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论文目标与化学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教学案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1:00: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教学案例.DOC
官方公共微信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4302273021”0”16
(B.S.Bloom)[3]
ABCDABCD(R.F.Mager):
A(Audience)B(Behavior)C(Condition)D(Degree)[5]100﹪
[2][M]2003248-254
[3].[J].2004
[5]()(Dick,W.)()(Carey,L.)()(Carey,J.O.)..[M]..200494.
[6].().:2003
[7].[J].2000
[8][M]1999141-14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free/flash/57.swf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 &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摘要本文以《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验教材为依托,立足于化学的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探讨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设计的步骤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尤其在开展科学探究的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关键词 课程设计 探究 目标案例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中》中指出:“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章节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应能具备哪些特征。”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育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学生行为变化的标准或者使学生由于内部变化引起的、具备了的某些特征。这些内容的内部或外在的变化,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要预先确定下来,并且以某种形式进行描述,即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理解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认为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化学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最终的标准或状态。因此,化学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教学中,是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性依据,也是化学教学评价的客观标准。化学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如何以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将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化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能对教师教学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清晰、简洁,从而使学生能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可行等等。在此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化学的课程目标概述《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而现行的化学教学大纲,对于化学教学目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指令性的表达。掌握新的课程目标,并将其与旧大纲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一、&&&&&&&&&&&&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都会首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教学目标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还是仅仅就经验提出的?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规范活动的每一个过程,使其达到最终的结果或状态,而具体的活动目标,则产生于从事某项活动的最终目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并且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过程。若要使其能达到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课程目标,必须对这一复杂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调控,调控的方法就是设计基础课操作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化学课程标准。二、&&&&&&&&&&&& 化学教学目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受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使化学教育教学目的得到逐步的落实。在化学教学中,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如下的作用:1、&&&&&&&&&&&& 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2、&&&&&&&&&&&& 依据教学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 依据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得到协调,并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应;5、&&&&&&&&&&&& 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利于对教学行为进行纠正。三、&&&&&&&&&&&&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1、&&&&&&&&&&&& 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2、&&&&&&&&&&&& 过程和方法,包括知识形成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化学的科学方法、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化学的学习方法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的兴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关注化学的问题以及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等。新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重知识、技能而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结论、轻过程及重传授、轻探究的传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关注、体验、感受等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所不曾有过的。四、&&&&&&&&&&&&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例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纲》仅笼统地提出教学目的。再如:《化学课程标准》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变化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线,逐层展开了五个学习的主体;《大纲》则以学科知识为结构,以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及实验为主线,提出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等等。在基本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课程的性质上也做了相对的调整。现将《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列表进行比较:&&&&&&&&&&&&&&&&&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细目一级主题二级主体知基本知识、概念和技能;1、科学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1、 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探究解、发展探究能力、各类与应用;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目标技化学与技术、社会等。2、身边地球周围的空气共 能的化学水与常见的溶液102 物质金属与金属矿物&&&&&&&& 个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2、活程观察、思维、实验、信3、物质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动与与息处理等方法;构成的微粒构成物质探究方化学学习方法及合作和奥秘认识化学元素建议法交流等。物质组成的表示66个&4、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情学习、探究的兴趣;辩的化学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学感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习情态态度;&&&&&&&&&&&&&&&&&&&&&&&&&&&&&&&&&&& 景素度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5、化学化学与能源、资源利&&&&& 材建与和爱国主义情感等。与社会用、常见的化学合成&&&&& 议60价发展材料、化学物质与健&&&&& 个值康、保护环境观&&&&&&&&&&&&&&&&&&&&&&&&&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课程内容&&&& &&&& 细目&&&&& 1、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知识条目&&&&&&&&&&& 教原理、技能和基础知识2、元素化合物知识108项学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3、化学基本计算2.实验技能大的应用4、化学实验20项纲2、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3.演示实验度和方法,培养关心社31项会和自然的情感;4.学生实验 3、&&&&&&&&&&&& 培养各种能力和创新20项 精神; 4、&&&&&&&&&&&& 进行唯物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教育第二部分 构建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一、&&&&& 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在历时20余年(1948——1972)的研究中,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理论。该理论从设计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当前进行目标设计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类别的化学教育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为化学教师理解改革的深刻内涵、规范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奠定了基础。1、&&&&& 如何认识化学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问题: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个课题,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哪些些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在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有些什么变化?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既包括了认识性目标,也包括了技能性目标。该领域学习目标的陈述形式为结果性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因此,该领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授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依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理解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化学课程的最终培养目的:初中阶段的化学可不是为未来的化学家所设置的,而是为了使未来的公民具备基本的国民素质。