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灵异事件科学家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茅以升/华人十大科学家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看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茅以升/华人十大科学家
商品名称:茅以升/华人十大科学家
商品编号:
上架时间: 21:09:26
商品毛重:500.00g
商品产地: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商品名称: 茅以升/华人十大科学家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出版时间:
作者:赵泰靖|主编:孟宪明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商品类型:图书
编辑推荐语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赵泰靖编著的《茅以升》生动记述了茅以升的一生事迹。适于广大青少年、大中学校学生和科技工作者阅读。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 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 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 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 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 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 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由赵泰靖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茅以升》记述了茅以升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 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一&&1.镇江茅家/1&&2.好奇的幼儿/4&&3.立下“奋斗”宏愿/6&&4.刻苦的中学生/9&&5.小小叛逆者/13&& 二&&1.千里求学/17&&2.向往革命/19&&3.第一名/23&&4.罗忠忱教授/25&&5.李乐知同学/28&& 三&&1.留学康奈尔/30&&2.加里基工学院的第一位博士/33&&3.创立中国工程学会/37&&4.为圆周率写史/38&&5.匹兹堡的“中国夜”/42&& 四&&1.最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授/45&&2.东南大学工科主任/48&&3.河海工科大学校长/51&&4.创议教育改革/53&&5.北洋大学校长/56&& 五&&1.受命造大桥/59&&2.险恶的钱塘江/63&&3.组成建桥班底/66&&4.精心设计/68&&5.筹款曲折/71&&6.开工典礼/75&& 六&&1.“上下并进,一气呵成”/79&&2.“八十一难”/82&&3.不驯服的沉箱/86&&4.浮运钢梁/90&&5.建桥不忘育才/93&&6.团结、高效的桥工处/95&&7.战火催逼大桥成/99&&8.炸桥又复桥/104&& 七&&1.主持“流亡大学”/112&&2.山沟里的文化城/115&&3.从重庆到上海/120&&4.“上海解放,你是有功劳的。”/123&& 八&&1.“是科学家,非常欢迎!”/127&&2.再倡教育改革/130&&3.铁道科学院30年/135&&4.两项伟大工程/137&&5.开拓中国的土力学/143&&6.“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呢!”/146&&7.志在创建新力学/149&&8.在“文革”中/154&& 九&&1.在科学的“春天”里/159&&2.架起科技通向人民的桥梁/162&&3.孩子们的茅爷爷/165&&4.多年心血结硕果/170&&5.两次访问美国/174&&6.“最光荣的一天”/181&&7.一座永远的桥梁/184&&
本产品质保期为:
服务承诺: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谢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最终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经典传记排行榜
购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浏览猜你喜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世界近代著名科学家(4)
