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1年吉林省大学排名2011考生 问一下 哈尔...

我是2011年吉林省考生,今年本科线443,我是理科打了406能进吉林工商学院专科会计专业么?急,谢谢_百度知道
我是2011年吉林省考生,今年本科线443,我是理科打了406能进吉林工商学院专科会计专业么?急,谢谢
提问者采纳
我是吉林的 我今年考了400分
报的吉林工商的预科班 不到能不能走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吉林工商学院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抱山展墓》诗初解&(二稿)
《抱山展墓》诗初解&(二稿)
&&&&中国近代诗人成多禄先生(),字竹山,晚年自号澹堪。其抒写思亲重孝情怀的诗作,流传至今者数量不多,弥足珍贵,《抱山展墓》是代表作之一。我们先来阅读全诗。
平明登抱山,树静栖羽寂。长跪酹佳城,往事思历历。
我父卒丙戌,葬日雨淅沥。前母乃同穴,负土坚四壁。
其地湿且卑,我心常戚戚。丁酉惊盗发,白日飞霹雳。
恨无汾阳兵,志此徒悲激。罪人幸而得,沈痛那可涤。
我母复见背,牛眠此中觅。风雨感崩防,迁徙同辟狄。
伤哉乙巳春,万古漆镫阒。东西南北身,展转捧毛檄。
二年出守绥,三载书考绩。推恩及九泉,襃赠膺殊锡。
君恩日以深,亲面何由觌。况当八表昏,满眼愁锋镝。
华屋与山丘,险过矛头淅。生儿亦何用,往训空启迪。
春秋缺瞻拜,祸变同疏逖。默数生平罪,擢发岂足析。
&&&&&&&&&&仰观松楸寒,雨泪纷纷滴。
&&&&诗题称“抱山展墓”。“展”,省也;“展墓”犹言上坟。诗人成多禄先生祖上乃是汉人,参见《吉林成氏家谱》序三,汤寿潜之文曰:“成氏旧籍山西洪洞,明有官河南之确山者,遂家焉。康熙间,以汉军徙乌拉,此为吉林成氏之始。”具体讲,成氏祖上清初从山西迁至京师,隶汉军旗;康熙年间到松花江畔戍边,隶正黄旗,后迁至其塔木定居。诗人的父亲成荣泰(),字保卿,官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六品骁骑校。诗人的“前母”早逝,葬于诗中所说的“抱山墓”——九台其塔木成家村北抱山墓地;父亲和生母瓜尔佳氏,死后皆葬于此。
&&&&“平明登抱山,树静栖羽寂。长跪酹佳城,往事思历历。”——这开篇四句,概述缘起,白描情境。“平明”时分,寂然无声,坟前长跪祭酒,心绪起伏。“佳城”,古代指坟墓。“思”字引出下文叙事抒情。
&&&&“我父卒丙戌,葬日雨淅沥。前母乃同穴,负土坚四壁。其地湿且卑,我心常戚戚。”——“丙午”年,即公元1886年,诗人这一年22岁。他16岁参加童子试获第一名,随即参加院试再以第一名成绩考中秀才。父亲去世那一年,他参加乙酉选拔预科的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拔贡生;然后奔赴京城准备参加朝试,忽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放弃朝考,几经周折,在八月二日赶回家,而父亲早在五月十六日时就已经过世。待诗人返乡后,雨日落葬。此处所谓“前母”,指诗人父亲的原配夫人关氏,卒于咸丰六年,即丙辰年(1856年)。父母同穴,诗人曾亲自“负土”使墓穴坚固。也许是经过三十年风雨侵袭,前母原来的墓址变得低洼潮湿,遂有“我心常戚戚”的负疚感。(七槐子注:那一次乙酉年的拔贡,地方考试提前举行,即1884年,参见翟立伟《诗书冠群彦孤忠究可哀——试论吉林近代文人成多禄》尾注第5条;另一说在1885年,见康意春《成多禄其人其事》。)
&&&&“丁酉惊盗发,白日飞霹雳。恨无汾阳兵,志此徒悲激。罪人幸而得,沈痛那可涤。”&——“丁酉”年,即1897年。诗人从22岁科考受挫,到31岁再次赴京城参加顺天乡试,本来前程一片光明。乡试前国子监预考,八百考生中他独占鳌头,轰动京师。不料在考场上忽染急症而昏厥,未能如愿,郁郁归乡,遂断绝科考之念。之后又逢家乡匪患猖獗,家业祖坟无从自保,故而自恨“无汾阳兵”也。(此句或谓汾阳唐代名人郭子仪等强将悍兵?待查。)虽然最终躲过劫难,悲愤痛苦的记忆毕竟是洗刷不掉了。
&&&&“我母复见背,牛眠此中觅。风雨感崩防,迁徙同辟狄。”&——这四句,极其概括,前后略去了许多伤心旧事,也许不忍细说吧。诗人生母“见背”(逝世),在光绪二十八年,即壬寅年(1902年)春夏之交。此前大清帝国经历庚子之乱,诗人正在担任盛京(奉天)将军增祺的幕府。其时八国联军践踏京津,沙俄亦在我北疆图谋不轨。增祺将军弃城出逃,随后又擅自与俄国人签约,将奉天城拱手相送。诗人携生母瓜尔佳氏逃进蒙古大漠避难;两年后生母病逝,诗人归乡丁忧二载有余。“牛眠此中觅”,说的就是将生母葬于抱山祖坟中。补注:翟立伟所撰《成多禄传略》云:“母瓜尔佳氏,出身乌拉满族世族,其三世祖为清代名将额勒登保,封爵三等公,加太子太保。”(这里,“太子太保”当属特别授予的荣誉称号,按官阶说是正一品。)
&&&&牛眠,此典见于《晋书&周光传》:陶侃父母丧,家中老牛出走,卧眠山岗,指示此地风水为佳。后以“牛眠”比喻上好的坟地。诗中说,还将父母坟墓迁移到高处,以免水浸棺椁,即“辟狄”。此典见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传称“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盖有阻险可以辟狄难也。《释例》曰:“帝丘,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附注:虚同墟,大丘。&
&&&&&“伤哉乙巳春,万古漆镫阒。东西南北身,展转捧毛檄。二年出守绥,三载书考绩。”&——大意是:可悲可叹啊!已巳(1905年)之春,万古传承的道德教育之光,黯淡归于沉寂。我四处辗转奔波,奉命担任知府,两三年当中主管绥远;考核为官政绩,有文字记录在案。
&&&&对照诗人生平事迹:1904年接受新任齐齐哈尔都护程德全聘请,担任幕府文书;1905年擢任绥化知府。参照当地县志记载,其政绩相当出色;后执意辞官归乡。另,乙巳之“伤”,似乎指这一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之前在1904年清政府已经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全国开始兴办新学堂。对此,诗人痛心疾首。
&&&&“推恩及九泉,襃赠膺殊锡。君恩日以深,亲面何由觌。”&——大意是:对我们成氏家族,多年来朝廷施与恩惠,乃至于惠及已故先人,褒奖赏赐何其珍贵!其恩日日加深,(我只能全心全意地尽忠报恩,)归省父母坟茔如何顾得上呢?觌,音“敌”,相见。
&&&&补注一说:1908年,宣统(溥仪)即位,载沣摄政。1909年程德全被朝廷重新启用,任奉天巡抚,成多禄先生仍旧留在幕府之中。新皇登基后广施恩泽,诰封了成多禄先生三代,其中先生的先曾祖、先祖和先考都被诰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先曾祖妣、先祖妣和先妣被封为恭人。(摘自《一代先贤成多禄》)准此,诗中所谓“推恩及九泉”,大概确有所指。
&&&&这里“君”字用得有些蹊跷。笼统地讲是国君,即大清皇帝;“恩”者,皇恩是也。“君”字还可以指封建时代的一方诸侯,似乎也暗含记述程德全对诗人自己的知遇之恩。程德全原为黑龙江将军寿山手下一名小官(营务处总管),庚子之乱时,沙俄侵略军兵临城下,危急时刻程德全挺身而出,担任使臣前去谈判,拒绝俄军入城,以拔剑自刎相抗争。俄方先是应允,后又反悔,要炮轰齐齐哈尔城。程德全单人独骑冲出城门,用身体堵住炮口,再次震慑住俄国人,遂撤军。俄方看程德全智勇过人,想扶植为傀儡掌管黑龙江,沙皇亲自颁发了委任状。程德全以死相拒,投江后被俄国人救起,其壮举轰动朝野。慈禧太后特召程德全进京受封,破格擢任齐齐哈尔副都统,地位仅次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特聘一群英才辅助他治理北疆,诗人乃是其中之一,另有后来与诗人并称“吉林三杰”的宋小濂、徐鼐霖等。故而猜度,所谓“君恩日以深”,“君恩”除去朝廷君主,也含蕴着程德全的知遇重用之恩?