因此,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定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体现理科综合的《科学课程表中》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诸学科的知识围绕不同的专题展开学习和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中,也都包含了有关认知性的学习内容和有关技能性的学习内容。(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案例1:《化学课程标准》关于“氧化物”的学习目标为: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大纲》则为:理解氧化物的概念。案例2:《化学课程目标》关于某些化学反应的学习目标为: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来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大纲》则为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够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了对于结果性学习目标的表述,《化学课程标准》比《大纲》要清晰、准确,可操作并且可以测量。案例2说明了《化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不同课程观在学习目标中的体现。由吴俊明、王祖浩编写的《化学学习论》中对化学教学的认知性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的划分见下表。该学习水平是在布鲁姆的六个层次学习水平,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提出的,其特点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层次清晰,学习行为要求明确,行为动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基础教育课程的限制,与《化学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尚有较大的差异。&&教学水平(学习水平)说& 明行 为 要 求&&记忆&&&&&&&&&&&&&&&&&&&& 记住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注重知识“是什么”①&&&&&& 辨别:辨别化学事实、概念、化学用语、实验现象的正误②&&&&&& 回忆:背出概念的完整定义,准确描述化学事实和书写化学用语&&理解明确所学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①&&&&&& 转换:把握统一知识的不同方面及其内在的一致性②&&&&&& 解释:说明事物的原因,回答“为什么”简单应用学会运用某一种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①&&&&&& 直接应用:模仿或直接代如有关规则解决问题②&&&&&& 间接应用:适当转换原有知识或情境后予以应用综合应用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①&&&&&& 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是指系统化②&&&&&& 推理:综合所学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并以此解决问题《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以列表如下:目标水平行为要求《课程标准中》要求 从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记住一些常见的名称和符号;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等等。 低 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用化学时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等等。  高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等等。将两者对照,可以看出,《化学课程标准》的认知性学习目标,在知识的应用,尤其在综合应用上,降低了要求,而更注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性知识的学习。(2)&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案例1:《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配置溶液的学习目标为: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大纲》则为:练习配制一定百分比浓度的溶液。案例2:《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某些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目标为: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大纲》则为:掌握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化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实验技能学习目标的要求,由练习(即初步学习)提高到初步学会的水平。案例2表现了不同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化学课程标准》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目标,明确地作为技能目标,要求实际操作训练;原大纲则较为含糊,可以理解为从认知的角度掌握,属于认知性的学习目标。关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人们提出了不同目标层次的诸多表述形式,如下表:&&& 目标层次特点行为要求识别具有非操作特点的预备知识学生能正确识别各种仪器的特征,说出仪器组装的要领模仿动作上的简单重复和模仿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逐一按要求做出简单的操作,并能判断操作的正确与否。学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独立地操作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关键所在和要领技能具有独立、准确、熟练的特点可以熟练地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设计具有独创、发散的特点能够对实验的仪器、过程、操作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顺利地实现《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可列表如下:目标水平行为要求《课程标准中的案例》从低初步学习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等到高初步学会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等两者相比较,《化学课程标准》对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层次简单,由初步学习到初步学会,简单明了,并且由案例可以看出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教学评价。2、&&&&& 如何认识过程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 问题2:《课标》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分类中的一个全新领域,该领域包含了哪些化学教学内容?《课标》中如何界定该领域教学目标的?案例1:《课标》中关于铁的学习目标之一为:了解从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大纲》中则仅提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案例2:《课标》中关于能量的学习目标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大纲》则仅仅提出了解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课标》加强了对方法目标的要求,《大纲》则重视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案例2说明《课标》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的目标要求,《大纲》则仅提出了对结果的目标要求。《课标》中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倾向的发展,而不是满足于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过程和方法领域学习目标的定位,应立足于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获得相关的体验;使学生知道科学的方法并学会运用;使学生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关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化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与人交流、讨论、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以及化学学习的方法等。过程和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属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该领域的学习目标的结果化不明显,因此,采用过程的行为动词表述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较多见。《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见表:《课标》中的案例 行为要求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区亲身体验,形成观念&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学科发展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其重要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开展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关于过程方法领域的学习内容,不仅存在于单独的章节之中,而是贯穿所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之中。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时,要重视对该目标领域的挖掘,以落实《化学课程标准》,构建完善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3、&&&&& 如何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问题:新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目标的要求,具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哪些教学因素及哪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因素?与大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案例1:《课标》在科学探究主题中提出了: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案例分析:这里强调了对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并且这个态度的形成是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认知过程。新课标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该领域学习目标的水平给与了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大纲》从未有过的。 案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目标的有关因素见表:目标水平行 为 要 求案例从低到高体验、感受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通过社会调查,关注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运用大量的事实,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对化学的兴趣。运用《课标》具体分析认知性的学习目标在新旧教材中的变化;分析新教材中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学习内容,如何体现其探究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结合《课标》探讨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研究情感、态度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使三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问题:化学教学目标是对化学活动与其达到的结果的表述,他制约着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的活动,应遵守什么原则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践?