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静待花开”出自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村上春树吗?为什么没在书里看到,还是说这只是村上春树的名言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即处女作,不长,译成中文不到七万字。1 我只是想在那里建造一个能使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道,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这样,我写了《且听风吟》这部不长的小说,并成了小说家。2 不管怎么说,作家、文学家永远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民族心灵花园的导游及其自证性(identity)的代言人。3 村上借虚拟的美国作家哈特费尔德之口这样说道:“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随后又提起一次:“我们要力图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长的尺都无法完全测量其深度。”4 不是用语言表现自己,而是用语言表现语言。5 随意为之的文字往往发自内在的天性,而天性无疑最为恒久和稳定。6 直言不讳是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7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伤害对方。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同对方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8 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9 能写的和不能写的、应该写的和不应该写的本能地区分筛选的缘故。10 生活本身在很长时间里也是单调的、不是滋味的……11 距离产生自由,自由是最可贵的。12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13 只要我始终保持事事留心的好学态度,即使衰老也算不得什么痛苦。14 哈特费尔德这样写道:“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心情愉悦有何不好》,一九三六年)15 死去的祖母常说:“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16 我们要力图认识的对象和实际认识的对象之间,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的尺都无法完全测量其深度。17 “不过,到头来都是一死。”我试探着说道。“那自然。人人早晚得死。可是死之前有五十年要活。这个那个地边想边活,说白啦,要比什么也不想地活五千年还辛苦得多。是吧?”诚如所言。18 “我说,咱俩合伙如何?保准无往不胜!”“先干什么?”“喝啤酒去!”我们从附近的自动售货机里买了六听罐装啤酒,走到海边,歪倒在沙滩上一喝而光,随即眼望大海。天气好得无可挑剔。“管我叫鼠好了。”他说。“干吗叫这么个名字?”“记不得了,很久以前的事。起初给人这么叫,心里是不痛快,现在无所谓。什么都可以习惯嘛。”我俩将空啤酒罐一古脑儿扔到海里,背靠防波堤,把粗呢上衣蒙在脸上,睡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睁眼醒来,觉得一股异样的生命力充满全身,甚是不可思议。“能跑一百公里!”我对鼠说。“我也能!”19 “喂,人生下来就是不公平的。”“谁的话?”“约翰.F.肯尼迪”20 文明就是传达。假如不能表达什么,就等于并不存在,懂吗?就是零。比方说你肚子饿了,只消说一句‘肚子饿了’就解决问题。我就会给你曲奇,你吃下去就是。可要是你什么都不说,那就没有曲奇,就是零,明白?你是不愿意开口,但肚子空空。21 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寝正终:咔嚓……OFF。22 打的人晦气、接的人烦恼-错误的电话千万别打。23 《加利福尼亚少女》:东海岸少女多魅力,时装都会笑眯眯。南方少女多矜持,走路、说话是组装式。中西部少女多温柔,一见心脏就跳得急。北方少女多可爱,令人浑身流暖意。假如出色的少女全都是加利福尼亚州的……24 不必在意。任何人都肯定有他的心事。25 谈一下我睡过的第三个女孩。谈论死去的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年纪轻轻便死去的女郎。她们由于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华。相反,苟活于世的我们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我甚至时常觉得每隔一小时便长了一岁。而可怕的是,这是千真万确的。26 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27 人这东西想出的名堂真是够多的,而且又都是那么精妙。28 "想写小说,你看如何!”"还用说,那就写嘛!”鼠点头。“什么小说?”“好小说,对自己来说。我么,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才能,我想如果写,起码得写足以使自己本身受到启发的东西才行,否则没有意思。是吧?”“是啊。”“或是为自己本身写……或是为知了写。”“知了?”“嗯。”鼠捏弄了一会悬挂在裸胸前的肯尼迪硬币垂饰,“几年前,我同一个女孩去过奈良。那是个异常闷热的夏日午后,我俩在山路上走了三个小时。途中遇到的活物,只有留下一声尖叫拔地飞走的野鸟,和路旁不停振翅的知了。因为太热了。……29 ……条件大伙都一样,就像同坐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诚然,有的运气好些有的运气差些,有的坚强些有的懦弱些,有的有钱有的没钱。但没有一个家伙怀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大家一个样,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所以,早些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应该力争使自己多少怀有自信,哪怕装模作样也好,对吧?什么自信之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能够出自信的人。”“提个问题好么?”我点点头。“你果真这样认为?”“嗯。”鼠默然不语,久久盯着啤酒杯不动。“就不能说是说谎?”鼠神情肃然。30 人生是空的。但当然有救。因为在其开始之时并非完全空空如也,而是我们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其磨损以至彻底掏空的。至于如何辛苦、如何磨损,在此不一一叙述。因为很麻烦。如果有人无论如何都想知道,那么请去阅读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切都写在那里。31 我有时说谎。最后一次说谎是在去年。说谎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勾当。不妨说,说谎与沉默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流行的两大罪过。我们实际上经常说谎,也往往沉默不语。然而,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势必荡然无存。32 世上的的确确有多种多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33 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34 生活时间一长,连趣味恐怕都会变得相似。如果有人问:幸福吗?我只能回答:或许。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35 尼采: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36 “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哈特费尔德说,“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蚯蚓的脑髓而已。”