&& &欧姆:1789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工匠家庭。父亲虽然是一名锁匠,而且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十分爱好数学和哲学,并自学成材。欧姆小时候便由父亲教导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打下良好的科学和数学基础。欧姆1805 年入读埃尔兰根大学。可是当时欧姆不用心向学,反而花了大量时间在跳舞、溜冰和桌球等玩意上。他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愤怒,让他退学任职中学数学教师,又当家庭教师。他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所以在工余不断努力自修,立志当一名大学教授。到了1811年,他又回到埃尔兰根大学,凭着自修的成果,取得博士学位,并随即在该校教授数学。过了三个学期,欧姆觉得在埃尔兰根大学不会有发展的机会,加上生活太困苦,便接受巴伐利亚政府的聘请,到班堡一间条件相当差的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写了一本几何教科书,可是他仍然不愉快,辗转到了科伦耶稣会高校任教。这所学校有一间设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可让欧姆进行实验。 1820年,欧姆得知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力效应后,开始进行自己的电学实验。最初他只为辅助学习而做实验,后来为了出版学术论文,才开始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他让电流通过各式各样的金属线,开始研究导线中电流本身遵循什么规律。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在这个设想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实验,不过实验遇到了不少困难。起初,欧姆采用伏打电堆作电源,效果不理想。后来采用刚发明不久的温差电池作电源,才获得了稳定的电流。第二个困难是电流大小的测量。欧姆原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热胀冷缩方法来测量电流的大小,但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来他巧妙地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欧姆用一根扭丝悬挂一根水平放置的磁针,待测的通电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并和磁针平行,用铋 - 铜温差电池作电源。欧姆反复作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 &X=a/(b+x) 式中 a 、 b 是常数,分别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相对应; X 是磁针偏转角,和导线中电流强度相对应; x 是导线长度,和外电路的电阻相对应。这是欧姆定律的最早的形式,发表在 1826 年德国《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论文题目是《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这个公式与今天的全电路都姆定律。式中 X 与电流对应, x 和外电路总电阻 R 相对应, a 和电源电动势 & 相对应, b 和电源内电阻 r 相对应,这个公式相当于今天的全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在 年间发表的论文已提及一些可支持欧姆定律的数据,但他在1827年出版的著作《通电电路的数学研究》才正式提出这个重要的电学定律。欧姆期望物理学界会给他一些响应,或让他找到一份大学教职,可是他的著作就像石沉大海,甚至连反对的声音也没有。1827 年,欧姆发表《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欧姆定律,欧姆满以为研究成果一定会受到学术界的承认也会请他去教课。可是他想错了。书的出版招来不少讽刺和诋毁,大学教授们看不起他这个中学教师。德国人鲍尔攻击他说: & 以虔诚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纯然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 & 这一切使欧姆十分伤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 伽伐尼电路的诞生已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真抱怨它生不逢时,因为深居朝庭的人学识浅薄,他们不能理解它的母亲的真实感情。 &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欧姆抱不平,发表欧姆论文的《化学和物理杂志》主编施韦格(即电流计发明者)写信给欧姆说: & 请您相信,在乌云和尘埃后面的真理之光最终会透射出来,并含笑驱散它们。 & 欧姆辞去了在科隆的职务,又去当了几年私人教师,直到七、八年之后,随着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 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章,1842年被聘为国外会员,1845 年被接纳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为纪念他,以他的姓氏命名了电阻的单位 & 欧姆 & 。 到了1952年,欧姆才正式成为慕尼黑大学的物理教授,偿了他一辈子的心愿,可是他两年后便与世长辞。
&& &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是医生尤金&居里博士的次子。他从小喜欢独立思考,又天资出众,因为学校的常规教育和训练不利于他的智力发展,居里大夫便采取断然措施,先是留他在家里由他自己精心培养,然后托付给一位学识渊博的家庭教师去教导,这种旨在造就人材的方式对皮埃尔&居里的成长颇有显著成效。