案例:关于“课题2氧气”的教学目标(人教社)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药品使用的方法;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案例分析:该目标存在许多问题,这里仅就设计目标的原则进行分析:1、&&&&&&&&&&&& 一致性原则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化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行为化。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化学课堂目标保持一致,以使得化学教学目的在化学教学全过程中得以贯彻和完成。案例中在化学反应概念的建立上缺少学习目标,与课程目标和教材脱节。2、&&&&&&&&&&&& 整体性原则化学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以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系统的完整性,使各类具体的教学目标纵贯横联,充分体现目标体系的整体性特点。案例中缺少过程与方法领域的学习目标。3、&&&&&&&&&&&& 层次性原则由于化学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的提高,因此,纵向就有了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的目标关系。例如,实验操作目标:“练习配制某浓度溶液”中就包含着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搅拌等低层次目标。从横向上看,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使其达到的目标上存在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到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案例中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就缺少层次性。4、&&&&&&&&&&&& 具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能直接指导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均有准确的测量标准,尤其对结果性的学习目标应依据具体性原则,设计出明确、可测量、便于操作的行为目标。案例中类似于了解、掌握等动词的运用,均不符合具体性原则。5、&&&&&&&&&&&& 难度适中性原则化学教学目标是化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化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均横发展。因此,设计化学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学生的起点行为,并且对学生的群体做基本分析,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难度。在目标层次的分解上,兼顾全面,为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三、&&&&& 如何分析化学教学任务和学生起点行为 问题1: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任务分析?案利1:《课标》中关于“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的教学分析:  &&&&推测变大给出例证ΣM反、ΣM生假设不变验证 (1)(2) 关系(3)变小假设&概 括 规 则ΣM反 = ΣM生(4)(5)规 则 应 用解 释 抽 象 本 质(7)(6)&上图中(1)表示输入,(2)(3)(4)(5)(6)表示选择或决定,(7)表示动作。案例2:《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任务分析见下表:&质 量 守 恒 定 律&ΣM反ΣM应原子重组,新分子生成识别反应物识别生成物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分子,原子 案例分析:案例的教学任务分析,叫过程分析,也称信息加工分析。该中分析是将学习任务的过程以图示来表示。信息加工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两种信息:其一,通过分析并以图示,可以清楚地描述为表达目标所经过的步骤和过程;其二,信息加工分析不仅提出了客观的步骤,如验证假设的实验步骤是可被观察的行为,同时也揭示了构成学习任务的心理步骤,如Σm反=Σm生步骤表示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比较、判断等智慧技能,是内部加工而不是外显的行为。案例2的教学任务分析也叫学习任务分析,该种分析是对达到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或使能目标的确定。所谓前提条件是指学习新内容之前所必备的条件,以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能够识别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才能分别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和。对于前提条件,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必要性前提条件,即对新的学习所必需的条件,例如,建立化学的概念之前,必须掌握原子、分子的概念;其二,支持性前提条件,即可以使新的学习变得更容易。例如,信息可以作为支持性的前提条件,对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提供足够多的例证,将有助于进行“质量守恒定律”规则的学习。依据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任务和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结合分析的结果,将课程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设计出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第三部分 化学教学单元目标的设计一、教学单元的确定初中化学教学单元的划分,主要的依据就是化学教材中的章节。因为初中化学教材的各章在内容上都保持了相对的完整和独立,以此划分单元,有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评价。《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由五个一级主题组成,每个一级主题又分解为几个二级主题,共为18个,课程标准将其定位单元。若按此结构进行选材编写教材,教学单元便依此确定;若教材的编写打破了课程标准的结构,重新以不同的结构组织教材,则教学单元也随之改变。例如,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教社出版的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其教学单元的设定就与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不符合,因此,确定单元的依据便是实验教材。二、&如何分析单元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问题:单元教学目标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的联接点,也是控制教学进度,划分教学时间的重要依据。依据什么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如何分析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其一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其二是单元教学任务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周围的空气”,隶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提出的标准为: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4、&&&&&&&&&&&&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社的实验教材,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对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案例1:在实验教材种,第二单元以空气和氧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具体物质的开始,本单元共分为三个课题: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以及简单的物质分类知识;从空气的组成引出氧气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初步概念及两类基本反应——化合与分解;由氧气的制法引出催化作用、催化剂的初步概念。本单元教材以讨论与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提供调查研究的课题和资料,促进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间的联系;以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并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案例2: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内在联系:空气的成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空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保护空气不受污染&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操作、分解反应)催化剂 如图所示:教材从空气(课题1)开始,介绍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课题2,3),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案例分析:案例1简单分析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单元各类教学目标的设计;案例2重点分析了本单元三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有利于将单元目标进行分解以及课时目标的设计。三、&如何设计单元教学目标问题:如何看待《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化学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对化学教育结果的全面,系统的表述。这些结果是由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所引发,由学生学习具体的化学内容所获得的。化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完成化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换言之,化学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具体标准。依据化学课程目标(三个领域)以及本单元的内容标准,结合单元的任务和学生分析,设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关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形式,可以与课程目标的表述相同。案例:根据对于案例1和案例2的分析,可以具体表述如下: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基本知识;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能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名称,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知道催化作用和催化剂。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实验,学习观察、分析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提供资料,学生在讨论中积累与他人交流的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化学的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引出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逐步树立资源和环境意识;以化学史作为素材,使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加强本单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案例分析:本案例是以《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为框架,以《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以实验教材的单元内容为参照进行设计的,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案例对于知识和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地球周围的空气”单元的内容标准中,对于首次出现的诸多概念,例如: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等,均没有提出标准要求,但是在实验教材中却有这些内容。案例中对于这些内容,都提出了适当的目标上的要求,这些可以作为探讨的内容进行研究。案例对于过程与方法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强调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该领域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在教材中的落脚点都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案例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了从“学科中心”到“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的转变。