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电商系统的最新新零售模式具体怎么做啊是怎样的?

  为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有效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解决从镇村“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 物流瓶颈问题,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促进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按照铁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铁岭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辽商电商[2021]3号)文件要求,结合铁岭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科学长效"为原则, 创新方式,采取股权、债权方式,以提髙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以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中心(站、点)等基础设施为载体,以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为支撑,以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资源为重点,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城乡配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服务髙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建设目标  建设1个县级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县、镇(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仓储、配送、分拣等服务,有特殊需求的生鲜农产品,还应提供保鲜、冷藏等设施和场地。14个镇级物流中转站和131个村级物流配送点,建立完善县、镇(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物流配送体系。控制包裹快件从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到镇村服务站点24小时之内;物流配送成本明显降低。  三、建设内容  (一)建全县、镇(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1、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在资源不重复浪费的条件下,升级引进冷藏库、冷藏柜、冷链周转箱等冷链设备,构建生鲜农产品分级-预冷-包装-储存的立体链条,加强县公共储运能力,冷链服务铁岭县农产品,为果蔬、蘑菇、林珍坚果等农特产品上行提供物流仓储保障,同时满足部分对时效和新鲜度要求较高的工业品配送下乡的需要,双向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仓储设施及仓储服务标准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物流行业标准》(SB/T11132-2015)。  2、建立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建设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县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负责提供仓储、配送、分拨、转运等服务,整合至少3家快递物流企业,打造全县统一开放平台,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快递包裹中转分拨工作,优化并打通从县城到乡镇的配送路线,发展共同配送,减少各快递公司的运力重复问题,实现统仓共配,降低快递物流配送成本。  3、建立乡镇产地仓储中心:依托镇级电商服务站,优选4个农特产品资源丰富,且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整合升级或建设面积不低于50平米的场地,设立1个小型仓储中心,主要用于工业品、农业品的暂时储存、产品展示、售后服务等,同时配备相关设备设施解决县级物流中心与镇级服务网点之间的中转,与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网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信息闭环, 确保每个环节可操作。统一标牌、门面装饰、明确收费标准、 明示服务内容、营业时间、管理制度、关键服务流程、联系方式、 监督及投诉渠道等。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对各村服务点收寄货物:定路线、定人、定点、实施配送点便民服务。  4、建立物流信息智能系统:加强物流数字化转型,发展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物流管理模式,利用面向农村的综合物流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链进行改造,统一对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站点数据统计上报、查询等,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二)建立农村物流运输体系  1、以县级物流仓配中心为龙头,全县镇级物流中转站、村级服务点为支撑,根据县城和各镇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整合县内公交班车等配送车辆资源,打造4条城镇物流配送专线,对物流网络尚未覆盖的镇、村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运输资源与人力资源,开辟或延伸物流运输线路。集中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优先配备使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适时开展鲜活农产品和冷藏保鲜产品配送;配送中心的货架、装卸工具、包装工具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强化配送车辆、人员信息化管理;整个体系形成一套完整台账记录。县级作业及配送服务质量标准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物流行业标准》SB/T11132-2015)。  2、采取“三定三统”的方式,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再集聚, 将网购成品及时运下乡镇,将农产品快捷运回县级物流仓配中心,发往全国各地。“三定”即定时、定点、定线。定时:每天统一时间从县级物流仓配中心发车,到镇级物流中转站、村级服务点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往返;定点:县级物流仓配中心与村级服务站点互联互通,镇级物流中转站作为辖区内货物投递和收发件的集中点,物流配送车定点停靠;定线:农村快递线路相对固定,固定班车每天往返一趟。“三统”即统一运价、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补贴。统一运价:上行、下行货物费用要统一标准收费;统一服务:县级物流仓配中心要开展统一收货、统一存货、统一包装、统一贴单、统一发货服务;统一配送:县级物流仓配中心按照线路统一配送到网点,由各网点将上行货物配送到镇级物流中转站再集中运往县级物流仓配中心,发往全国各地。最大限度地减少车次,提升社会物流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建立标准化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一个全县电商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及公共服务平台,用于支撑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公共服务体系运营,以统揽和有效整合我县现有电商企业和实体企业的物流配送,每天为我县提供全县电商物流实际运行数据,实现对全县电商物流的实时监管。系统包含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制定相应的信息接口标准,对接电商平台、物流设备、物流企业、物流从业人员,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可视化运营,打造髙效率、低成本、低差错率、髙安全性的全县物流运作。同时制定相应的信息接口,对接我县电商产业统计系统,利用智能分析和规划,每年采用大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数据决策支持。  (四)建立髙效的运营管理制度  针对县、镇(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物流服务费用、业务流程等。管理办法包括对合同数据的管理、人员培训考核的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售后等;物流服务费用包括基本服务费、保险费、退换货服务费、增值服务费等,应制定明确统一的服务计费规则并在提供服务前告知顾客,服务费用的制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财务凭证应该具有结算明细清单及发票(包括符合规定的电子发票)。  四、承办单位和配合单位  承办单位:辽宁蜂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配合单位:各镇(乡)人民政府、辖区物流快递企业。  五、建设时限  2022年12月底完成县级冷链仓储中心建设工作,2023年8月底完成4个乡镇仓储中心建设工作及镇级物流快递中转站及村级物流快递配送点的建设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铁岭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领导监督工作,建立定期协商制度,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加强政策扶持。一是要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准入、行业监管等机制,明确服务质量标准等相关要求,监管、规范和引导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有序发展。二是职能部门在城区及乡镇合理规划确定停靠装卸区域,规范配送车辆定点停靠。三是完善配送车辆通行政策,适度放宽物流配送车辆通行条件。  (三)严格资金管理。县商务局、县财政局要认真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监督和资金使用监管工作,确保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安全有效;项目实施主体单位(辽宁蜂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收到财政补助资金后,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切实推动项目实施,。  (四)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规范完善县、镇(乡)、村三级物流配送运营网络,实现物流货物及快递包裹“统进、统配、统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的协同发展和髙效联动。二是定期研究区域货物需求结构、比例、流量、流向等内容,为物流配送车辆的配置数量和配送线路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着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从而形成覆盖县、镇(乡)、村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附:铁岭县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运营方案  辽宁蜂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22年7月14日附件:铁岭县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运营方案  为有效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解决从镇到村“最初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促进铁岭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铁岭县结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县、镇(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项目,现将县级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运营方案制定如下: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场地进行改造升级,与传统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共享融合。建设1个铁岭县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县、镇(乡)、村三级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仓储、配送、分拣等服务,有特殊需求的生鲜农产品,还应提供保鲜、冷藏等设施和场地。乡镇物流配送中转站(与乡镇电商服务站合并建设)主要提供电商快递包裹的中转和代收代发、农产品上行的集散储存。充分利用好州统筹建设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体系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配送时效性,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奠定基础。实现城乡电商物流整合配送站(点)覆盖全县14个镇(街道);实现包裹快件从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到村级物流仓储点24小时内完成,物流配送成本明显降低。  (一)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承建一处具备品控分拣、打包包装、仓储、分拣、配送等相关功能。  (二)依托铁岭网红小镇优势,改造扩建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对我县有特殊需求的生鲜农产品,如:龙虾、螃蟹、畜类肉制品等农产品,提供保鲜、预冷、冷藏等设备与场地支持。配置运营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县域价格表,配送线路图等相关制度上墙,照片位置醒目,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划分全县14个镇级点的上、下行物流存放点并张贴名称标识,社会快递物流企业各镇上下行快件经其自行分拣后集中于该中心,由引进物流企业负责到镇、村的运输和投递。  (三)镇级物流配送站建设。依托14个镇级现有资源形成镇级物流配送站,配备工作人员、物流配送车和相应设备,负责将县域内网购商品储存配送至村级物流配送点和网销商品集中转运至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兼具物流仓储、快递收发、电子商务、短期仓储及特色产品线下体验等功能。同时积极整合发挥现有快递企业乡镇代理点作用,加强培训,提高素养,统一授牌。  (四)村级物流配送点建设。村级物流配送点作为村级物流配送终端,承载其末端配送功能,负责村站范围内网购商品的配送和县域内网销产品的收集转运。  (五)配送车辆及设备标准化建设。加强物流配送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集中配送车辆外观字样、图形、特征醒目,应有“铁岭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等字样和“铁岭电商标志”;配送中心的货架、装卸工具、包装工具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支持配送车辆、行车路径等都采用信息系统自动调配等先进管理方式。  (六)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铁岭县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规划中把冷藏仓储和冷链配送也纳入了功能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进行打造。根据我县目前有特殊需求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及其物流的情况,以及县仓储物流中心的仓储空间,通过场地改造和购置制冷设备,根据实际需求规划足够使用面积建设冷库,确保满足铁岭县有特殊需求的生鲜种植养殖企业对农产品保鲜或冷藏的需求。  (七)配送车辆配置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的计划,需要采购4辆配送车辆来完成物流的服务覆盖职能。  (八)物流配送路线  在采购项目专用物流配送车辆的同时,整合全县有冷链物流功能相关企业,通过联合合作方式和市场化调节机制,以达到统筹协调的目的。