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商数据平台的资深用户,我想了解爱用商城作为会员制电商数据,其使用体验及优惠力度如何?

要么去打工,要么执行力强,去自学就这2种方法,没有其他捷径不要跟我说,什么参加几个培训,搞几个无货源,搞个店群模式,能不能躺着发财。做梦吧有多少人,学完了,学费都赚不回来,但凡天天和你说,我做的很好,我每天营业额如何如何,都是拉皮条,你想想啊,一个正常人,他做生意发财了,会见到人就说我发财了吗,那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别有目的。那我针对打工和自学张来来细说一下,具体要怎么去做电商入门的2种方法大部分人走上电商路就2种情况第一:全自学,全程自己摸索,试错长记性整改。第二:去公司上班,做个客服或者运营助理,一步步来最后自己创业你们说哪种更快,很多人会说第二种是吧,我笑了这个现象很奇怪,其实是第一种更快,会选择第二种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谨慎,所以你让他算个10 ,他必须从123456789一路走过来。这就会出现个问题,就是前者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一些无用功,很多功能花时间去学了,可是发现根本不实用,或者根本用不到,常用的快捷键就那么几个。大家在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见过有2类人,第一类是玩之前就必须把这个各种快捷键,功能都要弄懂,然后再开始玩,真有这样的人,不要不信。另外种就是,管你那么多,上来就乱按,打着打着哦原来是这样,居然还有这功能,这样靠实战一步步积累出来。事实证明很多做的成功的电商老板,真的没打过工,大部分通过一个C店在那自己摸索慢慢做出来的,哪里像现在好多小白,又是这培训那代运营,最后呢?钱没赚到,还被带到坑里。做电商很多时候真像玩游戏,升级打怪没什么区别。从一个第一层级一直打到6-7层级,再到TOP商家,竞争对手段位都在变。干掉一个对手,就抢到他的流量。我并不是说都让大家盲目上来开个店去瞎搞,那肯定是不现实的,而是熟悉平台的流量分拨原理后,我们遇到什么问题,直接就死磕什么问题,比如新店我们肯定是先遇到流量问题,那就死磕流量,就天天想办法搞流量,不管你用什么手段,搞到流量就提高转化,转化提高上来后再去扩大更多流量,这样你店铺起来会非常快。学习电商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大公司,发展一定规模了他才分工明确,比如店长,比如运营总监,比如运营助理,比如推广员。每个岗位做啥都给你一个萝卜一坑安排妥妥的,其他不归你管的事情别管别问别掺乎。那小公司就一样了嘛,哪里有这种岗位划分,说难听点,很多小公司有个运营都不错咯,运营又做助理的活,推广是必须的,有时候还特么要帮忙打工。因为分工不明确,所以你进去可能是个运营,结果客服是你,打包居然还是你。老板都是求着你赶快学会多干活这种状态,不会就问。为什么我建议去这样的公司,说难听点就是可以有个摸索锻炼的机会,老板出平台处资金还给你出货,你什么压力都没有,你只管想办法锻炼自己出单就完事了。换个角度,假如今天你是个创业者,对电商一窍不通,你背负着场地、员工、库存各种开支,你怎么发的开去大胆尝试。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说实在话,最能学到系统的东西,一定是从破店开始的公司,什么问题都会遇到,流量问题、转化问题,扩大流量问题,推广问题,亏损问题,选品问题等等太多了,你能一路经历过来,9成可以说你出来随随便便也具备了老板的能力。大公司就不一样了嘛,客服、美工、文案、店长、售后、运营、运营助理、摄影、财务。而且这种体量的公司都是有很多店,有的甚至几人一组,一组管理机构店,再配几个运营、几个客服、几个美工、几个采购、几个发货、全部工位区分开。想系统学点东西?有多难,都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心态,谁搭理你。表面礼尚往来,暗地都是勾心斗角,你再有个什么小组PK什么的,搞不好对你捅刀子的就是那个天天对你笑呵呵的那个人。大部分他们很多都已经系统化流程化,你进去就是多个屁股做那,做好你本职的工作,公司运营也进入正常健康发展,你感觉一个从0到100的过程,进去就是99。最后如果你是以后想自己创业哈,那一定是小公司,或者可以继续你现在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然后搞一个C店做做练手,先不要想着什么赚钱,我们就想想着找个东西,在我不囤货的前提下,没有风险的前提下,怎么从9块钱进来 我15块钱卖出去,这个过程你搞明白了就很不错。如果你是自学的话首先你必须明白点,因为我穷,所以我才要赚钱,前期姿态搞低点,表面工作能省就省,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控制好开销,而不是大张旗鼓又是装修又是大量招兵买马,基本这样的最后都是倒闭的。能不租场地就在家办公,能不囤货就代发,唯独不能省的就是做图,你千万不要和我说我可以自学PS啊,扯犊子吧,你那学出来的技术,做出来的东西能看的?这个钱必须给专业人赚。剩下的继续往下看第一 把店铺后台的每个功能点进去看看,很多功能官方其实都给你讲非常清楚了,都看完后,你就不会问出、主图哪张要白底,手淘流量要怎么获取这种问题,第二 去淘宝大学看新手上路这个板块,还有官方的视频,那些大师的付费课程我不推荐,10分钟的课,5分钟在卖课,2分钟在介绍自己,学不到什么,动不动还跟你说他做了 几千万 上亿项目,换成你自己去做,突破个1千营业额都费劲,听多了还会感觉自己好失败。基本上以上2点都做完,也就半个月到1个月时间。这时候你的基础东西都已经懂了。然后去派代网,看干货板块,里面也有很多我写的文章,至于首页文章和爆文就没必要看了,没什么营养。剩下的就是自己多实操,积累自己经验,多试错,如果有人带你那是最好的了。什么交流的群真的没必要进,老司机在里面都是不说话的、说话的不是在吹牛逼就是在发广告,你见过哪个运营是混群混出来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做好淘宝的思维框架非常详细做成了思维导图,这个导图我没办法全部展开太长太细致,展开根本看不清楚,这个导图花了我非常多时间整理和提炼,希望对新手有质的帮助,其实很多新人做电商不是他不够努力,也不是不聪明,说难听点就是没人给他个框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是懵逼状态,今天这里看点知识,那边弄点干货,成不了系统。—点击下方↓↓↓——如果你是新人、或者对运营没有思路,推荐先去看下面这篇干货大汇总,一定对你有帮助!!!

sa'sa'k'i 佐佐木 无骨静音雨刷 1对装sa'sa'k'i 佐佐木 无骨静音雨刷 1对装暂无报价
看百科
去购买
Monarch 统一润滑油 京保养 5W-30 SN 全合成机油 4LMonarch 统一润滑油 京保养 5W-30 SN 全合成机油 4L74.22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Chevron 雪佛龙 汽油添加剂 特劲养护型 100ml*6瓶Chevron 雪佛龙 汽油添加剂 特劲养护型 100ml*6瓶125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雷奇 汽车空调滤芯+空气滤芯雷奇 汽车空调滤芯+空气滤芯8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Shell 壳牌 Helix HX8系列 灰喜力 5W-40 SP级 全合成机油 4L 港版Shell 壳牌 Helix HX8系列 灰喜力 5W-40 SP级 全合成机油 4L 港版121.97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NGK 铱铂金 ILKAR7B11 4912 火花塞 四支装NGK 铱铂金 ILKAR7B11 4912 火花塞 四支装174.96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VARTA 瓦尔塔 蓝标系列 L2-400 汽车蓄电池 12VVARTA 瓦尔塔 蓝标系列 L2-400 汽车蓄电池 12V259.5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Rexchi 雷奇 LQ-88058 空调滤清器Rexchi 雷奇 LQ-88058 空调滤清器17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AOLIN 澳麟 双胶条无骨雨刷 前雨刷一对AOLIN 澳麟 双胶条无骨雨刷 前雨刷一对3.9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Shell 壳牌 Helix Ultra Professional AR-L 超凡灰喜力 5W-30 SL级 全合成机油 1L 欧版Shell 壳牌 Helix Ultra Professional AR-L 超凡灰喜力 5W-30 SL级 全合成机油 1L 欧版暂无报价
看百科
去购买
Castrol 嘉实多 极护智E版 全合成机油
5W-30 SP/C2 4L 汽车保养Castrol 嘉实多 极护智E版 全合成机油
5W-30 SP/C2 4L 汽车保养109.56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GOOD YEAR 固特异 EFFICIENTGRIP SUV SUV轮胎 经济耐磨型 225/65R17 102HGOOD YEAR 固特异 EFFICIENTGRIP SUV SUV轮胎 经济耐磨型 225/65R17 102H399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Castrol 嘉实多 极护 5W-30 SL级 全合成机油 1LCastrol 嘉实多 极护 5W-30 SL级 全合成机油 1L33.98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Mobil 美孚 1号系列 ESP 0W-30 C3级 全合成机油 946ML 美版Mobil 美孚 1号系列 ESP 0W-30 C3级 全合成机油 946ML 美版65.57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统一摩托车机油四冲摩托车机油 京保养 10W40 SF级 0.8L统一摩托车机油四冲摩托车机油 京保养 10W40 SF级 0.8L9.9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Mobil 美孚 经典系列 银美孚 车用润滑油 5W-40 SP 4LMobil 美孚 经典系列 银美孚 车用润滑油 5W-40 SP 4L224.66元起
看百科
去购买
文中相关商品
相关好价推荐
MAHLE 马勒 LX3440 空气滤芯
25.04元比上次发布低15%
商品好评率99%马勒集团是汽车行业领先的全球开发伙伴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凭借用于内燃机及其外围设备的产品,以及面向电动车辆的解决方案,马...阅读全文
2
已打分
+1
0
已打分
+1
0
01:04 京东
查看更多好价
