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学习哲学的功能有哪些。需要了解哪些基础的东西?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哲学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
六、本节内容、结构《介绍》共8个自然段,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1)点明哲学基础知识课的性质和宗旨。第二层意思:(2――5段)介绍哲学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发展。第三层意识:(6――8段)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七、本章地位《介绍》时全书的导学部分,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向学生讲明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知识体系:系统化、
科学的理论化
世界观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教学提纲:共讲四个问题。1、哲学基础知识课性质和宗旨。2、哲学的含义及主要内容:(1)世界观的含义
(2)哲学的含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4)历史观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一、哲学基础知识介绍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教育使大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常见的社会的社会现象。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活动。(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组成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含有“智慧”“聪明”等通晓事理之意。所以,从字面上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够的。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还不能称为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与此相反,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肯定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的哲学家,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两者的同一性,因而是错误的。(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其地位作用不同。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为什么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这一特点决定的。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人和哲学派别都必须首先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必须首先回答这两大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研究和揭示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第二、对思维和存在和这位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对世界统一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没有规律性,人的认识有没有真理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也不同。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说到底无非是做两件事,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无论从事什么实际工作,不管自觉不自觉,都要碰到自己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把存在当作第一性,还是把思维当作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例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就的处理好病情与处方的关系,病情是第一性的,处方是第二性的。(4)历史观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具体表现。(5)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形态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经历三个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的辩证法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③现代唯物辩证法介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经历的三个基本形态主要是让同学们知道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打下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哲学观点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使人产生智慧、增长才干。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和近代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包含了正确、合理科学的成分,但由于受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哲学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回答,正确地揭示了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四、意义、方法1、意义:举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而同样生活在世上,为什么有的人生活的有价值?有的人生活的没有意义?人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呢?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人们怎样认识和处理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问题呢?这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1)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着重理解反对死记硬背,要注意认真看书,积极思考,准确理解基本观点。(2)要着重应用,紧密结合实际包括联系学过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生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等。本节小结1、要求掌握:哲学、世界观的含义2、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性质和宗旨3、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及内容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六、本节结构本节由三个大问题组成:(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二)自然界是客观的(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法:指导阅读、讨论、难点讲授相结合九、教学过程前言(略)第一节世界观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板书)本节由事例导入和三个大问题组成事例导入是通过列举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引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一论点。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共18个自然段分五层意思)(一)自然界(板书)(自然界概念有哪三种层次的涵义?同学们看书)1、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2、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3、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劳动过程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自然界作为人类劳动过程的要素出现了,这里的自然已不是纯自然,而是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这一点是为以后讲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奠定基础。(二)人类社会(板书)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恩格斯根据19世纪科学所达到的水平,把宇宙间无限多样的运动按照从低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归纳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它由三部分组成。1、
经济结构(第四章专门讲作简介)人类社会
政治结构(一般了解不展开)思想文化结构(一般了解不展开)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人的两种属性(人本身)(板书)这一知识点主要讲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1)人的自然属性及表现(2)人的社会属性及表现(3)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的区别:(1)层次不同
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特有属性,是较高层次的属性。(2)产生的条件不同
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二者的联系在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3)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4)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4)强调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是由于:(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5)精神属性属于社会属性(四)世界的本质(重点)(板书)这一问题是本节重点:为什么呢?(1)从哲学的研究对象看,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从哲学的历史发展看古今中外的哲学派别都是围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进行斗争的。(2)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来看,世界本质问题的解决具有奠定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才有助于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1、基督教的观点(板书)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出来的。2、主观唯心主主义的观点(板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3、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板书)认为世界就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4、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板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把世界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板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把世界万物归为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板书)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自然界是客观的(讲了两个问题)(板书)(共11个自然段,分三层意思(1---5段),主要论述在任何人的意识产生前自然界的客观性)1、提出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接着用宇宙大爆炸的过程进行印证。2、提出生物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并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加以证明。最后加以总结,指出自然界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6---10段)第二层意思