在线路规划设计上,坚持快递区域集中和分散兼顾的原则,结合我县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网点的建设,避免物流配送线路出现重复,因此本县物流配送线路拟定规划4条配送线路,覆盖全县14个镇级的服务站,进一步降低铁岭县物流服务成本和提升生鲜农产品上行时效。  (九)铁岭县冷链物流体系管理制度  为保证“铁岭县电子商务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营,积极拓展我县农村农产品对外销售的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对合作社及其他经营户收购农民农产品的企业,铁岭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免费提供部分面积(入驻协议有划分)的冷库使用,为了提高冷库使用的合理性和入驻企业的安全性特作以下规定:  1、入驻企业必须遵守冷库管理人员工作时间,服从货物进出库及存放的统一安排。  2、入驻企业必须按照冷库内的各类货物要求按位存放堆放整齐。出库要填写出库单,先进的货物要先出库。要及时清理积压物品,对超期、变质的物品保管员要及时向入驻企业汇报,并妥善处理。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的,追究保管员责任并给予经济处罚。  3、管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根据库温要求按时开机停机,要经常检查维修保养机械设备,发现异常要及时维修并向领导报告。  4、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库房内的温度,否则,如造成经济损失要对其进行经济处罚。  5、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内不准脱岗喝酒、睡觉或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否则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6、冷库机房不准私留非工作人员住宿闲来人员不准进入机房内。  7、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私自处理库内物品并直接收取现金,不得为外单位或个人在库内存放物品,否则追究保管员和管理员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100—500元或扣发当月奖金的处罚。  8、库内保存货物,每月盘点一次,做到帐物相符。保管员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得粗心大意,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否则出现问题追究保管员责任。  9、按规定时间开库锁库。下班前要认真检查库房、机房情况,没有问题后方可离岗。  10、冷库管理人员要经常注意冷库周围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报警,确保冷库安全。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铁岭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领导监督工作,建立定期协商制度,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要建立健全县、镇(乡)、村三级物流配送准入、行业监管等机制,明确服务质量标准等相关要求,监管、规范和引导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有序发展。  二是职能部门在县城及乡镇合理规划确定停靠装卸区域,规范配送车辆定点停靠。  三是完善配送车辆通行政策,适度放宽物流配送车辆通行条件。  3.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规范完善县、镇(乡)、村三级物流配送运营网络,实现物流货物及快递包裹“统进、统配、统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的协同发展和高效联动。二是研究县域货物需求结构、比例、流量、流向等内容,为物流配送车辆的配置数量和配送线路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着力打通铁岭县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从而形成覆盖全县乡镇、村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铁岭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设立仓储中心、订单中心、配送中心按照现在情况物流配备人员2名,1名仓库主管,1名配送主管,订单主管由仓库主管兼职,物流中心设置岗位构架如下:  主要职责如下:  (1)仓储中心  负责当地农特产品及产品入库产品清点、上架,并开具入库单工作;  入库产品库存管理工作,对产品进行每日盘点,每日汇报给到各线上销售平台;  负责第三方平台(京东馆、苏宁馆)线上订单发货拣货打包工作,负责送及村站批量发货拣货打包工作;  (2)订单中心  处理各电商平台的订单,进行订单打印;  与仓库一起拣选发货订单产品,进行打包、贴电商宣传标识,贴快递面单,统一存放于待发货区;  合作快递发货预约,产品统一交合作快递签字,发货;  异常订单信息跟踪处理,及时与各线上平台沟通;  快递公司费用结算,按月核对快递公司发运费用并汇总统一提交公司审批报销;  (3)配送中心  下行到村快件发运;  下行到村站电商批量订货发运;  负责车辆调度,与仓库、第三方合作物流企业对接,进行产品发运;  负责运输单据管理,运输单据定期汇总并提交确认;  配送异常监控及处理,异常问题及时反馈并提交平台;  负责物流系统数据录入及监控。  2、资源引入  通过引入顺丰集团共同开展工业品下行,顺丰物流在全国物流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在县域农村物流方面,顺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物流配送,实现顺丰物流与本地物流的高低搭配。  3、物流快递企业洽谈  招商引进对象:申通、圆通、中通、百世、韵达、邮政等物流快递企业。  配送中心政策优势:当地政府的扶持、免费的办公场地、物流设备、入驻电商企业的发货收货渠道资源、铁岭本地的网商客源、创业学员网店的配货发货资源。  4、完善自营、第三方共同配送解决方案  在农村物流配送方面,支持自营电商、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建立完善农村商品配送网络,为农村消费者提供配送服务包括:送货上门、货到付款、POS机刷卡、价格保护、开箱验货、现场赔付、售后上门取件等,提高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成立电商物流协会,以现有配送网络为基础,整合共享县域配送资源,搭建并完善从县镇到乡村最后一公里的共享配送网络。  (1)关于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模式,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共同配送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本质是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共同配送是指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横向联合、集约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效益共享。  1.1、共同配送的运作形式:  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  1.2、共同配送的功能特点:  共同配送可以帮助农民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共同配送本身所具有的柔性是其深受广大公司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合作时间;  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不需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可以省企业的资源;  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算新业务,促进企业的成长;扩大市场范围;  可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  1.3、共同配送的意义: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动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铁岭县农村物流供配模式  2.1、成立覆盖全县的物流快递联盟。联合铁岭县当地物流、快递公司发起成立共配物流联盟,业务范围覆盖全县、镇(乡)、村,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实现县、镇(乡)、村三级统一配送体系,既有利于物流运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造农产品的利润源,并对农村物流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  2.2、县级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承接业务。县级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接所有快递公司的乡镇村快件到达分拨和集中运输,发展共同配送模式,比如不分哪家快递,如:圆通2件,中通4件,顺丰6件,韵达3件,申通4件等等,全部加在一起,由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统一分配运输到乡镇村,进行快件资源整合。  2.3、县级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镇级物流配送站。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和设计线路,集中和有效的利用资源分配,达到最大的时间和经济效益。  2.4、镇级物流分拨中心配送到每个村的物流配送站。镇级物流配送站负责该点所覆盖的乡镇、村的所有快递公司的村快件到达分拨和集中运输,并依据规划和设计线路,集中和有效的利用资源分配,达到最大时间和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在每个乡镇、村的物流配送站的节点,彻底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和收货问题,这样不仅能打通农业的生产资料供给、农民日常的日用工业品需求,更能让农产品的对外流通,从而促进农产品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增长。  2.5、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搭建车货平台软件,完善物流环节。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整合集中调度,引入个人车主,建立类似“滴滴打车”的车货平台软件,专注于县域与镇村、县域与县域之间的配送,此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手机配货软件,可以解决农村配货,提供为车主找货、货主找车的信息服务。通过手机客户端来保证配货信息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实现物流、货源信息的网络化、移动化。并在降低车主车辆空载率,提升车主送货效率,为车主增加更多收益,帮助货主提升发货效率的同时也为货主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的问题。  (3)铁岭县农村物流供配模式推进步骤  3.1、统一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制定铁岭县农产品包装标准,强化“铁岭县造”农产品推广,符合电子商务的需求。  3.2、农村物流货运班线建设。采取众包模式,整合县内现有物流配送车辆和社会车辆资源,保障城乡物品快捷运输,实现城乡物流门到门配送服务。  (4)铁岭县农村物流供配模式的发展方向:  4.1、整合集中。在县级仓储物流中心建立一个大平台,物流公司都加入进来,组成“铁岭县物流快递联盟”,发展共同配送模式,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并整合所有的大数据,数据会衍生出金融服务等产品,更好的为每个企业和个人提供完善的服务。  4.2、合作共赢。各个快递企业利用共同配送模式,抱团下乡,打通线下流通渠道,电子商务企业解决线上信息与推广服务,农牧民做好产品,保证质量。每个环节和人员广泛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出服务“三农”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地方经济增长同步,最终实现共赢。  4.3、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推动农村物流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运营主体之间共享资源、共用信息。加快提升农村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物流发展路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仓储物流体系运营流程  1、商品入库前准备  在对商品未进入仓库前,要对商品进行仓库准备,合理的安排货位,使商品有地方可以存储,有效利用仓库的面积,提高仓储保管水平,具体包括八个步骤。  (1)熟悉入库商品  仓储负责人应按计划定期与货主、生产厂家、电商服务中心以及运输部门联系,了解入库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包装状态、体积、到库确切时间、商品存期、商品的保管要求,从而精确、妥善的安排、准备。  (2)掌握仓库库场情况  了解商品入库时间、保管期间的仓库库容、设备、人员的变动情况,以便安排工作。对于必需使用重型设备的商品,一定要确保可使用设备的货位。要定期对仓库进行清洁、清理归位,保持卫生,腾出仓容。  (3)制定仓储计划  仓库业务部根据商品情况、仓库情况、设备情况、制定仓库计划,并将计划下达到相应的作业单位、管理部门。  (4)仓库妥善安排货位  仓库部门根据入库商品的性能、数量、类别,结合仓库分区分来保管,核算货位大小;根据货位使用原则,严格验收场地、严格安排货位,确定毡垫方案,堆垛方法等。  (5)做好货位准备  仓库员要彻底清洁货位,清除残留物,清理排水管道,必要时安排消毒除虫,铺地。仔细检查照明,通风等设备,发现损害及时通知修理。  (6)准备苫垫材料作业用具  在商品入库之前,根据所确定的苫垫方案,准备相应的材料以及所需用并组织苫垫铺设作业。  (7)验收准备  公司仓库理货人员根据商品情况和仓库管理制度,确定验收方法,做好准备。  (8)装卸搬运工艺设定  根据商品规格、货位、设备条件、人员情况,合理科学地制定卸车搬运工艺,保证作业效率。  (9)文件单证准备  公司仓库人员能妥善保管商品入库所需各种报表、单证、记录簿等, 如商品的入库记录、理货检验、料卡、残损单等,以备使用。  2、商品接运、检验  商品入库后,要经过接运提货、装卸搬运、检查验收、办理入库手续等一系列环节,因此,做好物品地接运、检验是一道重要的程序,各地仓储需要做到避免在运输途中或运输之前已经发生的商品损害和各种出错带入仓库,以减少经济损失,为验收和保管保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商品数量验收与范围  要求在商品入库时一次进行完毕。在一般情况下,按重量供货的应过磅验收。按理论换算供货的应按理论换算验收;按件供货的应点件验收。在检验数量的同时应注意过磅、记磅、记码单和堆垛三个环节,以确保数量准确。  (2)商品质量验收与范围  外观质量验收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检查商品外观质量情况的检查全程。主要检查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否因物理及化学反应而造成负面的改变,是否受脏污,霉烂,缺件,检验,破裂等。  (3)作业人员在验收商品质量的同时可以参考下列办法:  视觉检验。在充足的阳光下,利用视力观察商品的状态,颜色,结构等表面状态,检查有无变形,破损,脱落,变色,结块等损害情况,以判定质量。  测试仪器检验。利用各种专用测试仪器进行货物性质测定。如含水量、糖度、新鲜程度、成分、光谱等测试。  3、货物入库流程  货物入库要有几个必须的流程,办理交接手续,货物登记等,其中这两项是非常重要的,不允许出现错误的,要做好这两项程序,首先要接受货物、接收文件,同时和顾客签署文件,公司保管员在单证上登账,建立档案。  (1)货物入库流程图  (2)货物入库  接受货物。仓库以送货单为依据,通过理货、查验货物、退回或者编制残损单证明确责任,确定收到货物的确切数量。  接受文件。接受送货人送交的货物资料、运输货物记录以及随货的在运输单证上注明的相应文件,如图纸、准运证等。  签署单证。仓库与送货人或承运人共同在送货人交来的送货单、交接清单上签署,并送存相应单证。提供相应的入库、查验、理货、残损单证、事故报告,由送货人或承运人签署。  (3)货物登记  货物检验中,仓库根据查验情况制作入库单,详细记录入库货物的实际情况,将短少、破损等情况写在备注栏内。  立卡。编立“货物验收明细卡”详细标明该批货物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单重以及惊出动态和积存数。卡片交由专人管理便于随时核。  建档。将物资入库作业全过程相关资料、证件进行整理、核对监理资料档案,以便货物管理和与客户保持联系,为将来发生争议时提供凭据也同时助于总结积累仓储经验,为物资保管、出入库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保管作业  4.1、货物存放  ①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对周转率高的货物尽量放置在靠近出口处,便于车辆的快速存取,并且每个品种的货物存放在该品种的存取区域内。  ②将货品的标志、名称、条形码面对通道摆放,以便让作业员容易简单辨识。为了使货品的存取、盘点能够容易且有效地进行,货品就必须要面对通道来保管。  ③使用标志符号等标志,使保管场所及保管货品能够容易识别,让作业一目了然,且容易产生联想而帮助记忆。  ④保管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手段包括检查测试、通风、防雨雪、排水除湿、除虫灭鼠、湿度控制、温度控制、防止货垛倒塌;防霉除霉,剔除变质货物;对特殊货物采取针对性的保管措施。  4.2、货物堆码  堆码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对物品进行维护、查点等管理和提高仓容利用率。对仓库货物的堆放做到如下:  ①将物品分类堆存  ②码放时注意将货品的标志、名称面对通道摆放,以便让作业员容易简单辨识,堆码高度不能超过货物所能承受的最大高度,严禁超过规定层级堆码。  4.3、货物盘点  货物盘点是指对库存货量进行清点、核对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加强库存管理,确保库存和产品安全。对于盘点作业给出以下作业要求:  每一次盘点均由物流仓储主管、各仓库保管人员、质检中心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各仓库的仓单进行盘点,并且每次盘点均要做好相应的盘查资料录入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储存。  ①拟订盘点制度,明确盘点目的、范围、盘点人员组成及职责;  ②按物品类别和流动特点确定盘点方法、频率,并制定相应的盘点程序;  ③在日常拣货、理货过程中如怀疑商品有误差短缺现象,随时对商品进行盘点以核对帐目,对问题商品差异数量、金额做书面记录报部门经理;针对盘点差异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  ④在盘存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必须找出原因,并予以更正。  (5)出库作业  5.1、货物在装卸过程中,难免会有外包装破损现象的发生。所以在某类货物出库之前我们要检查下货物的外包装,若发现出破损现象我们应该及时给它完善。  5.2、当得知货物要出库的时候,要及时整理出一个理货区。这样在货物出库的时候可以节省许多时间。  5.3、在货物出库之前以进行必要的人员和设备的安排,这样可以保证在货物出库的过程中能够有很好的衔接。  5.4、出库交接,在提货时,仓库业务部门根据提货人的提货凭证办理提货手续,并签发出库单,指示仓库保管部门交货。  5.5、销账、存档,货物全部出库完毕,仓库应及时将货物从仓库保管帐上核销,以便仓库内帐货相符。  (6)调度与配送  6.1、配送选择路线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满足所有收货人对货物品种、规格、数量的要求。  ②满足收货人对货物发到时间范围的要求。  ③在允许通行的时间内进行配送。  ④各配送路线的货物量不超过车辆容积和载重量的限制。  ⑤在配送中心现有运力允许的范围内。  6.2、配送路线的确定  在进行县域内配送时,配送路线的选择将结合优化配送方案—节约里程法。利用节约法确定配送路线的主要出发点是:根据配送中心的配送能力(包括车辆的多少和载重量)和配送中心到各个用户以及各个用户之间的距离来制定使总的车辆运输的吨公里数最小的配送方案。利用节约法制定出的配送方案除了使配送总吨公里最小外,还满足以下条件:  ①方案能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  ②不使任何一辆车超载  ③每辆车每天的总运行时间或行驶里程不超过规定的上限  ④能满足用户到货时间的要求    6.3、车辆调度  配送车辆的调度工作应做到原则性强,坚持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要有科学性,即掌握运输单位车辆使用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加强预见性,做好车辆强度的准备工作。并随时掌握车况、货况、路况,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保证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内外协作。正确执行车辆运行计划,发布调度命令,及时处理日常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保证上下级调度机构之间的联系。采用全球定位(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车辆的运行监控、车辆调度、成本控制和单车核算。  6.4、货物调拨作业  根据县域中转仓库和内地分仓的货物数量、订单量、商品保质期、近期活动、各分仓发货区域商品销量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县域上下行分仓、国内分仓之间的商品库存数量进行科学调配,保证各个仓库内的商品不会出现货物囤积、商品缺货、商品过期等情况。各个仓库之间的商品调拨由县域上下行物流分仓进行统一安排,通过 WMS 仓储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不得出现各个仓库私自挑拨。  6.5、下行物流配送模式  通过县域内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镇村服务站点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县域内的物流下行配送体系,以县域物流上下行中转分仓为中心,各个服务站点为物流配送节点,进行商品包裹的收发货服务。  当地居民通过服务站的运营人员,进行网上购买商品,产品包裹抵达县域上下行中转分仓后,将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输到服务站点,配送给购物的居民,当居民出现退货的需求时,也能通过服务站点返回到县域中转分仓退还给商家,保障当地居民消费时的合法权益。通过物流和商品的流通数据分析,了解县域内居民购买频次较高的商品或农业生产物资,经过服务中心的科学化分析,将这些商品与物资前置到各个电商服务网点,方便居民选购。  辽宁蜂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21年7月14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云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3月8日(此件公开发布)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现代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基础上的服务产业,不仅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下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促进全省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下简称“三张牌”),深入组织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服务创新步伐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撑起经济半壁江山。“十三五”期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规模总量持续扩大,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635.4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0%,服务业撑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达到72.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旅游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健康服务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体育健身、托育养老、家政服务等优质供给不断扩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2020年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到586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近15%,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数字融合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8.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42.0%,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十三五”末,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0.8%,网络化协同制造比例7.7%,“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5000家,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6位。“一部手机”系列品牌成为“数字云南”新名片,“一部手机游云南”成为我省旅游数字化转型新引擎、智慧旅游新标杆。(二)发展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对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受逆流,全球服务业竞争版图面临重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拓展,全球服务业产业形态结构、组织方式、发展生态、竞争条件加快重塑,为培育服务业竞争新优势提供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区位优势独特,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我省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服务经济体系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虽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但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内需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将极大地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从省内形势看,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更加紧迫,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当前,我省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短板仍然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有待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支撑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能力亟待加强。与此同时,我省奋力推动实现“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弥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三个10个百分点”的差距,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潜力。新时代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省情新内涵不断丰富,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综合判断,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要更加自觉地在“两个大局”下辨大势、找方向,深刻认识和把握危机共生、危中蕴机、危可转机的辩证关系,顺应服务业发展潮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立足省情实际,转变发展观念,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激发全社会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引领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能,阔步迈向服务经济新时代。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数字赋能,增强要素保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全局性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鼓励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分工协作,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品质至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趋势,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公平竞争中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以品牌建设、质量升级、标准规范为核心,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着力塑造云南服务品牌新形象。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依托“数字云南”建设,构建服务业数字创新发展新体系,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现代服务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国家部署最大限度缩减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依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服务需求,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两个50%”的地位有效巩固,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加强,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全面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显著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数字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展望2035年,支撑我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全面建成,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保障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水平显著增强,高质量制造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作用大幅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提升。(四)布局导向围绕全省“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州、市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体系健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围绕把昆明建成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高原健体运动、养生养老、健康产品制造、生命科学创新等健康生活要素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地。促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吸引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完善昆明都市圈服务网络。