&& &1875年,年仅16岁的皮埃尔到了索邦,当时他的哥哥保罗&居里是那里的一所医药学校的化学助教,皮埃尔就在该校帮助他哥哥整理物理讲义。1877年,年仅18岁的皮埃尔就得到了硕士学位,1878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的助教,四年后又被任命为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的实验室主任。他在该校任教时间长达22年,而任教12年之后,他便获得了博士学位。1900年,皮埃尔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4年该院又为他设立了讲座。日皮埃尔不幸被马车撞倒而去世。
&& &玛丽娅&居里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够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是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某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
&& &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于是停下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和他的妻子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关。
&& &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这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1903年,居里夫妇与放射性的发现者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取名为镭。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发现并提炼出镭元素以后,皮埃尔&居里不顾危险,用自己的手臂试验镭的作用。他的臂上有了伤痕,他高兴极了!他写了一篇报告交给科学院,冷静地叙述他观察所得的症状:皮埃尔&居里有6公分见方的皮肤发红了,样子像烫伤,不过皮肤并无痛楚:即使觉得痛,也很轻。过些时候,红色并不扩大,只是颜色转深;到20天,结了痂,然后成了须用绷带包扎的伤口。到42天,边上表皮开始重生,渐渐长到中间去,等到受射线作用后52天,疮痕只剩一平方公分,颜色发灰,这表明这里的腐肉比较深。居里夫人在移动一个封了口的小试管里的几厘克放射性很强的材料时,也受了同样的创伤,虽然那个小试管是存放在一个薄金属盒子里。这种射线的惊人力量给皮埃尔留下深刻印象,他因而着手研究镭在动物身上的作用。他与两个高级医生布沙尔和巴尔塔沙尔、合作。不久他们就确信,利用镭破坏有病的细胞,可以治疗狼疮瘤和某几种癌肿。这种治疗法定名为放射疗法。许多法国的开业医生利用这种方法对上述进行了最初的几次治疗,均获成效。
&& &1932年他们合作,用放射性元素钋(Po)所产生的&射线轰击铍、锂、硼等元素,发现了前所未见的穿透性强的辐射,后经查德威克的研究,确定为中子。对中子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在云室实验中取得第1张同时产生的正负电子对的照片。1934年,他们用钋产生的&粒子轰击铝、铅、硼,产生出中子和正电子,生成放射性磷,首次获得人工放射性物质。他们用同样方法又制成多种其他放射性物质,并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和生物学上的广泛用途,因此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1939年,他们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发现用中子使铀235裂变时,还伴随产生2-3个中子。证实了在适当条件下,核裂变的链式反应是有可能发生的。他还发现重水可以使中子慢化。他们夫妇曾长期领导法国原子能委员会,1948年,皮埃尔&居里夫妇领导建成了法国的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皮埃尔&居里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担任过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主席和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
&& &居里夫妇不仅自己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他们还创造了一个&科学王朝&。 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至今已延续四代人。居里夫妇的长女伊雷娜和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都是从事放射性研究,1935年,他们因为在人工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家族的第三代也是人才济济,他们的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孙女海伦&约里奥是核物理学家。居里家族第四代中的杰出人物是阿伦&约里奥,他是生命科学的博士。
&& &中国的核研究,是从居里夫人的实验室里走出的科学家那里起步的。 1948年6月,35岁的物理学家钱三强离开巴黎,回到了北平。先前他曾在居里实验室和妻子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 &1949年3月,钱三强参加由郭沫若率领的代表团去巴黎出席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这时,他想到这次是个机会,可以通过约里奥?居里先生帮助购买一些仪器和图书。他的意见反映到了中央,中央认为很好,就给他拨了5万美元。后来,由于法国不给中国代表团去巴黎的签证,钱三强没有去成巴黎,便从这笔款项中提出5000美元,设法转交给约里奥&居里先生,并请其转交给中共旅法支部的孟雨,委托不久即将分别由英、法归国的杨澄中和居里夫人的博士生杨承宗代购仪器与图书。&