强调了科学的本质,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联系的教育,体现了方向性、体验性目标的特点。在该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加强对评价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使其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第二部分 化学教学课时目标的设计化学的课时目标是直接作用于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课时目标是依据教学内容,将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地分解而设计的。课时目标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项教与学的活动都给出具体的标准。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问题:中学化学教师& 对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十分熟悉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与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有什么区别?各具什么特点?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氧气的制法”一节课为例。案例1:知识技能: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能力培养:由固体加热制取气体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能力。科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 案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工业上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德育目标: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案例分析:以上两个课时目标的案例,代表了当前大多数化学教案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由于受到《大纲》的局限,两个案例对过程和方法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尤其是对于过程目标,都缺少足够的重视;其次,两个案例的目标分类也与课程标准的分类不相符合;再者,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例如:使学生掌握....此外,两个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都没有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确切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达标程度,目标可操作性较差。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特点是目标分解得比较细,注意挖掘了科学素养方面的教学因素,但缺少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体验等教学目标的表述;第二个教学目标比较笼统,但也有其可取之处如提出了美育的感受等。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一种观点认为“五成分目标”的陈述较为合理,主要包括:学习行为发生的情景、习得性能的动词、行为的对象、行动动词以及限制条件。五成分目标陈述法中有两个动词是不能混淆的,习得性能动词指的是对于不同学习类型的性能动词,行动动词则为完成学习行为的动词。例如:“通过比较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该例中的比较是行动动词,表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比较来体现的,而区分则是习得性能动词,表示学习的类别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辨别,通过区分来表示。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用四要素表示,即:行为主体、行动动词、情景或条件以及表现水平或标准。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规范的学习目标应表述为“学生能够....”而不是“使学生....”或“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教师。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主体可以省略。行动动词。用于描述学生所形成学习结果的具体行为,过去比较常用的为了解、理解、掌握等较为含糊的动词,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应采用较为明确的行为动词,例如:说出、识别、解释等。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水平或标准,用于评价学习表现或程度,该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总之,无论是五成分目标,还是四要素目标,其基本的原则都是设计出一个表述完整、内容齐全、要求明确并且操作性强和利于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理论设计的课时目标可能不同,以同一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的课时目标,也会有差异,因为课时目标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课时目标除了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的从属技能和起点行为,根据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课时目标,将更有利于是全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此外,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分析以及对单元目标的分解中,也充分显示了教师本身的差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强求统一的课时目标,在原来的化学课程中是如此,在新的化学课程更是如此。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期工作1.&&&&&&&& 如何分解单元教学目标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选自实验教材)依据前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分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2)&分析本课题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水平本课题中主要体现过程和方法领域目标的内容为:实验过程和探究过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习水平基本为初步学习或体验。(3)&分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学习水平为感受或认识。2.如何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设计课时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出具体课时教学的知识点及学习水平,再依据前面所介绍的学习任务分析法进行具体的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终点目标合使能目标的前提条件,正如前节中所提到的,前提条件分必要性和支持性的两种类型,以具体案例为例。案例:对于“课时3制取氧气”的学习任务分析必要性的前提条件(即从属技能)如下见表1制 取 氧 气&催化作用分解反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高 锰 酸 钾 制 取 氧气&————————— —— ———— —— —— ——催化剂化学反应仪器 操作 验证装置 操作 气体 验证&&&&&&&&&&&&&&&&&&&&&&& &&&&&&要点 方法要点 步骤 收集 方法&(反应速度、物质&质量、化学性质)&&&&&&&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对此类学习终点目标进行必要性前提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到连续层级的分析图,以使得复杂的技能被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的简单技能,从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但是,对其他学习类型的前提条件的分析,未必都能形成学习的层级,例如情感目标、方法目标的学习类型等。对于“制取氧气”的支持性前提条件,也不可能得到这种层级图。对该课题的支持性前提条件有多种,例如: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生的观察水平、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都构成“制取氧气”学习任务的支持性前提条件。&3.如何分析学生的起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主体的行为和结果,对学习者的起点行为进行恰当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学生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属与技能分析;其二,对学生进行起点行为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从属技能的分析,类似于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前提条件的分析,只是从属技能的分析,不是以学习任务为出发点,而是以具体的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前提条件中,有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从属技能,教学起点便可以越过这个层级,从更高一层开始。对学生进行起点行为的分析,前面已经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习者心理、生理的差异;二是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差异;三是最重要的,而且每一课时都会有所不同的,即结合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在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上的差异,以具体案例来说明。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1)从属技能的分析参照表1的学习任务分析的层级分析图。学生起点行为的分析(1)&&&&&&&& 结合具体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个体心理、生理成熟的差异;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差异;分析具体对氧气有关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水平的差异;结合从属技能分析,分析具体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的差异以及学习方法的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以此确定进行“制取氧气”课题教学的起点。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学生起点行为的分析,设计课时的教学目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目标。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文字表示出两种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对照本节课实验中的仪器说出名称及操作要点;能解释验证氧气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初步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能初步解释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催化作用,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能准确说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说出与化合反应的明确区别。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制取氧气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提供信息,开展讨论,拓展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课时目标,也可以在课题的内容上做一些较大的变动。总之,具体的课时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上面案例给出的是以系统方法进行目标设计的过程:由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逐级分解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起点行为和需求之间、学生需求和化学教育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匹配,若产生了矛盾,如何在具体的目标中进行弥补。以本案例为例分析可能存在的矛盾,研究解决的方法。