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一入学法语系要不要不要考试?

官方总站:
(8:30-00:30)
(8:30-00:30)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简介
  德语是世界上第四大语言,说德语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西欧发达国家,人口近一亿,经济实力强大,政府非常注重在世界上推广德语文化,每年投入巨资支持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以德语语言文学为主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
  东欧发生剧变后,德国在整个欧洲地区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原东欧各国纷纷放弃俄语,转而大力推广学习德语,德语甚至超过英语成为第一外语,那里的德语专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
  东亚地区的德语专业主要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三个国家均设有外国语大学。日本的德语专业近年没有太大变化,社会对德语人才需求平稳,因此学科发展亦平稳。韩国的德语专业发生萎缩,主要原因是德国在韩企业一般均要求使用英语,造成德语专业毕业生寻找工作困难。在可预见的将来情况显著改善的可能不大。
  中国的大学德语专业原先设点很少,主要集中在几所重点大学,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八十、九十年代社会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各地一些普通大学纷纷开设德语专业,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就我们所知,目前中国大陆有26个以上大学招收德语本科生。目前,中国的德语专业也碰到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情况对专业的调整和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德国在华工商企业虽然众多,但是许多企业都要求员工使用英语,以体现企业文化的国际性和利于国际交流,同时企业也希望员工在懂外语的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知识,这就对单纯德语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上外德语系开设德、英双语专业、与德国大学合作开设本科、硕士连读德语经济专业。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报名踊跃,学习热情高涨。另一个情况是近年来赴德国留学形成热潮,语言培训的社会需求陡涨,因此在培养优秀德语专业人才的同时,进行社会大众语言培训成为德语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变化,中国的大学德语专业面对这种变化没有躲在象牙塔里求安稳,而是勇改地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以达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
  我国目前德语专业力量较强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外国大学德语系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三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建立于1956年,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力量均十分强大,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为国家培养出众多高级德语专业人才。我系目前有教师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6名,副教授5名,多人获德国、瑞士和我国大学博士学位。本系另设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北京地区以外中国唯一的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有:基础德语、高级德语、视听说、会话、阅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文学作品分析等。该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有:德语国家文学史、语法学、词汇学、语言学、修辞学、经济德语、因特网德语、德国概况、德国文化史等。副修英语课程有:英语综合课,英语视听说、翻译理论与技巧和英语选读等。此外,学生还可以选读经贸、法律等课程,扩充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本专业拥有各类参考图书约4万册。
  本学科一级学术骨干是53岁的博士生导师、卫茂平教授。他是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海德堡大学德国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员。
  一级学术骨干蔡幼生教授,65岁,已在本系从教三十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级学术骨干陈晓春教授,58岁,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历史学博士。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近三年来我系教师 科研硕果累累,出版专著、译著、教材与词典多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还翻译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有多部专著、辞书和教材获得了国家级和上海市的优秀著作奖,在外语教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如:《中国对德国文学研究影响之史述》(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德语修辞学》、《新编德汉辞典》(该词典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使用最广泛的德语辞典,由上外德语系主持编撰)、《新编德语语法》、《实用德语构词学》、《大学德语教程》(本科四年级用)、《大学德语教程》(本科三年级用)、《德国概况》、《德语教程报刊阅读》、《基础德语》、《日尔曼文学论文集》、《通用德语》、《实用翻译学》、《德国名校风采录》、《黑森林之风》(德国名家散文集锦)、《闵希豪森奇游记》(名著译本)、《海德格尔翻译思想试论》(论文)、《歌德译介在中国》(论文)、《托马斯&曼》(论文)、《德国诗歌史》(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德国社会和文化》等等。
  上外德语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外事、外贸、科研、教育、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中德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德国在华投资剧增、赴德留学热潮兴起,德语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系本科、硕士、博士生人数约200人,德语二外学生600人。本科实行德、英双语教学制,主修德语,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德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德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概况。英语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具有较好的口、笔译能力,毕业后能独立工作。本专业师资雄厚,除有外国专家参加语言教学外,还不定期邀请德国专家教授来讲授经济学(国民经济、企业经济)课程。考试合格,获德方成绩或辅修证明。 德语专业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该专业还设有&严庆禧教授基金会&,每年对本专业评选出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由于我系本科生实施德、英双语制学习,毕业时在具有优秀的德语水平的同时还达到英语大专水平,故受到社会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外资、外企或政府部门工作,就业率达100%,外交部、新华社、教育部、中联部、经贸部等各大部委、德国驻华使、领馆、德资银行、保险机构、跨国公司(西门子、巴斯夫、拜耳医药、克虏伯、莱卡光学)均有我系毕业生的身影。硕士、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本科生不同,重点在德语语言学、文学的深入学习上,毕业生大多进入高校教育部门。比如2001年4人硕士毕业,其中2人去同济大学,1人去上海理工大学执教。另1人受聘于中德合资的磁悬浮列车公司。在博士生培养上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系合作。
