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夜晚分外明,夜晚为什么老做梦?

天文专家解释,为何月到中秋分外明? _社会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天文专家解释,为何月到中秋分外明?
日 10:34:28
 来源:新华网
】 【】 【】 【】&
&&&&新华网天津9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中秋将至,有关月亮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了起来。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历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十五月亮都要圆一次。可是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天文专家给予了解释。
&&&&天文专家说,一年四季,一直运动着的月亮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却显得格外明
亮,这种现象是秋天特有的清爽气候所形成的。冬春两季,风沙比较大,气候干燥;夏季多雨,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这些情况,都会使月光通过大气时,变得黯淡。但是,秋季却另有一番景象:天高气爽,玉宇无尘,大气里的水汽和尘沙较其他季节少,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月光通过这样的大气,受空中的尘沙和水汽折射少,自然要比其他季节明亮得多。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冬至前后的圆月最明亮,因为它的地平高度角最大,接近天顶,就和夏至日的太阳一样,所以月到冬至也分外明。
&&&&天文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亮的,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光的强弱,既与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关,又与月亮距地球远近及月亮离太阳远近有关。当月亮反射太阳光的月面最大而近于正圆形,这时,月光应是最明亮的,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甚至十七;同时,月亮绕地球旋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近地点也不一定是十五;另外,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也是椭圆的,近日点一般都在农历十一、十二月,不在八月。
&&&&如何在中秋之夜更好地与家人一起赏明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为公众支招。
&&&&王思潮介绍说,如果我们用肉眼细观月亮,可以看到月亮表面有些地方较明亮,有些地方较暗淡。这明暗交错的图案,给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因此中国古人想像月亮上有广寒宫,宫中有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西方则想像月宫中有美丽的月亮女神。
&&&&王思潮说,今年的中秋月在太阳落山后便从地平线上探出“脑袋”,并于第二天早上日出时下山,因此整夜均可观赏。赏月的人们不妨从观赏月出开始,随着天色变黑,月亮也会越来越迷人。
【】 【】 【】 【】
(责任编辑: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月到中秋分外明 最是人间好时节
& & & & & & & & & & & &
&&&&&&&&&&
月到中秋分外明 最是人间好时节
——中秋节在开封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刘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与古城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登上历史舞台,并最先在京城东京盛行开来,随后风靡全国。那么,中秋节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时期东京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秋节在开封又有什么样变化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方面的专家、学者。 中秋习俗由来已久 伴随着丝丝凉意,中秋降临。街头巷尾卖月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大小礼盒早已摆上货架,为中秋节增添了一缕喜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9月17日,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秋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七、八、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早期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因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中秋迎寒’的习俗有关。”说起中秋节的起源,彭恒礼说,“在先秦时期,每当春季或秋季过到一半的时候,人们分别会举行‘迎暑气’和‘迎寒气’的仪式。”据《周礼·春官·籥师》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中春,也就是农历二月十五,古人在这天要敲击土鼓,吹豳诗。豳是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境内。豳诗,据东汉郑玄的注释,指的就是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一月觱发,十二月栗烈。”讲的是一年中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古人的生产生活,也就是古代的迎气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的时候,人们又唱着迎气歌,敲着土鼓,迎接寒气。这就是“中春迎暑,中秋迎寒”的古俗,是中秋节最远的源头。 汉代,八月仲秋流行祀神和祭祖,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八月,筮择月节后良日,祠岁时常所奉尊神。”筮,就是卜筮,用蓍草来占卜;月节,指的是白露节气。从这段记载可知,汉代的人会在八月白露节气过后进行占卜,择良日,就是良辰吉日祭祀神灵。祭祀的神灵都是人们平时经常所祀之神,自然也包括月神,而且时间选择在白露节气之后,与八月十五中秋节日期上很接近。 汉代人对八月的这次祭祀活动非常重视,通常提前七天开始准备。一家老小要聚齐,斋戒沐浴,打扫房屋,洗涤祭器,这段时间有严格的禁忌,如果有的人家在办丧事,或者刚生了小孩,则视为不洁,禁止人们到这些人家里去。