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坏道能修复吗C能上本2吗

1.已知x=a/|a|+|b|/b+c/|c|,且abc&0,求(1/x-2)-(1/x^2-4).(P31) 2.已知在△ABC中,AE平分∠BAC,∠C&∠B,F为AE上的一点,且FD⊥BC于D.(1).证明:∠EFD=1/2(∠C-∠B).(P42) 3.一空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32g,装满酒精后总质量是28g,求_百度作业帮
1.已知x=a/|a|+|b|/b+c/|c|,且abc&0,求(1/x-2)-(1/x^2-4).(P31) 2.已知在△ABC中,AE平分∠BAC,∠C&∠B,F为AE上的一点,且FD⊥BC于D.(1).证明:∠EFD=1/2(∠C-∠B).(P42) 3.一空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32g,装满酒精后总质量是28g,求空瓶的质量和容积.(P71) 4.有一个实心物体,先后投入到水中和酒精中,静止后,所受到的浮力分别是9N和8N.(1).分析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浮沉状态;(2).求物体的密度..(P85) 5.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一块塑料薄片.足够的自来水,请你选用这几种器材,设计三个物理小实验,并指出它所属的物理现象或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用文字说明).(1).—————————————————————————————— (2).—————————————————————————————— (3).—————————————————————————————— .(P87) 6.质量为35g的空玻璃盖,盖上很薄的盖子侵没在90cm^3的水中时,它和水的总体积为120cm^3,打开盖子再次侵没在水中时,总体积为100cm^3,求(1).玻璃的密度:(2).玻璃瓶装满酒精后的总质量.(P88)
3,设空瓶质量m0,容积V,水的密度ρ水,酒精密度ρ酒,可列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解之即可ρ水V+m0=32gρ酒V+m0=28g得m0=12g,V=20立方厘米4,此物在水中、酒精中不可能都浮(如此,则浮力都等于其重力,不会是9N与8N),也不可能都沉(如此,浮力F浮=ρ液Vg,但ρ液之比为10:8,故浮力也应为10:8,不会是9N:8N)故只能是在水中浮,酒精中沉,由此知此物重9N(在水中浮,浮力与重相等),得质量m=900g,体积为1000立方厘米(在酒精中F浮=ρ酒Vg,得V=F浮/(ρ酒g)),则密度可得ρ=m/V=0.9g/立方厘米5,玻璃杯装水,用塑料片盖住倒过来,水不洒----大气压的存在;杯装水,隔杯看笔,放大了----光的折射;杯装水,笔斜入水中,弯折了----光的折射;杯放在塑料片上,猛抽塑料片,杯不走----惯性 6 :玻璃瓶的密度=35g/10cm^3=3.5g/cm^3 已知:ρ酒精=0.8×103kg/m3 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 m=0.8*20=16g所以:总重量=16g+35g=51g
回答物理部分:3,设空瓶质量m0,容积V,水的密度ρ水,酒精密度ρ酒,可列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解之即可
ρ水V+m0=32g
ρ酒V+m0=28g
得m0=12g,V=20立方厘米4,此物在水中、酒精中不可能都浮(如此,则浮力都等于其重力,不会是9N与8N),也不可能都沉(如此,浮力F浮=ρ液Vg,但ρ液之比为10:8,...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____育种。H为____,其中应用了____技术。G为____(2)属于有性生殖的有____。(3)在A~F中,严格地讲,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一个亲本的是____。(4)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具全能性的是____过程。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____。(5)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____,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的是____,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____。(6)能产生新基因的过程是____,能定向的改变生物体基因的技术是____。(7)在A~F中,与传统繁殖方式相比较,可以加快繁殖速度的是____,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的是____,能使后代保持亲本性状的是____。(8)A中,全能性最高的是____。B中,新个体的性别与____相同。C中,初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____提供。D中产生的所有新个体的基本性状是否一致?____。E中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分应为____培养基,需加入____种必需的矿质元素。F技术目前解决的问题是____G育种方式的优点____。H所用的工具有____。-乐乐题库
& 细胞分裂知识点 & “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习题详情
32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5.0%
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育种。B应用了&&&&技术。C应用了&&&&和&&&&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D应用了&&&&技术。E过程称为&&&&F育种方式为&&&&育种。H为&&&&,其中应用了&&&&技术。G为&&&&(2)属于有性生殖的有&&&&。(3)在A~F中,严格地讲,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一个亲本的是&&&&。(4)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具全能性的是&&&&过程。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5)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的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6)能产生新基因的过程是&&&&,能定向的改变生物体基因的技术是&&&&。(7)在A~F中,与传统繁殖方式相比较,可以加快繁殖速度的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的是&&&&,能使后代保持亲本性状的是&&&&。(8)A中,全能性最高的是&&&&。B中,新个体的性别与&&&&相同。C中,初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提供。D中产生的所有新个体的基本性状是否一致?&&&&。E中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分应为&&&&培养基,需加入&&&&种必需的矿质元素。F技术目前解决的问题是&&&&G育种方式的优点&&&&。H所用的工具有&&&&。杂交育种&&&&&&&&&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转基因&&&&&&&&诱变育种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训练之细胞增殖与遗传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主要考察你对“细胞分裂”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相似的题目:
下列哪一类群是孢子体发达,配子体不发达,但配子体能独立生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
下图表示某种动物的一个卵巢细胞中的染色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该生物二倍体染色体数是12,单倍体染色体数为6该生物二倍体染色体数是6,单倍体染色体数为3该图显示的减数分裂,因为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联会该生物二倍体染色体数是24,单倍体染色体数12
4位学生画下了减数分裂Ⅰ期中的染色体(下图),在哪些图中会发生交换
“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____育种。H为____,其中应用了____技术。G为____(2)属于有性生殖的有____。(3)在A~F中,严格地讲,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一个亲本的是____。(4)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具全能性的是____过程。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____。(5)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____,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的是____,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____。(6)能产生新基因的过程是____,能定向的改变生物体基因的技术是____。(7)在A~F中,与传统繁殖方式相比较,可以加快繁殖速度的是____,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的是____,能使后代保持亲本性状的是____。(8)A中,全能性最高的是____。B中,新个体的性别与____相同。C中,初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____提供。D中产生的所有新个体的基本性状是否一致?____。E中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分应为____培养基,需加入____种必需的矿质元素。F技术目前解决的问题是____G育种方式的优点____。H所用的工具有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下列为几种生物新个体的产生方式的图解(1)A属于____育种。B应用了____技术。C应用了____和____技术,如果用于人的繁殖,产生的个体称为____。D应用了____技术。E过程称为____F育种方式为____育种。H为____,其中应用了____技术。G为____(2)属于有性生殖的有____。(3)在A~F中,严格地讲,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一个亲本的是____。(4)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具全能性的是____过程。能体现高度分化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____。(5)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____,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的是____,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____。(6)能产生新基因的过程是____,能定向的改变生物体基因的技术是____。(7)在A~F中,与传统繁殖方式相比较,可以加快繁殖速度的是____,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的是____,能使后代保持亲本性状的是____。(8)A中,全能性最高的是____。B中,新个体的性别与____相同。C中,初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____提供。D中产生的所有新个体的基本性状是否一致?____。E中所用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分应为____培养基,需加入____种必需的矿质元素。F技术目前解决的问题是____G育种方式的优点____。H所用的工具有____。”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其中的两个步骤是: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②.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线的方向。以上两步骤均有疏漏,请指出疏漏:在①中是&&&&&&&&&&&&&&&&&&&&&&&&&&&&&&&在②中是&&&&&&&&&&&&&&&&&&&&&&&&&&&&&&&(3)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实验中,用M、N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位于O处,此时α+β=90°,如第题图所示;然后保持M的读数不变,当α角由图中所示的值减小时,要使结点仍在O处,可采用的办法是A.增大N的读数,减小β角&&&B.减小N的读数,减小β角C.减小N的读数,增大β角&&&D.增大N的读数,增大β角