  德语/经济学复合专业是上外德语系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做的一次大胆尝试。此专业学生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德国拜罗依特大学合作培养。采取本硕连读,整个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四年,第二阶段为两年到两年半。 第一阶段在拜罗依特大学合作下在上外完成,经过四年本科学习,以文学士(中方)和经济学&中期考试&(德方)结束。第一、二年主攻德语,有少量经济学课程。第三、四年经济学与德语并重,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通过德方经济学的&中期考试&,获相关证书;德语通过八级考试,获毕业证书。 第一阶段成绩合格者有望开始此专业在德国的第二阶段学习。先在上外参加德方组织的&外国学生申请大学入学德语考试&,随后用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在德国拜罗依特大学继续经济学专业阶段学习,并以硕士学位结束。 在上外本科阶段实行德-英双语制教学。英语要求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 由于同社会需求结合紧密,该专业2000年前推出后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名者极为踊跃。
  我系教师虽然不多,但每一位同志都怀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诚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在上海地区更是独占鳌头。同行称:南有上外、北有北外,遥相呼应,构成中国德语教学的两大支柱。
  大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当今潮流。德语专业的机遇和未来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变革、创新调整中。我系的未来发展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他们攻读更高一级学位,为他们进修创造有利条件,如攻读在职博士、利用校际交流送出国培养。
  2、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抓住德语语言文学教育之根本,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目标:
  a.坚持本科阶段的德、英双语制教学。
  b.结合社会需求适当增加应用型课程,如:请国外专家前来讲授经济课程。
  c.完善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合作办学模式,把德语/经济本硕连读专业办好。
  d.明确区分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本科生培养以基础型、应用型课程为主,满足社会对德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阶段着重语言、文学专业高难度、高深度课程学习以及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高校教育领域,因此专业培养面虽窄,但培养要求却很高。
  扩大、加强与国外高校、国内同行、德国驻华文化推广机构的交往与交流,跟踪世界最新德语教研动态,搞好专业建设。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开展非学历语言培训、对外翻译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为国家建设出力。
  总的来看,上外德语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科研教学实力雄厚的优秀外语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出色的高级外语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本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创造更好的成绩。
博士报考指南········博士招生信息汇总·······
最新上传考博真题与内部资料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是为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下设系、英语教育系和双语教学部。 国际教育学院现有英语教师32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0名,获博士学位的4人,获硕士学位的23人,研究生学历5人。学院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学科建设特别是在与国外合作办学方面将闯出一条新路。英文名& & School of&Education,SHISU / SISU创办时间2000年3月下&&&&设、英语教育和双语教学部现有教师40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School of Education,SHISU, SISU)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为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于2000年3月建立的二级学院,现有教师40名,其中副教授以上10名。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1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教师中有 29 名具有留学或出国进修经历。
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与语言学系共同设立了本科生交换学习项目,学院每学年选派若干名优秀本科生赴港学习,至2011年学院已连续选派5届本科生赴港学习并获得显著的效果。学院还参与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本、硕连读项目(本科硕士“3+2”项目),学生本科三年学习结束时可报名参加此项目,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攻读相应硕士学位。此外,国际教育学院还承担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校非通用语言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为全校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教学院目前共有3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学院坚决贯彻执行上外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目标,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交流中外文化,成就教育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上下协调,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规范和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注重科学研究,相继成立了多个学科研究组(如:文学、翻译、语言学、文化、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等),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高涨,学院科研成果斐然。5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4部,6位教师获得上海市“优青”项目。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有多位教师获得校级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参与出版教材近10部。其中2010年度科研成果尤其喜人:两人获校级科研课题立项,两名青年教师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学科骨干及第三届青年博士骨干,两人获得卡西欧教师专著奖,一人获卡西欧论文奖,另有一人获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学院教师们除了认真搞好各项课堂教学和训练外,还结合语言学习的特点,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口语训练,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目前,国教学院举办的“英语角”不但有全校各院系学生的参与,而且还有松江大学城其他高校的学生参与。
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多年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以“交流中外文化,成就教育人才”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国教品牌项目,如万圣节狂欢夜、中华文化游园会、松江二中文化漫谈俱乐部、英语风采大赛、电影配音大赛、国教风云人物评选、院刊VIEW等等,在院内外获得一致好评,为拓展学生生活、增强学院凝聚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松江区人民法院、宋庆龄陵园、松江区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建有长期共建协议。学院学生多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市级、校级各类奖项;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上海市一、二等奖等优异成绩。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注重科学研究,相继成立了多个学科研究组(如文学、翻译、语言学、文化以及教学与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等),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高涨,学院科研成果斐然。