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万岁军”中“红一师魏成科英雄连营”——《百面战旗红》之“攻守兼备”一等功臣营

罗援谈《百面战旗红》“登陆先锋营”之精神特质:踏孤岛 看儿郎登陆作战是最险恶的一种作战样式,因为它是背水作战,有进无退,有来无回,有我无敌,置于死地而后生。而登陆作战的先锋部队,其险恶程度又甚于其他部队。它就像是利剑上的剑锋、钢钉上的钉尖,只要它凿开敌人的防御体系,就可以建立登陆场,其他部队就可以接踵而至,扩大战果。因此,登陆的先锋部队,格外受人仰慕、崇敬。当年40军118师352团1营为主组成的登陆作战先遣队799名勇士就是这样的好儿郎。他们是利剑上的剑锋、是钢钉上的钉尖,无坚不摧,锐不可当。1950年3月5日下午3时,他们受15兵团首长之命,誓师出征,担任跨海攻打海南岛之敌,凿开被国民党守将薛岳吹嘘为是“固若金汤”的所谓“伯陵防线”的艰巨任务。当时12兵团渡海部队统归15兵团指挥。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亲临动员,他深知这次偷渡行动不仅决定着八百先遣队员的生死,也决定着整个作战计划的成败,决定着海南岛的未来,不敢丝毫怠慢。为了这一天,他带领40军将士一天不歇地进行了近两个月海训,在当地渔民指导下,基本掌握了渡海驾船本领,让素有“旋风”之称的四野主力部队第40军,由惯于陆战的“猛虎”,变成了两栖作战的“蛟龙”。韩先楚在作了简短有力的动员之后,以军党委名义将一面绣着“登陆作战先锋队”的红旗,亲手交到了1营教导员张仲先手上。张仲先代表先遣队员面对红旗庄严宣誓:“不怕牺牲流血,有进无退,打到海南岛,为人民立功!”顿时,全场的气氛沸腾了,勇士们的热血也沸腾了。登陆作战先遣队在1营基础上,加强了团属2门迫击炮和师侦察连,分为两个梯队,乘14只大小不一的木帆船渡海。整个登陆作战先遣队由40军118师参谋长苟在松直接带队并指挥。傍晚17时,40军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方向东北风吹起、退潮水倒流,起渡时间窗口打开。位于广州的15兵团司令员邓华在兵团作战室果断下令:“40军118师加强营立即起航,执行预定计划。”19时35分,一声号响,海南战役第一船起渡,船队鱼贯跟进,向海峡对面射出了解放海南的第一箭。由于风满船快,登陆作战先遣队一出海,一路纵队就被海风吹乱了队形。苟在松当即传令向基准船靠拢,扭在一起前进。上半夜顺风顺水,船队行进如梭。至午夜时,已航行了360多里,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但午夜后,北风突然减弱。天亮前,鼓涨的船帆竟如泄了气的皮球般瘪了下来,船速骤减。这意味着船队不但不能按时登陆,还有被敌舰发现、陷入险境的可能。事先预估的最坏情况出现了。参谋长苟在松当机立断,命令各船摇橹划桨强进!战士们用刺刀劈开准备补船用的木板,钉起了十几把桨,连同船上的橹。所有的人分成两班,轮流替换着划水,船终于又前进了。6日上午9点多,岸上突然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国民党守军发现了我军船队,炮火落在船队左边的海面上,激起了一排排雪白的浪花。苟在松判断这是敌人的火力侦察,船队还在敌人有效射程之外。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命令各船不要还击,继续镇定地向着预定登陆点划进。10点多钟,船队靠近儋县洋浦干冲港附近海面时,从干冲港方向开出了11只大型木帆船,分成3路,向登陆作战先遣队船队驶来;同时,空中又有4架敌机盘旋。先遣队处于敌陆海空三面夹击之下,情况十分危急。苟在松冷静观察。发现,海上出现的船队是国民党儋县县长带领的县保安部队船只,正好与我军船队相向而行。于是他命令,所有船只尽量同敌船混在一起,以避开敌机袭击。如果敌船向我开火,我们就集中火力攻其中路,夺道强行登陆。忽然,敌船挂起了红旗,我指挥船立即命令各船也升起红旗;敌船又改挂小白旗,我指挥船再令各船也挂起小白旗。经过几十分钟周旋,空中盘旋的敌机终被弄糊涂了,以为遇到了从涠洲岛撤下来的自己队伍,一溜烟飞走了,我军船队化险为夷。3月6日13时,登陆作战先遣队船队终于靠近了白马井到排浦一线的登陆点——超头村附近的海面,指挥船决定不失时机在此强行登陆,1号、4号、5号三只船第一批次抢滩。刚布置完,岸上窜出一股敌人,沿着海边朝我船猛烈开火。海上巡航的两艘敌舰和空中的敌机,看到岸上打了起来,才知道情况不妙,认为海上的船只全是解放军,于是,便不分青紅皂白,轮翻扫射和猛烈炮击起来。