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多功能歼击机机的名称及代号

从复制到自制歼-5由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为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发展、自主生产第一代超音速战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使用,1986年停产,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当中,它曾经是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实战当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歼-7型战斗机是中国于上世纪60年代在前苏联米格-21战斗机技术转让的基础上仿制和改进发展的高空高速轻型歼击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之一。该机依靠本身具有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歼击8型战斗机(歼-8或称J-8),昵称空中美男子,北约代号为“长须鲸”(Finback),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米格-21战斗机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发而成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承担制空与拦截任务。歼轰-7,又名飞豹,对外名称FBC-1(JH-7),北约代号:比目鱼(Flounder),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歼-10战斗机(英语:J-10或F-10)北约代号:萤火虫(Firefly)是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自主研制的单发动机、轻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采用鸭式布局的的第四代战斗机J-10B是J-10多任务战斗机的一个改型,修改了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2004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的成都飞机公司(CAC)开始继续发展歼-10战斗机改型。FC-1/“枭龙”战斗机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全天候、单发、单座、轻型超音速战斗机,枭龙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与巴基斯坦空军共同出资,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开发歼-11战斗机,是中国从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引进苏-27SK重型制空战斗机的生产许可证之后的国产化型号,根据2009年后世界战斗机分类标准,歼-11战斗机为第三代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公司先后完成成品零部件总装、技术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改进。歼-15(代号飞鲨;英文:J-15)为重型舰载战斗机,是中国从乌克兰取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中的一架(T-10K-3)为基础进而研制生产的,研制由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为第四代战斗机。歼-20,代号“威龙”,北约代号“烈焰獠牙”(FIRE FANG)。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研制的最新一代(欧美旧标准为第四代,新标准以及俄罗斯标准为第五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空中优势/多用途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该机将担负我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任务。