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题数学题真难啊?

小学数学三年级:奥数知识之入门练习题(62)
《小学数学三年级:奥数知识之入门练习题(62)》摘要:?就是因为本该小牛喝的,你却让大牛给替换了。一头大牛替换了一头小牛,就要比小牛多喝两桶半水。那200桶水中包含着多少个两桶半,就是有多少头小牛被大牛替换了,这就是小牛的头数。这样就求出了小牛有80头了,当...: ◇ 三升四暑期奥数学习指导  ◇ 三升四暑期奥数学习指导  ◇ 孩子被家长逼着奥数  ◇ 人教实验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0头牛喝了100桶水
  牛牛家有100头牛,正好喝了100桶水。大牛一头要喝三桶水,小牛两头才喝一桶水。请你算一算,牛牛家有几头大牛,几头小牛?
  分析与解这题可真难啊!是啊,你要是只会用一般的思考方法去分析,那可找不出解答的方法来。你不妨试试用&假设&的方法。什么叫假设呢?
  假设就是假想的,不是真的。譬如说,牛牛家的牛有大牛,也有小牛,那么就可以假设牛牛家的100头牛全是大牛,这样100桶水可就不够喝了。一头大牛要喝三桶水,那么100头大牛就要喝300桶水。为什么多喝了200桶水呢?就是因为本该小牛喝的,你却让大牛给替换了。一头大牛替换了一头小牛,就要比小牛多喝两桶半水。那200桶水中包含着多少个两桶半,就是有多少头小牛被大牛替换了,这就是小牛的头数。这样就求出了小牛有80头了,当然大牛就是20头了。
  如果假设牛牛家的牛全是小牛,又该怎样解答呢?
  答:牛牛家有大牛20头,小牛80头。
&发表评论&&
&最新发布信息&? &? &? &? &? &? &? &? &? &? &? &?&|&&|&&|&&|&&|&&|&
小学数学,到底难不难?
本报记者 李爱铭“牛吃草,草在长,相对速度是多少?”面对这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相信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感觉,如今的小学数学真难。但在日前首次在沪召开的中国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全国各地的专家表示,上海的小学数学从教材要求来说难度并不高,但由于教学、作业、考试“超载”,才显得“那么难”。课程标准,上海<全国不少家长感觉如今的数学教材中,复杂的应用题、绕着弯的思维训练等很多,难度远比自己当年读书时大。市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姚剑强却认为,事实正好相反,教材难度“不升反降”。纵向来看,本市当前使用的二期课改数学教材,基本内容比一期课改时有所减少。如“数的整除”,原本放在小学五年级,但由于概念比较多,现已推迟到初中预备年级再学。横向比较,上海版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比全国版少16个课时,部分学习内容也比全国版学得晚。如统计概率知识点,“全国版”教材将“平均数”概念放在小学三年级,而上海版则推迟到五年级。“无论从课程标准,还是从教材难度来看,上海的小学数学,都不算难。”姚剑强说。数学思维≠“脑筋急转弯”那小学数学难的感觉从何而来呢?老师和专家分析,难在两方面:一是把教材中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的高层次内容,“扩散”到所有同学,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要求。二是奥数“普及”,渗透到课内外,造成“超载”。家长徐女士说,她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的数学作业,经常把本科生、硕士生家长难倒。比如三年级时曾有一道题:“在啤酒节上,每买3瓶啤酒,会免费换赠1瓶。小强共买了30瓶,最后拿到多少瓶啤酒?”这道题,其实是个连环套:30瓶共获赠10瓶;这10瓶,每3瓶还可以再获赠1瓶,共3瓶;这3瓶,还可再赠1瓶;最终的答案是30+10+3+1=44瓶。这种原本只供少数优秀同学的“余兴”题,变成了普遍要求,家长不禁感叹:“脑筋急转弯,成人都想不出,孩子怎么办?”“用‘脑筋急转弯’训练数学思维,是一种误区。”市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数学特级老师曹培英认为,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像把水倒进沙子,自然渗透数学理念、培养思维,而不要拔高,为难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老师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本次年会上,一师附小徐蔚老师为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比较快慢》的公开课,不急于告诉结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自行摸索出不等式传递、传递的逆反性等数学规律。“数学思维训练,一定要水到渠成。”考试=“条件反射”?把相对不难的教材 “教得难”,根本原因在于考试难。不少老师说,中考、高考的数学都是关键,应试压力难免传递到小学,这也反映在考题上。据了解,目前小学数学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计算的熟练程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等几方面。前两者主要靠机械操练得分,训练“条件反射”;后者多要靠奥数技巧来化解。于是,一方面学生为了搏基础分,搞题海战术,把数学变成“单位时间内计算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为了搏最后两道“大题”,花费大量时间课外加学“奥数”。“应当从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等诸方面,建立多元开放式的考试体系,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一师附小教师曹志霞对比了中外小学数学考试的不同模式后建议。上海实验小学徐颖老师更进一步,展示了数学考试变身 “游园”的新尝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减轻对考试的心理负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李爱铭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解放军王牌战机出海护海权数学题 要有算式 小学六年级
数学题 要有算式 小学六年级
1.甲乙两人平均年龄是18岁,乙丙两人平均年龄是20岁,甲丙两人平均年龄是16岁,甲乙丙三人年龄各是多少?
2.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下午一小时出发,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爬了一座山后,按原路返回,下午7时回到学校。已知他们步行速度为平均每小时4千米,爬山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路?