论述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客观性,共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论点,指出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第二、从利用自然方面分析自然界的客观性。最后加以总结,得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的这一结论。”第三层意识(11段)是对本部分的总结,得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的意识产生于存在的结论”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板书)(共9个自然段,分五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1段)提出问题――尽管人类社会的或松手人的思想支配但人类社会仍然是客观的。第二层意思(2段)论述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物质过程,从环境的变化促进古猿前后肢的分工和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两方面作了说明。第三层意思(3---7段)本层是这一部分的核心,主要论述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客观的。第三段概述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四段指出生产力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第五、六段分别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第七段是本部分的总结。指出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客观性。第四层意思(第8段)主要论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材从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性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不可改变性两个方面作了分析。第五层意思(第9段)是本部分的总结。指出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客观的。”本节小结要求掌握的(识记)1、物质概念p102、社会生产方式p14理解的:1、世界的本质p10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p10-113、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p14-16了解的:1、物质世界的构成p62、自然界概念的含义p63、人类社会的构成p74、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p8
六、本节结构:本节由三个标题内容组成:(一)意识的本质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七、教学时数:2课时八、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难点讲授九、教学过程:提问上节内容1、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2、物质概念上一节主要从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牢牢地建立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认为世界事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提问学生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的哲理)一、意识的本质(板书)这一内容多为一般性知识介绍没有难度、采取自学、讨论方式 列出如下纲目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社 会 劳 动 的产物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意识的起源)
第一信号系统
人 脑 的 机 能第二信号系统
学 科 学 证 明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重点)(板书)此问题是本章的重点(1)首先,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举例:(略)没有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2)其次,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特有的。
举例(略)
所以,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也来源于客观世界。(3)最后,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①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②举例“天国”中的上帝,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使用的只是金箍棒,为什么不是用机枪、手枪、原子弹?因为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根本不存在这些武器。③错误意识产生的认识根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客观事物的暴露程度,科技发展的水平,实践发展的程度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产生错误的意识是不可避免的。3、意识具有社会性(难点)(板书)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1)从意识的主体上强调人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就不会有任何意义。 举例:教参p54页,狼孩(2)从意识产生的动因来看。(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经济特区”“下岗”“再就业”“政治体制改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即使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意识,也会不同程度地带有社会印记。(4)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来看。用图示法说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社会实践意识通过 客观事物反
映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个桥梁,从而体现意识的社会性。 上一个问题讲了意识的本质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为什么能通过意识的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二、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看书、讨论)1、承认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会不会否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导致唯心主义?2、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照镜子和照相机照相有什么不同?3、举例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重大影响。举例:张海迪、杯弓蛇影典故4、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板书)该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1、规律及其客观性(板书)(1)规律(板书)所谓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板书)举例:①教材p26页(提高学生讲一下)②一年四季的更替③水往低处流④月亮绕地球转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现象人能感知的,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3)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板书)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种必然联系,至于的多少豆得多大的瓜则是一种偶然联系。(4)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反复出现的。随着这种过程反复出现,人类社会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5)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板书)举例:教参p57页,“奶为何挤不出来”教材p28―29例子。(6)规律不能创造不能消灭,不能人以改变(板书)(7)规律可以认识利用(板书)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板书)(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板书)举例:教参p57―58页,教材p29页例子(提问学生举例)(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板书)本节小结:要掌握:意识概念:客观的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要理解:①意识的本质p17②人的主观能动性p24③规律的含义p27④规律的客观性p28⑤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p29作业p30、1、2、3、4、题
六、本节结构本节由四个标题内容组成:(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法,指导阅读、讨论、难点讲授相结合九、教学过程:提问上节内容:1、意识的本质
2、人的主观能动性
3、规律第一节讲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节讲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构成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本节所要讲的内容。第三节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板书)引言所讲的中心问题:由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引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尽管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份积累?)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要探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就必须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来就有的,即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出现了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1、唯物主义及三种基本历史形态(一般知识介绍,学生自习) 学生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板书)(1)唯物主义的含义p32(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唯心主义及其两个基本形态(板书)(1)唯心主义含义(2)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板书)由于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还没有讲,在这里讲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同学们从基本观点上去把握,待第二章讲了有关内容再加以充实。在这一内容里,要明确下列基本观点: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区别。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的对立。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其动力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出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②辩证法的含义及其主要观点:a、含义:是关于普遍联系的哲学学说,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 b、三种历史形态③形而上学的含义及其主要观点a、含义: 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学说。 b、基本观点: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任何联系,都是静止不变的,即使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并且认为数量增减,场所变更这些两边都是外力推动的。 ④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提问学生回答)二、正确处理人于自然的关系(板书)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即依赖于自然,又改造自然,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第一节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第一节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讲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依据自然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这里是从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角度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人依赖于自然界(板书)这一问题作为一般知识介绍(1)人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2)人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3)人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系统而生存。2、人反作用于自然界(板书)主要通过生产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和人们利用对自然规律的人是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2)人利用对自然界规律的人是创造了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3、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态度(板书)(1)什么是环境问题?(2)在环境问题上有哪两种错误态度?(3)在环境问题上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板书)1、人依赖社会并受社会的制约(这一问题采取阅读法)(1)人的生存依赖社会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2)人依赖社会提供的教育机构成长(3)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增长才干。(4)人受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约。这一问题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提问学生讲理论上受制约的重要性。结合我国进行“严打”典型事例,说明违法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来加深学生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2、社会离不开人,人反作用于社会(1)人类社会是人们自觉性活动和交互作用的产物。(2)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3)人能够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创造社会历史。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板书)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教材p41页2、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2)实事求是的含义(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总结p44页本节小结1、概述本节所讲内容2、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1)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p32(2)唯心主义及两种基本形式p33---34(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了的发展观p34―35(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解:(1)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p39--41(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p42运用:(1)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问题(2)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本章总结:一、概述本章所讲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1、了解的内容(1)物质世界的构成(2)自然概念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构成(4)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会背的内容(1)物质概念(2)社会生产方式(3)意识概念(4)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5)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理解的内容 (1)世界的本质(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4)意识的本质(5)人的主观能动性 (6)规律的含义 (7)规律的客观性(8)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9)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10)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二、从图示形式总结本章内容
世界的构成
人类社会客
世界的本质
自然界是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物
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的产生质
和发展是客观的世
人和人类界
社会是客观的 客观的物质过程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规律及其客观性主
能动性必须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观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动
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性 坚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正确
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处理
人依赖于自然人与
正确处理人与 人反作用于自然外部
自然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态度
正确处理人与
人依赖于社会并受社会的制约 关系 社会的关系
社会离不开人,人反作用于社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六、本章结构由导言和四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第二节、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第三节、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第四节、事物及其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七、课安排6课时八、教学方法:指导阅读、讨论、重、难点讲授、放光盘相结合九、教学过程提问:1、第一章讲重要讲了几个基本观点2、抽签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念答案)通过松树、灌木、黑卵蜂、小茧蜂、松毛虫之间相互联系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是普遍联系(板书)共11个自然段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难点)(板书)(1)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联系的含义
①(3)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含义
②③(4)联系的客观性含义及意义①含义: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意义:举例(略)食物链(猫 三叶草)2、联系是复杂多样的(7-8段)(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及不同作用主要讲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联系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教材还使用孟子的话对这一观点作了具体说明。(2)联系的复杂性同条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9-11段)任何事物总是处于联系之中,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有条件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举例:天下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这一问题,由导语和7个自然段组成教材利用导语承上启下、引出本部分的主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板书)(1)相互联系构成和显示运动(板书)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 举例②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显示为运动的必要条件。(2)联系也离不开运动。举例(略)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点、难点)(板书)(1)正确理解发展的概念和发展的实质(板书)区别:①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它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②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概念: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板书)①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旧事物: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板书)是看这个事物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举例: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诞生的时候,仅有几十名党员,但由于它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新事物,于是在同比较强大许多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胜利。 举例:“法轮功”“计算机算命”(4)热情支持新事物(板书)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重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这两个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板书)(1)正确把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好全局于局部的关系。 ①树立全局观点、局部服从全局。举例②重视局部的地位和作用。③抓住关键性的局部。举例:牵牛要牵牛鼻子④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可兼时,应牺牲局部利益来保证全局利益。举例:三峡工程牺牲了几个县的利益(丢车保帅)(3)方法论意义:“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我校毕业生(往届)看我校变化发展为例:说明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是从行为上具体示范。(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本节小结1、了解:①联系的含义P47页 ②发展的含义P51页 ③联系的复杂多样性P48页2、理解:发展的实质P51
作业:P56――57
4、六、本节节构:本节由三个标题内容组成:一:量变和质变、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三:学会掌握使度原则。七:受课时数:1课时八:教法: 阅读、难点讲授、提问相结合。九:教学过程:提问:第1节说学内容:1、什么是联系
