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客人来是的英语今年是什么年

中国人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学英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2页免费12页免费5页免费10页免费9页免费12页免费4页免费5页免费3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18页1下载券5页免费172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
中国人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学英语|中​国​人​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学​英​语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有多少人来参加晚会的英文
英文翻译how many people are coming to the party:&&&&5年 fifteen years:&&&& how much:&&&& pe ...:&&&& arrive:&&&& ...:&&&&an even ...
相邻词汇热门词汇中国人送客人离开时习惯说,你慢走有空常来,英语怎么说比较合适_百度作业帮
中国人送客人离开时习惯说,你慢走有空常来,英语怎么说比较合适
SEE YOU !SEE YOU NEXT!GOODBYE!and so on ...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你是一个人来吗?~用英语怎么说
【一天一句话 地道美语】
你是一个人来吗?~用英语怎么说&&&
Are you alone? 你是一个人来吗?
原来这么简单啊!&千万不要说 Do you come here by yourself?
其实老美简简单单用 alone 一个字就可以代表你好几个字!
ICIBA& 每日一句(
I wonder if you could do me a favor?
不知你能否帮我一个忙?
今天的几个句子都是提出请求的:
1.&&You don't have a pen, do
you? 请问你有笔吗?
2. Could you lend me a pen, please?
3. Sure, there you go. 当然,拿去吧。
4. I'm sorry, I don't have any actually.
在西方文化中,一般人都会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或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主动帮人开门、提东西是很普通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赢得客人的英语怎么说
赢得客人的英语怎么说
09-09-08 &匿名提问 发布
芦笙会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 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 也没有空过一次。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  刚参加完刘三姐故乡柳州八月十五鱼峰山歌会,我们又急忙乘车去大苗山,是为了赶上融水香粉八月十六的古龙坡会——芦笙会。 融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1952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时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是个多民族地区,居民除苗族外,还有瑶、侗、壮、汉等民族。 融水山青水秀,这里的苗族、侗族,都善吹芦笙,故有“芦笙之乡”的美称。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空过一次。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融水香粉。每次活动都超过万人,规模不小。 不用说,我们参加的是丰收节了。苗家是很好客的,我们的车还没停稳,热情的主人就为每人斟上满满一碗自制的土酒——米酒。敬完一碗敬第二碗。这种酒不是烈酒,不透明,黄澄澄的,甘冽,好喝,喝则必醉。我们怕醉,不敢多喝,便推辞说:我们不会喝。但主人不让,说不行,得喝四碗。我们问为什么。主人说,这是苗家的规矩:走路来的客人用两只脚要敬两碗酒,坐汽车的要喝四碗酒,因为汽车有四个轱辘。瞧瞧,这明显是现编的,无非是让客人多喝酒罢了。 我们到时,镇上已经有不少人了。坡场四周,香粉河边,姑娘们一帮帮,一群群,穿红着绿,充满了节日气氛。 近午时分,节日活动开始。