戏剧性的结果是,在我军船队后面跟进的国民党儋县县长船队,率先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儋县县长和保安队大部人员当即葬身鱼腹。我登陆作战先遣队2连的船也被敌炮弹炸了七、八个窟窿,伤亡十多人。2连指导员张乐明要求大家不要惊慌,沉着对敌射击,同时抓紧时间划船、补船、包扎伤员。他们抱定一个决心,跟上营主力,在预定地点登陆。苟在松见已成背水一战,索性命令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先遣队员连续划了12个小时的船,已相当疲劳。但看到海岸,听到冲锋号,立即振奋起来。刚才是虎落大海被水欺,现在是虎啸山林全无敌,各船轻重火力一齐向敌人射去,开始抢滩登陆。张仲先教导员带1号基准船冲在最前面。突然,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舵手万小井腿负重伤。副排长傅世俊一个箭步抓住船舵,拨正航向,驾船飞快冲向海岸。在距岸还有100多米的时候,傅世俊也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舵位上。生命最后一刻,傅世俊仍紧紧把着舵说:“别管我,赶快登陆。”刻不容缓,在船上多待一分就多一分危险。张仲先命令一梯队涉水抢占滩头。1连连长毕德玉举起匣子枪,第一个跳进海水里,带领1连3排向岸上扑去。9班是“四平突破英雄班”,班长刘世俊、战士刘玉学、侯志诚等十几人争相下海,7班跟9班也冲了下去。这时海水还深,战士们在海面上漂浮着,有的举着枪踩水,有的依托背包和竹制救生圈的浮力划水。他们边涉水,边射击,很快脚碰到了海底,便拼命向岸上冲去。8班副班长王忠扛着“登陆作战先锋队”红旗第一个冲上滩头,灵活利用礁石掩护快速机动,出其不意出现在敌人面前,大吼:“缴枪不杀!”吓得敌人当即举手投降或狼狈逃窜。在一梯队冲击敌军滩头阵地过程中,352团配属登陆作战先遣队的两门迫击炮发挥了大作用,压制了敌人,掩护了登陆。炮手赵连有先后发射了54发炮弹,命中了49发,打得敌人血肉横飞,四处逃窜。突然间,敌人身背后响起了枪声,敌阵大乱。原来琼崖纵队接应部队及时赶到。在我军里应外合的夹击下,不到30分钟抢滩战斗就告结束。守敌大部被击毙击溃,部分被俘虏。登陆作战先遣队和琼崖纵队胜利会师,他们热烈握手、拥抱,相互祝贺登陆和接应成功。至此,经过近19小时惊险航渡,登陆作战先遣队14只船中的13只船,于3月6日下午2时,在预定登陆点海南儋县白马井超头湾海滩成功登陆。部队伤33人,亡9人;船工伤5人,亡1人。随后,两支会师后的部队离开第一集结地域新地村,向琼崖纵队根据地五指山进发。3月7日凌晨,抵达丰猛村,见到了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从此,两支部队组成了琼西接应指挥部,由琼纵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40军118师参谋长苟在松和琼纵1总队陈求光总队长担任领导,协同作战。“登陆先锋营”开进了附近的几个村子,分散隐藏,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潜伏了下来。登陆作战先遣队的行动,为我军登岛作战提供了经验,大大鼓舞了部队的战斗情绪,他们树立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大海是可以战胜的,具有海空优势的敌人是可以战胜的,木帆船也是可以征服海南岛的。3月8日,15兵团授予1营“登陆先锋营”荣誉称号,给先遣队参战人员每人记大功一次;40军给118师352团登陆作战先遣队发来嘉奖电,并颁发“登陆先锋营”锦旗一面。3月26日,40军再次来电,第二批偷渡部队定于当天傍晚启渡,拂晓前在临高县北部东英镇西侧的扶提、禾登海岸登陆。指挥部立即通知接应部队按计划行动,进入指定位置。“登陆先锋营”一个连和琼纵8团1营把扶提东村敌军一个加强连围住。3月27日,“登陆先锋营”抽出30多人组成尖刀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占领了敌前沿阵地,攻破了敌正面和左翼的两个碉堡,从侧翼插入了敌中心阵地。经一天激战,“登陆先锋营”和琼纵接应部队先后牺牲30多人,伤27人,牵制了敌人,完成了掩护40军第二批部队登陆的任务。3月30日,苟在松率“登陆先锋营”插到澄迈县美厚乡,见到了118师刘振华主任,与第二批352团登陆部队胜利会合。