既然是小学题,就需要用小学方法解决:
1.解:
设甲的年龄为X岁,
甲乙两人平均年龄是18岁,所以那么乙为18×2-X岁
甲丙两人平均年龄是16岁,所以那么丙为16×2-X岁
乙丙两人平均年龄是20岁,所以有
[(18×2-X)+(16×2-X)]=20→解得X=14岁
那么乙为18×2-X=22岁
丙为16×2-X=18岁
所以甲为14岁,乙为22岁,丙为18岁.
设平路与山路的和为X千米,若山路的路程为a千米.
(a在这里不代表未知数,故还是小学解题范围的)
那么平路的路程为X-a,根据题意有
(X-a)/4+a/3+a/6+(X-a)/4=7-1
整理得:X/2=6→X=12
那么往返一次的路程S=2X=24千米
所以他们一共走了24千米.
楼主补充的两个题目:
1.解:(很显然这题是竞赛题目了)
根据题意有
甲班人数为11的倍数,即11a(显然1≦a≦9,而且a为整数)
乙班人数为7的倍数,即7b(显然1≦b≦14,而且a为整数)
那么有,11a+7b=104→b=(104-11a)/7
当a=1时,b≠整数
当a=2时,b≠整数
当a=3时,b≠整数
当a=4时,b≠整数
当a=5时,b=7
当a=6时,b≠整数
当a=7时,b≠整数
当a=8时,b≠整数
当a=9时,b≠整数
根据分析得
甲班人数为11a=55人
乙班人数为7b=49人
则两班共有男生55×7/11+49×(1-4/7)=56人
--------------
设AB两地的距离为X千米.
若乙车的速度为V,那么甲车的速度为(1+1/5)V=6V/5
那么当第二次相遇时,
甲车所走路程为X+X-120
乙车所走路程为X+120
所用时间T=(X+X-120)/(6V/5)=(X+120)/V
整理得5×(2X-120)=6×(X+120)→X=330
故AB两地的距离为330千米.
-----------------
小学六年级的题目可真难呀!楼主有没有分送的啊?呵呵....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
你的第二个能不用方程吗
就是那个AB两地距离的题
这个让我看完我就采纳你 谢谢
楼主,你的提问没有分加,还加了两个问题都帮你解决了,而且解决方法都是小学范围内的.
你还不满足吗?那个AB两地距离的题用做可以,但很难让你理解到的,难度比高中题还要难!
送上楼主想要的最后一个解法吧---
楼主补充的第二题的第二种解法:
由于第一次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比乙车所行的路程多1/5
也即第二次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比乙车所行的路程同样多1/5
那么第二次相遇时甲车走的路程与乙车走的路程比为(1+1/5):1=6:5.
即乙车走总路程的5/(6+5)=5/11
根据题意,他们第二次相遇时他们共走了3倍的AB距离
因为乙车走在第二次相遇时走了1倍的AB距离和120千米
那么120千米占总路程的3×5/11-1=4/11
故AB两地的距离为120/(4/11)=330千米
----------------
PS:楼主我要+分啊,哈哈... :-)
提问者 的感言:行了吧
其他回答 (7)
1.设甲乙丙年龄分别为x,y,z
x+z=16*2
得出x=14,y=22,z=18
2.设平路长为x,上坡长y
x/4+y/3+y/6+x/4=6
得出x+y=12千米
一共走了12×2=24千米
再帮我算两道题 我不会 谢谢 写完了 我马上采纳你
1.柳市一小六年级两班学生共104人,已知甲班男生占全班的7/11,乙班女生占全班的4/7,则两班共有男生多少人?
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比乙车所行的路程多1/5.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都立即返回,途中第二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点距A地120千米,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
1。设甲乙丙个X、Y、Z岁,则有:X+Y=36
X+Z=32 解得X=14/Y=22/Z=18
设平路长为x,上坡长y 则有: x/4+y/3+y/6+x/4=6 解得x+y=12
因此共走了2(x+y)=24千米
1.设甲乙丙三人年龄各是x,y,z岁
x+z=32
三式相交得
x+y+z=54
将此式减(1)式得,z=18
将此式减(2)式得,x=14
将此式减(3)式得,y=22
故甲乙丙三人年龄各是14岁,22岁,18岁
1. 甲+乙=18
丙+甲=16
上述三个式子相加,除以2可得
甲+乙+丙=27 然后用这个式子分别减上面的三个式子,可得
乙=11
2.设去的时候,平坦路上行走的时间为x小时,爬坡的时间为y小时;则可得
回的时候在平坦路上行走的
时间也是x小时,下坡的时间为:y/2小时。
根据来回所用的时间是6小时,可得:
x+x+y+y/2=6
==&4x+3y=12
所以他们行走的路程:
2(4x+3y)=24(千米)
甲+乙=18×2=36,乙+丙=20×2=40,说明丙比甲大40-36=4岁,即丙=甲+4,甲+丙=16×2=32,所以
甲+(甲+4)=32,甲=14,乙=36-14=22,丙=14+4=18
(2)
所以
甲+丙+2乙=76
(4)
(3)-(4)
得乙=22
由(1)得甲=14
由(2)得丙=18
2、设平路时间A小时,上山时间为2B小时,下山时间B小时,(因为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2倍),单边路程为C千米
则:4A+6B=D
2A+3B=6(往返总时间为6小时)
所以D=12千米
往返共走了24千米
1.设甲乙丙个X、Y、Z岁,则有:
x+y=18*2
x+z=16*2
得出:x=14,y=22,z=18
2.设平路长为x,上坡长y ,则有:
x/4+y/3+y/6+x/4=6
得出x+y=12千米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二年级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