汉代八月除了祭神,还要祭祖。据《四民月令》记载:“以祠太社之日,荐黍、豚于祖祢。”祠太社之日,就是指秋社,古代有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举行。这些活动要求全家必须参加,这就带来了团圆的含义,而且祭神和祭祖之后,人们会分享美食,这些都成为后世中秋节的重要源头。 “除了民间的仪式活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是关于月神的传说。”彭恒礼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传说故事《周易》中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这就是著名的嫦娥奔月故事。《淮南子》中说月精实为蟾蜍,是后羿妻子嫦娥变的,而且月亮中有桂树。汉刘向《五经通义》中还提到月亮中有玉兔。嫦娥、蟾蜍、桂树、玉兔就成为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成为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谈起古代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彭恒礼说,第一是赏月习俗。中秋赏月,始于魏晋,兴于唐宋。全家老少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宴饮。第二是拜月习俗。所谓拜月就是在月下祭拜月神。据《醉翁谈录》记载,中秋节时,杭州城里的人家无论贫富,家里的女孩子都要拜月,而且穿着上还有一定的讲究——“皆以成人之服饰之”,就是穿上成年人的服装来装扮,在楼台或院子中央拜月,希望月神能保佑未成年的女孩子健康成长。第三是馈送月饼习俗。明代开始中秋节人们要互相馈送月饼。第四是妇女归宁习俗。明代中秋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因此又称为“团圆节”,这天出嫁的妇女可以回娘家过节,但是当天必须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 除此之外,古代中秋节在一些地区还举办比较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宋代人非常喜欢在中秋节的时候观潮。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人在这天会举行弄潮活动。在江浙地区流行摸秋求子习俗,在中秋节的夜晚妇女会走出家门到人家的田地里去偷瓜和豆子,放到妇女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可以使妇女怀孕。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流行燃灯习俗;在海南,中秋人们会吃红薯和甘蔗。 中秋节起源于北宋东京 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是,正式明文规定中秋节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当时,宋太宗赵炅在京城东京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举国同喜。 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又和北宋在京城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当时,北宋非常重视开科取士,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把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京城盛行开来,接着风靡全国。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北宋时,中秋节的京城有许多习俗。据市民协副主席孙润田介绍,《东京梦华录》对当时京城的中秋节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当时的东京,中秋节之夜,月亮一升起来,人们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家家户户开始祭月,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等,以月饼为主。当夜,东京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幼,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祭月后,人们开始吃月饼、赏月。当时,北宋的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中秋节特制的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制作方法非常精巧,这是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后来,人们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印在月饼上。 中秋文化扎根开封 东京(今开封)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秋习俗在当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后来的中秋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在传承宋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完善。 到了明代,开封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习俗流行更盛。当时汴河州桥岸边有“明月楼”专供游人赏月。每到中秋之夜,不少游人都会到此登楼望月,临河赋诗,心旷神怡。因此,“州桥明月”就被列为“汴京八景”之一。据《如梦录》上记载:“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妇女赏月、观星、朝天礼拜。节礼用月饼、西瓜、鲜果、鹅、鸭、肉肘等。” 民俗学家陈雨门曾在他的文章《汴京节令摭陈》中记载了清末民初开封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从农历七月十五起,开封著名的“稻香村”、“野荸荠”、“五美”、“五福”、“包耀记”、“晋阳豫”等糕点店及南货店,已将各色月饼提前出售。有重5公斤如磨盘大的月饼作为样品,置于铺面柜台的正中,用以招徕顾客。每当中秋节这一天,商贾停业,百工休假,官吏市民衣冠贺节,家家改善生活。街市除出售各种水果外,例有鲜毛豆角上市,价格昂贵于平时数倍。此品相传为祭月时专为月宫玉兔所设的供品,缺此则大不敬。入夜,当月亮初升,家家院内设一小桌,上陈苹果、柿子、石榴、枣、梨,必须五种,称之为“五色果供”。中置储藏多日的西瓜一个,瓜前竖立一月饼,两旁各摆熟毛豆角一盘。 孙润田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封祭月的习俗还是沿清代旧例,没有太大的改变。由于月亮属阴,祭月大都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祭,妇女儿童先拜月。