题型:实验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B&&(2)①还应记下两细线的方向&②应将结点达到同一位置O点(3)B试题分析:(1)在实验中,用一个力和用两个力拉动时,应保证合力与两分力的效果相同,故必须要拉到同一点,所以利用了等效替代法(2)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的是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a中的疏漏是:记录两跟细线的方向.为了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我们要把节点O拉到相同的位置,所以b中的错误是:要把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要保证结点不动,应保证合力不变,则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合力不变,M方向向合力方向靠拢,则N的拉力应减小,同时应减小β角;点评:在应用时要注意做出平行四边形进行动态分析.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主要考查你对&&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2、学会利用图象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的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轻质弹簧(一根),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重垂线,坐标纸,三角板。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将铁架台放于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挨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 3、在弹簧下端挂上一个钩码,待钩码静止后,记下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l; 4、用上面方法,记下弹簧下端挂2个、3个、4个 ……钩码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2、L3、L4……,并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用xn=Ln-L0计算出弹簧挂1个、2个、3个……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并根据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计算出所挂钩码的总重力,这个总重力就等于弹簧弹力的大小,将所得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 1、建立坐标系,标明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2、标度:标度要适当,让所得到的图线布满整个坐标系; 3、描点:描点时要留下痕迹; 4、连线: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同一直线上,让其余的点落在直线的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弃; 5、根据图象做出结论。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应该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3、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5、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n-1)t。6、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注意此项只对于电磁打点计时器才适用)。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一次测出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的距离,再逐个计算x1、x2、x3…,读数时应估读到0.1mm。8、尽可能保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 ①细绳尽可能与板面保持平行;&&&&& ②滑轮和车轮灵活;&&&&& ③长木板表面粗糙程度、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基本保持一致。
实验目的: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 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3、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所用的方法。 ①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 ②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③本实验中,还用到纸带的分析、速度的测量、力的平衡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并通过亲身实践,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实验原理: 1、分析与猜测 ①通过研究重力做的功,我们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通过分析弹力做的功,我们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要研究动能的变化,也要从力做功开始。 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时,力会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探究的思路 ①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要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功时物体的速度。 ②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度设置为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橡皮筋来对小车做功W,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v,然后分析功W与速度v的关系。实验器材: 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等。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器材; 2、平衡摩擦力:将木板固定,打点计时器的一端稍微垫高,使小车能牵引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小车前端通过两铁钉连线时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1,将数据记入表格,用标尺记录小车的初始位置; 4、改用2条、3条、4条……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小车开始位置相同,每次橡皮筋拉开的长度相同,记录橡皮筋做功2W、3W、4W……情况下小车获得的速度v2、v3、v4……; 5、分析数据,研究W与v的关系。 数据处理: 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 我们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曲线、W—v2曲线、W—v3曲线……哪一种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 用图象法处理数据,要比计算法更简捷更直观。 实验结论: 无论是通过计算法还是作图法都可以得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即W∝v2。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的小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对小车做负功,我们研究的是橡皮筋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应设法排除摩擦力的影响。可采用将木板一端垫高的方法来实现。将木板一端垫高,使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平衡,就消除了摩擦力的影响。 2、每次实验所用的橡皮筋都相同并且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 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相邻各点的间距并不均匀,应选间距均匀的那一段纸带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因这一小段是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完毕时的情形。(小车速度也可借助光电 门来测量)
发现相似题
与“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69292390055358620423663364899367344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2)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来比较动能大小的.(3)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是____.如果木板绝对光滑,此结论____(选填“成立”、“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4)本实验在比较动能大小时采用的是“转换法”,下列四例实验中,用此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是____.A.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情况时引入磁感线.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分析推理而得出的.C.在奥斯特实验中通过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乐乐题库
