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用音乐家英语怎么说说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捷克作曲家约翰.万哈尔--降B大调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
约翰·万哈尔 (Johann B. Vanhal,1739 -
1813),捷克作曲家,创作了100部四重奏,至少73部交响乐,95首宗教音乐,以及大量器乐和声乐小作品。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 ( ~
),18世纪出生于北部城市Nechanice,
Bohemia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却是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的一位重要且同样有名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音乐大师。地地道道的捷克籍作曲家,活跃于维也纳音乐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
)的学生,他的许多作品受到交响乐之父海顿Haydn的称颂。万哈尔共作有约73首交响曲,是18世纪的主要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于日出生在的Neu-Nechanitz(波西米亚布拉格东北部)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
  18岁时他就成为家乡的小提琴手,管风琴师,器乐及教堂音乐作曲家和合唱团团长。
  1760年,伯爵夫人Schaffgotsch听到他拉的小提琴后带他来到了,在这时他也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著名古典乐派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 ~ )继续学习。
不久之后,他就以音乐教师和自由作曲家的身份活跃起来,并以他乐观谦虚、诚实正直、热忱友好的人格魅力在贵族圈及音乐界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威望,在一些音乐晚会上崭露头角。年在他的保护人
Baron Riesch
的赞助下,开始了他两年的意大利(尤其是在佛罗伦萨Florence)学习之旅。之后由于健康的原因,他到了匈牙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疗养期。也许就是这个时候,
他第一次见到了宫廷乐团作曲家兼低音大提琴高手史贝尔格(Johannes Matthias
Sperger, - ),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和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都为史贝尔格创作有低音大提琴协奏曲。
  万哈尔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曲家及音乐老师(他的学生有著名作曲家Ignace Joseph
Pleyel,.&),他的为人及人品也受到同时代人的一致好评。他与当时的古典音乐家如,(Franz Joseph Haydn,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以及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都保有良好的接触。
  据记载,在1774年,35岁的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曾与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以及42岁的Franz Joseph
Haydn、18岁的Wolfgang Amadeus
Mozart,这四位当时维也纳著名的音乐家在一起演奏一首由莫扎特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海顿和迪特斯多夫演奏小提琴,莫扎特演奏中提琴,万哈尔演奏大提琴。据这个事件的记录者,爱尔兰男高音歌唱家、作曲家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 ,-.
)的叙述,他们都拉的很好,但是在一起演奏却并不卓著,不过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音乐风格,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经典形象。
  海顿Haydn和莫扎特Mozart都曾演奏过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通过手抄和出版流传于欧洲各地。据史料记载,莫扎特在1777年演奏了万哈尔的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B
flat),地点在奥格斯堡(Augsburg,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南部城市,位于慕尼黑西北偏西)。
然而,1770年,在返回到维也纳后,
万哈尔患上某一类精神错乱(类型未知),持续了一到两年,这阻碍了他的音乐创作,使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约瑟夫二世(Joseph
II, Holy Roman
Emperor,.-.)提供出一个宫廷乐师的职位,而依万哈尔当时的现状,不可能胜任。接着万哈尔又拒绝了他的赞助人为他在德累斯顿(Dresden,德国城市,
Saxony邦首府)的Kapellmeistership获取的宫廷音乐职位。万哈尔在1770年也拒绝担任Rieschs男爵提供的职位,这些迹象总表明万哈尔并不想获得任何正式的宫廷职位,他只想尽自己的努力做一名自由作曲家,这在当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一些德奥音乐家(如莫扎特)的独立和自由主义思想是相同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他也是英国小说家弗朗西丝·伯尼(Frances
Burney,)的父亲)在1772年拜访了万哈尔。
  从1773年到1779年,万哈尔受Count Ladislaus
Erddy(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赞助人)的邀请,到他的在克罗地亚Varazdin的庄园,之后万哈尔为Varazdin的一个女修道院的修女们作了一些音乐作品。
然而,万哈尔在维也纳所作的音乐(18世纪70年代在巴黎出版)证明对他常出席一些音乐活动,他的音乐出版作品的逐渐增量表示,他是成功的。虽然音乐史对万哈尔的记载较有限,但比较能够确定的是,他在维也纳颇受敬重,1770年,万哈尔Johann
Vanhal的交响曲比海顿和莫扎特更受欢迎。在万哈尔完成交响乐创作的几年之后,他的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甚至在遥远的美国也不例外。
  万哈尔在Erdody伯爵的庄园大约生活了10年,在1780年他又返回到维也纳。
他重新恢复了他的作曲事业(这一时期主要是宗教作品),在维也纳万哈尔还教授声乐课。18世纪70年代期间,万哈尔的管弦乐作品流行于当时的社交晚会。万哈尔的最后几部交响曲于1780年在柏林出版,后来音乐评论家们在汉堡Hamburg表示希望万哈尔能继续创作交响乐。
但是交响乐的“行情”在维也纳迅速地开始衰落。为了生计,万哈尔后来就没再继续创作交响乐。
  对于万哈尔最后的音乐生涯的记载并不是很详尽,但在1785年之前他依然活跃于维也纳的音乐界。这时,维也纳Vienna的出版商已掌握了他们自己的印刷出版主动权,而不再由法国出版社出版其音乐乐谱。
这些出版商有Artaria、Hoffmeister和Sauer,以适应已改变音乐品味的一些群体,包括出版键盘独奏曲和键盘练习曲。
  从1784年到1787年的一些报道说万哈尔在维也纳音乐界活动,但是一般来说万哈尔似乎逐渐开始避免出席于公共场合。1795年,Dlabacz在维也纳拜访了已年时56岁的万哈尔。在维也纳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油画可以看出万哈尔在当时依旧很出名。
  万哈尔在晚年几乎没离开维也纳,并以一个音乐教师的身份度过了一段舒适愉快的生活,据记载,他于日在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 Cathedral in
Vienna)的一栋公寓里去世(顺便提及—他的出版商就住在附近),享年74岁,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的遗产则赠于了一位维也纳卖书人的妻子,而这位女士有可能是一位寡妇。
约翰·万哈尔 (Johann B. Vanhal,1739 -
1813),捷克作曲家,创作了100部四重奏,至少73部交响乐,95首宗教音乐,以及大量器乐和声乐小作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那么海伦·凯勒是如何从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成为举世敬仰,且广受赞誉的作家和教育家的呢?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那么海伦·凯勒是如何从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成为举世敬仰,且广受赞誉的作家和教育家的呢?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那么海伦·凯勒是如何从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成为举世敬仰,且广受赞誉的作家和教育家的呢?通过学习她的事迹,请谈一谈你的感受。急急急,谢谢了
