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说明汉字形义距离对形训的形近字影响

举例说明汉字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拆字、合形、减笔、增笔等&_百度知道
举例说明汉字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拆字、合形、减笔、增笔等&
弟弟妹妹啦!非常感谢抽其中的三种,然后一共举10个例,拜托各位大哥大姐
提问者采纳
梅子姐姐,我是上海的仲夏恋~~我只知道一个拆字法啊,“愁”拆成秋心。
提问者评价
谢谢亲哦!!!
其他类似问题
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字素,隋朝叫“破字”:“茂,自古即有拆字算命,像是对别人介绍姓氏时会说「弓长张」。”又说;减笔则属疎体.g、齐人有一妻一妾=倷减笔与“细笔”对称,“逸笔草草”,禄也。于字禾失秩,人臣之上,属密体。《后汉书·蔡茂传》,有以字根为基本单位的仓颉输入法。像是manicure(指甲修护)源自拉丁语manus(手)和cura(照顾),虽曰失之,辄复失之,巧妙自然地平铺组合为面句的拟合法门,各极其致、会意为大宗。中国画技法名,加以玩弄附会、拆字谜,极上有三穗禾:一千零一夜=歼,以推算凶吉、「丘山岳」,密不容针,少一笔也不成,宋朝叫“相字”、「木子李」等。e,宫府之形象也。e,倪、呒虾米输入法等中文输入法,不在多寡论也、关笔墨稠密、「木子李」。这是“遗貌取神”技法,疎而不离。现代黄宾虹说。许多非汉语语言都可以从语素来分析字的构成与含意。日常生活中也会为了方便表达而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难度大于细笔,也是减笔,郭贺离席庆曰。它是增加法的另一种形式,叫“合形法”,是中台之位也,尤在疎密、「人牛件」凡将构成底字的各个部件,拆开偏旁,可舍的尽量舍去。以问主簿郭贺。取中穗:‘大殿者,多一笔不成,或打乱字体结构,茂跳取之。然要密不相犯:“笔墨之妙:“荆。汉字以形声,力求缜密细微,疎可行舟。现代电脑输入文字.g,梦坐大殿,力求单纯简括,得其中穗:「弓长张」、「一白百」。极而有禾,尤善减笔。”方薰说,乃所以得禄秩也:“减笔当求法密。’”此或后世拆字之由来,为拆字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细笔宜求气足,为迷信的一种。细笔亦名“工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米疎落为图拆字又叫“测字”、「人中仲」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汉字表音又表意的特点举例说明_百度作业帮
汉字表音又表意的特点举例说明
汉字既表音又表意的特点最突出地体现在形声字当中,据统计,现代汉字中有90%都属于形声字,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等读gāng的形声字.如果简要说明这样应该就可以了吧,
找个形声字吧汉字字型的变化(最好图文并茂,举例说明)_百度知道
汉字字型的变化(最好图文并茂,举例说明)
拜托了,很急;构造&#92从古至今汉字的字型变化,举例说明,希望三天内有答案;汉字的起源\间架结构
提问者采纳
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从无 角变成有 角,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14。&quot、籀篆、周三代。又名玉筋篆,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不得不提甲骨文。印刷术发明后。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故日本人称其为&quot,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定型于明朝,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浑厚自然,有的填满朱砂。与甲骨文相比,笔势匀圆整齐;一笔书&quot,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小篆之分,即通常人们习称的&quot,楷书工整秀丽、科技的发展,且一字多体。以后,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记事辞&quot,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图6) (图7) (图8)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隶书静中有动、字形方正的明体、私人的地界勒石,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金文才是正体,为适应印刷、灯笼、今隶,行书易识好写,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 (图9) (图10) (图11) 6行书 “行书”,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厚实、综艺体,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甲骨。 到了西周后期。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肥的仿颜体,而后今草。 到了宋代,运用巧妙、商,形声字占20%多,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十分生动,由篆书,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以趋简便,渐生波磔,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八分&quot,读起来清新悦目。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quot。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又出现了黑体,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史书之称、篆书,且风格多样,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表二、综艺体,篆书又有大篆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故世称&。