2、发展的含仪及本制前面讲述了发展的含义及史质,本节讲发展的状态与后面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原因紧密联系。本节由事例导入和三个大问题组成。举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通过谷粒量的积累,最终形成谷堆的质的飞跃。说明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一、量变和质变共9个自然段、分两层意识第一层意思(1-4段)讲述质、量、度的含义以及质和量的相互关系 第二层意思(5-9段)指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以及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教材运用具体事例加以证明。1、质、量、度(1)质、量的含义①质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量的含义: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成都、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2)质和量的辩证关系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相互依赖、互相制约。 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3)度的含义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指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举例:00c―1000c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1)量变的含义及其表现①量变的含义及其表现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②质变的含义及其表现a、质变的含义: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b、表现:他突破了度的范围,表现为急剧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例如:阶级社会中的新型阶级和反动阶级在斗争中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即指是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转换。新型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了政权,从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了旧的社会制度这就发生了社会制度的质的变化。(3)量变和质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板书)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先让学生讨论教材上的漫画讲的是什么?就是说,质变依赖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量变准备好的。如道德的升华或堕落,社会的进步或倒退无一不是由量变引起的。正如古人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天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事物才能发生质变,这是一个规律。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就是说,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了事物的度,就必然会发生质变。世界上绝对没有只有量变而无质变的事物,任何事物的量变必将发展为质变。这是客观规律。(1)事物数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例略)(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例略)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三、学会掌握适度原则(板书)回顾量变、质变原理的内容,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使我们学会掌握适度原则。1、要重视量的积累(板书)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数量省的变化,有人看不起“一”以为它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没有“一”就没有千和万,无论多么客观的数字其基数都是“一”。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也是一个“一”。知识的获得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一本书、一本书、一门课、一门课,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俗话说“涓涓之水、汇成江河”没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不进行艰苦的量的积累,想一下子获得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 (提问学生回答教材p63页例子)2、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板书)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重视量的积累是非常重要,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要不失时机地突破度的范围,积极促成质变。如果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教材中指出的在体育比赛中已具备实力,但没有抓住机遇瞻前顾后,痛失良机,就是很好的事例。比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中央把握历史机遇,在条件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3、要掌握适度原则(板书)联系“度”的含义,全面掌握适度原则,一方面,当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是,就不能突破度的范围,另一方面,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如果需要液态的水,就要努力使水文保持在00c―1000c之间。同学分析一下成语“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本节小节:简述本节所讲内容要了解:质、量、度的含义。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学会掌握适度原则
六、本节由三个标题内容构成:(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三)正确看待前进和曲折的关系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提问上节所讲内容1、什么是质变、量变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通过引用毛泽东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的讲话,指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板书)1、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举例略)2、新事物有这就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此点从两方面讲:举例略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板书)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原因有以下三点:1、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必须经历一个从弱小导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2、同新事物相对立的旧事物,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心甘情愿地背新事物所代替的,旧事物在一定的时期里还有相当大的力量,因而总是要竭力阻挠和扼杀新事物的成长壮大。3、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有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所逐步认识、理解、接收和支持的过程。举例p68、69页三、正确看待前进行和曲折性的关系(板书)1、循环论是否认事物发展前进的观点,直线论是否认事物发展曲折性的观点。直线论只看到前进性但否认曲折性,循环论承认曲折性却否认前进性,二者都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2、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形象统一的原理(板书) 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由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本节小节简述本节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看待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作业:p72
六、本节结构:有事例导入和三个大问题组成(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提问上节课所讲内容:1、什么是质变、量变、二者的关系怎样?2、质量互变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导入新课: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过《韩非子》中一篇寓言《自相矛盾》其中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请一位同学讲这一寓言
这里讲的是逻辑矛盾,不是辩证法讲的讲的矛盾,什么是辩证法讲的矛盾呢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板书)讲了三个问题:1、茅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1、矛盾的含义(板书)我们就从矛盾说起,矛盾代表了进攻武器,盾代表了防守武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矛和盾放在那里没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构成矛盾关系,只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但是当人们以矛刺盾,两者就产生了联系,有了关系矛盾就产生了,而且无需刺中,从举矛预刺盾开始,就有了矛盾,只有在“动”中矛盾双方才有联系,才产生矛盾。现在我们分析矛盾双方的关系第一、矛盾进攻武器。盾是防御武器,矛越锐利越好,盾越坚固越好。矛和盾的这一关系。我们用哲学语言概括叫做“矛盾双方是对立的”。(1)对立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反对、互相否定、互相限制、互相排斥。第二、矛和盾作为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它们之间还有另外一种关系,用哲学语言表述即矛盾双方由是统一的。(2)统一的含义(统一和同一是一个意思)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含义表现即辩证关系(板书)(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度双方相互联结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不可分割,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矛和盾,有进攻武器,就有防守武器,他们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事物――战斗武器。而且盾越坚固,矛也就与锐利,从古代的矛和盾,到后来的火枪和碉堡,到现在的飞机、导弹和雷达反导弹系统,都说明了这一点。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双方共出于这个统一体中。注意:矛盾双方想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个条件首先是双方要有联系构成一个统一体,其次双方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双方。如矛和盾的依存就在于他们是古代兵器时代的攻防武器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武器。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学议论、提问学生问答)(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不能把矛盾的斗争性只理解为激烈的冲突和对抗。(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板书)①同一性和斗争形式事物矛盾双方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即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3、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严格区分开来(板书)(1)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2)辩证矛盾: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也就是说注意:辩证法讲的矛盾与逻辑矛盾,生活用语中讲的矛盾不是一会事。(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板书)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板书)(1)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相互专户俄的基本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板书)(1)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2)矛盾的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界限,促使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破裂核心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造成事物的质变。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发展。(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板书)举例:鸡蛋孵小鸡鸡生蛋――蛋孵鸡――鸡又生蛋------针对这一例子同学们想几个问题 ①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是)②要实现这个发展过程必须具备那些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 ③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缺一不可)通过讨论大家可以得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板书)(1)什么是内因?