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论都不能忽视一个重要因素,即对目标的人群的分析,这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不同的设计理论对目标人群的分析也各具特色,结合理论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经验,研究从那些方面,运用那些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你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起点行为的分析。& 摘要本文以《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验教材为依托,立足于化学的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探讨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设计的步骤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尤其在开展科学探究的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关键词 课程设计 探究 目标案例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中》中指出:“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章节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应能具备哪些特征。”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育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学生行为变化的标准或者使学生由于内部变化引起的、具备了的某些特征。这些内容的内部或外在的变化,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要预先确定下来,并且以某种形式进行描述,即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理解化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认为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化学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最终的标准或状态。因此,化学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教学中,是指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性依据,也是化学教学评价的客观标准。化学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如何以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将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化学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能对教师教学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清晰、简洁,从而使学生能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何使化学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可行等等。在此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化学的课程目标概述《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而现行的化学教学大纲,对于化学教学目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指令性的表达。掌握新的课程目标,并将其与旧大纲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一、&&&&&&&&&&&&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都会首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教学目标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还是仅仅就经验提出的?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规范活动的每一个过程,使其达到最终的结果或状态,而具体的活动目标,则产生于从事某项活动的最终目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并且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过程。若要使其能达到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课程目标,必须对这一复杂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调控,调控的方法就是设计基础课操作的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化学课程标准。二、&&&&&&&&&&&& 化学教学目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受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使化学教育教学目的得到逐步的落实。在化学教学中,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如下的作用:1、&&&&&&&&&&&& 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2、&&&&&&&&&&&& 依据教学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 依据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得到协调,并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应;5、&&&&&&&&&&&& 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利于对教学行为进行纠正。三、&&&&&&&&&&&&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由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1、&&&&&&&&&&&& 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2、&&&&&&&&&&&& 过程和方法,包括知识形成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化学的科学方法、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化学的学习方法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的兴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关注化学的问题以及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等。新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重知识、技能而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结论、轻过程及重传授、轻探究的传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关注、体验、感受等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所不曾有过的。四、&&&&&&&&&&&&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例如:《化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纲》仅笼统地提出教学目的。再如:《化学课程标准》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变化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线,逐层展开了五个学习的主体;《大纲》则以学科知识为结构,以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及实验为主线,提出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等等。在基本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课程的性质上也做了相对的调整。现将《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列表进行比较:&&&&&&&&&&&&&&&&&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细目一级主题二级主体知基本知识、概念和技能;1、科学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1、 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探究解、发展探究能力、各类与应用;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目标技化学与技术、社会等。2、身边地球周围的空气共 能的化学水与常见的溶液102 物质金属与金属矿物&&&&&&&& 个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2、活程观察、思维、实验、信3、物质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动与与息处理等方法;构成的微粒构成物质探究方化学学习方法及合作和奥秘认识化学元素建议法交流等。物质组成的表示66个&4、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情学习、探究的兴趣;辩的化学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学感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习情态态度;&&&&&&&&&&&&&&&&&&&&&&&&&&&&&&&&&&& 景素度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5、化学化学与能源、资源利&&&&& 材建与和爱国主义情感等。与社会用、常见的化学合成&&&&& 议60价发展材料、化学物质与健&&&&& 个值康、保护环境观&&&&&&&&&&&&&&&&&&&&&&&&&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课程内容&&&& &&&& 细目&&&&& 1、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知识条目&&&&&&&&&&& 教原理、技能和基础知识2、元素化合物知识108项学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3、化学基本计算2.实验技能大的应用4、化学实验20项纲2、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3.演示实验度和方法,培养关心社31项会和自然的情感;4.学生实验 3、&&&&&&&&&&&& 培养各种能力和创新20项 精神; 4、&&&&&&&&&&&& 进行唯物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教育第二部分 构建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一、&&&&& 化学的教学目标体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在历时20余年(1948——1972)的研究中,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理论。该理论从设计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当前进行目标设计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类别的化学教育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为化学教师理解改革的深刻内涵、规范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奠定了基础。1、&&&&& 如何认识化学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问题: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个课题,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哪些些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在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有些什么变化?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既包括了认识性目标,也包括了技能性目标。该领域学习目标的陈述形式为结果性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因此,该领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授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依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理解该领域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化学课程的最终培养目的:初中阶段的化学可不是为未来的化学家所设置的,而是为了使未来的公民具备基本的国民素质。因此,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定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体现理科综合的《科学课程表中》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诸学科的知识围绕不同的专题展开学习和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中,也都包含了有关认知性的学习内容和有关技能性的学习内容。