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quot,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会意字”不到80%;二是规范化,形声字只占20%、真、民风的内涵、10),其内容多为&quot,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出现了横平竖直、结构紧凑,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草书风驰电掣,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隶书因其字较方正,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瘦的仿欧体;今草&quot、流畅之感(如图13、草四体有所不同、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经过秦统一中国后。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如欧阳询,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告示。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仍称宋体,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古文广义而言,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隶书则有秦隶,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其中,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文字有刀刻的,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有隶书的〃味道〃,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它与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籀书,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先秦称铜为金。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古希腊文明。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远远不如古埃及,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论从字体、性格之异;。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个性各异。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有据可查的,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今草。说到汉字,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后世称为宋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 自秦始皇统一,还是混乱的。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隶,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祖国的历史,成为整齐和谐,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金文填实的写法。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思索的同时。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使形象生动逼真,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勘亭流。 (图12) 7草书 “草书”,字形结构趋向整齐,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楷书形成后,在龟甲、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夏;而言(图6),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构思独到,也有少数为&quot。由大篆简化而成、章草:表意—形声的途径中、整理,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卜辞&quot、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演变过程是,金文象形程度更高;籀文&quot,用笔灵活,富有装饰性。后来、彝器款识、15)。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到了明代隆庆、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扁宋等。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正书。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中,却依然是个半调子。这与古代埃及人。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在文字设计中,传至今日、隶书,在这些甲骨文中,别创一格,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柳体。图8虽为英文字母,又称破草。因其为史籀所作。汉字的发展、虞体,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 殷代图像金文、少女字体等,显示了正体多繁。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汉隶之别:一是线条化,随着汉字的演变,以史籀为最;明朝体&quot。文字是国家的灵魂,像职官的衔牌。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楷。随后,中国的汉字:迭圆体、万历年间,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隶书发展到八分;。 (图3)(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狭义的讲、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 至汉代;,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会意的造字原则,也叫铅字体,象形阶段几乎没有,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讲。大篆又有籀文,大致可分为古文。行书不同于隶。总体来说。 (图13) (图14) (图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如海报(POP)体,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 (表一,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实用性强。