2.6K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给你系统讲讲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成为产品经理。现在有太多浮躁的信息,仿佛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产品经理。其实每一个成为产品经理的人,都不容易。如果真那么容易,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想做了(因为如果门槛真的特别低,人才早就会饱和)。所以你首先应该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真适合产品经理的方向。这篇文章,连同知群的训练营,都是帮助你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真适合走产品经理方向的。另外说在前面,关于想去互联网的大厂,你可能还是学生,或者已经在其他行业或者专业岗位工作几年了,想转行,一开始大厂离你确实可能还有距离。但是哪怕你是先找一个中小企业的工作,先切入行业,也要先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学。让自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在找中小企业的工作时,会有很大优势。而如果你各方面的条件足够,也可以试试冲击一下大厂,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每个人也都有机会。 但是我也要告诉大家,即使没有一步到位,先通过扎实的学习,进入到优秀的中小企业,然后一步一步前进,一样是好的路径。归根结底,你需要自己的能力先到位,有能力就一定有机会。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几个关键问题: 1. 为什么你要抓住互联网新职业的红利?如果你现在正在职业生涯的选择点上,例如在学校里读书,要选择发展方向,或者工作了几年,不想在原有的行业里发展,那么互联网的职业是你最应该关注的。让我们看看这里的表格,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1990年代是石油公司和银行,2000年代是电信公司,2010年代开始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人类社会经过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现在正在进行着信息革命。现在中国的互联网走在全球的前列,未来全世界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实现互联网的普及。这中间都有巨大的机会。 很多人会担心说互联网的职业会不会饱和呀。我们看个数据,在北京,产品经理的平均月薪是两万三。这个平均月薪远高于其他大多数行业。薪资水平背后反映的是人才的供需关系,如果市场低迷或者人才饱和,平均月薪都会很低。这个而互联网工作的高薪则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旺盛,现在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工作都很抢手。大家都会关心,薪资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用传统行业的岗位,和互联网的这些岗位来做个比较,就拿产品经理、设计师这两个岗位来举例,来看看他们的平均薪资。平均薪资是把刚刚进入职场的人和工作多年的人放到一起统计,让大家感知到行业的整体情况。我们常常用 K 来代表千。传统的项目经理的平均薪资是每个月15.9K,也就是1.59万,销售经理是12.5K,客户经理是12.6K,市场经理是15.2K。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平均薪资是每个月23.2K。可以看出产品经理的平均薪资是远大于传统的项目经理、销售经理、客户经理、市场经理的。薪资是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本质上是优质人才的稀缺,各个企业都在抢合适的人才。 如果是在很多传统行业,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到这个薪资水平,但是互联网行业里的大公司很容易就可以给到。而且不要认为只有名校生才有机会,名校只是一个敲门砖,每年有很多双非院校的学生一样获得了机会。(上面这张图表来源于网络)在薪资的背后,还要再给大家讲讲。 从整体上而言,目前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要高于其他很多行业。这里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行业本身是智力和资本密集型的,本身的生产力和员工的智力贡献相关,在很多公司,同等的人员规模,产生的总收入要高于很多传统行业的公司,这样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能够负担的成本也就会更高一些。我经常走在街上,观察一个商场,让这家商场运转起来,除了前期的建筑工作,还需要物业,需要商场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人员相对密集的系统,有非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但是同一时间,我们当时在做的产品,一开始只有几个人负责设计、开发、运营等,后来有一定规模后,真正投入在这个产品核心里的人数,也远小于这家商场。最终,这款互联网产品在被收购时,有十几亿的市场价值,如果按照人均产出的货币价值计算,要远大于这家看起来很大的商场。当然,这个市场价值,又和资本、市场的整体情况密切相关。过去这些年,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相关的领域,一直被资本持续关注,资金的密度也很高。这些都使得互联网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其他行业会更高。这样的情况从长期看会产生变化,最终和各个行业持平,这是经济规律。但是就短期来看,互联网仍然存在着资本上的红利。在各个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里,掌握了互联网职业技能的人们,仍然在一段时间内有竞争力。我们每个人作为个体而言,在这个趋势的变化过程中,迅速让自己发展起来,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互联网的机会都在哪些城市首先是北上广深杭,大多数互联网巨头都在这里。在这些城市,竞争比较激烈,但是机会也很多。大量互联网公司和从业者的存在,意味着你能够获取的资源都会更多,平时耳濡目染,也会有更好的圈子。 然后是武汉、重庆、成都、南京、厦门、天津、西安、合肥、长沙、郑州等等,这些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增长速度都不错。最近发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在从北上广深杭往其它城市发展,或者是专门设立分部。因为这些城市的人才密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成本没有那么高,互联网的高收入在这些城市就显得尤为突出,可以吸引很多人才。另一个典型趋势是在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传统产业,在快速和互联网结合。原本这些企业在传统行业做的不错,但是现在都发现自己要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很多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的人,都被挖到这些企业里。未来在这些传统产业里,还会有更多的机会。以前你以为做互联网的工作都是在那些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其实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和互联网行业结合,互联网就像钢筋水泥、高速公路一样,每个行业都需要,所以各个行业都招相应的互联网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要大量真正符合标准的互联网人才。互联网职业的需求就是这样大量出现。 很多人认为努力重要,其实选择往往大于努力,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能够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付出更少,回报更多。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差异特别大。我见过很多努力的年轻人,因为方向选择的不合适,只是苦苦的努力,成果很有限。互联网的红利就这么多,很可能一生中才能碰到一两次这样大的浪潮。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几年、想转行的人,在你选择职业方向的关键节点,如果你看到了互联网的机会,一定要抓住。996到底是怎么回事?网上经常有人说互联网行业996,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真的特别累吗?会不会干几年就干不动了?我想告诉大家,其实并不是所有公司都996。互联网行业很大,有加班特别严重的企业,也有工作相对轻松的企业。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极端情况,有一些公司加班特别严重,而且是被迫加班,不是大家自己为了把工作做好,而纯粹是故意让大家为了加班而加班,这种公司我们特别反感,希望大家避开这样的公司,这种公司数量就那么多,找人打听一下,完全可以避开。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工作比很多清闲的传统行业的工作要紧张,但是又比一些特别高压的传统行业的工作要轻松很多。有一次我在B站发了一个视频,关于加班的问题,有一位同学是从事某个传统行业的,他说自己那段时间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点,特别辛苦,非常不容易。这样的工作其实很多。但是因为互联网圈的人一般都活跃在网上,只要涉及到互联网行业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很容易传播。互联网圈的人往往掌握着话语权,很多更辛苦的行业关注的人却比较少。为什么又比很多行业的工作要轻松呢?举个例子,我经常看到医院里很多医生护士,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一直都很紧张,在不停的忙着。但是互联网公司的人,在工作期间有很多间隙时间,不需要一直精神高度集中。大家经常开玩笑说摸鱼,其实就反映了这种现象。所以你会经常发现大家在上班的时候戴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有时候会刷刷B站等等,都很正常。总之,互联网的真实情况是加班存在,但是绝大多数公司的强度没有那么高。如果和各个行业对比的话,在中等水平。但是当然,我们都希望未来所有的行业都可以不加班。如果你刚好要去一些发展不快的行业、甚至夕阳产业工作,要么加班更严重,收入还低,要么周围的人都在混日子浪费时间,收入同样也低。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你到互联网行业工作。但是如果你去的行业钱多、事少、离家近,那其实也挺好。在你选择职业方向时,可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35岁就找不到工作了吗?还经常有人问互联网是不是35岁之后就没人要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五年前,类似的问题是互联网是不是只能干到30岁?估计五年后,网上流行的问题会是互联网是不是40岁后就没人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互联网从业人数的井喷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移动互联网从2010年的时候开始出现快速发展趋势,随后几年增长迅速,而在这期间加入的人,年龄大一些的也就在35岁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都还在35岁以下。以后互联网的从业者会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也会有各个年龄段的人,到那个时候,大家就见怪不怪了。互联网的工作非常需要经验,越是工作时间长,经验越多,企业往往越需要,其实年龄大是有优势的,现实当中并没有看到有几个人真的35岁招不到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也是因为互联网的从业者都活跃在社交网站上,这样的话题容易被传播。而很多真正对35岁以后的人不友好的行业,并没有被曝光出来。另一方面,在各行各业都一样,如果只是单纯年龄大,能力和年龄不匹配,又期待更高的工资,在哪里也吃不开。互联网职业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无论年龄、性别、学校、学历、专业等等,都没那么重要,靠能力吃饭。换个角度想,一些人还在担心互联网的从业者35岁就不行了,却没发现,很多互联网的从业者在35岁之前,工作一年相当于其他很多行业的人工作三五年。2. 对于转行、跨专业的人,互联网职业为什么有机会?无论还是还在学校里读书,还是已经在各个行业工作了,想要转行、跨专业从事互联网工作,有三个机会对你有利:机会1:对转行转专业比较友好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的职业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并不高,对于转行的人很友好。产品经理和运营,100%的人都是转行的,因为大学里没有对应的专业。设计师有50%的人是设计相关专业背景的,另外50%的人什么样专业的都有。如果你去其他很多行业,转行转专业有很多限制。但是在互联网的职业里,反正大多数人都是转行,对于专业背景就很宽容了。