&&&&“况当八表昏,满眼愁锋镝。华屋与山丘,险过矛头淅。”&&——大意是:万里江山飘摇,前景昏暗,满眼刀箭纷纷,令人哀愁。世事变幻莫测,凶险异常。补注:八表,八荒,极远处。华屋与山丘,犹言华屋变作山丘,即盛衰兴亡变化迅速。与,归于。参见曹植诗句:“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矛头淅,古语有“矛头淅米剑头炊”,比喻凶险。淅米,淘米。
&&&&“生儿亦何用,往训空启迪。春秋缺瞻拜,祸变同疏逖。默数生平罪,擢发岂足析!仰观松楸寒,雨泪纷纷滴。”——前六句,抒发自责心意。儿子辜负双亲当年涵育教训,平时无从侍奉,祸患来时一同逃亡荒野。不孝之子生平一桩桩罪状,默默盘点,擢发亦难计数也!“祸变”句,指庚子年在蒙古大漠中逃亡受苦,寒气砭肌,衣不掩胫,幸有好友敬宜(徐鼐霖)相助,才度过难关。诗人亲自编修的“年谱”记载此事:“吾友敬宜时在寿仁山长军中,携衣裘数袭、毡履数双,冒险赠余。余感极而泣,以所乘良马赠之。”结尾两句,描写展墓的情境:仰望飒飒古木,天寒心亦寒也,泪如雨下,滴滴落入墓前黄土。
&&&&粗解全诗文字之后,再将涉及诗人有关经历的时间脉络梳理如下。
&&&&1886年,父亲成荣泰去世。诗人是年22岁,放弃朝考(拔贡),回乡奔丧。
&&&&1897年家乡匪患猖獗,留下痛苦屈辱的记忆。
&&&&1900年母子经历庚子之乱;两年后(1902年)生母去世,诗人丁忧;修坟。
&&&&1904年诗人再度出山,1905年九月(农历)担任绥远知府,凡两年零一个月(详见《绥化县志》记载),政绩出色,口碑甚好。
&&&&这首《抱山展墓》诗所记述的&“展墓”之事,可能发生在1907年10月辞去绥远知府以后。诗人辞职的理由之一便是回乡修墓,虽然离开绥化仍住在齐齐哈尔为程德全主持文案工作,抽空回老家省墓,这还是容易安排的。1908年3月至当年腊月,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期满卸任,诗人陪伴他游历江南,至当年腊月才北归。1909年程德全出任奉天巡抚,诗人继续担任幕府。其间,回乡省墓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鉴于诗中有“推恩及九泉,襃赠膺殊锡”诸句,写作时间判定在公元1909年冬春之交,或许比较恰当。其时气候尚寒,可证于这几句诗:(1)开篇处:“平明登抱山,树静栖羽寂。”平明时分,宿鸟多群起争鸣,但冷天略为收敛;兼以省墓者静气敛声,气氛凝重肃穆,故而十分静寂。(2)结尾处:“仰观松楸寒,雨泪纷纷滴。”“寒”,寒气浮荡,看作写实为妥。
&&&&联系此诗的写作时间、背景,进而探索其内涵,忠孝二字凸显而出。
&&&&成氏家族具有儒家道德文化传承,奉行孝道乃是家训要义。反观《抱山展墓》诗的记述,孝顺父母之至情,拳拳感人。诗人成多禄先生之所以对父母双亲如此尊敬挚爱,除了接受家族古训、儒家孝道的涵育熏染,还与儿时真切地感受父慈母爱的经历有关。请参阅诗人另外一首怀念双亲的长诗《忆榆庐》(前半部分节选)——
松花江之西,有村其塔木。历历双白榆,扶疏绕老屋。
遐思龆龀年,我父教我读。每书必亲钞,篇篇当削竹。
每句必口授,记诵耳须熟。朝曦连夕镫,慈训为家塾。
我母尤锺爱,时恐遭笞扑。朝送屋角东,手为栉与沐。
暮迎屋角西,食以果与肉。其时榆正新,风动钱蔌蔌。
我亦随风来,满院争相逐。有时披绿阴,嬉戏当彩服。
二老开口笑,谓我如黄犊。忽忽四十年,此景宛在目。
&&&&此诗写得比较明快易懂,追忆儿时“嗜学能文”的父亲亲自手录书册,逐句诵读,母亲朝送暮迎,忧心牵挂,以及以榆钱为彩衣,与二老欢心嬉戏于庭院。那些温馨的往事多么难忘!父亲虽为武官,谙熟满汉两种语言文字,曾饱读经史,对子孙竭力劝学,循循善诱,且为人耿直不阿,乃是诗人的作人榜样。儿子的孝心之中,包含着由衷的敬仰感佩。其生母全心全意呵护着成氏家族这个独生子,对他实在是“钟爱”有加。庚子之前,随儿子居住在绥化府邸,晚辈闲暇时尚能侍奉晨昏,享受一些天伦之乐;后来一同避难于大漠,相依为命,其中骨肉深情,外人实难透彻体味了。如此至诚至孝,方铸成《抱山展墓》《忆榆庐》这样的至情诗篇。或许因为写作时的年龄、境遇、心境不同,两首诗行文用语、文字风格具有明显差异。然而一个“孝”字融解其中,这个内涵实质相同。内容方面也有重合,比如:“我父先见背,家室几颠覆。中经庚子乱,负母窜山谷。”比照之下,笔者深深有感,却无法形诸笔墨。一叹。
&&&&《抱山展墓》里弥漫的孝道衷情,还缠络着浸润着另一个传统观念:忠。如果简单地套用“忠孝不能两全”的观点诠释,远不能解读此诗、此人、此情的复杂含蕴。囿于一首诗的研究范围,这些问题难以考辨清楚,笔者谨在此提出几个要点,为日后全面考辨树立标志。
&&&&1.“生儿亦何用,往训空启迪。”以往双亲的训教,究竟是什么?含言传身教两个方面。诗人成多禄先生在清末民初的生存与发展,乃是同代文人的一个例外。他可以步入科考祥云,飞黄腾达并陷入庚子泥潭,让慈禧身边多一个红顶子,世间少一个诗书双绝的艺术大家;他可以终老于松花江畔其塔木成家大院,守着庄园炮楼千亩农田过土财主的日子,让家乡多一位善良乡绅,国家少一位前清知府、民初共和参议;他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走向不同的前途。人生不是候鸟,诗人最终只是走了他的这条道路。“何用”?唯此用也。那么我想问一下:“往训空启迪”,究竟“空”在哪里呢?这是研究成多禄先生思想艺术的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需要全面搜索考证,廓清原委。
&&&&2.“伤哉乙巳春,万古漆镫阒。”诗人习惯用“镫”字代“灯”。后一句,措辞比较特别:万古明灯,这一年熄灭了,寂寞无声了。笔者猜测,诗人针对朝廷取消延续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而发此慨叹。是否如此,这需要考辨。倘若如此,便生发出另一个研究基点:诗人成多禄的科考与仕途情结。此略。
&&&&3.“君恩日以深,亲面何由觌。”句中的“君”字,笔者初读时,误以为是“亲”的互文,解作先人九泉之下庇佑子嗣,子嗣却无从面谢深恩。但多方思考,认定还是解作“皇恩浩荡”云云为妥。那时候官场上的大员们,以及大员身边的幕府亲信,应该都知道皇帝乃是一个摆设,大权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于是忠君便成为一种糊糊涂涂的概念。而这个老太婆又将整个朝政弄得糊糊涂涂的,丧权辱国,国将不国;且在身后留下无穷祸患与遗恨。尽忠与尽孝,在诗人心中似乎也是一种莫大纠结。唯有墓前一把哭亲老泪,最是沉重,悲也伤也,国恨家愁,岂不痛哉!
