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说谁的心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应有一把锁,一把怎样的锁(举一个...

跪求心锁的阅读答案(2013寒假作业)1.说说你对第1段加点词“灵机一动”的理解。2.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儿子心里有一把锁”?3.作为子女的你们,请给父母提一些建议:父母如何才能_作业帮
跪求心锁的阅读答案(2013寒假作业)1.说说你对第1段加点词“灵机一动”的理解。2.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儿子心里有一把锁”?3.作为子女的你们,请给父母提一些建议:父母如何才能
跪求心锁的阅读答案(2013寒假作业)1.说说你对第1段加点词“灵机一动”的理解。2.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子“儿子心里有一把锁”?3.作为子女的你们,请给父母提一些建议:父母如何才能和子女成为朋友?
能把整篇文章给我吗?
1.趁儿子出去玩的时候,“了解”一下儿子的秘密和隐私,因为“我”认为这样更可以促进我和儿子之间父子关系的发展。2.无论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事,特别是“我”的儿子处于这个年龄段。3.经常聊天。如果子女介意的话题可以委婉的讲。 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喜欢的人,生活的困难,烦心事,对于孩子的错误,也要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趁儿子出去玩的时候,“了解”一下儿子的秘密和隐私,因为“我”认为这样更可以促进我和儿子之间父子关系的发展。
无论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事,特别是“我”的儿子处于这个年龄段。 多沟通, 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烦心事,对于孩子的错误,也要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趁儿子出去玩的时候,“了解”一下儿子的秘密和隐私,因为“我”认为这样更可以促进我和儿子之间父子关系的发展。
无论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事,特别是“我”的儿子处于这个年龄段。 多沟通, 了解孩子喜欢的明星,烦心事,对于孩子的错误,也要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5题。
&&&&&&&&&&&&&&&&&&&&&&&&&&&&&&&&
&&&游侠李白
&&&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20、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
存在?(3分)
(1)“根”指的是 &&&&&&&&&&&&&&
(2)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
&&& 2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
&&&&&&& 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3分)
&&&&&&& (1)
&&&&&&& (2)
&&&&&&& (3)
&&& 2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 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 23.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
&&&&& 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 仿句:
& 24.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
&&&&& 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4分)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口口口口口
&&&&&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口口口口的影响。
2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
独的人生之路。
&&&&&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
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
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
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1)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2)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3)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4)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5)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6)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7)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8)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9)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10)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11)“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12)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  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13)”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14)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15)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16)“除台湾省外,先生。”  (17)“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18)“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19)“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20)“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21)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22)“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23)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24)“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25)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26)“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27)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28)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29)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30)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1、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插入对教授的介绍与全文中心无关,应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说第(28)段中加粗的“戳”在句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D.文章写教授,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侧面描写主要起到了反衬作用。E.“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东城区&&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完成第16—19题。(共14分)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尓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11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12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3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14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5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16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17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18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9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20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21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23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24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25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6.选文第11段中加点的“他们”指的是谁?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哪一句话相照应?(3分)
17.阅读第19 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3分)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24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2分)
19.选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6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7分)
为周庄卖画
(1)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其间二位沪中好友吴芝麟和肖关鸿约我去远郊的周庄一游。
(2)那时周庄尚无很大名气,以致我听了反问道:“值得一去吗?”