(板书)是事物内部矛盾(2)什么是外因?(板书)是事物外部矛度(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板书)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③外因通过内因引起作用(4)坚持内外因结合的观点(板书)①要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③对内外因要辩证地分析、正确对待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板书)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矛盾普遍存在又各有特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说矛盾具有普遍性,那么,应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呢?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为什么说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各有特点。(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讲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看教材怎么论证)(2)矛盾的普遍性是将所有事物都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事讲不同事物,不同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是讲事物之间矛盾之间的差异、不同点。 ①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三个方面:a、不同事物的矛盾又不同特点,即事物不同矛盾不同。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c、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板书)讲量体裁衣故事(学生讲)这位讲人不仅是“量体裁衣”简直是“因人裁衣”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具体问题具体份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我们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在想问题办事情是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它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举例:我们熟悉的人可以通过说话,脚步判断出他是谁,刑侦机关可以通过指纹、笔记判断出年龄、教育程度、性别等个人特征。总之,把握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也在于此。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生举例:归纳总结)为什么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呢?因为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如果不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更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举例:学生学习,就会死记硬背,概念不清找不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法。3、矛盾问题的精髓(重点、难点)(板书)在明确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之后,我们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1)二者是什么关系先看一个具体事例:例:马与白马、黑马、黄马------提问:他们各自有什么性质和特点(它们的个性、特殊性)?不同的鬃毛,马的特点(外形上看,耳朵小、面长、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食草------)它们又具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和特点(共性、普遍性)?大家看马、外形、它们都有马的特点。大家看白马、黑马、黄马、马的共性和它们的个性,特殊性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讨论发言后总结)可以看出,马的共性和普遍性,是从白马、黑马、黄马------各自具有的个性、特殊性中抽出的共同性质,共同具有的特点,由此可见,共性、普遍性是存在与个性、特殊性之中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共性、普遍性通过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仅是相区别的,而且是相互连接的我们称之为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并不包括特殊事情的全部内容。二者不能互相联结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之中,并同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就没有普遍。 举例:马的共性、普遍性是以各种马的特殊性中抽出的共同点,水果,也是如此。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马是各种马的总称,离开白马、黑马、等各种马,就没有马,所以说不能说白马、黑马存在马之中,而是马桶托白马、黑马表现出来,是马存在于白马、黑马之中。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白马,在马当中是特殊的,可是在白马群众都成为普遍性了,马的共性在家畜驴、骡、牛------变成特殊性。再如:同化与异化矛盾,对于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整个自然界来说则是矛盾的特殊性。(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内容较为简单,树立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在前面第二个问题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二者的关系,在这一问题离我们来研究矛盾特殊性重的两种情形,一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事物之所以呈现出阶段性,是因为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在多个矛盾中有一个主要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是事物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重要原因。二是矛盾双方的特点。矛盾双方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研究的问题。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板书)关于主要矛盾,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书中将发展事物讲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什么,也讲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可是也讲了主要矛盾是什么,没讲什么是主要矛盾。究竟什么是主要矛盾呢?(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清同学阅读教材)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举例:教材p87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这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举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还没有解决也可能将为此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之间主次地位的转化,也属于这一种。(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和意义学生联系实际讲后总结2、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重点)(板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到这样的事:一件事,有利有弊,我们做还是不做呢?是否建三峡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争论,才由七界人大五次会议拍板决定,但不赞成兴建三峡工程的意见还不时听到一个人长处也有短处,又有点也有缺点,做好事业作过坏事,该如何评价呢?显然,仅仅看到矛盾双方、两点、是很不够的。这需要在两点论的基础上,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主要次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在一个矛盾的双方中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那么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是根据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来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根据它们在事物内部,所处的地位所起作用的不同来区分的。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起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举例:核能分析,加此在核能问题上,能量密度高于发射性污染两个方面中,哪个是主要的为什么?能量密度高,可以利用是主要的,煤、石油都是有限的,而且能量密度低,储藏运输费用高;利用核能而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可以预防控制在安全无害的范围之内。煤、石油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超过核能。起主导作用,所用尽管核电站,出现过一些事故,核电站还是发展很快。(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板书)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两方面讲)利用核能(优点 利)必然产生核辐射。放射性污染(缺点
弊)。要利用核能,必然解决放射性污染问题。这两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果不能预防核聚变或核裂变重的放射性污染,产生核泄漏事故,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上升为主要方面这个核电站就要关闭。不能继续使用。学习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懂得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规定的,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呢?(1)认识事物既全面、又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这是因为事物都包含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本质主流。部分主次,不能断定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例: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应如何评价?对当前形势怎样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这两方面中,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如果不分主次甚至把问题、困难、缺点和不足看成矛盾的主要方面,那就必然会得出改革开放是错误的这一结论,就不可能坚持改革开开放。例:②对于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要如实地全面分析利弊(有哪些利和弊)又要分清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谈判中,只有利大于弊,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才能签署协议。例:③评价一个党、一个人、一项工作也是如此,要如实地全面地看到起功过是非,成绩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还要分清哪个是主要方面、哪个是次要方面。功劳、正确、成绩、长处是主流,即应该肯定;反之,要基本否定,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正确对待人和事。(2)我们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的作用。例:学校中教与学的矛盾,一般来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改进教师的教学,但是如果只有教师的努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学习方法不当,则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可见,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1)两点论:就是指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是,既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们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板书)两点论是又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即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举例:计算机网络的利于弊
