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什么是相对静止的。重点...

哲学的荒谬: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时间: 15:54
再论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大道至简”,真理往往非常朴素,真正的哲学无须繁琐。许多哲学观点是圆融贯通的,是可以反过来说的,只不过人们从来未曾想到罢了。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上有一条原理叫做“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无疑被大家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现在,我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说:“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你必然会感到荒谬不堪,而实际上这一理论完全成立。其论证如下:从宏观上来讲,宇宙无始无终地永恒存在,物质的不灭,就是总体意义上的绝对静止。谁敢想象有那么一天,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时间、空间、能量、基本粒子以及各种生物等等都一下子归于虚无了呢?然后,突然有那么一刻,空无一物的绝对虚空之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毫无原因地冒出了个什么“宇宙大爆炸”,新的世界从此又开始了。如此,宇宙从存在到虚无,又从虚无变出存在,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不停地轮回运动下去。这种情况简直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和被人的思辩所接受。所以,人们唯一能够接受的事实就是宇宙会永恒的存在下去。这就是从整体和全局观察得出的宇宙不灭的结论——宇宙在时间上是绝对永恒的——也就是根本意义上的宇宙“绝对静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运动的相对性”。单就物体机械运动而言,运动也是由相对得出的结论。闭上你的双眼,发挥你的想象力,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利用想象的力量来验证哲学理论的正确性:宇宙空间无限巨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既没有边界,又没有中心,所以根本无法建立起坐标系统。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假设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只存在一个质点(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质点),则无论这个质点如何,也无从得出它在运动的结论。在一无坐标系,二无参照物的情况下,“运动”无从谈起。该质点动了也是没动,不动更是没动。只有当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质点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我们才能通过考察它们相对位置(如距离)是否改变来判断二者运动与否。所以,在宇宙空间是普遍无限的前提之下,运动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相对(比较),就没有运动。”&nbsp综合上述,得出结论“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这是对宇宙进行宏观地、整体地、绝对意义上地把握所得出的理论,因而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传统哲学上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它所描述的领域内是无可辨驳的,是成立的。在这上面饶舌争论无益于事,浪费宝贵的精力而已。辩证法最基本的一条叫做“物极必反”。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它理解为“事物到了它的对立面(相反的一极),就必然有相反的理论与之适应”。在物理学领域,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统治着宏观物理世界,但是到了另一极——相对于“宏观物质世界”的“微观物质世界”,牛顿力学就不再适用,适用的倒是曾经不被人们所理解接受的现代量子力学。“举一反三”,我只是想提醒人们要善于转换一下思路看问题,研究事物要从正反两面,从整体与局部进行对比,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囿于前人,不刻意创新,任何科学都将停滞不前。科学史上不乏其例能说明这一道理。把雕版印刷推进到活字印刷,方法并不复杂,但实现这一思维的跨越却花费了人类很长的时间。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改进对文明的发展何其重要。类似的事例不妨举出两个:人类发明雨伞是把静止的亭子变成活动的亭子,走到哪里都可以遮阳避雨,这叫做“由静至动”。相反地,人们把变化繁复的外部景象虚拟在一个视窗(电脑显示器屏幕)中就可以进行模拟飞行训练,不但逼真形象而且降低训练成本和风险,这叫做“由动至静”。“由静至动”和“由动至静”的变通都是人类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发挥。“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乃是对宇宙所做的一个宏大的超脱世界之外的“理想观察”得出的通观结论,我们称之为“哲学真理”。然而现实之中,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相对有限,个体生命在今生今世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接触和感知的世界只是宇宙的局部,所以对于人类真实可用、贴近生活的哲学就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条我们叫做“科学知识”。“宇宙空间没有中心,我们以地球为中心;时间没有开端,我们以现在为开端;宇宙生命层次众多、品种繁杂,我们以自身作为根本。”,这就是入世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一个出世超脱的观点加上一个入世实用的观点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宇宙运动的完整认识。超脱出世令人在疲劳困顿的时候获得精神家园,从中寻求智慧以汲取力量。不入世摸爬滚打、克服实际的困难就不足以获取真正的知识。不出世(理想主义),人们的精神生活局限于世俗物欲,少了超脱之大勇敢;不入世(现实主义),人就会脱离生命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就不可能在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应用智慧,毛泽东曾云:“事非经而莫能知之也。” 只有把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人类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在哲学上既要有出世的一套东西作为精神寓居的家园,又要有入世的一套东西做为指导现实生活的实用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中,共产主义最高奋斗目标是超越的理想主义,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入世的现实主义。明确人类哲学的完美必须同时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个方面,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nbsp&nbsp
阅读(0)| 评论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博主最新日志当前位置:
>>>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①坐地日行八万里,..
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属于诡辩论。①选项强调地球的绝对运动,但为涉及否认相对静止,故①排除,答案中只剩下C和D,再看③,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即河是在运动中的,但不存在静止,因此人不能踏入,这里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故答案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含义。哲学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诡辩论,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把握好这一点,本题便很容易选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①坐地日行八万里,..”主要考查你对&&物质的运动有规律,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①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①坐地日行八万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6017134916234759104733272321278347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魁网.教育在线
备案序号:粤ICP备号
Copyright@
http:// kui.cc All Rights Reserved.论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论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
【摘要】:只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是偏颇的。静止也具有绝对性,运动又有相对性。无论从物质的根上属性,还是从自身的内涵,抑或从与运动的关系来说.静止都具有普遍的、广泛的、无条件的绝对性;而运动也离不开运动的主体,它的产生、存在和消失,以及具体的运动形式,又都具有有条件的相对性。因此,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02【正文快照】:
在论及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时,一般都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笔者认为这种只肯定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观点是偏颇的。在笔者看来,运动同样具有相对性,静止也有绝对性;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2期
叶青;;[J];辽宁体育科技;1982年06期
;[J];中国远程教育;1984年04期
;[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7年08期
达人;;[J];体育博览;1987年01期
温镇源;殷明玉;;[J];物理教师;1988年03期
佟璐;张荆;;[J];体育博览;1988年05期
晓婕;;[J];体育博览;1988年11期
韩朝阳;;[J];中学数学;1988年05期
彭崇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西安;雷同庆;潘小平;;[A];第四届中国轧机油膜轴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李善妮;瞿树林;;[A];湖南省生理科学学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罗非;;[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周惠琴;陆大江;孔慧敏;;[A];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会议暨2006全国妇幼保健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冲;;[A];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施洪飞;范福远;;[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于洋;;[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周丽宇;谭杨;吕晓华;;[A];第二届中国西部营养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董广新;李捷;王新华;殷超;;[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胡家会;[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崔宗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5年
郭田友;[D];四川大学;2005年
邱礼平;[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杨国敏;[D];上海体育学院;2004年
程杰平;[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珊珊;[D];广西大学;2005年
史守纪;[D];扬州大学;2005年
陈剑锋;[D];扬州大学;2005年
杨波;[D];扬州大学;2005年
李善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刘洪;[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柳晋伟;[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方建勋;[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姜美花;[D];延边大学;2005年
黄何平;[D];苏州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A.不可知论机械唯物主义B.诡辩论二元论C.形..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  )A.不可知论 机械唯物主义 B.诡辩论 二元论C.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相对静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