机会2:相对学校、学历、年龄等,能力更重要在很多行业,学校、学历、年龄等等,都是限制条件,就算你再有能力,也很难突破这些限制。在互联网的职业里,如果在能力一样的情况下,肯定是学校越好、学历越高、年龄相对年轻越有竞争力。但是,互联网是特别认能力的。我有学生中专学历,现在在大厂工作;有年龄在30岁以上的同学,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成功。如果你的能力足够突出,学校、学历、年龄等等都不是问题。如果你本来学校、学历背景都不错,那就加油,冲刺一下。如果这些背景都一般,别灰心,也许互联网就是你最好的机会。机会3:互联网职业的行业适应性强在传统行业里,你要从事金融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零售行业,这都是转行,有很大的跨度。但是如果你能够入门从事互联网的职业,做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在不同行业之间转换是非常正常的事。一个做电商的产品经理,过两年去了金融,又做了两年去做教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互联网本来就已经是基础设施了,各行各业都在和互联网结合,所以你可以很容易的到热门行业去工作。只要能够先入门,以后无论具体做什么行业,门槛都要低很多,这是很多职业不具备的优点。 3. 怎么选择职业方向互联网的职业有四大分支: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我们常常用盖房子来解释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在互联网、信息世界里盖房子,和在现实当中盖房子,有多相似的地方。1.产品经理首先,我们为什么要盖一座房子?解决什么问题?盖在哪里?出于什么样的商业考虑?我们的商业目标是什么?如何为这座房子招来合适的住户或者游客?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就是产品设计的问题,通常由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来解决。为什么要开发微信?它的早期核心用户群体是谁?应该有哪些基础功能?哪些功能是重要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定义产品,做产品设计时,就要先解决这些问题。2.设计师我们已经决定要盖房子,也知道要盖在哪,知道怎么赚钱。那么,如何让房子更适合人的居住?房前的小径如何方便进出,增加人们交往与偶遇的机会?房间的格局如何,让大人小孩都能各得其乐?窗户朝向如何布局来增加光照?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就是交互设计要考虑的问题,通常由交互设计师来负责解决,在有些公司分的不会太细,也可能会都由一个设计师来整体负责。再然后,房子的外观看起来什么样,营造出什么样的视觉体验,地板和门应该是什么颜色才能显得「高端大气国际化」?每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时,能否待着愉快的心情?或者认为这座房子很漂亮,很上档次?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这是视觉设计要考虑的问题,通常由视觉设计师来负责。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提出体验设计师的概念,例如阿里在招聘设计师的时候,已经不再区分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一律招聘体验设计师。在知群的课程里,有 UX 的课程,和 UI 全链路设计的课程,就是对应了体验设计师的新趋势。3.程序员从产品到界面都设计好了,需要有工程师来开发实现。建房子需要什么样的框架?钢筋水泥的指标是什么样的?以后如果还想扩建房子,能否成本尽可能的低?这些设计能否实现?运转起来是不是有效率?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是开发实现需要考虑的问题,由工程师或者说程序员来负责。4.运营房子盖好之后,如果盖的是商场,需要找到商家,还要找到顾客,平时还得规划商场里面的内容选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来买东西。如果盖的是小区,首先得把房子卖出去,之后还要经营,又变成各种各样生意的经营者。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运营就是做这些工作的,就像开发商一样。那么你应该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呢?有几个建议:建议1:如果你完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建议先从产品经理开始学习。因为产品经理的能力比较通用,和设计师、运营都有交集,底层能力都是相通的。产品经理药懂用户、懂需求、懂设计、懂运营,是一个综合型很强的岗位。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适合做产品经理,适合别的方向,也很容易转换方向,很多底层能力你都已经学过了。哪怕你最后根本没有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职业,你也会发现产品经理学习的市场、用户、需求等等这些能力,在你做各种工作时都用得上。所以当你目标还不是特别清晰时,可以选择先从产品经理入手,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建议2:如果你是设计相关专业背景,或者自己很喜欢设计,可以从事互联网设计工作 严格来说,UI 就是 User Interface,也就是用户界面,是指界面的外观、内在逻辑、流程等等,界面要简单学习、容易使用、使用有效率、少出错、具备良好的主观满意度。现在很多人误认为 UI 设计是一个艺术型工作,这是错误的。现在阿里等公司在招聘时,职位就直接是体验设计师,要设计用户体验,包括了交互设计和视觉界面设计。这也是为什么知群是没有单独的视觉UI设计的课程,而提供 UX 设计、UI 全链路设计这两个课程。如果想入行,建议从 UX、或者 UI 全链路设计开始。纯的 UI 视觉设计现在几乎很难有入行的机会,这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互联网设计的工作和产品经理、运营的工作一样,都很有前景。因为设计的专业性比较强,一旦入行,只要能力足够,你就可以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前进,竞争力不会差。收入和产品经理差不多,但是因为没有业务的压力,整体工作压力要小一些。很多在大厂工作的资深设计师,一样可以年薪百万。很多学设计的同学经常问我,自己能不能从事某某传统设计相关的工作,其实你只要随便打开一个招聘网站搜一搜就能发现问题,互联网的 UX 设计、体验设计、UI 设计等工作,待遇要比其它行业的设计工作高很多。互联网设计的工作和传统行业的设计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待遇要高很多。学设计的同学可以做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如果你想继续做设计,那么UX 设计、体验设计、UI 设计这些互联网设计工作都适合你。同时,哪怕你不是设计专业毕业,但是对设计感兴趣,一样有机会,因为有超过一半的互联网设计师都不是设计专业毕业的,很多人都是转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感兴趣,勇往直前就好。4. 容易陷入的误区陷入野路子的恶性循环很多同学在入行的时候,总想着赶快入行,随便学点东西就行了,好像都差不多。万一有机会找到一个工作不是挺好吗?其实,现在想随便学学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太难了,各个公司都要求你的专业性。而更严重的是有不少人因此变成了野路子,看起来也会做一些基本的工作,但是一想问题都是错的。形成习惯,时间长了就跳不出来了。到底什么是野路子呢?在训练营的产品思维、设计思维、运营思维的课里,我给大家讲过,我们的能力可以分为器、术、道三个层次。器是工具,例如各种软件工具等等。术是方法,例如用户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等等。道是思维,例如用户中心的思维,产品、设计、运营的底层逻辑等等。野路子往往忽略了器、术、道的综合培养,只是学一学软件、最多学一点方法,甚至学的方法都不专业,然后就认为已经学会了。你要学的不是那些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从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开始。犯了野路子错误的同学,运气不好的干脆都入不了行,因为各个公司的要求都越来越高。运气好的勉强入了行,但是发展就被局限住了。见过不少同学,做产品经理的、做设计的、做运营的,困在底层,在不理想的公司,做着不理想的工作,不容易跳出来。其实这样的开局,在一开始学习阶段就埋下了隐患。 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你在任何一个职业的前几年,都会决定你后续的发展。我见过一些通过无良的培训机构,四十天包装三年经验,通过造假来蒙混过关,骗一份工作的,都不太长久,就是因为其实什么都没学到,学了一点表面文章,就被这些培训机构给骗了。其实很可惜,如果这些同学真正花精力打好基础,走的慢一点、稳一点,他们的职业发展会更好。如果希望在互联网的职业发展中有一个好的开局,一定要学习最专业的知识体系。你可以拿你在训练营里了解到的阿里腾讯的知识体系,去和各种野路子的知识体系比较一下,会发现完全不一样。在这一部分我希望你记住一个词「高举高打」,你在入行之处,要用最好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个很大的误区:在面试中说「我不会,但我愿意学」 很多同学等到毕业的时候,或者想转行的时候,都没有专门学习过互联网各个岗位的能力,只是在面试中会告诉面试官,我对互联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我真的很想从事这些工作。我不会,但我愿意学,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残酷的事实是,面试官会第一时间忽略掉你。原因很简单,公司招聘一个人,就希望他能很快开始工作,每一天对公司来说都意味着成本。包括带你的人,往往是公司的老员工,他们的时间折算成钱,也不便宜。如果你什么都不会,还需要别人带,这相当于公司在你身上投入很多成本,还得给你发工资,还要赌你真的愿意学,而不是随口说说实际上并不积极。所以通常面试官都不会相信你。这里是我画的一个曲线,描述了一个人从入门到精通或者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从一开始,一般大家会先对互联网的某个职业方向感兴趣,例如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中的一个。这个时候会了解很多信息,开始知道这些工作都是干嘛的,也知道了一些互联网领域的知识。想往这些方向发展,但是不确定自己适合不适合,能不能行。任何职业方向的学习,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感兴趣的路人,和专业的选手,差异就在于训练。很多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犹豫和徘徊后,就到了放弃点,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临门一脚,自己没有自驱力,或者没有人拉,没有人推,就真的放弃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长了,就越来越不能前进,只是停留在兴趣层面。大多数人没能够转行、跨专业成功,或者本来就从事相关专业但并没有做的很好,往往就在于此。把自己做成了路人,做成了粉丝,但是唯独没有变成专业选手。外部的推动和拉动也很重要。就像我经常和大家说,现在就是一个好的时机,可能过几年你再想零基础转行到互联网,就很难了,因为大多数岗位,现在各个高校里都没有对应的专业,大家都有公平的机会。以后迟早各个学校都会开设相关的专业,你面对的将会是一大群专业选手。现在还在红利期。想想互联网这些岗位的平均薪资,整体现在仍然比较高,说明还是缺乏合适的人才,如果人才饱和了,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高的薪资。可能那个时候对于已经很有经验的人,薪资还会越来越高的,但是对于刚入行的人,就会有巨大的门槛。你要在现在这个阶段,就争取机会进入,让自己先占住位置。 