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八分&quot,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古印体,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祖国的灵魂,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草书本于章草,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如仿宋,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由此可知,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应用角度而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已经是姿致成熟。 甲骨文字,改为小篆。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它书写流畅。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这种如刀刻的笔法。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在中国文字中,他别创新体,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八分;。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然而。如篆书古朴典雅,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是在秦隶之后。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笔画不定,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又叫钟鼎文,象形程度高,即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提问者评价
谢谢,很全面,10分值了
其他类似问题
汉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西周大盂鼎,陕西眉县出土。内壁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属金文"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汉字形义讲解举例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西周大盂鼎,陕西眉县出土。内壁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属金文
中国论文网 /1/view-4649309.htm  1. 春、夏、秋、冬   “四季”古代叫“四时”,是根据长期的生产劳动经验和自然物候变迁,将一年的时间划分的若干有序阶段。从出土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代和西周前期的历法中只有春秋二季,西周末期才有四时的明确划分,这与当时农事活动主要为春种秋收有关,以致后来春秋成为岁月或历史的代称。从形体构意而言,“春、秋”二字跟时令直接相关,“夏、冬”二字则辗转相连,但都体现了先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   —春—
  “春”的甲骨文形体作或,从艸或两个木,从日,寓意草木生长的日子;其中的或即“屯”字,横(斜)画象征地面,剩余部分是一棵破土欲出的小草,合起来表示草木初生时艰难钻出地面的情景,古音“屯”和“春”相近,所以“屯”同时也表示“春”的读音。那么整个或字的构形可以理解为草木初生的时节,记录语言中读音跟“屯”相近而意义也相关的那个词,就是春天的“春”。先民以春为岁首大概正是从草木萌发的初生之象中获得的灵感。   的本义沿用到现在,但形体却发生了很大变化。金文开始调整构件的布局,小篆的线条更为规整,隶书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古文字随体诘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许多构件也发生黏合或分离,使得隶变以后有些构件失去原有功能。字隶变后,上部的“芚”黏合为“”,于是产生了沿用至今的“春”字。“春”字中的“日”仍然可以表示时间,跟“春”的意义相关,属于表义构件;而上面的“”则失去功能,只能看作记号了。   —夏—
  “夏”字的金文作,像一个手足俱全的人,与像一个四肢大张的人形的(大)构意是相同的,所以夏有“大”的意思。自古以来,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为自身感到骄傲与自豪,认为自己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所以有“大民族主义”这样的说法。古代中国人应当也不例外,所以自称民族为“夏”,取的就是“大”义。可见“夏”的本义并非指时节。   古代历法进步以后,形成四时的划分,便假借“夏”字来记录四季中的第二季。为什么借用“夏”字,除了同音之外,也可能有义理上的联系。如崔思《三礼义守》认为:“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当然也有把“夏”当作夏天义本字的,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夏”字“像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意思是夏天酷热难耐,人们往往裸露四肢,所以用四肢张露的“夏”字来表示夏天。其实,战国时代的金文和简帛文字中真有一个专门表示夏天意义的字,从“日”,“夏”声,隶定作“日+夏”,可惜这个本字没有流传下来。   —秋—
  记录秋天意义的字,甲骨文用,像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蟋蟀一到秋天就鸣叫,鸣叫的声音近似于“qiū”,所以用蟋蟀的形状来表示秋天。这个像蟋蟀的字形跟像乌龟的“龜”字古文形体相近,而且“龜”也有“qiū”的读音,所以常致混同。为了区别,后来增加“禾”旁创造出“龝”来表示秋天,“禾”跟秋天是个庄稼收获的季节有关,而“龜”大概只起到示音的作用了。到战国时期才出现“秋”或“秌”的字形,《说文解字》认为是籀文“”的省写。其实字中的“火”也可以看作秋天这个季节的色调——火红色,秋天里“火红的高粱”、“火红的枫叶”、“看万山红遍”,主色调是火红的,所以从“火”。   —冬—
  “冬”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像一根绳线两端各打一个结,表示终端、终了之意。“终结”是它的本义,冬季是一年的终结,所以用“冬”也可以记录冬天的意义。冬天的特点是结冰寒冷,所以小篆字形增加了取像冰块形的(冰)而成为,隶变后写成“冬”,成了表示“冬天”的专用字。“寒”字小篆也是借表冷,它像一个人蜷缩在屋内以草御寒,底下有很多冰,表示天气寒冷。   从先民的造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和客观世界密切联系着的,文字构意的来源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2. 旦、夕、朝、暮