先是有人吹响五六支一丈多高的大芦笙,声音传得很远,表示庆祝会正式开始。接着,各寨的芦笙队,由“芦笙头”带领进入会场,围成一圈,呜呜地吹了起来。 苗族芦笙队的组织很有意思,一支芦笙队(有的地方叫芦笙堂)通常由高音芦笙三支,上中音芦笙七八支,中音芦笙七八支,低音芦笙一支,倍低音芦笙二支和大筒四个,中筒两三个,小筒三个组成。阵容比较大。最小的芦笙队的组成,也要有十二件乐器,即高音芦笙六支,中音芦笙三支,低音芦笙二支,大筒一个。不论乐队大小,都以其中最小的那把芦笙为领奏笙,由技艺高超的芦笙手执吹,苗族称之为“芦笙头”。所以你看到芦笙队,不用问,谁手里的芦笙最小,谁就是芦笙头。在芦笙乐队中,芦笙头有绝对的权威。芦笙头的芦笙不响,芦笙手们谁也不敢动芦笙。 芦笙响了。浓妆艳服的姑娘们鱼贯上场,围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叫踩高堂。芦笙舞名目繁多,如锅转、扫地、背水、织布、滚麻、滚地龙等等。今天的舞场上,姑娘们有时扫地,有时背水,有时织布,舞步较简单,却很优美。舞蹈中,姑娘们个个手里藏着自己一针针绣成的花腰包,边跳边物色意中人。小伙子们就吹得更起劲儿了。 据说芦笙舞中最精彩的是锅转舞。它舞蹈技巧要求很高。要在滚烫的铁锅上横放一根约三指宽的扁担,舞者吹奏芦笙,笙管上放着一碗牛肉汤,跳时不能泼洒出来,如今能跳的人很少。 坡会的高潮是芦笙赛。参加比赛的都是各村寨挑选出的最好的芦笙手,他们吹奏技艺都很高。比赛时,个个使出全部本领。为了赢得姑娘们喝彩,芦笙手们常常因此争得脸红脖子粗。争执的结果,自然是谁的芦笙吹得最好,谁就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 比赛结束后,参加坡会的数百支芦笙一起合奏,人们的感情被声声芦笙和姑娘们的华丽打扮所感染而达到沸点。只听呜呜的芦笙响彻山谷,群情激动,场面十分壮观。 在芦笙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姑娘们的打扮了,一个赛一个。她们多穿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上衣开襟,下身穿深蓝色的百褶裙。小腿上穿镶有花边的套筒。人人手戴银镯,一般戴一到三只,多的戴四五只。颈脖上套项圈,由小而大,可套五六只之多。耳环也是必不可少的饰物。最突出的是头饰,好多姑娘的头上都插着由五六支羽毛形银片制成的银角,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她们带着几分矜持,几分羞赧,微微一笑,那种朴实的、古典的、健康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芦笙节是少女节,是她们炫耀青春、赛娇比美的节日。正是由于这些着意打扮、美丽活跃的少女,才把节日衬托得如此华丽缤纷,充满活力。 此外,参加芦笙会,斗马是不能不看的。我来到斗马场,只见场上正中有一匹母马,又从场外两边各牵来一匹公马,在快要接近母马时,两马突然挣脱主人,昂首翘尾,勇猛地扑到一起,高耸前蹄,奋力厮咬。旋又跌扑在地,滚成一团。人们随着两马相斗,发出了阵阵笑声。斗马很激烈,有的交锋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有的则要斗几十个回合,才见分晓。败者退出,胜者又与新上场的马再斗,直到最后分出胜负,获胜者的主人要受到奖励。 斗马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很奇怪,那年我到菲律宾访问,在山地民族部落中,见过一次斗马,也是用一匹母马来调情,与我国广西融水苗族斗马的情形是一样的。我国广西融水与南太平洋菲律宾岛国相距很远,为什么有如此相同的文化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苗族地区,芦笙活动相当普遍。一般村寨都有一处小芦笙坪,几个村寨有一处中芦笙坪,一个乡或几个乡有一处大芦笙坪。融水香粉就是属于大芦笙坪那种。芦笙活动大小与“坪”的大小有关。“坪”大活动规模就大,反之就小。小坪的芦笙活动多在百人之内,中坪在千人之内,千人以上就是大坪芦笙活动了。如融水香粉古龙坡芦笙会便是。 芦笙活动大都在农闲时进行。一般都在农历正月至三月、九月至十二月。除了每年固定的节日外,在这个季节里平时也可以举办小型的芦笙活动。现在大芦笙活动,一般都加上贸易,即所谓“文艺搭台、商业唱戏”。 芦笙文化历史悠久,《诗经》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见笙在先秦就有了。这个笙,是不是包括苗笙,《诗经》没有说。记载“蛮笙”最早的书,是唐樊绰的《蛮书》。该书“蛮夷风俗”中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巷闾,吹壶(葫)芦笙。”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苗族先民“五溪蛮”的芦笙文化。由此可知,早在唐宋时期,苗族的芦笙活动已经普遍了。 关于芦笙的起源,近人研究认为,可能与葫芦文化有关。一种说法是芦笙“由十三个竹管排列插入葫芦制成”。今天桂北、黔南等地的芦笙,在末端,都要套上很粗的竹筒。