&& &约里奥&居里先生收到这些钱后,特别慎重,包得严严实实的,埋藏在小花园的一棵树下。1951年春夏之交,新中国在巴黎的代表李风白找到杨承宗,告诉他说组织带了5000美元来,要买些研究原子能的器材。一开始,因为杨承宗还没收到钱三强的信,感到有些奇怪。待他收到信已是6月初了。信中要他买一些同位素,是何泽慧要的。还要买和研究原子能有关的书籍、仪器、药品。其中一种先进的计数进位器,必须得到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的特批。&
&& &正在这个时候,杨承宗在居里实验室遇到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白朗先生。他就跟白朗先生说,我想买一台100进位的计数器。
白朗先生还没有答复,居里夫人就在旁边说:他们要在医疗方面研究同位素的应用,所以还买点儿同位素,你看嘛,用在医疗方面,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白朗先生说行啊,拿起笔就签了字。买这一关算是顺利,但要出海关就很难了,因为购置的东西大都是违禁品,是经不起检查的。大概在8月份,杨承宗临走的时候,居里夫人的助教布歇士来问他,你一个人行吗?杨承宗想,这话中有音啊,便赶紧说,不行啊,你来帮我吧。布歇士便去问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对布歇士说,你帮他上船嘛!布歇士就帮杨承宗拎行李,从巴黎到了马赛。&
&& &在马赛上船的时候,布歇士问杨承宗,你哪几个箱子比较重要?杨承宗指着一个箱子说,你把这个箱子替我拿上去就行了。他们上船时从两个楼梯上去,法国人有个专门通道,非法国人则走另一个通道。杨承宗事先已经得到了一张证明信,内容是证明人布歇士,证明杨承宗所带的行李是他在实验室里自制的仪器、设备。这张纸非常重要,因为旁边还有法国第五区警察局的图章。就这样,杨承宗购买的许多珍贵物品全都顺利带回了国。&
&& &杨承宗临行前曾去拜望了约里奥&居里先生。约里奥&居里有一段谈话一直令杨承宗不能忘怀-约里奥?居里先生说:我听说你要回中国去?我说是的。他问什么时候回去?我说8月。他说,这样啊,你回去告诉毛泽东,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呢,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又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嘛。钱&就是钱三强,你呀&&&
&& &杨承宗归国后,把约里奥?居里先生的这些话告诉了钱三强。后来,钱三强回忆说:1951年杨承宗回国后说过这件事,我当即把杨承宗带回的话转告了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丁瓒,请他向中央反映。
(此部分摘自《596秘史》梁东元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 &还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为了全人类的幸福默默做出巨大贡献:
汤姆逊()英国物理学家。1897发现物质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粒子
富尔顿()美国发明家。1807年,富尔顿制成蒸汽汽船。
本茨()德国工程师。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内燃机汽车。
伏打()意大分物理学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电堆,不久又发明伏打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稳定而持续的电流。
奥托()德国工程师。1876年,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循环的煤气内燃机。使汽车和其后飞机的问世成为可能。
戴姆勒()德国机械工程师。1883年制成的第一台汽油机,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内燃机汽车。
帕森斯()英国发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台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狄塞尔()德国工程师。1897年制造了第一台柴油机。
贝塞麦()英国工程师。1856年发明转炉炼钢法。
莫尔斯()美国发明家。1837年,发明电报机,日,拍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贝尔()美国发明家。1876年发明电话。
马可尼()意大利工程师。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日,他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信。
还有&哈恩-发现原子核裂变的化学家
戴姆勒和本茨-发明汽车的双子星座
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
赖斯&菲利普-电话发明的先驱
科赫尔-甲状腺治疗的医学先驱
罗伯特.科赫-细菌学家
白血球的发现者&&梅契尼科夫
茹科夫斯基-俄罗斯流体力学的奠基人
特斯拉-旋转磁场理论的创立者
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之父
博斯-第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印度科学家
狄塞尔-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
