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反应,都是无毒的,为...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半年的初中化学学习,我们可以从化学的视角来进一步认识空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N、O(用化学符号表示);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的依据是由氮气和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并保持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2)雷雨过后,空气显得特别清新,这是因为少量氧气(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了臭氧(O3),3O2&&2O3.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②④;①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②该反应属于物理变化③O2&与O3是同一种物质④O2与O3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3)课本中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P2O54P+5O22P2O5,反应后,判断集气瓶内无氧气剩余的事实是燃烧匙内有剩余的红磷.红磷燃烧过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推知氮气的两点化学性质是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4)在空气中加热铁丝,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都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化学式是Fe3O4.你认为两种不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5)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汽车尾气是城市主要污染之一,治理的一种办法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CO与另一种空气污染物X(氧化物)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Y,反应原理为:2CO+2X2Y+N2.其中Y是CO2,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计算,根据混合物的定义来回答;(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3)通过现象推出氮气性质;(4)根据燃烧的剧烈程度来考虑;(5)解题时要分析各项叙述进行判断,还要利用有用信息和所学习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解答:解:(1)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即最多的两种元素是氮元素、氧元素;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2)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但化学式不一样,所以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化学式不一样,说明由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3)写方程式注意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在配平时要根据最小公倍数法;燃烧匙内有剩余的红磷,因此氧气消耗完全;由磷燃烧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所以说明了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的化学性质;(4)反应后生成物都是四氧化三铁;两种不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在空气中含氧量少,所以现象也不一样.(5)由题意可知X是一种能污染空气的氧化物,Y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通过对化学方程式观察,可以初步得出X是含有氮的氧化物,Y是含有碳的无毒气体,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相关信息,对上述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分析可得出X是NO,Y是CO2,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14+16=30.故答案为:(1)N、O;由氮气和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并保持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2)②④;(3)4P+5O2&点燃&.&&2P2O5;燃烧匙内有剩余的红磷;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4)Fe3O4;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5)CO2;30.点评: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知道燃烧的现象与什么有关.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空气.(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是吸入氧气,其原因是.(2)下列变化中,没有氧气参加的是(填序号).A.天然气燃烧&&&&&&&&B.光合作用&&&&&&&&C.食物变质&&&&&&&D.电解水(3)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填序号).①提倡绿色出行&&&&&&&&&&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
科目:初中化学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1)请将下列空气的各种成分和相应的用途连线.(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含碳燃料的燃烧;&(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②;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④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4)请你另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随手关灯(或步行代替乘车等).
科目:初中化学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空气.(1)下列变化中,没有氧气参加的是BDA.天然气燃烧&&&&B.光合作用&&&&C.食物变质&&&&D.电解水(2)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NH2)2+H2OCO2+2NH3CO(NH2)2+H2O.(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①③⑤(填序号).①提倡绿色出行&&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解答题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空气.(1)下列变化中,没有氧气参加的是______A.天然气燃烧&&&&B.光合作用&&&&C.食物变质&&&&D.电解水(2)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______(填序号).①提倡绿色出行&&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空气.(1)下列变化中,没有氧气参加的是______A.天然气燃烧&&&&B.光合作用&&&&C.食物变质&&&&D.电解水(2)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______(填序号).①提倡绿色出行&&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下列关于氧气和氮气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②氮气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④氮气性质不活泼且无毒,所以可以充在食品包装袋里作保护气⑤区别两个瓶内的氮气和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④⑤查看本题解析需要登录您可以:(1)免费查看更多试题解析(2)查阅百万海量试题和试卷
解析质量好中差【聚焦中考】2015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册:第3讲+空气+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1.00
&&¥2.00
【聚焦中考】2015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册:第3讲+空气+含答案
【​聚​焦​中​考​】05​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册​:​第讲​+​空​气​+​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
练习题及答案
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在食品包装时充入防腐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燃烧C.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因此属于空气污染物D.稀有气体一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偏易
答案(找答案上)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品反应,同时替代了氧气,能防止食品缓慢氧化变质,在食品包装时充入可防腐,所以正确.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氧化性和助燃性,但没有可燃性,所以错误.C、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但它无毒,一般不作为空气污染物,所以错误.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但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错误.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化学试题“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空气的成分、
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
氧气的性质、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化学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空气的成分及组成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至于空气中的不定组成部分,则随不同地区变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厂的地方会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碱工厂的地方会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
实验证明,空气中恒定组成部分的含量百分比,在离地面100km高度以内几乎是不变的。按体积分: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空气中主要成分氮和氧相对恒定的原因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动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动植物的腐烂、钢铁的锈蚀都需要耗用大量的氧气,但是绿色植物在日光下也要进行光合作用,即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放出氧气。实验证明植物放出氧气的总量比它呼吸时需要氧的量多20倍左右。这就是氧气量保持相对平衡的原因。
植物生长需要氮元素。氮元素的来源就是空气中的氮气。天然固氮主要是靠闪电将氮气氧化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氮,在雨水中溶解形成亚硝酸和硝酸。进入土壤中转变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据估计,通过这种途径,每年可以从大气中固定约4000万吨的氮,还有少量氮是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的;人工固氮的主要途径是用氮气合成氨。而被固定的氮,又可以被一类叫反硝化细菌的微生物分解成氮气返回大气。就这样,在自然界又完成了另一个循环&&氮循环,使得大气中氮的含量也几乎保持恒定。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
考点名称:
实验设计: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
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主要包括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求证、得出和解释结论、交流与应用五个步骤:
1、观察和提出问题: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石。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自然世界中未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从而提出问题,确立探究的主题。因此,观察和提出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2、形成假设:假设源于个体所提出的问题,是对于问题的一种简洁的陈述,它试图解释一种模式或预测一种结果,是个体在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问题的可能性解释。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3、检验求证:检验是对观察和假设的一种验证,通过检验,假设就可能被证实或支持,也可能被否定或推翻,而那些由&权威&传递的错误观念也可以被抛弃。检验使我们能够探查自然世界中那些隐藏在自然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奥秘,揭示自然的本质。