左起:张仲先教导员、郭壮强科长、陈永康营长、陈求光总队长、罗绍福团长、戴成宝等至此,“登陆先锋营”完成了先遣任务,为解放海南岛做出了特殊的、杰出的贡献。海南解放后一个多月,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囯第7舰队强行开进台湾海峡。毛泽东主席评价:“海南岛战役要是晚打两个月,就可能成为第二个台湾。”这是领袖对海南岛战役关键作用和巨大贡献的肯定和褒奖。不言而喻。“登陆先锋营”偷渡海峡,插入琼岛,功不可没。但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毛主席这句话,“若不是当年国际风云突变,台湾就可能成为第二个海南岛。”“渡海先锋营”有可能在台湾海峡建功立业。历史不能假设,海南岛战役也不可能复盘,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所有与中国人民统一大业为敌的顽固分子,他们的下场必然是自取灭亡。海南岛之敌是如此,台湾岛之敌也是如此。如今,“渡海先锋营”的雄风犹在,装备更优,骨头更硬,随时准备踏平海峡万顷浪,把渡海先锋的利剑刺向孤岛的命门,一剑封喉,再立新功!应出版单位要求,本期只提供正文提要和主编提炼的精神特质。【正文提要】——《百面战旗红》之“登陆先锋营”庄严宣誓,乘风起渡风云突变,险象环生强攻滩头,会师琼纵前后失联,忧喜参半接应登陆,声东击西千秋功业,后人不忘(参加创作人员:叶梓、马海南、叶征)【附录】荣誉战旗名称:登陆先锋营授旗时间:1950年3月8日授旗时战斗序列:40军118师352团1营授旗领导机关:15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该营前身为1937年12月由牛头镇起义的抗日武装,隶属八路军鲁东游击8支队;1938年底,改隶八路军山东纵队8支队;1939年3月,改隶八路军山东纵队1支队;1940年3月,整编为山东纵队1支队1团1营;1940年9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旅1团1营;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1团1营;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1团1营;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师7团1营;1946年1月,随3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为第3纵队7旅19团1营,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7师19团1营、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19团1营;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18师352团1营;1950年10月,该营随所在师、团入朝参战,1953年8月从朝鲜回国;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40集团军步兵118师352团1营;1998年,改编为第40集团军118摩步旅1营;现为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1营。战旗精神:有进无退,风停船不停【本文版权归《百面战旗红》组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于严重侵权者,网站保留提起诉讼之权利】诵读:李同生李同生,有着27年的军旅生涯,现任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崇尚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作品,求德思诚。录音:劳丁微信名:独钓老翁。平日里喜好音乐,读书,摄影,业余时间朗读文章,是一名忠实的朗读爱好者。自律格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编辑:严京平
百面战旗红光荣的临汾旅导语罗援将军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战旗特色意义——人民军队所向披靡!