(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案例1:《化学课程标准》关于“氧化物”的学习目标为: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大纲》则为:理解氧化物的概念。案例2:《化学课程目标》关于某些化学反应的学习目标为: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来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大纲》则为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够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了对于结果性学习目标的表述,《化学课程标准》比《大纲》要清晰、准确,可操作并且可以测量。案例2说明了《化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不同课程观在学习目标中的体现。由吴俊明、王祖浩编写的《化学学习论》中对化学教学的认知性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的划分见下表。该学习水平是在布鲁姆的六个层次学习水平,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提出的,其特点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层次清晰,学习行为要求明确,行为动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基础教育课程的限制,与《化学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尚有较大的差异。&&教学水平(学习水平)说& 明行 为 要 求&&记忆&&&&&&&&&&&&&&&&&&&& 记住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注重知识“是什么”①&&&&&& 辨别:辨别化学事实、概念、化学用语、实验现象的正误②&&&&&& 回忆:背出概念的完整定义,准确描述化学事实和书写化学用语&&理解明确所学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的联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①&&&&&& 转换:把握统一知识的不同方面及其内在的一致性②&&&&&& 解释:说明事物的原因,回答“为什么”简单应用学会运用某一种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①&&&&&& 直接应用:模仿或直接代如有关规则解决问题②&&&&&& 间接应用:适当转换原有知识或情境后予以应用综合应用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①&&&&&& 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是指系统化②&&&&&& 推理:综合所学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并以此解决问题《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以列表如下:目标水平行为要求《课程标准中》要求 从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记住一些常见的名称和符号;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等等。 低 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用化学时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等等。  高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等等。将两者对照,可以看出,《化学课程标准》的认知性学习目标,在知识的应用,尤其在综合应用上,降低了要求,而更注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性知识的学习。(2)&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案例1:《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配置溶液的学习目标为: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大纲》则为:练习配制一定百分比浓度的溶液。案例2:《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某些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目标为: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大纲》则为:掌握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化学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实验技能学习目标的要求,由练习(即初步学习)提高到初步学会的水平。案例2表现了不同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化学课程标准》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目标,明确地作为技能目标,要求实际操作训练;原大纲则较为含糊,可以理解为从认知的角度掌握,属于认知性的学习目标。关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人们提出了不同目标层次的诸多表述形式,如下表:&&& 目标层次特点行为要求识别具有非操作特点的预备知识学生能正确识别各种仪器的特征,说出仪器组装的要领模仿动作上的简单重复和模仿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逐一按要求做出简单的操作,并能判断操作的正确与否。学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独立地操作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实验操作的关键所在和要领技能具有独立、准确、熟练的特点可以熟练地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设计具有独创、发散的特点能够对实验的仪器、过程、操作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顺利地实现《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可列表如下:目标水平行为要求《课程标准中的案例》从低初步学习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等到高初步学会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等两者相比较,《化学课程标准》对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层次简单,由初步学习到初步学会,简单明了,并且由案例可以看出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教学评价。2、&&&&& 如何认识过程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 问题2:《课标》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分类中的一个全新领域,该领域包含了哪些化学教学内容?《课标》中如何界定该领域教学目标的?案例1:《课标》中关于铁的学习目标之一为:了解从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大纲》中则仅提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案例2:《课标》中关于能量的学习目标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大纲》则仅仅提出了解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案例分析:案例1说明《课标》加强了对方法目标的要求,《大纲》则重视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案例2说明《课标》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的目标要求,《大纲》则仅提出了对结果的目标要求。《课标》中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倾向的发展,而不是满足于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过程和方法领域学习目标的定位,应立足于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获得相关的体验;使学生知道科学的方法并学会运用;使学生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关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化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思维的过程和方法,与人交流、讨论、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以及化学学习的方法等。过程和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属于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该领域的学习目标的结果化不明显,因此,采用过程的行为动词表述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较多见。《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见表:《课标》中的案例 行为要求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区亲身体验,形成观念&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学科发展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其重要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开展讨论,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关于过程方法领域的学习内容,不仅存在于单独的章节之中,而是贯穿所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之中。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时,要重视对该目标领域的挖掘,以落实《化学课程标准》,构建完善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3、&&&&& 如何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问题:新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目标的要求,具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哪些教学因素及哪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因素?与大纲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案例1:《课标》在科学探究主题中提出了: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案例分析:这里强调了对科学探究的正确态度,并且这个态度的形成是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认知过程。新课标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该领域学习目标的水平给与了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大纲》从未有过的。 案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学习目标的有关因素见表:目标水平行 为 要 求案例从低到高体验、感受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通过社会调查,关注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运用大量的事实,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对化学的兴趣。运用《课标》具体分析认知性的学习目标在新旧教材中的变化;分析新教材中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学习内容,如何体现其探究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结合《课标》探讨关于过程和方法领域学习目标的学习水平;研究情感、态度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使三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 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原则问题:化学教学目标是对化学活动与其达到的结果的表述,他制约着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的活动,应遵守什么原则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践?案例:关于“课题2氧气”的教学目标(人教社)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药品使用的方法;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案例分析:该目标存在许多问题,这里仅就设计目标的原则进行分析:1、&&&&&&&&&&&& 一致性原则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化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行为化。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化学课堂目标保持一致,以使得化学教学目的在化学教学全过程中得以贯彻和完成。案例中在化学反应概念的建立上缺少学习目标,与课程目标和教材脱节。