(3)二位好友眯着眼笑而不答,似是说:“那还用说。”
(4)这眼神看来是周庄最好的广告——诱惑我去。
(5)车子出了城还要走很长的路,随后在一片寂寞又灰暗的村落前停住。车门一开,湿凉的水气便扑在脸上。水气中分明还有许多极其细密、牛毛一般的水的颗粒。一股南方的柔情使我心动。
(6)穿入一些窄巷,就是入村了。这天雾大,站在石板桥上,如在云端,四外白白的全是流烟,只听得水鸟的翅膀用力搧动浓重的雾气时扑喇喇的声音就在头上边。更奇妙的是,看不见河,却听得到船儿“吱呀呀”的摇橹声穿过脚下的石桥;声音刚在左下边,几下就到右下边去了,也像一只飞鸟。一股南方的柔情使我心动。
(7)下了桥,走进一条宽一些的街上,便能看见来来去去的人影子了。古村落的活力从来就是在这样的老街上。
(8)那时候,周庄尚未开发,却有了一点点文化的觉醒。听芝麟说不久前,周庄刚刚度过九百年的生日,村民们还在村口立了一块纪念碑呢。芝麟还请来当地的一位文物员带领我们走街串巷,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这古村的历史,话里边带着几分自豪。
(9)走进一幢老宅,从砖木的精雕细刻中始知周庄当年的殷富。谁想到文物员一介绍,这老宅竟是江南巨贾沈万山的故居,我马上感觉与周庄有了一种异样的亲切。这缘故,来自童年时心爱的一本厚厚的小人书,叫做《沈万山巧得聚宝盆》。描写心地善良的沈万山贫困交加,走投无路,一头撞向家中破墙,不料在被他撞倒的老墙里,惊现一个巨大的煌煌夺目的聚宝盆。沈万山由此经商发财,并用赚来的钱财济困扶危,赢得一世的赞许。后来,每次想起这本在文革中丢失的小书都会有一点点怅然。没想到这早已沉睡在记忆底层的一种情感竟在这湿漉漉而幽暗的老宅里被唤醒了。这老宅外墙的雕砖还刻着一个精巧的聚宝盆呢!
(10)中午过后,从沈家走出来,没几步就是河边。此刻,大雾已散。一条被两排粉墙黛瓦的小屋夹峙着的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周庄的景色真是晴时美,雾中奇——雨里呢?忽然,我注意到远远的有一座两层小楼略略凸出岸边,二层的楼外有一条短短的木梯一直通到下边的水面,那里系着一条轻盈的扁舟。我指着这远处的小楼说,不用画了,这就是画。
(11)文物员告诉我,这座如画的小房子,被称做迷楼。当年这里是个茶馆。柳亚子的南社诸友常聚在这里活动,被人误以为这些才子们叫茶馆主人的一个美丽又娇好的女儿迷住了,还闹出一些笑话来。我说:“看来周庄无处无故事。”这话本该引来文物员更得意的表情,谁料他面露一丝忧愁,还叹了口气。我问他是何原因。这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迷楼的主人想拆掉房子,用卖木料的钱去盖一座新房。这是此时周庄流行起来的改善生活的一种做法。很多老房子就这么拆掉了。
(12)我一怔,马上问道:“这座小楼的木料能卖多少钱?”
(13)文物员说:“三万吧。”
(14)我便说:“我来出这笔钱吧。现在正有两位台湾人在上海的画展上想买我的画。我不肯卖,但为了这座小楼我愿意卖。一会儿回上海马上就把画卖掉。咱把这迷楼留住。”
(15)吴芝麟笑道:“大冯也被这迷楼迷住了。”
(16)我也说着笑话:“茶馆老板的女儿至少也得一百岁了吧。”然后认真地对芝麟说,“这房子买下来就交给你们报社吧。今后再有文人来游周庄,便请他们在楼里歇歇腿,饮点茶,吟诗作画,多好。你们就拿这些诗画布置这小楼。”文人的想法总是理想主义的。
(17)朋友们说我这个想法极妙。当日返回上海,联系那两位台湾人,把两幅心爱的画卖掉。没想到事情不顺。原来房主听说有人想买这座迷楼,猜到此楼不是寻常之物,马上把价钱提高到十万以上。
(18)我一听便急了,还要再卖画,吴、肖二友对我说:“这房子买不成了。等你出到十万,他会再涨价。不过你也别急,你不是怕这房子拆掉吗?这一买,一不卖,反而不会拆了。”
(19)此话有理。如此迷楼还立在周庄。
(20)在周庄遇到的事令当时的我惊讶地看到,在经济生活的转型中,我们的精神家园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无声地松垮了。一个看不见的时代性的文化危机深深的触动并击醒了我。
(21)我的文化保护是从周庄为起点的。从周庄思考,从周庄行动。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21.第(4)段中破折号是作用是&&&&&&
A.话题转换 B.声音的延长 C.解释或补充说明 D.说话的停顿或中断
22.第(10)段画线句是&&&&&&
&描写,其作用是&&&&&&&&&&
&&&&&&&&&&。
23.本文从“值得一去吗”的疑问句写起,作者的情感有一个不断变化飞过程,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6分)
为南方柔情&&&&&&&&&&&&&&&&&&&&&
被沈氏传奇唤醒 ;
&&&&&&&&&&&&&&&&&&&&&
被买楼事件 &&&&&&&&&&&&&&&&&&&&&&;
24.作者从“不肯”卖画,到主动卖画,这些举动看似很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25.第(9)段中有关小人书的文字是否多余,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多余。赞扬了沈万山济困扶危的精神。
B.不多余。交代了作者与周庄之间的情感联系。
C.多余。与卖画买楼故事无关。
D.多余。与文章的主题无关。
26.最近,周庄旅游节正在进行广告征集活动,请你也写一段80个字左右的广告词介绍周庄,看谁写得精彩!(8分)1.钥匙的发展历史、创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钥匙的发展历史”答成“钥匙的类型”也可以。)&&
2.时间顺序
3.示例:列数字,如:第⑦段“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举例子,如:第⑨段讲述富兰克林利用钥匙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4.到如今或到现在; 不可以; 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加以限定约瑟夫•布拉默发明的锁和钥匙的组合是最多的,以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使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寂寞呼唤
①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
②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
③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
④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里是书的荒漠。
⑤此外,我们还把阅读极力功利化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个好的前程。几乎没有家长、老师会说:读书也可以只是为了心灵的快乐,只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于是读书的功用就被窄化为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一旦目标达到,就弃书籍如敝屣。