但愿如此,但愿。老实说,没有看懂这本书,感觉叙述有点乱,杂乱无章。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点不好。可能过段时间再来看一遍。也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是继《挪威的森林》后,我看的第二本村上的书,两本都是林少华翻译的版本,其中文中的解读在译序中已经表明了,个人见解与译者林少华一致,《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之后文学的风格奠基,村上在28岁时写完这本书时,受欧美文学风格的影响,总体语言风格采取的是简介明快,爽净直白,节奏短促,切换快捷。书中的主要的立意基本在第一节中已经展现:一个即是语言的距离感,如同书中所说那样“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第一节中,村上就引用了哈特菲尔德的话:“从事写文章这一行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这种尺度的把握的立意不仅在文中的情节中表现出来,在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得很多,“说老实话,写这个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写才好。起始用现实主义大致写一遍,同一故事梗概同一模式,但文体是用既成文体或者说普通小说问题写的。写完一度,实在太差了,觉得该是哪里出了毛病......所以索性推到重来,开始按自己的喜好写。先用英语写一点点,在翻译过来。结果接的很顺手,那之后就一直用这种文体。”正如村上本身的感受,在语言的距离感上,他自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在语言风格上也逐渐趋于欧美文学的风格,这一点可能主要是因读哈特菲尔德的书而改变,在此基础上,村上也发现了其语言风格与日本文学不太相同,以至于后来村上提到“因为他个人不把家庭看得那么重,而这来自他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也正是这一倾向使他摒弃了日本文学一贯的语言风格,在日本文学的创作上,这一风格成为了村上的文体的一大特色,也可以说在传统的日本文学上进行了一次创新。在结尾村上春树谈了一些哈特菲尔德的生平以及对其生平的感受,是在村上自己的创作生涯与哈特菲尔德这位作家有很大联系,即书中所写“我无意说假如我碰不上哈特菲尔德这位作家,恐怕不至于写什么小说,但是我所走的道路将完全与现在不同,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这一部分村上对哈特菲尔德怀有尊敬的感受却在第一节以“不幸的是,哈特菲尔德本人在所有的意义上却是个无可救药的作家。”以及”他将这种无可救药的战斗锲而不舍地进行了八年零两个月,然后死了。“出现,个人感觉这也隐含这本书的第二个立意“对自己21岁时青春逝去的枉然”,书中“我”经历了从一九七零年八月八日到八月二十六日的十八天后,以“一切都将一去杳影,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结束旅行。但不仅于此,《且听风吟》这一标题更像是28岁的村上春树对自己21岁青春的回忆,“好久没有感受出夏日的气息了。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水的柠檬味儿,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然而,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无可挽回的差异。”
说不上评价,只能够谈一谈我读后的感受和现阶段的理解。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和解读,就现阶段来说,我的理解可能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层:现实生活交织而缠绕,灵魂则独立而保有距离感1.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主人公“我”在杰氏酒吧遇到了一个女孩,除了从女孩子的包里翻出的钱包、钥匙和明信片,其他信息一无所知。一次偶遇,“我”知道了女孩子的工作地点。再之后,“我们”一起吃饭、听海。由此拼凑出女郎的一些故事:孤儿、因意外事故少了一根尾指、刚刚堕胎。过去的经历构成了女郎敏感、对人有戒备心,但又忍不住寻求依靠、从他人身上汲取温暖的心理特点。而在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剖开、呈现在“我”面前之后,女郎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这大约算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有一些人会擦肩而过,有一些人会暂时停留,也有一些人最终留下。但正如哈特菲尔德《火星的井》中的主人公一样——青年独自钻入火星地表的井里,沿着时间的斜坡前行,直至十五亿年后。火星上风的在他耳边轻轻呓语:“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时间死亡的时间里。”我们从来都是那个独自生存于苍茫宇宙中的灵魂,也是那个终究要习惯独处、只能靠自己忍受孤独的生命。2.你寻觅那个人、那件物,也许找的是遗失在岁月中的一部分自我。偶然间,“我”接到了电台的电话,是遗失在“我”记忆深处的女同学点了一首歌送给“我”:“我”以为她在记忆深处无从挖掘,嘴边却轻易地说出了她的名字。花了三天时间,“我”从高中办公室、高中同学、女同学的母校处找寻她现在的信息,但都无功而返。“我”没有再继续寻找,却想起了自己和前三任女友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切的人和事都变得斑驳而残缺。书中,村上春树这么说:“这十五年里我的确扔掉了很多很多东西,就像发动机出了故障的飞机为减轻重量而甩掉货物、甩掉座椅,最后连可怜的男乘务员也甩掉一样。十五年里我舍弃了一切,身上几乎一无所有。”于是,那个记忆力熟悉而陌生的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故事,也被自己甩下了。但又有谁能说得清楚,记忆里,那个斑驳而残缺的少年,会不会是曾经我们以为绝不会改变的自己呢?3.距离感也能充满关怀。“我”与鼠因一个共同的朋友而相识,因共同经历车祸而加深了解,但“我们”始终保持着距离感:“我”知道鼠家庭环境优越,但从来没想过打听他家是做什么的;“我”知道他在酒吧里情绪不对,但只是默默地陪喝酒,从不主动询问原因;“我”答应他穿上西服赴约,但不问他要做什么……在杰氏酒吧里,“我”、鼠与杰,从不主动过问彼此的私事。正如村上春树引用哈特菲尔德的话:“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于是,全书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距离感。在这个距离感中,“我”不勉强鼠说出心里话,不要求知道杰的故事,正是这种不胁迫的距离感,构成了人际关系中的关心。也许这正如港口吹来的风一样,虽随着各自生命的进程不断前行,但又带有默默的温情。开头,村上春树这么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书里的故事的确没有让人绝望,但又让人禁不住心生怅然若失之感。港口处又吹来一阵风,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皆掩于此处。杂乱、混乱交织的生活,也许就是生活的本质;孤独、苍茫的心理感受,也许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欢迎关注@嗡阿冰,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有什么疑问欢迎私信或留言,我们可以互相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且听风吟》村上春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