2、&&&&&&&&&&&& 整体性原则化学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以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系统的完整性,使各类具体的教学目标纵贯横联,充分体现目标体系的整体性特点。案例中缺少过程与方法领域的学习目标。3、&&&&&&&&&&&& 层次性原则由于化学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的提高,因此,纵向就有了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的目标关系。例如,实验操作目标:“练习配制某浓度溶液”中就包含着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搅拌等低层次目标。从横向上看,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使其达到的目标上存在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到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案例中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就缺少层次性。4、&&&&&&&&&&&& 具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能直接指导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均有准确的测量标准,尤其对结果性的学习目标应依据具体性原则,设计出明确、可测量、便于操作的行为目标。案例中类似于了解、掌握等动词的运用,均不符合具体性原则。5、&&&&&&&&&&&& 难度适中性原则化学教学目标是化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化学教学目标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均横发展。因此,设计化学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学生的起点行为,并且对学生的群体做基本分析,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难度。在目标层次的分解上,兼顾全面,为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三、&&&&& 如何分析化学教学任务和学生起点行为 问题1: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任务分析?案利1:《课标》中关于“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的教学分析:  &&&&推测变大给出例证ΣM反、ΣM生假设不变验证 (1)(2) 关系(3)变小假设&概 括 规 则ΣM反 = ΣM生(4)(5)规 则 应 用解 释 抽 象 本 质(7)(6)&上图中(1)表示输入,(2)(3)(4)(5)(6)表示选择或决定,(7)表示动作。案例2:《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任务分析见下表:&质 量 守 恒 定 律&ΣM反ΣM应原子重组,新分子生成识别反应物识别生成物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分子,原子 案例分析:案例的教学任务分析,叫过程分析,也称信息加工分析。该中分析是将学习任务的过程以图示来表示。信息加工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两种信息:其一,通过分析并以图示,可以清楚地描述为表达目标所经过的步骤和过程;其二,信息加工分析不仅提出了客观的步骤,如验证假设的实验步骤是可被观察的行为,同时也揭示了构成学习任务的心理步骤,如Σm反=Σm生步骤表示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比较、判断等智慧技能,是内部加工而不是外显的行为。案例2的教学任务分析也叫学习任务分析,该种分析是对达到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或使能目标的确定。所谓前提条件是指学习新内容之前所必备的条件,以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能够识别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才能分别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和。对于前提条件,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必要性前提条件,即对新的学习所必需的条件,例如,建立化学的概念之前,必须掌握原子、分子的概念;其二,支持性前提条件,即可以使新的学习变得更容易。例如,信息可以作为支持性的前提条件,对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提供足够多的例证,将有助于进行“质量守恒定律”规则的学习。依据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课堂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任务和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结合分析的结果,将课程目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设计出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第三部分 化学教学单元目标的设计一、教学单元的确定初中化学教学单元的划分,主要的依据就是化学教材中的章节。因为初中化学教材的各章在内容上都保持了相对的完整和独立,以此划分单元,有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评价。《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由五个一级主题组成,每个一级主题又分解为几个二级主题,共为18个,课程标准将其定位单元。若按此结构进行选材编写教材,教学单元便依此确定;若教材的编写打破了课程标准的结构,重新以不同的结构组织教材,则教学单元也随之改变。例如,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人教社出版的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其教学单元的设定就与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不符合,因此,确定单元的依据便是实验教材。二、&如何分析单元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问题:单元教学目标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的联接点,也是控制教学进度,划分教学时间的重要依据。依据什么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如何分析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其一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其二是单元教学任务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周围的空气”,隶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提出的标准为: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4、&&&&&&&&&&&&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社的实验教材,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对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案例1:在实验教材种,第二单元以空气和氧作为学生学习化学具体物质的开始,本单元共分为三个课题: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以及简单的物质分类知识;从空气的组成引出氧气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初步概念及两类基本反应——化合与分解;由氧气的制法引出催化作用、催化剂的初步概念。本单元教材以讨论与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提供调查研究的课题和资料,促进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间的联系;以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并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案例2: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内在联系:空气的成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空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保护空气不受污染&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操作、分解反应)催化剂 如图所示:教材从空气(课题1)开始,介绍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课题2,3),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案例分析:案例1简单分析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单元各类教学目标的设计;案例2重点分析了本单元三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有利于将单元目标进行分解以及课时目标的设计。三、&如何设计单元教学目标问题:如何看待《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化学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对化学教育结果的全面,系统的表述。这些结果是由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所引发,由学生学习具体的化学内容所获得的。化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完成化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换言之,化学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具体标准。依据化学课程目标(三个领域)以及本单元的内容标准,结合单元的任务和学生分析,设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关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形式,可以与课程目标的表述相同。案例:根据对于案例1和案例2的分析,可以具体表述如下: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基本知识;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能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名称,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知道催化作用和催化剂。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实验,学习观察、分析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提供资料,学生在讨论中积累与他人交流的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化学的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引出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逐步树立资源和环境意识;以化学史作为素材,使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加强本单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案例分析:本案例是以《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为框架,以《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为依据,以实验教材的单元内容为参照进行设计的,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案例对于知识和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地球周围的空气”单元的内容标准中,对于首次出现的诸多概念,例如: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等,均没有提出标准要求,但是在实验教材中却有这些内容。案例中对于这些内容,都提出了适当的目标上的要求,这些可以作为探讨的内容进行研究。案例对于过程与方法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强调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该领域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到“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在教材中的落脚点都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案例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了从“学科中心”到“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的转变。强调了科学的本质,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联系的教育,体现了方向性、体验性目标的特点。在该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加强对评价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使其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第二部分 化学教学课时目标的设计化学的课时目标是直接作用于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课时目标是依据教学内容,将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地分解而设计的。