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关于七七事变的歌曲励志歌曲

2021-09-18 05:00
来源:
混迹搞笑江湖
嗨!小伙,别光叫我“爷爷”,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在和你差不多一样大的时候,我们就离开学校,告别家乡。去农村,到兵团,垦大漠,戍边疆!“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然而,一旦现实和理想砰然对撞,我们才发现脚下的路是那么的漫长。天苍苍,野茫茫,日晒雨淋田里忙;稻田里,坡头上,汗流浃背湿衣裳;窝窝头,玉米棒,没到日落饿得慌;油灯暗,炕头凉,多少回梦里喊爹娘。知青岁月里,有人觉醒,有人迷茫,有人失落,有人逃离,有人坚强。更多的人在无奈中年复一年地等待,等待花开,等待希望!这就是,当年我们的青春。嘿!朋友,别问我“贵姓?”我和你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请记住我们的共同的名字,将“知青”二字,永远铭刻在你我的心上。
今天是9月18日
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侵略军的枪炮声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肆虐,民族危难的警报从此便日渐猛烈地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从此义无返顾地迎着侵略者的炮火前进,救民族,救中国。
当一个民族以从未有过的凝聚力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一首首经典的战歌也在浴血抗争中诞生。这些歌,是冲锋的号角,是高昂的头颅,是射向敌人的枪弹,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百折不挠。
.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当时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就已经自发地开始着手谱写一些鼓舞斗志的歌曲,如《抗敌歌》、刘雪庵所作的《前线去》等等。这些歌曲,虽然也浸染着抗争、不屈的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真正的战歌,直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前后,随着日军铁蹄逐渐向华北、向全中国凶蛮地踏来,任何一个单个的人都已经无法承担这种民族苦难的深重,任何一种单一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仇恨和唤醒民众。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诗人、演员纷纷拿起了文艺的武器。
1935年初,电影《风云儿女》开拍,田汉受命为电影谱写主题歌。但在电影拍摄期间,田汉被捕。在被捕前,田汉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激昂歌声从此响彻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以极其强大的动员力和感召力迅猛地激发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
直到现在,当《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歌,每个中国人唱起它时依旧如70多年前的国人一样热血汹涌、心潮澎湃。这,就是战歌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又陆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抗战歌曲,不仅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和发动作用,而且传唱至今,鼓舞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一个民族不朽的文化传承。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被日军占领前的奉天(沈阳),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七七事变”爆发后,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37年,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就在老乡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写出了《游击队之歌》。这首歌在临汾刘庄八路军总部首演时,只有口哨充当伴奏,但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旋律轻快,易于传唱。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的一致赞扬,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七十载
1941年5月的延安,人们被旋律铿锵而优美的《八路军进行曲》所激动。《八路军进行曲》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解放战争时期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以它气势雄伟豪迈,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
1943年夏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卢肃和牧虹,编写了一部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是这个歌剧的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后来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一直是激励人们团结奋战的号角。
如今
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
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抬头
便能仰望没有硝烟的蓝天
我们无忧无虑
周围不会响起突然的枪声
只因我们身处和平国度
我们的身后,是强大的祖国
战争虽已远去
但历史不能忘记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我们牢记历史
并不是要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今天,我们向先烈致敬
岁月无疆,英雄不朽!
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写给每位老有所乐的朋友:微信改版后,老有所乐每天辛苦推送的好文越来越少人看到,为了能继续为大家服务,请喜欢和支持老有所乐的朋友,千万!一定!要记得多给老有所乐评论、在看、点赞、分享哦!
.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电影《哪吒》中,太乙真人说: “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钱伟长的心里特别清晰,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他有一股劲,逼着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今天鹅会长要讲一个关于“九一八”,关于“逆袭”,关于每个你我的平凡梦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同时擅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为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左至右: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个贫寒子弟,出生在战乱时代,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刻苦读书。
他也曾是个真实的理科学渣,清华入学考试时,数、理、化、英四科合起来才考了25分。
但钱伟长,亲手举起榔头,打破命运的枷锁,以信念为舟,渡过了滔滔大河...