&&&&这首《抱山展墓》,诗艺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全诗采用入声韵(平水韵部入声十二锡),读来能够感受到呜咽哀叹的气韵,与内容、情怀融作一体。总起来看,不像其诸多古风作品那样流畅蜿蜒,非兰亭序也,亦非丧乱帖、祭子侄之属也,——只可比喻成魏碑石刻,一刀刀镌刻而成,血泪浸透其里。前清翰林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录入数千人诗作,从成多禄先生千篇之中精选42首,其中便有此《《抱山展墓》,这不是偶然的。
&&&&&&&&&&&&&&&&&&&&&&&&&&&2012年元月3日七槐灯下草就,翌日匆匆修改
古风《送刘仲兰之呼兰》初读
——兼谈成多禄先生的“为将为使”观
&&&&成多禄先生出于官宦诗书之家,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自然给他指示着科举考试之路。先生也的确是从读书而入仕途的好苗子,若不是在22岁、31岁两次奔赴京师都遭遇意外,也许真的就成为“国器”了。他后一次遭遇意外是在公元1895年,昏厥于顺天乡试考场,归乡以后泯灭了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而立之年,功名无望,这在那个时代、那个家族、那个社会生态环境里,或许个中压力苦闷今天我们无从感受,况且他还是成氏家族“三支七世”的独子——可见个性不是命运,却往往是命运的杠杆。
&&&&不再从形式上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回事;内心里是否遵从圣训,“达则兼治天下”,那是另一回事。诚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者所判定,1911年辛亥革命差不多成为成多禄先生的分水岭:之前积极入世,从1899年12月出山入盛京(奉天)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主持文案,至1911年退出“江湖”而寓居北疆,大约十三年。(除去母丧丁忧二年余、浪游江南大半年,一线政治生涯足足十年矣。)辛亥革命之后大约十六七年,其间也担任过几项民国公职,虽然敬业,较少率性至情地全身心投入了,饯行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我赞同这个基本判定,以为大体上符合成多禄先生的个性特征、心路历程、人生选择。
&&&&这几天细读了先生的古风《送刘仲兰之呼兰》,发现这个作品或许能够从一个视角印证上述判定,提供了富于质感的一些史料史影。遂作初步解读,并谈一谈成多禄先生前期奉行的“为将为使”的入世观念。
&&&&我们先来阅读《送刘仲兰之呼兰》全诗。——
镏君镏君去不顾,寻师独入云深处。秋风库叶一扁舟,斜日伊兰千里路。
庚寅之岁喜初逢,我与君家一巷中。气象汪汪黄叔度,照人剪水点双瞳。
清谈从此留真赏,夜话篝镫时来往。得逢好友旧盟心,欲索解人先鼓掌。
周簠秦彝汉瓦文,图书金石两纷纷。画家自古传三昧,书法于今重八分。
蓦地祖刘中夜起,方觉雕虫技小矣。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使。
鬓发将凋可奈何,坐令勋业久蹉跎。我闻此语为君壮,燕赵相逢慷慨多。
金源自古称雄郡,残碑断碣无人问。偶然名士著名邦,斗觉山川增气韵。
此时耳热酒初酣,别绪唫秋与澹堪。他日边云回首处,荻花枫叶满江南。
&&&&&此诗描述过程中,话语思绪萦绕颇多,若不得要领,便读得糊糊涂涂。我依据诗句涵义,尝试还原那一场饯行之宴的实况,以此解开谜团。全诗三十二行,划分为八节(四句一段),使用了八个韵部,但并非严格恪守,有合韵现象。换韵脚的地方,内容层次多有转换,但前后连接的疏密程度尚有区别。
&&&&第一个韵部(合)。去声六御、七遇,所用韵脚:“顾”“处”“路”三字。原文:“镏君镏君去不顾,寻师独入云深处。秋风库叶一扁舟,斜日伊兰千里路。”解说:“镏君”便是“刘君”,“镏”同“劉”。“库叶”“伊兰”这两个地名,我以为都不是写实,分别虚指中国领土的北端与西端,极言所行之远,暗含所求之难。
&&&&大意是:刘君刘君,此地一别便不再回顾,独自寻师访友,走向那遥远地方白云深处。秋风里漂游在北疆黑水库页,夕阳下跋涉于西域伊兰古路。
&&&&第二个韵部(合)。上平声一东、二冬,所用韵脚:“逢”“中”“瞳”三字。原文:“庚寅之岁喜初逢,我与君家一巷中。气象汪汪黄叔度,照人剪水点双瞳。”解说:“庚寅之岁”,即1890年,是年诗人成多禄先生24岁,住在吉林九台其塔木镇成家大院(今成家村)。“汪汪”,形容水深阔;这里比喻黄叔度其人胸怀广大,智慧深邃;又以黄叔度比拟刘仲兰,足见敬慕之深。补录,《世说新语》云:“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黄叔度,名宪,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德行著称,满腹经纶,名动朝野。《后汉书》本传记载: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附注:荀淑,当时全国闻名的道德学问大家。诗人澹堪此处极力说项,让人能够从侧面窥见少年白衣刘仲兰君的峥嵘头角。此刘郎还是一个美男子,相貌非凡,光彩照人。“剪水点双瞳”,不太好直接翻译,含赞美意味。“剪水”指涟漪。“双瞳”,也称“重瞳”,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奇异之貌也,如仓颉、项羽辈。
&&&&第三个韵部。上声二十二养,所用韵脚:“赏”“往”“掌”三字。原文:“清谈从此留真赏,夜话篝镫时来往。得逢好友旧盟心,欲索解人先鼓掌。”解说:“真赏”,真心欣赏,犹言彼此知音。“篝镫(灯)”,指打着竹灯笼。“旧盟”,指当年秉烛夜话时,二人订立的盟约。这一节是过渡,前两句承上,追忆往事;后两句启下,记述当前这次祖宴的情形,写得很生动。
&&&&大意是:想当年,你我一起沟通心意、切磋学问,成为知音,经常提着灯笼往来夜话。今天好友重逢,还记得当年我们深藏心中的约定吗?呵呵,你想要我解说,先为我鼓掌了。
&&&&第四个韵部。上平声十二文,所用韵脚:“文”“纷”“分”三字。第五个韵部。上声四纸,所用韵脚:“起”“矣”“使”三字。这两节联系紧密,放在一起涵泳。原文:“周簠秦彝汉瓦文,图书金石两纷纷。画家自古传三昧,书法于今重八分。蓦地祖刘中夜起,方觉雕虫技小矣。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使。”解说:“簠”(音“斧”)与“彝”,先秦祭祀或宴飨时用的器皿;与“汉瓦”并用,泛指古代文字、文物。“金石”,泛指刻在钟、鼎、簠、彝等金属器物上和石碑上的各类文字。“三昧”,内蕴、要义。“八分”,指隶书,东汉中期兴起的一种书体。“祖刘”,(我)效仿刘仲兰。“将”与“使”,指武将、使臣。
&&&&大意是:起初我沉溺于古代文字书画,受到你的指教才有所领悟。蓦地效法于你,中夜起而兴叹:囿于这些雕虫小技,胸襟太小啊!遂与你订有旧盟——男儿生于天地之间,不能做武将保卫国家,也应该做文臣,出使于异邦而不辱使命。
&&&&第六个韵部。下平声五歌,所用韵脚:“何”“蹉”“多”三字。原文:“鬓发将凋可奈何,坐令勋业久蹉跎。我闻此语为君壮,燕赵相逢慷慨多。”解说:前两句,乃是刘仲兰听少年好友解说“旧盟”后所言,略含人生蹉跎之感。“坐”,徒然。“君”,您,对刘郎尊称。
&&&&大意是:刘君叹道,少年壮志可嘉,无奈如今鬓发即将凋零,白白地错过建功立业的时机,多年来仕途蹉跎,没有作为。我听到您说这番话,忍不住要为您激发壮志了。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咱俩这次相逢,也学做燕赵人吧!尽情吞吐慷慨浩然之气。
&&&&第七个韵部。去声十三问,所用韵脚:“郡”“问”“韵”三字。原文:“金源自古称雄郡,残碑断碣无人问。偶然名士著名邦,斗觉山川增气韵。”“金源”,原指金代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后来也泛指以会宁府为中心的白山黑水间广大地区。“著”,彰显(于名邦)。“斗”,陡然,突然。这一节,承接前面的“为君壮”,鼓励好友到呼兰以后能建立勋业,彰显声名。
&&&&大意是:咱们所在的这片东北疆域,自古以来就是英雄用武之地,可惜这些年衰败了,记载先贤伟绩的碑碣颓断,无人问津。偶然有名士崛起,彰显于雄郡名邦,便会让人陡然觉出为山川增添豪气神韵。(七槐子按,此处至少暗寓了程德全等功勋昭著的封疆大吏事迹,也许含蕴更多。)