课时目标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项教与学的活动都给出具体的标准。一、&课时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问题:中学化学教师& 对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十分熟悉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与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有什么区别?各具什么特点?以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氧气的制法”一节课为例。案例1:知识技能: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能力培养:由固体加热制取气体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能力。科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 案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工业上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德育目标: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案例分析:以上两个课时目标的案例,代表了当前大多数化学教案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由于受到《大纲》的局限,两个案例对过程和方法领域教学目标的设计,尤其是对于过程目标,都缺少足够的重视;其次,两个案例的目标分类也与课程标准的分类不相符合;再者,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例如:使学生掌握....此外,两个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都没有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确切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达标程度,目标可操作性较差。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特点是目标分解得比较细,注意挖掘了科学素养方面的教学因素,但缺少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体验等教学目标的表述;第二个教学目标比较笼统,但也有其可取之处如提出了美育的感受等。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一种观点认为“五成分目标”的陈述较为合理,主要包括:学习行为发生的情景、习得性能的动词、行为的对象、行动动词以及限制条件。五成分目标陈述法中有两个动词是不能混淆的,习得性能动词指的是对于不同学习类型的性能动词,行动动词则为完成学习行为的动词。例如:“通过比较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该例中的比较是行动动词,表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比较来体现的,而区分则是习得性能动词,表示学习的类别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辨别,通过区分来表示。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用四要素表示,即:行为主体、行动动词、情景或条件以及表现水平或标准。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规范的学习目标应表述为“学生能够....”而不是“使学生....”或“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教师。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主体可以省略。行动动词。用于描述学生所形成学习结果的具体行为,过去比较常用的为了解、理解、掌握等较为含糊的动词,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应采用较为明确的行为动词,例如:说出、识别、解释等。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水平或标准,用于评价学习表现或程度,该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总之,无论是五成分目标,还是四要素目标,其基本的原则都是设计出一个表述完整、内容齐全、要求明确并且操作性强和利于评价的具体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理论设计的课时目标可能不同,以同一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的课时目标,也会有差异,因为课时目标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课时目标除了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的从属技能和起点行为,根据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课时目标,将更有利于是全体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此外,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分析以及对单元目标的分解中,也充分显示了教师本身的差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强求统一的课时目标,在原来的化学课程中是如此,在新的化学课程更是如此。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期工作1.&&&&&&&& 如何分解单元教学目标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选自实验教材)依据前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分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2)&分析本课题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水平本课题中主要体现过程和方法领域目标的内容为:实验过程和探究过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习水平基本为初步学习或体验。(3)&分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注重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学习水平为感受或认识。2.如何进行学习任务的分析设计课时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出具体课时教学的知识点及学习水平,再依据前面所介绍的学习任务分析法进行具体的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终点目标合使能目标的前提条件,正如前节中所提到的,前提条件分必要性和支持性的两种类型,以具体案例为例。案例:对于“课时3制取氧气”的学习任务分析必要性的前提条件(即从属技能)如下见表1制 取 氧 气&催化作用分解反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高 锰 酸 钾 制 取 氧气&————————— —— ———— —— —— ——催化剂化学反应仪器 操作 验证装置 操作 气体 验证&&&&&&&&&&&&&&&&&&&&&&& &&&&&&要点 方法要点 步骤 收集 方法&(反应速度、物质&质量、化学性质)&&&&&&&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对此类学习终点目标进行必要性前提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到连续层级的分析图,以使得复杂的技能被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的简单技能,从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但是,对其他学习类型的前提条件的分析,未必都能形成学习的层级,例如情感目标、方法目标的学习类型等。对于“制取氧气”的支持性前提条件,也不可能得到这种层级图。对该课题的支持性前提条件有多种,例如: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生的观察水平、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都构成“制取氧气”学习任务的支持性前提条件。&3.如何分析学生的起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主体的行为和结果,对学习者的起点行为进行恰当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学生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从属与技能分析;其二,对学生进行起点行为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从属技能的分析,类似于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前提条件的分析,只是从属技能的分析,不是以学习任务为出发点,而是以具体的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前提条件中,有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从属技能,教学起点便可以越过这个层级,从更高一层开始。对学生进行起点行为的分析,前面已经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习者心理、生理的差异;二是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差异;三是最重要的,而且每一课时都会有所不同的,即结合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在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上的差异,以具体案例来说明。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1)从属技能的分析参照表1的学习任务分析的层级分析图。学生起点行为的分析(1)&&&&&&&& 结合具体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个体心理、生理成熟的差异;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差异;分析具体对氧气有关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水平的差异;结合从属技能分析,分析具体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的差异以及学习方法的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以此确定进行“制取氧气”课题教学的起点。三、&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学生起点行为的分析,设计课时的教学目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目标。案例:“课题3制取氧气”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文字表示出两种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对照本节课实验中的仪器说出名称及操作要点;能解释验证氧气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初步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能初步解释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催化作用,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能准确说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说出与化合反应的明确区别。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制取氧气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提供信息,开展讨论,拓展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课时目标,也可以在课题的内容上做一些较大的变动。总之,具体的课时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上面案例给出的是以系统方法进行目标设计的过程:由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逐级分解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起点行为和需求之间、学生需求和化学教育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匹配,若产生了矛盾,如何在具体的目标中进行弥补。以本案例为例分析可能存在的矛盾,研究解决的方法。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论都不能忽视一个重要因素,即对目标的人群的分析,这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不同的设计理论对目标人群的分析也各具特色,结合理论课的学习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经验,研究从那些方面,运用那些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你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起点行为的分析。&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