⑥书香酿造文明。西方哲人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其为知识而知识的态度令人敬畏。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孜孜不倦地求知并用知识改变实践,本身就是幸福。文明之所以不坠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分子前赴后继。遗憾的是,每当检讨我们悠久的历史,一些人就只看到专制或者是称霸世界的经济规模、四大发明,而不注意古代士人对于民族精神血脉接续的关键作用;探寻别国崛起的根源,就只对政治、经济的因素兴奋莫名,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⑦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再不能忽略心灵、精神,就再不能仅仅崇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
⑧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必然需要“熏”出新一代的读书分子,更准确地说,是需要培育出新的一代文化心灵:他们将给予书籍必要的敬意,他们对知识和生活怀有同样的热情,他们经常与历史、现实中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他们将浇灌出我们时代伟大的书业——有伟大的书业,才有伟大的时代。
⑨4月23日,或许需要这样寂寞的呼唤。
1.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的观点。
2.作者指出我国在读书方面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⑤⑥两段,按要求做题。
(1)说说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2)请为第⑥段再补写一个论据。
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链接:孩子是最应读书的,但现在孩子的阅读兴趣普遍存在问题,由动画片改编的“电视书”最受孩子追捧。此外,如漫画、鬼怪类书籍等,在孩子们中间也很有市场。一位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作家感叹道:现在的学生只有时间去看“作文辅导”“习题解答”,或者只看那些轻松浅薄的读物,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对他们的心灵有着养育作用的经典名著。
(节选自《半月谈》)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请你为学生阅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5000年不用充电的电池
①生活中,你肯定在为你的手机电量是否充足、是否要马上充电等问题而操心劳神,所以,如果给你一块几个月都不需要充电的电池,你马上会高兴起来;如果给你一块你一辈子都不用充电的电池,你会不会惊讶万分?如果给你一块几百代人都不用充电的电池,你会不会觉得这是神话?告诉你,美国科学家眼下就创造出了这个神话。
②那么神话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原来,早些时候,科学家就发现,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就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如果采取一定特殊的办法,就能够把带电粒子驯服归拢起来,形成电流。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如在航天领域,可把核电池安装在太阳能不够用的探测卫星上,或安装在发射到太阳系外的无人飞船上。遗憾的是,因核电池必须装有一个收集带电粒子的固体半导体,但由于辐射的作用,固体半导体很快就会受损,而为了降低受损程度,核电池就必须做得足够大。正因为核电池变小很难,所以它就很难在小型或微型电子设备上派上用场,自然也就很难把它做成手机电池了。
③直到最近,情况有了转机,美国科学家想出了为核电池“瘦身”的妙计,他们把核电池内易受损的固体半导体换成了不易受损的液体半导体,这样不但能完成收集带电粒子的使命,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瘦身”,真可谓一举两得。按照新思路研发出的圆形核电池直径有1.95厘米,厚才1.55毫米,仅仅比1美分硬币大一点点,但其电力却是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④科学家认为,在遥远的未来,微型核电池将被广泛应用到小型和微型电子系统,比如说用于分析血样的微型电子仪里。因核电池提供电能的时间非常长,到那时,只需要一个硬币大小的电池,就可以让我们的手机5000年不用充电。另外,像正在流行的电动车的电池,也有望实现让人至少一辈子不用充电的梦想。至于核电池是否会出现核污染问题,科学家指出,这个问题早在发明它的时候就同时解决了,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1.请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连用两个问句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微型核电池具有5 000年不用充电的功能,是因为其内部装有一个收集带电粒子的固体半导体。
C.微型核电池不会出现核污染问题,因为科学家发明它的时候就同时解决了。
D.由于辐射的作用,固体半导体很快会受损,因而手机电池做得足够大。
5.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为什么?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温暖的记忆
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到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那时已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光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帽子掀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看到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八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五个小时。