  这是一组跟时间有关的字,古人计时不像今天可以借助钟表掌握,他们主要是根据日月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地平面的角度来粗略判断。“旦”表示早晨,具体指太阳刚刚冒出海平线或地平线的时辰。甲骨文作、金文作,字形上部为日,下面的框形或黑影表示太阳冒出海平面时倒映在海面上的光晕或光团。小篆把下面变作一横,就不是光晕或光团了,但可以理解为地平线,“日”出地平线“一”,仍然是早晨的意思。这就是现代汉字“旦”的来源。   “夕”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跟“月”字不分,都是半个月亮的形状,多一笔少一笔写法不同而已。天上出现半个月亮,既可以指这个月亮本身,也可以指月亮升起的时辰,具体所指要靠上下文来判断。战国时代仍有个别混用现象,但已基本区分,用多一笔的“月”记录表示月亮的“yuè”,用少一笔的“夕”记录傍晚意义的“xī”,小篆的“夕”与“月”已彻底分开。
  “朝”跟“莫”(暮)意义相对,而字形构意却基本相同,充分体现字形表义约定俗成的一面。甲骨文“朝”字由草木和日月几个部分构成,显示太阳和月亮同现天空但靠近草木时的情景,这个情景可以出现在早晨:东边的太阳已经出来而西方的月亮还没有下山;也可以出现在傍晚:西边的太阳还没有落山,东方的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同样,甲骨文的“莫”也是取太阳靠近草木的情景来构形,那么也可以既表示早晨又表示傍晚。但实际上,“朝”与“莫”的表意是不同的,人们规定日月同现的“朝”表示早晨义,像太阳即将落入草莽或丛林中的“莫”表示傍晚义,这种区别严格体现在文献用字上,可以用文献来证明。可见分析汉字的构形本义应该跟文献用例结合起来,光凭字形有时是难以把握的,上述“夕”与“月”的用法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甲骨文的 后来有所简化,只保留两棵草(屮)和日月,隶变后写作“朝”,“日”字上下的两个“十”就是两棵“屮”变的。 也选择笔画简单的“”传承下来,隶定后上下黏合为“莫”。后来由于“莫”大量借用为代词和副词,表示否定义,那么表示傍晚义的就增加义符“日”另造出“暮”字,以为区别。   3. 云、虹、风、雷   —云—
  汉字发展过程中常常有“鸠占鹊巢”的现象发生。如“云”字的甲骨文,上面两横表示云层,下面是云气缭绕之形。后来因为“云”多和“雨”有关,就在原字形基础上增加“雨”头而成“雲”,“雲”字便“抢占”了“云”记录的云彩义。“云”在被迫“出走”后,被借来记录具有“说”义的词,如“子曰诗云”、“人云亦云”中的“云”。现代简化字将“雲”简化为“云”是对古文字的一种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时,不能将表示“说”义的“云”转换为“雲”,因为在古书里它们是两个功能不同的字。   —虹—
  “虹”本义指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彩虹是云层中的小水珠在日光照射下发生折射、反射形成的物理现象,属于无生物,可字形却“从虫工声”,跟“虫”相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受当时科技条件局限,对出现彩虹的原因无法理解,就根据虹的形状而认为它是天上有生命力且能饮水的一种“虫”(长虫,蛇类),于是文献中留下许多“虹饮”的记载,如《汉书·燕王刘旦传》:“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甲骨文的字属于象形,长长的弧身,两个脑袋,也正好反映了先民对“虹”的生命体或动物性认知。   —风(風)—
  无独有偶,古代的“風”字也从“虫”取义。“風”字出现得较晚,甲骨文里是假借凤凰的“鳯”来表示“風”的。东汉的许慎解释小篆的“風”字是“从虫凡声”。为什么从“虫”呢?他说是“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意思是微风吹拂则容易滋生昆虫,所以“風”字从“虫”。其实“風”字有可能是借用的“鳯”字金文形体分化而来。现在的简化字“风”保留了繁体“風”的轮廓,而用简化符号“乂”替换了“風”字的中间部分,因而整个字形失去了理据。   —雷—
  “雷”和“电”在人们的脑海中往往联系在一起,“雷”的特点是可闻而不可见,“电”的特点是可见而不可闻。造出来的字是要给人看的,怎么才能形象地传达可闻不可见的“雷”呢?先民是智慧的,甲骨文中的曲线是打雷时可见的“闪电”,像电光闪闪的形状,另加象征雷声的符号“田”,于是用相关的视觉衬托听觉的“雷”字就创造出来了。金文则把代表闪电的线条跟代表雷声的圆形连接起来,并增加两个雷声符号,让人更加感觉到雷声连连。打雷多出现在雨天,所以小篆字形增加义符“雨”,有了雨的环境,闪电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同时省去代表闪电的线条。现代简化字则在小篆基础上进一步减省掉两个雷声符号,于是变成了“雷”。   4. 禾、年、来、瓜、果   —禾—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粮食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早期的汉字中就出现了与粮食作物有关的字形。禾,为象形字,像结了穗的庄稼的形状,最初用来表示谷子(其子实为小米)。字形上部像谷子的穗和叶子,下部像根。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禾”的字形没有太大的变化,意义所指则有广狭的不同。先是“禾”泛化指粮食作物的总称,所以很多与农作物有关的字都以“禾”为义符,如“种”、“秋”、“秣”、“秆”等。《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也应该是泛指农作物。可现在已经缩小到只用来表示禾苗,即水稻之苗。   —年—
  “年”的甲骨文结构很清晰,上部为禾,下部为人,像人背着结了穗的庄稼以示丰年收获,是个会形字,本义为五谷成熟,天坛的“祈年殿”就是当时为了祈求丰收而修建的祭坛。到了金文和小篆字形,发生讹变下部由人变成了千,由会形字变成了形声字,即从禾,千声。古代先人种庄稼,一年一熟,从周代中期起便用“年”表示庄稼成熟一个周期的时间。《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来—
  “来”字和“麦”字的甲骨文都像是一株麦的形状,所不同的是“来”字像麦子地上可见的部分,“麦”字则是完整的一株麦的形象,它们的本义都是“麦子”。汉字系统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因二者经常容易发生混淆,所以把“来”借去记录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到近的“来去”之“来”,并且成“来”字的主要用法。而记录“麦子”这个词义的任务则主要“委托”给了“麦”,这样的分工就非常清晰了。现代汉字“来”是“來”的简化,“来”在汉代开始就已经大量使用,是隶变过程中为图简便,将下面的曲线拉直,中间两个部件分别粘连成一点,于是变成了“来”。   —瓜—
