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耦合器件(ccd)光电耦合电路响应特性研究...

一种提高CCD探测灵敏度的方法--《光电工程》2000年06期
一种提高CCD探测灵敏度的方法
【摘要】:阐述了影响 CCD探测灵敏度的暗电流及暗电流噪声的产生机理 ,分析了其对 CCD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利用半导体致冷器件 TEC对 CCD进行致冷的方案 ,并对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运用实例说明了通过此方法 ,大大地降低了CCD的暗电流 ,提高了其探测灵敏度。文章还对这种新颖的热电致冷方法和传统的液氮致冷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指出了 CCD热电致冷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N386.5【正文快照】:
引 言电荷耦合器件(CCD)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器件[1]。依靠业已成熟的MOS集成电路工艺,CCD迅速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广泛应用于影象传感、信号处理和数字存储三大领域,充分显示出它的巨大潜力,在微电子学中独树一帜。但是由于CCD中存在着许多噪声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益平,刘晓丽,刘明健,苏显渝;[J];光电工程;2004年08期
周斌,刘秉琦;[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崔先锋;[D];吉林大学;2004年
陆旭明;[D];苏州大学;2006年
李波;[D];吉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宋荣,薛相美;[J];制冷;2004年01期
张华俊,陈浩,王俊,陶文铨;[J];太阳能学报;2001年02期
张华俊,陈浩,王俊,陶文铨,李洪峻,蒲亮;[J];太阳能学报;2001年04期
宋瑞银;李伟;杨灿军;刘宜胜;;[J];太阳能学报;2006年06期
陈桔;;[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叶继涛,谢安国,陈儿同;[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申勇;;[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赵毅强;孙权;郑炜;;[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帅英年,钟恭良;[J];电声技术;1995年12期
任欣,张鹏;[J];低温工程;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来强;马丽华;陈焕新;;[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张瑞英;张秀梅;张秀云;李志芳;;[A];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陈振林;马延平;;[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小红;[D];东华大学;2005年
刘杰;[D];清华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鑫;[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谢玲;[D];湖南大学;2007年
徐小垚;[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丁芃;[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余振中;[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薛一鸣;[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熊任强;[D];浙江大学;2002年
李伟文;[D];浙江大学;2002年
尹世刚;[D];浙江大学;2004年
李新龙;[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盛春波;郑绳楦;;[J];电子器件;2006年01期
江孝国,祁双喜,王婉丽,谭肇,吴廷烈,王伟,王云秀;[J];光电子.激光;2001年11期
佟首峰,刘金国,阮锦,郝志航;[J];激光与红外;2000年06期
罗强,刘文涵,张清义;[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朱耆祥;[J];光电工程;1993年01期
吕海宝,杨华勇,黄锐,王跃科,周卫红,谌廷政;[J];光电工程;1998年02期
李佳列,丁国清,颜国正,朱洪海;[J];光学精密工程;2002年03期
李丽霞,蒋建华;[J];光学技术;1996年05期
张国玉,安志勇,姜会林,李成志,高玉军;[J];光学技术;1999年01期
李长贵,刘敬海,林幼娜,孙智勇;[J];光学技术;1999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延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付芸;[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维;[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刘晓丽;[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同友;;[J];光通信研究;1980年04期
胡永林;;[J];光通信研究;1980年03期
许保庚;王肇周;;[J];电视技术;1981年03期
K.A张瑞华;;[J];微纳电子技术;1981年03期
,潘正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李禄华;[J];物理;1982年09期
张保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杨成珠;[J];半导体光电;1982年02期
,赵先明;[J];光通信研究;1982年04期
H.DAVIDLAW,KENIHINAKANO,LOUISRTOMASETTA,黄玉辉;[J];电子器件;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德义;李树德;陈文奎;于红梅;;[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田宗载;;[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宋献才;;[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周明魁;刘建中;武改林;杜旭芳;;[A];第十二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2年
