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谁有2011浙江高考数学学方面的资料。我要原创...

骨干教师培训42题(14—22)
& 19:46:40
14、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
1、科学灵活地分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学产实施中首当其冲地如何分组,为此,教师在开民合作学习之前,应仔细研究数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提出科学的分组方案。
(1)小组的规模
一个组到底采用多大的规模,要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能否让所有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组的规模过小,固然可以提高个体责任,但达不到充分互动交流的目的;组的规模太大,将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很难控制。在实验区,大部分教师采用6人一组,也有些教师采用8人一组,有时前后4人自然分一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2)小组的构成
小组的组建,可采用学生自由组合与教师分组相结合的方法。人员的构成上,可采用组内异质(各方面不同的)、组间同质(水平相当)的构成模式,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教师可视学习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小组的规模与构成,绝不可被某一分组形式捆住手脚,使合作学习僵化。
2、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开始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此时学生的合作可能比较被动,这种被动合作在一段时间内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如果长期的被动合作,就不能达成协议到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
要引导学生由被动合作走向主动合作,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首先,他要分析学习内容是否需要合作,如果运用合作学习确实有助于本部分数学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技能的发展,那么就要精心设计,其次,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如合作技能,自评能力等。只有这样,主动的合作意识才能形成,合作学习也才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走向生活。
3、提高个体责任
任何合作学习都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1)明确角色分工;(2)分解学习任务,责任到人。(3)随机提问;(4)个别测试(5)成果交流、分享。
4、重视对学生合作方法与社交技能的培养。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技能,社交能力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技能既是合作学习的手段,又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技能是需要培养的。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安排适当情景,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合作练习,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其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合作技能。
5、加强合作学习中课堂管理
合作学产提倡学生互动,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没有一些有效的管理与措施作为保障,合作学习将很难顺利进行。
(1)正确对待“学习”与“非学习”的喧闹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听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鼓励各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
(2)提出明确的规则与要求。在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提出一些明确的规则与要求,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你所期望的,而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6、做好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的整合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式,也都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我们决不能一味强调合作这种形式,而脱离掌握数学知识这一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视具体的情境,与其他教学形式进行有机整合,互相配合使用,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15、基础教育包括哪几类教育?基础教育应帮助学生发展打好什么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
我认为要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为学生、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基础的基础。身心不健康,其他都谈不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儿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教师、家长都要充分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儿童的天赋、爱好、特长都不一样,有的逻辑思维强,喜欢数理化,有的形象思维好,喜欢文学艺术。如果要求每个学生门门学科都考100分是不合理的,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如果像当前这样人人学奥数,那是对学生最大的摧残。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为学生打好继续学习的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第二个任务。这不仅是为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将来离开学校以后还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今天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要每个人都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对国家的责任心和对家庭的责任心,甚至对自己的责任心。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诚信。
16、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从社会和家庭因素来看:一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学率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增大了师生的心理压力。二是一些单位和部门的硬性摊派,加重了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三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非常普遍。家庭间的攀比加剧,给学生平白增加了心理和学业上的压力。四是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家教风愈演愈烈,致使一些家长把学校减下来的负担,又背上了更大的家教包袱。
从教育内部因素来看:一是教育理念滞后。应试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教学手段落后等直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二是学业评价影响了基础教育,同时,社会及群众把考试作为评价学校、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三是一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走出“课堂效率低、作业练习多”的怪圈,除“时间+汗水”和大训练量外,似乎并没有其它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大量事实说明: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着,自觉地“减负”势在必行。
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对策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单一的措施难以解决,需要全社会花大气力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根除。
1、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要振兴中华必须先振兴教育,充分认识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二是要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重视教育,要以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眼光,从宏观上树立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领导要进学校门,问学校事,每年给学校办几件实事,努力改变本地的学校环境,使教师能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增加教育投入,解决办学经费,以此克服学校无资金的状况。四是重视学校不能只盯着几所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忽视更多的各级各类学校。不能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估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而应看它们是否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否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合格人才或建设者。五是教育部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教师要对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减负”对教育部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同时要认识“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的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减少作业,减少考试,以至于对学生降低要求,削弱基础训练。所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学生入校学习,就必须有一定的课业负担,这是正常合理的,不能不要负担。