古籍《梁书·萧确传》记载:"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古为今用,此史料只需将人物地点移位,就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临汾战役的艰难与气势。“临汾之役,我军苦战,所向披靡,敌军闻风丧胆”。临汾战役,打得苦。临汾城高约10余米,厚达20余米,墙外有10多米宽的护城外壕,沟深垒高,战壕纵横,易守难攻。守敌乃与阎锡山、胡宗南齐名的国军战将梁培璜,他斗胆放言,临汾防线固若金汤,“死守临汾,城存成功,城亡成仁”。1947年3月临汾战役打响。我军迎难而上,一鼓作气扫清外围阵地,杀敌四千,我军也自伤四千。可见临汾战役之惨烈。残阳如血。临汾战役,打得更巧。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我们要尽量减少伤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永远是战争致胜的不二法宝。我军前线总指挥徐向前当时急令诸将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经群策群力,徐向前最后拍板,“采取‘土行孙战法’,挖地道,钻地下,最后拱翻临汾城!”“土行孙战法”的创造者23旅临危受命,旅长黄定基毫不怠慢,率领部下抵近侦察,制定方案。战士们不分昼夜,三班作业,用自己的生命与敌人争时间、拼速度。他们生病了,坚持着,继续挖!缺氧了,换口气,继续挖!被毒气熏倒了,醒过来,继续挖!手掌、肩膀、膝盖被磨得血肉模糊,垫块布,继续挖……他们“干活时像疯了,休息时像死了”,而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胜利。我们的英雄们硬是用小镢头、小圆锹凿出了两条通往临汾城下的100多米长的通道。这是生命之路,这是智慧之路,这更是胜利之路。5月17日19时,对临汾城总攻正式打响!黄定基旅长一声令下,城崩地裂,砖石俱焚,城墙被炸开了两个约40米宽的巨大豁口。我军蜂拥而上,势如破竹,歼敌2万5千余人,守将梁培璜未成功,反成虏。23旅为临汾战役的胜利,立下头功。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山西洪洞县召开庆功大会,徐老总将一面经毛主席圈阅同意、由中央军委命名并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大旗授予8纵23旅。至此,23旅成为战争年代第一个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旅级单位。“临汾旅”的旗帜向世人昭示,任何敌人不要再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夸什么海口“固若金汤”,人民军队智勇双全,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土行孙”掘翻临汾城——《百面战旗红》之“光荣的临汾旅”百面荣誉战旗中,以旅级单位命名的唯有一面,这就是当年华北军区1兵团8纵队23旅荣获的“光荣的临汾旅”战旗,在我军战斗部队序列中,实属凤毛鳞角。一、临汾旅得名临汾城1947年底,山西运城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在晋南盘踞的据点只剩下临汾,战略价值凸显。翌年2月21日,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晋绥军区约10个旅7万余人剑指临汾,对守敌形成合围。国民党第6集团军则欲依托城防坚固和25000兵力负隅顽抗。临汾是晋南军事重镇,也是同蒲铁路的枢纽,地势内高外低,酷似一头牛伏在汾河边,因此亦称卧牛城。城东、南、北地形开阔,便于防守。城墙依自然地形构筑,高15米,顶宽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四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等四道防线。城东关筑有外城,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内城,是临汾内城的主要屏障。总体设防严密坚固,易守难攻。