易荣清;杨国红;刘慎业;孙可煦;;[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易荣清;孙可煦;杨国洪;刘慎业;;[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周明魁;刘建中;武改林;杜旭芳;;[A];第十二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陈庭金;王履芳;涂洁磊;;[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潘凯;刘兆阅;张清林;王德军;白玉白;李铁津;;[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高德友;赵北君;朱世富;王瑞林;魏昭荣;李含冬;韦永林;唐世红;;[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成富;[N];北京电子报;2001年
本报记者 刘晖;[N];计算机世界;2002年
张树弼;[N];电子报;2004年
编译;[N];电子报;2005年
高鸣矫/DigiT[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赵友忠;[N];电子报;2006年
四川 吴太国;[N];电子报;2008年
刘洪宇;[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召巴;[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肖奇;[D];中南大学;2002年
闫金良;[D];北京理工大学;1998年
潘银松;[D];重庆大学;2005年
徐中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郝国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年
刘顺喜;[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黄家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付贤松;[D];天津大学;2006年
刘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宇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陈冬严;[D];浙江大学;2005年
程鹏辉;[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夏力臣;[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覃文治;[D];四川大学;2005年
于绍欣;[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薄春卫;[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徐自强;[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王崇;[D];天津大学;2006年
王盛艳;[D];天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电子倍增CCD的工作模式及其光子计数成像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电子倍增CCD的工作模式及其光子计数成像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微光成像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军事战争等诸多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以像增强电荷耦合器件(Intensified Charge Coupled Device, ICCD)为代表的传统微光成像技术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在恶劣环境应用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现有微光成像技术必须在技术本质上进行革新的要求也逐渐显现出来,而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Electron Multiplying Charge Coupled Device, EMCCD)正是这一技术革新的产物。
电子倍增CCD采用碰撞电离机制实现了光生电荷信号在固态器件内的放大倍增,实现了器件的全固态化,是微光成像技术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光成像器件,电子倍增CCD比普通CCD增加了电荷倍增的功能,具有体积小、噪声低、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等诸多优点,且具备了单光子探测能力,在微光成像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更是实现光子计数成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由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对电子倍增CCD开展自主研究工作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电子倍增CCD研究工作处于刚起步阶段,为了为我国实现电子倍增CCD核心技术自主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电子倍增CCD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噪声分析、光子计数成像模式及其光子图像的恢复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本文从电子倍增CCD的器件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出发,详细讨论了电子倍增CCD中电荷载流子倍增寄存器(Charge carrier multiplier, CCM)的电荷倍增机制以及电荷传输方式。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情况给出了电子倍增CCD的三种不同工作模式,并对这三种工作模式的具体应用场合、工作原理、增益设置、噪声来源以及信噪比大小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电路等效模型,实现了对CCM中电荷传输现象的分析和仿真,建立了可用于计算机仿真的IC模型,并最终用于计算机仿真。借助概率生成函数(PGF)及其性质,推导出了电子倍增CCD中多级CCM结构的输出概率密度函数(PDF),讨论了输入信号、倍增增益等参数对电荷倍增过程中过噪声的影响,为过噪声的模型建立打下理论基础。
文中针对电子倍增CCD成像系统中的噪声,尤其是四类主要噪声的产生机制、抑制方法及其对系统信噪比的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讨论,深入分析了多针相(Multi Pinned Phase, MPP)模式的工作原理与其在电子倍增CCD中的应用。从过噪声的定义出发,通过串联系统性质推导了过噪声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高增益下过噪声因子的近似值,并最终给出了整个电子倍增CCD总噪声的数学模型,为电子倍增CCD光子计数模式下的倍增及噪声特性分析打下基础。