推动昆明向服务现代化、城市品质化方向发展,打造引领全省、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建设滇中城市群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围绕把滇中城市群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核心区的目标,推动滇中城市群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优化服务业空间组织模式,推动滇中城市群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依托滇中制造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战略性服务设施布局,发挥网络化效应,构建有重点、分层次、可持续的服务业分工体系,促进滇中城市群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将滇中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依托滇中城市群以外的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增强服务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提升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围绕生活服务需求,增强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聚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城市人口扩容与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类型相似、关联度高的服务业企业和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县城和沿边口岸城市服务功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促进中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对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利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区域物流功能和制造业配套协作服务能力,主动承接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中小城镇服务周边、带动农村的重要作用。支持具有独特资源、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中小城镇高标准建设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等特色小镇。依托沿边开放与兴边富民行动,围绕沿边城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边贸小镇和边民互市市场,加快跨境旅游发展,扩大沿边服务业开放水平。促进产业园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创新高质量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特色发展方向,根据各类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加快完善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功能向混合功能转型。促进商务服务、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园区集聚,支持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深入推进昆明高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三、重点领域(一)持续壮大万亿级支柱服务业1.旅游文化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和全域旅游理念,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深度推动“旅游革命”为路径,以旅游基础高端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目标,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向全区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迈进,促进“一流资源”转化为一流产品,形成一流产业,树立一流品牌,助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完善配套体系,高标准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打造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文化旅游中心,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旅游产品全域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全域配套、智慧旅游全域提升、旅游环境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融合,促进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进设施高端化。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强化高端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国际化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高规格打造景区景点旅游集散中心和景区标识系统,高质量建设提升一批生态旅游停车场和智慧旅游厕所,推动一批高等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备国际水准、体现云南特色的高端旅游酒店、半山酒店、民宿客栈。加快构建覆盖全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汽车站、高铁站、机场连接旅游景点的直通车配套,加快建设连接各类景区景点的美丽公路和环线公路。加快新建运输机场步伐,积极推动通用机场规划与建设,不断优化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旅游城市与国内主要城市及周边国家的直通航线。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支持文化文物单位运用5G、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览”新模式,建设一批实体的数字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推进服务智慧化。优化“一部手机游云南”功能和应用,聚焦立体式、全方位、一站式精准信息和互动化服务,不断完善“游云南”APP架构,全面提升个性化行程定制、线上租车、导游导览、旅游投诉、购物退货等旅游服务水平,加快推出适宜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功能,推动平台面向旅游企业全面开放。推进全省统一的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旅游大数据的开发开放与共享应用,提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重点开发运用景区智能导游系统、酒店智慧服务系统等,推进旅游文化线上线下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智慧化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全面推动各类景区景点旅游资源与产品数字化,率先将丽江古城等5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中国智慧旅游景区样板,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与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村寨。推进产品特色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创作更多文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推出更多文博、非遗精品和民族文化精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博遗产旅游、工业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演艺、科普研学旅游、主题娱乐旅游等文旅融合产品。培育发展生态养生度假、温泉康养度假、运动健身休闲、医疗养生旅游等康养旅游产品。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休憩养生、田园养心、亲子体验、民宿养老等特色产品。依托沿边跨境旅游带建设,以磨憨、瑞丽、河口等口岸为重点,打造一批中老、中缅、中越跨境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发展国际自驾旅游。在传承保护中推动民族文化与创意设计、现代时尚、数字技术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创时尚精品。推进旅游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在绿色食品、特色消费品中注入更多文化创意元素,鼓励文旅企业发挥产品、大数据、渠道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赋予旅游商品更多的产地特色或特殊意义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集特色、品位和品牌于一体的“老字号”、“老品牌”。推进营销国际化。深度挖掘云南旅游文化内涵、精炼主题,塑造云南旅游文化新品牌新形象,发挥旅游与文学、影视、艺术等深度融合优势,推出一批多业态文旅品牌IP。制作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形象宣传片,在央视等电视媒体投放云南文化旅游形象广告,运用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构建“互联网+”推广营销体系,借助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重要会展活动,打造立体宣传营销体系,拓展对外宣传营销渠道,提升云南旅游文化营销效果。增强国际化营销能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组织云南旅游文化主题推介活动,提升云南旅游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文旅企业通过组织特色营销活动、与国际知名旅行商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推进秩序规范化。持续推进“旅游革命”,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探索推广旅游文化消费侵权先行赔付机制,开展放心消费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倡导无理由退货诚信服务,打造放心消费景区,营造诚信经营氛围。构建云南旅游诚信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管理,组织开展旅游企业诚信评价,完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实现诚信评价对旅行社、导游、住宿、餐饮等旅游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全覆盖。加大市场综合监管力度,强化旅游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定期开展在线旅游产品及信息专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及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和广大游客合法权益。充分发挥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一部手机游云南”、“96301”旅游服务热线作用,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推进品质标准化。完善旅游服务“云南标准”和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打造中国旅游服务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系统完备、规划科学、运行有效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力争在旅游服务标准制定上走在前列、引领全国。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行动,建立导游星级服务评价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以标准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探索打造覆盖全区域、各业态、全产业链的旅游文化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全省绿水青山、独特气候、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提升旅游文化品牌价值,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园。提升服务标准、质量和水平,做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行动,建设昆明、大理、丽江等国际消费城市。2.现代物流以高度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为目标,服务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打通微循环,发展新业态,建设“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努力将我省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国际物流枢纽。构筑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物流大通道。立足于畅通“大循环、双循环”的战略需求,聚焦中老铁路在畅通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大通道功能,完善“四出境”物流通道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构筑连接我国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对内主动对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构筑衔接有序、功能完备的“四出省”国内物流通道,布局建立覆盖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协同发展国内物流网;对外积极构建以云南为战略支点,面向环印度洋经济圈及衔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跨区域物流网。构建全域协同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充分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围绕我省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交通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等,加快构建以昆明为核心、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承载城市为骨干、州市区域中心城市为补充、重点口岸为支撑的四级物流节点体系。统筹推进物流枢纽建设,大力推进昆明、大理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设文山、昭通等省级重点物流枢纽,加快昆明王家营西站货运班列集结中心、玉溪和磨憨等通道沿线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全省多式联运物流网,以昆明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河口、磨憨、瑞丽3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支点,构筑互相衔接高效、辐射带动地域广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准确把握“大循环、双循环”的物流切入点,围绕中老铁路开通后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前瞻性布局和拓展面向环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国际运输服务网络,建立高效安全跨境物流网。打造服务国内大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体系。依托“数字云南”建设,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物流领域数字化,构建“1+N”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形成1个总体架构,包含危化品运输数智管控、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多式联运、信用评价等数字化应用平台,实现全省现代物流业整体智治。打造融入全球供应链支撑平台,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要枢纽节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跨境物流集散中心。加快中老铁路沿线智慧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交通枢纽、港口等陆海国际联运物流节点建设。培育强化物流创新型技术平台,在全省创建一批智慧物流和供应链创新发展中心。整合提升全程供应链物流能力。