  先民在造字过程中常用象物的手法构造出新字形,但有的事物的形体很难孤立地描画出来,或者描画出来以后经常和与它相似的事物混淆,于是就把与所像之物密切关联周围环境、所附着的主体画出来以便识别。“瓜”字金文作,原本描画出一个圆形物似乎也能传达出“瓜”的意思,但生活中圆形的事物实在太多了,于是把瓜蔓画出来,这种误解也就消除了。小篆形体省略了圆形中的斜画,后来进一步将像瓜的圆形改造成了竖钩和一点。   —果—
  无独有偶,“果”字,如果单独描画出来果实来,字形往往容易和大致形状的事物发生混淆,字形还不够明确,于是把生长果实的树木也一起画出来。金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减省掉两个像果实的符号,将果实描画得更形象,小篆从简,隶变中将相关笔画转写后就形成了“果”字。   5.止、企、步、涉、陟、降、出   古人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造字,以人体为内容的构字部件往往都是汉字系统中的基础构件,具有极强的组合造字能力,如“人”、“页”、“目”、“口”、“手”、“足”等。   —止—
  “止”字的甲骨文像左、右脚之形,上像脚趾,下像脚面和脚掌,本义就是“足、脚”。后来左脚写成“止”,右脚写成“”(dá)。由本义“脚、足”引申出的“停止”义大量使用,为了避免混淆,增加表义构件“足”新造形声字“趾”来记录本义,“止”则主要记录“停止”义。以下选取的几个字都是会意字,共同特点是都有足趾,在汉字系统里,“止”(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件,但由于和不同的偏旁组合或足趾的具体位置的差异,“会”出来的“意”迥然不同。   —企—
  “企”字今天常用来表示渴求得到某种东西,如“企求、企盼、企望”,但为什么是“从人从止”会意呢?追溯它的早期形体,发现它的甲骨文作,金文作,都像人踮起脚跟直立之形,本义为“踮起脚跟”。因此直立行走的鹅称为“企鹅”,刚刚站立起来的事业称之为“企业”。因踮起脚跟是一种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姿态,故而有“企求”、“企盼”、“企望”之说。   —步—
  “步”字,它的早期字形像人左一脚右一脚朝前走,本义为行走、步行。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两个像足趾之形的符号,转写以后的形体上从“止”(左脚),下从“”(dá,右脚),于是就形成了“步”字。   —涉—
  “涉”字甲骨文作,是脚的象征,中间是河流的象征,两只脚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中间隔了一道河流,宛如一足已经跨过,另一足即将跨过,本义为趟水过河。甲骨文第二种写法作或,这是表示走到河边准备渡河还是已经过了河呢?从常理分析,当是后者,因为古文字中表示某种动作的会意字要么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要么是动作已经完成。“涉”的小篆形体之所本当是这种写法,在现代汉字“涉”中也得到了延续。   —陟—
  两趾与河流组合是渡河,与山阜组合无疑与登山有关了。“陟”字甲骨文作,左边是山阜之形,右边是两只朝上迈步的脚,以脚拾级而上之形表示人往高处攀登,本义为升高、登高。甲骨文、小篆今楷定后为“阜”,在做偏旁的过程中都写作“阝”,朝上的两足趾发展为“步”,也就形成了今天的“陟”。除在传世典籍中常见外,如《诗经》“陟彼崔嵬”、“陟我高冈”,现代日常生活中这个字已较少使用了。
  —降—
  有上山必有下山,与上山之义相反的便是“降”,其结构与“陟”相仿,只是两足趾都朝下迈步。甲骨文作,以两足沿山阜下降之形表示“下降、落下”。甲金文朝下的两足趾之形小篆中写作,楷定后写作“夅”,也就成了现代汉字“降”的来源。后由“降低”义引申出“投降”,读音也发生了改变,读为xiáng,例词如“一物降一物、降服”等。   —出—
  远古人类掘穴而居,是为了躲避自然的严酷和猛兽的侵袭。“出”甲骨文作,其中像人居住的洞穴,以“足趾”离开洞穴像人外出之形。清人吴大徵在《字说·出反说》中谈道:“古人出则纳履,返则脱履。”认为“出”是脚穿上鞋出门之形,并指出朝鲜、日本等地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小篆形体将“足趾”之形讹误为“山”,在书写时中间竖画与黏合变成了“出”字,以致现在很难看出它的构意了。   6. 父、母、夫、妻、子、女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追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会组建起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犹如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缺一不可。透过观察为社会关系专造的一些汉字,我们可以追寻先民的意识中个体生命的价值在社会中是如何体现的。   —父—
  在古代封建文化中,君主是国家关系的主宰者,在家庭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父亲,他承担着保卫家庭、教导子女,为家庭提供必要生存资源的责任。“父”的甲骨文作,像男子手持石斧之形,本义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后引申出“父亲”的含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远古社会,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生活资料的获得主要靠男子,而石斧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又是有力的防身武器能够保护家庭。   许慎则认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矩”,即规矩、榜样,父亲是子女的榜样。作为一家之长负有教育全家的职责,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也”。“率教”的方式则是手里举着竹竿、木棍之类教训子女。无论哪种解释,他们所强调的都是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父”字小篆作,隶变中则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楷阶段的“父”字构意已经模糊不清,成为记号字了。   —母—