相传尧帝便建都临汾,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闯王李自成曾久攻临汾未果,在城北兴隆殿上观敌了阵,被守军射伤坐骑一眼,气得跺脚,最后无奈把盔甲挂在村庄的一颗大树上悻悻撤兵。后来,李自成挂甲的地方,就被叫做“挂甲屯”。阎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总指挥梁培璜,素以能战著称,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下了很大气力,自诩临汾为“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他向阎锡山信誓旦旦表示:“死守临汾,城存成功,城亡成仁”。面对心存侥幸、困兽犹斗的顽敌,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临汾前线司令员徐向前决心打好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后的一场硬仗。先强夺临汾东关,然后依托东关进攻本城。一方自恃有“铜墙铁壁”的盾,一方手握披坚执锐的矛,鹿死谁手,在此一役。
二、试牛刀初碰硬骨头战役行动预定1948年3月10日开始,拟采取三面围攻的打法,8纵位于城南,13纵位于城东,太岳军区位于城北,向心合围,力争将敌人主力消灭在城外阵地上,而后进攻主城。但是,实施起来却情况突变。3月7日,我军获悉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为挽回西北战场败局,电令驻守临汾之30旅紧急空运西安。为牵制守敌,策应西北战场,遂决定提前3天发起战役行动。8纵24旅当日攻占了尧庙机场,击中2架飞机,正待命装运的国民党军30旅仓皇逃回临汾城。激战至11日,我军攻占了城南柴村、张关、尧庙宫、乔家庄等敌外围据点,歼敌4000人,把前沿推进到距城300米处,初步达成了清除外围的作战目的,但自己也付出了较大代价,损失4000余人。3月23日下午5时30分,我军展开攻城行动,临汾东关被我炮火炸开了一个宽约10米的口子,但阎军的火力反击也非常猛烈,敌我打成了拉锯战。各种迹象表明,此仗接下来将十分艰苦。翌日,我军再次攻城,但奏效甚微。很明显,如果继续强攻,无疑将遭遇更多损失。徐向前遂果断下令:“暂停攻击!”3月31日,利用休战间隙,徐向前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总结20多天进攻作战经验教训。指挥部里,大家群策群力,商讨克敌制胜妙招,对强攻还是智取各抒己见。徐向前紧锁眉头,认真听取大家的讨论后,说道:“攻城的手段,还是用23旅的‘土行孙战法’,挖地道,钻地下,最后拱翻临汾城!”土行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能够土遁的神魔人物,用他来形容利用地道攻城是最恰当不过的。说完,他扫了一眼在座的几位旅长,大声宣布:“哪个旅最先登城,哪个旅就是‘临汾旅’!”并意味深长地把目光落在了不远处的23旅旅长黄定基身上。见大家都在专注思索,徐向前又给自己加了压,转向一旁的8纵王新亭司令员斩钉截铁地说:“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闻此言,在场所有旅长心头为之一震,暗自较劲,都想把“临汾旅”大旗扛过来。
三、挖地道化作“土行孙”受领任务后,23旅旅长黄定基毫不怠慢,凝神盘算了一阵,就带上了68、69两个团指挥员,加上旅工兵连长、指导员等,利用夜色到前沿阵地勘察地形,绘制了敌碉堡、堑壕等工事位置图,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地下土工作业攻城作战方案。黄定基旅长是老红军,打仗经验丰富,指挥风格精细,参加过长征、“百团大战”、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等无数次大小战斗,不久前还发明“土行孙”战术攻克了运城。但临汾无疑不是运城,是一块更加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智取与强攻相结合,对此,黄旅长心里十分明了。4月2日,临汾城外枪炮依然激烈,但我军8纵、13纵、太岳军区等部队,却悄悄按预定计划从多个方向开始了土工掘进,24条坑道直指临汾城下。23旅担当了东关和东城墙外地下掘进的任务,黄定基旅长组织教导大队第二队和工兵连轻装上阵,每班10多个战士和支前民工合理搭配,实行三班轮流昼夜不停息作业。初春的地底下,土质仍很坚硬,他们用小镢头、小圆锹、小煤窑拉煤用的筐子和小车强力掘进,用矿灯和蜡烛照明。