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t=0时,甲乙两车相距s辆汽车从相距70km的...

如图,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小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LOVE36迁舦
A、在第1小时末,乙车的速度仍然为负值,说明运动方向并未改变.故A错误.B、在第2小时末,甲的位移大小x甲=×30×2km=30km,乙的位移大小x乙=-×30×2km=-30km,此时两车相距△x=70-30-30=10(km).故B正确.C、在前4小时内,乙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始终大于甲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则乙车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大.故C错误.D、在第4小时末,甲车的位移x甲=×60×4km=120km,乙车的位移x乙=-×30×2km+×60×2km=30km,因x甲>x乙+70km,可知甲乙两车未相遇.故D错误.故选: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速度-时间图线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的方向.
本题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考点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斜率、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的含义.
扫描下载二维码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问1.为什么C对?前4小时内的话就算0到2小时好了 问2.还有不用国际单位制但是用的单位也一样(比如这里面就用h和km/h)和国际单位制(s 和m/s)来算加速度会不一样吗
已经回答了你的提问了,好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解;A、由图可知,2小时内乙车先一直做反方向的运动,1小时末时开始减速但方向没有变,故A错误;B、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汽车运动的位移,则可知,2小时内,甲车正向运动的位移为x甲=12×2×30km=30km;而乙车反向运动,其位移大小x乙=12×2×30km=30km,由于t=0时,甲、乙两汽车相距70km,两车相向运动,则2小时末时,两车还相距10km;故B正确;C、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乙车的图象斜率总是大于甲车的图象的斜率,故乙车的加速度总比甲车的大;故C错误.D、4小内甲车的总位移为120km;而乙车的总位移为-30km+60km=30km,即乙车的位移为正方向的30km,两车原来相距70km,4小时末时,甲车离出发点120km,而乙车离甲车的出发点70+30km=100km,故此时甲车超过乙车,两车不会相遇,故D错误;故选B.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EF.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3)一只气球内气体的体积为2L,密度为3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15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试估算这个气球内气体的分子个数.B.(选修模块3-4)(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交通警通过发射超声波测量车速,利用了波的干涉原理B.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激光可以比无线电波传递更多的信息C.单缝衍射中,缝越宽,条纹越亮,衍射现象也越明显D.地面上测得静止的直杆长为L,则在沿杆方向高速飞行火箭中的人测得杆长应小于L(2)如图所示,一弹簧振子在MN间沿光滑水平杆做简谐运动,坐标原点O为平衡位置,MN=8cm.从小球经过图中N点时开始计时,到第一次经过O点的时间为0.2s,则小球的振动周期为0.8s,振动方程的表达式为x=4coscm;(3)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此时刻沿-y运动,经过0.1s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波速为5m/s,那么:①该波沿-x(选填“+x”或“-x”)方向传播;②图中Q点(坐标为x=7.5m的点)的振动方程y=5coscm;③P点的横坐标为x=2.5m.C.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k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BCD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B.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3)一只气球内气体的体积为2L,密度为3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15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试估算这个气球内气体的分子个数.B.(选修模块3-4)(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交通警通过发射超声波测量车速,利用了波的干涉原理B.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激光可以比无线电波传递更多的信息C.单缝衍射中,缝越宽,条纹越亮,衍射现象也越明显D.地面上测得静止的直杆长为L,则在沿杆方向高速飞行火箭中的人测得杆长应小于L(2)如图所示,一弹簧振子在MN间沿光滑水平杆做简谐运动,坐标原点O为平衡位置,MN=8cm.从小球经过图中N点时开始计时,到第一次经过O点的时间为0.2s,则小球的振动周期为______s,振动方程的表达式为x=______cm;(3)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此时刻沿-y运动,经过0.1s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波速为5m/s,那么:①该波沿______(选填“+x”或“-x”)方向传播;②图中Q点(坐标为x=7.5m的点)的振动方程y=______cm;③P点的横坐标为x=______m.C.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k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______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考物理综合训练(四)(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B.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C.在前1小时内a乙<a甲,在后3小时内a乙>a甲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分析:根据图象知识可得出两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每段的加速度及任一时间段内的位移;则根据两物体的运动关系可判断各选项是否正确.解答:解;A、由图可知,2小时内乙车先一直做反方向的运动,1小时末时开始减速但方向没有变,故A错误;B、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汽车运动的位移,则可知,2小时内,甲车正向运动的位移为x甲=12×2×30km=30km;而乙车反向运动,其位移大小x乙=12×2×30km=30km,由于t=0时,甲、乙两汽车相距70km,两车相向运动,则2小时末时,两车还相距10km;故B正确;C、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乙车的图象斜率总是大于甲车的图象的斜率,故乙车的加速度总比甲车的大;故C错误.D、4小内甲车的总位移为120km;而乙车的总位移为-30km+60km=30km,即乙车的位移为正方向的30km,两车原来相距70km,4小时末时,甲车离出发点120km,而乙车离甲车的出发点70+30km=100km,故此时甲车超过乙车,两车不会相遇,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应注意:(1)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面积的正负表示物体位移的方向;(3)明确两物体的距离关系,可通过画运动的过程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EF.