&&&&第八个韵部。下平十三覃,所用韵脚:“酣”“堪”“南”三字。原文:“此时耳热酒初酣,别绪唫秋与澹堪。他日边云回首处,荻花枫叶满江南。”解说:“唫秋”,即吟秋;“唫”同“吟”。“澹堪”,作者的号,多用于晚年;中年或偶有使用,“堪”写作“庵”“盫”(音“安”)等。1895年,刊出石印本《澹盫诗草》,收诗98首。(参见《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李澍田、翟立伟《成多禄生卒年及事略订补》)“边云”,边塞云气,当指刘仲兰在北疆回首南望。言及“江南”,颇含意味。另,“别绪唫秋与澹堪”一句,可能涉及酒酣之际即席赋诗,当年文人聚会这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我猜想,刘仲兰君可能吟出一首“别绪吟秋留别”,赠与故友澹堪,澹堪随即回赠这篇送别诗《送刘仲兰之呼兰》。故而写得逼真生动,合情入境,洋洋酣畅也。
&&&&这四句含蕴深长,陈述大意之外,七槐子略加延伸檃栝:此时,酒刚好喝得耳热酣畅,故人即席歌诗,秋季吟别于我。您今日作呼兰之行,远游东北乃至于西北边陲,他日作边疆回望,——那时我或许正在江南从事报国大业,以应少年旧盟之约。也许如同唐人白乐天《琵琶行》中所歌,依然重复古人老路,枫叶荻花秋瑟瑟而已,却是不敢忘记燕赵慷慨。远在塞北江南,你我努力拼搏一番吧。
&&&&此诗最后一节,泄露给我们这次祖饯的时令:白山黑水晚秋时节,江南枫叶荻花纷纷飘零的时候。核对作者生平事略,可能性比较大的写作年份,乃是1907年、1909年。
(1)1907年秋天,澹堪先生辞去绥化知府,回到署理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身边继续担任幕府;次年程德全任满归乡,邀请澹堪先生一起游历江南,先生八月北归。(2)1909年秋天,程德全正在奉天巡抚任上(当年四月擢升此职),澹堪先生担任幕府;次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亦邀请澹堪先生同往辅助。——这两次,季节、行止都符合《送刘仲兰之呼兰》的记述。从该诗情怀用语看,写于1909年秋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此诗告诉后人一些重要信息,在此暂且归结成以下三点。
&&&&第一,诗人年轻时,曾经与好友有过“男儿生长天地间,不能为将宜为使”的“旧盟”,其赤诚心意吐露于中夜星光之下。这与一般“读书做官”的道德规范,有一定联系,但基本上具有根本区别,应该归入少年立志范畴里的的个人追求,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精神种子,包含着真纯的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甚至可以这样讲,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爱国气节的高官幕僚、中下级官员,其精神源泉自然是丰富深邃广阔的,但这种早期的精神底子,无疑属于内驱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贪官与清官、志士与汉奸、高风君子与污浊小人,其最初的分野,也许恰恰就在少年时期栽种下迥然不同的精神种子。如许精忠报国式的优良传统,今天也是需要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之一。
&&&&第二,诗人将青年时代的“为将为使”的理想,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前夕,大清帝国覆灭之前。有研究者认为:1907年秋天,澹堪先生辞去绥化知府之后,“回到齐齐哈尔,先生依旧留在程德全幕府之中。但此时的先生已经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书法和诗词创作之中,很少关心政治。先生每感于‘天下滔滔,污人犹腻,思欲得吾学以澹之。’而为自己取号为‘澹堪’,表达了乱世之中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详见《一代先贤成多禄》,网络文章,发表于2011年5月,作者网名是“花满楼的人”。)这首《送刘仲兰之呼兰》,倘若我对于写作时间的考辨真实可信的话,便纠正了上述论断。简言之,成多禄变成“澹堪”以后,并非立刻就不问政事,洁身自好,归去来兮了。他的理想主义坚持到最后一刻,直至清王朝被推翻,才熄灭了“为将为使”的朴素的理想主义光焰,走上另外一艘精神的诺亚方舟。划清这条分水岭,对于研究成多禄先生的精神文化内涵,应该说,乃是一个必须明晰的考辨标志。
&&&&第三,性格决定命运,总而言之,大约澹堪先生既不是武将的典型性格,也不是文臣的典型性格,他是典型的纯粹的文人性格。这是大致区分,文人性格里面还要细分才是,此略,观其大概而已。
&&&&这些性格的密码,一定藏在诗人作品里。诗无论言志咏情,真意永远无法瞒过真诚细心的读者,真正的诗人从来不在心爱的诗歌中造假骗人。单就这一首推论出什么,远远不足。但仅此一首,也能隐隐看出一点点诗人性格的深度纠结。既然诗人诗中自云“澹堪”,无论是写在1907年秋季,或者写在1909年秋季,距离辛亥革命都非常近了。——突变,必定潜伏着长期渐变的复杂因素。从诗人早期埋藏下的性格走向、矛盾、分裂,才能够寻找到真实可信的发展脉络和动因(内驱力)吗?这又是研究成多禄先生的一个深层难题,在此暂且提出研究的思路,有待以后广泛调研,包括与同时代、同时期人士的多方面比照。
&&&&最后,把比照的参照物提前几百年,我想起一首宋代名作:宋与之先生的《水调歌头·题剑阁》。最近我细读过的澹堪先生古风长诗(律诗绝句受格式音韵严格限制,不如古风质朴真实,所以一定要先细读古风力作,这乃是研究前人诗歌的一条近路),里面好几个词语及其衍生,都见于宋与之的“题剑阁”,也许是偶然,也许不是——先生饱学过人,这个名篇大概不会没有记诵过。全词照录: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器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非常感人的一首南宋长调,读来令人浩叹!南宋时期,与满清晚期,相似的地方是有的,总其一点,便是朝廷昏庸软弱受外族欺负,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将不国。不知道澹堪先生是否写过词令,如果真的有,那才是研究其人其诗的真实起点。
悲怆迷离的塞上神话
——七律组诗《庚子塞上作》考辨与鉴赏
&&&&&&&&&&&&&&&&&&&&&&&&&&
&&&&成多禄先生()的《庚子塞上作》共四首,作于1900年秋季,真实记述了庚子之乱中一段特殊经历,饱含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炽烈情愫。
第一个神话:万帐貔貅大野开
&&&&组诗其一云:
万帐貔貅大野开,风声怒挟阵云回。
天留一线容西上,地尽中原此北来。
谈笑公卿王猛意,仓皇戎马李纲才。
深宵无限关心事,卷入胡天画角哀。
&&&&大意是说:我离开陪都盛京(今沈阳)走向西北大漠,仿佛望见成千上万顶清军营帐在旷野中排开,正义之师,同仇敌忾,风云共怒。应该会有名臣名将站出来,如同“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前秦丞相王猛、宋代抗金英雄李纲那样,从容地拯救国家黎民。夜深了,心头无限忧虑,卷入胡天号角,在悲凉的塞上夜色中飘逝。
&&&&作者成多禄先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随妻兄魁升(字星阶)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从事文案工作;次年依克唐阿病逝,由增祺接任盛京将军,遂一同赶上了这场庚子之乱。
&&&&京师方面:
&&&&日,清政府向列强(国)宣战;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8月15日京师失陷,慈禧太后出逃,后赴西安。
&&&&东北方面:
&&&&俄国趁火打劫,从1900年七月下半月,发兵十余万,分五路全面入侵我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将军寿山主战,吉林省将军长顺、盛京省将军増祺皆主降,此三者互无隶属关系,皆直接听命于朝廷,而朝廷起初战降不定,且逐渐偏向于主降求和。朝廷昏聩,主帅不和,兼以我军人数、武器装备、军需给养、作战与指挥调度能力等等都处于劣势,遂有了这张时间表——
&&&&1900年7月底,呼伦贝尔城失陷;
&&&&8月3日哈尔滨城失陷;
&&&&8月5日瑷珲城失陷,被俄军焚毁;
&&&&8月12日海城失陷;
&&&&8月30日齐齐哈尔城失陷,黑龙江省将军寿山自杀殉国;
&&&&9月2日俄军进入吉林城,吉林省将军长顺备牛羊犒劳俄师;
&&&&9月28日,盛京省将军増祺携印率属下弃城出逃;三天后,也就是10月1日,俄军不费一枪一弹开进盛京城,占领了这座大清帝国的陪都;
&&&&10月4日,锦州失陷;10月6日俄军南北汇合,至此东北三省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全部被侵略军占领。
&&&&我想,成多禄先生创作《庚子塞上》第一首诗的时候,大概上面这两张时间表中的大部分内容,他不知道不清楚。原因应该有三条:(1)成多禄可能并不受増祺赏识,属于被新任将军留用的前任幕府,操持一般文案工作而已;而増祺其人品德恶劣,卖国求荣,远远比不上爱国敬业的老将军依克唐阿,成多禄不可能与之结好。推断,増祺将军掌握的军事机密,未必让他知晓多少。(2)东北各处都在打仗,基本战况很难及时准确地送达传播。(3)成多禄很有可能在増祺将军弃城出逃之前,便离开了盛京城。具体讲,他不是在9月28日随増祺一行官员向与盛京毗邻的新民广宁一带逃窜,而是早在5至14天以前匆匆出了盛京城,远赴蒙古大漠执行一项特殊使命。因此,他没见到也不知道举城官员将士纷纷作鸟兽散的可悲景象,而是怀着一腔忠诚,勇敢地走向茫茫戈壁。(具体考辨见下节)盛京副都统、育字军总统晋昌,仁字军和奉字军总统寿长,乃是主战派,并协同奉天的义和团民众,积极备战,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这些,成多禄应该是知道的,遂有这个豪壮的首联:万帐貔貅大野开,风声怒挟阵云回。
&&&&庚子年秋季,无论白山黑水、燕山海河,山河破碎风飘絮,这是真实的情况。然而,八月飞雪的胡天大漠里,诗人成多禄先生抒写了一个不无英雄主义色调的反侵略战争的神话。他仿佛看见“夜深千帐灯”的盛世军容,呼唤具有雄才大略的将相站出来救亡图存。从诗歌境界评价,不可谓不雄浑悲壮;从诗人情怀体会,不可谓不赤诚坚毅;从成诗的具体背景、缘由来考辨,又包含着种种难言的苦涩与悲凉。
第二个神话:犹见河山带砺长
&&&&组诗其二云:
&&&&莽莽平沙卷大荒,当年圣武定全羌。
&&&&汉家佗尉蛮夷长,唐代浑瑊异姓王。
&&&&册谱球刀诒法物,图开日月近宸光。
&&&&兴源寺里尊藏处,犹见河山带砺长。
&&&&大意是说:莽莽黄沙平旷无边,让烈风吹卷着,绵连涌动了无穷岁月。遥想当年,圣明英武的开国君主平定四境,安抚众邦,各族人民在大清朝廷荫庇下生存发展。颇有汉唐盛世的不凡气象啊!就好似刘邦赐给赵佗“南越王”印绶,使他向汉朝称臣;出自少数民族浑部的浑瑊,因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被唐德宗封为咸宁郡王。如今,我在位于大漠的兴源寺中,亲眼瞻仰了镇国宝物、圣主尊容,犹如望见国运昌盛、江山永固的未来远景。
&&&&附带解释几处文字难点。佗尉,指赵佗,秦代奉命征讨岭南,做过南海郡郡尉(一说龙山县令),创建南越国,后归汉,从此岭南正式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这里,诗人借追述汉唐事迹,颂扬清代皇帝的文治武功,鼓动报国忠君的气概。册谱球刀诒法物:典册上模拓了像天球河图、赤刀那般珍贵的宝玺文字,作为镇国法物而流传后世。诒,音“夷”,传给。球,天球河图,相传是伏羲创作的“易”,属于无字书;而给它作注解的有字书,便是《周易》(后成为儒家经典《易经》)。刀,相传是武王斩杀纣王所用的刀,用红色作装饰,称“赤刀”,被视为宝物。诒,音“夷”,传给。图开日月近宸光:把本朝历代皇帝图像展开,仿佛日月之光照耀着圣容。宸,音“晨”,北极星所在处,引申为帝王。河山带砺,指黄河变得如衣带,泰山变得像磨刀石;这当然永远不可能发生,故含有江山永固、代代流传的意思。
&&&&解开组诗谜团,这一首如同钥匙,拟分作两项进行考辨。
&&&&1.&成多禄一行人从盛京到沙漠这段行程的起止时间
&&&&成多禄一行人何时离开盛京,直接考查尚无确证,只好绕一个弯子,作间接推论——反过来考辨他们何时到达蒙古沙漠地带的,然后减去路途上所用时日,推算出离开盛京的时间(近似值)。
&&&&据《成多禄自订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闰八月初旬,余与星阶奉老母入蒙古地。间关数百里,出入乱军之中。”
&&&&◎“闰八月初旬”
&&&&&庚子年有闰八月,也就是连续两个八月。初旬,一般理解成农历每月的前十天,其后便是中旬、下旬。需要把庚子年闰八月的29天,换算成公历1900年秋天的月份日子。此外,还需要把庚子年八月的相关日子纳入换算。见下:
&&&&日&星期五&农历八月廿一&庚子年乙酉月庚寅日
&&&&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廿二&庚子年乙酉月辛卯日
&&&&日星期日&农历八月廿三&庚子年乙酉月壬辰日
&&&&日星期一&农历八月廿四庚子年乙酉月癸巳日
&&&&日&星期二&农历八月廿五庚子年乙酉月甲午日
&&&&日&星期三农历八月廿六&庚子年乙酉月乙未日
&&&&日星期四&农历八月廿七&庚子年乙酉月丙申日
&&&&日星期五&农历八月廿八&庚子年乙酉月丁酉日
&&&&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廿九庚子年乙酉月戊戌日
&&&&日&星期日&农历八月三十庚子年乙酉月己亥日
&&&&日&星期一农历闰八月(小)初一&庚子年乙酉月庚子日
&&&&日星期二&农历闰八月初二&庚子年乙酉月辛丑日
&&&&日星期三&农历闰八月初三&庚子年乙酉月壬寅日
&&&&日星期四&农历闰八月初四&庚子年乙酉月癸卯日
&&&&日星期五&农历闰八月初五&庚子年乙酉月甲辰日
&&&&◎“间关数百里,出入乱军之中”
&&&&“间关”形容旅途艰辛,崎岖、辗转。“数百里”,究竟是几百里呢?查验东北与蒙古地图,盛京距离蒙古库伦法源寺(今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库伦镇附近),用尺子直线测量是三百多华里。考虑到弓弦弓背的路程差异、雨雪天气干扰、渡河过桥与穿越山区(临近蒙古群山宽度约数十公里)等客观不利因素,以及进入沙漠地区以后的艰难行程——最保守地估计,这段路途实际上有四五百华里,行走时间应该不少于十天。
&&&&简述两个佐证。
&&&&第一个,成多禄先生记述那一次沙漠行走实况的五言诗,《寿敬宜六弟五首》其二的前四句:“八月庚子秋,穷边踏荒雪。仓皇乱军中,万里人迹灭。”
&&&&第二个,成多禄的妻兄魁升,1900年秋天同行于盛京至库伦兴源寺的艰苦道路,曾经在1901年春天追述过路上情形:“辎重纷纷满途”,负责押运的武将“徐徐焉”云云。可见行进速度很慢。
&&&&综合这两方面记述,我们能够想见,进入大漠之前的三四百里,乱兵难民拥堵于路中,将军府衙委派的押运官指挥部下保护着装载“辎重”的车队“徐徐”缓行。等翻过奉天与蒙古交际处横亘的山脉,进入茫茫沙漠地带,人烟稀少,秋雪纷纷,行路艰难。
&&&&由此,反推回去,判定成多禄一行人离开盛京的时间,结论便是:(1)如果到达“蒙古地”是在庚子年闰八月初十,即日,那么离开奉天城是在9月23日,距离増祺将军弃城出逃有5天之多。(2)如果到达“蒙古地”是在庚子年闰八月初五,即日,那么离开奉天城是在9月18日,距离増祺将军弃城出逃有10天之多。(3)如果到达“蒙古地”是在庚子年闰八月初一,即日,那么离开奉天城是在9月14日,距离増祺将军弃城出逃有14天之多。
&&&&以上三条,最后一条暂且排除,因为“闰八月初”,与“闰八月初旬”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条姑且作为上限看待。稳妥起见,采取第二条,认定:成多禄一行人大致在9月18日,接受将军府衙的紧急密令,护送载有国宝的车队,匆匆离开盛京城,奔赴蒙古库伦地区的兴源寺。
&&&&我之所以仔仔细细地地反复推算这张时间表,便是想要参悟作者的真实经历之中的真实感受,破解塞上神话蕴含着的诗意的密码。这些逻辑思辨,将会逐步展开和渗透。