开封素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主妇焚香焚纸马,叩首拜祭之,常常等月亮升至中天才散。新中国成立后,祭月的仪式逐渐消失,但中秋节全家团圆、共赏明月、共吃团圆饼的习俗并未消失。 谈及过去中秋节的美好时刻,孙润田的记忆闸门瞬间打开。孙润田对中秋节最早的记忆是上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平时很少能吃到糕点,中秋节的时候大人就会买上一些月饼,用刀将月饼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人吃一块。当时月饼的馅就是核桃仁、冰糖、白糖、青红丝等,虽然很简单但在当时可是美味食品。由于没钱,不少人家就会用红糖、白糖、面做成面糕甜馍代替月饼。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受全国经济困难影响,家家户户缺粮,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说吃月饼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各种各样的月饼都能在市面上买到,当时他最喜欢吃包耀记的月饼,每到中秋节都会去买回来和家人一起品尝。 当时开封流行和生产的月饼有30余种。开封月饼风味各异,造型美观,以形美质优著称,品种以提糖、提酥类为主,并引进了南式、广式等品种,老字号“老宝泰”“包耀记”“晋阳豫”“五福”“三阳观”等生产的月饼,用料考究,工艺独到,继承传统,在群众中长期享有盛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外地月饼进入开封市场,开封本土月饼受到很大冲击,但现在老五福、全美、芳美斋等老字号店仍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手工月饼,也很受群众欢迎,周边城市经常开车前来购买月饼,尤以“百福图”“百寿图”“八仙送福”“招财进宝”等图案的月饼最受老百姓喜爱。 新时代新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秋节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发展和创新。近年,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我市赋予了中秋节新的内涵,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中秋节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的传统节日。然而,对于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来说,中秋节却是孤独、冷清、难熬的日子。9月15日上午,由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社会救助协会联合主办的“爱满人间·安老助孤”中秋行动在中国开封SOS儿童村内举行捐助仪式,将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总价值近5万元的爱心物资及善款发放给市社会福利院、SOS儿童村、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用于改善孤寡老人与孤残儿童的生活,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节。我市不少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带着月饼、大米、水果等食品,也自发前往社会福利机构慰问和探望孤寡老人、孤儿,与他们共同分享中秋佳节的喜悦。市志愿者协会还发起了“中秋爱心月饼捐赠”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出家中多余的月饼和节庆食品,送到贫困家庭或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传递爱心与真情。 市政府办公室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双节”(中秋、国庆)期间党风廉政工作,为全体机关干部打好节前廉政“预防针”。市纪委也向全市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写公开信,积极开展节日廉洁从政教育,狠刹节庆请客送礼、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 近年,我市积极举办特色中秋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展现开封文化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每逢“双节”临近,我市各大景区都盛装打扮,充分发挥宋文化特色旅游的魅力,热情迎宾。2012年中秋、国庆假期,龙亭公园一场别开生面的“龙亭之夜”中秋赏月晚会吸引了来自我国广东、香港及新加坡的200多名游客驻足,宋词乐舞表演、豫剧演唱、变脸表演、历史剧《杯酒释兵权》等精彩演出,让他们大呼过瘾。在铁塔公园,该景区精心编排的大型实景演出《舞动铁塔菊之韵》和武术表演《刚劲铁塔》,给游客带来了视觉、听觉之美。天波杨府在节前就准备好了一场菊花盛宴,给游客带来了无限欢乐。中国翰园的精品菊花展览,引得众多游客拿起相机拍个不停。万岁山游览区2012大宋武侠节、地栽菊花文化节,着实让游客在赏菊的同时,也过了一把江湖瘾。这些独具特色的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中秋节赋予时代的内涵,以新的方式延续了传统,以新的内容充实了民俗,以新的理念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开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仅去年中秋、国庆“双节”8天长假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335.7万人次,同比增长15.9%;全市旅游总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20.8%;全市景点接待总量共计90.9万人次,同比增长26.8%;门票收入3600.8万元,同比增长78.8%;星级饭店的客房平均出租率为85.5%。 在中秋佳节这个月圆人圆家团圆的美好日子,让我们共同举杯庆贺美好的生活,祝福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试题来源:期中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说明文阅读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2、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3、B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说明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说明文阅读”。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晚为什么老做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