  “有奶便是娘”这则俗语也说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中,“母亲”的显著特征是有“奶”,可以哺育儿女,这也是和“父”相比,“母亲”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甲骨文作,从“女”()突出两个乳房,表示哺育过子女的女人,以与一般的未婚女性相区别,它的本义是“母亲”。在作为部件参与造字过程中“母”与“女”是相通的,常常只突出女性角色即可。如:(好)字,像女子抱子哺育之形;(保)字亦是母亲保育子女之形,后来引申为保养、保护之义。“母”、“女”的字形多为屈服、跽跪之形,表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低下的地位,是处于顺从地位的。现代汉字“母”除了两点很鲜明外,要想了解其余部分的所指只能去追溯古文字字形了。   —夫—
  现代汉字“夫”字从大从一,“夫”为什么会这样会意呢?稍微了解点古文字的人都知道“大”甲骨文作,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那么“一”代表什么呢?赵诚认为古人当兵,身高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而年龄则不限,如《左传》载“二毛”(花白头发者,其头发有白有黑)也可以当兵。故是指有一定身高的男子。也有的人说“一”代表发簪,字形像人头上加簪束发之形,古代男子成年后才需束发加冠。总之,“夫”的构意当是成年男子。后来引申为“丈夫”,如“夫妻”、“夫妇”等。   —妻—
  现代社会,男女两情相悦方能结合为夫妻,但是从“妻”字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来看,古时候的媳妇似乎都是“抢”来的。“妻”字甲骨文作,像用手去掳掠一个长发女子,金文中的手()更是牢牢抓在女子头发上,这是父系社会时期男子掠夺妇女以为配偶之俗的遗迹。现代在某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抢婚”的社会习俗,造字的先民为了表现娶妻的概念,也真是用心良苦,用抢婚中的关键性情节作代表,将它形象化、线条化。小篆形体与甲金文区别也不大,只是对长发女子抓得更紧了,隶变时将像女子头发之形的“”变成一横,成了现代汉字“妻”的模样。   —子—
  “子”的写法,从甲骨文到小篆,一直都有繁与简两种写法。繁的写法像小儿头上长有短发及两胫之形;简的与小篆的写法相似,上像头及两臂,下像两条腿并入到襁褓之中,故本义当为“婴儿”。初生婴儿性别特征不明显,因此“子”既可指男孩,又可指女孩。如“鬼侯有子而好”就是说“鬼侯有女儿长得漂亮”的意思。后来,才逐渐地形成了“子”与“女”的对称,也就有了“子女”或者“儿女”一词。为此有不少人闹过笑话,传说有个秀才为炫耀自己学识渊博,在读到《韩非子》“卫人嫁其子”时大骂:“这个卫人真是个傻瓜蛋,儿子怎么可以嫁呢?”他哪里想到这里的“子”是“女儿”之义,自己反被贻笑大方。
  在甲骨文和金文,地支之第一位“子”与表示“儿子”之义的“子”是从不混用的。后来,简写的“子”兼并了繁写的用法,从而演变为今天的单一形体。“子”是意义最多的词语之一。除表示“孩子”和地支“子丑寅卯”之“子”外,还演变为一种社会等级阶层的称呼,即“公侯伯子男”之“子”;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它的小篆作,隶变后脑袋之形变为一横,扬起的双手之形也变为一横,现代汉字“子”的构意已略显模糊了。   —女—
  “女”字甲骨文、金文像一个敛手跪坐的人形,或说在前交叉的双手像正在劳动之形,本义是女性、女人。为什么女子都呈跪坐之态呢?因为远古社会男子主要负责外出打猎或耕作,女子则常需留守家中照顾小孩、纺织衣物等,女子的工作地点集中于室内,古人的行为习惯与今天大不相同,桌椅都是很晚才出现的,他们都习惯跪地而坐。小篆形体,在隶定时字形左转而成“女”,这是现代汉字“女”的来源。在古文中,“女”字常被借去记录表第二人称代词“你”,汉字系统再次显示了自身极为强大的自我调节与制衡能力,由于“女”字记录的词义过于丰富,而仅记录“汝水”的“汝”字负担较轻,“女”便把自己记录第二人称“你”这个义项的活儿交给“汝”来干。   7. 国、家、族、祭、礼、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其所属的国家政权、宗法、制度等对汉字的构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于战争和祭祀有关的汉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国—
  “国”、“或”、“域”三个字的甲骨文形体都是一样的,作,用楷书的笔法写出来就是“或”。三个字的最初形体都是“从囗从戈”,“囗”表示一定的区域或城邑,“戈”是防卫的武器,字形像以戈(武器)守卫“囗”(城邑),本义为王、侯的封地。或增繁作,“囗”周围的部件是保护城邑的屏障。但是由于同一个形体承担了过多的词义,在使用中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于是为了区分三个不同的词,人们通过增加不同构件使的记录职能由三个字承担,这也就是现代汉字中的“或、国、域”的由来。增加构件“土”新造“域”字主要指称某种范围,如领域、疆域、音域。“或”字则被借为不定代词表“有的人、有的”。增加“囗”表示疆域,即繁体“國”字的来源。古人将國写出囯或国,其实都是草书楷化的结果。“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   —家—
  现代汉字“家”从“宀”从“豕”,“家”的甲骨文作,像屋内有猪之形。家是居住的处所,从“宀”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要从表示“猪”义的“豕”呢?这就要追溯到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了。上古先民以游猎为主,哪里有猎物去哪里,极不安定。后来慢慢学会把猎获的动物圈养起来,这才逐渐定居下来。于是,屋内养有猪者都是安居的人家,“家”的本义就是“家庭、人家”。“家”字读为jiā也是有缘由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圈内之豕多为公猪即“豭”(),“豭”的读音也为jiā,即最早“家”从“宀”豭声,后来虽然省去猪的生殖器形而写作“家”,但读音仍旧。   —族—
  “族”的甲骨文,像在一面飘扬的旗帜下面有箭矢的样子,箭矢是用于行军打仗的,代表武装力量。古代同一氏族的人不仅在血缘上存在着关系,为了捍卫本族人的利益,大家需要在同一旗帜下协力战斗,“族”的本义是“家族”。甲金文的左边构件转写为小篆后作,楷定后写作,“矢”字则是象形字楷化的结果,可见现代汉字“族”保存的原始构意还是比较完整的。“族”字由本义引申出表民族、种族,如回族、满族等;同一家族的人休戚与共,古代的一种酷刑以灭族为惩罚,即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到当今社会,“族”的词义越来越泛化,可以用来指称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一类人,如蚁族、上班族、月光族等。   —祭—
  “祭”是个会意字,由左边表示肉的“月”,中间表祭台的“示”和右边表手的“又”组合会意。它的甲骨文是以手持肉之形,旁边的点是血滴,另外的写法则是把一只手拿着带有血滴的肉放到祭台上,无论哪种写法,所表示的本义都是杀牲以祭祀,残杀与祭祀是相通的,正因祭祀在国家日常事务中非常重要,祭祀成为其常用义后,为进一步突显该义项,增加了表义构件“示”。到后来的金文中带有的血滴逐渐消失,这与后来祭祀常用熟的福物有关。祭祀时所屠杀的一般都是牛、羊、豕,其中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礼(禮)—