&&&&例如,若认定成多禄先生大约在日前后离开盛京,那么,先生当时有可能了解的奉天一带的基本战况便是:(1)主战派将领晋昌副都统正在辽阳督战;(2)“当时,驻守牛庄、鞍山、辽阳一带的清军,除晋昌的育字军外,还有全营翼长寿长率领的奉字军、仁字军等,共约五十余营,加之义和团踊跃参战,兵力尚属可观。”(摘自《中国近代战争史》第十二章《抗击沙俄入侵东北的战争》)增祺将军多次调兵回保省城盛京和增援北路,这固然削弱了辽阳方向的作战兵力,却很容易给留守盛京的人们造成兵多将广、形势尚好的错觉。
&&&&其时,成多禄先生不大清楚的战争形势是:(1)8月中下旬,京城失守,慈禧西逃。(2)8月12日盛京省海城失陷,那些天八国联军正向京师大举进犯,沙俄为在关内攫取更大的利益,抽调辽东战场的部队迅速投向大沽口。因此,俄军侵占海城后屯兵等待,不敢北犯,清军也未乘机反击,敌我处于相持状态。这种暂时的平静保持到9月24日之前,尔后俄军便开战猛攻,9月24日攻占牛庄,26日攻占鞍山;28日进入辽阳,就在这一天増祺舍弃盛京城率众出逃了。
&&&&——由此可见,9月18日前后成多禄离开盛京之际,恰好处于敌我相持阶段,相对安宁,战局不太明朗。准此,便可解释两个疑团:其一,为什么成多禄一行人能够平安出城,顺利到达西北方向数百里以外的蒙古大漠。他们恰恰在与前线背道而驰。其二,成多禄先生为什么到达塞上之后,那么信心满满地写下“万帐貔貅大野开”之类的诗句。此时他或许还不清楚黑龙江全省已经失陷,根本不可能知道9月22日吉林城失陷、9月28日盛京城失陷、几天后整个东北三省被俄军基本占领。假如他晚十来天离开盛京,跟着溃军难民一起惶惶外逃,我猜想他短时间之内,断然写不出那样豪气冲天的神话。
&&&&2.陪都国宝的挑选、押运、清点、雪藏与守护&&&
&&&&盛京失陷前,当权者曾经把一部分国宝运往蒙古大漠中雪藏。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国宝,我想主要缘于当权者害怕战争结束后朝廷问责,想要减轻自己向俄军求和求降的罪责。此事主谋,恐怕非増祺将军莫属。成多禄先生是否全程参与了陪都国宝的挑选、押运、清点、雪藏与守护,具体情况尚不十分清楚。根据目前得到的一些资料,试着推演如下。
&&&&◎挑选了什么国宝
&&&&成多禄先生应该是挑选陪都清宫国宝的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早年他酷爱研究文物书画,留下“周簠秦彝汉瓦文,图书金石两纷纷”的自况诗句(详见其古风《送刘仲兰之呼兰》),后来又在奉天将军府衙担任文案两三年,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但是,“年谱”中他并未提及此事,是不是有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从成多禄塞上诗中可知,所选国宝中,有“册”与“图”两种,即“册谱球刀诒法物,图开日月近宸光”。现已查明,此二物从乾隆年间起藏于奉天清宫凤凰楼。
&&&&(1)图,指清代皇帝画像。至光绪年间,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皇帝身着朝服端坐的“圣容”各一份,描绘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平时读书、射猎等带有生活场景的行乐图共13份,都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后由乾隆皇帝下旨送盛京供奉。
&&&&(2)册,指“册宝图谱”,即清初皇帝御玺的印谱,相当于查找玉玺的目录,——与皇帝宝玺存放在一起。原藏于紫禁城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方,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
&&&&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属于清宫中最重要的文物,具有皇权的象征意义。此外,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文物还有一种,成多禄塞上诗中未加涉及,这便是曾经与圣容、御玺一同藏在奉天清宫凤凰楼的国家史册。乾隆八年(1743年),命将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尊藏。至于从其他上万种宝物中,还精选了哪些稀世珍奇运往蒙古大漠雪藏,目前无从细考。
&&&&◎押运与清点校对
&&&&上文提到的《册宝图谱》,成多禄先生身居大漠期间,曾复制过一份,印证塞上诗中所说的“册”,那十方宝玺藏于大漠,乃是确凿无疑的。先生复制的这一份,后面有上下两段跋文,简述了奉天国宝押运与清点校对的情况。
&&&&上跋曰:
&&&&呜呼!盛衰之际可以观人哉!当沈之亡,而俄之方入也,以干戈逢火墟其城,大官走避,辎重纷纷满途,其甚以轻装行,其又甚以身免者相属也。乃芍帅徐徐焉,后于枪林弹雨中忘其身与家,独载此宝而出。嘻,异矣。是岂智之不足欤?抑亦思心所当尽发于中而不能止欤?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三日星主人识于退思庵。
&&&&下跋曰:
&&&&册宝图谱,一帙十三页,有序无跋,乾隆十六年所颁发,古色斑驳,印痕宛然,盖三百余年物也。今年秋,俄陷沈阳,芍航都护内府册宝,奉以行,将诣行在所。时予避乱沙漠间,谱后获,因校对藉以拜观,并为模搨以记之。夫以兵燹之余,宝器之销沈,图书之散佚者,不知凡几,今乃于斯地,睹斯宝与图,景星庆云为之一现,亦幸矣哉。呜呼!谁之力与?谁之力与!光绪庚子冬十月既望,竹道人书于漠北寄庐。
&&&&第一,先分辨跋文作者、写作时间和相关背景。
&&&&上跋作者“星主人”乃是成多禄的妻兄魁升(字星阶),光绪二十四年因他引领举荐,成先生才当上盛京省将军依克唐阿的幕僚。写作时间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季,地点是奉天许鼎霖的居所“退思庵”。
&&&&扼要梳理这一时期概况,以了解上跋的写作背景:魁升与成多禄同入盛京省将军幕府,庚子年秋季一同随运宝车队远赴大漠(同行的还有成多禄生母),年底或次年年初离开大漠,辛丑年(1901年)正月成多禄护送病母回归吉林老家,之后与魁升营救被増祺将军拘押的好友许鼎霖,并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将徐成功救出,三个人聚集在许鼎霖的“退思庵”,魁升(“星主人”)即兴给《册宝图谱》作跋追述前一年的往事。再往后,成多禄生母病逝,先生归乡丁忧,便与盛京将军増祺再无瓜葛了。
&&&&可参考《许鼎霖文集》之《祭澹堪文》:“次年辛丑,返旆奉天。将军媚敌,居停被掳,小人进言,咎归于予,因之拘禁,月零三日。兄与星阶,多方营救,急难之情,逾于骨肉。”(“居停”指率兵英勇抗俄的武将寿长,他返回奉天途中被俄军俘虏。)
&&&&成多禄先生的“年谱”记载“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事,云:“正月十四日,余奉先妣率眷属还吉林。先妣自受严寒,艰于行,每升与皆成君廉、赵老舅扶掖之。二人者,星阶戚也。”“初,增将军在逃时,与敬宜有小嫌,至是遂囚敬宜与营务处,意将不测。余百计营救之,三月余始释。”(“敬宜”是许鼎霖的字。)亦可参照。
&&&&下跋作者“竹道人”即成多禄先生,他字竹山。此跋作于庚子年塞上,具体时间乃是“冬十月既望”,地点是大漠中的临时寄身之处。(“庐”有可能指军营庐帐,可参见塞上诗的后两首。)
&&&&第二,再分辨成多禄、魁升二人与这次运宝雪藏事件的关系。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疑团,某些关键节点不大符合一般常规常理。当事人似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有意与事件真相保持距离。我分解成若干侧面,说说我的假设和初步推论。
&&&&(1)成多禄先生似乎是在极端匆忙、急迫的情况下,受当权者之密令踏上西去行程。“年谱”庚子年纪实云:“”成多禄公乃是至孝之人,可参阅其古风《抱山展墓》等诗作。先生怎么可能不带钱、不带御寒衣物,奉母远赴“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蒙古大漠呢?