如果一些同学在自己的自我驱动之下,或者在外部的推动、拉动之下,能够约过放弃点,进入到系统学习和训练阶段,就要面临第二个阶段的问题,如何跨越岗位门槛。有同学在直播里咨询我,说了他的一些学习情况,然后他去大公司面试,到了第二面就挂了,认为自己应该现在特别缺面试技巧,应该提升一下这方面,问我面试有哪些技巧。我和他说我说的你可能不爱听,但是结合你说的自己整体的背景,你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面试技巧,而是基本功可能还不扎实。大多数时候同学都认为面试仅仅是面试的问题,其实不是,你能不能通过面试,在面试之前就已经决定了。面试只是在展现你真实的能力。所以你要做的并不是现在去找所谓的面试技巧,而在于把自己的基本功打扎实。我说完之后,感觉他可能确实听不进去,从内心里仍然认为自己已经学的很好,仅仅是面试问题。我面试过很多人,知群的很多老师加起来,以往在公司里面试的人应该上万了。我发现一个规律,对于专业能力还行的面试官,面试就像考试的时候站在讲台上监考,对方的表现一目了然。特别是在专业能力方面,通过专业知识,还有项目作品,一路问下来,是什么水平都能够考察处出来。几个面试官对一下,一般不会有太大出入。如果想跨越岗位门槛,靠的不应该是去赌面试的时候如何发挥,如何展现出自己没有的能力,而是要在面试之前构建起真正成体系的能力。我希望你无论是选择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方向中的哪一个,在面试的时候,能够和面试官说,这是我的作品,然后从容的把自己的项目作品展示给面试官,等待着面试官提问。这样一方面你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面试官对你的提问更有针对性,你主动引导了面试官。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面试技巧。在从放弃点到岗位门槛的阶段,有一些人能够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好,还有一些人就是野路子,没有系统训练,始终达不到门槛,只能从入门到放弃。为什么我非常强调训练?因为有很多人经常只注重理论学习,看几本书,看看视频,就认为自己可以了。我每次都会问知群的一些同学,你们听课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还挺简单的,但是当你们开始做练习的时候,开始动手的时候,是不是就感觉挺有难度?大家都说是。我说难就对了。不难的话,大家可以做。有一个笑话,张小龙说,全国有十亿用户想教他做产品。因为大家都能指点出一些问题来,说这个产品应该这么做,那个设计应该那么做,运营是这么搞,编程不是很简单吗?类似这样的。但是所有这些职业方向,特别重要的是要大量练习。有点像奥运会的各种竞赛项目,有理论的指导,但更不开的是运动员和教练不断的练习,让这些知识变成能力。在这里,我再一次强调了如何解决「我不会,但我愿意学」的问题,就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在你正式踏入这些职业之前,把自己的能力建立起来,不要停留在理论阶段。5. 真正具备合格能力的产品经理是什么样以下内容,我在另一篇专门的回答里有写过,这里也集成在一起,非常重要:这些内容都是和很多业内知名的产品经理,例如梁宁老师(《得到》产品思维三十讲的作者)等一起讨论的结果,包括了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以及如果没有项目经验,应该怎么补充项目经验。无论是不是应届生,只要你想成为产品经理,以下内容都非常重要。这里是产品经理的能力地图(高清版在训练营里领取,建议你先从头读到结尾,了解必要的信息):这里面胡老师的补充非常好(胡老师是阿里P10的产品经理),也补充进来:5.1 拿到 Offer 最重要的因素:做出项目作品很多同学都想拿大厂的 Offer,包括很多已经工作的同学,也想看看如何进入大厂。但是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先具备一个产品经理真正的素质,只要能力足够了,想去哪里只是看个人选择了。产品经理有很多能力模型,但是我觉得把模型列出来大家未必容易真正理解。我想按照一个能够拿到大厂产品经理 Offer 的应届生实际情况来写。最核心的是要有相应的「作品」这里的作品,指的是你的项目经历和经验。也就是说,在面试的时候,你需要拿出能够证明自己水平的东西。因为大学里并没有相应的产品经理专业,所以很多人都会说我就是没有经验,希望进到公司再去学习。但是你只是和人说「我不会,但是我愿意学」,基本没有希望。做产品经理的,几乎都是转行过来的。缺乏实践机会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要胜出,就是要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作品来。你可以找几个同学一起自己做项目,实际在企业中兼职做的,或者自己的想法做出来,都没有问题。甚至不需要项目上线(真正项目上线也不是你能搞定的),只需要在其中能够体现你的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项目输出示例,在里面要能够体现出来你确实掌握了产品经理的方法,能够做出东西来。经常容易被忽略的是在这些项目中,你要把调研、分析过程体现出来。很多人认为产品经理就是画线框图的,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画出线框图、做个原型,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是怎么了解用户、确定需求的,以及如何在业务层面、商业层面、数据层面思考问题的。这个学期我们的知群在北邮给研究生开了一门产品经理的课,这些同学里很多人毕业的时候肯定会拿到大厂 Offer。我在上课时就在做一件事:让大家不断的沉浸到产品经理的视角当中,真正理解产品思维。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本是一项专业能力,和普通用户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还不明确是不是要往互联网方向发展,训练营里会有专门的内容帮助你走出迷茫、找到方向。如果你已经明确方向,希望提升更多,这里有专门的项目作品分享。在训练营的直播里(结尾有训练营的报名方式),我们会为大家分享被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认可的项目案例,并且在训练营还会有更多的项目案例分享:第一个案例:拿个网易 Offer 的同学的项目作品(关于这个作品的更多的分享,记得在训练营里听直播课)第二个案例:做了C端项目、最终却去了巨头做B短业务的同学的项目作品案例这些项目是如何做出来的,我们会在训练营里为大家分享。具体这两个项目的详细讲解,请关注训练营的直播课。——————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训练营班主任的微信,添加之后,看看有没有最近一期的名额,因为现在名额很紧张:——————5.2 必须具备:产品经理的能力体系我把产品经理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器就是各种工具,比如软件工具等等。术是各种方法、流程等等,比如需求调研的方法、线框图的方法等等。道是各种原理、原则和规律,是底层思维能力,例如遇到产品的各种事情时,应该如何决策。围绕着这几个层次,我分成下面这些点详细说说:1.器的层面,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各种工具,这是武器例如 Axure 等原型制作工具。工具是基础,但是选择面比较广,有很多产品经理甚至直接用 PPT 来做原型,也没有问题。我自己很多年前用 Excel 电子表格做过原型,也挺好用。前几天有个同学说,他平时软件工具用的很熟,但是就是在具体遇到一个产品决策时,不知道该怎么做,觉得最需要的是思维层面上面的突破。而他的同事,一位资深的产品经理,在软件问题上需要向他请教,并不精通软件。但是这位同事真正做产品的时候,产品的思路特别清晰,大家都很认可。软件工具的学习,我建议最好的方式是用到的时候快速学习,根据需要来学习,这样最快。不需要在一开始入行的时候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这样容易本末倒置。对于产品实习生,至少能够掌握常用的工具,这一点是最容易的。2.术的层面,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各种体系化的方法,这是战术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首先需要用户调研,了解用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时候有各种做用户调研、需求分析的方法。产品目标怎么分析?我们可以 SMART 分析法等等。用户需求的收集,可以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产品经理还需要了解市场和业务,这时候需要一些市场分析的方法,如 SWOT、PEST 等方法,还可以用商业画布,有体系的梳理产品、市场和业务。再往下,产品经理要输出各种文档,可以用业务流程图、功能流程图、页面流程图、线框图、用户故事等。在持续做产品规划时,还会用到一些方法,例如卡诺模型、四象限方法、瀑布流法等等。这些方法听起来很多,其实真正在产品经理的实践当中,都是分散来用的。你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项目和产品里,可能会用其中一部分方法。有效的运用这些方法,确实能够事半功倍。对于产品实习生,应该掌握常用的方法。现在学习资源和渠道这么多(知群就是好渠道),如果在应聘实习生之前还没掌握,就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3.道的层面,产品经理要具备各种底层思维,这是战略比如我们遇到一个产品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分析,有哪些原则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很多同学在面对一个产品时,都不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到底怎么思考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什么样的做法是不好的?有哪些原则、规律?就像学物理学化学,在做出各种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的产品时,要先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对于产品实习生,应该逐渐开始积产品思维,在做出各种产品决策时候(对于实习生,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地方),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说一些更具体的点:4.产品实习生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产品经理本身是一个需要很多交叉领域知识的职位。领域知识在每个行业都有差别,但是有一些基本能力是相通的,例如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仅仅包括口头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方案化、原型化、文档化。将自己的想法、捕捉和分析的需求、落地的方案表达出来,让决策者、团队、相关合作方都能够顺畅的理解,甚至做测试,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有一个想法,那么它只是想法,只有将想法转化成方案,才具备真正往下推动的意义。方案意味着不同层面的描述、规划、蓝图等等,也可能就是细化的线框图、原型。总之要让人能够看懂前因后果,能够建立起对于产品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随口一说,这样的普通用户谁都能做到。文档化需要将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能够和工程、运营等对接起来,再往下传递。很多工具都能支持实现表达的目的。Word、PPT、甚至 Excel(一样有人用 Excel 画原型),各种原型/线框图工具,熟练之后,只要找到自己顺手、团队协作容易的工具就可以。这里面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对于想法的细化,对于需求和发现的准确转化和描述,能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这一点对于很多初学者是很大挑战。