坑道里,宽高均约1米,人只能是跪着挖土凿石,棉裤很快就磨破了,膝盖出了血,手上打了泡,他们就用绑腿和破布包一包接着干。后来坑道开始渗水,大家都泡在了泥水里,这给往外运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小车上几百斤的渣土在泥水里越拉越重,战士肩上的衣服磨破了,肩膀拉肿了,他们就用鞋帮垫起来,用热手巾捂一捂,然后再玩命去拉。后来,战士们干脆以弹药箱代替拖车,以双膝代替脚板,坦胸露腿地来回爬行。为了赢得胜利,我们的战士豁出去了!在不见天日的地洞里,战士们通常一干就是8到12小时,完全是在用生命一点点地向前挖掘。生了病,坚持着,继续挖!缺了氧,换口气,继续挖!被毒气熏倒,醒过来,继续挖!长时间的地下超负荷工作,每个人都极度疲劳。据参加过掘进的老战士回忆,那些日子“干活时像疯了,休息时像死了。”这个节骨眼上,旅长黄定基严重的肝病犯了,走路打漂,仍带病指挥。他和政委肖新春带着机关人员不时到现场察看,要么和战士们一起刨坑、推土,要么就是指示连队在伙食上给予特别照顾。随着坑道的逐渐加深,缺氧又成为新的问题,油灯都点不着了,战士们呼吸更加困难起来。黄定基召开诸葛亮会议,听取了在煤矿工作过的战士意见,在每条主坑道旁挖一条副坑道,并行前进,既解决了空气流通,又有利于保护主坑道的安全。
在地下挖掘,敌我之间斗智斗勇,对抗一刻不停。已成惊弓之鸟的敌人为破坏我掘进,从城壕底层向外挖10米左右的纵深地道,地道的顶端分左、右横道,还有T形和Y形防御坑道。在横道里,敌人埋设了两个大瓮,派专人日夜侦听我军挖掘地道的声音,100米以内可听出方向,一有动静就对挖坑道,预先埋好炸药,待我军接近时爆破。还不断用抽水机向壕内注水,企图淹掉我构筑的坑道。丧心病狂的守敌还不断在飞机配合下,施放毒气弹、燃烧弹,以小股部队出城反扑进行破坏。敌人采取的一系列破坏活动,给我挖掘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迷惑敌军的侦听,我军就在不同的方向都挖掘小地道,挖掘主地道时也不断地拐弯,以保护主地道。离敌人越近,越是险象环生。为减低声音,战士们开始改用手和刺刀刨土,脚上缠上棉花运土,难度无疑更大了,很多战士的手都是鲜血淋淋,血肉模糊。一天,我军两条地道已接近东城墙底部,忽听到敌人在对面挖土的声音,为防止被敌发现,当即予以炸毁,另辟它径。尽管敌人通过侦听,破坏了我40条小地道,但23旅挖的主地道一直在掩护中未受破坏,并不断掘进。5月14日,23旅1号坑道挖到了城墙脚下,听到动静的敌军慌忙向外壕投下炸药包将坑道顶部炸塌。工兵英雄张贵云、战士刘增练临危不惧,顶着门板加上湿土,紧急加固,终于将漏洞堵住了。就这样敌我双方始终在地面僵持,在地下斗法,你来我往,胜负难判。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业,两条分别长117米和115米的一、二号主地道终于挖成了。
四、大决战启动“土飞机”5月16日下午,徐向前得报,我各部队掘进的20余条地道大部被守敌发现破坏,果断决定:不再耽搁一分钟,提前发起总攻。战机永远是稍纵即逝,有时战局的扭转就在关键时刻的必要牺牲和指挥员的临机决断上。5月17日,天气晴朗,临汾城头显得异常的沉闷和寂静。黄昏,旅长黄定基冒雨指挥地道作业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运送和装填破城炸药。为了防止炸药淋湿,他脱下身上的旧棉衣,盖在炸药上,战士们也纷纷照着旅长的样子做。3个小时后,装填炸药完成,南边的一号主地道共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北边的二号地道共装黄色炸药2500公斤,另又装硝铵炸药500公斤。万事俱备,23旅严阵以待,只等总攻命令发出。他们知道,一个多月心血不能白费,即将到来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踏平临汾的殊死决战。下午18时,我军开始火力准备,各种口径火炮全部开火,城内敌炮群顿时被轰得哑然失声,城墙腰部和底部敌火力点全被压制。19时整,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对临汾城总攻正式开始!黄定基旅长一声令下,导火索冒出了吱吱窜响的蓝焰,突然两声巨响,东关城下两条地道同时起爆。战士们一阵欢呼,“土飞机”上天了!只见两股土柱冲天而起,矗立空中,城头绽开了两朵“烟尘花”。一时间城崩地裂,砖石俱焚,烟尘浓密,爆土飞扬,大地在剧烈抖动,远处夕阳暗淡无光,城墙被炸开了两个约40米宽的巨大豁口。