01 改变命运的瞬间
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在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里,一位身材不高、面容清瘦的青年学子在认真倾听着广播。
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攻陷了整个东北三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全国上下群情激奋。
这位青年的拳头狠狠砸在桌上,拍案而起:“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不学历史了!”
就在“九一八”当天,这位清华历史学系引以为傲的学生钱伟长,愤然跑去教务处,和老师说了他弃文从理的决定。
要知道,在众人眼里,这个决定是近乎疯狂的。
从钱伟长的清华入学考试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严重的偏科生,文史两科都是惊人的满分,这得益于他的四叔,也就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的教导。在作文考试中,他写了四百五十字的赋,让出题目的老师想改都无从下笔,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1981年5月, 钱穆(右)与侄儿钱伟长在香港中文大学合影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钱伟长的数、理、化和英文,四门加在一起才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有5分。
凭借着非凡的文科功底,钱伟长顺利入学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但在入学三天之后的“九一八”,他愤然决定放弃擅长的文科,攻读几乎没有基础的物理学系。
02 艰难的提分道路
但钱伟长的转系申请被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一口拒绝了,把一个文史如此出色而理科奇差的学生调入物理系,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不但是对清华物理系的不负责任,也极不利于钱伟长的求学发展。
但钱伟长的转系决心相当坚决。
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基础薄弱但一腔热血的钱伟长,立即答应了这个条件,开始恶补数理化。
当时,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厕所角落里背书的那个男孩。
钱伟长开始了艰苦的“追赶”,他鼓励自己说,二十四史都背过来了,数理化我也能背!
于是,每天清晨5点,钱伟长就到科学馆兢兢业业地背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又躲在厕所的角落里背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
一个半月过去了,令他沮丧不已的是:每周的课堂测验,他都不及格。曾经板起脸来给钱伟长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系主任吴有训这时却坐不住了,他指点不得其法的小伙子:“不要背,要懂得为什么”。
钱伟长英文基础差,吴有训又拿来中译本的物理讲义供其查阅。聪明的钱伟长茅塞顿开,一点点摸到了物理学习的门路。
凭着超常的韧劲和悟性,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
一年后,他顺利留在了物理系,而和他一起转到物理系的其它四位同学则都没坚持下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钱伟长则是重点培养的尖子生,师从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在科技馆前的一张合影
四排左四为钱伟长;二排左五为吴有训;二排左三为叶企孙
03 矢志不渝的初心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
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
后来,英国人道歉说:“对不起,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
钱伟长多伦多大学毕业照
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
1941年,28岁的钱伟长与他的导师辛吉(J.L.Synge)合作写出了世界第一篇有关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论文。
爱因斯坦看到这篇论文后说:“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睡不好觉,《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把问题弄清楚了。”
1942年底,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年仅30岁的他成为美国声名赫赫的科学家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新星。
1946年5月,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一年享受着8万美金的收入待遇。但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
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清华园,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后来,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生活都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美国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
但钱伟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去美国生活的机会,他说:“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回国就是为了中国的。”
回国后,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钱伟长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他创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这个到中年已经精通力学、应用数学、英文、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大师,谁又能想起来,他曾是那个数、理、化、英四科加起来,才考了不到25分的理科学渣呢。
今天是“九一八国难日”,我们应当铭记这个人物,这段历史,这份精神!
在现代化、快消费的今天,当我仰望高楼大厦的时候,心想这钢筋水泥和有机玻璃的间隙和反复折射的幻象中,是否有一双眼睛在悄悄看着我们?
是否有一种节奏,像心跳一样,从容地起搏,成为这石头森林中唯一可以称为一种相对静止和永恒的东西。
那是一颗最璀璨的星斗,是钱伟长先生的寄托,是他亲手敲开枷锁的榔头,也是你我无数普通人手里,一直握住的那道光!
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别问,做就是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抗战胜利的歌曲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