所谓“负担过重”就是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一味求全求高,人为地以不科学的手段施加给学生过量的课业任务。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一是监督新华书店,搞好课本发行工作,订什么,领什么,防止乱搭配书籍。二是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减学课时量,克服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三是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旦发现违纪现象,应毫不手软地预以处理。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必须严格、坚决地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安排,它是国家按教育方针制定的学校教学法规,具有法定的严肃性。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解决中小学教学积淀弊端的突破口,是学校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具体表现,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实施教育转轨的根本措施。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浓厚教研气氛,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效果,首先要抓课前备课,这是“减负”的关键。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要强化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大纲,面向全体学生,怎样使自己的“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把精力集中在课前准备的环节上。优化课堂教学要使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减负”的根本措施之一。
合理布置作业是“减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认为:“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为差。”这就要求教师优选作业,讲究作业的质量和科学性。我认为小学课堂做作业有以下好处:一是当堂完成作业有利于趁热打铁,巩固所学。二是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三是有利于督促学生迅速完成作业,并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减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我认为中学生的各科作业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给学生留少部分有难度、深度的作业,让好学生和有才能的学生做;留大部分全班都能做的作业,检查时以全班都做者为标准。避免各科作业数量竞赛,加重负担。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同样的内容,教师教的方法不同,学生学习效果就不同。教学得法,学生学的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教学不得法,则学生学的吃力、枯燥,师生负担都重。此外,一些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缺乏儿童少年心理学知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为此,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应支持有条件无学历的教师离职进修;统一组织,分批培训;特别要鼓励在职业务培训和在职进修。
5、改革中考 `高考升学制度,即改革单凭分数录取学生的现行考试制度,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根本也是治愈这一痼疾的一剂良药。“文革”中升学,不问成绩,只要根子正,思想好,小学毕业生也能推荐上大学、选择职业,因而出现了白卷英雄等许多人物,引出了不少笑话,这固然不对,但现在又单凭考试成绩论英雄,只讲智育,不讲德育,更不考察音、体、美、劳以及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等,又不免有些偏颇。我认为中专、高校招生制度应在统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并通过考察侧重全面素质来录取考生。另外,中考和高考命题应以中学教学课程、计划和大纲为依据,试题不要脱纲、超纲,以此避免中学教学的高难深现象和命题与教学的脱轨。
6、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以行政手段扩大就业门路,使中考、高考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教育部门应大力开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各地特色,广泛举办各种培训班、专业班,今后市场调节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形成养殖、林果、矿产、缝纫、商业服务、建筑等行业大户或个体小户,并带动周围更多的人谋到职业。同时,使社会、家庭、学校感到,学生进中专、高校学习并不是唯一就业的途径,不上中专、中技、高校照样可以就业,照样有前途。做到了这些,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根源。
17、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18、“学生只要犯点错误,老师就让学生找家长”,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学生出了问题,教师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找家长来处理问题”。“找家长”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无能,而且更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学生出了问题我们当教师的就找家长,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学生再不会服管。一是因为,找家长,实际上就是找学生的麻烦,把学生的问题扩大到家庭中去了。再者,老师找家长不仅得罪了学生,更让学生看透了,你当老师的也就这个本事了,再没有别的招了,所以,学生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与教师捣乱。学生‘很不客气的说:“你找吧。随便!”’这就是向老师的挑战。这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而就是老师自己惹起的问题。
家长护着孩子,娇惯孩子,情有可原,不然的话,也不会教育出来这样经常打打骂骂、品质低劣的孩子,但是我们当老师的自然应该是高于家长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给学生相当的教育影响,也应该给家长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引导与影响,我们要让社会作尊重教师,必须自己做的就能够让人尊敬。如果一定要和家长的联系,也应该是为了争取家长在家庭的教育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而不是推脱责任,或者找家长帮忙,更不能责怪家长不负责任,或者就是要求家长去处理学生。去与家长探讨小孩的教育问题,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老师必须实事求是的把与学生的矛盾亮出来,不回避,不掩饰。把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拿出来与家长交流,事情的是非曲直,我相信家长还是分得清的。在教育小孩的问题上,老师和家长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成材,有了共同的愿望,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紧接着,老师就把该生近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交涉。学生的事既然发生在学校,作为他的老师首先有教育失职之责,作为家长难道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带着这样仇视别人的眼光离开学校吗?你们的孩子现在是学生,老师可以不与他计较,但是学生一但踏入社会他就是一个具有完全行事责任能力的人,如果那时再出什么事可是要负刑事责任的,我希望做家长的还是要好好掂量掂量这事的分量,我本着对你小孩负责的态度与你们交流,希望引起你们的重视。老师的话说完了,接下来,家长应该知道怎样做了。
19、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做到 “ 德高为师,为人师表 ” ?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要做到“德高为师,为人师表”,我们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献身教育,忠于本职
这是履行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师就是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以认真教学、培养后代为天职。因而,教师应安分守职,全心全意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献出真诚的责任心与无穷的力量。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教师的举止影响太大了。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要身体力行。
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师要爱学生,这是社会责任,是社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的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爱的具体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帮忙引导。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那么如何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有比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作为一个称职教师,要了解当代科研成果的最前沿动态,要讲知识,更要传授学习的方法,要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备广博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面对知识经济、知识爆炸时代,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成果,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0、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请你谈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孔子用自身教育的经历说明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的具体体现。为了在今后工作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从理论与实践上详细介绍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1.在理论上,明确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爱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爱护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就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否则,尊重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娇宠护短。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又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爱生,严格要求就可能成为整学生的手段,这也是学生难于接受的,所以要使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师提出的要求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准则,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遵守和履行;同时,只有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里,对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三点:
第一,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是“爱生”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共同基础。
第二,尊重、爱护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体现。这也就暗示着,尊重和爱护既可能体现为对学生的宽容、关怀、信赖、理解,也可能体现为严格要求;
第三,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各种教育要求得以产生实效的条件,从而也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条件。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也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信赖与鼓励,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其后果则不堪设想。
对于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上去理解。在实践层次上,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大部分人,在教育活动中都会发现,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是说,尊重是教育要求被接受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践中,当教师的要求不能被学生接受时,他们经常会用“我这样要求是为了你好”一类的话去说服学生,这也就表明,他们深知,尊重学生是促进学生接受要求的条件。
在理论的层次上要对尊重和严格要求之间的本质关系做出说明时,这一问题就复杂化了。不同的时代,教育的哲学基础有所不同,教育理念也有不同,因此,论述这一原则的角度各有不同。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对这一理念的最简洁、明确的概括和表达,使每个学生各自所特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多样化的良好个性与品德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背景之下,尊重学生,本质上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人格尊严的尊重。新课程改革并不否认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天赋、发展潜力、能力、个性等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所强调的是,不管有什么样的差异,每个人之间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所以“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是新课程改革中尊重学生的本质所在。人格平等,意味着不仅所有学生都在人格方面平等,都应该同样受到尊重,而且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方面也是平等的。因此,受到尊重,是学生在学校中,在与教师的相处中,应该得到的权利。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但是,二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人格平等的关系并不否认角色和分工的不同。就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分工来看,教师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他们的主导作用就难以体现出来,他也无法完成这一角色所要求他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言之,严格要求,是教师的基本的职责,是教师这一角色的内在要求。从学生看,得到教师的指导,得到他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学生的权利。
总之,尊重,是新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悉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也是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的权利。而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学生,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的两种体现形式。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共同基础是对学生权利的承认和重视,是对学生在学校中健康成长、有效学习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个性的深深的关怀,是教师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当然,教师也有得到学生尊重的权利,但是,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这种权利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育而取得的。也就是教师一要通过尊重学生,以换来学生的尊重,二要通过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尊重教师的正确认识和良好习惯。
2.在实践上正确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只有从理论上明确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处理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时,才能掌握最基本的原则,才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课堂教学中,德育中,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不提任何要求,或者面对学生出现的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采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不负责的表现。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学校教育中要处理好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避免上述倾向:既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借口而无视学生的权利,也不能以“尊重学生”为借口放弃教师的职责。教师必须把两者要求统一起来。
为此,教师必须主观上要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处理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准则,必须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处理问题;客观上,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努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体会、理解教师的各种要求对他们的发展的意义。当教师给学生提出要求时,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苦心。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师的要求,即使目前不符合他们的需要,或者令他们不愉快,但从根本上说,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学生也会接受教师的要求,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体现在行为和个性之中。只有这样,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产生实际的、积极的教育效果。
21、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请你谈谈这个道理。
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是师德的重要内容,请你谈谈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进行思想品格的修养。
教师的思想品格和学识才能都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既不能设想一个思想品格有偏差的人能承担育人的使命,也不能设想一个学识浅薄,不学无术的人会是受学生尊敬,成为学生的表率,能胜任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既要注重思想品格的修养和历练,同时还要重视业务能力,学识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
22.有位教育家说:“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该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燃火种的人”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培养者、促进者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重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1.谈论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A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甘做蜡烛的精神,要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B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教师这一职责比较受社会尊重,相对稳定,还有寒假和暑假两个假期,这是其他职业难以做到的
C 教师与青少年交流比较多,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D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没有谁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一师范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