创新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物流,聚焦全省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业基地和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推动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发展、满足消费升级的产业协同联动模式。做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体系,鼓励快递进厂,大力发展绿色铝、绿色硅、成品油、有色金属、粮食、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和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商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的试点项目,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集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聚焦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重点区域,完善面向不同类型采购商的网络化仓储配送体系、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面向小品牌的共同配送服务体系、面向智慧商圈打造与物流资源整合的商圈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发展“冷链仓储—电商—冷链配送”融合产业链。加快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物流新基建,推动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智慧化改造,开展全省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全方位信息化感知,加快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跨区域和平台间物流信息共享,推动物流装备智慧化升级,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应用。持续推进中欧、中亚等国际多式联运班列稳定运行,依托中老铁路推动中欧班列向南亚和东南亚贯通,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需求的国际物流业务。培育发展高铁快运,试点开行冷链生鲜、生物医药、电商零售等一批特色产品专列。统筹谋划航空物流产业布局,全面提升航空货运设施使用效能,补齐航空物流集疏运设施短板。以推动制造业产品包装模数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广云仓、共享集装箱、共享托盘等共享物流新模式。推广无人仓、无人集卡、无人配送车等无人化物流模式应用,探索无人机在城市物流、应急医疗配送和应急保障等城市场景的应用。提升“微循环”的便捷高效物流服务。完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构建高效的城乡配送网络,健全县级物流网络,实施乡村集约化配送试点项目,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优化城市配送设施网络,探索城市配送新模式,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项目,建立智能高效、集约共享的城市配送体系。优化邮政快递服务质量,完善全省快递业发展布局,畅通农村快递物流通道,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支持快递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园区。优化跨境电商物流服务,鼓励传统货代、物流企业拓展电商服务等业务。加强城市配送智慧管控体系建设,依托“城市大脑”通用平台构建车、路、物、网无缝连接的智慧服务系统,支持开展城市物流全过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等领域应用。3.健康服务聚焦“医、养、体、学、智”关键环节,以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医疗健康与养生、旅游、互联网、金融和高原体育等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加快推动云南成为世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健康云南行动,积极推进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建成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各个中心城市适度发展一批民营医院。打造医疗新高地,积极引进三甲医院、医学院、医学研究所等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培育一批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遴选一批综合实力突出和学科优势明显的医院,集中力量提升重特大疾病、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救助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辐射能力。着力提升跨境医疗健康服务辐射能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卫生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主动融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打造“健康周边”,推动构建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康养基地。发展高端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引进培育高端健康管理机构,鼓励现有健康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和诊断等优质的精密体检服务,提供覆盖生命周期的全方位、一体化、个性化、全程化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服务,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药养生品牌企业,支持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特色旅游城镇、休闲度假区、文化街区等,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道地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推进“康养+”多种模式融合发展,打造呼吸疗养、静心疗养、森林减压疗养圣地,鼓励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疗养度假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康养内容丰富、休闲度假舒适的复合型康养度假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丰富健康保险服务,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建设世界级高原体育运动康体目的地。积极推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发挥我省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优势,以昆明、丽江、泸西、富宁等为依托,建设涵盖高、中、低海拔的相关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大力发展“健身游”,建设集训练比赛、健身康体、旅游、科研、交流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打造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路径,打造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国际足球邀请赛、国际汽车拉力赛、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国际红土网球公开赛、怒江野水皮划艇世界杯等品牌赛事,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赛事活动。利用独特多样的山地地形和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开发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线路,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态、健康、时尚”体育旅游品牌。推动体医融合发展,聚焦运动康复、运动疗养、健身休闲等领域,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特色康复医学,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发展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建设国际化健康服务业产学研基地。建设高水平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重点单位打造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性平台,继续布局一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一批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省临床医学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强国际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本省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团队融入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地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生物疫苗和高通量诊断试剂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重大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推进临床研究成果商业化应用,大力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液体活检、体外免疫诊断等技术,支持引进和发展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检测等,推进重点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精准诊断治疗技术联合攻关,建立癌症精准医疗基地,突破干细胞衰老和美容相关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撑,推进生物医药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研发,开展骨科器械等高端耗材的研发和生产,开展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康复器具及设备等研发。大力开发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挖掘开发名老中医经营方及民族民间单方验方,积极发展中药配方颗粒;深入推进药膳同源发展,研究开发各类健康产品、系列保健食品。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加快智慧医保建设,促进互联网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加快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推动AI(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手术、基于影像数据的辅助诊断、医药筛选和挖掘、基因大数据、健康管理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动企业、医院与智慧康养机构发展智慧康养服务新业态新产品,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服务、互联网健康咨询、互联网诊断、健康保险服务、生活照顾、临终关怀以及老年人无线定位求助、行为智能分析、夜间监测等各类信息化服务等。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在检验、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个环节,布局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主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推动康养产品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大数据开放分级分类标准,建设医疗大数据开放基础设施,推动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向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着力打造千亿级优势服务业1.金融服务坚持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服务实体,健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货币交易中心、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推动云南金融从体量规模积累向核心功能凸显转变、从传统金融聚集向新金融生态圈转变、从带动周边向辐射南亚东南亚转变。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在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继续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三农金融事业部,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作,培育发展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滇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吸引境内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来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子公司、人寿保险公司,支持保险、证券、期货等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探索有效的国有金融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及实现方式,推动国有金融资本更好服务云南产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面发展信贷市场,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稳妥发展外汇市场,提高全省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主动运用贷款承诺、信贷限额、循环贷款、票据融资、开立信用证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支持。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优势,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和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鼓励支持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开展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债券市场融资。丰富保险产品,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担保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规模,依法依规发展信用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跨境保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深化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积极发展跨境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推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工程承包,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健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服务网点,设立小微、三农专营机构。