中国入世(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问题可以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六、本节结构:本章有三节构成: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第二节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
第三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八个大问题七、课时安排6课时八、教学过程:复习上章内容出题测验
时间(30分钟)讲授新课:前言:通过列举天文学、几何学和力学的事例,引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这一问题讲了三个小问题1、实践及其特点(板书)(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举例:(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2)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能动性(动物和人比较
动物活动是本能,人的活动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反问学生: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能动性,二者是否矛盾?不矛盾,每一个特点相对应的对象不同,三个特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既不同于认识活动,又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教材从四个方面来源、动力、标准、木第四个方面全面讲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是前两点,来源和动力,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举例:李时珍尝药发现麻醉药
教参p140页从河中觅石兽(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设问: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引入)(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举例:教参p145页《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p145《科学输血法的发现》(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板书)中专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在我们人生的转折关头,我们要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我们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善于广泛涉猎各科知识,但也容易互是实践不愿从小是做起,甚至看不起劳动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当是既有知识又重实践的研究型实干家,袁隆平等一大批成功者是青年学生的楷模。此问题采取讨论法。讨论题:1、知识经济时代,青年学生应如何成才?2、袁隆平的成功给我们那些启示?通过讨论的出“青年学生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的结论。二、认识的辩证过程(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认识到底是怎样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得的?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什么呢?1、从感性认识导例行人是(板书)(1)感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2)理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
采用讨论法、比较法(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举例: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人类基因工程的研究等说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板书)(1)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学们注意: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出了成果,他从事此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例如说这项研究成果能不能用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或人类的粮食问题、这样的研究是否由意义?如何证明这项研究成果的正确性?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2)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同学们注意关于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运用问题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在应用杂交理论指导农民生产中应注意那些问题?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杂交水稻的理论如何转化为群众生产的自觉行动?(通过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条件)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板书)(运用讲解法、谈话法)(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举例:火车发明、电灯、飞机等。①从客观条件看这两点是从理论上分析反复性的原因②从主观条件看(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举例: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等。(3)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部内容: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举例:教材p103页三、真理及其指导作用讲三个问题1、真理的客观性(教学难点)(板书)(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三层含义:①、
③、(2)真理具有客观性两层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是发展的2、真理和谬误(难点)(板书)(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由严格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2)真理和谬误是同一的(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真理多走一步、哪怕是相同一方向多走一步,它会变成荒谬、退化的东西)①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是相对于谬误而言的,谬误是相对于真理而言的。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于这一问题,同学们看教材上的例子回答问题:牛顿力学是否是真理?其适用的范围是什么?如果超出其适用范围是否仍是真理?如果离开完整的体系是否仍是真理?谬误还会向真理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互换,而是指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3、用真理指导实践(重点)(板书)这一问题是对本节内容的总结(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①、
②、(2)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节小节:1、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2、识记:(1)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3)真理的基本含义3、理解:(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必要性(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4、运用:(1)举例说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2)举例说明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六、本节结构本节由事例导入和三个大问题组成的(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二)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三)把握因果联系、正确认识事物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提问上节,内容:1、实践
2、实践特点、决定作用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学生讲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导入新课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板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什么?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本质的含义(2)现象的含义(3)本质与规律的关系(4)真相与假象的关系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板书)(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
三点(2)本质和现象由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两方面3、分析现象、揭示本质(1)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告诉我们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举例:教材p112-113页(2)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了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二、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板书)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必然性:(2)偶然性:举例:(略)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板书)(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①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举例:教材116页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蔽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举例: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从领导方面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所致。(3)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举例:(略)3、从偶然中揭示必然(板书)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提问学生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来理解这一点,这一故事虽然大家耳熟,但对故事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一部分同学向往成功,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一些人甚至幻想“天上掉下馅饼,希望成功突然而来。”(2)用教材上X光及青霉素的发现,教参P145、146页例子理解这一点。然后结合课后思考与训练1题来理解此问题三、把握因果联系,正确认识事物(板书)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板书)(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2)把握原因和结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3)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板书)(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a、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板书)a、一因多果:学生举例并分析b、一果多因:c、多因多果: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举例:教参p137页,专家探明沙尘暴成因(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共同讨论就业问题,分析一些职业的就业前景及对人才的要求、增强职业选择的针对性(机电、计算机、法律、财会)本节小节:一、简述本节所讲主要内容二、了解: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三、识记: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四、理解: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布置作业:教材p124 页1、