  “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会意字,到小篆系统中增加与祭祀相关的表意构件“示”,又因“豊”在字中兼表音,从而成为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豆从珏,像一个礼器里盛着两串玉,用以祭祀神灵。在古人眼中玉是极为贵重的物品,且是美好德行的象征,所以“礼”的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后来由于容易与“豐”发生混淆,也是为突显其与祭祀的关系,增加表义构件“示”作“禮”。在现代简化运动中,由于“禮”书写较为繁复,以记号字“乚”替换了构件“豊”,便简化为“礼”。“礼”的本义在现代词汇中还存在,如礼拜、礼器。由本义也可引申出指社会生活中大家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某些仪式,如婚礼、成年礼、葬礼等;或指表示尊敬的言行,如礼节、行礼等;或指为表示尊重或有求于人所馈赠的物品,如礼品、礼金、礼包等。
  8. 军、旅、伐、寇   古代先民为了本部落、国家的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常常需要发起战争,掠夺其他部族资源为己所有,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智慧,通过分析某些汉字的构意可见一斑。   现代汉字“军”繁体作“軍”,最早在金文中出现,作,从车从勹(bāo,包裹义),本义为“驻扎”,但为何从“车”会意呢?因为周代的战争以车战为主,诸侯国往往用人口和兵车多少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献记载中常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到了宿营之时,将战车车辕向里围成一个圈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故“军”从车从勹,它的本义是指围成营垒,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现代汉字将部件“車”简化为“车”,“軍”依此类推变为“军”。甲骨文中无此字,也说明车战是到了周代才有的。   —旅—
  现代汉字“旅”多表和军队有关,已经很难看出它的构意了,但能否从它的早期形体找到一些线索呢?“旅”字的古文字形有繁和简两种写法:繁化的如金文,战车上有戎士立于旌旗之下;简化的如,像两个人(代表很多兵士)集合在旗帜下,总之“旅”都从旗帜和兵士会意,它的本义为“军旅”,繁化的写法很好地反映出当时车战为主的战斗方式。之所以有旗帜之形是因远古时代人类聚群而居,部落集众出行都以绘有部落图腾的旗帜为先导,旗帜以召集人众发号施令,后世沿袭不变。现代汉字的“旅”显然是从简化的写法发展过来的,但却因字形讹误导致构意不明,左边构件转写为小篆,楷定后写作,这种讹误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如旗、旌等都与旗帜有关;右下的构件并未楷定为“从”,而是讹误为“”,“”是“派”的初文表河流的支流,显然与“旅”字无关。   —伐—
  “伐”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皆像以戈加于人颈之形,金文表意更加明显,人的脑袋和身子已经分离,“伐”本义为砍杀。现代汉字“伐”的构意保留得还比较完整,本义的用法也得到了继承,如伐木、砍伐等。渡河的工具之所以叫“筏子”也与“筏”字有关,因其是用若干根斩头去尾的树干或竹竿排列做成的。后来“伐”字还引申出“自夸、炫耀”的意思,如《左传》:“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古代的军事制度有关,古人将战场上斩首多少作为记功的依据,秦国法律甚至规定斩敌一首拜爵一级,故有“首级”的说法。杀敌越多政府赏赐越多,政治待遇越高,越加成为炫耀的资本。汉字“取”从又从耳,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也正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虽然以杀头夸功可能每个民族都存在,但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将这种文化记录下来,汉民族不可谓绝无仅有。   —寇—
  “寇”字是汉字系统中构意保存较好的一个字,从宀从元从攴会意。“宀”的甲骨文作,顶上突出的部分为屋顶,两边为墙,本义为房子。“元”的金文作,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突出其头部,本义为“头、脑袋”。“攴”,像手持器械击打。所以“寇”的金文像有人持棍棒之类的武器侵入屋内敲打主人的脑袋,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名词“强盗或外来的侵略者”;一个是动词“侵入”。作为姓氏的“寇”,则是因其先祖曾担任过掌管刑狱的“司寇”一职,与盗寇无关。   9. 法、执、悬、刖   从人类拥有私有财产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犯罪”将如影随形跟随着人类社会,也注定它的对立面“刑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商代素来以严刑酷法闻名,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都可以反映,无论是为刑罚造的专用字还是一些与刑名无关的汉字。   —法(灋)—
  文字是为了记“事”,但在记“事”的过程中往往融合了人类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法”(灋)字的渊源实则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之重要源泉。相传春秋时期齐庄公有两位大臣,因为纠纷打了3年的官司,也没能分辨出谁是谁非,最后闹到国君齐庄公那里,他便请一种叫解廌的神兽来听他们读自己的诉状,其中一位大臣读完后解廌什么反应也没有,另外一位读到一半就被解廌顶翻在地,齐庄公于是判他有罪。这种以角触定罪的审判制度,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浓缩到了“法”字的构形里。现代汉字“法”原作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要公平如水;从廌从去,是说解廌能明辨是非用角去触有罪之人使之离开。但是“灋”字书写时未免过于繁复,隶变中人们将“廌”省略,只留下“水”和“去”,这就是“法”字的来源。   —执—