“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车又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让。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一个劲地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唉,这个人命苦呢!”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原来,八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在北京打工的丈夫和儿子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遇难。后来家里三个人相依为命,她一个人靠蹬三轮,一边侍奉着婆婆,一边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年年获奖学金。平时还兼职家教贴补家用。
“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这圈子里的人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她倒好,排队总是排在后面,让别人先搭客走。”
“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大伙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选自《读者》2010年11期,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光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3.选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标题“温暖的记忆”中“温暖”有什么含义?
5.选文中加点词语三次写到蹬三轮车女人的笑,结合选文内容揣摩“笑”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6.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有删改)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3题。
海南岛的气候
&& (1)海南岛纬度较低,冬季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冬季温暖,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南部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更是暖热。冬季风虽达本岛,但势力较弱,受其影响时,全岛各地有不同程度的降温,降温幅度由北向南减少。偶遇寒潮南下,降温幅度有所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特别是由于中部山地的阻挡,岛南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度仍在20度以上。
&& (2)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度——29度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由于受来自海洋、风向偏南的夏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又因夏季多云雨,天气凉爽,也有“一雨成秋”之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高于38度,曾有过40。3度的记录,通常出现在4、5月份。6、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或台风前缘下沉气流的影响,也会出现闷热天气。但除中午外,一天中其他时间都可感受到“快意和风海上来”的凉爽感。
& (3)海南岛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降水充沛,除西部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为湿润地区。全岛降水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和丰、歉年之别。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4——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80%——90%。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书多,强度大。而冬、春季降水较少。年际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2—3倍,西南部甚至超过5倍。
& (4)海南岛每年5——11月都有热带风暴(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风力10——11级)和台风(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的影响,尤以8、9月为多。据统计,平均每年在海南岛登陆的风暴、台风有2。7次,最多年份达6次。近几年来,风灾对海南岛的影响有所减少。
1.下面两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 &&(1)综合上面四个文段的内容,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海南气候的主要特征。
& &&&答:&&&&&&&&&&&&&&&&&&&&&&&&&&&&&&&&&&&&&&&&&&&&& &&&&&&&&&&&&&&&&&&&&&&&&&
& &&(2)你的一位朋友远在北方,近日来电话说想在今年夏天中考后到海南来旅游,但听说岛上夏天昼夜酷热难耐,于是有点想打退堂鼓。请你结合上文第(2)段介绍的海南夏季的气候特点,给他回个电话,向他说明实际情况,动员他来旅游。你说:
&&&&&&&&&&&&&&&&&&&&&&&&&& &&&&&&&&&&&&&&&&&&&&&&&&&&&&&&&&&&&&&&&&&&&&&&&&&&&&
2.第(3)自然段中能体现海南岛降水特点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抄写出该中心句。
答:&&&&&&&&&&&&&&&&&&&&&&&&&&&&&&&&&&&&&&&&&&&&&&&&&&&&&&&&&&&&&&&&&&&&&& 。
3.上述选文大量列举数据进行说明,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 &&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