产品经理的输出需要逻辑清晰和条理明确。表达的好坏,首先就是对于问题分析的透彻、条理和系统。5.产品实习生如果能对相关的业务和行业有良好认知,会是加分项如果你是做面向最终用户的强体验型产品,那么掌握良好的交互设计知识和技能,就很重要。因为这是用户最终要感知到的,你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知和感觉。而如果你是做商业产品,那么交互需要了解,但比重就没有更好的认知业务、领域知识大,后者会是决定性的。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怎么「玩」非常重要。知道用户从哪来,钱从哪来,中间怎么转化,有哪些坑,有哪些细节要解决,这些往往需要深入了解领域和行业才能知道。一位产品经理朋友有一次和我非常深入的介绍他所在领域的「玩法」,我们精确讨论到了一些看起来简单的数据应该获取、怎么处理等等,很细节的点,也许意味着大量的工程和运营投入。而在这个时候,流程、交互等反而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要迅速掌握,就需要自己深入调研,以及大量的和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储备自己的弹药。很多资深产品经理朋友在一起吐嘈,说产品经理现在画画线框图、做做交互,感觉可替代性很高,大家总是开玩笑说很有危机感。实际上,当你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各种各样的点,那么至少在这个领域,你的价值会非常大。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要看懂这些事情怎么「玩」。6.产品实习生应该具备基础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这里说的设计,是指「大设计」,而不是单纯的设计界面。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运营、推广、传播、变现,每个环节都有其中的设计。在这里面具备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就是要我们在各个环节上,既深入,有能串联起来,定义问题边界,找到条件限制内的最优解。互联网产品既要处理传统的商业问题、内容问题,更要处理用户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杠杆,撬动用户对于整个产品的行为。例如增加收入,可以从增加流量获取(从内容推广获取、钩子获取、找到存在红利推广的池子等等多种手段)、提升转化(运营活动、改进界面、文案提升等等)、引导用户行为等等很多方面来着手,这里每个点的设计都可以深挖。这里最关键的,是具备这样的思维和意识,找到很多产品背后运转的本质规律,将规律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每个设计背后,都能够找出决策依据,而不是自己的纯感性的认识。7.产品实习生应该有理解用户、洞察需求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方法有朋友说他带产品经理新人时,会让他/她先处理一段时间用户反馈,从各个渠道里收集反馈(自己后台的、微博的、知乎的等等),对反馈进行分析处理。这是增强用户感知的好办法。实际上,我们将这称作「用户研究」,用户研究是有很多方法的,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归根结底,在于增进自己对用户的了解。因为即使自己就是用户,也往往并不典型,或者没有代表性,只要广泛的接触用户,增加自己的「用户感」,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往下做产品。我们早期在做豌豆荚时,我曾经做过一个用户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法,有系统的记录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周围的普通用户都在用手机做什么。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记录了一百多人,就能够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了。以前做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我会和上百个用户一起做测试,观察每个用户的行为,这样的测试做多了,会习惯性的让自己处在一种「冷静」的角度,充分感知到普通用户和产品经理、设计师的差异。用户研究能够完全指导我们的工作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本身具有复杂性,很难通过简单的研究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而时间的开销也非常大。但是用户研究重要么?重要。以前传统大型企业中的用户研究,很多时候容易沦为形式,通过一堆图表和用户的语言,来在做决策时避免责任。在互联网行业中,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用户研究不断增加我们对于用户的感知,为我们提供养料,启发我们对于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洞察,这是 Insight.这样的洞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了解行业,无论是用户访谈、问卷调查、行为数据的分析等等,除了帮助我们获得一些即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不断拉近我们和用户的距离,建立起这种「用户感」。8.产品实习生如果既能够深入细节,又能够跳出来看整个业务,会是很大的加分项很多新人其实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产品新人一上来就直奔细节,页面有什么问题、流程怎么做等等。本身这是对的,这些都是基本能力,但是还不足够。能够深入到细节,同时也能把自己拉回来,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产品的、业务的、行业的。如果只陷入到细节里解决问题,往往只能就问题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问题的边界往往不对。一个视频产品,交互固然也重要,对于内容品类的选择、头部内容的把握、内容的分发效率,这些更重要。如果定义错了问题,那么无论在一个点上再怎么使劲,往往也很难有更大的成效。本质上,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抽象。这也是做产品有趣的地方。有点像智力+体力游戏,不断推进自己深入的思考,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也就是不断在抽象问题。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还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的见多识广。额外的说,在工作协同、职场上的抽象能力、定义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上级分配的工作,首先要思考,上级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这个目标,而不是一上来就机械的执行。这同样是一种抽象能力。9.产品实习生需要注重格局、信息量和圈子/人品很多产品经理喜欢蒙头做产品,这固然也对。但是另一方面,产品经理需要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和行业信息,需要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与协助。要了解、要懂的东西太多,如果自己太封闭,始终只有自己一小块的认知空间。学习能力应该是很多产品经理真正的竞争力。例如除了做好产品本身,同样应该了解推广和流量获取,了解 SEO、ASO 等等。这些信息没有即时的书本来教,就需要和有经验的人学习,需要不断的创造条件获取经验。看到别人,首先想想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不是只盯着对方的短处。看懂事情,就是需要增加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容量。某个朋友做的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常常能看到半夜还在学习,记笔记,还在到处和人请教问题,发现有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一点都不放过机会。这样的感觉,才是成长的样子,以及真正的格局。在行业里,对于行业信息的获取,往往并不只是案头工作。各个行业里的、本行业里的「玩法」,各种流量的获取策略,这不是简单从书本上、网上、一个地方获取到的。这需要随时有这种敏感的意识,捕捉来自各种地方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这里面还有一点,是人品。单纯的索取,很快就会枯竭,人家为什么要帮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认可,都是相互的,在团队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更多人的帮助,哪怕只是信息上的,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共勉。5.3 没有项目经验经验怎么办(这里是知群训练营里的内容,我也集成在这里,方便大家阅读,部分内容因为是给训练营里的同学讲的,所以会介绍在知群怎么做,大家参考理解就可以,哪怕你自己自学也是一样的思路)没有项目经验怎么办?项目不够好怎么办?这里是一套完整解决方案。知群训练营的同学,在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的成长道路上,往往会面临几种问题:学生想往互联网行业发展,但是没有相关的背景,没有项目经验,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又要求项目经验,所以找不到好的实习、找不到好的工作传统行业转行,但是没有互联网的工作经验,去找工作的时候碰壁,对方往往要求工作经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纠结、犹豫、徘徊直到放弃相关的岗位转行,例如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之间相互转岗,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而找不到机会在一些小公司、成熟度不高的公司工作,一直很野路子,想提高,但是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没有人教没有人带,自己在现在公司做的工作拿不出手无论什么背景,很向往大公司的工作,但是无法去大公司实习或者公司,想要学习阿里、腾讯、字节等公司的工作方法论,为未来进大公司做准备针对这些情况,知群专门和各大大公司、知名企业合作,为大家提供真实的实战项目课题,由老师来辅导大家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同时做出自己的项目作品,作为找工作时的凭据。目前,阿里、腾讯、滴滴、携程、映客、知乎等公司都在和知群开展实战项目合作。为什么这些大公司和知名企业会和知群合作呢?因为知群是他们重要的招聘渠道,很多大公司和优秀的中小企业,都在知群招聘人才。学生在知群完成项目,他们会通过知群来筛选,同时大家也可以借助知群的内推系统寻找机会。企业希望通过项目作品看到你的能力如果你是零基础,不要试图告诉面试官「我不会,但我愿意学」,因为如果想让人给你机会,你就得真的证明你已经学了。而这样的证明,就是你做出的项目作品。你要破除没有经验、找不到机会、没有机会就做不出来项目作品的恶性循环,把这篇文章看完,就明白了。如果你是有经验的,企业需要看到的是你的项目作品能够反映出你的能力来。有人说我也有项目作品,为什么不行?很简单,因为你的项目作品还不过关,这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可能是你所在的公司没有给你好的环境,但是面试官就是要通过作品看出你的能力,怎么办?这篇文章会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人即使已经有工作经验了,有线上的产品,但是做的产品并不能够证明他的能力,所以并不能够通过面试。