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1nb论坛关闭了吗在哪里可以找到?

2023年10月18日晚上,我所主办的“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第51期开讲。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熊卫民教授受邀作了题为《如何侦破历史谜案》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我所李树雪教授主持。熊卫民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科技史研究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高等教育史、口述史研究,出版有《合成一个蛋白质》《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等十余部著作,发表有《1960年的超声波化运动》《“鸡血疗法”的医学研究始末》等百余篇论文。本次报告围绕“如何破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谜案?”展开,熊卫民教授从做现代史研究的背景、意义出发,分享了如何选择研究题目、如何侦破历史的谜案、如何写作等心得。一、现代史值得做、应当做熊教授首先介绍了科技史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出现代史才是历史研究的重心,科技史更应当以研究现代为主,只有对改革开放前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史均做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对我们国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才能提供更有洞察力的解答。熊教授指出,当代修史的优势是文献佚失尚少、历史事件见证人尚多、对所研究时代的精神、氛围有一定程度的切身体会;当代修史的弊端是距离太近、遮蔽太多、扭曲太狠、真相难以看清楚、看透彻。但是这些弊端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减少乃至克服的,即民间修史、独立修史,利用公开出版物中的零散资料、部分开放的档案材料和口述史料,加以合理的揣测或推测,由独立学者本着专业精神修史。同时,熊教授指出做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意义:(1)给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定位;(2)给国家的一般性公共政策提供历史借鉴;(3)满足一些科研教育机构、产业部门修史志的需求。现代中国,不管科学有多少,科学史素材还是很丰富的。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未经挖掘的富矿,比较容易出成果。二、现代史上谜案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代史上谜案众多,很多重要的历史还没有经过研究者的梳理,还存在很多费解之处。(1)受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囿,描述、记载、报道时,不直面赤裸裸的真相,其结果是严重脱离实际。(2)确有很多豪情和壮举,但错误和弯路也不少。(3)强调保密,使单个的亲历者对整个事件了解得不确切。(4)小道消息在传播时的变形。社会记忆之不可靠。三、如何选择研究题目选题很重要:事半功倍VS事倍功半熊教授从学科、现实需、求出发,建议学生选择某个有兴趣、有价值、有能力、有条件的题目。从学科出发:本学科存在哪些大的问题?其中哪些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哪些有研究但解决得尚不够好,哪些还基本是空白?你想解决的问题处在什么位置?一方面要有宏大视野,要关注那些高高屋建瓴的大问题、中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具体,要脚踏实地。从案例着手,因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解答大、中问题。选择研究题目,首先是要有兴趣,其次要有价值,要扬长避短,选择力所能及的题目,有条件去做的题目。同时,熊教授列举了他做过的一些研究,以此启示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题目。(1)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的核心问题李约瑟难题:1) 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2)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 (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相关模式:某发明早于外国N年在中国出现新问题、新视角:该发明是如何经过迭代、演化,变得更方便、更便宜,进而成为一种能被更多人消费的大宗产品或服务的?(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科的问题如果把近代科学技术看成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多颗种子,那么,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这些种子是如何渐次移植过来,如何逐渐适应中国的土壤和环境,如何发芽、生根,逐渐长大,并最终成为一片森林的?【约300年的移植+100来年的成长】1) 中华文明不但没有自行发展出近代科学,还在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对西方人送到眼前的近代科学,依然没有很好的吸收(不但没有建立科研机构,甚至连译者也不学习外语)2) 我们应当承认,在1949年之前,已有一些种子得以萌发开花,有些小树苗还结了一点果子。问题在于,为何在几十年之后,那个稀疏的小树林为何还没能发展成为枝繁叶茂空气清新、果实累累的大森林?四、如何侦破历史的谜案熊教授从警察破案、法庭审案中获得启发,去伪存真,沙中取金,冲破迷雾,就如何破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谜案同大家分享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指出,仅仅找到真相、梳理一下历史过程是不够的,最好能够能提出新概念、新模型/新模式、新问题,用新视角来做比较、分析,得出一些新观点。总之,应有足够多的新意,足够高的智力含量。最好能给当前的问题提供解题思路,能给当下的工作提供启发。五、研究方法文献(含档案,e-考据) +口述史+实地考察,历史侦探熊教授介绍自己研究历史、产生洞见的过程:1.提问题+梳理材料;2.访谈,进一步搜集史料,甄别史料,发现不同寻常、异常、反常的现象,修改、打磨问题;3.提出假设对异常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很多的相关现象做解释(例如从科大下迁到文革中期的高校迁移现象);4.访谈、和人交流,修正假设、假说,得出结论、推断、断言、洞见;5.写文章,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斟酌。六、如何写作最后,熊教授分享了如何梳理材料,如何写作。指出论文应该有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三新必居其一,否则就谈不上创新。在搜集资料时,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制作(电子)资料卡片:不仅记下史料,还记下问题,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写文章要快,一气呵成,流利顺畅,改文章要缓,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对某个历史问题所做的研究,如果不是还基本没做过,或者与已有研究有所不同,就不值做。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作者本人不认为它是该问题域的世界第一(至少是作者所读过的文献中的第一),就不值得将其寄出发表。在报告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参会师生踊跃发言,与熊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整场报告持续了两个小时有余,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撰稿人:李林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1nb论坛关闭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