4、得出和解释结论: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基础上,个体概括、归纳其发现,得出并解释结论,形成关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科学认识。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收集证据,而且要将观察与实验的结果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借助于分析、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实验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变量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以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与实验结果为基础的新的理解。解释必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结果所获得的证据一致,遵循证据规则,同时,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和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科学的认知方法和过程,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等。
5、交流和应用:在形成关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结论、解释后,个体还需要与他人进行相互交流。
(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
(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探究过程要素
a.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b.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a.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b.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论证的能力
a.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活动计划的过程
b.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且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
a.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b.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c.能在实验操作中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a.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b.学习运用各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c.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d.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
a.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b.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c.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d.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反思与评价
a.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能力
b.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c.能体验到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a.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b.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
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
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
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
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
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
(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
①温度对比试验。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
②浓度对比试验。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
(2)金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
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
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
(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
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
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
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
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
(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 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2)比较分类
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
(3)归纳演绎
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
(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
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
(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
(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
考点名称:
氧气的定义:
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比空气重,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无色、无臭、无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3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的氧气。
(2)三态变化:氧气(无色气体)液氮(淡蓝色液体)固态氮(淡蓝色雪花状)
(3)工业产生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2)助燃性,氧化性
氧气常考易错知识点总结
(1)误认为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氧气可以帮助可燃物燃烧,具有助燃性,它本身不能燃烧,不能做可燃物。
(2)误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不是与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3)误认为燃烧都需要氧气
燃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但有一些燃烧不需要氧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
(4)误认为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其中包括物质与氧气中的氧元素发生的反应,也包括物质与其他含氧物质中的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也是氧化反应。
(5)误认为氧气与液氧性质不行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与液氧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因为它们二者的分子构成相同,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6)误认为含氧的物质都能制取氧气。
制取氧气需要含氧的物质,但不是所有的含氧物质都能用来制取氧气。
考点名称: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二氧化碳,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日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人们认识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人们开始关心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会对气候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不过,二氧化碳虽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但它们在大气中的数量却极少。如果把压力为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的大气状态称为标准状态,那么把地球整个大气层压缩到这个标准状态,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355ppm,即百万分之355,把它换算成标准状态,将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气中就占这2.8米厚这一点点。由此可见大气中温室气体之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为释放如不加限制,便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变暖。
二氧化碳对大气影响的基本情况
早在1938年,英国气象学家卡林达就指出当时二氧化碳浓度已比世纪初上升了6%。为此,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凯林于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观测所,开始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精密观测。根据对南极和格陵兰大陆冰盖中密封的气泡中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测定,过去长期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比较稳定,大体是280ppm左右。从18世纪中叶开始稳定上升。即人类用了240年时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55ppm。
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阻隔了热量的散失,从而导致了南极冰盖的融化,使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洋流的流动和海洋中的盐分比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大量的淡水流入海洋中改变了海水中的盐分比,从而使洋流减缓甚至是停止流动。这样,洋流从赤道接受到的热量就无法正常到达北半球,从而使北半球的温度降低,无法于南半球的温度保持相对平衡。使地球本来就脆弱的自然气候更加糟糕,这样就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是彻底崩溃!
二氧化碳的危害
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现在这支小部队的成员越来越多,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
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阻碍红外线传播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地球向外层空间传播的热量就会减少,气温就会升高,这就是现在人们关心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们探测表明,在金星周围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成分,那里的气温要比地球高得多。美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预计21世纪将增加到80亿吨。地球气温的升高,会引起南北两极冰山和高原冰川的消融,从而导致海洋水量的增加,洋面升高。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世界洋面将升高40~140厘米,果真如此,一些小的岛国将要沉没海中,对此,人们必须采用有效的对策,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对未来地球温度变化起作用的,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氟里昂-11、氟里昂-12等30多种气体。这些气体也像二氧化碳那样,能阻止地球向外层空间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地面的温度升高。特别是氟里昂气体,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的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主要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个70%的数值下降,留下的余热使地球变暖的
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影响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怎样的恶果,以及怎样减轻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危害。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在当今社会的我们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大气中每种气体并不是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鉴别氧气与氮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