而有一些人虽然是零基础、是转行,但是作品里能够体现出来自己的能力和思考,反倒容易通过面试。想象一下你如果是面试官,你怎么考察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岗位呢?你不是单纯的听他空口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出来的东西,看他的思路。这样就能够知道如果他过来工作,能力是不是足够。大公司的产品、设计、运营的方法和流程必需深入学习这些公司已经用这些方法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而业内其他公司都在学习这些企业,或者一些公司的负责人本来就是这些大企业出来的。如果你现在还是零基础,那么一开始就要学习最好的知识体系。如果你现在已经有一些经验了,甚至在一些公司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让自己和这些大公司的知识体系对齐。现在行业里不断有新人进来,大家的初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你自己一开始就是野路子,也没有成长起来,等到市场上很多新人成长起来,你自己被边缘化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不管零基础还是有经验,从现在开始,你要保持成长,甚至要超出平均成长速度,已经落后的话,要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一些同学的经验:还有一些同学有完整的微信分享,介绍了他们的转行、转专业的学习和求职经验,其中有进入大厂的同学,有30岁以上转行的同学,很值得详细看看:这里是文章链接,包含了详细的分享记录:从半年低谷期到入职腾讯产品经理,他的经验是什么?- 知群群星闪耀时乘风破浪的姐姐30岁后如何转行成功? - 知群群星闪耀时酒店旅游行业转行产品经理的心得-知群群星闪耀时毕业后开始决定转产品岗的心得 - 知群群星闪耀时构建自己的作品集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都需要在面试时有自己的作品集。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在台上演讲,一种是你做一个 PPT,按照 PPT 来讲,另一种是完全靠自己的口头去讲,哪一种效果更好?面试的时候也是如此,面试官要看的是你的能力,你需要借助项目作品把能力展现出现,所以需要一个好的作品集,把自己做项目的过程,特别是前期的调研、分析、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亮点是什么展现出来。知群里很多同学都是从完全零基础开始,最终有了自己的作品集,顺利的获得了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然后在工作中继续提升自己。有时候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切入点,一次机会。所以作品集就是你的敲门砖,最终还是体现你自己的能力。例如产品经理的项目作品,我们在训练营里会给大家讲一个项目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你可以在训练营里详细听()。我现在这里贴出一些截图:6. 给零基础和有经验的同学的建议要有信心和勇气你需要明确自己应该做出的项目标准。很多人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做出了非常好的项目,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如果别人都可以,你一样也可以。特别需要提醒,很多有经验的同学,往往容易沉不下来,认为很多内容自己已经知道,所以不愿意深入。但是知道和会做完全是两回事,很多同学之所以是野路子,就是因为没有按照真正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践过。只是看表面的知识,觉得自己知道,动手的时候才会发现完全不一样。所以有经验的同学要有空杯心态,清零再出发,真正建立专业的知识体系。训练营里的内容本来就是以阿里、腾讯、字节这些公司为标准的,如果你的能力已经足够,那你就可以去直接公司面试,拿到 Offer。如果你发现自己还不行,说明在某个方面的能力是有欠缺的,或者你的作品还不够好,就需要深入在知群学习,打磨自己的作品和能力。自学的效率很低,避免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无法连成体系。一方面原因是碎片获取的知识,可能本身就不正确,另一方面是训练吸收这些知识,没有针对性。知识看完就知道了,但应用的时候还需要针对性的场景,去理解并应用产出结果。例如产品设计的流程大致是 1分析用户需求、竞品、商业模式,2然后由分析结果产出创意想法,3然后评估创意筛,4得出解决方案,5根据解决方案落地出图。这中间有一系列的方法,但方法不是随便套用,或者就固定某个环节使用的,是使用过程中先套用,然后理解灵活运用,然后举一反三,这个过程中会又很多针对性的场景来训练,以锻炼出思考的链路或者模型,最终保证每个环节的结果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无法知道对错。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学习的方向,并且知道如何做是对的,每个方法该如何使用,如何做是错的,错了需要如何修正。而纸上谈兵的学习是无法知道对错的,无法清楚自己学到什么程度。就像学开车一样,光看书,不上路,且不同路况的路,不让教练训练,是没有办法通过考试的。这样还会兜兜转转浪费很多时间。7.产品经理找工作时的建议对于产品经理,一方面要有产品的基础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其实我们在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更多的是看他思维的方式,特别是他能不能具备几种不同的思维层次——设计思维、产品思维、商业思维。在思维的层次上,一个产品经理要去把握整个产品应该给用户传递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而在产品思维上面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去界定一整个的功能的需求,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去考虑、去划分产品的优先级,落实到具体的功能上我们应该怎么去拆解;再往下,商业思维——这些商业方式应该怎么去变现,怎么去低成本的获取流量等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中我们希望从产品经理那儿去获得的。7.1 需要避免的坑我要跟大家强调三个问题,这些问题非常的重要,或者说“致命”,希望大家在面试的时候一定避免。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与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第二个是虚假经历,作品造假,第三个是只强调热情的新手,这三个我分别详细地说一说。1. 和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当一个新手去面试的时候展现的不是怎样能把一个细节的事情做好,而是不断的强调公司的战略应该是怎么样的,他对于这方面是怎样想的,这就属于和自己阶段不符的宏大叙事。有本很著名的书叫《创业维艰》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有一天两个刚毕业的MBA的学生来找他的老板说他们做了一个几百页的PPT来告诉老板公司要怎么做,这个创始人一下就被震惊了。这个故事想要说的就是,只有当你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积累、真正的把一个职位做到资深,你才会知道整个战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而作为一个新手、一个刚过来的人,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其实面试官对你的期望是你能不能胜任手下立刻能够开始的工作。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有个设计师,他发了一个对于某公司很好的产品的改进建议。这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公司,公司里面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一个朋友正好看到了,觉得他既然感兴趣也讨论了公司的产品,那就把他叫过来面试下吧。面试时大家都觉得这个设计师(其实他是想往产品方向去发展的)是可以胜任一些细节上的产品经理或者产品设计师的工作的,但是面试者觉得这个公司的战略有问题,他期望帮忙做这一块。大家可以想一想,战略其实谁都能来谈一谈,但是真正要做好,就像《创业维艰》中的例子,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大量积累和深厚的思考的,往往当你把自己定位在这里面的时候,那么首先你自己的战略(来到这个公司能够做什么)就错了,所以不妨去想一想公司对于你这个职位的定位是什么。2. 虚假经历,作品造假第二点是虚假经历、作品造假,这个问题我们遇到过很多次了。互联网圈子非常小,经历很容易被查证出来。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份简历,上面写着这个人在某知名上市公司做了多长时间的产品经理,然后又到了某个创业公司工作。有意思的是,那个上市公司负责产品的老大是我的朋友,而我的朋友并不认识这个人。后来经过查证,发现这段经历是假的。然后我们又转向他那段在创业公司的经历。这个公司的产品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这个人简历里说的样子。于是直接去问这个公司的CEO,发现这个人的确在那里工作过,但因为能力不合适,只工作一个月就走了。所以说这个圈子是非常小的,很多公司的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都相互认识,什么事情一问就清楚,很容易识别真假。很多人想走捷径去钻这个空子,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一点,对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作品,我们很容易通过细节看出水平。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总是为作品集造假推波助澜,为了做作品集而做,设计师真正的设计能力太差。所以在圈子里,如果收到一些来自培训公司的简历,很多情况就直接跳过不看了。反之,一个公司看不出来设计师的水平,就说明这个公司有问题,不值得去。如果公司对于产品和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刨根问底,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设计师的水平。所以虚假经历或作品造假一旦被发现,你反而会丧失未来加入知名公司的机会。也许本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是能够逐渐成长提高的,但是你却选择了所谓“捷径”,反而弄巧成拙,给自己的未来留下很大的隐患。大家一定要重视和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编造虚假的经历,制作虚假的作品。3. 只强调热情的新手第三点,我们经常会碰到只强调热情的新手,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愿望和兴趣,说一些“我对互联网很有兴趣”,“我很想进入到这个领域”,“我很想转行”,“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努力学习”这样的话 。这很有问题。现在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公司培养新人的成本也非常高,只有兴趣是无意义的,只有真正能表现出行动力和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机会。你不能是有了机会才开始学习,也不能说要找工作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别人带着你学习,而得是你现在就开始学习,把能力增强,才能够进入这个公司,让自己有更多的发展。