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3)一只气球内气体的体积为2L,密度为3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15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试估算这个气球内气体的分子个数.B.(选修模块3-4)(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交通警通过发射超声波测量车速,利用了波的干涉原理B.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激光可以比无线电波传递更多的信息C.单缝衍射中,缝越宽,条纹越亮,衍射现象也越明显D.地面上测得静止的直杆长为L,则在沿杆方向高速飞行火箭中的人测得杆长应小于L(2)如图所示,一弹簧振子在MN间沿光滑水平杆做简谐运动,坐标原点O为平衡位置,MN=8cm.从小球经过图中N点时开始计时,到第一次经过O点的时间为0.2s,则小球的振动周期为0.8s,振动方程的表达式为x=4coscm;(3)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此时刻沿-y运动,经过0.1s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波速为5m/s,那么:①该波沿-x(选填“+x”或“-x”)方向传播;②图中Q点(坐标为x=7.5m的点)的振动方程y=5coscm;③P点的横坐标为x=2.5m.C.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k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BCD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B.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高考物理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3)一只气球内气体的体积为2L,密度为3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15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试估算这个气球内气体的分子个数.B.(选修模块3-4)(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交通警通过发射超声波测量车速,利用了波的干涉原理B.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激光可以比无线电波传递更多的信息C.单缝衍射中,缝越宽,条纹越亮,衍射现象也越明显D.地面上测得静止的直杆长为L,则在沿杆方向高速飞行火箭中的人测得杆长应小于L(2)如图所示,一弹簧振子在MN间沿光滑水平杆做简谐运动,坐标原点O为平衡位置,MN=8cm.从小球经过图中N点时开始计时,到第一次经过O点的时间为0.2s,则小球的振动周期为______s,振动方程的表达式为x=______cm;(3)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此时刻沿-y运动,经过0.1s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波速为5m/s,那么:①该波沿______(选填“+x”或“-x”)方向传播;②图中Q点(坐标为x=7.5m的点)的振动方程y=______cm;③P点的横坐标为x=______m.C.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k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______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考物理综合训练(四)(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A.选修3-3(1)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A.“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分子直径等于纯油酸体积除以相应油酸膜的面积B.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气体的压强就越大D.物理性质各向同性的一定是非晶体E.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F.控制液面上方饱和汽的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达到动态平衡后该饱和汽的质量增大,密度增大,压强也增大G.让一小球沿碗的圆弧型内壁来回滚动,小球的运动是可逆过程(2)如图甲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汽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汽缸缓缓加热使汽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I升高到T2,且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问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请在下面的图乙的V-T图上大致作出该过程的图象(包括在图象上标出过程的方向).B.选修3-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辐射出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流向相同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D.235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提出了光子说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3)两磁铁各固定放在一辆小车上,小车能在水平面上无摩擦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已知甲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0.5kg,乙车和磁铁的总质量为1.0kg.两磁铁的N极相对.推动一下,使两车相向运动.某时刻甲的速率为2m/s,乙的速率为3m/s,方向与甲相反.两车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相碰,则两车最近时,乙的速度为多大?1.(多选)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像如图所示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前4小时内,甲乙两车相遇(D选项为什么对)
妄想与你丿93
答案:B、C&解析:&A、由图可知,2小时内乙车一直做反方向的运动,1小时末时开始减速但方向没有变,故A错误;B、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汽车运动的位移,则可知,2小时内,甲车正向运动的位移为x甲=1/2*2*30km=30km;而乙车反向运动,其位移大小x乙=1/2*2*30=30km;因两车相向运动,则2小时末时,两车还相距10km;故B正确;C、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乙车的图象斜率总是大于甲车的图象的斜率,故乙车的加速度总比甲车的大;D、4小内甲车的总位移为120km;而乙车的总位移为-30km+60km=30km,即乙车的位移为正方向的30km,两车原来相距70km,4小时末时,甲车离出发点120km,而乙车离甲车的出发点70+30km=100km,故此时甲车超过乙车,两车不会相遇,故D错误;&故选BC.&
我问的是4小时内两车会不会相遇
D选项是错的,4小时内两车不会相遇。
D选项是正确的,请您认真看题,我问的是为什么对?
不好意思,把D看成是4小时“末”两车会不会相遇,你的题目上是4小时之内,那肯定相遇过的。&给你画了一张图,可以帮助你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在4小时之内总存在一个时点,甲车超过了乙车。
为您推荐: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木有v-t图啊。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乙两车相距s 的文章

 

随机推荐