系统阅读教材内容六、本节由事例导入和两个大问题组成(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提问上节内容:1、必然性
3、原因、结果导入新课:通过列举海王星发现的过程,说明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一、归纳和演绎(板书)1、归纳(板书)(1)归纳的含义:事从个别事实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2)归纳的类型归纳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①完全归纳法
②不完全归纳法(3)归纳法的作用2、演绎(板书)(1)演绎的含义: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2)演绎推理的过程(3)演绎的作用在认识中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演绎推理是人们进行逻辑证明的工具②演绎推理是做出科学预见的手段3、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1)归纳和演绎是互相区别的(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①演绎不能离开归纳,归纳为演绎准备前提②归纳不能离开演绎,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③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转化的二、分析和综合(板书)1、分析的含义(板书)(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对他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2)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综合(板书)(1)综合的含义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思维方法。(2)综合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板书)(1)分析和综合互相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分解的方法,综合是联结的方法(2)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相互转化①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要以分析为基础②分析也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目的
举例:盲人摸象 ③分析和综合交替进行。分析 综合
分析,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分析和综合的反复交替,使人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总之,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透过象揭示本质、分析偶然性,揭示必然性,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要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分析和综合相统一,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节小节:一、要了解:1、归纳和演绎的含义2、分析和综合的含义二、识记1、归纳和演绎法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和综合的对立统一关系
六、本章地位、结构1、地位: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转折点,在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前三章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从本章开始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学好本章内容对理解五、六章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2、结构本章由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二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七、课时安排4课时八、教学过程前言(略)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本节由三个标题内容组成: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问:1、马克是主义哲学由哪几部分组成2、本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几部分导入新课:阅读事例导入内容,思考历史上出现人吃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一、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1)生产活动促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2)生产活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生产活动是猿群变成了人类社会2、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1)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2)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形式的基础二、物质生活条件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的含义及内容(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人口因素的含义(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3)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含义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3)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3、生产方式的状况和变革还决定社会的道德面貌和变革4、家庭状况,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生产方式决定的本节小节:掌握: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六、本节结构由事例及四个标题内容组成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生产关系4、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已在初中及经济政治中学过,采取、串讲、划题方法了解: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含义识记: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理解: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运用:6、举例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说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8、举例说明为什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课后思考与训练:1-5题
六、本节结构:有事例导入和三个问题组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七、教学时数八、教学方法:阅读提问、难点讲授九、教学过程:首先我们明确本节内容与前谅解的联系,前两节讲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在成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就是本节要讲的内容。前言事例导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不同地位的人对下雪同一事物看法的故事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板书)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内容(板书)社会存在:即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板书)(1)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2)内容:①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看:既包括个体意识,又包括多种多样的群体意识。②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既包括低层次的,又包括高程此的。教材主要讲述的是高层次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也叫社会意识形式)主要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同学们通过阅读自学方式掌握有关内容。在以上内容中,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在各种社会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板书)(1)以我国古典小说描述的内容来源社会现实为例,说明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通过私有观念的产生、发展和终将消亡的历史及我国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变化的事实,说明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举例:教参83页
《仓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着重通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形成不同观点看法的事例。说明人们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造成的。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板书)(1)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2)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①唯意志论:把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之于某些英雄人物的思想意识
举例:(略)②宿命论:把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之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一天数或天命
举例:(略)历史唯心主义形式虽然不同,它们共同点是从社会意识和精神中寻找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我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反对社会意识决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板书)注意同学们要明确两点,一是这种反作用是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的反作用。二是这种反作用是指“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是决定。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含义(板书)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板书)(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其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板书)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板书)这一问题是前面两个大问题的总结用图示法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心主义反作用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板书)此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理论难度不大,着重在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1、社会文明的含义和内容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含义及内容p176学生回答精神文明属于社会意识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板书)(1)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2)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重大的反作用4、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是我们党的战略方针