阿里纽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
波波夫-无线电发明的先驱
玻尔-原子理论的奠基者
薛定锷-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卡勒和铃木梅太郎-维生素化学结构的发现者
西科尔斯基-实用直升飞机的设计发明者
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内森斯、史密斯和阿尔伯-切割基因的1978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得者
&& &这些科学家们重视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宁可贫穷潦倒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为真理而甘愿牺牲性命,而不是急功近利。尽管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有张衡、祖冲之、华佗和张仲景等科学家和医药学家,尽管现代有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深和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等科学家,我说的是现代世界及著名科学家。现在有各种媒体报导我国一些民间小发明,其中可能很多有潜质的人,可惜没有官方的大力支持。虽然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勤劳勇敢和探索精神,但是大多数中国人还不富裕,还在为生存而奔忙。问题关键是政府的重视和如何引导,是引导积极探索、艰苦奋斗,还是引导拜金高消费?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深思吗? &
&& &(近日身体不适,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下去了,最后部分资料摘自网络,个别地方内容与书本有些出入)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著名科学家饶毅就转基因发表博文: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
来源: 人民网作者: 饶毅
转基因安全与否是无关政治立场的科学问题。中国媒体可以通过转基因问题提高基本水平。4)下周开始寒假,有一个月的时间比平常空,很愿意与崔永元先生喝茶交流,比如谈科学与媒体,也不妨谈转基因。
向来以敢言著称的海归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本月10日在京接受了由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主办的第二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随后网友对该奖金赞助方MDPI的学术水平等提出质疑。而持续与方舟子就转基因话题打“嘴仗”的前央视知名主持人、自费赴美调查转基因的崔永元,昨日凌晨通过微博发出“饶毅拿这个奖有良心不?”的评论。当日上午,饶毅在其实名博客上正面回应并提出“很愿意与崔永元先生喝茶交流”。
饶毅在这篇《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 并答崔永元先生的问候》的博文中表示,他获得的奖金已安排转给他所在的北大生科院贫困学生,而他支持方舟子在转基因方面观点的原因,是因为观点相似,而且方舟子“在这方面极少、甚至可能基本没犯过错误”。饶毅特别提出,他“很愿意与崔永元先生喝茶交流”,并希望崔永元可以成为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以下为饶毅教授博文全文:
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附1 答司马南 附2 答崔永元)
  转基因食品安全在国际科学界有普遍的共识;
  中文反转基因的人没有一位分子生物学专家。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舆论并无政治立场和偏向;
  转基因安全与否是无关政治立场的科学问题。
  转基因提供中国媒体证明自己有质量的机遇;
  中国媒体可以通过转基因问题提高基本水平。
  毋庸讳言,中国的媒体和从业的媒体人恐怕普遍认为自己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重大事件上没有自由。现在,转基因成为中文世界广泛关注的事件,而政府没有控制其讨论,所以,转基因实际给中国有良心的媒体和媒体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向社会展示自己有自由的时候能够为社会负责任地提供有质量的信息。
  在中国,科学家和科学界对转基因的讨论都不可能有效,如果媒体本身质量低的话。中文的媒体将西方上不了正规媒体的黄色小报内容作为热点,令人惊讶地不为媒体人所不耻、不为社会所唾弃,而不断在中国推出成为社会思潮和风波,证明中国媒体质量有很大改进空间。