以光子的特性和光子计数成像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文中对电子倍增CCD的光子计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电子倍增CCD光子计数模式的工作原理、光子计数率和该模式下的三种误计数以及三种主要噪声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定量模型。且通过实验对电子倍增CCD的倍增性能、增益常数、光子转移曲线及其光子响应特性进行测试。通过实验证明电子倍增CCD可以对10-6 Lux甚至更低的照度条件产生有效响应,对单个光子信号具有实时动态探测的能力。
针对电子倍增CCD在光子计数模式下的工作特点,文中分析了阈值法的工作原理,从原理和算法上完善了针对普通制冷电子倍增CCD光子图像恢复的双重阈值法,详细推导了其幅度阈值和频率阈值的计算公式。针对一般阈值法无法恢复光子图像灰度级以及符合误差无法避免的问题,文中还提出了贝叶斯统计的方法来对电子倍增CCD在极低照度下所成的光子图像进行恢复,并给出了其具体算法步骤。最后通过四组在不同的照度下的实验对单阈值法、双重阈值法和贝叶斯统计的方法对光子图像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N386.5【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31 绪论13-25 1.1 微光成像技术13-23
1.1.1 微光成像技术的发展14-21
1.1.2 光子计数成像的发展21-23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23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23-252 电子倍增CCD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25-49 2.1 引言25-26 2.2 电子倍增CCD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6-29 2.3 电子倍增CCD的工作模式29-31
2.3.1 常规模式29
2.3.2 线性模式29-30
2.3.3 光子计数模式30-31 2.4 电子倍增寄存器的等效电路模型31-40
2.4.1 CCM单元的等效电路32-36
2.4.2 CCM单元的分布式等效电路模型36-37
2.4.3 CCM分布式等效电路模型37-38
2.4.4 等效电路模型的应用38-40 2.5 电荷载流子倍增寄存器的输出模型40-47
2.5.1 CCM结构输出概率分布41-46
2.5.2 CCM结构对过噪声的影响46-47 2.6 本章小结47-493 电子倍增CCD的噪声分析49-74 3.1 引言49 3.2 光子散粒噪声49-50 3.3 暗电流噪声50-59
3.3.1 暗电流噪声与温度52-54
3.3.2 暗电流噪声与多针相(MPP)模式54-59 3.4 时钟感生电荷59-63
3.4.1 时钟感生电荷与工作模式的关系61-62
3.4.2 时钟感生电荷与垂直转移频率的关系62
3.4.3 时钟感生电荷与时钟上升沿的关系62
3.4.4 时钟感生电荷与温度的关系62-63
3.4.5 减小时钟感生电荷的方法63 3.5 过噪声63-69
3.5.1 电子倍增过程的基本特性64-65
3.5.2 过噪声因子65-68
3.5.3 过噪声因子的测试68-69
3.5.4 增益起伏因子69 3.6 读出噪声69-71
3.6.1 复位噪声70-71
3.6.2 输出放大电路噪声71 3.7 其他噪声71-72 3.8 总噪声模型72-73 3.9 本章小结73-744 电子倍增CCD光子计数成像74-96 4.1 引言74-75 4.2 光子计数成像原理75-81
4.2.1 光子特性75-79
4.2.2 光子计数成像系统及其特点79-81 4.3 电子倍增CCD的光子计数模式81-86
4.3.1 工作原理81-82
4.3.2 光子计数率及误计数82-85
4.3.3 噪声的定量模型85-86 4.4 实验86-94
4.4.1 真实增益86-88
4.4.2 光子响应88-94 4.5 本章小结94-965 电子倍增CCD的光子图像96-122 5.1 引言96 5.2 阈值化技术96-106
5.2.1 单阈值法96-97
5.2.2 双重阈值法97-106 5.3 贝叶斯统计106-111
5.3.1 贝叶斯统计的基本原理106-107
5.3.2 用于信号微弱事件计数的贝叶斯逼近法107-109
5.3.3 贝叶斯逼近法在光子计数中的应用109-111 5.4 实验对比111-120
5.4.1 实验一111-115
5.4.2 实验二115-117
5.4.3 实验三117-118
5.4.4 实验四118-119
5.4.5 实验结果分析119-120 5.5 本章小结120-1226 结束语122-124致谢124-12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5-126参考文献126-1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建川;邵俊峰;王弟男;陈长青;王锐;;[J];中国光学;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龙;[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坤,李仁豪;[J];半导体光电;2000年S1期
周立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张鹏飞,周金运;[J];传感器世界;2003年10期
韩露;熊平;;[J];传感器世界;2009年05期
陈闽;杨胜杰;;[J];电光与控制;2009年01期
何伟基;陈钱;徐融;寇松峰;;[J];电子学报;2008年06期
戴丽英,刘德林,李慧蕊,钟伟俊,张心建,扬卉;[J];光电子技术;2005年03期
赵勋杰,石万山;[J];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2002年03期
江宝坦;邱跃洪;文延;陈智;;[J];光电技术应用;2010年02期
佟首峰,阮锦,郝志航;[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缪震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8年
张闻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寇松峰;[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泽邑;[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刘霞;[D];中北大学;2007年
郭文斌;[D];中北大学;2008年
张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石作伟;[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开宏;[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张林;宋寅;胡学友;;[J];半导体光电;2007年02期
龙再川;宋备刚;杜昊;郑渝;赵凯生;;[J];半导体光电;2007年04期
蔡荣太;王延杰;;[J];半导体光电;2007年05期
李平;郑杏平;李仁豪;雷仁方;许宏;韩恒利;陈捷;张故万;汪琳;;[J];半导体光电;2008年03期
寇松峰;陈钱;顾国华;徐伟;;[J];半导体光电;2008年06期
陈勇;王杰;吕霞付;谢正祥;艾安娜;李焕功;;[J];半导体光电;2009年04期
雷仁方;杜文佳;李睿智;郑渝;翁雪涛;李金;;[J];半导体光电;2009年06期
王和顺;陈次昌;黄惟公;;[J];半导体光电;2010年01期