&&&&(2)从上面推论,想到另一个侧面。魁升在将军府中的地位应该略高于成多禄,但此事他似乎也是仓皇介入。他与成多禄同为前任盛京省将军心腹股肱,能不能受到増祺将军信任,这很难说。但是国宝运送雪藏,事比天大,谙熟文物典册书画印章的专家成多禄,应该是最佳的负责选宝监察、清点校对的内行人,似乎不重用这个专家又不能让当权者放心。最终蒙古库伦法源寺中,验查奉天清宫凤凰楼十方御玺,还是由成多禄先生亲自操作的。事实如此,如何解释原委却比较困难,大概有难言的隐情藏匿其中吧。
&&&&(3)所谓“隐情”,可能是什么呢?一则,对负责押运国宝的武官“芍帅”等,需要有人暗中监督,起到节制作用,魁升、成多禄便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所以一直跟随着这支运宝车队。二则,増祺将军又不想给魁升、成多禄正式名分,以免万一出现严重问题,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揭发真相,站出来作证。三则,増祺将军是否借押运国宝的机会,私自夹带了个人财宝,抑或想侵吞若干清宫珍宝(当然他恐怕还不敢打御玺的主意)?就其低劣的个人品质而言,这样的事他或许做得出来。那么就不便让对珍贵文物懂行的成多禄过深地介入此事了。另,辛丑年初春増祺将军抓捕许鼎霖,可能用意之一便是从侧面敲打一下魁星和成多禄,让他们别多嘴泄露对将军不利的秘闻。
&&&&(4)倘若这些隐情真的存在,成多禄先生闪烁其词,语焉不详,就能够理解了。事实是,増祺虽然在庚子之乱中临阵脱逃,逃出盛京之后还私自与俄国签订了严重出卖国家利益的密约,但昏聩的朝廷仍然信任并重用他,后来曾历任宁夏将军、广州将军、福州将军等职。所以,成多禄先生在“年谱”和《册宝图谱》跋文中,话说得都很含糊,甚至有意回避自己与押运国宝的关联,说是自己携老母到大漠避难,偶然遇见那圣容宝图、清初御玺,帮着清点校对而已。——这种巧合,怎么可能发生呢?联系到成多禄一行人离开盛京的具体时间,那些天省城一带并无战事,为什么成多禄敢擅离职守,携母出逃?为什么连钱和御寒衣物也不好好预备?为什么又偏偏往库伦兴源寺那边逃难,而且和押运国宝的车队同行?这些都是解释不通的。
&&&&◎雪藏与守护
&&&&清宫国宝雪藏在库伦兴源寺内,这个秘密成多禄先生写进组诗的第二首了,即“兴源寺里尊藏处”云云。兴源寺始建于顺治六年(1649),乃是锡勒图库喇嘛旗王庙,由顺治皇帝赐额,地位颇高。从1899年至1901年,该庙大规模修葺扩建,庚子年奉天清宫宝物雪藏于此地,可谓正逢其时,不易惹人怀疑觊觎。
&&&&雪藏之后,庙内不宜留较多军人护卫,部队可能散布在兴源寺周边地带秘密驻扎,预防俄军或者大股匪盗前来偷袭抢掠。从成多禄先生后两首塞上诗的内容推断,他一直带着母亲生活在军营中,忠诚地履行了协助护卫国宝的职责。
&&&&综上所述,组诗的第二首主题是歌颂圣主功德、皇权尊严,抒发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的坚定信念,可以算作是诗人面对圣物生发出的第二个塞上神话。可惜围绕这个神话诞生的背景,作者自己的处境并不那么顺,心境自然也不那么好,是否因为这种干扰,此诗诗艺稍差,用语比较枯涩,大概算不上成氏诗作中的精品。但昭示出来的主旨是非常鲜明的,集中凝聚在尾联,这两句还算精彩:“兴源寺里尊仓处,犹见江山带砺长。”
第三个神话:黄龙誓饮金乌朮
&&&&组诗其三云:
拂剑高吟敕勒歌,酪浆挏酒舞婆娑。
黄龙誓饮金乌朮,白马难盟药葛罗。
危局百年沈黑水,长城万里划黄河。
青燐白骨秋笳集,墨渖新从盾鼻磨。
&&&&这首诗描述了大漠军帐中举行的一次酒宴。驻扎在兴源寺附近的这支秘密部队,担负着护卫国宝的神圣使命,为什么会在这个秋日举酒作舞,拂剑歌吟呢?诗人没有记载背景,我们后人无以知道实况细节。若依从着形象思维的特色,合理地加以联想和想象,我首先想到的设宴缘由便是迎接宾客,时令大约在庚子年闰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下旬之间(阳历1900年10月至11月入冬之前)。
谁会来做客呢?
&&&&这个时期,増祺将军正忙着与俄军求和签约,大概无心派人来关照大漠属下。我注意到多种史料都记载过一个情况:増祺弃盛京省城逃跑以后,副都统晋昌、寿长收集溃军万余人,退往法库门一带继续抗击俄军。法库门乃是清代东北柳条边(起隔离满汉军民作用的壕堑和篱笆墙)的20座边门之一,今称法库,在沈阳市北偏西约90公里处,距离库伦旗兴源寺约三四百华里——比当年盛京城到库伦兴源寺的距离稍近一些。
&&&&抗俄的清军残部中,最有可能远赴成多禄所在大漠营地做客的,大概要首推徐鼎霖了。当时,成多禄先生早年好友徐鼎霖正在寿长军中帮忙做事,估计他俩暗中托人传递了音讯,而当时徐鼎霖随清军残部驻扎在距离库伦兴源寺不太远的地方。于是,在寒冷的大漠秋季,徐鼎霖携带御寒衣物,抄小路赶往库伦,面交故人成多禄,为其老母解了缺衣少鞋的燃眉之急。“年谱”庚子年秋纪事云:“吾友敬宜时在寿仁山长军中,携衣裘数袭、毡履数双,冒险赠余。余感极而泣,以所乘良马赠之。”另有《寿敬宜六弟五首》其二的后八句可作参照:“感君念老母,间道自出没。赠裘及毡履,饥骨得全活。古人肝胆交,青霄悬孤月。回首二十年,忍说枯伦别。”(“间道”指走小道。“枯伦”疑应作“库伦”,即成多禄母子在大漠的栖身地。)
&&&&成、徐二人的交往,最早要追溯到庚子之前五六年,那时成多禄31岁,正在吉林崇文学院求学,与同窗徐鼎霖相遇相知,成为挚友。徐鼐霖也是吉林九台人,其父行医,名重乡里,后亡故。徐鼐霖家境较为贫寒,在崇文书院读书期间,经常得到成多禄援助,结下了深厚情谊。
&&&&徐鼎霖其人颇有治世才略,民国初期曾担任过吉林省省长。庚子时,置身寿长军中协助抗俄,想来也不是一个等闲人物。他应该谙熟当时东北乃至京津一带的军情。成多禄、魁升以及护宝小分队首领“芍帅”们被隔离封闭在大漠一两个月之久,急于知晓外面的真实情况。贵客远道而来,出现一次军帐中的迎宾酒宴,尚在情理之中吧。
&&&&请细读这首塞上诗的首联:“拂剑高吟敕勒歌,酪浆挏酒舞婆娑。”先看句中提到的两种饮料。酪浆,指脱脂牛奶。挏酒,指马奶酒。挏,音“动”,本义是搅拌。不断搅拌马奶,便可以得到马奶酒。据说自汉代起,这种酒就是北方牧民的上等饮料,也是官府招待贵宾的首选美酒之一。摘引一则蒙古族民俗资料:北方民族先人远行狩猎时,为防饥渴,在随身皮囊(或牛的膀胱)中装些马奶,由于整天飞马颠簸,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得到味道同白葡萄酒一样的马奶酒。看来,为款待贵客,将士们自制或向附近牧民购买了马奶酒,一同欢饮于庐帐之中。诗人开篇便截取了痛饮、放歌、婆娑起舞的欢乐场景;欢乐中又隐隐含蕴着志士仁人的戎马肃气,——乃是“拂剑高吟”大漠古歌,另有一番旷远气度。
&&&&再读颔联:“黄龙誓饮金乌朮,白马难盟药葛罗。”据《宋史·》记载,岳将军“语其下曰:‘直抵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乃是金国腹地的军事重镇(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北);那个“饮”字,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相传是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清代满族其实是辽金时代女真族的传人,作为具有二分之一满族血统的成多禄先生,能够这样措辞,可见激愤之极也。料想来宾述说了俄军劣迹,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无数暴行令人发指!军帐中的将士与志士,遂慷慨悲歌,发出誓言:保家卫国,赶走入侵之敌!