加强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缩短融资链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拓宽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空间。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我省绿色能源、生态价值优势转化为绿色金融发展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拓宽绿色信贷资金来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降低交易费率,支持绿色企业发展,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林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创新绿色项目担保机制。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农业发展、绿色消费等重点领域绿色金融需求。着力发展科技金融。合理运用移动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数字风控等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基金,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完善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探索建立科技担保风险补助和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2.房地产业坚持“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城一策”分类指导,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有效满足有居、宜居、乐居的住房需求,让优质住房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供给内容,助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把缓解供需矛盾结构性失衡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千方百计满足住房刚性需求。立足于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潜在需求,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科学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合理规划长租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探索商改租模式,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商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不断优化完善住房租赁制度,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因地制宜发展改善型住房。加快制定住房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各州、市自然生态、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融合发展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方面开展城市体检,强化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盘活城市、郊区的土地和房屋资源。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全面引入以人为主、绿色低碳等设计理念,实现功能和美学的有机统一,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使房地产成为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提升宜居环境,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住宅区开发规模与强度,提高新建住宅区配套设施数量和质量,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开放式空间等规模、比重和可达性提出具体约束性要求。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提升住宅品质。结合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围绕“十四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聚焦高端人才在居住品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加大绿色建筑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利用,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家居,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为引领,发挥我省优质旅居资源、优越康养资源等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以高档社区为代表的国际化高端商品房住宅项目,积极探索定位精准、需求精确、服务精细、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发展新方向新路径。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工作。加大房地产市场正面宣传引导,严格商品住宅销售管理,加强新建商品住房销售计划备案管理,商品住宅销售中严格执行“房屋网签备案”等管理制度,强化预售资金监管,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按照“一楼一策、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分类处置”的思路,妥善处理好烂尾楼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住房租赁企业和房地产估价、经纪机构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捂盘惜售、价格欺诈、虚假广告、人为制造市场紧张气氛、诱骗消费者规避调控政策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指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审贷管理,防范信贷、消费、经营贷款等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强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坚决打击投机炒房,避免房价大起大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加快培育成长性新兴服务业1.数字服务全面提升数字服务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导数字服务向市场、设计、生产、生活等各环节渗透,培育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以跨境电子商务、康体养生、智慧旅游、小语种同步翻译、智慧教育等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强化高端软件的供给能力。强化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云计算中间件、网络中间件、信息集成中间件、商业智能中间件、移动计算中间件、大数据平台中间件等,推动中间件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产业。培育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技术服务,推进研发设计外包、专业技术外包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发展面向工业、医疗、金融、物流、安防等重点领域及产业集群的大数据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行为分析、精准营销、社交媒体等应用服务的开发和推广。着力培育发展云服务。依托“数字云南”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数据即服务(DaaS)等云技术服务,开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备份等数据服务业务。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城乡管理、创新产业和公众服务,深度融合边缘计算、云计算和超级计算3类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云服务。2.科技服务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服务等重点,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服务。聚焦打造“三张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的技术研发需求,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整合科研资源,提供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服务,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打造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领域创新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着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培育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转移机构改革,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和技术转移机构联合组建技术转移联盟。拓宽技术转移通道,深化京滇、沪滇、泛珠三角区域等科技合作,大力承接东中部地区技术转移,加速技术转移载体全球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技术转移行动。强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作用。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技术检验检测基地建设,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检验检测体系,推动在高原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构建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和规范管理,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服务向提供综合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延伸,加快发展药品检验检测、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进出口检验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发展在线检测,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构建药品、医疗器械等检验检测面向南亚东南亚服务体系,推动国内产品出口检测资质互认。鼓励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双创”平台服务水平,引导“双创”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鼓励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提升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高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原创认证保护中心,争取设立昆明知识产权法院。3.电子商务依托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强化电子商务平台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产业链。强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优化云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对接,增强风险预测、市场预测、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功能,为企业量身打造服务内容。规范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服务、检验检疫、报关结汇、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德宏)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昆明、德宏两地打造云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双核。整合各地、各行业优势资源,按照“布局合理、用地节省、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口岸和沿边地区打造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建立差异化、特色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加快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互联网+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跨境电商”等模式,积极发展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于一体的体验化、高端化、多元化、电子化的全新商业发展模式。扶持中小型电商企业实现差异化运营,提升运营效率。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优先组织“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及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提质增效,不断改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环境,扩大“一部手机云品荟”覆盖范围,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培育发展一批“电商村”。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购物、交易、支付及相关商务功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完善配送聚集区、配送中心、邮件快递处理中心、末端网点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加强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4.家庭服务顺应人口老龄化和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发展趋势,促进养老、托育、家政等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品质化发展,有效增加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多样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大众化集中养老等面向大众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互联网+医养”试点,积极引导部分医疗机构转型发展,推动各类疗养机构转型为健康养老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型养老基地,培育一批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护理机构。到2025年,基本建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托养相结合,医护、社保和养老相衔接,连锁化、网络化和数据化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新建居住区域按照“四个同步”建设与常住人口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老旧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加大农村地区婴幼儿服务的支持力度,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集聚区和用人单位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促进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城乡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兴办主体多元、层次多样、优势互补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升发展家政服务。