歼-31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最新一代双发中型隐形战斗机,代号“鹘鹰”,其采用双发、单座、固定双斜垂尾、无鸭翼、蚌式进气道。目前猜测主要用途有三种:一是与中国重型隐形战斗机歼-20形成高低搭配,尽管军方没有立项;二是拟推出的隐形战机出口型号;三是发展为替代歼15战斗机的新一代隐形舰载战斗机。日上午10时32分,歼-31成功首飞。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个同时试飞两种五代机原型机的国家。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P-26战斗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P-26战斗机
P-26“Peashooter”战斗机是所使用的第一架单翼战斗机,也是拆分更名前量产的最后一架战斗机。威廉·爱德华·波音(William Edward Boeing)在 1916 年创办了波音公司,此前他曾在西雅图经商,做过木材生意、造过赛艇也造过水上飞机。波音制造大型飞机的名声使其战斗机研发史常常被人忽略。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波音就与之东部的对手柯蒂斯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争取成为美国战斗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外文名称Boeing P-26 Peashooter退&&&&役1957年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问世以来,考古学家们一直热衷于寻找人和猿之间丢失的环节(虽然至今也没有任何化石出土),航空技术的发展似乎也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因为时代跃迁的瞬间往往被定格在某型具体飞机的身上。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技术 革命,快速凶悍的单翼机终于取代功德圆满的双翼机成为蓝天的主人,波音 P-26“玩具枪”正是掀起时代巨浪的新锐战斗机之典范。[1]
波音在 1919 年得到第一笔大宗飞机订货:为陆军航空勤务队(U.S. Army Air Service)制造 200 架托马斯·摩尔斯(Thomas-Morse)MB-3 战斗机。波音在 MB-3 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后被称为 MB-3A),如重新设计尾部翼面,修改散热器以及用钢管焊接机体结构取代原来的木制结构等。值得注意的是,波音公司就是凭着 MB-3A 的良好口碑逐步走上正轨,而托马斯·摩尔斯公司却很快被人们所遗忘。波音的下一个战斗机方案是波音 15,计划使用钢管骨架机身加木制机翼,装备 435 马力柯蒂斯 D-12 型液冷发动机。波音发展该机的目的仍然是与柯蒂斯公司争夺市场,由于对其充满期待波音甚至自行出资制造原型机的机身部分。[1]美国陆军在 1923 年与波音签定了生产 30 架波音 15 的协议,并将其命名为 PW-9(Pursuit Water-cooled Design 9),美国海军也以FB-1(F:fighter,B:Boeing)的代号购入 14 架。正是波音 15 开创了量产型波音战斗机的先河,1928 年出现的波音 83 是波音在双翼机研发领域的颠峰之作。该机使用螺栓固定的铝管组成机身结构,机体外形因此比早期型号更为紧凑,动力装置则采用 450 马力的普-惠“黄蜂” 式风冷发动机。波音 83 是一件杰作,在随后的 5 年时间里波音 83 及改进型号陆续收到来自军方的定单,其陆军型号(波音 89)被命名为 P-12,机身挂架可携带 500 磅重的炸弹,其海军型号则被命名为 F4B,尾部安装有着舰用的拦阻钩。[1]尽管波音 83 系列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波音公司的管理层却认为双翼机的时代行将结束。波音在 1928 年开始其单翼战斗机的可行性研究,1930 年展示了其制造的 3 架单翼战斗机原型机。P-26机队最初两架(由波音公司自担风险制造)是去掉下部机翼、仅保留上翼部分的波音 83。其中一架原型机以 XP-15 的代号向美国陆航进行了展示,另一架(装有尾钩)则以 XF5B-1 的代号送交海军测试。尽管试飞结果表明二者都比双翼型战斗机飞的快,但在机动性和爬升率方面却无法令人满意,这两架飞机最终都没有被军方看中。1930 年末,波音 83 的第三架原型机 XP-9 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的设计源自美国陆航颁布的一项技术规范。XP-9 的设计充满时代气息,采用肩扛式单翼加铝制硬壳式机身,使用一台 600 马力的柯蒂斯水冷式发动机,最大时速可以达到 213 英里,比采用阳伞型机翼的前两架原型机快得多。遗憾的是该机座舱布置在机翼支柱的后面,飞行员的视野因此受到了较大阻碍,此外 XP-9 在操纵性方面的缺陷也令人头疼,美国陆军航空队权衡后做出了购买了 P-12 双翼战斗机的决定。[1]