五、歼顽敌生擒梁培璜抓住战机,23旅68团3营、69团7连迅速冲上了豁口。排长李言贵端着手提机枪冲锋在前,指挥战士用手榴弹、炸药包将反击的敌人击退,占领了制高点。3连副排长张德兴带领全排从突破口向城内卷击,敌人投掷的燃烧弹将他的衣服燃着了,他脱掉上衣,举起集束手榴弹冲上去,迫使十几名敌人缴枪投降。乘敌混乱,两个团的后续梯队迅速跟进,一举将东关守敌66师师部占领。城内的战斗更为激烈残酷,由于敌人事先对我军可能的突破地段预做了准备,把附近的民房夷为平地,挖了条坚固设防又宽又深的内壕,内壕外侧布了雷区,重要通道处安有电网、铁丝网,暗堡中还装备了火焰喷射器,我军每前进一步都伤亡不小。23旅毫不犹疑,69团突击队乘着爆破的烟雾向城内进展。7连向内壕冲击时,一个1米高的铁墩突然爆炸,连长王天荣和十几名战士负伤,3营副营长、8连指导员等牺牲。冲在最前面的团长张国斌,被警卫员见状一把推倒并扑在身上,幸未受伤。张国斌恨得牙关紧咬,立即组织火力压制敌人。68团突击队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沿城墙向北门攻击。3营前进中遭敌毒气弹袭击,他们脱下帽子捂着口鼻,不断用小炸药包开路前进。随后,67团也加入了战斗,3个团一路从东关杀到西城门,69团5连第一个占领了敌指挥所。此时,曾狂妄叫嚣誓与临汾城共存亡的守敌头目梁培璜,已如丧家之犬,仓促弃城逃窜。没多久,一个消息传来,梁培璜并没有成仁,而是成了我军俘虏。打到当日午夜,仅用一天时间,攻城之战便胜利结束。是役,历时两月余,国民党守军25000人全军覆灭,我军俘敌近23000人,仅23旅便歼敌近千人,俘敌4337人。
战役中,23旅也付出了400多人牺牲、近1900人负伤的代价。这是该旅历史上伤亡最大、锻炼最大、胜利最大的一次交战行动!徐向前总指挥在总结攻坚临汾经验时感慨地说:“敌人硬,我们更硬,攻坚之难,时间之久,消耗之大,战况之惨烈,在晋冀鲁豫军区发展史上实属少见。”“地面战斗和地下战斗相配合,以'土行孙'法破垒攻坚,克敌制胜。这场地下斗争,十分激烈,是敌我双方斗智斗力的竞赛。”毛主席接到临汾解放的战报十分欣慰,赞扬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大胜利,称赞临汾战役“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并指出:“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山西洪洞县召开庆功大会,徐向前将经毛主席圈阅同意、由中央军委命名并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大旗授予8纵23旅,我军获奖单位级别最高的一面战旗至此诞生。
六、好部队珍惜老传统“临汾旅”能够经受恶战考验,创新攻城战法,一战全军闻名,有其深厚的历史传承。第一,“临汾旅”是一支有着红色血脉、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它有老红军的种子,而成建制并形成临汾旅主力部队,则源自1937年8月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历史上,该部队战功显赫。1938年春,曾奉命在古逻村阻击沿临屯公路西进的日军,以极低的伤亡代价,打死打伤日军300多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1938年夏秦岗之战,毙伤日军500余人,击落日机1架。第二,“临汾旅”是一支战法灵活、善打硬仗的部队。我党著名理论家杨献珍,曾把该旅的精神概括为“四股劲”,即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猛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犟劲;当机立断、无坚不摧的狠劲;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拼劲。靠“猛、犟、狠、拼”四股劲,临汾战役中涌现了出侦察英雄李来龙、爆破英雄张云贵、战斗英雄张德兴、外壕作业苏长云排等一批功臣和英雄集体。第三,“临汾旅”是一支秋毫无犯、获得人民爱戴的部队。在临汾战役准备中,23旅在苦练战术技术、练近战夜战地道战的紧张情况下,还不忘反复进行群众政策纪律教育,订计划、写保证,做好事,努力做到纪律严明,对乡亲秋毫无犯。与此同时,当地群众又踊跃支前。一个星期不到,临汾专区各县就征集到12万块门板,集中运到临汾前线,有力地保障了战役胜利。更难能可贵的是,“光荣的临汾旅”能够一直永葆光荣。正像“临汾旅”军歌唱的那样:“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新中国成立后,“临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