& 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知识点 & “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习题详情
16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8.5%
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等.(2)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来比较动能大小的.(3)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是在速度一定时,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如果木板绝对光滑,此结论不成立(选填“成立”、“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4)本实验在比较动能大小时采用的是“转换法”,下列四例实验中,用此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是C.A.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情况时引入磁感线.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分析推理而得出的.C.在奥斯特实验中通过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12-建邺区一模
分析与解答
习题“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实验过程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要让小车沿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这样保证下落速度相同;当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同一小车,这样可以保证小车的质量相同.(2)此实验把动能的大小转换为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距离越远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3)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判断;(4)分析实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然后找出相同的研究方法.
(1)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在探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要相同;(2)本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比较小车动能大小的,这里采用了转换法的思想;(3)通过实验得出:小车的质量越大,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因此此实验的结论是:在速度一定时,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若木板绝对光滑,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木块将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无法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判断小球的动能大小.据此得出的结论不成立;(4)A、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B、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的(实际上不受摩擦力的物体根本不存在),所以该实验主要是利用了实验推理法形成了牛顿第一定律;C、在奥斯特实验中通过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利用了转换法;D、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利用的是比较法.故选C.故答案为:(1)控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等;(2)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3)在速度一定时,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成立;(4)C.
结合控制变量法,找出实验中的不同点:由小车起始点的高度可以决定小车刚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是此题的核心.由木块运动距离的长短,来体现小车的动能多少,是一种转换法.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主要考察你对“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与“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相似的题目:
小华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用质量相同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2)让质量相同的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是为了&&&&.(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4)这个实验中,利用&&&&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填编号)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③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下图中所示的实验,图(a)表示将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图(b)表示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它们都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再比较被撞后移动的距离.(1)在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小车开始滑下时所处的位置越高,将木块推动的距离越&&&&,这是因为开始滑下时所处的位置越高,到达底端时&&&&越大,动能也就越大.(2)在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时,保持小车开始滑下时所处的高度相同,其目的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总结出:运动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大小还跟物体的&&&&有关.
如图所示,是用来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图是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观察&&&&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S甲>S乙>S丙)(1)分析比较实验甲与实验乙,可得出结论:&&&&.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2)分析比较实验乙与实验丙,可得出结论:&&&&.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
“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不同质量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比较木块运动的远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为了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中设计了“小钢球撞木块”的实验(如图所示)让静止的小钢球从斜面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3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1)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和质量的关系.(2)实验中探究的是&&&&(填“A”或“B”)物体的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填“s”或“h”)的大小来反映的.
该知识点易错题
1如图所示是把不同的小球放在相同的斜面上自由滚下.撞击静止于水平面上的木块进行实验,能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的是&&&&
2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球质量m/g
木块移动距离s/cm
3如图,把不同的实心小铁球放在相同的实验装置的斜面上自由滚下,撞击静止于水平面上的小木块上进行实验.在下列几种情况中,能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2)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来比较动能大小的.(3)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是____.如果木板绝对光滑,此结论____(选填“成立”、“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4)本实验在比较动能大小时采用的是“转换法”,下列四例实验中,用此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是____.A.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情况时引入磁感线.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分析推理而得出的.C.在奥斯特实验中通过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仅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面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1)让质量不同的小车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____.(2)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来比较动能大小的.(3)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是____.如果木板绝对光滑,此结论____(选填“成立”、“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4)本实验在比较动能大小时采用的是“转换法”,下列四例实验中,用此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是____.A.在研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情况时引入磁感线.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分析推理而得出的.C.在奥斯特实验中通过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坏道能修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