1930 年出现的另一款原型机——波音 200 单翼邮政飞机更加引人注目,该机起初是被当作一种高速邮政飞机来设计的,该机的研发成功得益于 20 年代波音在民用航空领域取得的经验(其创办的波音航空公司后来成为美国联航的前身)。波音 200 属于先进的悬臂式下单翼飞机,采用全铝制硬壳式机身和收放式起落架,全长 41 英尺,翼展 59 英尺,可以携带 2,300 磅重的有效载荷(邮件或乘客)飞行 600 英里。波音 200 的气动设计相当优秀,但是最高时速只有 158 英里,原因在于其装备的“大黄蜂”发动机(525 马力)功率偏低。1931 年波音公司在波音 200 的基础上为美国陆航研制出一种双引擎快速轰炸机 B-9,这种轰炸机的最高时速达到惊人的 186 英里,它的出现使 P-12 和 F4B 这类双翼战斗机变得无所适从。[1]
波音 200 只制造了 2 架,由于 1934 年美国商业部规定客机必须采用多引擎配置而遭到放弃同是 1931 年,波音公司的设计师们开始了代号为 248 的新型战机的开发工作,1931 年 12 月该计划被更名为 XP-936。它是一种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采用铝制硬壳式机身,外形类似于缩小后的波音 200。原型机在 1932 年 3 月 20 日首飞成功,除发动机和仪表部分等由陆航赞助外(陆航正在经历由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军费危机),三架原型机的制造经费大多是波音公司自己解决的。由于波音不是一个公益机构,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造出外形前卫却无人问津的试验品,波音公司的设计师们因此抱着较保守的态度来设计该机,希望最终可以获得美国陆航的青睐。以前航空专家们对飞机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的好处心存疑虑,流行的看法是收放式起落架降低的飞行阻力会被其机械装置的重量所抵消,而早期收放式起落架又由飞行员手动操作,故障率居高不下,所以波音公司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在新机上使用带整流罩的固定式起落架。美国陆航认为战斗机做剧烈机动时所产生的应力会使普通悬臂式机翼无法承受,波音于是在新机主翼外追加了类似一战时期用在单翼战斗机上的张线。机载雷达出现之前空战的获胜者往往是抢先发现对手的一方,许多飞行员因此坚信良好的视野是一架战斗机所不可缺少的,另外由于机载电台尚未成熟,飞行员之间进行联络还要通过使用各种目视信号,所以封闭式座舱将会使飞行员们感到无法适应(早期的座舱玻璃还会产生光学失真),总之尽管在设计一种时速 200 英里以上的新型战斗机,波音的设计师们还是决定沿用经典的敞开式座舱。[1]
波音已经对来自各方面的保守的要求做出了很多让步,可是设计出来的 XP-936 依然不失前卫气质,看上去更像是参加克利夫兰航空节的竞赛机而非一款用于陆军的战斗机。流畅的线形和短促的机翼帮助 XP-936 实现了惊人的高速,不过高速同时带来了飞机操纵性的恶化,很多陆航的官员都不认同这种性能上的改变。波音制造 3 架 XP-936 的原型机只用了短短 3 个月,随后的 8 个月时间里试飞员们驾驶原型机进行了多次测试飞行,波音的新型战斗机最后将以 P-26 的代号正式投入生产,美国陆航同时也订购了 25 架 P-12F 双翼战斗机以减小可能存在的风险。P-12F 和 P-26 使用的都是 600 马力的普-惠“黄蜂”风冷式发动机,现在我们不妨把二者的性能数据拿出来进行一番纸面上的比较:P-26 的最高时速是 234 英里——比 P-12F 快 20%,P-26 的航程是 375 英里——比 P-12F 高 75 英里,不过由于 P-12F 具有先天遗传的低翼载,其爬升率(2,920 英尺/分)要比 P-26 高 24%,实用升限(31,400 英尺( 9 570.72米))也比 P-26 高 4,000 英尺。[1]真正令美国陆航担心的要数 P-26 每小时 82 英里的着陆速度(比 P-12F 整整高出 17 英里),这种速度对技术一般的飞行员来说比较危险,而起落架间距较窄的问题更会增加飞机着陆时发生事故的几率。P-26为此美国陆航要求波音公司为已生产的 P-26 追加一套襟翼助降装置(P-26 于是成为美陆航所装备的第一种带襟翼的生产型飞机),这套装置可以将 P-26 的着陆速度降到可以接受的 73 英里/时。波音心里明白,就算使用了新式的襟翼装置,P-26 的失速速度也根本达不到可以上舰的水准,因此波音公司没有像往常那样同时开发 P-26 的海军型号,事实上美国海军的舰载机部队直到 1939 年才接收了第一批单翼战斗机(布鲁斯特 F2A 水牛式)。