  现代汉字“执”的构意似乎也很模糊,繁体作執,是从幸从丸的会意字。甲骨文,左边的“幸”()是一种枷锁,类似于今天的手铐,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形,以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铐住会拘捕之本义。如《左传·襄公十九年》:“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執”所表词义都和动作行为有关,因而在现代简化字运动中便将原来的形体改造为从“手”的“执”。   —悬(县)—
  现代汉字“悬”是个从心县声的形声字,基本义是悬挂,但表“悬挂”的最早的形体并不是“悬”(懸)而是“县”(縣),“悬”是从“县”中分化出来的。它与古代枭首示众的酷刑有关,“县”(縣)最早是个会意字,从它的金文字形可以看出左边像一棵树,树木上系着绳子,绳子上绑着一颗倒着的脑袋(右下角是个倒书的“首”),本义就是“悬挂”。《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意思是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首都的东门上面”。后来表示州县的含义没有字形记录需要借用一个字,便假借了“县”(縣),最终久借不归,成了一个代表行政区划的专用字。被逼无奈只好在“县”(縣)下面加个“心”变成“悬”(懸),用以记录本义“悬挂”等义。这样一来,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原始的造字意图慢慢就变得模糊不清,不为人所留意了。   —刖—
  以上四个图形都是甲骨文中的“刖”字,像用锯子锯掉人的一条腿,第一个图尤其形象,还有“手”形在其中,其余虽无但锯子一直在旁边。这不是古代的截肢手术,而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本义即锯掉人的腿的一种酷刑。后来根据这样的一种刑罚另造新字从刀月声的“刖”,流传较广一直沿用至今。这种酷刑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都被普遍使用。齐景公好施此刑,以致齐国集市上正常人穿的鞋子比受过刖刑者穿的“踊”还要便宜,晏婴有屦贱踊贵的讽谏。《韩非子》记载楚国人和氏献璧而不为楚武王识,楚武王刖其左足。   10. 舞、乐、鼓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也是远古先民内心精神生活的呈现,他们往往被视作是与神灵进行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在汉字的构意中也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舞—
  “舞”字的初文是“無”,它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牛尾巴手舞足蹈的样子,本义就是“跳舞”。《吕氏春秋·仲夏记》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古文字构形与古代传说暗合,让我们更好地窥见当时舞蹈的形式。后来汉语词汇系统中产生了“没有”这个意义,未新造字形便借用表“舞蹈”的“無”来记录,谁知竟然久借不归,于是便加双脚形状以示区别,即增加部件“舛”,小篆作,隶变过程中两个牛尾之形过于繁复,简作四笔竖划,这就是现代汉字“舞”的来源。而记录“没有”等义的“無”在现代简化运动保留其轮廓简化为“无”。现代的芭蕾舞、骑马舞等保留的都是“舞”的本义;由“舞”的引申义“跳舞”发展出拿着某东西挥舞之义,如舞龙、舞狮子等。   —乐—
  “乐”是个多音多义字,“乐”的甲骨文为,像丝线附着在木上,像琴瑟的形状,金文字形中还增加了似调整琴弦之器的构件,它的本义为“音乐”。例词如奏乐、乐队用的都是本义,因为音乐具有愉悦人的身心的功用,便引申出“快乐”之义,蜀国后主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即此义。由小篆字形隶变后作“樂”,下面从木,上面从中间加一“白”,今作“乐”是简化后的结果。   —鼓—
  “鼓”字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为,左边的像鼓形,右边的攴像一手持鼓槌,以一手持鼓槌击鼓之形会意。从施事的角度来说,本义当是动词“击鼓”;从受事的角度来说,本义当是名词一种打击乐器。它的小篆作,左边的在隶变中改曲为直作“壴”,右边本作“攴”,讹误为“支”,从而产生了“鼓”字。“钟、鼓”是古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乐器,在战场上,听到鼓声需奋勇杀敌,鸣金则是收兵的信号。《左传·庄公十年》里记载了“曹刿论战”的故事,曹刿就是充分利用鼓声鼓舞士气的作用帮助鲁庄公打了场大胜仗,而“一鼓作气”的成语也因此家喻户晓,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11. 食、即、既、乡(鄉)   “食、即、既、尽、乡(鄉)”这几个字的早期形体,无论在形体上还是意义上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反映了古人在宴饮时的不同场景。   —食—
  “食”字的甲骨文像食物盛在簋中,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上面像簋的盖子,下面像簋身,本义是饭食。在古代常用作动词“吃”,作“把东西给人吃”的时候读sì,现代写作“饲”,如《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隶楷阶段的“食”字,随着形体演变,改曲为直,已经较难看出其构意了。   —即—
  “即”字甲骨文,左边像刚揭开盖子的食器,食器中盛有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器,表示人靠近食器准备吃饭,故本义是靠近。《易·鼎》里说:“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意思是说:鼎里面有美味佳肴,但是我的妻子有病在身,不能和我一起进餐。“即”小篆作,左边“食器”楷定作“皀”减省的写法作,右边跪坐的人形讹变为“卩”,这就是“即”字的来源。   —既—
  “既”的甲骨文,左边像已经合上盖子的食器,右边像人已经吃饱掉转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形,表吃饱、吃完,引申为“完、尽、已经”等义。如《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意为已经是他们归顺于你,就该让他们安心下来。现代汉字“既”仔细分析,还大致保留了一部分原始构意。   —乡(鄉)—
  “乡”(鄉)的甲骨文,像两个人面对面地跪坐着,中间放着是盛有食物的器皿,取两人相向而食之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因远古社会共同饮食的往往是整个氏族部落,引申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小篆作,楷定为“鄉”,显然相对坐着的两个人形都已讹变,现代简化字则仅保留其中的构件“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训的形近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