7.2 资深产品专家们如何面试新手关于如何找到一个“聪明”的产品经理,我的一群朋友(几乎都是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给了他们面试时的一些体会。经整理后如下:张涛(前神策数据客户成功副总裁,映客产品总监):我会问他做过的某个事,看看他解决那个问题的路径是什么,然后现在复盘,问问他再去做的话怎么做。聪明的人在做的时候会有很多方法各种尝试,并且如今复盘更可以结合近段时间学到的新东西去解决原来那个问题。我还特别喜欢问面试者在简历中的项目,他(她)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对项目的意义,以及他(她)怎么去评估这个意义。面试者们往往会卡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因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人会胡扯,把自己做的事的意义吹得很高,问到问题如何评估时就傻眼了。问最有成就感的项目也是一样的目的。“咱们就不说那些虚的了,你觉得最有成就感的项目证明你真的做了点事,就聊这个吧。”崔怀舟(快手最早的产品经理):我认为的聪明是:针对一个具体产品或问题(自述或提问)或论点,思考的深度和逻辑性。深度是:1. 能否向上抽象成某一类共性的问题,在更高层级上想解决方案。2. 能否向下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和子解决方案,把问题简化。逻辑性是:解决问题或支持产品论点的论据是否结构化,是否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归根结底,我还是认为好产品是有一定逻辑的,而不一定就是有创意的。做产品就是解决问题嘛,是金字塔原理的方式,向上抽象,向下分解。江洋(前阿里高级产品专家):我会问面试者,最近用哪个APP,讲讲这个APP的特点,逻辑,细节,模式等等不限,主要我会看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也遇到过有人说最近玩个什么游戏,我根本没玩过,但没关系,听他讲也能感觉是否靠谱。然后我会在他阐述中跳跃地问其他问题。比如他在说一个交互细节表达得如何好,我会突然问如何和开发保障进度,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问主要是看他应变和反应的能力。Aray(贝壳产品负责人,前豆瓣产品总监):很多时候,问之前以为他负责整个项目,问之后发现他只记了周报。特别是XX学校毕业的应届产品求职者。实习经历都很吓人。那你就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讲一下你典型的一天工作日都在干啥吧。我自己经常会问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说一个你自己接触或者知道的PM,他身上有什么特质异于其他人。导致他在从事这个职业时显得出类拔萃。回答张小龙的都拒了(笑)。回答身边的人都可以,重要的是他描述的特质,以及他为什么觉得这个特质能给做产品带来帮助。伊卡洛斯之翼(微光CEO,前A站产品副总裁):问他当自己的产品方案和老板的产品方案不同时,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考察面试者的执行力,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领导,就是执行力不足。谁都有可能犯错,但是不去做谁也不知道。谁做决定谁负责,只有快速地执行才能快速地试错。如果反复纠结而不去执行,提高了领导对自己的管理成本,也耽误了项目本身的进度。这是不可取的,要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去验证。彭任飞(曾任多家公司产品高管):很多人自我介绍都不合格,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教育我们不要写流水账,所以自我介绍是在面试官那里树立的第一印象。一定要简明扼要,抓重点。比如说用三个以内的关键词表达自己,然后再展开说这几个关键词,这样印象才深刻。一般结尾,我都会让面试者向我提问,这个问题几乎可以刷掉90%的人,如何向面试官提一个好问题,确实很重要。以上是我的朋友们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讨论时的内容是以一种比较有趣,搞笑的方式去表达的,但是这些背后却传达了比较重要的面试参考点。大概说一下几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第一个,喜欢问面试者在简历中的项目里具体做了什么样的内容,这些工作对这个项目的意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怎么去评估这个意义?面试者往往会卡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因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有的人会胡扯——我做的这个事多么有价值,到了最后一步,却不会评估意义了。我们在前面用到的是类似文科式的问法,最后却回归到了理工科的总结;从前面定性的问法到后面需要有逻辑有条理的回答。不能前面空口吹嘘,而回答后面的问题时却收不回来,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就归结到了思维方式的问题上,回答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产品思维的一种体现。还有,针对一个具体产品问题的论点、思考的深度、逻辑性。深度即能否往上抽象出思维的共性,从更高层次上去解决更多问题,当我们在描述某一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归结到某一类中,以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解决这些问题;又能不能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子解决方案,把问题去简化。一方面把问题上升,另一方面把问题下降,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非常深的一个考验。最后就是逻辑问题,也就是当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的论据是不是够结构化,这些论据是不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这是对一个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的基本的要求。另外一个朋友出的问题是“谈谈你自己知道或者接触的PM,说他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异于他人,导致他在从事这个职位的时候显得出类拔萃?”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是,回答张小龙的他都拒了,回答身边的都可以。那为什么回答张小龙不行呢,因为这个问题重点在于他描述的这个产品经理的一些特质,还有这些特质为什么能够给产品带来帮助。你在去接触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工作者,工作中更多的是让你去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站在一个追星者的盲目角度(当然这只是大家开玩笑的说法),每个真正的产品经理要有足够的冷静和理性,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去做,并且能够一步步把它实现,不是凭着热情或者兴趣或一句感召去做事情,其实这也是一种逻辑性的体现。8.好的产品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产品还包括业务、商业等等,这里仅仅先写一下用户体验相关的标准)一些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往往是通用的、甚至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的,例如优先级、一致性、界面的隐喻等等,好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甚至再更广的范围内也同样适用,而不仅仅是交互设计范畴。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应该在决策时下意识的、本能的考虑这些原则。就像以前很多零售业者能够一抓准,你要一斤糖,他抓起来就是一斤,不多不少,靠的就是不断的练习+思考,最后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本能。越是通用的标准,往往也就离细节越远,需要结合界面的具体部分(信息架构、导航、交互、语词、视觉等)和产品的具体领域(例如音乐播放器、阅读软件等)来看。往往说起来总比做起来容易,是不是纸上谈兵,就要在设计中具体去把握了。这里抛砖引玉的列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3个半原则:1. 优先级苹果的设计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精彩?为什么我们父母级的用户都能够很快入手?我曾经观察我的父母试用iPad,他们能够很快开始尝试操作,而不像面对很多其他的数码产品时那样无从入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处理设计的优先级方面非常成功。当我在看iPhone非常细节的设计时,常常非常佩服他们的设计师&PM能够如此有魄力的砍掉功能和界面元素,从而让重点的变的更重点,让需要突出的变的更突出。一个基本的假设:如同经济学里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一样,用户的认知资源和系统的界面资源都是稀缺的。当你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摆上桌面,就没有重要的东西了。用户的认知空间和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面前有1条路可以选择时,事情会变的很简单,但是当他们面临3条路时,往往会踌躇不前。尽管我们难以量化的说用户有多少精力在这种抉择中损耗掉了,但这种损失是显而易见的。看看Android原生系统的设计,用户想要运行一个应用时,有几条路?设计中对优先级的把握就是要让我们能够将真正重要的功能/内容/元素放到突出的位置,以最多的界面资源去展示它们,而将次要的部分,弱化、隐藏起来,再次的部分,则索性砍掉。具体来说:a. 用户优先级 把握核心用户,为产品自己真正的用户群做设计,不要天真的认为你的设计可以满足所有用户。b. 功能优先级 把握核心需求,亮点功能往往两三个就足够多了。功能航母往往容易沉没(看看为何现代战争中巨型战列舰都逐渐被淘汰了),Nokia VS Apple也是这样。有一次Tina(创新工场的COO)的一句话很受教,她说她以前在(微软或IBM)做Marketing时,给客户讲产品,往往一次只讲三个Feature,即使这个产品或版本有再多的亮点。设计或者开发产品时我们总是想尽可能的将好东西放进去,但是打动客户/用户的点却往往只在三个之内。c. 内容/信息优先级 将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内容需要明显的突出出来。报纸上的标题、摘要、征文等层次清晰、泾渭分明也是这个原因。d. 交互优先级 主要的交互路径需要让用户以最小的精神代价就能走的通,尽量减少这条路上的分支。为此,一些时候不得不将一些次要的交互路径更含蓄的隐藏起来。最常用的可能是“高级设置”这样的形式。e. 视觉优先级 视觉更需要层次,重点的视觉元素需要让用户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到,而次要的信息则要拉开距离,通过留白、颜色对比等等手段。一个例子是做PPT,当我们看到好的PPT时,总发现里面有大量的空间、有灰色的文字,这样将重点突出出来,而很多人在做PPT时则会直接COPY大段文字,直接用粗体、黑色,满屏幕只见到黑色的一片。和优先级这个原则互通的概念还有简化(简化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突出重点)、减法原则等等。2 一致性一致性可以让界面更容易被预知,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等等。一致性几乎是设计中最普遍的一条原则,也是缺乏设计经验的团队最容易犯的错误。做可用性评估时,几乎每次都能找出一堆的不一致问题。通常需要注意一致性的地方包括:a. 交互逻辑的一致性 完成同样功能,交互逻辑是不是一样的,流程是不是相似的,背后就好像有一样的数学模型似的。