P-26 原型机的一次飞行事故促使波音公司第二次对其设计进行改进,在那次致命的事故当中,飞机在着地时向前翻倒并因此压断了试飞员的脖子。以往双翼机的上翼部分在飞机“拿大顶”时可以对机上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 P-26 的下单翼就没有这种功能,波音公司于是将生产型 P-26 的飞行员头靠向上提升了 8 英寸,同时在其内部安装加强用的金属棒,新头靠的引入使 P-26 的背部出现了一个“驼峰”,这也是该机在外形上的显著特征。P-26 的批生产开始于 1933 年 1 月,虽然身为一款世界一流的战斗机,P-26 的出现却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人们送它的非正式的外号“玩具枪”——可能得名于其装备的两挺机枪的枪口——显然就没有什么好意,而对于不少飞惯了反应灵敏的双翼战斗机的飞行员们来说,P-26 的到来简直是一种折磨。[1]
美国陆航在 1933 至 1934 年间总计购买了 139 架“玩具枪”,除3架原型机外大部分是其基本生产型 P-26A(111 架),另外还有 25 架原定使用改进型“黄蜂”引擎的 P-26B。改进后的“黄蜂”引擎采用燃油射入式的工作方式,可以明显改善飞机的高空性能。不过这种引擎波音只拿到 3 台,剩下的 22 架 P-26B 于是装上了 P-26A 使用的那种化油式引擎,这些“杂交品种”被人们称作 P-26C。随着引擎供应的好转,一些 P-26C 也在后来被升级为 P-26B。P-26 的座舱底部装有两挺同步机枪,可以都是.30 口径机枪,也可以是一挺.30 口径机枪再加一挺.50 口径机枪,该机还可利用机身挂架携带至多 200 磅重的炸弹执行对地支援任务。[1]
第 20 大队的 P-26A 编队飞行
“玩具枪”的出现恰逢经济大萧条的高峰时期,军队各个的分支机构为了得到有限的政府投资而在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当时公众对军用航空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美国陆航于是频繁地进行公开展示以便争取来自民间的支持。30 年代中期堪称美国军机发展史上涂装文化最为繁盛的一段时间,美国陆航飞机的涂装标准规定机翼和机尾要涂成铬黄色,机身涂成蓝色,方向舵前缘一般涂一条垂直的蓝带,后面则涂 13 道红白相间的条纹,机翼和机身侧面涂带有识别功能的彩色条纹,此外各中队和各大队还会添加自己的个性标识,此时美国战机涂装之精美往往达到能和特技飞行队比肩的程度,驻扎在南加州马琪机场(March Field)的第 17 驱逐机大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队下辖第 34、73 以及 95 三个驱逐机中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 34 中队就是最早的“雷鸟”中队,其在美国空军诞生之前 13 年就已经使用了著名的“雷鸟”徽记。[1]
机身上的斜纹表示该机是小队指挥官座机,垂尾上的 P 指驱逐机(pursuit),R 表示第 18 大队,11 表示该机是大队中的第 11 架飞机[1]
17 驱逐机大队第 34“雷鸟”中队的 P-26A,注意其机背和机腹分别涂有中队和单机的编号
第 1 驱逐机大队的飞机在机身侧面都涂有一条斜带,其下辖各中队均使用不同的颜色并将自己的队徽涂在斜带之上,图中这架 P-26A 使用的苏族印第安人头像就是 94 驱逐机中队的标志。[1]
古生物学者斯戴芬·杰·古尔德说过,进化发生的频率不是恒定不变的而常常是有的时候快有的时候慢,结果 P-26 不幸地成为这个理论的牺牲品。“玩具枪”的不幸在于它出现于 30 年代航空大发展的开始阶段,说的具体一点就是,1933 年还算先进的 P-26 在马丁 B-10 轰炸机出现后就开始变得过时了(1934 年出现的 B-10 采用了全封闭座舱和收放式起落架,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 212 英里(341.2千米))。而 1936 年出现的塞维斯基 P-35 和柯蒂斯 P-36 战斗机则将 P-26 甩得更远,同期的许多国外机型像“飓风”及 Bf 109 之流等也在相继出现,P-26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变的完全过时了,留在其血统里的保守基因注定了它被迅速淘汰的命运。心有不甘的波音公司继续对“玩具枪”进行改进,并于 1934 年推出了采用无张线悬臂式机翼、收放式起落架和封闭式座舱的 P-29,但是该机的时速始终无法突破 240 英里。美国陆航认为 YP-29(用于评估目的的预生产样机)的性能与 P-26 相比提高不多,不值得为它打乱原有的生产计划,而波音此时也开始大型飞机的研发工作,YP-29 于是就成为波音为美国陆军航空队所生产的最后一型战斗机。[1]