“猛、犟、狠、拼”四股劲,已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临汾旅”官兵身上,他们一直以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冲锋姿态,操戈砺剑,不断创新,持续掀起厉兵秣马,精武强能的练兵热潮。如今,驻在南京紫金山脚下的“临汾旅”,是我军指定的对外开放部队,已先后为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府首脑等外宾进行了近700场军事表演,荣获外国勋章、纪念章1000多枚。面对获得的诸多荣誉,在这支英雄部队的官兵心中,唯有这面70多年前 “光荣的临汾旅”战旗更熠熠生辉,上面刻有他们铭心刻骨的骄傲。(参与创作者:秦杉、欧阳青、叶征)
【附录】荣誉战旗名称:光荣的临汾旅授旗年份:1948年6月4日授旗机关:中央军委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7年12月组建山西青年决死队3纵队,后改编为 8纵23旅,现为陆军71集团军179旅战旗精神: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本文版权归《百面战旗红》组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于严重侵权者,网站保留提起诉讼之权利】编者按“光荣的临汾旅”这面荣誉战旗,是百面战旗中单位级别最高的一面 。这面战旗的特色意义和伟大精神 ,如罗援将军指出的,是“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必胜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智勇兼备的战术构想和“ 猛、犟、狠、拼”四股劲头凝聚而成,他们“扛着临汾旅的大旗,一直向前冲进”,愣是用小镢头、小圆锹掘翻了“固若金汤”的临汾城!文章的最大亮点还有:1、标题惊心动魄。大标题“土行孙”引用典故,触动联想,形象点明解放临汾城运用地道战的方法特点。“掘”一个动词形象刻画了我军挖地道的艰难过程。“翻”则形象刻画出战争结果土崩瓦解的画面,震撼人心。2、引用“土行孙”典故和李自成攻打临汾的历史故事,突出了临汾旅的精神和智慧,也突出了临汾城解放的难度。3、语言情景再现。解放临汾,最大的困难在方法,方法找到了,最难的是如何实现?本文 从工具、运输、缺氧、防水、防敌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形象全面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受深刻(我原单位临汾二中校园内就有地道)。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诵读简介:李同生
李同生,有着27年的军旅生涯,现任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崇尚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作品,求德思诚。配乐简介:劳丁
微信名:独钓老翁。平日里喜好音乐,读书,摄影,业余时间朗读文章,是一名忠实的朗读爱好者。自律格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编辑简介:弦歌悠扬
山西省临汾三中语文教师骨里无诗强作吟,一方净土愉悦人。爱好文学,希望自己也能为别人送去一分享受和快乐。本文来源 银河悦读系列回顾⊙美俄开战会在哪儿?核冲突风险究竟有多大?⊙董少鹏:滴滴整改的方向是什么?数据安全怎么管?⊙【秦安战略】“七七事变”日,看清日本政客射出的“九支毒箭”,三招强力反制——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跑将军罗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