&&&&对句,颇含委曲,似乎来宾还诉说了“难盟”之痛。“白马”与“黄龙”相对应,指白马之盟,即汉高祖刘邦与群臣杀白马歃血为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药葛罗,人名,唐代时回纥都督,他曾帮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二人结下友谊。后来唐朝出了一个叛将,名字叫仆固怀恩,他煽动吐蕃、回纥联合出兵进犯中原,三十万大军直逼泾阳(位于泾水北岸,今属陕西省咸阳市辖管)。泾阳守将郭子仪面临危局,幸好这时叛将仆固怀恩患病暴死,吐蕃、回纥为争夺指挥权而闹矛盾。郭子仪遂入回纥军营与都督药葛罗叙旧,坦陈利害。于是,双方歃血为盟,一万唐军与二十万回纥大军联合出击,大败吐蕃。历史上留下的原本是成功结盟的典故,但诗中强调“难盟”,透露出惶惑感,与直捣黄龙的誓言形成反差。对照庚子年的形势,清政府在国际上难寻盟友,东北抗俄的清兵残部一时孤立无援,这些实情一旦由知情者传达,不能不在诗人心中激起波澜。
&&&&颈联,将忧虑倾吐得更加沉重深远:“危局百年沈黑水,长城万里划黄河。”划,音“画”,繁体本作“劃”,意思是划断割伤。黑水与黄河对举互文,这两句大意是:百年危局在黑水黄河之中沉浮,万里长城在黑水黄河之间被割断刺伤。话,说得已经很重了,深深包孕着悲怆之情。
&&&&尾联云:“青燐白骨秋笳集,墨渖新从盾鼻磨。”这场宴会临近尾声的时候,夜幕降临了。从军帐中向大漠旷野望过去,但见青绿色燐火在累累白骨之间飘动闪烁;胡笳声远远传来,给秋夜平添了凄凉感伤的气氛。视觉、听觉交集在一起,遂搅动了胸中无限感慨。且磨墨铺纸,记下这场军营之宴吧!但愿能吐出郁闷,再添豪气。墨渖(音“审”),指墨汁。盾鼻,盾牌的把手,古代军营中用来代替砚台墨墨。当时的清军步兵一般应该使用来福枪、火炮,骑兵大概也不再用盾牌了。此处诗人借用古语,强调这是在军帐中拂剑作诗,倾吐心声。
&&&&这首诗,在塞上组诗之中写得最为完美感人。
&&&&诗中有情境画面。我之所以还原成迎宾的情节来解读,就是提醒读者不要忽略这个特色。当中两联融解在情境里,构成境中之意的深厚内涵,这是很难得的。
&&&&诗中有奇绝的对仗。颔联与颈联都非常出色,新鲜奇绝而工稳明晓,且内涵逐句逐联加深,与首尾联浑然一体,这也是很难得的。
&&&&用墨俭省而精妙。首联连续使用五个动词:拂、吟、酪、挏(后两个属特殊用法),极富动感,节奏欢快,渲染出军营迎客酒宴的热烈气氛。从“誓饮”到“难盟”,情绪缓缓扭转,而“沉”与“划”二字,写尽了百年屈辱、丧权误国的动荡与深恸!尾联前一句,只用一个动词“集”,便聚合了“燐”“骨”“笳”这三个名词带来的诸多感受;后一句也只用了一个动词“磨”,在兵器上,重重研磨着的,究竟都是什么呢?发人深省,余味不绝也。
&&&&说这首诗也是塞上神话,因为我吟哦的时候,偶尔竟然感觉有些精神恍惚,弄不清诗人写实,还是在写梦——记述大漠苦寒中的一种离奇幻象。与前两首塞上诗不同,此诗去除了“万帐貔貅”的虚妄期盼、“河山带砺”的空泛假想,真实地描写出洞晓天下时局真相之后的决绝与悲怆。“新从盾鼻磨”,“新”字值得琢磨,似乎含蕴着诗人刚毅的信念:悲怆之后,仍然要决绝地投笔从戎从政,拯救危局,解民于倒悬。也许,这个“新”字才是全诗诗眼所在。
第四个神话:草泽即今扶义起
&&&&组诗其四云:
辕门画鼓乱驼鸣,落日川原碛路平。
估客蜡书通敌报,胡儿绕帐听吟声。
旌旗占断金源路,碪杵催残木叶城。
草泽即今扶义起,相公何用受降名。
&&&&请细读首联:“辕门画鼓乱驼鸣,落日川原碛路平。”“辕门画鼓”,可能脱化于唐诗中的“辕门画角”。参见刘长卿的《送侯中丞流康州》诗句:“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乱驼鸣”,许多骆驼被出征鼓声惊扰,跟着杂乱地鸣叫,或许还夹杂着战马萧萧刀枪铮铮声。此行何去?日落时分,但见沙漠中河流旷野苍茫寥廓,平沙千里坦荡如砥,前途吉凶难测,军令必须执行,将士们披着暮色悲壮地踏上征程。这一联写得极好,有唐代边塞诗的意蕴。
&&&&再读颔联:“估客蜡书通敌报,胡儿绕帐听吟声。”这又是特别具有灵动风采的一个对仗,从细节方面将塞上战争风云描画得栩栩如生,用语奇妙,令人赞叹。假扮成商人(估客)的我方谍报人员,暗中传送敌军消息;敌人派出的探子也盘桓在我军驻地附近刺探军情,可惜“胡儿”听到的却是“壮志饥餐胡虏肉”一类的悲壮吟咏声。胡儿,此处是蔑称,特指被俄军收买了的当地人。
&&&&后四句,凭借这个事件延伸抒写,分作两层。
&&&&颈联是第一层,基本上写实,原句云:“旌旗占断金源路,碪杵催残木叶城。”“旌旗”指抗俄救亡的东北战旗。“金源”泛指黑水白山之间广大地区。“木叶城”的确切地址我尚未查准,暂且也算作泛指。附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是契丹族的先世居地,有木叶山。两句大意是:抗俄战旗飘扬在东北全境,何其壮观,令人振奋,令敌胆寒啊!东北不屈服的义军将士,故乡家人赶制冬衣,却无法送到你们手上抵御苦寒,落叶飘飘,寒意瑟瑟,你们实在是辛苦了。
&&&&说到这一层,说不清应该为北京清王朝、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们脸红到什么程度。简言之,庚子年秋冬之交,清廷方面的主旋律是议和。东北抗俄主力不是国家正规军,而是草根游击队,号称数十万之多(其实不到十万人),抗击的烽火燃遍三省,高举义旗“占断京源路”。晋昌、寿长率领的万把人,不过活动在当时盛京省与蒙古库伦之间的偏远地区而已。
&&&&尾联是第二层,写得亢奋激烈:“草泽即今扶义起,相公何用受降名。”前一句:“即”字不是“假如”,而是“就在”,表示肯定。现在各地民众已经扶义而起,纷纷加入了抗俄战争。如果说前一首塞上诗还停留在直捣黄龙府的决心、誓言上,这一首则强烈地表达出新的判断和信心,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后一句,句意比较萦绕,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读通。“相公”,尊称。若干唐代诗人都写过赠“令狐相公”的诗作,如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贾岛的《寄令狐相公》,王建的《寄汴州令狐相公》,——其人便是令狐楚,唐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担任过华州刺史等职,也是著名文学家。他与刘禹锡过从甚密,刘禹锡为他写过《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有句云“边月空悲芦管秋”,这是引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意,“芦管”指笛子。李益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此分析,可知成多禄先生这首塞上诗尾联中所说的“相公”不是令狐楚,而是《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作者李益。直译:相公您何必再提“受降”,把这两个字放入诗歌标题里呢?——联系前一句,大意是:民间下层群众现在已然扶持正义,揭竿而起,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那是必然的,何必还要提李益相公诗中的“受降”二字呢!
&&&&诗人描画出来的这一幅战争远景,要算是最带亮色的塞上神话了,从中能够感受到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犹见河山带砺长”的再度确认。
&&&&当时东北民众自发抗俄,势力最大的是忠义军、义和团余部及农民军、镇东军这三支义军,的确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重要贡献。1902年4&月8&日,沙俄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条约规定,俄军在18个月内分三批撤出东北三省,沙俄独吞中国东北的梦想未能实现。客观地讲,当时能出现这个结局,固然有多方面原因,这也有赖于东北人民的顽强抵。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多禄先生在塞上诗中高度赞扬“草泽”的反抗精神,立意颇高,实属难得。
&&&&但是,我在这里不能不简述一点点塞上神话旁边的阴影。
&&&&抗俄将领,主战派寿长副都统的结局,查《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六,云:“光绪中,官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统奉天仁字军,因事革职。二十六年,俄兵入边,寿长力请战。召回京,未行,为俄人所执,不屈死。”
&&&&再查抗俄将领,主战派晋昌副都统的结局,见于《清史稿》本纪二十四,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三月,“副都统晋昌褫职戍极边”。朝廷召回寿长,恐怕也并非善举,若不是他死得早,下场和晋昌差不多吧。其抗俄功绩,满清正史上只字不提,“力请战”实际上是清廷给他列出的罪状。
&&&&甚至在抗俄前线,晋昌副都统便被清廷宣布免职查办,所率部队交投降派清锐接统。这个叫清锐的家伙,担任盛京省户部侍郎,1900年8&月11日,増祺将军与他合伙杀害省城里的义和团首领,又下令把各州县正在抗战的义和团众一律查拿法办——简直就是俄国侵略者的内奸行径!。由这群大人先生当权,什么“河山带砺”,什么“黄龙誓饮”,什么“何用受降名”,与其说是浪漫美好的神话,还不如说是脆弱无比的童话。最终,这场战争还是中国向列强投降求和了。
&&&&成多禄先生写完《庚子塞上作》的下一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向列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俄国政府拿钱最多,接近赔款总数的三分之一。
&&&&恸哉!这个悲怆迷离的塞上神话,不忍再读了。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省大学排名201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