驻扎在夏威夷惠勒机场的 P-26A,它们在第 18 驱逐机大队里只是跑龙套的小角色
伴随塞维斯基 P-35 等现代化战斗机的服役,驻扎美国本土的战斗机中队不再使用 P-26 型飞机。到 1938 年时,只有部署在巴拿马、夏威夷以及菲律宾等海外基地的美军部队还在使用 P-26,有趣的是淘汰下来的 P-26 往往被用作高级教练机来培训驾驶新一代战斗机的飞行员。当波音的 P-26 生产线还在为美国陆航运转的时候,中国国民党政府也采购了一批款式与 P-26 相仿的波音 281(中方称为波音 248)战斗机,波音公司在 1934 年共为中国生产了 10 架上述飞机,不过由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拖到 1936 年才向中国发货。这些波音 248 均由 17 中队使用(中队长黄泮扬,Wong Pan-Yang,是来自西雅图的一名华人志愿者),并在随后参加了保卫南京的战斗。1937 年 8 月 15 日,8 架波音 248 攻击了 6 架日军三菱 G3M 轰炸机并将它们悉数击落,其中王潘洋驾驶的 1701 号击落了首架日机(随后与队友共同击落了第二架),黄新瑞(Wong Sun-Shui,生于洛杉矶的华人志愿者)驾驶 1703 号机击落了第三架,参加此战的波音 248 则没有任何损失。不过严酷的战局加上简陋的条件使国军的波音 248 损耗殆尽,至 1937 年末为止已没有一架可以升空作战,第 17 中队后来换装了格洛斯特“斗士”型双翼机继续参战,其中王潘洋驾驶“斗士”将个人战果提升到 5 架,而王森水在 1941 年 3 月 14 日阵亡前总共取得了 8 又 1/2 架战果。[1]
中国波音 281 机队与飞行员
西班牙在 1935 年买入一架波音 281 以评估其作为纽波特-德拉热(Nieuport-Delage)NiD-52 战斗机后继机的可行性。1935 年 3 月 10 日,一架没有任何武备的波音 281 被运至位于马德里的巴拉加斯(Barajas),波音公司和西军飞行员共同负责该机的测试飞行。由于波音给每架飞机开出了 500,000 比塞塔的高价,西班牙政府决定放弃波音 281,转向霍克公司购买了由西斯班诺-叙扎公司制造 50 架“愤怒”(Spanish Fury)双翼机的生产许可证。1936 年 7 月 18 日西班牙内战爆发时,那架尚未武装的波音 281 仍然留在巴拉加,共和军在其翼下安装了两挺.303 口径的维克斯机枪用于作战目的。该机以格塔菲(Getafe)机场为基地执行过多次对地攻击任务,其中一次是该机与三架“愤怒”、四架德瓦蒂纳 D.372、两架洛瓦 46(Loire 46)以及两架 NiD-52 战斗机组成的飞行编队协同完成的。到 1936 年 10 月中旬,西班牙共和军在格塔菲机场的空中力量只剩下一架“愤怒”、一架德瓦蒂纳以及那架波音 281,10 月 21 日,共和军飞行员拉门·普帕内尼(Ramón Puparelli,参加过波音 281 的测试飞行)驾驶波音 281 起飞拦截三架叛军的菲亚特 CR.32 战斗机,结果普帕内尼的飞机被击落,普帕内尼本人跳伞逃生。过了一些时间,西班牙共和政府(虽然不是那架波音 281 的购买者)通过其驻巴黎的外交使团向波音公司代表威尔伯·詹森(Wilbur Johnson)支付了 20,000 美圆的“使用费”。[1]
1941 年末美国卷入二战之后,P-26 已经成为地道的飞行古董,驻扎在菲律宾的“玩具枪”部队已于 1941 年夏全面换装 P-35A 战斗机,而 12 架退休的波音 P-26 则被移交给驻扎吕宋岛巴坦加斯(Batangas)机场的菲律宾陆航第 6 驱逐机中队(由Jesus A. Villamor指挥)。第 6 驱逐机中队的 P-26A 是唯一参加过二战(此处为西方标准)的 P-26 系列飞机,驾驭它们的菲律宾飞行员在随后的空战之中表现出了可敬的勇气。1941 年 12 月 12 日,中队长维勒莫上尉在巴坦加斯上空率先击落一架三菱 G3M2 轰炸机,12 月 23 日,中尉琼斯·凯尔(Jose Kare)甚至击落了一架“零”式战斗机,尽管小有得手,面对着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压倒性优势的日军,P-26 就像它的外号那样成为一把无用的玩具枪,1941 年圣诞节前夜,菲军最后一架幸存的 P-26 为避免落入日军手中而自行焚毁。[1]
菲律宾陆航第 6 驱逐机中队的波音 P-26 战斗机
驻扎在巴拿马运河区的 P-26 是最后一批幸存者,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依然使用它们执行运河沿岸的巡逻任务,这 11 架 P-26 直到 1943 年才在被新式飞机取代并被移交给巴拿马政府。危地马拉空军装备的“玩具枪”一直服役到了 1950 年(被美国剩余的“野马”式战斗机所取代),这些的 P-26 后来按照战前美国陆航的花哨样式重新进行了涂装,人们现在可以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里见到它们。[1]