这说明芦笙起源于葫芦。芦笙象征生殖器,是生殖器崇拜的产物。 另一种说法是,芦笙的来历与水稻种植有关,相传苗族的祖先上天取稻种时,将稻种藏在葫芦里,历尽千难万险,才将稻种带到人间。 这两种说法都与葫芦有关,大概都是民间传说,并无文字记载。芦笙会中也可看出和这两个传说有关的直接痕迹。苗族所以重视这个节日,是因为它是苗族的祈年节。苗家企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这是芦笙会的重要内容。 据悉,今年10月,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在自治州首府凯里举办首届国际芦笙节。我听了很高兴,可以展望,我国各民族的芦笙将由山间小路走向世界。我预祝它成功。
 谷陇苗族芦笙会
   农历九月,是黄平县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九月芦笙会。九月芦笙会,时间长,地域广,从九月初七、初八的金塘芦笙会,到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芦笙会,然后是二十五、二十六的岩英芦笙会,二十六、二十七的重安芦笙会,紧接着是二十七至二十九的谷陇芦笙会,与谷陇芦笙会同期举行的还有马场、十里桥芦笙会。九月芦笙会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吹跳芦笙外,还有斗牛、赛马、斗画眉,还要举行各种现代文体娱乐活动。其中,地处黄平、施秉、台江、凯里交界的谷陇芦笙会是黄平九月芦笙会的高潮,是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芦笙会,被列为贵州四大民族集会点之一。
苗族芦笙会
      当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丰收,家家户户稻谷归仓,油菜、小麦等小季作物都点播完了之后,苗族人民的心里比蜜还甜。于是,他们又吹响了古老的金芦笙。   农历九月,是黄平县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九月芦笙会。九月芦笙会,时间长,地域广,从九月初七、初八的金塘芦笙会,到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芦笙会,然后是二十五、二十六的岩英芦笙会,二十六、二十七的重安芦笙会,紧接着是二十七至二十九的谷陇芦笙会,与谷陇芦笙会同期举行的还有马场、十里桥芦笙会。九月芦笙会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吹跳芦笙外,还有斗牛、赛马、斗画眉,还要举行各种现代文体娱乐活动。其中,地处黄平、施秉、台江、凯里交界的谷陇芦笙会是黄平九月芦笙会的高潮,是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芦笙会,被列为贵州四大民族集会点之一。  节日前夕,谷陇这座四面环山的苗乡小镇,早已是一派节日的景象。家家户户都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赶会的客人。身穿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熙来攘往,忙个不停。中年人忙着准备待客的肉食菜肴;老年人正精心地给自己的画眉鸟、斗牛、赛马调料;小伙子则忙着修整和添置芦笙;姑娘们更是忙碌,她们熬更守夜地赶制节日的盛装。  是秀丽的苗寨风光吸引了她?还是富饶的苗岭山川兴奋了她?或许是热情的苗家儿女感染了她?在芦笙会的清晨,太阳比往日更早地跳出了山岭,那些朝气蓬勃的苗族青年最先赶到了芦笙?/P&   他们当中,有打花伞、戴银项链、穿花衣裙的姑娘;有提旅行包、背照相机的小伙子。他们三五成群,时而互相追逐打笑,尽情欢乐;时而切切私语,互相吐露各自的心事;时而凝目顾盼,寻找着心中的恋人。  谷陇大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自然环境优美,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往返十分方便,前来看会的,除了黄平县方圆数十里的几万苗、汉、革同胞外,还有不少不辞长途跋涉之苦,来自几十里外的施秉、凯里、台江、镇远等县市的客人,甚至百里之遥的三穗、丹寨、雷山等县的各族同胞也赶来这里,同黄平县的苗族同胞一起欢歌笑语,共度佳节。尽管路途遥远,可人们似乎觉得,不到这热闹的中心,便不能尽节日的兴致。每到芦笙会,不管天晴下雨,苗族同胞都要到芦笙坪聚会。因为这是苗族人民庆丰收、比富裕的特定日子,是妇女们比服饰、比手艺的隆重盛会,是年轻人比舞姿、赛芦笙的美好时刻。苗族民间有句俗话:“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苗族吹芦笙,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近年来的谷陇苗族芦笙会,不少省外游客和外国朋友也慕名前来观光,给芦笙会增添了不少光彩。芦笙场设在谷陇大寨对面的谷陇中学校园内。