  任何科学都允许争论,而且科学界内部对科学进展都有批评,然后才有进展。对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科学界特别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界,自身有严格的标准远高于媒体、内容超出一般人的议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分子生物学界对应用转基因有普遍的共识,而不是有很多争论,对于其中具体科学问题需要严格、也需要有对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组织、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会和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才会多次声明转基因食品无异于一般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中文媒体常常不严谨地说转基因是有科学争议的问题,这是不懂科学规律、误导民众。据一个简单的例子,对HIV(艾滋病毒)是否导致爱滋病,在1980年代有位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病毒学教授认为HIV不是艾滋病的病因,但其实病毒学界有普遍共识,不能因为极少数科学家的不同观点而说成好像有很大争论,有个非洲国家的领导就按HIV非艾滋病因制定政策,被科学界强烈谴责、因为这样不负责任地违反科学可以损害人民健康。而转基因问题没有一位分子生物学家反对转基因应用,而认为肯定要用,只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转基因农作物对生态的影响需要严格控制,对每一个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需要控制,这些都涉及对每一个具体项目的了解,而不是泛泛地讨论转基因、实际鼓动全面禁止转基因。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并无政治立场。转基因应用在各国都有政府参与,但并非政治家的政治立场,而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中文世界有些人有意无意地认为中国的转基因有关某届政府、某个政治家的立场,是误解或误导。任何政府和政治人物都可以很快地不管转基因应用,越是不负责任、哗众取宠的政府和政治人物越是退的快,因为本来就没有任何政治人物需要与转基因(和任何科学技术)结婚。一些对科学一知半解的中国青年,走进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的机构做义工就摇身一变戴上“国际组织官员”的帽子召集中国媒体发表自己都不懂的重大言论,不仅无知和浅薄,而且成了国际组织的政治玩具。
  有些极左人士,认为自己崇拜毛泽东主席,就应该反转基因,这是搞反了。毛主席是伟人、还是罪人,中文世界有争议。对人文和社科,毛主席可能不同于世界。但是,如果看事实就知道,对于现代科学和技术,毛主席从来都是支持、而且是积极支持,在有点条件的情况下,毛主席都对中国引进、发展科学和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如果是在毛主席的时代,可能现在这些反转基因的极左分子会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有些人成功地唆使少数红二代反对转基因,某个领导人的后代说转基因是美国阴谋成为新闻、成为全国人大讨论的议题,这更可能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智力的侮辱。不仅毛主席支持现代科学,第一代其他领导人也普遍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如果因为某些人是政治领导的后代就能够断言科学技术,那么某个科学家的后代也可以对政治随便断言?正如数学家的孙子敢说“林彪葬身温都尔汗是因为他身先士卒试图收回外蒙而壮烈牺牲”是笑话,政治家的后代对自己不懂的转基因发表言论同样是笑话。
  有些媒体和媒体人以反对转基因来表明自己有反强权的义举。其实,无论谁、无论哪个政府“支持”转基因,并非权力而是义务。对象错误的“义愤”、“义举”是反对科学带来的新技术,延缓中国随世界文明而发展的步伐。中国媒体需要抗拒的是极端反智势力推波助澜掀起的反科学、非理智风潮。
  当转基因农作物及其衍生的食品在中文世界成为有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后,媒体在每次相关报道前应该做基本的了解,很多信息在wiki或中文维基就可以获得,很多问题早已有答案,媒体只有自己懂了、就不会经常用转基因导致社会舆论哗然。不能因为中国和华人世界缺乏相互信任,就把科学内容很强的转基因推成一个焦点。
  中文世界,转基因讨论走向如何,已经超出科学范围,媒体有很大的责任。我以前觉得植物分子生物学的人不出来讲清楚,是他们不负责任,但现在同情他们,中文媒体、包括国家养着的大型正规媒体不动脑筋,不做基本了解,经常提审科学家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恐怕有的科学家不仅难以开展正常的研究工作,如果天天出来回答同样的问题,看起来可能是发疯了。
  今天的中文媒体有很多理科出身的记者,媒体负责人应该请他们作为报道的主要队伍。即使不是理科出身的记者,如果要报道重要的科学相关的内容,也应该学习和理解科学。在有自由报道可能的领域,如果媒体不做到有质量,恐怕辜负了社会的期待。
  答司马南先生
  日第二届新语丝科学精神奖颁奖典礼。
  司马南:饶毅教授向来以敢直言闻名,但有说法称饶教授在回国前更敢说,而回国后下手有了分寸。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饶毅: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很少的,事实上没有这个变化,而且有时候可能更严厉。我觉得有变化的是中国。比如2004年,在《自然》增刊,我和鲁白、邹承鲁写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文章,当时科技部让出版总署在全国禁了这个增刊。而回国工作几年后的2010年,施一公和我在《科学》写了英文社论,仍然是批评中国科技体制,该文出来后,中央多个渠道过问,最后科技部检讨了自身的问题。有变化的是中国,而不是我。
  司马南:想不到饶毅教授太极拳更高啊,轻轻就化解了我这么尖锐的问题。一个轻柔的问题:你在这么紧张的科研时间中为什么舍得花费精力做科普,特别是容易招致人身攻击的转基因科普?