张宇;郑方印;张星祥;李国宁;任建岳;;[J];半导体光电;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倩;金伟其;夏润秋;王霞;冯亮;彭云粮;;[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阴浩;刘广荣;金伟其;米凤文;;[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高太长;江志东;刘磊;刘西川;;[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李艳君;逯贵祯;;[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杨德贵;朱孝开;黎相;肖顺平;;[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邓玉芬;宋海英;沈明;;[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白廷柱;高昆;郭磐;曹峰梅;;[A];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金伟其;白廷柱;倪国强;曹峰梅;王霞;刘广荣;蓝天;何玉青;高昆;王岭雪;;[A];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曹峰梅;白廷柱;何玉青;;[A];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何玉青;曹峰梅;;[A];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09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承;[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雷波;[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易学锋;[D];武汉大学;2009年
贾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姜丽;[D];吉林大学;2011年
彭勇刚;[D];山东大学;2011年
白俊奇;[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牛军;[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田思;[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卢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饶玉芳;[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孙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浩;[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孙政;[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崔志力;[D];江南大学;2010年
郭波;[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陈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赵羲;[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胡文军;[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徐升槐;[D];浙江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昕,汪至中;[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邹东明,刘栖山,陈长青,郭劲;[J];兵工自动化;2003年01期
左昉,刘广荣,高稚允,周立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韩露;熊平;;[J];传感器世界;2009年05期
刘学观;江盼盼;郭辉萍;曹洪龙;;[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陈闽;杨胜杰;;[J];电光与控制;2009年01期
周望;;[J];电子技术应用;2008年02期
王旭东;叶玉堂;;[J];电子设计工程;2010年11期
齐志强;;[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6期
薛旭成;李云飞;郭永飞;;[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伟基;[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张闻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乔洪;[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郑峰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郭文斌;[D];中北大学;2008年
钱蕾蕾;[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骆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乔健;;[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坤,李仁豪;[J];半导体光电;2000年S1期
秦小林,周春元,李和祥,曾和平,丁良恩;[J];半导体光电;2004年06期
蔡荣太;王延杰;;[J];半导体光电;2007年05期
王书宏;胡谋法;陈曾平;;[J];半导体光电;2007年05期
缪家鼎;[J];半导体光电;1994年01期
刘继琨,赵宝芸;[J];半导体光电;1998年01期
宋登元,王小平;[J];半导体技术;2000年03期
彭建;冯雪冬;杨伯君;于丽;;[J];半导体技术;2006年11期
张丕壮,路宏年;[J];兵工学报;2000年04期
左昉,高稚允;[J];兵工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霞;[D];中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振凯,范玉强;[J];山东电子;1999年01期
王贵甫,陈桂林,陈雨良;[J];半导体技术;2000年06期
车双良,汶德胜;[J];光子学报;2001年11期
李郁;[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由晓龙,全厚德;[J];微计算机信息;2004年02期
谷东兵;[J];传感器技术;1992年06期
陈严;[J];今日电子;1996年11期
蒋本和,陈文毅,胡文斐,胡庆荣;[J];激光与红外;1998年04期
钟海荣,陆启生,文铁峰,刘泽金,许晓军;[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8年04期