中午时分,芦笙坪中心,大芦笙、小芦笙,奏起各种曲调,发出震撼人心的乐章。高昂的、低沉的,圆润的、粗犷的,在这里交响。一婆芦笙,就是一组音符的巧妙结合。和谐、自然,显示出震天动地的力量。芦笙杆上那一面面象征吉祥的彩旗,迎风招展,把全场点缀得格外壮观。  赛芦笙有传统的评议标准,由主办村寨的行家担任评委,以哪个芦笙队吹得最好,服装最整齐,舞跳得最漂亮为胜。有经验的苗族老人,即使在很远的山头,也能从十几婆齐鸣的芦笙中,辨出哪个寨子的芦笙队声音最洪亮。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些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小阿妹,一张张脸庞上挂着浅浅的笑容,象一只只美丽的凤凰,走起路来敏捷匀称。她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鱼惯地进入芦笙坪,伴着和谐的芦笙曲,以轻快的步伐,节奏井然地扭动着花边百褶裙,翩跹起舞。她们的凤冠、项链、手圈、耳镯等金银首饰,在阳光下闪烁,酷似一朵朵盛开的白莲,随着舞步,发出“锵、锵、锵、锵”的悦耳之声。跳舞的姑娘含情微笑,不时地将目光投递给吹笙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也有意把芦笙吹得特别洪亮,以迎接姑娘们那充满热情的秋波。  银佩叮当,笙曲优扬,深深地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的兄弟民族同胞,他们一个个笑逐颜开、赞不绝口。看这位迅速地按动快门,将这难得一见的苗乡艺术之美,囊括到自己的像机里;那位激动得手舞足蹈,跟在袅袅婷婷的苗家姑娘后面邯郸学步,使欢快的气氛又增添了新的乐趣。哟,那些风风火火的年轻摄影师们,也跑到苗族姑娘中间合影留念,那兴奋的神情,如醉如痴。这是歌舞的海洋啊,这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民族进步的象征。每一张脸都在欢笑,专注而深情。仿佛每一个人都被炽热的情感和纯真的激情所融化了,仿佛这歌舞的海洋已注入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有许多民族都喜爱芦笙。生活在贵州的苗族人民对芦笙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可见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该有多么重要。  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杨昌树:我们贵州的芦笙,它的历史比较悠久,在贵州传了两千多年,有些说是五千多年。芦笙,是一种纯洁、朴素(的象征),这个苗族人民最喜爱芦笙,离不开它,特别是在我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个地方,芦笙相当普及,每个村寨,都有芦笙,以前是男的吹,现在女的也吹,都会吹,(所以)黔东南叫芦笙之乡。
  在苗家山寨,有许多人都会做芦笙。会做芦笙的人又都是寨子里优秀的乐师。芦笙的制作大致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簧片。先用木炭火把铜加热、熔化,然后轻轻地打成薄薄的片。这就做成了簧片,也叫簧舌。芦笙发音的高低取决于簧舌的长短与厚薄。第二步是做笙管,它是用青竹、黄竹或者白竹来做成的。在笙管上钻有圆形的按音口。第三步做笙斗,也叫气斗。它一般是用杉木来做。先把做笙斗的两个木块的中心挖空,然后再把它们粘上或者捆绑起来。第四步是做共鸣筒。它是用粗一点的竹管做的。有了它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更响了。最后,把各个部件细心地组装起来,这样一把芦笙就做好了。传统的芦笙一般是六个管的。   国家一级演员 金欧:整个来讲芦笙在全国和国际上影响比较大。为什么它影响比较大呢?因为它是和声乐器,它有四个声部:高、中、低、这些都有。   另外,还有单管的芦笙,人们管它叫芒筒,它是一种低音的芦笙。此外,芦笙还有大小之分。最大的芦笙有五六米,最小的只有二、三十厘米。每当到了苗族节日的时候,大小芦笙济济一堂,为节日增添了更加喜庆、更加热烈的气氛。  主持人:可以说,有了芦笙就有了芦笙会。芦笙会也叫芦笙节。芦笙节是苗、侗等民族的传统佳节。与其它节日不同的是,芦笙节并不是一年只有一次,而是每年都有多次芦笙节。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更是如此。  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杨昌树:我们这个节日相当多的。在我们这个地方黔东南(不一样),跳芦笙的时间不一样。开始在正月初五、初六,旁海(镇)就开始了,到二月份施秉县,这个地方就开始了。三月份,黄平(县)的苗陇(乡),九月份秋收了,有了粮食了,谷陇(乡)过大节三天三夜,人数有三万五万,几个县的交界都到那个地方看芦笙。为什么要这样过这个节呢?吹这芦笙风调雨顺。没有吹芦笙,好象这个天干旱啦!