  饶毅:一方面我工作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我们是实验科学,我做研究生和博士后期间自己都得做实验。我从32岁做助理教授有了自己实验室以后,自己做实验的时间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是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较差,一般学生比我做得好,我做得越多反而进展越慢,所以我只参与实验设计、讨论和理解结果、修改文章。
  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我不能太经常找他们,那时科学刊物也不多,主要的我全部看完,但平均半天就能做完,还有半天时间多。我觉得科学很好玩、值得分享,最早是给同学和朋友的父母讲,告诉他们其孩子都做了什么事情,他们觉得我讲得比他们自己的孩子还清楚,于是我觉得只给一两个人讲不如写出来给更多的读者,也许影响其他人的科学兴趣。王晓东有个笑话,因为他岳父喜欢看我的文章,说我的粉丝是70岁以上的老人。写科普就是这样来的。
  司马南:我也是阅人无数,以我昏花老眼一看,饶毅教授乃为江湖高人。最后一个问题,您最后提到了施一公。我在新语丝搜索的时候看到,有人习惯性将施一公先生和饶毅先生作对比,认为这两个人看上去肩膀一般齐,但在动态中,饶毅教授更全面一些,或者更好一些,至少一部分人这样认为。但是施一公先生最近又获得了中央电视台颁发的某一个奖项。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您的心里有没有一丝哪怕是一丝不快,一丝不悦,一丝想不开?
  饶毅:我很喜欢有不同特点的朋友。而且我明确知道其他朋友哪些方面比我强,还不是强一点。
  施一公数学比我好很多,记忆力比我好,他走在街上后对所有车牌号码都能过目不忘他不仅有很突出的个人特长,他还是中国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结构生物学家。他有很多优点,朋友得到东西我只会高兴,不会不高兴。
  问题的提出本身可能反映了重要的中国文化习俗。中国文化中,越近的人竞争越强,人们很容易相互嫉妒,所以中国社会凝聚力很弱,西方的习惯是越近的人会越觉得可以是朋友。中国这种近距离妒忌造成的结果是内部关系很差、互相残杀,对外却很弱。这不是某个领导、某个团体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长期的历史性问题,为了中国进步和发展,需要彻底改变这种文化。
  答崔永元先生
  1)前些天听说崔永元先生好奇我为什么支持方舟子。崔先生可能不知道,在转基因方面,不仅我的观点与方舟子相似,全世界学过分子生物学的绝大多数都与他观点相似,这不是支持某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绝大部分懂得分子生物学的人,观点都相似。而我写转基因的文章后才知道方舟子比我早很长时间就写了,只是我自己以前在转基因方面很迟钝,与很多学过分子生物学的人一样认为中文对转基因的舆论是不值一提的笑话,后来才知道这种舆论已经相当普及了,在中国谬误几乎变成了真理。对方舟子本人,我支持他做的很多事情,但并非所有事情,我几年前还写过《批判方舟子》:/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347617。一般和他争论有关生物学科学内容的,我的印象好像没有一个学生物的人。因为他在这方面极少、甚至可能基本没犯过错误(当然这限于我读过的内容,我肯定没有读过方舟子写的全部文章,因为不可能,而且不同的人感兴趣的点也有不可能百分之百相似)。其他方面我就不能这么说,有时是因为我不懂。
  2)今天记者电子邮件寄来您在微博问候我接受新语丝的奖是否有良心。崔先生因为没有参加颁奖仪式,可以问问您的朋友司马南,可以知道此奖已经安排转捐给北大生科院贫困学生(主要用于生大病时,我做院长时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卸任后仍希望为以后学生万一碰到类似问题而未雨绸缪)。如果崔先生能为我们捐款、或募捐,我肯定欢迎,或您推荐其他什么人给这种基金捐款,我接受时都会认为是有良心的。
  3)我昨天在颁奖时有即席发言,整理后今天发在博文中,以避免口头说不准确、或者听不准确、或出现失误 ,以文字为准。
  4)下周开始寒假,有一个月的时间比平常空,很愿意与崔永元先生喝茶交流,比如谈科学与媒体,也不妨谈转基因。我们不止一位共同朋友可以互换我们的联系方式。我认为,如崔先生般为中国作出了实质贡献的正直者,一定会认同科学真理,并为提高我国的素质做出良性的努力。崔先生会发现我的语文很差,我也有自知之明(/blog-.html),如果崔先生成为科学的传播者,至少是支持科学和科学真理的媒体人,会比我这种草包试图传播科学精神有效很多。
  饶毅 日
  再答崔永元先生
  见崔先生
  “/storyofmovie
  崔永元-实话实说
  在肘子微博中看到饶毅先生約我喝茶,不知真假,因为它惯于造假,权当是真吧。我想知道"反转基因的人都没有良心"是否出自您的肺腑,如若是,喝茶就免了,如若肘子造谣,我们坐下喝茶,当面聆听您的指教。顺便转绅士一文,供参考。祝您万事如意!”