举例:张家港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四有新人(板书)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如何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做四有新人。注意思考这样的问题(1)请列举在社会上,校园中还存在哪些与精神文明不一致的地方?(2)我们每个人应该从哪些方面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本节小节:复述本节主要内容:掌握:1、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3、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布置作业:p180页1、
3本章地位:本章阐述的是人生价值观问题,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运用,又是唯物历史观在价值观问题上的延伸。从根本上说,本章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考察人生问题,重点考察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讲,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本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章结构:本章由导言及三节内容组成:共八个大问题
第一节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取向
第三节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学时数4节教学方法:阅读、讨论、难点讲授教学过程:前言(略)第一节人生的基本问题(板书)本节由事例导入和两个大问题组成本节引用了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的典型事例,通过他们回到人类社会后期社会行为的表现,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就会丧失人的社会性。一、人是社会的人(板书)这个大问题讲了三点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提问:人的本质是什么?(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说法不一,而且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教材介绍中外思想家的观点)这些看法要么认为人的本质是先天就有的,是固定不变的,要么把人和动物看成一类都没有正确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揭示人的本质首先要了解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明确人与动物的联系及其本质区别。(1)人的自然属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82页(2)人的社会属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82-183页①含义
②表现:三个方面2、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板书)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决定着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为什么呢? 原因是:(1)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2)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3、人生的基本问题(板书)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既然人是社会动物,人活着就要面对和处理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生的基本问题。(1)人生的基本问题的含义(2)人生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原因:①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P185页 ②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人生观是否正确的根本依据。(3)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②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个人对社会的活动是不是随心所欲的,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a、受社会环境的制约b、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二、正确处理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板书)这个问题理论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接受,但是确实很现实的问题。在同学们中相当突出。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讲授。然后学生写一篇“怎样对待人生过程中的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苦乐观、生死观。1、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板书)(1)义与利的含义①义:
②利:(2)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义利观主要有三种:①重义轻利观②重利轻义观③义利并重观(3)义利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义与利的关系是对立的“义”②义与利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者具有统一性。a、一方面
b、另一方面(4)树立正确的义利观p209页2、正确处理苦与乐的关系青年学生大都生活在顺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因素较弱。有的人面对人生苦难选择逃避、报复、犯罪、轻生的道路。因此,从提高大家思想、心理素质的意义上是非常重要的。(1)苦与乐的含义①苦
②乐(2)苦与乐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 同学们要懂得人生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经济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人们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增大了人们遭遇挫折的可能性。所以,大家一旦遇到挫折不要惊惶失措,也不要怨天尤人,要冷静对待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3)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与乐①苦产生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的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如地震、车祸、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社会变迁等,都会造成人生挫折。第二个人因素包括自身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方面。比如由于个人的容貌、身高、健康、经济状况、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是个人的需要的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认识偏差引起的挫折也经常发生入把目标定得过高,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由此产生心理不快的反应。②如何对待人生的苦a、敢于正视人生的苦,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不能简单地怨天忧人,归于命运,也不要消极逃避。b、客观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总结教训。c、积极寻求恰当的方式,方法去战胜自我,战胜自我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勇气,需要和自卑、自欺、自弃的倾向做斗争,需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我的苦乐观
我看人生挫折
为题讨论2、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板书)(1)生与死的含义(p194页)(2)生与死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相互对立、相互排斥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③生与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②崇尚真理、视死如归以上先从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阐明了声和死的含义,又用矛盾观点和科学的理论阐述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引用贝多芬人生经历和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名言,指出了正确的生死观的要求,即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崇尚真理、视死如归。本节小节:了解: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含义及表现2、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3、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理解: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2、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3、正确处理义与利、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布置作业:p197页1、
第二、三两节的内容,讲人生价值的取向,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在同学们预习、阅读的基础上,采取讨论方式。按学习组分开讨论,老师参与小组讨论二、讨论题:(板书)1、人有没有价值?如果有价值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如何衡量人的价值?一个人本身是否能够表现出来价值?3、人的价值用什么尺度来衡量?4、如何看待金钱?金钱和幸福有什么关系?5、金钱是不是万能的?你能列举出哪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吗?6、人生价值是否由金钱决定的?7、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什么?三、同学们讨论后,进行讲评。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对在讨论中存在的不正确的观点给于纠正。四、最后处理课后作业,p226页1―3题五、作业(二)阅读第六章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本章内容没有理论难度,初中讲过,采取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理想的涵义、特征、作用明确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理想的含义及特点,人为什么会有理想?2、你上职业中专的目标是什么?3、你将来从是什么职业?你对未来生活有什么向往和追求?4、通过自己的成长过程,谈一谈树立正确人生理想的意义。5、理想的内容是怎么划分的?(1)生活理想(2)职业理想(3)社会理想6、我们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7、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8、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理想?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青春是理想闪光的黄金时代,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用他们的生命和聪明才智,谱写了自己壮丽的青春之歌,青春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青春时代可以通过勤奋学习、积极工作、顽强斗争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也可以平平庸庸地虚度年华。理想对人生极其重要,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前进的动力,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人生的航程就可能在生活海洋的波涛中淹没。希望同学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抓住今天把握现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出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