一直从古代传下来,从来不断,相当丰富的。  汪易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美术评论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他坎坷人生历程求索和辛勤耕耘的结果。  现在规模最大的芦笙节,是每年八月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举办的国际芦笙节。这是这里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盛会。界时,全州各市、县、七里八乡的各族同胞纷纷赶到州政府所在地凯里市,欢度自己最喜爱的节日--芦笙节。每当芦笙节开幕的时候,那真是人山人海,芦笙如林,笙歌沸天。无论是阴晴雨雪,都是一样的热热闹闹,一样的兴高采烈。  在芦笙节期间,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特别是年轻的姑娘和新媳妇打扮得格外漂亮。她们穿上自己色彩缤纷的民族服装,佩戴各种各样雅致而昂贵的银饰,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家庭的富有。不管她们出现在哪里,都会引来人们赞誉的目光。  跳芦笙舞是芦笙节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来自各地的芦笙队要进行芦笙舞的表演和比赛。那些吹芦笙的小伙子则通过跳芦笙来显示自己的才情,并以此来取悦姑娘和她们的父母。  在芦笙节上举办的其它各种娱乐性节目也很引人入胜。民族服饰表演作为新节目早已引进芦笙节。姑娘们虽然不是时装模特,但是她们娇小俊美的身姿和鲜亮华丽的服饰,使得她们的美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在人们眼里,她们并不比名模逊色。小伙子们纯朴与憨厚的表演常常引来一阵阵善意的笑声。  斗鸟是老人们所喜爱的节目。参加斗鸟的都是画眉鸟。老人们把一笼一笼的画眉鸟提到比赛场地,等待上场。一向鸣叫声悦耳动听温驯可爱的画眉鸟,在此刻互不相让,嘴脚并用,非得斗个上下高低不可。先跑到另一个笼子里的鸟就是失败者,而得胜的一方则等待下一轮的比赛。  与斗鸟相比,斗牛的场面更加热烈,这是所有人都喜爱的节目。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人们只要听到斗牛的号角声,就会纷纷赶到斗牛场观看斗牛,那场面真可谓万人攒动,热闹非凡。千斤重的大水牛有万斤的力气。它们斗起来惊心动魄,棋逢对手则难解难分,力气不支斗不过者就只好落荒而逃。  当夜幕降临时,就到了青年男女赛歌的时间了。聚拢来的男女歌手或对唱,或独唱,或合唱。他们以歌传情,共叙衷情。苗家儿女通过赛歌来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芦笙节一般都要热闹个两、三天。如今的国际芦笙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节目迎来了国际友人,台、港、澳同胞,以及各民族的游客与观众。使芦笙节成为扩大本地知名度,促进旅游事业的主要手段。芦笙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生命力。  主持人:芦笙会,苗语叫岸给久给,译成汉语是看芦笙、跳芦笙,也就是芦笙舞会的意思。在苗族人民心目中,芦笙离不开舞蹈,舞蹈也离不开芦笙。苗族有一句俗语说:听见芦笙响,脚板就发痒。这就是说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为舞蹈伴奏,同时吹芦笙的人又自吹自跳。因此,芦笙舞又叫踩芦笙。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教授 杨庭硕:那么这个芦笙呢,在吹奏当中,又不像其他乐器一样,仅单独的吹奏。吹奏芦笙一般都伴随舞蹈,伴随舞步进行演奏。这是跟其他乐器差异比较大的一个地方。   芦笙舞有多种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自娱性,竞技性和礼仪性三种。自娱性是男子吹芦笙在前面引导,众人随后踏着芦笙的节奏起舞。这种形式最为普遍,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竞技性,是由男子一边吹,一边表演,有多种花样动作。有旋转、矮步、倒立,翻滚等,要求在乐曲不中断的情况下,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这种形式技巧性很高。礼仪性是男女社交形式的舞蹈,一般由未婚男女青年参加,由男子吹奏芦笙在前面领舞,众男女或众女子在后面按节奏绕圈起舞。在舞蹈过程中,互相结识,以便选择恋爱的对象。这种舞蹈动作抒情、柔美、诙谐、风趣。   至于说芦笙的曲牌,那就更丰富了。  国家一级演员 金欧:苗族分布的比较广,每个地区(大片区)都有它自己的曲牌,曲牌很多,现在我们知道有人记录了一千多首已经出版了。