在2010年度,国际教育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两人获校级科研课题立项,两名青年教师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学科骨干及第三届青年博士骨干,两人获得卡西欧教师专著奖,一人获卡西欧教师论文奖,另有一人获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同时,学院还有多名教师出版专著及于CSSCI刊物发表文章。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于1985年设立的复合型专业,于2000年并入国际教育学院。该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汉、英基础,对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及新闻传媒等相关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美概况、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外语教育学概论、跨文化言语交际、第二外语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应具备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面,要达到英语专业本科生水平(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一方面,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对中外文学、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秘书学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具备涉外秘书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主要是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级人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涉外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学校或外企从事汉语教学、汉语培训工作;国内外文化部门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国家机关、外经贸系统、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能熟练运用英语各种基本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学基本理论,并具备教师职业素质。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史、翻译理论与技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第二外语等。
培养目标: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熟练掌握与运用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达到英语专业本科生水平(通过专业八级考试),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掌握主要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与国情,了解外语教育历史、规律与基本理论。英语教育以培养各类院校的英语师资、专业语言教学研究人员和大中型企业的英语语言培训人员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际课程教学实习,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从而获得从事英语课堂教学和大中型企业英语语言培训人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国内外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政府机关、新闻机构、进出口公司、合资企业、中外旅行社;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翻译工作等。商务英语专业是为了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贸易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语复合型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9年列入正式招生计划的本科专业。
主要课程:基础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务、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跨文化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商科经典选读、第二外语。
培养目标:学生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深厚的人文素养,除了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面要求达到英语专业本科生水平(通过专业八级考试)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通过专业课学习,学生将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成为能掌握较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适应国家政府机关、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内外商务活动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国家外经贸系统、外资企业、大型国有或集体企业、合资企业、中外银行、工商事务所等国内外经济贸易公司和商务单位从事经贸交流和管理工作。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以语言课程与教学为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语言教学和其它课程尤其是同母语教学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探讨语言教和学的最佳途径。
本学科致力于语言课程、教材与教学研究及高素质语言师资培养与发展研究,既重视对语言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跟踪、把握与研究,又注重对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课堂教学实践的探讨,直接为我国语言课程改革与发展服务,同时培养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能够独立从事语言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本学科点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7名。博士生导师郑新民教授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专业教育与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在国内外外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王雪梅教授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获得省厅级奖励7次,发表专著1部,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张雪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著有《第二语言的建构》(2008),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位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
1.公共必修课程:政治、英语、第二外语;
2.学位核心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师发展、语言习得、现代课程论、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中外教学流派、教育测试与评估、教材使用与开发、教育学研究方法;
3. 专业选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国际化教育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当代教育论文选读、校本教研制度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侧重于外语学科和教学实践,有较广阔的就业前景。主要就业方向有: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管理人员、教师就职前或就职后的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宣传人员、学校心理辅导人员、成人教育培训类人员、教育咨询人员、公务员、出版机构编辑、记者、文员、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企业人事培训人员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不能为空!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研究生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每个方向有什么特殊要求,考试科目是什么?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研究生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每个方向有什么特殊要求,考试科目是什么?