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和消费升级趋势,以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网络化为重点,建立健全惠及城乡居民,满足旅游、健康服务等产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家政服务体系。鼓励家政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引导家政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扬滇式服务特色,做大做强滇式品牌,推动家政服务由保洁、保姆、搬家等传统服务向高级管家、精神陪伴、涉外保姆等现代服务拓展。加快推动家政服务业在线化发展,拓展“云社区”、“微生活”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完善行业促进体系,健全家政服务业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研究家政服务业服务标准,引导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5.商务服务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提升商务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水平。推动咨询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商务咨询服务,支持中小咨询机构创新发展,健全咨询业分行业管理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咨询服务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会展服务,提升“南博会”国际影响力,带动会展业全产业链发展。以滇中新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引进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和培育一批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高端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昆明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推动仲裁机构市场化发展,提升仲裁机构市场竞争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仲裁服务高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提供商务服务,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支持提升本地智库的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综合与专业相互协调支撑的各类高端智库。6.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形成政策合力。继续巩固传统服务贸易,积极培育新兴服务贸易,稳妥推进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重点推动旅游、文化、通信、金融、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积极发展医药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服务外包,推动我省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接发包中心。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做好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借鉴推广,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确保昆明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取得实质成效。加强对服务贸易特色平台载体的指导和扶持,开展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考核管理,在全省各州、市和各类产业园区中认定1—2个开展省级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和1—2个省级文化出口基地,打造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聚集的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区,强化平台示范引领作用。7.环保服务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生态修复等方式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和污染治理。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四、重点任务(一)全面拓展服务消费提升传统服务消费。加快补齐生活服务场地设施短板,统筹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推动实体零售改造升级,依托社区综合体和交通转换站点发展便利店,培育发展24小时社区便利店、社区电子商务、社区配送和无人超市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提振餐饮消费,推进“明厨亮灶”,开展小餐饮示范店、民族特色餐饮示范店建设,打造名菜、名店、名厨、名节、名街滇菜餐饮品牌,传承发展“老字号”餐饮。提升城市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夜间经济,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浓郁民族风情的商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夜间经济地标,升级夜间经济商圈,培育夜间经济生活圈,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特点,举办富有地方夜间文化传统特色的各类主题节庆活动。培育新型服务消费。培育信息消费,大力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育幼、家政、旅游、体育等民生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鼓励大型百货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场所“云化”改造,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加快推进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医疗电子、陪护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消费。培育绿色消费,加大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居民增加对绿色智能产品、绿色建材、二手闲置物品的消费,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培育时尚消费,瞄准国际时尚消费市场,加速时尚品牌集聚,建设一批特色时尚产业和消费基地。培育共享消费,精准把握分众化需求,垂直细分衣、食、住、行、娱等生活服务领域,推动时间、空间、数据和知识共享,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激活农村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推进“一部手机云品荟”业务下沉,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上行。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快递进村”。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流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强化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云南省信用中心平台作用,加大“信用中国(云南)”网站消费信息的归集和公开,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人员档案数据库,实现产品生产信息和质量追溯信息互联互通。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二)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智能化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建,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到2025年打造10个服务型制造标杆,建设智能工厂50个。聚焦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铝、绿色硅、冶金、装备、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烟草等制造业重点行业,围绕信息、金融、物流、环保、旅游、文化、健康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结合行业特点,以数字化技术深入应用为支撑,分业施策培育服务衍生制造、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分类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重点推进智慧能源、智慧电网建设,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研发设计嵌入式合作,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发展,围绕绿色铝和绿色硅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制造企业加快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做精文旅衍生消费品工业,加快培育绿色食品体验式消费,发展中医药全生命周期产品,推进新材料与研发设计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烟草。依托昆明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平台,发挥平台型企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提升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创建。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模式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和标准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生产服务渗透能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支持研发、设计、采购分销、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支持从制造企业剥离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业。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积极承包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集聚一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加强先进适用低碳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创建100个绿色工厂、10个绿色园区、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融合。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聚焦种子端、电商端,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法律咨询、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服务。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加快发展融合新业态,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积极探索推广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业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推动优势服务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三)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高速泛在网络设施,构建高水平全光网络,推进国家级与省级干线融合,实现州、市与骨干网一跳直达,加快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持续提升4G网络覆盖的深度广度,推进5G规模化部署,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区5G网络全覆盖;加快部署融合4G、5G等多标准下跨行业、跨领域的泛在物联感知网络。打造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数据价值释放,围绕打造“三张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数据汇聚,布局实施一批绿色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区块链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围绕全省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智能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现代医学、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共同研发、技术联盟、技术并购等模式,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数字服务等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加快推广应用数字技术。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服务业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引导互联网龙头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资源,支持传统行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省内数据中心的资源,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张牌”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四)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公开服务质量信息,推行质量责任首负承诺。支持服务业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质量监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追溯能力。鼓励推广服务质量保险,逐步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完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推进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认证,在教育、交通、信息、医疗、养老、旅游、金融、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开展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力争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得分达到较好水平。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服务业地方标准体系,开展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依法制定一批地方标准,力争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打造服务业核心优势。