首富、宝马大股东苏珊娜·克拉滕和斯蒂芬·匡特备受瞩目。我对德国历史了解不多,这本书算是我最近度过的第一本关于德国企业的书籍,不做过多评价,如果有兴趣可以拿来读读。4. 6本发展历史第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很出名,讲人类大迁徙,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但我读完没啥感觉,讲得话题太大了,我一向读这种书都有点吃力。第二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本年度强烈推荐的第三本书,真的强烈推荐。能把哲学的发展历程讲得这么好的书,真是没见过第二本。之前写过读书笔记:虎年读书笔记4:《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强推的理由还不光是生动有趣的写了哲学发展历程,此书里还讲述了欧洲的政权与宗教、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直到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各学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哲学,这些原本是一个整体,大家在研究“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解释。这个认知转变对我这个自小认为文、理分家的“好学生”来说,还是有不小冲击的。第3、4、5本这三本书都是讲中国清代到近代的历史,他们时间上有重叠,角度各有不同。《饥饿的盛世》写的是乾隆执政时期的种种政策及得失,这本书读完你会发现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是如何而来。乾隆成功的把大臣变成了“奴才”,人活在世,只配吃饭不配思考,这样的盛世也注定造就了后期迅速被世界抛弃的格局。《中美相遇》讲的是中国和美国近现代以来的种种接触和碰撞,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接触要从乾隆末期的马戛尔尼开始算起,在西方国家都在做工业革命、发展帝国殖民领地的同时,盲目自大的中国统治阶级还一贯的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被教育是个迟早会发生的事情,这本书里讲述了当时碰撞还不算很激烈的美国和中国相遇的种种事情。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环境内,身边的事物和受到的教育已经是这个样子,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时却有很大差别,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历史,可以尝试去理解当时的人们所思所想,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一些行为,和造成当今局面的原因。《战安庆》讲的是以曾国藩的视角来看清朝末年那段扣人心弦的天平天国运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不只讲历史成败,而是很大的篇幅在讲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另一个角度看待一段熟悉的历史,品味历史中的人物,也是本不错的读物。最后一本《置身事内》是一本非常好的讲现代中国政策的书籍,政府如何运作,为什么不能拿西方经济学来看中国经济。我们经常谈论经济的时候会谈到体制差异,中外的体制差异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很多明显不符合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奇迹会在中国,在中国投资为什么一定要看政策,这本书里给了非常经典的回答。5. 2本关于人性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在讲人的行为逻辑,比如推销员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如何通过心理暗示和话术设计来影响你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的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为什么会是这样。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关于善良的人为什么会作恶的试验,让两拨无差别的人随机分别扮演狱警和犯人,在实验中两方都入戏很深,狱警会滥用自身的权利来侮辱虐待犯人,而犯人也在强权下慢慢习惯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逐渐接受不合理的制度。这就有点像我们今年经历过的常态化核酸的过程,我相信一个正常的人都能明白,通过“不间断的测试来证明我不是神经病”这件事儿,本身就是神经病。类似这样神经病的事情今年真就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大概从4、5月份开始,北京实行全名常态化核酸检测,大家每隔2-3天就得去自证一下我没得病。这件事看起来是多么得荒唐可笑!然而这么荒唐的事情,我居然乖乖得、毫无反抗的执行了半年多,到后来居然连我自己都习惯了,我自己内心开始接受了要去检测这件事情。多么可怕!我在想,为什么一个连孩子都能分辨出来不那么合理的事情,居然在一个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可以得到这么有效的执行?去公司办公楼,去商场超市,甚至连回家进小区大门,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去干嘛,你身边都有无数双眼睛要看你的健康宝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我不了解其他城市的执行情况,但估计全国都类似,那就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都可以得到有效执行)难道管我要证明的人不能分辨出来这是件荒唐的事情吗?为什么他们觉得荒唐,还能这么严格认真的执行,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背后促使着他们毫无怨言的坚守岗位?我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个可能解释的理由:盲从的力量。一旦掌权者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且没有可约束的力量存在,就会形成无限权威。权威是促使大众盲目屈从情况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谁都不想被视为异类,谁都只是动嘴骂骂,然后回去继续遵守秩序。这个话题再往后聊估计文章就发不出去了,我也无意去聊什么民主政治,我们身在一个环境里,往往只能看到自身的问题和别人的优点。其实每个形态都会有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一个人读书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内心认知和辨别能力的过程,我们在看完百家观点后,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屈从于某一个观点。6. 4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孩子教育真的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也就没有千篇一律的教育。前面两本书讲的是如何增加耐心的去理解你的孩子,如何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有想法、有担当。但当你看了一堆理论后,放下书本,眼前看到的是自家的娃在地板上玩泥巴、把满屋子到处都丢满玩具的时候,真的很难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尝试理解他,并且以一种平静的语言去和他沟通。书本里是理想情况,放下书本才是现实。无论你在理论里想象的多好,面对现实都会头疼不已。第三本是讲全球化教育,介绍了世界名校,也介绍了一些留学常见的问题,有打算把孩子送出国的同学可以翻一翻。第四本书比较适合给中学生自己读,在懵懂的年纪,刚刚开始接触人际关系、开始理解社会、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的孩子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会启发孩子们去思考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世上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幸福。7. 3本零散的书第一本《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是当时了解微创医疗的时候买来读的书第二本《变量4》是延续之前每年一本的习惯,不过今年这本我感觉不好,明年再读5看下情况,如果还是不好的体验,后续不再继续跟进了。第三本《随机漫步的傻瓜》是2020年读过的书,拿来重读一下,还是挺多不理解的。8. 5本英文书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使用薄荷阅读读一些英文书籍,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英文水平的故事每天坚持读一点,半年多坚持下来也读了几本书,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明年继续。9. 一些没读完的书读书就像吃菜,有喜欢的味道,也有放嘴里后发现不舒服的,那吐出来就好了。今年遇到一些书读了一点儿后发现不喜欢,就没有继续读了。前面两本是讲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读了一些后觉得不能说的因素影响因素太大,过程太有随机性,不是很想继续深入了解过程。第三本《谈判》讲的是谈判的技巧,这本书还是可以后面再捡起来读完。中间三本《新加坡》《美好时代的背后》《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当时读的时候可能遇到一些事情,导致前后阅读不连续,中间停下来就没再继续,后面有时间还可以再捡回来读一读。《在岁月中远行》估计是俞敏洪老师被A4纸干翻后没事干,去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随行笔记。最后两本书不推荐阅读,《关乎天下》讲阿里的企业文化的,六脉神剑,没啥可借鉴的意义。《超级强势股》基本上对投资也没啥帮助。总结与感悟这一年读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书,有三本强烈推荐的:《纳瓦尔宝典》、《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我年初定了个小目标说要读30本书,写20篇读书笔记。实际上读完了27本中文书+5本英文书,写了8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差得比较多,下半年懒惰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很有趣,也能加深自己对书籍的思考和印象,明年应该继续坚持写。2023年,继续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读30本中文书+5本英文书,同时写12篇读书笔记(每月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与读自然书读后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