Either scripts and active content are not permitted to run or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11.7.0 or greater is not installed.
上海外国语英语学院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语言方向a.音系学b.形态学c.英语语法研究d.句法学e.语义学f.语用学研究g.社会语言学h.心理语言学i.对比语言学j.应用语言学k.修辞学l.认知语言学2.文学方向a.英美文学b.文学评论3.教学法方向a.外语教学法b.外语习得理论c.外语测试学4.翻译学方向a.修辞文体翻译研究b.翻译理论与批评c.语言与翻译d.应用文翻译e.时文翻译f.散文翻译g.文学翻译5.口译学方向a.口译理论与实践b.商务口译c.政务口译d.特殊用途口译6.英语国家文化方向a.美国社会与文化b.英国社会与文化7.跨文化交际方向a.跨文化交际学理论b.跨文化外语教学与培训c.跨文化商务沟通d.国际价值观研究e.跨文化心理与语言研究考试科目都一样①101政治②第二外国语(241俄、242法、243德、244日、245西、246阿、247意、248葡、249朝)任选一门③621英语综合(知识与技能)④821英汉互译考试大纲;综合英语能力考试包括两部分:(1)英语基础;(2)翻译英语基础由两块组成:(1)阅读理解(题材基本不限),考生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和改错题为主;(2)英语写作,含大作文和小作文两篇。翻译由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组成,重点考查考生两种语言互译的应用实践能力。复试参考书目(包括笔试与口试):注:2012年报考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复试时各不同研究方向复试内容有所不同,网报时请谨慎选择研究方向,一旦选定,不得更改。语言学方向戴炜栋何兆熊(主编)《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seconde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GeorgeYuleTheStudyofLanguage(seconde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ForeignLanguageResearch&TeachingPress英美文学方向美国文学吴伟仁编:Historyand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第一、二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eterB.High,AnOutlineofAmericanLiterature,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88英国文学:吴伟仁编:Historyand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第一、二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翻译(笔译)方向[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EugeneA.Nida&CharlesR.Taber:《翻译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口译方向罗德里克•琼斯(RoderickJones):《会议口译解析》(ConferenceInterpretingExplaine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JamesNolan:《口译:技巧与操练》(Interpretation:TechniquesandExercis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鲍刚:《口译理论概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英美文化方向美国文化王恩铭编:AmericanCulture&Society,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英国文化肖惠云主编:ContemporaryBritishCultureandSociety(RevisedEdition),《当代英国概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王恩铭主编:《英语国家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教学法方向K.Johnson:AnIntroductiontoForeig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DavidNunan(主编):PracticalEnglishLanguageTeaching(体验英语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JackC.Richards:TheLanguageTeachingMatrix(语言教学矩阵)外语教学法丛书之十九,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跨文化方向RequiredReading: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5thEd.),《跨文化交流》(第5版)(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Carly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5thEd.)《跨文化交际动力》(第5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RecommendedReading: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Samovar&Porter,edite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Reader(10the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同等学力考生须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详细要求见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表一表二)*经资格审查,有资格报考单独考试的考生(具体要求见总章)网报时研究方向请选择“单独考试”,政治科目请选择“111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北京新东方学校
集团优秀教师,考研写作主讲,曾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欧美
北京新东方学校
外交学院外交学学士;国家三级笔译证书,精通词组、句型与运用。注重培养学
说出您感谢的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