危地马拉空军装备的波音 P-26A 战斗机,所属部队驻扎于危地马拉市的阿罗拉机场
波音 P-26“玩具枪”是美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机型,尽管它的身影如同流星一般辉煌而短促。P-26 曾经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战斗机,它的出现揭开了 30 年代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军用航空技术大发展的序幕,不过也正是由它引领的这股时代浪潮最终将其无情淘汰,为其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P-26 在航空爱好者心中的形象依然是美好的,人们只要见到它就会对那段色彩斑斓的岁月生出无限怀念之情。[1]
波音 P-26A“玩具枪”参数表
23 英尺 7.25 英寸(7.19 米)
10 英尺 0.5 英寸(3.06 米)
27 英尺 11.5 英寸(8.52 米)
机翼面积:
149.5 平方英尺 (13.89 平方米)
2197 磅 (997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955 磅 (1340 千克)
360 英里 (579 公里)
巡航速度:
199 英里/小时 (320 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7,500 英尺高度):
234 英里/小时 (377 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27,400 英尺 (8,350 米)
16,567 美圆
普拉特&惠特尼 R-1340-27 发动机
--------------------------------------------------------------------------------
设计特点P-26采用低单翼,可是在机翼的上下方仍有与机身连接的支撑纲线,以维持机翼的结构与刚性。这样的做法虽然避免机翼结构在飞行下的扭曲,然而外露的钢线仍会产生多余的阻力,在结构强度不够的情况下算是一种折衷的设计,但是稍后的单翼战斗机都取消这种设计。水平安定面没有任何类似的支撑结构。
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下方为固定但是包覆整流罩的起落架。座舱为开放式,前方有风档,瞄准镜安装在风档前方。P-26使用公司的R-1340气冷式发动机,发动机的外侧有包覆外罩,但是这个外罩并没有减阻的设计,也并未将整个发动机包住与外界隔离。P-26的武装是在机鼻两侧各安装一挺0.30英吋机枪,这也是1930年代的标准武装。此外,机翼与机身下方都可以携带炸弹。P-26A是整各系列最主要的生产型,波音一共生产111架。P-26B与P-26A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改用R-1340-33发动机与喷射注油装置。这一套喷射注油装置起初有许多问题,因此一共只有生产两架。P-26C仍然使用R-1340-33发动机,但是初期将喷射注油装置改为R-1340-27的。稍后这一批中的17架改为与P-26B相同的喷射注油装置。281型是波音为了外销而修改的P-26,规格上与P-26B相同改换R-1340-27发动机,同时简化部分军用设备。此外,轮胎也改用低压的产品,以便在未经过整理的跑道上操作。第一架原型机于8月试飞,仅与采购此机种,共生产12架(中华民国11架、西班牙1架)。美国是最主要的使用国家,大多数部署于美国境内的P-26在之前都已经退出第一线,担任训练任务。部署于菲律宾的P-26部分则转卖给当地政府。
外销型只有中国采购12架,全数于初递交完毕。
另有一架无武装展示用的281型于运送至,希望开拓更多订单。不过西班牙政府只购买这一架展示机,并且自行装上两挺机枪参与内战。美国陆军航空队大多数的P-26在日本攻击时已经退出第一线任务,少数还在当地的,有6架被摧毁于地面,1架受损。
菲律宾政府采购的12架在日本攻击的时候曾经击落数架与的纪录,但是很快的就被数量与性能都占据极大优势的日军所击落。
使用的281型在初期也曾经有击落日本的纪录,由于缺乏零件的缘故,到了12月沦陷时,剩下的飞机已经无法继续操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本條目存在如下問題,請協助或在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本条目需要擴充。(日)