范延滨,于正河,徐文敏,王正彦,王喜山;[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守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王杨;邵晓鹏;许宏涛;;[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崔苇苇;陈勇;徐玉朋;李炜;韩大炜;王于仨;王娟;霍嘉;杨彦佶;刘晓艳;李承奎;陈田祥;胡渭;李茂顺;陆波;张艺;朱玥;李证伟;;[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范纪红;袁良;侯西旗;秦艳;;[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李彩荣;刘缠牢;;[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李国宁;刘妍妍;金龙旭;任建岳;;[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吕玉冰;刘冰;李作金;邵振;;[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贾福娟;吴雁林;黄颖;曹东晶;;[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严博;刘缠牢;;[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王中平;张权;朱玲;张增明;孙腊珍;;[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敬 吴挺;[N];计算机世界;2009年
张平阳;[N];西安日报;2010年
诗文;[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张杨;[N];西安日报;2011年
王雯;[N];中国纺织报;2009年
金池;[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苏月琼;[N];中国电子报;2001年
吴挺;[N];计算机世界;2008年
;[N];中国建设报;2001年
周童;[N];计算机世界;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伟基;[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周蓓蓓;[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张闻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余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张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周颖慧;[D];燕山大学;2010年
张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焦宏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吴厚德;[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于奇;[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凯迪;[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辛克廷;[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李文俊;[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江育民;[D];西华大学;2011年
崔成勇;[D];燕山大学;2011年
石军彦;[D];燕山大学;2010年
李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孙传辉;[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邹九贵;[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吕伟男;[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光电成像器件_百度百科
光电成像器件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photo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s)是基于对物体成像或进行与转换的。待成像物体发出的因或波长范围往往不适合人眼直接观察,而需借助、或固体。[1]
光电成像器件是微光图像系列的总称。它们的作用是,增强原始输入光子信号,进而提高图像探测的和。[2]
包括各种、和电子摄像管。这类一般由光电阴极、电子光学系统和(或)组成。人眼不便直接观察的辐射图像投射到光电阴极,因转变为电子图像,经电子光学系统传送到荧光屏上,并转换为和都适合观察或的。[1]
  的包括光电阴极、靶面及扫描段。光电阴极上的图像投射到靶面上,变换为电荷潜像,扫描段通过与偏转系统实现细电子束对靶面的,并将上面的电荷潜像转变为。有的摄像管在光电阴极和靶面之间增设移像段,帮助光电子图像的转移。[1]
  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CCD)是应用最广的固体成像器件。结构是衬底上生长一层厚度约100的,上面沉积及输入和输出端。CCD的优点是将及信号的存取集中在一个支撑件上,体积小巧,工作可靠,且具有大动态范围、高、低。带的CCD()及背照式CCD()等,更是实现了以小型化装置对微弱光成像的功能。[1]
光电成像器件的作用是﹐增强原始输入光子信号,进而提高图像探测的效率和精度。按工作原理和结构的不同分为:①;②;③电视型探测器;④固体二极管阵列。电视型探测器用来将转换成,记录到上,或于中,或在上再转变成可见图像。通常是对图像上的每个点进行,按固定时间顺序,对每个点取样而完成转换。[2]
普通电视摄像管不能满足的高精度、低噪声要求。二次电子导电式光导摄像管(SEC管),能在靶上积累二次电子长达好几小时之久,而且存储电荷图像不发生变化,有效地克服扫描电子束的读出噪声。它的缺点是的和有限。但它同另一种光导摄像管一样,都已有效地用于。还有一种数字化图像探测器系统,采用多级像增强器为前级,输入光信号产生的大大增强后,再输给电视摄像管。每个被的都能在靶面上产生包含几十万个电子的,足以超过扫描电子束的读出噪声而被识别出来。脉冲信号输给专用处理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这种具有几乎无限的存储本领,不存在微光极限阈,并且具有线性响应和良好的,能对暗弱天体进行的测光研究。目前,已有几种这类仪器的实用系统投入常规天文观测。[2]
固体二极管阵列是利用工艺技术研制的硅光电二极管阵列探测器。它与上述电真空器件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功率低、速度快、无畸变、无滞后、工作条件要求低、容易保养和多用途等优点。首先在天文上应用的集成硅二极管直线阵列,由两条平行的硅二极管线列构成。每个单元线度约25微米,非常适合作为天文光谱研究的使用。在二维二极管中,(CCD)和(CID)已应用于,并受到重视。[2]
词条作者:杨国桢.《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光电成像器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187页
词条作者:傅德濂.《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天文学 词条:光电成像器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电耦合电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