到底是谁创作了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拿苗族话讲a gou,拿汉话来讲就是阿公创作的。都是很古老的东西。黔东南的三个片区,它就有三个代表作,比如说以雷山凯里这一带最能代表的,人们叫它四步、二步舞,这叫赶牛。赶牛是曲牌的名称,也是经常跳的第一个舞曲。  凯里(市)舟溪(乡)还有一个曲牌赶勒,赶就是乐器声音的意思。所有苗族舞蹈,基本上一个曲牌一个动作,都是跳,所以它是一种乐舞形式。像我们凯里(市)西南十五公里,有个地方叫东马,汉话叫马田村,也有一个曲子比较早(比较)流行的。有点小跳步,叫赶东马,这个曲子非常活跃。苗族的曲子有的是一大片区,有的是一个寨子,就有一个代表曲,就像我们寨子有什么标志似的,曲子和舞蹈有它的标志,那么你到他这个寨子必须吹他这个曲子,(表示)尊敬他。  主持人:在我国,有很多民族是歌与舞不分家,比如,藏族就是边歌边舞。而苗族的芦笙舞是乐舞,乐与舞不分家。然而,同时,苗族也是一个善歌的民族。苗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通过口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苗族民歌有很多种,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  苗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阿旺:最古老的大家还唱的,比较流行的就像飞歌。   主持人:有一句俗话,说贵州地无三里平,意思是说贵州多山。飞歌就是在山上唱的,在这个山唱,在那个山也能听得到。  阿旺:酒歌在苗族过年,姑娘出嫁,儿子娶媳妇,(有)很多客人,在酒会上唱的叫酒歌。酒歌(在一个地区)就是一种调子,唱三天三夜也是这么一个调子。客人来了以后,根据客人的对象,对歌。我敬他的歌,他敬我的歌,他就随(时)编出歌词。  主持人:苗族的情歌也是非常丰富,非常动听的。不过,苗族情歌一般都是在晚上唱。  阿旺:一般情歌白天不太唱的,都是在晚上唱,年轻人白天搞生产,晚上才来游方,游方就是男生从很远的地方来,来到一个寨子,看姑娘,了解她勤不勤快、绣花好不好,长的漂不漂亮,要(通过)歌声来寻找对象,晚上细声细气唱,不能大声唱,大声唱老人听到不好听(不高兴),不行的,都是他们自己唱自己听到的。  主持人:苗族民歌的曲调和歌词都是很丰富的,就拿飞歌来说,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台江、雷山、黄平等地都是不一样的,台江不一定会唱黄平的,黄平不一定会唱雷山的。苗族民歌除了飞歌、酒歌、情歌之外,还有大歌,鼓歌、夜歌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为您介绍了。   主持人:苗族的青年男女都会唱民歌,而对小伙子来讲,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会吹芦笙。否则,他连找女朋友都会很困难。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往往是用芦笙来表达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杨昌树:丰收的时候,吹得相当厉害,又欢快、又跳跃,技巧特别高。哀乐相当慢。听了以后,有时眼泪都流下来了。还有一种谈情说爱的,我要找女朋友啊,要讨花带,苗家姑娘的花带,你要吹芦笙,她就要送你花带,实际上是定情物。想要找一个姑娘,看上你蛮漂亮,就吹起来了,姑娘送他一个花带,捆在芦笙上。这就基本上定了。  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所能表达的情感也更加丰富。  由于传统的芦笙是六个管五声音阶。因而它演奏的曲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专业文艺工作者对传统的六管芦笙进行了改革,又制作出管子更多的芦笙。有十六管的、十八管的、二十管的,甚至有三十八管的。 杨昌树:把六管改成十八管的,这十八管可以转调,现在可以转四个调,一个C调、F调、G调、b/B调,又加了b/C加了一个#Fa,这样可以适应现代的需要,这样可以吹什么歌曲,演奏什么都可以了。  金欧:随着乐器的改革,随着表达能力的开放,曲子就出来了。比方说我在民族歌舞团很多人就写了不少的曲子。我自己就写了两首大曲目,一首欢歌,还一首欢乐的芦笙会。这个曲子是合奏的曲目,脱离舞蹈了。 主持人:芦笙的改革给芦笙的演奏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它可以演奏抒情的,伤感的,叙述的等许多曲调,当然了也可以演奏其它民族的曲子。 金欧:抒情的也有,看你这个曲子怎么去表达,有叙述的、有情感热烈奔放的、叙述的。 由于芦笙以前一直影响很大,人们把芦笙作为贵州省的代称,又是苗族的代称,实际上吹芦笙的民族十三个。但是人们经常想到的就是苗族,苗族。那么,现在我们这个(芦笙)越来越发展了,我们不愁(这个)芦笙失传了,因为它受到老百性的欢迎,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