  答:我星期天在现场说的应该是“中文世界反对转基因的没有一个是懂分子生物学并有良心和有理智的人”。当时即席发言,讲完后我担心这句话可能引起误解。因为一方面当场听可以不同的人记得不同部分,也因为我这句话本身是三个方面的交集(懂分子生物学AND有良心AND有理智),但一般人如果不仔细注意、或不习惯逻辑/集合的表述,可能将AND(并、和)误解为OR(或),这样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事后写下来的时候,决定简化为“中文反转基因的人没有一位分子生物学专家”,于星期一在博客中公布,并且在给您的第一次答复中有所说明(既其中第3点“我昨天在颁奖时有即席发言,整理后今天发在博文中,以避免口头说不准确、或者听不准确、或出现失误,以文字为准。”),以上文字都在原博文中(/blog-.html),这里一并澄清。
  这里没有您和方舟子的问题,混淆是因为我表述导致的问题,星期一以后以我文字为准。原来我说的也没错,但容易搞混。
  如果您要知道我对具体人的看法,我肯定不认为您没有良心,我认为您很有良心,但对分子生物学了解不够。而对于在媒体上公然行骗的,我明确说过郎咸平(/blog-.html),而且在我发表博文后,他也不敢出来回复,要是他来打官司才好玩。
  对于转基因,我从2011年开始写文章,11、12、13年连续三年暑假都有文章(可能有十篇左右),对于“反转基因”我的指向是那些实际从根本上反对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少数人,而不是具体某个产品、某公司、某种做法。如果是对具体有不同意见内容,那不叫反转基因,而是所有支持转基因的人也认为需要严格审核的,但审核本身需要具体的专家。我也没有资格参加审核具体项目、公司、产品,而是应该有做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背景等等方面的人。我从来认为对于公众事务也只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发言才是负责任的:我文章写的不算少,但并不敢对核能、风能指手画脚。
  另外,有些人不能因为方舟子支持什么,就反对什么。他们的独立判断可能应该包括不被所不喜欢的人定义自己的立场。有些恨方舟子的,应该在他的特长以外开辟战场,最好是自己的特长、而方不懂的领域,如果成功地“诱导”他犯错误,这样才可能“胜利”。如果经常在他懂的生物学闹事,首先陷自己于不利,而且让很多生物学的人无形之中变成他的“同盟军”,对那些极左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学会毛主席的战略战术。
  崔先生与方舟子的争议,我有所闻但不知道全部内容。崔先生今天转的几个问题,都很容易回答,只是我已经学会不回答匿名者的问题,想必崔先生收到的匿名问题更多、希望能够理解。
  期待与崔先生喝茶。
(编辑 蔡明奕)
责任编辑: 蔡明奕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是由省政府主导,专家担纲、消费者参与相结合的评选活动,通过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评定,片区展销推介和开发,高峰论坛等方式,整体推动广东省名牌产品建设,扩大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增强名牌产品的认知度,提升广东名牌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十大灵异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