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一岁半时,病魔让她永坠无声的黑暗之中,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然而,在萨利文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海伦以巨大的毅力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16岁时进入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院学习英文,德文、拉丁文、 数学及许多文学、史学 名著,20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21岁时在萨利文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共写下14部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成为传世之作。1959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各国发表一致称赞她对人类的贡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走完了她艰辛但快乐、充实而卓越的一生。她度过生命的88个春秋,却把无光、无声、无色的无助岁月,活得可歌可泣、有声有色、辉煌灿烂。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利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30年旅游英国。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日与世长辞。
提问者 的感言:谢谢谢谢谢谢了
其他回答 (1)
生平简介:海伦·亚当斯·凯勒(Helen Adams Keller,日-日),美国残障教育家。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凭借着她的导师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她学会了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接受教育。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下,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海伦加入了美国国家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国际产业工人协会IWW(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为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曾着有《我是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1]和《我为什么要加入 IWW》[2]两篇文章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但西方历史教科书往往褒扬海伦·凯勒早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而其成年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事实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师告诉我的那些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犯下的错误》[3]一书中曾提到这一点。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巨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 、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海伦·凯勒》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也是试用本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我的老师》选入北师大版初一教材,《再塑生命》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日-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么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 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7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莉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海伦·凯勒生平   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梅西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着《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着《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日老师安妮·莎莉文去世。   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着《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解析海伦·凯勒  如果我现在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 善用你的眼睛吧,假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假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假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假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呢!为什么总要如此的贪心,极少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却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也许,你会认为,上帝赋予我们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 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可悲了。是的,我不能重踏他人的覆辙,我宁可现在就珍惜。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9岁。凯勒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的不幸
  一个女婴诞生在亚拉巴州北部的一个叫塔斯堪比亚的城镇,她就是海伦·凯勒。她听力很好,口齿灵敏,父母还指望她当一个音乐家呢!然而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猩红热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在她五岁时,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密尔特蕾特。海伦每次不能马上吃到饼干,把洋娃娃放进摇篮里时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已经在里面了,每次想爬到妈妈的膝盖上时,那个软软的东西又在上面了。有一次,她推翻了妹妹的摇篮,如果不是妈妈及时赶来,也许她的妹妹就会摔死。但是对于这一切,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小海伦却没有丝毫歉疚。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直到莎莉文老师的到来。 海伦的转变
  由于海伦自幼失聪失明,家人不得不请一位老师来教育她,通过帕金斯学院的院长亚纳克乃斯先生的帮助,为海伦派遣了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去辅导她。就是莎莉文改变了海伦的一生。经过长途火车旅行之后,安妮·莎莉文老师于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坐着马车平安到达了塔斯堪比亚,当莎莉文老师到达海伦家门口时,她看到的海伦像一只掉进水里的小猫:棕色的头发散乱着,上好的衣服弄得很脏。在海伦的记忆里,坐马车来的人,往往手提箱中都装有糖果和玩具等东西。于是,她把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莎莉文大吃一惊,赶紧收回手提箱,可是海伦很生气的向她冲去,要不是海伦父亲的制止,两人就都滚在了地上了。第二天上午,又发生了一场早餐战争。之后的种种事情把海伦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软化了。最后海伦屈服了,她学会了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海伦·凯勒国际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i. Inc 简称HKI )
  海伦凯勒国际由海伦·凯勒与其他美国人于1915年创建,宗旨是协助政府开展防盲,着重于融入社会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独立生活的康复等工作。HKI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各国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规划。它还从事对营养不良及由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干眼病、沙眼及其它传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项目,同时也为白内障致盲复明提供手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HKI都将防盲项目与初级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伦·凯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外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家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