请協助,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或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本条目需要更新。(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FC-31战斗机(代号鹘鹰),是中国正在研制中的双发单座中型,目前被认为在准备測試飞行。歼-31采用常规氣動布局,具备DSI进气道、梯形主翼、倾斜双垂尾及内置弹仓等,其外观具有典型的特征;由於不採用設計,因此其RCS應會小於殲-20。因為採用雙前輪,所以有媒體猜测其有可能衍生出可以用于上的。
FC-31於日完成首次飞行測試,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超越,成为继(及)后,第二个具有同时研究及製造超过一种第五代隐形战机能力的国家。
FC-31於空中
日,第十届的官方展板上首次对外公布了此型战机的名称為FC-31“鹘鹰”战斗机。同时揭幕的还有一架同名但设计在FC-31基础上略有改进的战机。
在上,FC-31的外型總體布局和外形類似設計的,然而FC-31採用了雙發動機設計;前移的菱形垂直尾翼設計與現役最先進的隱形戰機相似,外型則比較所研製的殲-20小。
目前对于其用途的猜测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其与重型同代战机形成高低搭配;二是其实为拟推出的隐形战机出口型号;三是将其发展为替代中国上一代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服役。
发动机方面,目前FC-31搭载的是俄羅斯製造的发动机,未来不排除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產的A發動機的可能。沈飛副總設計師王向明於央視專題中表示本機的零件數量只有傳統工法的50%,且製造模具46%和三代機完全一樣,從而減少了養護維修成本和生產造價,同時表示「粽子機」事件是由於本機採用機身和機翼一體成形,無法像傳統飛機拆卸後裝於貨櫃運輸,同時表示此種工法是世界戰鬥機首創。
FC-31于2012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公路收费站附近被拍摄到,当时飞机的主体外壳被安置在上进行陆运,以布严密包裹,故此被大陸军事爱好者昵称为“粽子机”。有消息称,该机的官方正式将會是。
日凌晨1時30分,在大陸上有照片曝光,显示该架飛机首架原型机编号为31001,即310工程第一架验证机。
日,一架编号为31001的FC-31在兩架BS的陪伴飞行下完成了首次飞行。
日,FC-31战机抵达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现场,被视为该型号有机会面向海外市场用户推销的重大信号。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称该机研发充分考虑了市场的各种可能性。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玉海表示,FC-31在研制之初除了装备解放军的考虑外,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外销型号,以求打破西方国家在隐身战机军贸市场的垄断。
日珠海航展上鹘鹰原型機公開於大眾進行飛行展示,隔日央視報導表示該機有極大可能用於市場和,同時表示最終定型與本次展示的原型機有較大不同,發動機和航電將國產化,在央視航展專訪節目中瀋飛代表表示FC-31的性能價格比將比划算不少,且設計過程就考量到在戰場上遭遇F-35的狀況有信心取勝。
<公佈其規格如下:
長度:16.9米(55英呎5英吋)
翼展:11.5米(37英呎9英吋)
高度:4.8米(15英呎9英吋)
翼面積:40米2(430英呎2)
載重:17550公斤(38,280磅)
發動機:2× RD-93或渦扇-13A,推力93千牛頓或100千牛頓(20,460磅;22,000磅)
最高速度:1.8馬赫以上
戰鬥半徑:1250公里
實用升限:18000米(60,000英呎)
空對空導彈:、霹靂-9导弹、、
- , October 31, 2012
Thompson, Mark.
Time Magazine, 17 July 2012.
Gertz, Bill.
Washington Free Beacon July 17, 2012
WantChinaTimes, 19 July 2012.
. 环球时报. .
IBT, 3 November 2012.
Axe, David. . . .
Waldron, Greg.
Flight International, 16 September 2012.
《香港商報》 日
中央社&#160;–&#160;日 下午11:06. . Tw..
《大公報》 日
- , October 31, 2012
. 新华网. .
. 观察者网. .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龙多功能歼击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