b. 元素的一致性 同样的交互逻辑,使用的控件等是否是一致的,例如这里用按钮来执行动作,在那边变成了图标,另一个地方又是链接。c. 语词的一致性 界面上使用的语言,在描述同一个事物时是否是一致的。d. 信息架构的一致性 信息的组织层次方面是否是一致的,导航是否是一致的,等等。d. 视觉的一致性 界面的图标、颜色、区域的分隔、指向等方面是否是一致的。通常一致性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做出权衡取舍。有时强制的一致性会引发其他问题,例如用户在执行某些任务时效率会降低,会导致界面的复杂度增加等等。这是我们不得不做出权衡,决定是保持一致性,还是采用一个异常的但又合理的设计。以前碰到的例子是,需要说服做开发和测试的同事们在某些特殊的地方牺牲一致性来得到更好的设计。他们会很在意一致性,这几乎是设计师最容易推动的原则。3. 感觉可用性工程的教科书里,往往会有“主观满意度”的内容(实际上这也是ISO9241的内容之一),但是却也往往语焉不详,因为主观的问题往往难以通过工程/经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几个明显的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到的点,来照顾用户的感觉。例如以下几点:a. 快的感觉天下武功,无间不摧,唯快不破。IBM做测试的同事会拿秒表(当然他们似乎还有更好的工具)来掐时间测试Performance,如果某个版本的Case有Performance的明显下降,会是个大事故。我们通常还可以在设计上有很多处理来产生快的感觉,例如先让界面显示出结果,同时后台再去做操作(例如存储等耗时间的操作),避免用户的等待(当然最痛苦的是被工程师告知界面上的显示效率就已经低到需要用户等待了)。曾经看过一个研究,在进度条的显示上,越来越快的进度条最能够让用户感觉到快,而不是那些完全真实反应内部进度的进度条(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越来越慢)。b. 安全的感觉用户敢在看起来很“山寨”的界面上输入自己的密码么?用户需要经常自己保存么?Google的Gmail是个好例子,而MS Windows的升级后自动重启是个坏例子,某一次我同时遇到了它们:Windows XP打完某些补丁后,会要求重新启动系统,这时你可以选择立刻重启,或者点击一个按钮,等待若干时间后再提醒,如果什么都不做,它会在一小短时间内自动重启。当我正在工作时,显然不愿意立刻重启系统,于是我选择了稍后提醒,然后又工作了很久,在Gmail里写了一封邮件。这时刚好有人来找我讨论问题,等回到电脑前后,发现它自动重启了..... @!#!#!$,没有保存的工作都丢失了。但是好在Gmail会自动保存我已经写过的邮件内容,让人稍稍安心。知乎的文本编辑框也是一个好例子。c. 其他感觉例如界面语言是否让用户感觉到尊重等等。一个小例子,新浪微博的客户端里,用户发完微博后,有时因为系统的原因(发送按钮监听到了两次事件,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微博内容可能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重复发送,这时会弹出一个提示框,告诉用户说“不要太贪心哦....balbalba” 用户多委屈...3.5 临界点临界点就是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让用户决定注册产品开始使用的?往往就是多动那么一下手指、多学习思考一小下,用户就从门口溜走了。临界点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和用户的主观心理(感觉)和客观因素(绩效)等有关系,姑且作为半个原则来看。常常惊讶于一些产品(特别是移动产品)能够在用户看到的第一个界面,放一个大大的登陆或者注册框在上面,任何好东西都没给用户看到,就让用户先来注册。以前在一个设计中,给一个公司的同事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找人问路,那人说“给我5毛我才能告诉你”,尽管你不情愿但还是给了他5毛,他拿了钱告诉你说“经过查询我发现自己不知道”。在实际的设计中,用户付出的并不仅仅是金钱的费用,他们的精力通常是成本,这时用户就会去盘算到底值不值得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听曾在Google工作的同事讲过这样一个例子:Google的右边栏广告以前点击率总是上不去,后来做了一个改动,这些广告点击率立刻上升了很多。这个改动就是:让这些广告的区域离搜索结果区域的距离更近一点......Kik这个产品的成功,和他们不动声色的利用用户通讯录来帮用户快速匹配好友有很大的关系。姑且无论这样做是否合乎道德和法律,他们的确帮助用户跨越了临界点。试想如果它需要让用户一个个自己通过昵称、帐号来添加好友,还能有今天的成果么?一个注册的流程、一个对话框、一次点击... 这些小地方就很有可能会是用户的临界点,设计的价值往往也就在这些地方,小改动往往会有大变化。通常我们要特别注意优先级高的任务/界面里,是否会存在临界点的问题。如果优先级最高的任务里,用户难以跨越我们的门槛,就很难保证产品的成功。这是一个细腻的工作,有时作为设计师/产品经理,你可能不得不为了一个小细节和开发团队讨论/争取很久,因为别人会觉得这个细节不值得投入工作量,但你知道这可能会决定能否帮助用户跨越他们的临界点。如果你认为值得就坚持吧。9. 在知群的训练营里免费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产品经理的方向,你到底是否适合,建议可以先在知群的训练营,也是知群的体验课里,快速学习一下。我是马力,知群 CEO。可能是大家平时听到的各种课程里,最硬核的老师之一。曾经是李开复老师的同事,也一直被很多互联网大佬和资深的专家们推荐。曾经在IBM、创新工场、豌豆荚等公司工作,是中国最早一批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在过去十几年里,创立过多个千万级、亿级用户的产品,在知乎里有137万人关注。现在我还在北京邮电大学主讲研究生课程,十几年前我的学生,到现在都已经做到腾讯等公司的总监级别。这就是我:(在给清华的学生上课)大家看我头像感觉有点年轻,其实我已经工作很多年,在各大公司都有很多学生。互联网公司的很多朋友,可能都认识我。没准大家在一些公司工作,可能上司的上司或者再往上一两个级别,就是我的朋友。因为确实在行业内很早、时间很长,都是和很多老朋友一起成长起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平时知群能够请到很多很牛的老师。以阿里的职级为例,经常来知群讲课的老师可能有 P10、P9、P8 级别的。我们把这些很厉害的老师连接在一起,都是为了帮助行业内人才的成长。平时大家可能在知乎里有看到过我,有137万人关注。大家平时看到我在网上分享知识和经验,是因为这就是工作之一。因为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公司的 CEO,必须自己站在最前面。如果自己都不去发声,不帮自己的平台宣传,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你的产品和服务呢?所以我会专门抽出一些时间来,给大家做一些干货分享,顺便还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知群。 在训练营里,我们会特别认真的来帮助大家学习,真诚的帮助大家,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原则,通过帮助别人来宣传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大家真的学到东西。有一次我去大学讲课,我一位好朋友,是一位博士生导师,给我抱怨了好久,说想做的一些课程改革、教育改革,在大学的体制下很难推动。比如应该让学生多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但是现在的大学大多做不到这一点,学习都要按照教学大纲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学生才发现自己的学习,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我就安慰他,没事,很简单,以我们这些在科技领域、互联网领域不断创新的人来说,学校内不好做,我们可以在外部以商业化的方式来做,和大学形成互补就可以。不仅仅是针对在校的学生。我发现在大学里有一些读 MBA 的同学(往往是已经工作好几年、又回到学校读书的),也来听我们的课程。然后有很多传统行业转行的同学,也对我们平时讲的课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创立了知群,做一个「线上的互联网大学」,补足原有的教育短板。同时,无论是对在校学生,还是对已经工作的人,都能够提供更好的帮助。这是最近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除了在校的学生之外,很多工作几年的人,以往根本没有很好的地方帮助大家提升。所以我们和阿里、腾讯等公司一起在合作,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帮助。特别一提,最近我们还专门和腾讯推出了运营体系课,是以腾讯的职级体系为标准。腾讯的课程培养体系标准的制定,也是我们一起参与制定的。以往的培训班,鱼龙混杂,很多培训机构不太正规。而互联网行业里做的很好的人,往往不愿意来做培训,因为在大公司里赚钱就很多,其实做个小培训班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甚至对真正有能力的人,有一些浪费时间。但是我们用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模式,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通过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方式,让大家能够更有效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老师辅导的效率。很多同学的痛点在于缺乏项目经验,或者缺乏拿的出手的项目。知群和阿里、腾讯等各大公司合作,让大家有企业里的项目可以做,而且有一线的老师来辅导大家做项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往的培训往往就是老师讲讲课,学生照着临摹或者做做作业,很难接触到企业里的项目。而培训班老师一般自己也缺乏真正的实战经验(毕竟去大厂工作比做培训班老师的收入更高)。这些问题,都被知群很好的解决了。现在,每年知群培养的进入各个大厂的同学,超过了很多985高校。其实大家未必只定位在大厂,很多同学借助知群,就是让自己上了一个台阶,比以前的情况好了一些,这就已经足够让一些人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了。我们追求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做好教育。知群这样的正规军配置,团队力量很强,例如,知群有一位合伙人,也许大家以前有人听过:梁宁老师。 梁宁老师是「得到」上的《产品思维30讲》作者,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顾问,曾任联想、腾讯高管,工作经历横跨国内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她自己创过业,被雷军投资,被腾讯收购,也作为顾问辅导过现在家喻户晓的多家公司。大家在训练营里的一些课,就是梁宁老师和我一起策划的。 知群里的很多老师,都是工作在10-20的经验的资深专家,大家的目标是想做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大学,而不是简单开个培训班,所以才愿意投入进来。平时辅导大家的老师,都是一线大厂、做过知名项目的老师,也是因为知群,才把这些优秀的老师都聚集在一起。知群的训练营,以前是收费的,比较贵,现在我们直接针对大家免费,希望帮助大家先学习一些干货知识。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一个红利期,可以多借助这个机会学到东西。之所以免费,是因为我们认为大家现在最需要投入的是时间,往往这一点点时间就让自己找到了新的方向。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训练营班主任的微信,添加之后,看看有没有最近一期的名额,因为现在名额很紧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数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