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积极申报开展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完善云南省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服务标准、服务认证示范。健全市场化品牌培育机制。实施云南服务品牌创建工程,鼓励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商标品牌战略,将服务业品牌建设与服务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打造一批品牌企业,推广一批区域品牌,创建一批行业品牌。围绕重点领域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支持具有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在产业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旅游文化、健康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服务品牌培育试点,率先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南服务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服务品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企业家。推动“老字号”品牌引进新技术、改造商业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品牌形象。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完善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市场化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决策部署,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清理规范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明确确需保留事项的审批主体、要件、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的联动,加快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推动服务领域双向开放。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聚焦成为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引导优质服务要素集聚,激活创新引领合作动能。对内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服务业合作,推动在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科研技术、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对外积极探索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合作新模式,推动建设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核心,以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以综合保税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为支撑,以一、二类口岸为窗口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格局。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以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加快构建一流的国际商事调解、仲裁机制,探索多元化贸易投资纠纷解决方式。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别商品减税对比清单,积极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化审核及自助打印,引导我省企业灵活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和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推动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联系和互动,支持企业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际营销网络,建立更精细更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的原则,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围绕全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端、具有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企业调整重组力度,鼓励省属优质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转型,在市场规模、资产总量上站稳区域龙头地位,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主营业务经营效益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鼓励优势服务业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半径,做大市场规模,实现跨区跨境发展。结合重点领域发展,分行业制定龙头企业培育库,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支持发展创新研发设计、高效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和资本运作等高端核心业务。加快发展专业化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货物运输、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数字经济、会议展览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依法依规稳妥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典当、保理等金融服务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上市企业在我省设立公司总部、地区总部或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充分挖掘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做精做优做特专业骨干文旅企业。加快培育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家庭服务、物业服务、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实施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科技服务、数字服务、定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服务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引导中小服务业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设立联盟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协作协同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小升规”,引导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支持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等方式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发展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打造一批服务业“小巨人”。壮大新型产业组织。培育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联盟、新型商(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支持完善产业组织内部的协同研发、技术对接、测试验证的环境、设施和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功能,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发挥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七)持续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加快制定和切实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提高工作准入、居留、医疗和出入境等便利化程度。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大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地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猎头公司,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强化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鼓励开拓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承接离岸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职务发明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各类成果持有人(单位)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推行企业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股权分红等激励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办法,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审计监督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技路线、财务支配权。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办法。健全完善人才奖励和荣誉制度。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服务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推动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抓好规划落地工作,加强对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指导,强化对规划落实的指导和监督。各州、市、县、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工作联动,完善省、州市、县三级协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增强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及试点项目推进情况的监督和落实。(二)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统一的服务业规划体系,坚持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地、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科学编制行业专项规划、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服务业规划体系,强化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支撑作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和行业专项规划,“一业一策”制定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明确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各州、市要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三)加大支持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努力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对我省与周边国家的服务业合作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州、市安排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本地服务业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优化扩大购买范围。加大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和产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拓展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保障用地需求,逐步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比例,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适应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用地供给方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落实税收和价格政策,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进一步落实口岸进境免税店、口岸出境免税店管理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提高登记注册效率、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财税金融服务水平、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创业创新、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健全完善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机制等为重点,大力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保持惠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强化大数据赋能,鼓励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切实做好政策兑现工作。(五)强化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全面反映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重点领域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逐步建立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信息在部门间的共享机制。科学监测和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重点监测服务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为准确判断和分析现代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六)抓好督导评估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大对各地、有关部门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督导,对规划实施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政策措施推进等落到实处。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推进情况、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确保规划全面有效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加快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着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宣传解读,积极营造全社会合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零售模式具体怎么做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